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8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A.军功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南北朝时期,北齐烧制出仰覆莲六系青瓷尊,北朝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隋朝李春设计建造了赵州桥。这些成就(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人民的南迁C.得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D.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安定3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途径是A.军功 B.察举征召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考试4.唐朝时期朝鲜人崔致远曾写道:上国栖久,多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唯古,交情岂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以下可能与此材料描述有关的是(   A B.中国宫 C.法隆寺 D5.下图为隋朝主要粮仓分布示意图。这反映了(   @@@097c4689-169a-4ed0-a6c6-d52fb6fa9190A.粮仓位置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 B.粮食储备主要来自于江南地区C.交通条件决定经济发展状况 D.交通运输发展推动商业繁荣6.下面为古代的一首诗歌名篇中的句子:余既滋兰之九兮,又树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冀枝叶之峻茂兮,愿埃时乎吾将。虽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下列对之所做出的评述最合理的是A.反映了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B.句式较为灵活,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C.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语言率真自然,风格瑰玮绚灿D.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风格7.南北朝时期,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个政权都自认为是中国。前秦皇帝苻坚提到氐羌部落时说:彼种落杂居,不相统一,不能为中国大患。这说明了,当时(   A.民族关系日渐平等 B.儒学主流地位动摇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D.北方政局相对稳定8.三国时期,东吴在与魏、蜀军事对抗的长江沿线实行屯田制,各级将领在其防区内组织军士及家属经营屯田,兴办水利工程,使之立足于江东70余年,地方几万里,带甲将百万。东吴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C.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D.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9.范文认为,历史上隋朝有巨大贡献,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可以说明这种观点的史实是A.地方行省制的设置 B.科举制的正式形成C.三省六部制的开创 D.九品中正制的盛行10.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11.下图所示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画的《职贡图》(局部),描绘了某次异国进贡的盛大场面。该作品(   @@@198b7803-b207-4f34-9d98-9ca76053ba3aA.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 B.体现了艺术审美和史料价值的结合C.凸显了唐代对外交通的繁荣 D.再现了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12.杜佑《通典》记载:唐初科举制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由此可知唐朝( 科举有严格的资格审核制度官完全以门第出身为标准统治者受重农抑商观念影响科举制度有一定的出身限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按照这一制度选拔的官吏,据史料记载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太原温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的名吏贤士。材料可以说明A.世家大族特权垄断 B.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选拔C.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 D.九品中正制具有合理之处14.《三国志》记载:“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术……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5.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规定: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该赋税制度A.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征收赋税的标准 B.有利于消除贫富差距C.按人丁、财产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D.于北魏时期开始实施16.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与材料所述思想相似的是A.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B.齐国初税亩的法令C.唐太宗时期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D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17.唐赵诗曰: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A.德治思想B.虚心纳谏C.科举取士D.勤政爱民18.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下表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汉武帝时期无论大小、人口多寡,郡、国各举一人汉和帝时期一般州郡,每20万口各举一人;边境州郡,每10万口各举一人 A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二、材料分析题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封弟叔锋于曾,封叔武于成封权处手霍。”——司马迁《管蔡世家》材料二  秦朝建立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示意图@@@b19b5a97-12c5-4ea0-a2dc-e746ea457e7a@@@b6b51357-73c7-4846-bf5c-8fa8d2186ef0材料三  唐朝中枢行政示意图@@@daf93414-ee9d-463c-9b45-aa1f410805e2(1)材料反映的是西周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该制度?(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3)依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指出唐代的中枢行政制度并简析其积极作用。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范晔论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请繁兴。……”——(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材料二魏文帝时……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及法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材料三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材料四把仕途向庶人开放,决不是基于什么平等或民主的观念,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科举限制愈严,竞争愈烈,而其对思想统制,亦愈易就范,对上级官僚,亦愈易卑躬屈节表示忠诚。——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第九篇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中央政府分别采用的是什么方式选拔人才?2)为什么材料四中说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请依据材料一、二中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历来人们对科举制褒贬不一,依据材料三、四和相关知识,你的看法如何?对其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参考答案:1B2A3D4A5A6B7C8B9C10B11B12C13D14B15C16C17C18B19(1)制度:分封制。评价: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后期容易导致分裂割据,诸侯争霸。(2)三公九卿和郡县制;表现: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3)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深刻影响后世。 20.(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或九品官人制)、科举制。2)察举制逐步流于形式,被权贵把持,不能为朝廷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也不能辨其贤愚,高官全被世族大家垄断操控。因此,要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就需采用科举考试之法选用人才。3)判断:科举制在隋唐、两宋时基本上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积极作用:为朝廷选拔了优秀人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政治的长期稳定发展;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才的创新精神,科举培养的唯上是从的奴才,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