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晋中市2023年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可知春秋学者称引赋诗,各取所需而望文生义,使得诗之原初义渐远而文本义得以强化。孟子时诗之原初义渐以失传,其只能“以意逆志”推论之。荀子的引诗证言,将断章取义从外交场合的交流意会转化为学术论著中的引经据典,断章所取之义,便脱离了诗作为乐歌、用于礼仪的原初意义,而成为仅剩下道德赋能、语言赋义的文本形态。其文本义随引用者的理解而随意游移。两汉经学的最大功能,不是求其真论其实,而是借助前代经典形成一套理论体系,为汉王朝的国家治理提供学理支撑。而以三百篇为谏书,在赋予了《诗经》的政治经典性地位的同时,也使得《诗经》失去了求真求实的必然性,与时俱进地跟着政治学说在不断调整,从辨风知政、补察民情的王道之作逐渐被解读为言颂美先王、讽刺昏庸的衽席之说。今传毛诗(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作注,名为《毛诗故训传》)的立意,便是寻求诗篇的施用功能,将之确定为美或刺,并将之系于时世,既作为解读的条件,又为用诗者提供一个按图索骥的内在依据,郑笺(东汉郑玄为毛诗作注)、孔疏(唐初孔颖达对五经正义的解释)循毛诗而下,其不仅固化了汉儒的阐释,而且以经学的形态强化了《诗经》解读的稳定性。
宋儒最能体会汉儒借助经典稳定世道、引导人心的用意,但其不能不面对唐以诗赋取士、宋以策论科考的新需求。汉王朝奉若神明、高高在上的经典文本,其知识体系及其学说已经在史学、子学、玄学、释道的传承之中被重构、被阐释,汉儒在五经中寄托的政治理想、价值认同、制度建构以及文本阐释已经无法面对近世的读书人,更无力像汉代那样作为经验提供给帝国用于国家治理。宋代的疑经风气,与其说是对汉儒解经的反思,毋宁说是宋儒对经学传统的自救。他们是在维持经学地位的前提下,对汉儒的不合理的阐释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改、发明或者完善。朱熹《诗集传》中对汉儒曲解之诗有所解放,但对“郑卫之诗”更加深恶痛绝。宋儒改良式的解经,是对汉儒经说的修订,其所打开的门径,却成为明清怀疑、放弃《诗经》经解并自立新说的坦途。
这一坦途解放了《诗经》,使得原本被误解被曲解的诗作,可以去除外部的捆绑而活泼存在;但却无意中将之引向了望文生义的歧途,《诗经》刚从经学清规戒律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便又进入随心所欲的阐释之中。董仲舒时代因“诗无达诂”而逐渐建立起来的经解,给《诗经》一个方向性、规定性的解读。但后经学时代,研究者或以经说为本,在传统的说解之中在文本表层感悟生发。此两途,自宋儒以来便日渐分道扬镳。
(摘编自曹胜高《(诗经〉的礼义、乐义、诗义与经义》)
材料二:
《诗经》文本的内容应当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首先体现在:诗歌创作者最初创造诗歌时想要表达的意义;身处诗歌被创作的时代的听众(读者)所理解的意义。但是,这些业经创作、读者或听众接受的诗歌,还受到第三个因素的制约:必须经过诗歌传诵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过滤。只有将这三个因素包含在内的共同的语境,即创作者大脑中保存的心理词典、听众或读者大脑中的心理词典、社会意识形态中流通的语言保持一致时,《诗经》文体才具有真正的客观性。但是,每一个研究者阅读《诗经》文本时,都立刻把印在纸质载体之上的某一符号,体验为自己熟悉的字,能够读出其读音,对于诸如“鱼”“桃”等具体名词,还有可能产生与实际物体有关的心理意象;而对于那些不太熟悉的词,如“荣首”“靡脆”等词,则需要借助前人或其他研究者的训诂和理解,投入一定的认知努力,才能认识并了解其读音。这一文本阅读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研究者自身的主观体验,研究者还会投射自己的主观情感。人们对《诗经》的理解,从孔子时的“思无邪”,到汉时的“圣”,到宋时的“淫”,再到今日讴歌“爱情的美好”,无不反映着研究者的主观情感。建立在研究者主观体验上的文本内容,再经历其主观情感的投射,是否能真正体现客观的文本内容,值得商榷。
两千多年来积累的训诂和考证的材料,已经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于今天理解《诗经》文本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正如当代《诗经》研究者已经看到的,对古人的训释材料,需要进行比较鉴别,对今天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而形成的新的训诂体系,我们也需要进行鉴别。我们还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某些注疏和理解是合理的,而某些结论又是荒唐可笑的?这涉及《诗经》研究者很少涉足的一个领域:在主体对视觉符号作出主观反应的同时,其大脑内部各结构之间所发生的内在心理过程。我们认为一种注疏合理,是因为作出注疏的研究者的内在心理加工过程,与作为现时读者的我们的内在心理加工过程存在相似的地方。因此,对训诂学积累的知识进行鉴别时,真正科学辩证的方法,不是由单个研究者所规定的,而应建立在对语言产生、理解和传承过程中涉及的重要成分——大脑及其心理过程研究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张敏、申荷永《当今〈诗经〉研究之困境与心理学的思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荀子在引用《诗经》时会断章取义,按照自己的学识推测诗句意思,转化了《诗经》的使用场景。
B. 《诗经》当下的版本由毛诗确定,郑笺、孔疏固化了汉儒对《诗经》的诠释,但他们对其解释都有所偏离。
C. 研究者按个人理解诠释和以经说为本、在传统解说中在文本表层诠释,此为《诗经》研究的两个途径。
D. 对《诗经》的研究与其他古典文学一样,都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甄别和判断,以达到客观的诠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春秋学者引用《诗经》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使《诗经》原义尽失。
B. 汉儒对《诗经》的诠释不能满足唐宋时的政治体系和科举取士,所以宋儒开始对《诗经》进行重新诠释。
C. 朱熹《诗集传》对汉儒曲解“郑卫之诗”深恶痛绝,体现出他对汉儒曲解之诗有所解放的现实。
D. 鉴别训诂学积累的知识需建立在语言产生、理解和传承中涉及的大脑和心理过程研究的基础上。
3. 下列选项中,最能解说《诗经》诗义被误解被曲解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诗经》常见版本中的“樛木”在当下考古发现的竹书中写为“梂木”。
B. 《诗经》中的有些字依然有不能释读的,有些释读研究者之间也有分歧。
C. 《诗经》中的有些字因为方言读音问题,当今已经无法追寻最早的读音。
D. 随着白话文的流行、社会的进步,很多文字已不再常用,使得《诗经》诗义变化大。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一段是如何得到研究者对《诗经》文本内容理解会不客观的结论的。
5. 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内容,就当代《诗经》研究者如何做才能让《诗经》的诗义更具客观性说说你的看法。
闻一多在《匡斋尺牍》中指出:“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的课本;宋人稍好一点,又拉着道学不放手……近人囊中满是科学方法,真厉害。无奈西史——唯物史观的与非唯物史观的,离诗还是很远。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
【答案】1. A 2. D 3. B
4. ①先讨论《诗经》文本具有真正客观性必备的三个条件,即诗歌创作时创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当时人们理解的意思和传诵过程中要经过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筛选;②再讨论造成《诗经》文本内容不客观的两个原因,即研究者的主观体验和主观情感的投射,最后得出结论。
5. ①摒除《诗经》的政治性,从求真求实的角度理解作为乐歌的《诗经》的诗义。②吸取前儒解读《诗经》的成果,准确解读《诗经》诗义,不随心所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孟子、荀子在引用《诗经》时会断章取义,按照自己的学识推测诗句意思,转化了《诗经》的使用场景”错,原文有“孟子……只能‘以意逆志’推论之”“荀子的引诗证言,将断章取义……转化为学术论著中的引经据典”可知:推测诗句意思的是孟子,转换使用场景的是荀子。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原义尽失”错误。由原文“使得诗之原初义渐远”可知,应是使《诗经》的原初义丢失了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B.“不能满足唐宋时的政治体系……对《诗经》进行重新诠释”错误。原文有“但其不能不面对唐以诗赋取士、宋以策论科考的新需求”“对汉儒的不合理的阐释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改、发明或者完善”,材料没有提到“政治体系”,也不是“重新诠释”。
C.“对汉儒曲解‘郑卫之诗’深恶痛绝”错误。原文是“但对‘郑卫之诗’更加深恶痛绝”,而不是对汉儒曲解“郑卫之诗”深恶痛绝。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同一首诗歌中的有些文字不同会造成《诗经》诗义的不同,但不会造成对诗义的误解。
B.有些文字不能释读或者释读的意思不同,一定会造成《诗经》诗义被曲解或误解。
C.有些文字不能读出最早的读音,但并不会造成对《诗经》诗义的误解和曲解。
D.“很多文字已不再常用”不会曲解、误解《诗经》诗义。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诗经》文本的内容……客观性首先体现在……只有将这三个因素包含在内的共同的语境……《诗经》文本才具有真正的客观性”可以得出《诗经》的客观性具有的三个条件,即诗歌创作时创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当时人们理解的意思和传诵过程中要经过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筛选;
(2)根据“但是……建立在研究者主观体验上的文本内容,再经历其主观情感的投射”可以得出造成《诗经》文本内容不客观的两个具体原因,,即研究者的主观体验和主观情感的投射,最后得出结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分为两步:一是把握闻一多的观点,二是梳理文中的相关观点。
闻一多指明研究《诗经》的错误方面:①汉人从政治的角度研究;②宋人道学气息浓厚;③近人注重科学而没有把《诗经》当成文艺作品。
从材料一“两汉经学的最大功能,不是求其真论其实”“在赋予了《诗经》的政治经典性地位的同时”的角度分析,当代学者研究《诗经》要求其真论其实,不能从政治学的角度诠释《诗经》;
从“但却无意中将之引向了望文生义的歧途”“在传统的说解之中在文本表层感悟生发”的角度分析,应吸收前儒解说的经典,正确理解《诗经》诗义,不随心所欲。
二者结合后,得出相关的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小时局长
刘贵赓
四十多年前,我在内蒙古的八道湾火车站当巡道工。
那年,八道湾地区降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附近车站停满了客货列车,站台上货物堆积如山。因为天气太冷,从附近找来除雪的民工寥寥无几。铁路局的吴局长打来电话,下了死命令:“①不惜任何代价,晚上六点以前火车必须开通!”
几个去附近村子找老百姓帮忙的办事员回来,工务段长一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没戏。风还在刮,雪还在下,段长紧锁着眉头,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我身上:“小刘,你去试试!你小子平时不是能说会道吗?你去,准行。记住吴局长的话,②不惜任何代价!”
嘿,段长这是死马当活马医呢!得了段长大人的令箭,我穿好大衣,系好羊毛围脖,和本工区的职工小杨一起向附近的八道湾大队奔去。
大队干部只有一个会计在家守摊。我俩进了屋,小杨瞅了我一眼,说:“刘局,你说吧。”
“刘局”是我的外号,那时我虽然才二十几岁,长得却很富态,大家都说我有风度、带派,像个领导,我也很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好块头而自鸣得意。
会计本来斜靠在长椅上,听了小杨的话,他动作麻利地站了起来,问我:“您是局长?”
我刚要否认,小杨却冲我眨眨眼,一脸正经地说:“这是铁路局的刘局长。”
会计一听,立刻满面憨笑地和我握手,说:“你们铁路上刚才来了几个领导,可是说话都不算数,一个人才给一块七毛七。”
我心里把小杨骂了十八遍,可这会儿也只好顺坡下驴,摆起局长的派头来。我严肃地说:“你要知道,这条铁路是我国进关的第二条大干线,停车一小时就要给国家造成几百万、上千万的损失。你敢说你没有责任?”我目光严峻地逼视着会计,专挑大话说。
会计避开我的目光,连连说:“好,好,不过您得给大家交个底,一块七毛七说啥也不行,这么冷的天,我的人连棉鞋都没有。”会计说得还挺可怜。我想了想,说:“两块。”那时两块还真算个钱。
会计没说话。望着他那还嫌少的样子,我想起出门前段长的嘱咐,一咬牙,说:“这样吧,两块五!除雪要紧,现在不是讨价还价的时候。”
“当真?”会计兴奋了,伸出大拇指称赞道,“不愧是局长,说话痛快,好,我给您喊人!”说着,他拿起麦克风开始喊人:“各家各户听着,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拿着铁锹到大队部集合,铁路局的局长有话对大家说。”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院里便挤满了三四百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拿着铁锹。
我站在高处,轻轻地咳了几下,腆了腆肚子,高声说道:“乡亲们,现在铁路上遭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希望乡亲们在这危难时刻帮我们一把,报酬问题已经和你们的会计说好了。”
会计赶紧接话:“乡亲们,刘局长已经说了,凡是去铲雪的人,每人两块五!”
听了会计的话,人群沸腾了:“走啊,走啊,几个钟头二十五大毛,不赚白不赚啊!”
于是,这条三四百人的长龙在我和小杨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奔赴现场,和其他铲雪人员会合,挥汗如雨地干了三个小时,终于扫除了障碍,中断了十三个小时的线路恢复了畅通。
晚上,在领工区办公室,我正向领导们汇报今天铲雪的情况,门突然“呀”的一声开了,是大队会计。他进屋后看到我,向我笑了笑,递上一张纸:“这是我们大队除雪的名单,小孩不算,总共是三百九十七人,该给我们九百九十二元五毛。”
段长走过来,从会计手里拿过名单,拨拉了几下算盘,说:“应该是七百零二元六角九分。”
会计一听就怒了:“你们局长红口白牙地说一人两块五,怎么到你嘴里变成一块七毛七了?你是想贪污咋的?”
段长一头雾水:“我们局长哈时候说的?”
我见大事不妙,正想悄悄地从门口溜出去,会计却一眼瞅见了我,大声城道:“刘局长,您这做局长的,咋也不能糊弄老百姓吧。”
“你说……他是局长?”段长的语气有些难以置信。
“他不是局长?”会计的声音好像快要哭了似的。
一个办事员笑道:“他是我们工区的巡道工小刘。”
段长语调低沉地对会计说:“你把详细经过写下来,交给我们,我们一定会严肃处理。”
我的心头像被针猛地扎了一下似的,疼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这真是,炒下豆子大家吃,打了砂锅一人赔!我再也忍不住,大声说:“③不惜任何代价,是上级命令,也是你们告诉我的。两块五是我和老乡们公开说的,咱们不能说话不算数!如果铁路局不出这钱,超出来的钱我掏,大不了我年底不结婚啦!”
“你还有理啦?”段长气愤地批评我,“一块七毛七是死规矩,你这次破了例,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怎么办?”
就在这时,一阵爽朗的笑声突然传了进来:“两块五就两块五。没有乡亲们的大力支持,现在也通不了车,国家的损失会更大。谢谢你们,你们都是大功臣啊!”
是吴局长,吴局长来了!只见他紧紧地握住会计的手,连连说着感谢的话。会计脸红了,低着头,不停地重复一句话:“应该的,应该的。”
我突然心头一热,悄悄地走出了办公室……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站停满了客货列车、站台上货物堆积如山,体现出八道湾火车站之大。
B. “我”出门穿大衣、系羊毛围巾等照应了上文“天气太冷”等环境描写。
C. 会计说当地村民没有棉鞋是哭穷,是强调劳动艰辛,想借此多要劳务费。
D. 吴局长的出现,解除了“我”的尴尬,也暗示了吴局长位高权重的现实。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补充交代“我”有“刘局”外号的原因,既解答了工务段长派遣“我”的原因,也使小杨在会计面前直接称呼“我”为“刘局”显得不突兀。
B. “我”对会计说的话并不是空话,是想通过计算国家损失说服会计,希望会计能够伸出授助之手,派遣当地村民到火车站除雪,让车站顺利通车。
C. 工务段长听到劳务费是“我”这个假“局长”答应的,就很气愤地批评“我”,但这不是私人恩怨,而是他全盘考虑,从相关规矩的角度看待问题。
D. 文章中“死马当活马医”等俗语是对百姓口语的高度提炼,使文本的用词更加新鲜有力,让文本语言更加生活化、形象化,让读者更能喜闻乐见。
8.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指出:“小说语言的美,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传达了多大信息。”本文出现三次的“不惜任何代价”就具有这种美。请结合文本,简要解说三句“不惜任何代价”体现的意思和说话人的情感。
9. 大队会计的相关言行是如何推动小说故事发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A
8. ①第一次是铁路局吴局长说的,他要求八道湾火车站迅速清除积雪,表达了吴局长对清除积雪、开通火车的决心。②第二次是段长说的,强调吴局长的命令,是段长让“我”寻找当地村民来铲雪的命令,也是在给“我”树立信心。③第三次是“我”说的,是“我”引用吴局长的话来反驳大家的意见,表达了“我”的愤怒和做这件事不后悔的思想。
9. ①会计在劳务费上与八道湾火车站讨价还价,使得车站第一次请当地村民来除雪的事情失败,引出段长让“我”去找人的情节。②会计在小杨的误导下认为“我”是铁路局局长,在确定了除雪后每人有两块五毛钱的劳务费后,召集村民到车站除雪,最终使车站通车。③在车站,会计说出“我”给的价格是两块五毛钱,引出众人的议论和“我”后来的态度等情节。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体现出八道湾火车站之大”错误。原文是“附近车站停满了客货列车,站台上货物堆积如山”,并不是八道湾火车站。
C.“会计说当地村民没有棉鞋是哭穷”错误。从“四十多年前”的时间来分析,当时村民是真的贫穷,没有棉鞋穿是客观事实。
D.“也暗示了吴局长位高权重的现实”错误。吴局长的出现主要表现的是他对村民除雪的感谢,以及对“我”的做法的肯定。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解答了工务段长派遣‘我’的原因”错误。工务段长派遣“我”时说“小刘,你去试试!你小子平时不是能说会道吗?你去,准行”,可知原因是“我”能说会道,不是因为“我”的外号是“刘局”。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汪曾祺的话表达的主要意思是,语言的美在于语言传达的信息之多。分析语言表达的意思和体现的情感,就是分析语句体现的相关信息,要注意分析这句话出现的背景及说话人所处的位置和个人际遇等。
第一句是吴局长的话,结合暴雪覆盖了车站、客货列车停运的背景可知,吴局长的话体现的是清除积雪、开通火车的决心:
第二句是段长的话,是让“我”寻找当地村民来铲雪时说的,是命令,也是决心和信心;
第三句是“我”的话,背景是大家都抱怨“我”给铲雪的村民每人两块五毛钱,“我”内心不忿,搬出吴局长的话,除了抱怨之外,更多的是“我”不后悔这样做。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人物的言行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的题目,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牵扯到的后文内容进行分析。
文本中,会计的言行可以集中在三点:
①与火车站工作人员在劳务费上的讨价还价,涉及两个对象,一是之前的办事员,一是后来的“我”;这就产生了对应的矛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误认为“我”就是局长,与段长讨价还价。
③在车站讨要劳务费,引出周围人的议论,使工务段长产生愤怒的情绪,最后吴局长出面才使局面平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子欲专齐政,以大斗货、小斗收而民悦。勾践欲雪会稽之耻,拊循其民,吊死问病而民喜。二者皆自有所欲为于他,而伪诱属其民,诚心不加,而民亦说。孟尝君夜出秦关,鸡未鸣而关不,下坐贱客,鼓臂为鸡鸣,而鸡皆和之,关即启,而孟尝得出。
赵人吾丘寿王,武帝时待诏,上使从董仲舒受《春秋》,高才,通明于事。后为东郡都尉。上以寿王之贤,不置太守。时军发,民骚动,岁恶,盗贼不息。上赐寿王书曰:“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何也?”寿王谢言难禁。复召为光禄大夫,常居左右,论事说议,无不是者,才高智深,通明多见。然其为东郡尉,岁恶,盗贼不息,人民骚动,不能禁止。
荆轲入秦之计,本欲劫秦王生致于燕,邂逅不偶,为秦所擒。当荆轲之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荆轲。既而天下名轲为烈士,秦王赐无且金二百镒。天下之士不以荆轲功不成,不称其义,秦王不以无且无见效,不赏其志。志善不效成功,义至不谋就事。
齐詹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也,若何?”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詹曰:“列地而予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臣奚死焉?谏而见从,终身不亡,臣奚送焉?故忠臣者能尽善于君,不能与陷于难。”
或问于孔子曰:“颜渊、子贡、子路三子者皆贤于夫子,而为夫子服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诎,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之道,弗为也。”孔子知所设施之矣。有高才洁行,无知明以设施之,则与愚而无操者同一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定贤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
B. 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
C. 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
D. 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拊循其民”和“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循”意思不同。
B. 关,指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文中的“秦关”就是指秦地关塞。
C. “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荆轲”和“提刀而立”(《庖丁解牛》)中的“提”意思相同。
D. 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文中的“疏爵”就是指分封爵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举成子、勾践对待百姓的例子,是想说明身居高位的人统治百姓,哪怕他能满足百姓的欲望,受到百姓的喜爱,但也未必就是贤人。
B. 赵人吾丘寿王才干很高、通晓事理,但担任东郡都尉时却没有管理好东郡,是因年成不好,盗贼不断,百姓骚动,又没有办法禁止。
C. 在荆轲刺秦的事件中,天下人都称赞荆轲是位壮烈之土,后来秦王也赏赐了在当时危险情境下勇敢出手的御医夏无且二百镒金。
D. 晏子在回答齐詹的问题时,明确了自己不会跟随亡国之君逃亡,他的道理是作为臣子要好好保护君王,而不是与君王共陷灾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皆自有所欲为于他,而伪诱属其民,诚心不加,而民亦说。
(2)荆轲人秦之计,本欲劫秦王生致于燕,邂逅不偶,为秦所擒。
14. 结合后三段内容,简要概括“贤人”做事的具体标准。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两个人都因各自有想在他人那里达到的目的,而虚伪地引诱他们的百姓,并没有给予百姓诚心,但百姓也很高兴。
(2)荆轲到秦国去的打算,原本是想劫持秦王,将他活捉到燕国,因为意外没有成功,他被秦国捉住了。
14. ①做事要有心意和道义。②要尽力给君王提出最好的建议。③处理问题要随机应变。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在我跟前的时候,很有谋略,我认为你是未下无双、海内独一无二的人,以至于拥有统辖十几座城的权力,一身担负都尉、太守的重任,而现在盗贼却乘船流动攻占夺取库中的兵器,这和从前你在我身边时的作为很不一样。
“在……时”是完整的状语结构,“时”后断开,排除BC;
“十余城之势”中,“之”是结构助词,前后是定中关系,中心词“势”后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的能力。
A.正确。动词,安慰,抚慰/动词,按照,依循。句意:安抚他的老百姓/一切行事都按照婆婆的意思,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
C.错误。“提”意思不同。动词,投掷/动词,提起,掂着。句意:御医夏无且用药囊投掷荆轲/提起刀站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作为臣子要好好保护君王,而不是与君王共陷灾难”错误。原文是“谏而见从,终身不亡,臣奚送焉?故忠臣者能尽善于君,不能与陷于难”,意思是忠臣要多提好的建议,不让君王陷入危险。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欲为”,想达到;“诱”,引诱;“说”,高兴。
(2)“生致”,活捉到;“邂逅不偶”,因为意外没有成功;“为……所”,被。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荆轲刺秦故事,得出的结论是不以成败论英雄,要看其心意、道义等;
②晏子的回答中,主要体现作为臣子的具体做法应该是提出好建议;
③由孔子的回答和作者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处理事情要会随机应变。
参考译文:
田成子想掌握齐国的政权,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而使老百姓欢喜。勾践想洗去被困在会稽山的耻辱,就安抚他的老百姓,慰问死者的亲属和病夫而使老百姓高兴。两个人都因各自有想在他人那里达到的目的,而虚伪地引诱他们的百姓,并没有给予百姓诚心,但百姓也很高兴。孟尝君半夜要逃出秦关,鸡没有叫关门就不开,一个地位很低的食客,用手掌放在嘴边学鸡叫,附近的鸡都应和着叫了起来,关门立即打开,孟尝君得以逃出秦关。
赵人吾丘寿王,是汉武帝时的待诏,汉武帝派他向董仲舒学习《春秋》,他才干高,通晓事理。后来做了东郡都尉。汉武帝认为寿王很贤明,没有另外向东郡安置太守。当时由于不断兴兵打仗,老百姓骚动不安,年成也不好,盗贼不断出现。汉武帝赐诏书给寿王说:“你在我跟前的时候,很有谋略,我认为你是天下无双、海内独一无二的人,以至于拥有统辖十几座城的权力,一身担负都尉、太守的重任,而现在盗贼却乘船流动攻占夺取库中的兵器,这和从前你在我身边时的作为很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呢?”寿王向汉武帝谢罪,说骚乱很难禁止。汉武帝又召他为光禄大夫,经常在汉武帝的身边,议论任何事理,没有不对的地方,他才能高智谋深,通晓事理而很有见识。然而他做东郡都尉时,年成不好,盗贼不断出现,老百姓骚动不安,他没有办法禁止这些事情。
荆轲到秦国去的打算,原本是想劫持秦王,将他活捉到燕国,因为意外没有成功,他被秦国捉住了。当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环绕柱子而奔逃的时候,御医夏无且用药囊投掷荆轲。后来,天下的人都称荆轲是壮烈之士,秦王赏赐夏无且二百镒金。天下的人不会因为荆轲没有立下功劳而不称赞他的道义,秦王也不会因为夏无且没有做出功效而不赏赐他的心意。心意好就不必检验是否成功,道义尽到了就不必考虑事情是否办好了。
齐詹问晏子说:“忠臣侍奉他的君王,应该怎样做呢?”晏子回答说:“君王有灾难的时候不为他而死,君王避难逃亡的时候不去护送。”齐詹说:“分地而赏赐给他,封爵位而使他尊贵,君王有难不为君王去死,君王出逃不去护送,可以称为忠臣吗?”晏子回答说:“臣子的建议如果能被君王采用,臣子怎么会死呢?臣子的劝谏如果能被君王听从,君王就一辈子不会出逃,臣子怎么会去护送呢?所以做忠臣的能尽力给君王提出最好的建议,而不能与君王共同陷于灾难之中。”
有人问孔子说:“颜渊、子贡、子路三个人都比你贤能,但他们愿为你奔走效劳,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我既能仁爱又能残酷无情,既能善辩又能言语迟钝,既能勇敢又能胆怯。用他们三个人的能耐,和我的这套本领交换,我是不愿意的。”孔子是知道随机应变去处理问题的。有很高的才能和廉洁的品行,但缺乏明智以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的能力,那就和愚昧而无操行的人是一样的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陵与刘生别
陈师道
触寒历险来特特①,愧无以当欣有得。
向来忧患不相舍,知子用心坚铁石。
人畏有心事无难,此语虽鄙理则然。
君今意在翰墨间,他日人争让一先。
[注]①特特:特地,特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叮嘱朋友刘生,人生中经历的所有寒冷、艰难都是特意用来磨炼人的意志的。
B. 做到无愧当下、无愧自我,以欣喜的态度面对所有艰难困苦,最终会有所收获。
C. “人畏有心”即“畏有心人”,意思是世上任何事都怕有心人,有心才能事成。
D. “鄙”即“陋”,是诗人自谦,“人畏”句粗陋,也是对此语出自俚语的称谓。
16. 诗歌的颔联和尾联体现了诗人对刘生的哪些期望?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案】15. B 16. ①不要困于忧患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②要一心扑在自己追求的事业上,不要松懈。③与人相处时,要心态平和,不要与人争锋占先。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最终会有所收获”错误。“愧无以当欣有得”的意思是只要问心无愧、坚持到底,就不存在什么困难的事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先理解诗句的意思。颔联写人生会经常遇到忧患,但知道你有着坚强的意志;尾联写你如今追求学问事业,希望他日与人争锋时要让人一步。
再分析对刘生的期望。颔联是说不要困于忧患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尾联是说要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与人相处不要争锋占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无情地揭露了身居高位的人把不关心国家、极力讨好一般人的行为当作好事的丑态。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反问的语气揭露秦朝掠夺珍宝时的贪婪和耗费珍宝时的随便、不珍惜。
(3)“冠”本义为名词,帽子;也可作为动词,戴帽子、超出众人等。古诗中更有用“冠”来体现行为品格等的句子,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①.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②.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 用之如泥沙 ⑤. 高余冠之岌岌兮 ⑥. 长余佩之陆离(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恤、媚、锱铢、岌岌、佩、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初,文字和木头的结合并不完美。那些装订成册的粗笨木简,并不是文字最理想的书写之地,而绢又太奢侈。蔡伦无数次经过失败,树木终于涅槃重生成洁白的纸张,找到了为人类思想文明所传承的载体。树木被粉碎、蒸煮、打浆、过滤、烘干……变成薄薄的纸张。
文字是有灵性的,它会选择一些人,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它对某些人有致命的诱惑力,正如种子用各种各样的姿态和味道吸引着动物们, ________①_______地去帮它繁衍梦想。这个人或许出生在乡下,他有________②_______的童年,跟大自然亲密接触,熟悉每一条偏僻的胡同、每一座雕花的门楼。这个人也可以出身显贵,却突然_______③________得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这巨大的落差,使他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他心里有着深深的孤独、无望的忧伤和寂寞,足够去滋养一棵精神之树。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他会重新认识这个有巨大落差的世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竭尽全力 ②无拘无束 ③穷困潦倒
19. ①强调重点不同。原句强调的是“巨大的落差”,照应了上文的由富贵到贫穷的变化,强化了“落差”给这个人带来的心理变化。②语气不同。原句用双重否定句“不得不”表达强烈的语气,强调此人在家境变化后认识世界的被动性。
20. 蔡伦经过无数次失败,使树木终于涅槃重生成洁白的纸张,找到了人类思想文明传承的载体。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由前文可知,此处应体现动物们的一种行为态度,故可填“竭尽全力”等类似的成语。竭尽全力:用尽全部力量。
②由后文的描述可知,此人的童年应该是自由自在的,故可填“无拘无束”等类似的成语。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③由前文“出身显贵”“却突然”可知,此处应填与“出身显贵”意思相反的成语,如“穷困潦倒”。穷困潦倒:生活贫困,失意颓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改句的变化主要有两处:
第一处是语序的变化,第二处是语气的变化。
语序的变化,可以思考强调点不同所体现的不同意思,原句强调的是“落差”,体现的是这个由富贵变贫困的人的心理变化,引出下文他对世界的重新认识:
语气的变化,可以从双重否定句的意义入手分析,表现了这个人认识世界的被动性等。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错误:
①语序不当,“无数次”应放到“失败”前,作定语;
②成分残缺,前句主语是“蔡伦”,后句换成“树木”,中途易辙,应在“树木”前加“使”“让”等;
③结构混乱,“为……所……”表被动,此处没有被动语意,应删除“所”字或“为……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古代长期有以席为坐具的习惯,所以汉语至今仍把座位称为“席位”。为了让自己坐着更舒服,古人会在地上铺好几层筵或席,不过席的具体层数,可不是想铺几层就铺几层, ________①_______。《礼记》中记载:“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当时,以铺席层数的多少来区别地位的尊卑,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能舒服坐着的级别低的人,他们需要把席编织得厚一些?这还有待进一步地考证。除了坐具之外,________②_______,如《史记》中记载吴起“卧不设席,行不骑乘”就证明了这一点。
如同今天的桌椅板凳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之物一样,在出现桌椅之类家具之前,席也是________③_______。《后汉书》记述薛子礼时称“家贫坐无完席”,足以说明席是古代家庭中最基本的物品之一。此外,甲骨文中的“宿”字,描摹的就是一个人跪坐于席上,也可以从侧面验证上面的说法。
21.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中“席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 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C. 有几个“慈祥”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D. 丧失视觉和听觉的海伦·凯勒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B 22. ①而是有着严格的规定 ②席也被古人用作卧具 ③古人生活中的必备品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席位”加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反语讽刺。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层数”“不是想铺几层就铺几层”和后文《礼记》记载的内容分析,此处应该是席的层数有着严格的规定:
第二空,从前文“除了坐具”和后文《史记》记载的内容分析,此处应该是席的另一个作用,即可以作为卧具:
第三空,从前文“不可或缺之物”和后文《后汉书》记载的内容分析,“席是古代家庭中最基本的物品之一”,此处应该强度席是古人的生活必备用品。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ChatGPT是智能聊天机器人,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能回答后续问题、承认错误、质疑不正确的假设,还能拒绝不适当的请求。它能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等。面对人工智能ChatGPT火爆全球,有的人认为人工智能带来了科技的便利,是人类的福音;有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或将给人类带来威胁;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是福还是祸,完全掌握在人类手中……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介绍ChatGPT这种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功能,第二层是由此引发出的三种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但这三种看法不能包含所有人的看法,作文材料仅是列举了这三点。第一种观点是肯定了人工智能在科技方面的巨大作用,包括在日常生活、各种工作场景中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便利与工作方面的运用,如减轻人们工作负担,降低工作成本,服务于人类等。第二种观点否定了人工智能,认为人工智能或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如因为人工智能算法出错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等。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人工智能究竟是福是祸,决定权在于人类,即人类要用好人工智能。“用好”的意思是发扬其优点,规避其风险,让人工智能为人类所用,而不是让人工智能操控人类。三种观点无高下之分,但都是在围绕“科技”与“人文”展开的讨论,要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写作重点应落在第二层,要写出自己对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这一现象的思考与感悟。在确定观点时,可只写其优点,也可只写其弊端,但更应体现出自己辨证的思考。如:人工智能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机器,因此要为人工智能设定边界,不要为了避免眼前的危险而承受更大的风险。在分析原因时,要从人工智能的利弊谈开,围绕科技与人文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如:固然,科技有其便利与智慧,但无法完全取代人文精神。在谈做法时,可持辩证的眼光加以分析,最后提出明确的观点:在现代社会,只有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各司其职,我们才能拥有更和谐的社会,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立意:
1.对人工智能既要乐观以待,也要秉烛忧思。
2.用乐观的心态迎接人工智能,让其为我所用。
3.宁用保守的眼光去接受人工智能。
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运城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