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页
    山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页
    山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6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西省长治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萧红
    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王亚明初来的几天,我们叫她“怪物”。下课以后大家在地板上跑着也总是绕开她。关于她的手,但也没有一个人去问过。她父亲来看她时,她向父亲要了一双手套。
    夜里她躲在厕所里边读书,天将明的时候,她就坐在楼梯口。只要有一点光亮的地方,我常遇到过她。
    暑假以后,她又来了。有人在说:“怎么!在家住了一个暑假,她的手又黑了呢?那不是和铁一样了吗?”秋季以后,宿舍搬家的那天,我才真正注意到这铁手。我似乎已经睡着了,但能听到隔壁在吵叫着:“我不要她,我不和她并床……”
    有一个星期日,宿舍里面空朗朗的,我就大声读着《屠场》中女工马利亚昏倒在雪地上的那段我一面看着窗外的雪地一面读着,觉得很感动。王亚明站在我的背后,我一点也不知道。
    “你有什么看过的书,也借给我一本,下雪天气,实在沉闷,本地又没有亲戚,上街又没有什么买的,又要花车钱……”
    “你父亲很久不来看你了吗?”我以为她是想家了。
    “哪能来!火车钱,一来回就是两元多……再说家里也没有人……”
    我就把《屠场》放在她的手上,因为我已经读过了。
    她笑着,开始研究着那书的封面。等她走出去时,我听到,在过道里,她也学着我把那书开头的第一句读得很响。
    不记得是哪一天,也许又是什么假日,总之,宿舍是空朗朗的,一直到月亮已经照上窗子,全宿舍依然被剩在寂静中。我听到床头上有沙沙的声音,好像什么人在我的床头摸索着,我仰过头去,在月光下我看到了是王亚明的黑手,并且把我借给她的那本书放在我的旁边。
    我问她:“看得有趣吗?好吗?”
    起初,她并不回答我,后来她把脸孔用手掩住,她的头发也像在抖着似的,说:
    “好。”
    我听她的声音也像在抖着,于是我坐了起来。她却逃开了,用着那和头发一样颜色的手横在脸上。
    “马利亚,真像有这个人一样,她倒在雪地上,我想她没有死吧!她不会死吧……那医生知道她是没有钱的人,就不给她看病……呵呵!”她笑了,借着笑的抖动眼泪才滚落下来:“我也去请过医生,我母亲生病的时候,你看那医生他来吗?他先向我要马车钱,我说钱在家里,先坐车来吧!人要不行了……他站在院心问我:‘你家是干什么的?你家开染缸房吗?’不知为什么,一告诉他是开染缸房的,他就拉开门进屋去了……我等他,他没有出来,我又去敲门,他在门里面说:‘不能去看这病你回去吧!’我回来了……”她又擦了擦眼睛才说下去,“从这时候我就照顾着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爹爹染黑的和蓝的,姐姐染红的……姐姐定亲的那年,上冬的时候,她的婆婆从乡下来住在我们家里,一看到姐姐她就说:‘唉呀!那杀人的手!’从这起,爹爹就说不许某个人专染红的,某个人专染蓝的。我的手是黑的,细看才带点紫色,那两个妹妹也都和我一样。”
    “你的妹妹没有读书?”
    “没有,我将来教她们,可是我也不知道我读得好不好,读不好连妹妹都对不起……染一匹布多不过三毛钱……一个月能有几匹布来染呢?衣裳每件一毛钱,又不论大小,送来染的都是大衣裳居多……去掉火柴钱,去掉颜料钱……我的学费……把他们在家吃咸盐的钱都给我拿来啦……我哪能不用心念书,我哪能?”她又去摸触那本书。
    我想,她的眼泪比我的同情高贵得多。
    不到放寒假时,王亚明在一天的早晨,整理着手提箱和零碎,她的行李已经束得很紧,立在墙根的地方。
    并没有人和她去告别,也没有人和她说一声再见。鸟雀刚出巢的时候,她的父亲来了。停在楼梯口,他放下肩上背来的大毡靴,他用围着脖子的白毛巾掳去胡须上的冰溜:
    “你落了榜吗?你……”冰溜在楼梯上溶成小小的水珠。
    “没有,还没考试,校长告诉我,说我不用考啦,不能及格的……”
    她的父亲站在楼梯口,把脸向着墙壁,腰间挂着的白手巾动也不动。
    行李拖到楼梯口了,王亚明又去提着手提箱,抱着面盆和一些零碎,她把大手套还给她的父亲。
    “我不要,你戴吧!”她父亲的毡靴一移动就在地板上压了几个泥圈圈。
    “穿上毡靴吧!书没念好,别再冻掉了两只脚。”她的父亲把两只靴子相连的皮条解开。靴子一直掩过了她的膝盖,她和一个赶马车的人一样,头部也用白色的绒布包起。
    “再来,把书回家好好读读再来。呵……呵。”不知道她向谁在说着。当她又提起了手提箱,她问她的父亲:
    “叫来的马车就在门外吗?”
    “马车,什么马车?走着上站吧……我背着行李……”
    因为是早晨,来围观的同学们很少。王亚明就在轻微的笑声里边戴起了手套。出了木栅门,他们就向着远方,向着迷漫着朝阳的方向走去。
    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远那闪光就越强。我一直看到那远处的雪地刺痛了我的眼睛。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把王亚明当作“怪物”,远离她,但这没有阻止她利用许多时间勤奋学习;她只是成绩不好,被校长劝阻考试。
    B. 王亚明家境并不富有,父亲很久没有来看她,一是因为火车价钱高舍不得坐,二是因为家里的事情脱不开身。
    C. 父亲没有叫马车来接王亚明,而是要她跟着自己“走着上站”,显示出他对孩子没有读好书心有不满,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冷漠。
    D. 小说写“我”愿意与王亚明交流并把书借给她,结尾写雪地刺痛了“我”的眼,都表现出“我”的心地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我”与王亚明的对话,很自然地交代了王亚明贫苦的身世,从中也表现出王亚明对家庭的责任担当。
    B. 王亚明要离开的时候,作者用“围观”来形容此时她的同学,这样写是在表现王亚明处在一种受歧视的环境中。
    C. 王亚明终于离开了那个充满歧视的环境,结尾那段对雪地明亮景色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在烘托人物此时明朗的心情。
    D.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以女学生的视角叙写了年轻的生命被排斥的事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8. 王亚明在读完小说《屠场》后,“她笑了,借着笑的抖动眼泪才滚落下来”,请结合文本分析王亚明“笑中带泪”的缘由。
    9.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小说是如何以“手”来统摄全文的。

    山西省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贾政此时气的目瞪口歪,一面送那长史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一直送那官员去了。才回身,忽见贾环带着几个小厮一阵乱跑。贾环见了他父亲,唬的骨软筋酥,忙低头站住。贾政便问:“你跑什么?带着你的那些人都不管你,不知往那里逛去,由你野马一般!”喝令叫跟上学的人来。贾环见他父亲盛怒,便乘机说道:“方才原不曾跑,只因从那井边一过,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我看见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所以才赶着跑了过来。”贾政听了很是诧异,忙喝令小厮快叫贾琏等人。小厮方欲叫去,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的袍襟,贴膝跪下道:“父亲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说……”说到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贾政知意,将眼一看众小厮,小厮们明白,都往两边后面退去。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
    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一面说,一面走进书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众小厮们只得齐声答应,有几个来找宝玉。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哪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妈妈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她,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
    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
    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令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贾母一面说话,一面又记挂宝玉,忙进来看时,只见今日这顿打不比往日,既是心疼,又是生气,也抱着哭个不了。王夫人与凤姐等解劝了一会,方渐渐的止住。早有丫鬟媳妇等上来,要搀宝玉,凤姐便骂道:“糊涂东西,也不睁开眼瞧瞧!打的这么个样儿,还要搀着走!还不快进去把那藤屉子春凳抬出来呢。”众人听说连忙进去,果然抬出春凳来,将宝玉抬放凳上,随着贾母王夫人等进去,送至贾母房中。
    (《红楼梦》第33回,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玉挨打”上演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如嫡庶矛盾、父子矛盾和夫妻矛盾,其中嫡庶矛盾是导致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B.贾政说“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这语言上纲上线,除了证明宝玉罪不可赦,也表达了对家族的担忧。
    C.王夫人一进门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说明王夫人可能猜出了宝玉挨打与金钏之死有关,有点心虚。
    D.凤姐便责骂上来要搀宝玉的丫鬟媳妇等,众人听了,连忙飞跑进去。可见王熙凤精明强悍,在贾家有非同寻常的地位。
    7.下列对文本相关的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语言精妙传神,文中三个“拿”字,写出贾政催下人打宝玉的急切心情;“盖了三四十下"中的“盖”字刻画出贾政在打人之时的“狠"。
    B.贾政赔笑,"直挺挺跪着,叩头谢罪",其他长幼主仆劝慰贾母,都是侧面描写。显示出贾母在全家的“精神领袖”地位,只有她才能平息这场风波。
    C.《红楼梦》里许多人物的出场都有极精彩的描写。文中贾母出场和第三回凤姐出场一样,均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笔未到气已吞”之势。
    D.《红楼梦》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文中运用细致的语言、心理、肖像描写来塑造人物,让人物形象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生动鲜活,暗示了深刻的主题。
    8.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巧合)的情节,请在文中找出这些情节,结合文本简要叙述并分析其作用。(6分)
    9.选文写了贾政毒打宝玉的详情,我们没有看见宝玉哭,却看见贾政哭了多次。他哭的时候,每一次的表现不同,心情也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任选三次进行具体分析。(6分)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一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 场
    萧红
    文本一:
    老王婆工作剩余的时间,尽是述说她无穷的命运。今夜院中一个讨厌的孩子也没有,王婆领着两个邻妇,坐在一条喂猪的槽子上,她们的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
    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地。再过一会,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闪着。屋里,像是洞里,响起鼾声来,布遍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天边小的闪光不住的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
    “……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摔死了……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早晨,我抱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等我想起孩子来,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凶兆,偏偏孩子跌在铁犁一起,我以为她还活着呀!等我抱起来的时候……啊呀!”
    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园,都在闪光下出现。妇人们被惶惑着,像是有什么冷的东西,扑向她们的脸去。闪光一过,王婆的声音又继续下去:
    “……啊呀!……我把她丢到草堆上,血尽是向草堆上流呀!她的小手颤颤着,血在冒着气从鼻子流出,从嘴也流出,好像喉管被切断了。我听一听她的肚子还有响;那和一条小狗给车轮压死一样。我也亲眼看过小狗被车轮轧死,我什么都看过。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那孩子从娘的肚子里硬搅出来。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在场上一粒一粒我把麦子拾起来,就是那年我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像连口气也没得喘似的,冬天就来了!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到冬天我的背曲得有些厉害,在手里拿着大的麦粒。可是,邻人的孩子却长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
    王婆推一推邻妇,荡一荡头:“我的孩子小名叫小钟呀!……我接连着熬苦了几夜没能睡,什么麦粒?从那时起,我连麦粒也不怎样看重了!就是如今,我也不把什么看重。那时我才二十几岁。”
    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邻妇互相望着,感到有些寒冷。
    狗在麦场张狂着咬过去,多云的夜什么也不能告诉人们。
    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屋里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他忽然响叫:“怕是要落雨吧!——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每日进城,他渐渐不注意麦子,他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
    “那老婆,怎不去看麦子?麦一定要给水冲走呢?”赵三习惯地总以为她会坐在院心,闪光更来了!雷响,风声。一切翻动着黑夜的村庄。
    “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吧!”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起,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王婆又震动着喉咙:“快些,没有用的,睡觉睡昏啦!你是摸不到门啦!”赵三为着未来的大雨所恐吓,没有与她拌嘴。
    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树吹啸起来,有点像金属的声音,为着闪光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点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
    黄狗在草堆开始做窝,用腿扒草,用嘴扯草。王婆一边颤动,一边手里拿着耙子。“该死的,麦子今天就应该打完,你进城就不见回来,麦子算是可惜啦!”
    ……
    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展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
    种麦的人家,麦草堆得高涨起来了!福发家的草堆也涨过墙头。福发的女人吸起烟管。她是健壮而短小,烟管随意冒着烟;手中的耙子,不住的耙在平场。侄儿打着鞭子行经在前面的林荫,静静悄悄的他唱着寂寞的歌;她为歌声感动了!耙子快要停下来,歌声仍起在林端:“昨晨落着毛毛雨,……小姑娘,披蓑衣……小姑娘,……去打鱼。”
    (节选自萧红《生死场》,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节选自鲁迅《<生死场>序》)
    不用说,这里的农民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节选自胡风《<生死场>读后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事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这一比喻,写出老王婆讲故事时流畅性,这与故事本身的悲惨性形成反差,增强了震撼力。
    B.文中多次将夜色中讲故事的老王婆称为“幽灵”,是有意塑造老王婆人性异化的形象,与卡夫卡《变形记》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C. 文中划波浪线句子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大雨即将到来时村庄的慌乱,充分体现了鲁迅所说的“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
    D.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长虹、凉爽的空气和高涨的草堆等,写出了闪电后的忙碌和平静,表达了作者对勤苦劳作的人们的赞美。
    7.下列对文中划线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王婆以两个疑问句,将人们的预想和自己的实际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点”“一滴”两个数量词耐人寻味。
    B.麦子的丰收,竟让一个母亲忽略了孩子的不幸,甚至感受不到一丝悲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
    C.文中连用三个“没”,生动地表现了老王婆在收获时节的忙碌辛劳,其实老王婆也正是借劳动来逃离丧子之痛。
    D.丰收过后,当老王婆看到邻人的孩子长大时,又忽然想起自己的孩子,这说明老王婆仍然保有着基本的母性良知。
    8.文中反复写到夜空中的“闪光”,有怎样的作用?(6分)
    9.学过《祝福》之后,老师给同学们拓展阅读了本文小说节选。通过阅读对比,同学们发现,样林嫂和老王婆的故事有着相近的主题,但在叙述艺术上存在较大差异。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叙述艺术的差异性。(6分)

    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小二①
    萧红
    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我的窗前有一个小孩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
    我是在房后站着,随便看着地上的野草在晒太阳。山上的晴天是难得的,为着使屋子也得到干燥的空气,所以门是开着的。接着就听到或者是草把,或者是刷子,或者是一只有弹性的尾巴,沙沙地在地上拍着,越听那拍的声音越真切,就像已经在我的房间的地板上拍着一样。我从后窗子再经过开着的门隔着屋子看过去,看到了一个小孩手里拿着扫帚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
    而他正用扫帚尖扫在我的门前土坪上,那不像是扫,而是用扫帚尖在拍打。
    我心里想,这是什么事情呢?保育院的小朋友们从来不到这边做这样的事情。我想去问一问,我心里起着一种亲切的情感对那孩子。刚要开口又感到特别生疏了,因为我们住的根本并不挨近,而且仿佛很远,他们很少时候走来的。我和他们的生疏是一向生疏下来的,虽然每天听着他们升旗降旗的歌声,或是看着他们放在空中的风筝。
    那孩子在小房的长廊上扫了很久很久。我站在离他远一点的地方看着他。他比那扫地的扫帚高不了多少,所以是用两只手把着扫帚,他的扫帚尖所触过的地方,想要有一个黑点留下也不可能。他是一边扫一边玩,我看他把一小块粘在水门汀走廊上的泥土,用鞋底擦着,没有擦起来,又用手指甲掀着,等掀掉了那块泥土,又抡起扫帚来好像抡着鞭子一样的把那块掉的泥土抽了一顿,同时嘴里边还念叨了些什么。走廊上靠着一张竹床,他把竹床的后边扫了。完了又去移动那只水桶,把小脸孔都累红了。
    这时,院里的一位先生到这边来,当她一走下那高坡,她就用一种响而愉快的声音呼唤着他:
    “林小二!……小二在这里做什么?……”
    这孩子的名字叫林小二。
    “啊!就是那个……林小二吗?”
    那位衣襟上挂着圆牌子的先生说:
    “是的……他是我们院里的小名人,外宾来访也访问他。他是流浪儿,在汉口流浪了几年的。是退却之前才从汉口带出来的。他从前是个小叫花,到院里来就都改了,比别的小朋友更好。”
    接着她就问他:“谁叫你来扫的呀?哪个叫你扫地?”
    那孩子没有回答,摇摇头。我也随着走到他旁边去。
    “你几岁,小朋友?”
    他也不回答我,他笑了,一排小牙齿露了出来。那位先生代他说是十一岁了。
    关于林小二,是在不久前我才听说的。他是汉口街头的小叫花,已经两三年就是小叫花了。他不知道父亲母亲是谁,他不知道他姓什么,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他没有名,没有姓,没有父亲母亲。林小二,就是林小二。人家问:“你姓什么?”他摇摇头。人家问:“你就是林小二吗?”他点点头。
    从汉口刚来到重庆时,这些小朋友们住在重庆,林小二在夜里把所有的自来水龙头都放开了,楼上楼下都湿了……又有一次,自来水龙头不知谁偷着打开的,林小二走到楼上,看见了,便安安静静地,一个一个关起来。而后,到先生那儿去报告,说这次不是他开的了。
    现在林小二在房头上站着,高高的土丘在他的旁边,他弯下腰去,一颗一颗地拾着地上的黄土块。那些土块是院里的别的一些小朋友玩着抛下来的,而他一块一块地从房子的临近拾开。一边拾着,他的嘴里一边念叨什么似的自己说着话,他带着非常安闲而寂寞的样子。
    我站在很远的地方看着他,他拾完了之后就停在我的后窗子的外边,像一个大人似的在看风景。那山上隔着很远很远的偶尔长着一棵树,那山上的房屋,要努力去寻找才能够看见一个,因为绿色的菜田过于不整齐,大块小块割据着山坡,所以山坡上的人家像大块的石头似的,不容易被人注意而混扰在石头之间了。山下则是一片水田,水田明亮得和镜子似的。只有山下那条发白的公路,每隔几分钟,就要有汽车从那上面跑过。车子从看得见的地方跑来,就带着轰轰的响声,有时竟以为是飞机从头上飞过。山中和平原不同,震动的响声特别大,车子就跑在山的夹缝中。若遇着成串的运着军用品的大汽车,就把左近的所有的山都震鸣了,而保育院里的小朋友们常常听着他们的欢呼,他们叫着,而数着车子的数目,十辆二十辆常常经过,都是黄昏以后的时候。林小二仿佛也可以完全辨认出这些感觉似的在那儿努力地辨认着。林小二若伸出两手来,他的左手将指出这条公路重庆的终点;而右手就要指出到成都去的方向吧。但是林小二只把眼睛看到墙根上,或是小土坡上,他很寂寞地自己在玩着,嘴里仍旧念叨着什么似的在说话。他的小天地,就他周围一丈远,仿佛他向来不想走上那公路的样子。
    他发现了有人在远处看着他,他就跑了,很害羞的样子跑掉的。
    我又见他,就是第二次看见他,是一个雨天。一个比他高的小朋友,从石阶上一磴一磴地把他抱下来。这小叫花子有了朋友了,接受了爱护了。他是怎样一定会长得健壮而明朗的呀……他一定的,我想起那班台来耶夫的《表》②。
    (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②苏联作家班台来耶夫的儿童小说,描写十月革命后改造流浪儿童的事。1935年鲁迅翻译了这部小说,载于1935年3月16日《译文》第二卷第一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扫地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怀着好奇想要去问问那扫地的男孩,但是复杂的心理又使“我”停下来了。
    B.小说前后几次称林小二为“小叫花”,但结尾段中的“小叫花”所表现的情感稍有不同,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亲近。
    C.“我”期盼着林小二长得健壮而明朗,这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关怀,同时也批评了保育院不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
    D.小说结尾“我想起那班台来耶夫的《表》”这句话在小说中有画龙点睛的妙处,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题有一定的帮助。
    7.关于文中的林小二形象塑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描绘林小二处理泥土的情节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认真。
    B.别人和林小二交流时,林小二只会摇头、点头或微笑,这跟他的腼腆有关。
    C.保育院孩子们的欢呼和林小二的沉默构成对比,突出了林小二的孤寂。
    D.文章详细描写“我”后窗外的山水风景,意在烘托林小二沉稳的性格。
    8.小说讲述林小二的事迹时,生动而富于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叙事的,并简要说明其作用。(6分)
    9.请认真阅读文章,试结合林小二的变化探究作者在这个特殊时期塑造林小二这个孤儿形象的用意。(6分)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汇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
    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的“走样”,指的是文字所能传达的情意和所要传达的情意不完全符合。
    B.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显得迂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C.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会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从而束缚人们对情意的表达。
    D.声音、表情、动作都是传情达意的象征原料,只是前者比较直接,后二者更间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字的缺陷和乡土社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采用文字的原因。
    B.第二段将文字和语言作比较,证明了使用文字时讲究文法和艺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C.文章阐述乡土社会对待语言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的现实合理性。
    D.第五段用李长吉呕心沥血苦吟的典故,为语言束缚人们传情达意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利用文字进行写作时,只要我们讲究文法,讲究艺术,就能够完全地传情达意。
    B.因为传真技术逐渐发达,所以未来文字会被乡土社会舍弃。
    C.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只教会乡下人识字并不能根治他们的“愚”。
    D.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解,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18分)
    星星维修师
    阿英
    快跑,你又要迟到了。
    小禾把书塞给我,冲我使劲儿挥挥手。小禾瘦得像一把柴,头发又黄又稀。她的身后,是几只吃草的羊。
    从家到学校,有好几里路。每天我都会起晚,胡乱啃几口饼,书包拍打着屁股,奔出院门。跑完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就到了一个长满草的小山坡。小禾每天等在那里,把我的课本还给我。我放学回来,再把书借给她。
    我曾问小禾,你咋不上学?
    小禾答,我爹说了,让我好好放羊,等羊长肥,卖了钱,就供我念书。
    小禾的娘有些痴傻,整日瘫在炕上。小禾除了放羊,还要做饭、哄弟弟。弟弟不到一岁,一醒来就哭。小禾把一小碗粥热好,放勺白糖,搅匀,尝尝温度,喂弟弟吃。弟弟尿了拉了,给他换被子,哼儿歌哄他睡。弟弟睡着了,她又要忙着洗洗涮涮。
    小禾上不了学,就借我的课本看。被我揉烂的书,她总能变得平平整整,还有一股香味。
    小禾一钻进书里,她爹就吼,一个女娃,学那没用的作甚?能变出饭来?
    小禾抽噎起来。我安慰她说,要不是怕老师拿教鞭抽我,就送给你了。
    小禾抹掉眼泪,翻开一页,说,这些星星画得不好看,我改了改。
    我低头细看,也发觉,书里的星星确实呆气,蹲在纸上,像笨笨的甲虫。小禾只用铅笔在边缘轻扫几下,星星就不一样了,似乎在拖曳着光芒飞行。
    小禾的这根铅笔,是用蝉蜕换来的。放羊时,她爬上树,寻找一种金色的蝉蜕。村东有个老中医专收这个。
    你们教室里,有星星吗?
    我想起屋顶黑褐色的椽檩,夏天漏雨,冬天灌风,常有蜘蛛吊下来。
    我梦见教室里长满了星星,小禾幽幽地说。
    我望着小禾,星星好像在她眼底闪耀。我忍不住撒谎说,嗯,星星有时会飞进来。
    升五年级后,学校担心我们考不上初中,就安排了晚自习。那时候没通电,大伙儿点蜡烛背书。我跟同桌说好,俩人合买一根蜡烛。天一黑,教室真有星星了。
    每天下了晚自习,我才能把书给小禾。她只能夜里看书了。我想切下一截蜡烛送给小禾,同桌舍不得。
    小禾求爹买蜡烛,她爹骂她,不务正业。
    小禾哭了,说,村里的姐姐们都是小时候放羊,干杂活儿,哄弟弟;大点儿了就去外面打工,月月寄回钱;再过几年,回老家,嫁人,收笔彩礼,给弟弟盖房娶媳妇用……我不想这样。
    哪家女娃不是这样?小禾爹踢翻一只凳子。
    小禾的这些话,让我想起我姐。她只有过年时,才能回来几天。她在厂里,每天要踩十二小时缝纫机。我不由得难过起来,对小禾说,放心,我有办法。
    我跑去教室。每张课桌上,都凝固着前一晚淌下的蜡油,扁扁的一小块。我拿铅笔刀小心刮下来,包在纸里,连米粒大的碎屑也没放过。有同学忽然说,你爷爷不是木匠吗?你会雕刻吗?给我的蜡烛刻条龙吧。他可能想起了评书里的盘龙柱。我心中一喜,这样的话,就又能刮一些蜡下来了。我用尽平素所学,刻了一条胖龙,又把残渣细细收集起来。
    下了自习,我去找小禾,小禾爹呼噜打得山响。我小声说,快,把你爹的酒盅找出来。
    我把蜡块压到酒盅里,埋进一根棉线,露个小头。火柴一擦,急吼吼地把一簇小火苗喷出来。那根棉线却懒懒的,不理它。火苗委屈了,缩成一粒小圆球。我向前捅捅火柴,火苗朝棉线拱过去。棉线先是害羞地瑟缩起身子,而后舒展开,尝了尝味道似的,舔了火苗一口。随即它有了精神头,把脑袋伸进火焰中心,几缕纤维变得透亮。火柴棍枯萎打卷了,棉线的脑袋上顶了一颗亮亮的豆子。随着我们的呼吸,那粒小火豆前滚一滚,后滚一滚,像小羊羔在玩耍。棉线身下的蜡块越来越软,彼此抱在一起。
    小禾展开书,兴奋地看起来。
    我用烫疼的手指,从她额头拽下几根燎焦的头发。
    从此,班里的蜡烛被我雕成各种造型。但我并没有刮得太狠,我还给蜡烛们整容,将多出来的部分削下去补到凹陷处。同学给我取了个绰号:星星维修师。
    不久后,父母带上我,去外地做生意,我再也没见过小禾。听说,她爹卖掉了羊却没真的供她念书,小禾哭得撕心裂肺,绝食好几天。
    参加工作后,我又听说,小禾后来真的上了学,考到师范学院,毕业后回乡支教了。
    我回去过一次。校园里的操场像开满了花朵,女孩男孩一样多。
    推开教室的门,我不禁惊呆了——屋顶染成天空的样子,是梦幻般的宝石蓝,饱满的云朵像胖乎乎的绵羊。最引人注目的,是云朵间的星星,每一颗都不一样,但每一颗都那么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禾告诉“我”她爹承诺卖了羊供她念书,后文小禾爹食言的情节与之相承,凸显小禾求学的艰难。
    B.还“我”课本时,小禾总能把揉烂的书变得平整,书上还有一股“香味”,旨在刻画小禾爱干净的形象。
    C.小禾每日面临着繁重的家务劳作,既要放羊,又要做饭、哄弟弟,还要洗洗涮涮,但她仍坚持借书学习。
    D.棉线“舔了火苗一口”“有了精神头”“操场像开满了花朵”等语言生动,使文章更具画面感。
    7、文中关于“蜡烛”与“读书”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和同桌合买一根蜡烛,同桌舍不得切一截蜡烛给小禾,可见当时条件艰苦,念书不易。
    B.刮下蜡油、包在纸里、细细收集蜡烛残渣等动作描写,展现了“我”为小禾凑蜡烛的用心。
    C.“我”用烫疼的手指,帮小禾拽下燎焦的头发,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对小禾的关心。
    D.同学请“我”给蜡烛上雕刻一条龙的情节,为下文写“我”给蜡烛“整容”因而获得绰号做铺垫。
    8、本文塑造了小禾爹怎样形象?有何作用?(6分)
    9、“星星维修师”有哪几层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西省长治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萧红
    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王亚明初来的几天,我们叫她“怪物”。下课以后大家在地板上跑着也总是绕开她。关于她的手,但也没有一个人去问过。她父亲来看她时,她向父亲要了一双手套。
    夜里她躲在厕所里边读书,天将明的时候,她就坐在楼梯口。只要有一点光亮的地方,我常遇到过她。
    暑假以后,她又来了。有人在说:“怎么!在家住了一个暑假,她的手又黑了呢?那不是和铁一样了吗?”秋季以后,宿舍搬家的那天,我才真正注意到这铁手。我似乎已经睡着了,但能听到隔壁在吵叫着:“我不要她,我不和她并床……”
    有一个星期日,宿舍里面空朗朗的,我就大声读着《屠场》中女工马利亚昏倒在雪地上的那段我一面看着窗外的雪地一面读着,觉得很感动。王亚明站在我的背后,我一点也不知道。
    “你有什么看过的书,也借给我一本,下雪天气,实在沉闷,本地又没有亲戚,上街又没有什么买的,又要花车钱……”
    “你父亲很久不来看你了吗?”我以为她是想家了。
    “哪能来!火车钱,一来回就是两元多……再说家里也没有人……”
    我就把《屠场》放在她的手上,因为我已经读过了。
    她笑着,开始研究着那书的封面。等她走出去时,我听到,在过道里,她也学着我把那书开头的第一句读得很响。
    不记得是哪一天,也许又是什么假日,总之,宿舍是空朗朗的,一直到月亮已经照上窗子,全宿舍依然被剩在寂静中。我听到床头上有沙沙的声音,好像什么人在我的床头摸索着,我仰过头去,在月光下我看到了是王亚明的黑手,并且把我借给她的那本书放在我的旁边。
    我问她:“看得有趣吗?好吗?”
    起初,她并不回答我,后来她把脸孔用手掩住,她的头发也像在抖着似的,说:
    “好。”
    我听她的声音也像在抖着,于是我坐了起来。她却逃开了,用着那和头发一样颜色的手横在脸上。
    “马利亚,真像有这个人一样,她倒在雪地上,我想她没有死吧!她不会死吧……那医生知道她是没有钱的人,就不给她看病……呵呵!”她笑了,借着笑的抖动眼泪才滚落下来:“我也去请过医生,我母亲生病的时候,你看那医生他来吗?他先向我要马车钱,我说钱在家里,先坐车来吧!人要不行了……他站在院心问我:‘你家是干什么的?你家开染缸房吗?’不知为什么,一告诉他是开染缸房的,他就拉开门进屋去了……我等他,他没有出来,我又去敲门,他在门里面说:‘不能去看这病你回去吧!’我回来了……”她又擦了擦眼睛才说下去,“从这时候我就照顾着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爹爹染黑的和蓝的,姐姐染红的……姐姐定亲的那年,上冬的时候,她的婆婆从乡下来住在我们家里,一看到姐姐她就说:‘唉呀!那杀人的手!’从这起,爹爹就说不许某个人专染红的,某个人专染蓝的。我的手是黑的,细看才带点紫色,那两个妹妹也都和我一样。”
    “你的妹妹没有读书?”
    “没有,我将来教她们,可是我也不知道我读得好不好,读不好连妹妹都对不起……染一匹布多不过三毛钱……一个月能有几匹布来染呢?衣裳每件一毛钱,又不论大小,送来染的都是大衣裳居多……去掉火柴钱,去掉颜料钱……我的学费……把他们在家吃咸盐的钱都给我拿来啦……我哪能不用心念书,我哪能?”她又去摸触那本书。
    我想,她的眼泪比我的同情高贵得多。
    不到放寒假时,王亚明在一天的早晨,整理着手提箱和零碎,她的行李已经束得很紧,立在墙根的地方。
    并没有人和她去告别,也没有人和她说一声再见。鸟雀刚出巢的时候,她的父亲来了。停在楼梯口,他放下肩上背来的大毡靴,他用围着脖子的白毛巾掳去胡须上的冰溜:
    “你落了榜吗?你……”冰溜在楼梯上溶成小小的水珠。
    “没有,还没考试,校长告诉我,说我不用考啦,不能及格的……”
    她的父亲站在楼梯口,把脸向着墙壁,腰间挂着的白手巾动也不动。
    行李拖到楼梯口了,王亚明又去提着手提箱,抱着面盆和一些零碎,她把大手套还给她的父亲。
    “我不要,你戴吧!”她父亲的毡靴一移动就在地板上压了几个泥圈圈。
    “穿上毡靴吧!书没念好,别再冻掉了两只脚。”她的父亲把两只靴子相连的皮条解开。靴子一直掩过了她的膝盖,她和一个赶马车的人一样,头部也用白色的绒布包起。
    “再来,把书回家好好读读再来。呵……呵。”不知道她向谁在说着。当她又提起了手提箱,她问她的父亲:
    “叫来的马车就在门外吗?”
    “马车,什么马车?走着上站吧……我背着行李……”
    因为是早晨,来围观的同学们很少。王亚明就在轻微的笑声里边戴起了手套。出了木栅门,他们就向着远方,向着迷漫着朝阳的方向走去。
    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远那闪光就越强。我一直看到那远处的雪地刺痛了我的眼睛。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把王亚明当作“怪物”,远离她,但这没有阻止她利用许多时间勤奋学习;她只是成绩不好,被校长劝阻考试。
    B. 王亚明家境并不富有,父亲很久没有来看她,一是因为火车价钱高舍不得坐,二是因为家里的事情脱不开身。
    C. 父亲没有叫马车来接王亚明,而是要她跟着自己“走着上站”,显示出他对孩子没有读好书心有不满,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冷漠。
    D. 小说写“我”愿意与王亚明交流并把书借给她,结尾写雪地刺痛了“我”的眼,都表现出“我”的心地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我”与王亚明的对话,很自然地交代了王亚明贫苦的身世,从中也表现出王亚明对家庭的责任担当。
    B. 王亚明要离开的时候,作者用“围观”来形容此时她的同学,这样写是在表现王亚明处在一种受歧视的环境中。
    C. 王亚明终于离开了那个充满歧视的环境,结尾那段对雪地明亮景色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在烘托人物此时明朗的心情。
    D.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以女学生的视角叙写了年轻的生命被排斥的事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8. 王亚明在读完小说《屠场》后,“她笑了,借着笑的抖动眼泪才滚落下来”,请结合文本分析王亚明“笑中带泪”的缘由。
    9.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小说是如何以“手”来统摄全文的。
    【答案】6. C 7. C
    8. ①书中人物的遭遇与自己惊人相似,笑是她对这金钱至上的冷漠社会的嘲讽。
    ②流泪是因为小说里悲惨的情节,勾起她心灵深处的痛楚,想起妈妈的死。
    ③笑和流泪都是悲伤的外在表现。
    9. ①“手”的意象贯穿全文,是小说的一条线索,使小说的情节更为紧密;
    ②围绕“手”这一核心意象,依据小说叙事节奏,安排了初见“手”,暑假后还书时看到“手”,以及“手”为什么会被染色,凸显了王亚明贫苦的身世,刻画出一个底层勤苦女孩的形象;
    ③最后离开时戴起手套的“手”,表达了小说通过叙述王亚明因一双“手”而饱受歧视的事实,揭示了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显示出他对孩子没有读好书心有不满,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冷漠”错误。原文“我不要,你戴吧!”“穿上毡靴吧!书没念好,别再冻掉了两只脚”等父亲的话语显示了对孩子关爱,并非冷漠。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结尾那段对雪地明亮景色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在烘托人物此时明朗的心情”错误。原文“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远那闪光就越强”是对小说环境的描写,暗示出这一事件带给作者心灵的震撼,也沉重地向读者发出心灵的质询,表达对冷漠时代的思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由原文“马利亚,真像有这个人一样,她倒在雪地上,我想她没有死吧!她不会死吧……那医生知道她是没有钱人,就不给她看病……呵呵!”可知,结合语境可知“她”看到书中人物与自己相似的遭遇而激动感慨,笑是她对这金钱至上的冷漠社会的嘲讽。
    由原文“我也去请过医生,我母亲生病的时候,你看那医生他来吗?他先向我要马车钱,我说钱在家里,先坐车来吧!人要不行了……他站在院心问我:‘你家是干什么的?你家开染缸房吗?’不知为什么,一告诉他是开染缸房的,他就拉开门进屋去了……我等他,他没有出来,我又去敲门,他在门里面说:‘不能去看这病你回去吧!’我回来了……”可知,流泪是因为小说里悲惨的情节,勾起她心灵深处的痛楚,想起妈妈的死。
    结合语境可知“她”看到书中人物与自己相似的遭遇而激动感慨,却因“我”在场而不得已用“笑”来掩饰;进而想到家人的种种经历不禁悲从中来难以自持,欲隐忍而不得,落下泪来。“笑”与“哭”的对比,都是悲伤的外在表现,既见人物情绪的复杂,又给读者更深的震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题的能力。
    由原文“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在月光下我看到了是王亚明的黑手”“她却逃开了,用着那和头发一样颜色的手横在脸上”“唉呀!那杀人的手!”可知,“手”的意象贯穿全文,是小说的一条线索,使小说的情节更为紧密;
    由原文“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怎么!在家住了一个暑假,她的手又黑了呢?那不是和铁一样了吗”“我的手是黑的,细看才带点紫色,那两个妹妹也都和我一样”“爹爹染黑的和蓝的,姐姐染红的……姐姐定亲的那年,上冬的时候,她的婆婆从乡下来住在我们家里,一看到姐姐她就说:‘唉呀!那杀人的手!’”可知,围绕“手”这一核心意象,依据小说叙事节奏,安排了初见“手”,暑假后还书时看到“手”,以及“手”为什么会被染色,凸显了王亚明贫苦的身世,刻画出一个底层勤苦女孩的形象;

    由原文“王亚明就在轻微的笑声里边戴起了手套”可知,小最后离开时戴起手套的“手”,表达了小说通过叙述王亚明因一双“手”而饱受歧视的事实,揭示了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山西省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贾政此时气的目瞪口歪,一面送那长史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一直送那官员去了。才回身,忽见贾环带着几个小厮一阵乱跑。贾环见了他父亲,唬的骨软筋酥,忙低头站住。贾政便问:“你跑什么?带着你的那些人都不管你,不知往那里逛去,由你野马一般!”喝令叫跟上学的人来。贾环见他父亲盛怒,便乘机说道:“方才原不曾跑,只因从那井边一过,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我看见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所以才赶着跑了过来。”贾政听了很是诧异,忙喝令小厮快叫贾琏等人。小厮方欲叫去,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的袍襟,贴膝跪下道:“父亲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说……”说到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贾政知意,将眼一看众小厮,小厮们明白,都往两边后面退去。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
    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一面说,一面走进书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众小厮们只得齐声答应,有几个来找宝玉。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哪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妈妈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她,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
    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
    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令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贾母一面说话,一面又记挂宝玉,忙进来看时,只见今日这顿打不比往日,既是心疼,又是生气,也抱着哭个不了。王夫人与凤姐等解劝了一会,方渐渐的止住。早有丫鬟媳妇等上来,要搀宝玉,凤姐便骂道:“糊涂东西,也不睁开眼瞧瞧!打的这么个样儿,还要搀着走!还不快进去把那藤屉子春凳抬出来呢。”众人听说连忙进去,果然抬出春凳来,将宝玉抬放凳上,随着贾母王夫人等进去,送至贾母房中。
    (《红楼梦》第33回,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玉挨打”上演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如嫡庶矛盾、父子矛盾和夫妻矛盾,其中嫡庶矛盾是导致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B.贾政说“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这语言上纲上线,除了证明宝玉罪不可赦,也表达了对家族的担忧。
    C.王夫人一进门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说明王夫人可能猜出了宝玉挨打与金钏之死有关,有点心虚。
    D.凤姐便责骂上来要搀宝玉的丫鬟媳妇等,众人听了,连忙飞跑进去。可见王熙凤精明强悍,在贾家有非同寻常的地位。
    7.下列对文本相关的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语言精妙传神,文中三个“拿”字,写出贾政催下人打宝玉的急切心情;“盖了三四十下"中的“盖”字刻画出贾政在打人之时的“狠"。
    B.贾政赔笑,"直挺挺跪着,叩头谢罪",其他长幼主仆劝慰贾母,都是侧面描写。显示出贾母在全家的“精神领袖”地位,只有她才能平息这场风波。
    C.《红楼梦》里许多人物的出场都有极精彩的描写。文中贾母出场和第三回凤姐出场一样,均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笔未到气已吞”之势。
    D.《红楼梦》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文中运用细致的语言、心理、肖像描写来塑造人物,让人物形象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生动鲜活,暗示了深刻的主题。
    8.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巧合)的情节,请在文中找出这些情节,结合文本简要叙述并分析其作用。(6分)
    9.选文写了贾政毒打宝玉的详情,我们没有看见宝玉哭,却看见贾政哭了多次。他哭的时候,每一次的表现不同,心情也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任选三次进行具体分析。(6分)
    6.(3分)A(“根本原因”错)
    7.(3分)D(“肖像描写”错)
    8.(6分)第一处:贾政正在为宝玉因琪官之事可能带来政治危机而气愤,偏偏又碰上了野跑的贾环,贾环偏又讲述了宝玉凌辱金钏导致其投井而死的事情,这更是给贾政火上浇油。
    第二处: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但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偏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
    作用: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每找出一处情节并分析给2分,作用2分)
    9.(6分)第一次是“满面泪痕”。泪流满面的背后是贾政对宝玉极度失望,也是怨恨自己教子无方,导致宝玉犯下大错。
    第二次是“泪如雨下”。贾政想到自己已是天命之年只有一子,不觉悲从中来,阵阵心酸,如此家业交于何人。
    第三次是“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泪珠滚落的背后是贾政的丧子之痛。贾珠是最有希望振兴家业的孩子,可惜英年早逝,留下年近半百的父母和娇妻幼子。丧子之痛令贾政悲伤难抑,泪流成河。
    第四次是“跪下含泪”。母亲偏疼宝玉,却不理解自己。自己管教儿子是为了光宗耀祖,没有错误,可是母亲却说自己不孝,实在冤枉。贾政忍不住落泪。
    第五次是“忙叩头哭道”。母亲为了孙子要回老家,将自己置于不孝之子的地位上。贾政又气、又痛、又委屈,还不得不劝解母亲,求母亲谅解。(每点2分,找出表现1分,心情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一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 场
    萧红
    文本一:
    老王婆工作剩余的时间,尽是述说她无穷的命运。今夜院中一个讨厌的孩子也没有,王婆领着两个邻妇,坐在一条喂猪的槽子上,她们的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
    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地。再过一会,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闪着。屋里,像是洞里,响起鼾声来,布遍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天边小的闪光不住的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
    “……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摔死了……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早晨,我抱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等我想起孩子来,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凶兆,偏偏孩子跌在铁犁一起,我以为她还活着呀!等我抱起来的时候……啊呀!”
    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园,都在闪光下出现。妇人们被惶惑着,像是有什么冷的东西,扑向她们的脸去。闪光一过,王婆的声音又继续下去:
    “……啊呀!……我把她丢到草堆上,血尽是向草堆上流呀!她的小手颤颤着,血在冒着气从鼻子流出,从嘴也流出,好像喉管被切断了。我听一听她的肚子还有响;那和一条小狗给车轮压死一样。我也亲眼看过小狗被车轮轧死,我什么都看过。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那孩子从娘的肚子里硬搅出来。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在场上一粒一粒我把麦子拾起来,就是那年我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像连口气也没得喘似的,冬天就来了!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到冬天我的背曲得有些厉害,在手里拿着大的麦粒。可是,邻人的孩子却长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
    王婆推一推邻妇,荡一荡头:“我的孩子小名叫小钟呀!……我接连着熬苦了几夜没能睡,什么麦粒?从那时起,我连麦粒也不怎样看重了!就是如今,我也不把什么看重。那时我才二十几岁。”
    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邻妇互相望着,感到有些寒冷。
    狗在麦场张狂着咬过去,多云的夜什么也不能告诉人们。
    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屋里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他忽然响叫:“怕是要落雨吧!——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每日进城,他渐渐不注意麦子,他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
    “那老婆,怎不去看麦子?麦一定要给水冲走呢?”赵三习惯地总以为她会坐在院心,闪光更来了!雷响,风声。一切翻动着黑夜的村庄。
    “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吧!”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起,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王婆又震动着喉咙:“快些,没有用的,睡觉睡昏啦!你是摸不到门啦!”赵三为着未来的大雨所恐吓,没有与她拌嘴。
    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树吹啸起来,有点像金属的声音,为着闪光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点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
    黄狗在草堆开始做窝,用腿扒草,用嘴扯草。王婆一边颤动,一边手里拿着耙子。“该死的,麦子今天就应该打完,你进城就不见回来,麦子算是可惜啦!”
    ……
    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展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
    种麦的人家,麦草堆得高涨起来了!福发家的草堆也涨过墙头。福发的女人吸起烟管。她是健壮而短小,烟管随意冒着烟;手中的耙子,不住的耙在平场。侄儿打着鞭子行经在前面的林荫,静静悄悄的他唱着寂寞的歌;她为歌声感动了!耙子快要停下来,歌声仍起在林端:“昨晨落着毛毛雨,……小姑娘,披蓑衣……小姑娘,……去打鱼。”
    (节选自萧红《生死场》,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节选自鲁迅《<生死场>序》)
    不用说,这里的农民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节选自胡风《<生死场>读后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事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这一比喻,写出老王婆讲故事时流畅性,这与故事本身的悲惨性形成反差,增强了震撼力。
    B.文中多次将夜色中讲故事的老王婆称为“幽灵”,是有意塑造老王婆人性异化的形象,与卡夫卡《变形记》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C. 文中划波浪线句子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大雨即将到来时村庄的慌乱,充分体现了鲁迅所说的“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
    D.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长虹、凉爽的空气和高涨的草堆等,写出了闪电后的忙碌和平静,表达了作者对勤苦劳作的人们的赞美。
    7.下列对文中划线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王婆以两个疑问句,将人们的预想和自己的实际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点”“一滴”两个数量词耐人寻味。
    B.麦子的丰收,竟让一个母亲忽略了孩子的不幸,甚至感受不到一丝悲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
    C.文中连用三个“没”,生动地表现了老王婆在收获时节的忙碌辛劳,其实老王婆也正是借劳动来逃离丧子之痛。
    D.丰收过后,当老王婆看到邻人的孩子长大时,又忽然想起自己的孩子,这说明老王婆仍然保有着基本的母性良知。
    8.文中反复写到夜空中的“闪光”,有怎样的作用?(6分)
    9.学过《祝福》之后,老师给同学们拓展阅读了本文小说节选。通过阅读对比,同学们发现,样林嫂和老王婆的故事有着相近的主题,但在叙述艺术上存在较大差异。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叙述艺术的差异性。(6分)
    6. D 
    7. C
    8.  ①引出下文夜间村子里的忙乱,与结尾部分第二天清晨的凉爽平静形成反差;②与老王婆的故事相呼应,营造紧张、悲凉的氛围。
    9. ①叙述视角:《祝福》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而这篇小说则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②叙述方法:《祝福》中在“我”回鲁镇的故事中插入叙述了祥林嫂的故事,而这篇小说则主要以顺叙的方式展开;③叙述语言:《祝福》中叙述祥林嫂故事的语言简净客观,而这篇小说在叙述中穿插景物描写,语言更加细腻,富有一定的情感张力。

    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小二①
    萧红
    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我的窗前有一个小孩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
    我是在房后站着,随便看着地上的野草在晒太阳。山上的晴天是难得的,为着使屋子也得到干燥的空气,所以门是开着的。接着就听到或者是草把,或者是刷子,或者是一只有弹性的尾巴,沙沙地在地上拍着,越听那拍的声音越真切,就像已经在我的房间的地板上拍着一样。我从后窗子再经过开着的门隔着屋子看过去,看到了一个小孩手里拿着扫帚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
    而他正用扫帚尖扫在我的门前土坪上,那不像是扫,而是用扫帚尖在拍打。
    我心里想,这是什么事情呢?保育院的小朋友们从来不到这边做这样的事情。我想去问一问,我心里起着一种亲切的情感对那孩子。刚要开口又感到特别生疏了,因为我们住的根本并不挨近,而且仿佛很远,他们很少时候走来的。我和他们的生疏是一向生疏下来的,虽然每天听着他们升旗降旗的歌声,或是看着他们放在空中的风筝。
    那孩子在小房的长廊上扫了很久很久。我站在离他远一点的地方看着他。他比那扫地的扫帚高不了多少,所以是用两只手把着扫帚,他的扫帚尖所触过的地方,想要有一个黑点留下也不可能。他是一边扫一边玩,我看他把一小块粘在水门汀走廊上的泥土,用鞋底擦着,没有擦起来,又用手指甲掀着,等掀掉了那块泥土,又抡起扫帚来好像抡着鞭子一样的把那块掉的泥土抽了一顿,同时嘴里边还念叨了些什么。走廊上靠着一张竹床,他把竹床的后边扫了。完了又去移动那只水桶,把小脸孔都累红了。
    这时,院里的一位先生到这边来,当她一走下那高坡,她就用一种响而愉快的声音呼唤着他:
    “林小二!……小二在这里做什么?……”
    这孩子的名字叫林小二。
    “啊!就是那个……林小二吗?”
    那位衣襟上挂着圆牌子的先生说:
    “是的……他是我们院里的小名人,外宾来访也访问他。他是流浪儿,在汉口流浪了几年的。是退却之前才从汉口带出来的。他从前是个小叫花,到院里来就都改了,比别的小朋友更好。”
    接着她就问他:“谁叫你来扫的呀?哪个叫你扫地?”
    那孩子没有回答,摇摇头。我也随着走到他旁边去。
    “你几岁,小朋友?”
    他也不回答我,他笑了,一排小牙齿露了出来。那位先生代他说是十一岁了。
    关于林小二,是在不久前我才听说的。他是汉口街头的小叫花,已经两三年就是小叫花了。他不知道父亲母亲是谁,他不知道他姓什么,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他没有名,没有姓,没有父亲母亲。林小二,就是林小二。人家问:“你姓什么?”他摇摇头。人家问:“你就是林小二吗?”他点点头。
    从汉口刚来到重庆时,这些小朋友们住在重庆,林小二在夜里把所有的自来水龙头都放开了,楼上楼下都湿了……又有一次,自来水龙头不知谁偷着打开的,林小二走到楼上,看见了,便安安静静地,一个一个关起来。而后,到先生那儿去报告,说这次不是他开的了。
    现在林小二在房头上站着,高高的土丘在他的旁边,他弯下腰去,一颗一颗地拾着地上的黄土块。那些土块是院里的别的一些小朋友玩着抛下来的,而他一块一块地从房子的临近拾开。一边拾着,他的嘴里一边念叨什么似的自己说着话,他带着非常安闲而寂寞的样子。
    我站在很远的地方看着他,他拾完了之后就停在我的后窗子的外边,像一个大人似的在看风景。那山上隔着很远很远的偶尔长着一棵树,那山上的房屋,要努力去寻找才能够看见一个,因为绿色的菜田过于不整齐,大块小块割据着山坡,所以山坡上的人家像大块的石头似的,不容易被人注意而混扰在石头之间了。山下则是一片水田,水田明亮得和镜子似的。只有山下那条发白的公路,每隔几分钟,就要有汽车从那上面跑过。车子从看得见的地方跑来,就带着轰轰的响声,有时竟以为是飞机从头上飞过。山中和平原不同,震动的响声特别大,车子就跑在山的夹缝中。若遇着成串的运着军用品的大汽车,就把左近的所有的山都震鸣了,而保育院里的小朋友们常常听着他们的欢呼,他们叫着,而数着车子的数目,十辆二十辆常常经过,都是黄昏以后的时候。林小二仿佛也可以完全辨认出这些感觉似的在那儿努力地辨认着。林小二若伸出两手来,他的左手将指出这条公路重庆的终点;而右手就要指出到成都去的方向吧。但是林小二只把眼睛看到墙根上,或是小土坡上,他很寂寞地自己在玩着,嘴里仍旧念叨着什么似的在说话。他的小天地,就他周围一丈远,仿佛他向来不想走上那公路的样子。
    他发现了有人在远处看着他,他就跑了,很害羞的样子跑掉的。
    我又见他,就是第二次看见他,是一个雨天。一个比他高的小朋友,从石阶上一磴一磴地把他抱下来。这小叫花子有了朋友了,接受了爱护了。他是怎样一定会长得健壮而明朗的呀……他一定的,我想起那班台来耶夫的《表》②。
    (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②苏联作家班台来耶夫的儿童小说,描写十月革命后改造流浪儿童的事。1935年鲁迅翻译了这部小说,载于1935年3月16日《译文》第二卷第一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扫地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怀着好奇想要去问问那扫地的男孩,但是复杂的心理又使“我”停下来了。
    B.小说前后几次称林小二为“小叫花”,但结尾段中的“小叫花”所表现的情感稍有不同,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亲近。
    C.“我”期盼着林小二长得健壮而明朗,这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关怀,同时也批评了保育院不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
    D.小说结尾“我想起那班台来耶夫的《表》”这句话在小说中有画龙点睛的妙处,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题有一定的帮助。
    7.关于文中的林小二形象塑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描绘林小二处理泥土的情节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认真。
    B.别人和林小二交流时,林小二只会摇头、点头或微笑,这跟他的腼腆有关。
    C.保育院孩子们的欢呼和林小二的沉默构成对比,突出了林小二的孤寂。
    D.文章详细描写“我”后窗外的山水风景,意在烘托林小二沉稳的性格。
    8.小说讲述林小二的事迹时,生动而富于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叙事的,并简要说明其作用。(6分)
    9.请认真阅读文章,试结合林小二的变化探究作者在这个特殊时期塑造林小二这个孤儿形象的用意。(6分)
    6.C(“同时也批评了保育院不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分析不当,保育院并没有不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处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美好祝福,表现了林小二在保育院得到改造,会越来越健康向上)
    7.D(“意在烘托林小二沉稳的性格”不正确,此处景物描写烘托了林小二的孤独)
    8.①叙事过程:小说讲述林小二事迹时,先从“我”的视角出发,在“我”没认出其身份的情况下讲述林小二扫长廊的事件;然后通过院里的一位先生之口表明林小二的身份;接下来插叙林小二的来历;插叙之后,又承接上文叙述“我”所看到的林小二的行为;最后,在结尾处,小说又补充交代了“我”第二次所看到的林小二的行为。(3分)②作用:小说在叙事时运用了顺叙、插叙等叙述方式,并从“我”的视角出发,将林小二放在一个被观察的位置上,这样安排增添了行文的波澜,设置了悬念,突出了林小二的人物形象,也更好地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情感和认知。(3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9.①林小二是一个孤儿,初来孤儿院时,他因为缺少教导而做过打开所有水龙头的事儿,但是后来他改正了,他安静地关掉了不知是谁偷开的水龙头,还告诉先生不是他开的;林小二起初是寂寞的,后来他接受了孤儿院朋友的友情。(3分)②作者写林小二的这些变化,意在呼吁在特殊时期要重视改造流浪儿童,让流浪儿童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能得到关爱。(3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汇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
    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的“走样”,指的是文字所能传达的情意和所要传达的情意不完全符合。
    B.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显得迂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C.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会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从而束缚人们对情意的表达。
    D.声音、表情、动作都是传情达意的象征原料,只是前者比较直接,后二者更间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字的缺陷和乡土社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采用文字的原因。
    B.第二段将文字和语言作比较,证明了使用文字时讲究文法和艺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C.文章阐述乡土社会对待语言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的现实合理性。
    D.第五段用李长吉呕心沥血苦吟的典故,为语言束缚人们传情达意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利用文字进行写作时,只要我们讲究文法,讲究艺术,就能够完全地传情达意。
    B.因为传真技术逐渐发达,所以未来文字会被乡土社会舍弃。
    C.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只教会乡下人识字并不能根治他们的“愚”。
    D.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解,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
    1.D;
    2.B;
    3.C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18分)
    星星维修师
    阿英
    快跑,你又要迟到了。
    小禾把书塞给我,冲我使劲儿挥挥手。小禾瘦得像一把柴,头发又黄又稀。她的身后,是几只吃草的羊。
    从家到学校,有好几里路。每天我都会起晚,胡乱啃几口饼,书包拍打着屁股,奔出院门。跑完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就到了一个长满草的小山坡。小禾每天等在那里,把我的课本还给我。我放学回来,再把书借给她。
    我曾问小禾,你咋不上学?
    小禾答,我爹说了,让我好好放羊,等羊长肥,卖了钱,就供我念书。
    小禾的娘有些痴傻,整日瘫在炕上。小禾除了放羊,还要做饭、哄弟弟。弟弟不到一岁,一醒来就哭。小禾把一小碗粥热好,放勺白糖,搅匀,尝尝温度,喂弟弟吃。弟弟尿了拉了,给他换被子,哼儿歌哄他睡。弟弟睡着了,她又要忙着洗洗涮涮。
    小禾上不了学,就借我的课本看。被我揉烂的书,她总能变得平平整整,还有一股香味。
    小禾一钻进书里,她爹就吼,一个女娃,学那没用的作甚?能变出饭来?
    小禾抽噎起来。我安慰她说,要不是怕老师拿教鞭抽我,就送给你了。
    小禾抹掉眼泪,翻开一页,说,这些星星画得不好看,我改了改。
    我低头细看,也发觉,书里的星星确实呆气,蹲在纸上,像笨笨的甲虫。小禾只用铅笔在边缘轻扫几下,星星就不一样了,似乎在拖曳着光芒飞行。
    小禾的这根铅笔,是用蝉蜕换来的。放羊时,她爬上树,寻找一种金色的蝉蜕。村东有个老中医专收这个。
    你们教室里,有星星吗?
    我想起屋顶黑褐色的椽檩,夏天漏雨,冬天灌风,常有蜘蛛吊下来。
    我梦见教室里长满了星星,小禾幽幽地说。
    我望着小禾,星星好像在她眼底闪耀。我忍不住撒谎说,嗯,星星有时会飞进来。
    升五年级后,学校担心我们考不上初中,就安排了晚自习。那时候没通电,大伙儿点蜡烛背书。我跟同桌说好,俩人合买一根蜡烛。天一黑,教室真有星星了。
    每天下了晚自习,我才能把书给小禾。她只能夜里看书了。我想切下一截蜡烛送给小禾,同桌舍不得。
    小禾求爹买蜡烛,她爹骂她,不务正业。
    小禾哭了,说,村里的姐姐们都是小时候放羊,干杂活儿,哄弟弟;大点儿了就去外面打工,月月寄回钱;再过几年,回老家,嫁人,收笔彩礼,给弟弟盖房娶媳妇用……我不想这样。
    哪家女娃不是这样?小禾爹踢翻一只凳子。
    小禾的这些话,让我想起我姐。她只有过年时,才能回来几天。她在厂里,每天要踩十二小时缝纫机。我不由得难过起来,对小禾说,放心,我有办法。
    我跑去教室。每张课桌上,都凝固着前一晚淌下的蜡油,扁扁的一小块。我拿铅笔刀小心刮下来,包在纸里,连米粒大的碎屑也没放过。有同学忽然说,你爷爷不是木匠吗?你会雕刻吗?给我的蜡烛刻条龙吧。他可能想起了评书里的盘龙柱。我心中一喜,这样的话,就又能刮一些蜡下来了。我用尽平素所学,刻了一条胖龙,又把残渣细细收集起来。
    下了自习,我去找小禾,小禾爹呼噜打得山响。我小声说,快,把你爹的酒盅找出来。
    我把蜡块压到酒盅里,埋进一根棉线,露个小头。火柴一擦,急吼吼地把一簇小火苗喷出来。那根棉线却懒懒的,不理它。火苗委屈了,缩成一粒小圆球。我向前捅捅火柴,火苗朝棉线拱过去。棉线先是害羞地瑟缩起身子,而后舒展开,尝了尝味道似的,舔了火苗一口。随即它有了精神头,把脑袋伸进火焰中心,几缕纤维变得透亮。火柴棍枯萎打卷了,棉线的脑袋上顶了一颗亮亮的豆子。随着我们的呼吸,那粒小火豆前滚一滚,后滚一滚,像小羊羔在玩耍。棉线身下的蜡块越来越软,彼此抱在一起。
    小禾展开书,兴奋地看起来。
    我用烫疼的手指,从她额头拽下几根燎焦的头发。
    从此,班里的蜡烛被我雕成各种造型。但我并没有刮得太狠,我还给蜡烛们整容,将多出来的部分削下去补到凹陷处。同学给我取了个绰号:星星维修师。
    不久后,父母带上我,去外地做生意,我再也没见过小禾。听说,她爹卖掉了羊却没真的供她念书,小禾哭得撕心裂肺,绝食好几天。
    参加工作后,我又听说,小禾后来真的上了学,考到师范学院,毕业后回乡支教了。
    我回去过一次。校园里的操场像开满了花朵,女孩男孩一样多。
    推开教室的门,我不禁惊呆了——屋顶染成天空的样子,是梦幻般的宝石蓝,饱满的云朵像胖乎乎的绵羊。最引人注目的,是云朵间的星星,每一颗都不一样,但每一颗都那么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禾告诉“我”她爹承诺卖了羊供她念书,后文小禾爹食言的情节与之相承,凸显小禾求学的艰难。
    B.还“我”课本时,小禾总能把揉烂的书变得平整,书上还有一股“香味”,旨在刻画小禾爱干净的形象。
    C.小禾每日面临着繁重的家务劳作,既要放羊,又要做饭、哄弟弟,还要洗洗涮涮,但她仍坚持借书学习。
    D.棉线“舔了火苗一口”“有了精神头”“操场像开满了花朵”等语言生动,使文章更具画面感。
    7、文中关于“蜡烛”与“读书”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和同桌合买一根蜡烛,同桌舍不得切一截蜡烛给小禾,可见当时条件艰苦,念书不易。
    B.刮下蜡油、包在纸里、细细收集蜡烛残渣等动作描写,展现了“我”为小禾凑蜡烛的用心。
    C.“我”用烫疼的手指,帮小禾拽下燎焦的头发,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对小禾的关心。
    D.同学请“我”给蜡烛上雕刻一条龙的情节,为下文写“我”给蜡烛“整容”因而获得绰号做铺垫。
    8、本文塑造了小禾爹怎样形象?有何作用?(6分)
    9、“星星维修师”有哪几层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形象:小禾爹是个简单粗暴、重男轻女、思想落后的家长。
    作用:①凸显主要人物小禾的形象。营造了小禾求学艰难的处境,烘托了小禾顽强求学的形象。②推动情节发展。小禾爹多次阻挠小禾求学,才有了小禾借书、“我”为小禾凑蜡烛的情节。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反映了特定时代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突出了小说主题的现实针对性。
    9、答案:①“星星”指“我”课本里画的星星,小禾用铅笔修改后,“星星就不一样了,似乎在拖曳着光芒飞行”,象征着小禾用坚持、努力、刻苦追逐着改写命运的梦想,她是自己梦想的“维修师”。②“星星”是指点燃的烛光,“我”因为雕刻蜡烛,被同学们称为“星星维修师”。③“星星”象征了小禾的“梦想”,“我”通过借书给小禾、用蜡油和蜡屑为其做蜡烛等事,帮助小禾追逐求学之梦,“我”是小禾梦想的“维修师”。④“星星”也象征了众多乡村孩子的“梦想”,小禾选择当一名支教教师,帮助更多孩子实现读书的梦想,小禾也成为众多孩子梦想的“维修师”。

    相关试卷

    甘肃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甘肃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7页。

    甘肃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甘肃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共44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3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