精品解析: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12月测试
地理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目前已进入预定轨道,距地球约720公里。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一磁,就是太阳磁场;两暴,就是太阳的两类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下面左图是“夸父一号”实物图,右图是太阳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 该卫星( )
A. 发射以后立刻成为天体 B. 进入预定轨道后成为自然天体
C. 运行轨道已脱离大气层 D. 在轨运行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2. 读右图判断,耀斑发生于( )
A 太阳内部 B. ①层 C. ②层 D. ③层
3. 当“两暴”发生时,该卫星将会( )
A. 与地面指挥系统的联系中断 B. 被大量高速带电粒子击毁
C. 被引发的“流星雨”袭击 D. 因周围温度过低无法运作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该卫星发射以后在脱离大气层之前不属于天体,A错误;进入预定的轨道后成为人造天体,B错误;运行轨道位于距地球约720公里的位置,仍然处于大气层,C错误;人造卫星的能源主要是依靠太阳辐射,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大气从里向外依次划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由此判断①②③分别表示光球、色球层和日冕层。耀斑主要发生于色球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讯号中断,A正确;太阳活动有大量高速带电粒子,影响工作,但不会击毁卫星,B错误;太阳活动不能引发流星雨,C错误;太阳活动与降水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气温影响不大,也不会让卫星周围温度过低,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与降水有一定的相关性,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峨眉山素有“地质博物馆”的美誉,是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遗产地。科研人员在峨眉山地层中发现了多种珍贵化石,其中包括软舌螺类化石和大羽羊齿蕨类化石。下图为峨眉山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读图,峨眉山化石最有可能埋藏于(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5. 蕨类植物主要繁盛于( )
A 太古代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6.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千佛顶处的玄武岩可能与大峨寺附近的玄武岩同期形成
B. 大乘寺地表岩层形成可能早于大峨寺地表岩层
C. 软舌螺类化石所在地层的形成早于蕨类化石所在地层
D. 峨眉山地区在寒武纪时期可能是海洋环境
【答案】4. B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埋藏于沉积岩中,B处为沉积岩,故峨眉山化石最有可能埋藏于B处;AD处为玄武岩,C处为花岗岩,均属于岩浆岩,不存在化石。故选B。
【5题详解】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蕨类植物的繁盛期是古生代,B正确,排除ACD。故选B。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千佛顶处的玄武岩和大峨寺附近的玄武岩都位于沉积岩甲之上,两寺附近的玄武岩虽没有直接相连,但有可能是同期形成,A正确;大峨寺地表岩层为沉积岩丁,位于沉积岩甲之上,沉积岩丁形成时期应比沉积甲晚,大乘寺地表岩层为沉积岩乙,处于沉积岩甲之下,沉积岩乙形成时期应比沉积甲早,因此大乘寺地表岩层形成应该早于大峨寺地表岩层,B正确;根据题目信息无法判断软舌螺类化石和蕨类化石形成的具体时期,C不正确;峨眉山地区岩层中有寒武纪时期出现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软舌螺类化石 ,因此在寒武纪时期当地可能是海洋环境,D正确。本题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C。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牛轭湖指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明显,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是牛轭湖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据图示推测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为(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③④①②
8. 导致牛轭湖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 沉积作用 B. 搬运作用 C. 风化作用 D. 侵蚀作用
9. 牛轭湖多出现在( )
①河流上游②河流下游③河流的凹岸④河流凸岸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7. C 8. D 9. C
【解析】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牛轭湖是在河流的弯曲处因为河流侵蚀的原因,弯曲度越来越大,最后在流水冲刷的作用下裁弯取直,废弃的河湾就成了牛轭湖。所以从③到①,河道越来越弯曲,再到②,河流裁弯取直,最后到④,原来的弯曲河道废弃,形成牛轭湖。所以形成过程为③①②④,故选C。
【8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牛轭湖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与沉积作用、搬运作用以及风化作用等关系不大。故选D。
【9题详解】
牛轭湖多出现在河流弯曲度比较大的平坦地形区,多在河流的下游;河流凹岸一侧水速更快,侵蚀能力更强,牛轭湖是在河流的凹岸一侧持续发展形成的。故选C。
【点睛】牛轭湖形成过程:①当河床坡度降低时,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流水不断侵蚀河岸,凸岸凹岸形成;②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③河曲愈来愈弯;④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⑤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⑥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2022年10月3日,山东青岛著名地貌景观“石老人”在一场雷雨后坍塌,“石老人”的头掉入海中。下面图1为青岛“石老人”坍塌后残余的海蚀柱景观,图2、图3分别是喀斯特地貌和冰川地貌素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石老人”坍塌后,残留在海水中部分,推测其形成过程( )
A. 海蚀桥—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柱 B. 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桥
C. 海蚀洞—海蚀穴—海蚀桥—海蚀柱 D. 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桥—海蚀柱
11. 图2洞穴和洞穴内的微景观(钟乳石、石柱)的成因分别是( )
A. 流水侵蚀、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流水堆积
C. 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D. 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12. 在沿海地区,有可能演变为峡湾的冰川地貌是图3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0. D 11. C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残留在海水中的部分是海蚀柱。由图1和所学海浪侵蚀地貌相关知识可知,海浪侵蚀向海洋凸出的基岩海岸,形成海蚀穴;海蚀穴规模不断扩大形成海蚀洞;海蚀洞贯通后形成海蚀拱桥;顶部受外力作用坍塌后,海岸边形成海蚀崖,残留在海水中的部分形成海蚀柱,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图2的洞穴是溶洞,是具有溶蚀力的水侵蚀可溶性岩石形成的,故其成因是流水侵蚀(溶蚀),BD错误;钟乳石(石钟乳)和石柱由于含有碳酸盐的水不断沉淀后形成的堆积体,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A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图3中①是角峰,②是冰斗,③是U形谷,④是刃脊。在沿海地区,冰川侵蚀作用可形成U形谷(冰川槽谷),当冰川消融后,海水灌入,形成峡湾,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地上喀斯特地貌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地下暗河、溶洞等。
南京某校老师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貌景观的形成,在一次课堂上开展了一次生动的地理模拟实验,下图表为实验用品及实验步骤。读图表,完成问题。
实验用品
木板和木条制成的可升降水槽(如下图所示);掺杂少量沙子(颗粒粗细不一)的土壤;矿泉水5瓶;量角器与直尺各一把
实验步骤
1.在木槽A面铺上一层较厚的土壤
2.将倾斜角度调至30°,取1瓶矿泉水,从斜面A顶端缓缓倒水,使水流呈线状,观察并记录水槽面A、B土壤层的变化
3.同时倒入2瓶矿泉水,其他操作同步骤1、2
4.同时倒入2瓶矿泉水,将倾斜角度调至40°,其他操作同步骤1、2
13. 本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 风成地貌 B. 流水侵蚀地貌 C. 海浪侵蚀地貌 D. 喀斯特地貌
14.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影响该地貌的因素有( )
①沙子的粗细②水流的速度③水体含沙量④地形的坡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3. B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该实验中,要求向铺有较厚土壤的木槽A面持续浇水,模拟的是坡面径流,浇注的水流会冲蚀坡面土壤,导致坡面的形态发生变化,模拟的是坡面径流侵蚀作用下的坡面地貌变化,因此该实验主要模拟的地貌是流水侵蚀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在该实验中矿泉水的量模拟的是径流量,水量越大水流速度越快,对地表侵蚀能力越强,②正确;通过调节木槽A面,模拟的是改变地形的坡度,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对地表的侵蚀越强,④正确,C正确;在实验中并没有看出沙子的粗细和水体含沙量对地貌的影响,①③错误,ABD排除。故选C。
【点睛】流水破坏地表,掀起并带走地表物质的作用称为流水侵蚀作用 。类型: ⑴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⑵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⑶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台风“暹芭”于2022年6月30日上午8时在南海生成。6月30日夜间,“暹芭”被中央气象台升格为强热带风暴。7月2日上午8时,“暹芭”被中央气象台升格为台风。7月2日15时,“暹芭”在广东电白沿海登陆,后逐渐减弱。7月4日上午8时,“暹芭”被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台风对南部沿海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 光照强 B. 热量充足 C. 缓解高温天气 D. 作物成熟期提前
16. 台风到达陆地后逐渐减弱的原因是( )
A. 陆地摩擦力大 B. 陆地气温低 C. 降水消耗能量 D. 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15. C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台风有危害,也有有利的一 面,就是增加降水,一定程度上缓解南部沿海高温天气,C正确。台风带来降水,光照减弱,大风促进热量散失,AB错。台风不能使得作物成熟期提前,D错。故选C。
【16题详解】
台风到达陆地后遇到地形起伏及建筑物 、植被等影响,摩擦力大,使风速越来越小,A正确。夏季陆地升温快,陆地气温高,B错。水汽凝结释放能量,C错。与太阳辐射关系不大,D错。故选A。
【点睛】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和航天局(NASA)的研究员利用Aura、SuomiNPP等卫星上的仪器探测和测量臭氧空洞的增长和破裂。2022年10月5日,这些卫星观测到的单日最大臭氧空洞为2840万km²,这一结果令人担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臭氧层位于(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逆温层
18. 臭氧层的作用是( )
A. 减轻酸雨 B. 提高空气质量 C. 吸收紫外线 D. 增强大气逆辐射
【答案】17. B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位于平流层,B正确,AC,错误;逆温层是对流层出现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生命,C正确;减轻酸雨、提高空气质量与臭氧层的作用无关,AB错误;通过增加云层厚度或者增加对流层中水汽、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增加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C。
【点睛】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部分位于20-25千米的高度处。臭氧含量随纬度季、季节和天气变化而不同。
读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问题。
19. 此时的月份和A地的风向最可能是( )
A. 12月偏北风 B. 12月偏南风
C. 6月偏北风 D. 6月偏南风
20. AB两地风力大小及原因分别是( )
A. A地风力大气压高 B. A地风力大等压线密集
C. B地风力小气压低 D. B地风力大海洋摩擦力小
【答案】19. D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同纬度陆地气压低于海洋气压,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半年,有可能是6月份,A、B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A地为偏南风,D正确、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由图可知,A地的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大,A错误、B正确。B地的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风力小,CD错误。故选B。
【点睛】风受三个力影响: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向和风速,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②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③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下垫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风力就小。海平面的摩擦力就小。高空中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和等压面平行。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上生物的进化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 点问题。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地球上的几个生物繁盛期,而繁盛期的结束往往是生物的大灭绝。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
(1)指出中生代地球上出现的代表性动植物。
(2)石炭一二叠纪是地质世上重要的成煤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3)新生代是“最近的生物时代”,试描述新生代时期地球生物进化的特点。
【答案】(1)动物:恐龙、始祖鸟等;植物: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
(2)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3)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哺乳动物极为繁盛;出现了灵长类动物。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年代和生物演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的代表性动物是恐龙等爬行动物,后来又出现了始祖鸟;代表性植被是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转化形成的,由此可知,当时的环境温暖湿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小问3详解】
新生代时期地球生物进化的特点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哺乳动物极为繁盛,出现了灵长类动物,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2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湘西,几乎全境附着于6亿年前的震旦纪、寒武纪古海洋中隆起的武陵山脉之上,地质成分主要为石灰岩。石灰岩地质常常演化为岩溶地貌,也称为“喀斯特地貌”。与众不同的是,湘西的喀斯特地貌正处于发育中。岩溶峡谷群之间分布着典型的岩溶台地和陡峭的峰丛山地(下图)。湘西地区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的斜坡地带,区内硅质石灰岩和泥质石灰岩相间分布,硅质石灰岩岩性坚硬,抗物理风化能力强,但易被化学溶蚀;泥质石灰岩比较难溶。
(1)从地壳运动的角度,简述湘西岩溶峡谷群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
(2)推断图示岩溶地貌从最初浅海海域演变至现阶段所经历的内外力作用。
(3)解释峰脊区域比台地区域峡谷密度大的原因。
【答案】(1)地壳抬升伴随断裂活动,形成巨大高差,为流水侵蚀提供动力条件;主干断裂沿线岩石破碎、节理发育,为深切峡谷的发育提供构造条件;受大型断裂带控制,岩溶峡谷呈线性分布。
(2)地质时期,图示区域为浅海海域,沉积了深厚广阔的石灰岩;随着地壳抬升,该区域出露为高原,受外力作用变为夷平面;伴随强烈的抬升运动,岩层断裂,节理发育;高差加大,流水下蚀作用加剧,沿断裂带形成深切峡谷,将夷平面分割为一个个岩溶台地;在流水溶蚀和侵蚀,风化和重力作用下,峡谷数量增加,台地面积缩小,发育为峰脊状地貌。
(3)与台地区域相比,峰脊区域断裂较多,更利于峡谷的发育;峰脊区域基岩为硅质石灰岩,易被化学溶蚀,峡谷密布,且岩性坚硬,抗物理风化能力强,陡峻的峰脊和峡谷得以保持;台地区域基岩为泥质石灰岩,比较难溶,仅边缘发育少量深切峡谷。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湘西的喀斯特地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貌形成原因及分布特点、地质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构造运动使区域抬升幅度增加,受主干断裂活动的影响,区域内表现为差异性抬升,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势,巨大的高差为流水提供动力条件;主干断裂沿线岩石破碎,节理发育,有利于水体沿裂隙追踪式溶蚀、侵蚀,为深切峡谷的发育提供了构造条件;受到大型断裂带的控制,峡谷呈线性分布,奠定了岩溶峡谷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小问2详解】
地质历史时期,图示区域基本上是一个长期被海水淹没的海湾,堆积了深厚且面积广大的石灰岩;随着地壳抬升作用,该区域出露为高原,外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削高填洼,使其逐渐变为一个巨大的夷平面;伴随强烈的抬升运动,岩层断裂,高差加大,使流水下蚀作用加剧,沿断裂带形成规模较大的峡谷,峡谷将岩溶平面分割为一个个顶部相对平缓、四周陡峭的岩溶台地;地表水体沿着断裂或节理深入溶蚀,在岩溶平面上形成洞穴、地下河等,在流水、风化和重力等外力进一步作用下,岩体解体崩塌,峡谷数量增加,并在流水作用下不断下切并拓宽,台地面积不断缩小,上万年后,台地型岩溶地貌发育为峰脊状岩溶地貌。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与台地区域相比,峰脊区域断裂较多,更有利于峡谷的发育;根据材料“区内硅质石灰岩和泥质石灰岩相间分布……泥质石灰岩比较难溶,但土壤发育”可推知,硅质石灰岩易被化学溶蚀,成为峰脊区域,而泥质石灰岩比较难溶,但土壤发育,成为台地区域。而且,硅质石灰岩地层岩石坚硬,抗物理风化能力强,能够保持陡峻的悬崖峭壁地貌形态,呈现峰脊状,峰丛山地与峡谷间隔距离小,峡谷数量增多。
23. 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图1)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图1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大气层(写出序号与名称),并说出其原因。
(2)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请阐释低碳生活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3)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棚膜阻止了____(填图2中数字)逸散,大气温度升高,同时____(填图2中数字)增强,大气对地面的____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4)“蜀犬吠日”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简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答案】(1)①对流层。原因:水汽 、杂质多;上冷下热 ,对流运动显著 。
(2)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长波辐射;;低碳生活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 放,使大气逆辐射减弱,其保温作用减弱,从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3) ①. ③ ②. ④ ③. 保温
(4)四川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雨雾天气多,日照时间短,当地较少见到太阳。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对流层,左图中①表示对流层。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固体杂质充当水汽的凝结核,有利于大气中成云致雨过程的进行;在对流层中,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不断降低,空气上冷下热,有利于空气对流,形成降雨等天气现象。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得气温升高。低碳生活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削弱大气的保温作用,从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
【小问3详解】
在温室大棚内,棚膜可以阻止地面辐射③向外逸散,使得大棚内气温升高。大棚内大气温度升高,进一步增强大气逆辐射④,从而使大棚内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满足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小问4详解】
四川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降水多,晴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较少看到太阳,所以出现蜀犬吠日这个成语 。
2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草原犬鼠(土拨鼠)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它们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如图1)。这使地面上的风能够吹进洞穴,形成“穿堂风”,给犬鼠带去习习凉风。
(1)图中犬鼠洞穴的进风口是甲、乙中的哪一个出口?请做出判断并给出理由。
(2)我国许多民居的设计也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居民在屋前铺设石子,在屋后种植树木,用以加强夏季穿堂风(如图2)。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答案】(1)甲出口。理由:甲出口是平坦的,乙出口隆起,水平气流经过乙出口时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气压较低;来自洞穴内的气流上升,使洞内气压降低,气流从甲处下沉补充,故气流由甲出口进入再从乙出口流出。
(2)石子铺在屋前,比热容较小,白天增温加快;树林在屋后,比热容较大,白天增温减慢,增大了房屋前后的温差,加大了水平气压差,风从屋后吹向屋前,增强了穿堂风。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草原犬鼠穴和穿堂风”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甲、乙两出口形态的不同为切入点,甲出口是平坦的,乙出口是隆起的。由于乙出口隆起使得水平气流经过时被抬升,气流上升使得乙出口处气压较低;洞穴内的气流从乙出口流出,导致洞内气压降低,从甲处下沉的气流补充洞穴内的气流,故甲出口为进风口,乙出口为出风口。
【小问2详解】
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温差越大,热力环流越显著。由于树林的比热容比石子地面大,石子地面在屋前,由于比热容较小,夏季白天增温快,形成低压;树林在屋后,由于比热容较大,白天增温慢,形成高压,风从屋后吹向屋前。屋前铺设石子、屋后种植树木增强了房屋前后的温差,使得水平气压差加大,增强了穿堂风。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期末测试地理试题docx、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期末测试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