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大概念升华课件
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大概念升华课6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大概念升华课6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等级考要求1,等级考要求2,等级考要求3,等级考要求4,等级考要求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运用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阐明种群数量变化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尝试从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分析或探讨人类活动对种群及环境的影响。
1.(2022·江苏扬州专题练习)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①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重量W与密度d的乘积是个常数Ki,最后Ki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②随着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即自疏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产量恒定法则保障了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B.自疏现象导致种群内不同个体各自占据的生态位差异性增大C.出现产量恒定法则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D.自疏现象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也是对不利生长环境的一种适应
C [产量恒定法则保障了种群成员间既互相吸引也互相排斥,维持产量的恒定,A错误;自疏现象时种内斗争激烈,导致死亡率增大,不会导致种群内不同个体各自占据的生态位差异性增大现象,B错误;出现产量恒定法则即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是高密度下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C正确;当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小,这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也是对不利生长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D错误。故选C。]
2.(2021·海南等级考)农业生产中常利用瓢虫来防治叶螨。某小组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B.饥饿程度和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C.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D.田间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
B [据图可知,在相同条件下(饥饿状态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故为保证较高的捕食作用率,田间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A、D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图可知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而非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B错误;结合题图可知,在瓢虫密度相同的情况下,饥饿24 h和饥饿48 h的捕食作用率均高于未饥饿的捕食作用率,故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C正确。故选B。]
3.(2022·江苏新沂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旱收蚂蚱、涝收鱼,大旱起蝗灾”,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极易发生蝗灾。蝗虫成灾不仅与蝗虫自身因素有关,还与蝗虫可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大旱起蝗灾”是因为环境中水分可以直接影响蝗虫种群的___ _____________。某地区发生蝗灾过程中蝗虫种群数量一般呈_____ ___________型增长。
(2)研究发现群聚激素使蝗虫由散居型转变成群居型,群聚激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信号。某些蝗虫分泌群聚激素不仅增加了该地区蝗虫种群的迁入率,也改变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3)食草动物的放牧会影响草地蝗虫的物种数。研究人员开展不同放牧模式对某高山草地蝗虫及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部分结果如下表(放牧区域牛羊数量达到中等放牧强度)。
不同模式下蝗虫种类和密度
①在对蝗虫种类和密度调查时,研究人员用取样器在每个样地内随机取样3次,收集蝗虫装入毒瓶,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和数量统计,这种调查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法。在放牧区域投放牛羊的数量是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估算的。②不同放牧模式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植物群落覆盖度”或“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与草地蝗虫的物种数和总密度之间的正相关性较密切。休牧草地上植物群落覆盖度明显较高,而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低,试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蝗虫微孢子虫是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专性寄生生物。与化学农药防治相比,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题意“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孵化”可知,环境中的水分可以直接影响蝗虫种群的出生率。由于环境中蝗虫生活所需的食物、空间等资源有限,导致蝗灾发生后,蝗虫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2)由题意“群聚激素使蝗虫由散居型转变成群居型”可知,群聚激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号,其作用是影响蝗虫的聚集行为。蝗灾发生,会因植物大量被蝗虫捕食,导致破坏整个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3)①依据描述,蝗虫种类和密度调查使用取样器在样地中进行捕获、统计,属于样方法。放牧牛羊的数量,应该依据环境容纳量(K值)而定。②表中信息显示,蝗虫的物种数和总密度由大到小的放牧模式为:羊放牧>牛羊混牧>牛放牧;图1显示的3种放牧模式的植物群落覆盖度没有明显差异;图2显示,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由大到小的放牧模式为:羊放牧>牛羊混牧>牛放牧;综上分析,3种放牧模式中,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化与蝗虫种类和总密度呈正相关性,而不同放牧模式下植物群落覆盖度相差不明显。休牧草地上植物群落覆盖度明显较高而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低,其原因是休牧区一些植物优势物种对光、水等资源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抑制了其他物种生长,导致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下降。
(4)利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蝗虫属于生物防治。与化学农药防治相比,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的优点是既能有效控制虫灾,又能减轻因过多使用化学农药而引发的环境污染,以及害虫耐药性产生等问题。[答案] (1)出生率 “S” (2)化学 水平结构和垂直 (3)①样方 环境容纳量(或K值)②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 休牧区一些植物优势物种对光、水等资源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抑制了其他物种生长,导致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下降 (4)既能有效控制蝗虫虫灾,又能减轻因过多使用化学农药引发的环境污染,以及害虫耐药性产生等问题
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分析群落的形成和演替,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演替规律。
1.(2022·江苏选择性考试)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一种动物,以其中一种植物为食。该植物种群基因型频率初始状态时为0.36 AA、0.50 Aa和0.14 aa。最终稳定状态时为0.17 AA、0.49 Aa和0.34 aa。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A.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B.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植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C.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捕食关系而非种内竞争D.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 [若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aa会逐渐被淘汰,基因型频率减小,A错误;据题分析可知,从引入到达到稳定A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达到稳定后基因型频率不变,A的基因频率也不改变,B错误;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受捕食关系和种内竞争共同影响,C错误;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故选D。]
2.(2022·河北选择性考试)关于生态学中的稳定与平衡,叙述错误的是( )A.稳定的种群具有稳定型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为1∶1,个体数就达到K值B.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C.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D.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A [稳定的种群在年龄结构稳定、性别比例为1∶1时,能否达到K值,还要看环境条件是否发生变化,A错误;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后,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动态平衡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不变,B正确;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具有功能平衡的特征,故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C正确;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D正确。故选A。]
3.(2022·山东等级考)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物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 _________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物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___种。(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 (填标号)。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B.甲的种群密度C.甲的植株高度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优势物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物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物种,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的数量较多,即乙的种群密度大,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
(2)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故选ABCD。(4)群落演替的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④人类活动的干扰。
[答案] (1)E 大 广 (2)200 (3)ABCD(4)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
运用结构分析法、模型方法、定量分析法等,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对相关的生态学实践应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1.(多选)(2022·河北选择性考试)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该模式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C.该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CD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真菌不属于生产者,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立体复合种植使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复杂,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B正确;该模式增加了物种多样性,从而使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该模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故选BCD。]
2.(2022·江苏苏州期中)利用物种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建立多个物种共存的农作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稻田系统中有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鱼—鸭等多物种共存模式。已知水稻叶片由于富含硅质,鸭不喜欢取食。某研究所连续4年研究稻鸭共作条件下田间杂草群落密度的动态变化,相关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在稻鸭共作区利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稻田中的杂草密度进行定量研究,该取样方法如图1所示,沿田边纵向走70步,横向转向田里走24步,开始倒置“W”九点的第一点取样,抽取自然田块样本,调查结束后,沿纵向继续深入走70步,再横向转向田里走24步,开始抽取第二个自然田块样本。以相似的步法完成九点取样。分析上述方法,第一取样点与第九取样点之间的横向跨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步。当大田面积较大时,可相应调整_________的步数。
(2)分析图2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他杂草相比,稗的种群数量在长期稻鸭共作条件下降低较慢,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a.稗对水稻田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b.与水稻具有拟态竞争特性,夹杂在稻秧和稻株中,不为鸭子取食c.与其他杂草相比,稗草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较高d.鸭子取食水稻幼苗,间接提升了稗草的竞争能力
(3)二化螟是常见的水稻害虫,在稻田的活动场所主要是稻苗基部,稻鸭共作可大大降低二化螟为害株率,请从生态位及食物链角度解释相关的机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研究过程中,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法调查鸭的种群密度,在15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8只鸭,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志的8只,标志物可用于探测鸭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志的鸭在重捕前有4只由于人为捕杀等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鸭出生而种群数量稳定,则鸭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________ 只/hm2。
(5)从经费收支情况看,与常规稻作模式相比,稻田系统的多个物种共存模式不仅大大增加了农田的产出,还减少了________________等项目的支出,不仅推进了绿色食品生产,还可增加农民收入。综合上述研究内容,稻田系统的多个物种共存模式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______原理(至少答出两个)。
[解析] (1)由图1可知,第一取样点与第九取样点之间的横向跨度相差八个单位,其中一个单位为24步,八个单位就为24×8=192步,故第一取样点与第九取样点之间的横向跨度约为192步。当大田面积较大时,可相应调整横向和纵向的步数,这样可以减小调查误差。(2)分析图2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中田间杂草密度随着稻鸭共作年数的增加都降低,但实验组(即稻鸭共作模式)中田间杂草密度随着共作年数的增加降低更显著,说明稻鸭共作模式是有利于水稻
种植的。与其他杂草相比,稗的种群数量在长期稻鸭共作条件下降低较慢,说明在该过程中稗草存活率较高;结合题干可知,水稻叶片由于富含硅质,鸭不喜欢取食,推测可能是稗对水稻田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与水稻具有拟态竞争特性,夹杂在稻秧和稻株中,不为鸭子取食,故选ab。(3)从生态位角度分析:稻田鸭子的活动场所也主要在稻苗基部,二化螟原有的生态位被挤占,被迫迁飞;从食物链角度分析:鸭子处于二化螟的下一个营养级,鸭子和二化螟是捕食关系,鸭子的捕食减少了二化螟的种群数量。
(4)鸭子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在研究过程中,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鸭子的种群密度。由于第一次标志的鸭子在重捕前有4只由于人为捕杀等因素死亡,相当于初次捕获标记个数为28-4=24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得到鸭子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24×30÷8÷15=6只/hm2。
(5)稻田里的鸭、鱼可以有效防治害虫,鸭粪、鱼粪等可以肥田,因此这种生态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农药、化肥等项目的支出,不仅推进了绿色食品生产,还可增加农民收入。在该稻田系统的多个物种共存模式中,物质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物种较多增加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既保护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故稻田系统的多个物种共存模式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物种多样性原理、整体性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答案] (1)192 横向和纵向 (2)对照组和实验组中田间杂草密度随着共作年数的增加都降低,但稻鸭共作模式中田间杂草密度随着共作年数的增加降低更显著 ab (3)稻田鸭子的活动场所也主要在稻苗基部,二化螟原有的生态位被挤占,被迫迁飞;鸭子处于二化螟的下一个营养级,鸭子的捕食减少了二化螟的种群数量 (4)标志重捕 6 (5)农药、化肥 物种多样性原理、整体性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协调与平衡
(教师用书独具)(2022·浙江1月选考)玉米是我国广泛栽培的禾本科农作物,其生长过程常伴生多种杂草(其中有些是禾本科植物),杂草与玉米竞争水、肥和生长空间。回答下列问题:(1)从种群分布型的角度考虑,栽培玉米时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合理密植的原则,使每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照。栽培的玉米个体生长基本同步,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________________。
(2)某个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野猪→豺;②玉米→玉米蝗→乌鸫→蝮蛇→鹰。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哪一项?________________。(A .可利用太阳能 B.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 C.总初级生产量 D.净初级生产量)
(3)玉米栽培过程需除草,常用除草方法有物理除草、化学除草和生物除草等。实际操作时,幼苗期一般不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很多杂草因________________被淘汰。(4)玉米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________________获得人类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如生产沼气等,客观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解析] (1)为使每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照,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栽培玉米时应遵循均匀分布。栽培的玉米个体生长基本同步,但达到某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凸型。(2)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能量传递效率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生物除草,即利用昆虫、禽畜、病原微生物和竞争力强的置换植物及其代谢产物防除杂草,幼苗期一般不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辨别玉米和杂草。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很多杂草因缺少光照被淘汰。(4)研究能量流动规律有利于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玉米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的途径获得人类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答案] (1)均匀分布 凸型 (2)传递效率 B (3)辨别玉米和杂草 缺少光照 (4)途径
从生态系统具备有限自我调节能力的视角,预测和论证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引发的多种潜在变化。
1.(2022·江苏南通期末)某地湖泊由于大量生活及工业污水导致每年5、6月份浮游藻类大量繁殖而产生“水华”现象。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种本地沉水植物进行了相关修复实验,测量水样中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B.甲、乙植物减弱“水华”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该湖泊中总磷含量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更大D.叶绿素a含量越多说明生产者越多,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A [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可避免外来物种入侵,A正确;甲、乙植物减弱“水华”现象是其生态功能的表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叶绿素a含量变化代表的是浮游藻类变化情况,对比表格中总磷含量的变化,种植两种沉水植物后总氮含量降低的更多,由此可见总氮含量对浮游藻类的生长影响更大,C错误;叶绿素a含量越多说明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华”现象更加严重,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弱,D错误。故选A。]
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都能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C.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类资源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D [迁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A错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错误;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D正确。故选D。]
3.(2022·江苏连云港模拟预测)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水草能量流向各种动物的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调查表明,该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甲壳类和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该湖泊中的生产者只有水草B.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C.上图中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D.上图中与底栖动物有关的食物链共有4条
(2)湖泊中某些滤食性鱼类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食性鱼类、乌鱼等生活在水体中层,青鱼等生活在水体下层,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理论上,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宜放养__________________(填“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乌鱼”或“青鱼”)。研究发现,放养鱼类后不能明显降低水体中的蓝细菌等,如果要根治,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湖泊中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从能量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湖泊目前已被生活污水污染,为找出理想的污染治理措施,科研人员做了相关研究。下表是某地排污池下游河道中多种指标的测定结果。
注:红假单胞光合菌是一种光合细菌,菌体内有多种光合色素,无光条件下能异养生长。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表中红假单胞光合菌,属于_________。表中治理该湖泊污染效果最好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该湖泊中能够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除了水草还有其他的生产者,如藻类等,A错误;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甲壳类和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所以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B正确;特定空间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以该生态系统内是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图中只包含了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图中与底栖动物有关的食物链共有5条,分别为:水草→底栖动物→小型鱼类→乌鱼;水草→底栖动物→虾类→乌鱼;水草→底栖动物→虾类→翘嘴鲌;水草→底栖动物→翘嘴鲌;水草→底栖动物→河蟹→青鱼,D错误。故选ACD。
(2)由于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所以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由于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滤食性鱼类是一类用筛耙过滤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细菌、有机碎屑等的鱼类,所以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宜放养滤食性鱼类。控制好流入水体的污染源,才能根治水体中蓝细菌过多的问题。
(3)由于肉食性鱼类较植食性鱼类营养级高,营养级越高,流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少,所以该湖泊中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4)红假单胞光合菌有光条件下可进行光能自养生长,无光条件下可分解有机物化能异养生长,因此其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和分解者。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红假单胞光合菌不产生毒素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高,因此治理该湖泊污染效果最好的生物是红假单胞光合菌。
[答案] (1)ACD (2)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滤食性鱼类 控制好流入水体的污染源 (3)肉食性鱼类较植食性鱼类营养级高,营养级越高,流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少 (4)生产者和分解者 红假单胞光合菌 不产生毒素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高
强化生命的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并运用这些观念分析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1.水和水循环对于生态系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水中携带着大量各种化学物质周而复始地循环,极大地影响着各类营养物质在地球上的分布。下图为碳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可以影响生物圈的碳循环和水循环B.积极发展新能源和限制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可有助于实现低碳循环C.碳循环过程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都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水循环和碳循环都具有全球性,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A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影响生物圈的碳循环,通过蒸腾作用可以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A正确;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加强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可有助于实现低碳循环,B错误;碳循环过程中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C错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钙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而不是指水的循环,D错误。故选A。]
2.(2022·湖南选择性考试)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
回答下列问题:(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_________。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 (填序号)。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④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由于本土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2)由坐标图形可以看出,随着培养天数增加,单独培养时,本土田螺生存率与福寿螺无明显差异,混合培养时,本土田螺生存率明显下降,福寿螺生存率没有明显变化,两者属于竞争关系。(3)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浑浊度增加,说明水质被污染,总氮量、总磷量增加,说明引起了水体富营养化。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知,福寿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本土田螺强,更适应富营养化水体,竞争中占优势,会导致本土田螺数量减少甚至灭绝,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治理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前防治,此时种群增长率没有达到最高,容易防控,故选①③。(5)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故在引入前需要考虑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是否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还需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测。[答案] (1)样方法 (2)竞争 (3)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被污染 (4)①③ (5)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
3.(2022·江苏苏州阶段练习)某红树林是多种候鸟南北迁徙道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停歇地”和“加油站”,是被多个城市包围的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及其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红树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下图是红树林保护区内部分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保护区中的候鸟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成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碳元素在鱼类与鸟类之间以________________形式流动。鸟类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外,还有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轻微的干扰时,红树林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这是通过系统内的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实现的。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滨海湿地被围填或污染,一方面导致鸟类的多样性逐年降低,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另一方面导致保护区内水质恶化,从生态学角度解释,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保护红树林除控制污水排放、减少人类干扰,还需进行生态修复。具体的措施有:①通过引种试验与驯化,培育新的适合本地种植的红树植物种类。该措施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②定期投放鱼苗,并适当增加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为鸟类提供更多食物来源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综上所述可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____________。
[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该保护区中的候鸟属于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2)碳元素在鱼类与鸟类之间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最终主要通过自身呼吸作用或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鸟类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其余的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3)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滨海湿地被围填或污染,使生产者种类和数量减少,由食物缺乏、栖息地总量减少导致鸟类的多样性逐年降低;由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限,使生物种类减少,导致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当污染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会导致保护区内水质恶化。(4)①通过引种试验与驯化,培育新的适合本地种植的红树植物种类,该措施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协调原理,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②适当增加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固定的,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化学能,未被利用的能量,长期自然选择,呼吸作用,分解者,人工生态系统,最有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多项),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化学元素,生物群落,全球性,生产者,消费者,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CO2,含碳有机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大概念升华课6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等级考要求1,等级考要求2,等级考要求3,等级考要求4,等级考要求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