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作业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暑假作业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点文学常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问题探究,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乐陵市阜昌中学八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四)
《庄子二则》练习
1.重点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 ”。在政治上,庄子主张“ ”。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 》一书中。
2.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①北冥有鱼: 通 , .
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通 , 。
(2)古今异义
①怒而飞 古义: 今义: 。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古义: 今义: 。
③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 今义: 。
④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 今义: 。
⑤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 。
⑥循其本 古义: 今义: 。
⑦安知鱼之乐 古义: 今义: 。
(4)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作名词 志怪者也 怪:原意为 ,文中指 。
(5) 重要句子翻译。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⑧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问题探究
①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文章借鲲鹏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来说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借用寓言故事把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
②鲲鹏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怒而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③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④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⑤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 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答: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②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是: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是不自由的。请你结合这一主题,谈谈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4.写作特色
(1) 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 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等,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
(2)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而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 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魅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3) 精彩的论辩艺术。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 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4) 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 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4.习题训练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①于监河侯。监河侯曰: “诺!我将得邑金②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③曰: “周昨来,有中道④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 ‘鲋鱼来,子何为者耶? ’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⑤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 ‘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⑥西江之 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⑦ ,我无所处⑧ 。吾得斗升之水然⑨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
(选自《庄子· 外物》)
【注释】 ①贷粟:借粮。②邑金:封地交纳的租税。③忿然作色:生气而变了脸色。④中道:道路 中间。⑤波臣:水里的小人物。⑥激:引。⑦吾失吾常与:我失去曾经做伴的(水) 。⑧处:安身之地。⑨然: 乃,就。
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断两处)
我 将 得 邑 金 将 贷 子 三 百 金 可 乎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2)子何为者耶
(3)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4)君乃言此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2)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4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监河侯的形象特点。
5 、读完本文,你受到的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礼记》二则复习案
【作家作品】
《虽有嘉肴》选自《 》,《礼记》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 至秦汉间 论著的汇编。《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 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
【基础落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 ) (2)弗食,不知其旨也( )
(3)教然后知困( ) (4)选贤与能( )
(5)矜、寡、孤、独( ) (6)女有归 ( )
(7)谋闭而不兴(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是故谋闭而不兴 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故外户而不闭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 D.讲信修睦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货 恶 其 弃 于 地 也。
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盗窃乱贼而不作.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B.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外户而不闭
C. 是谓大同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大道之行也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策之不以其道 D.说不清,道不明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亲”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尉果笞广 B.恢弘志士之气
C.稍稍宾客其父 D.无案牍之劳形
【参考译文】
《虽有佳肴》: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1)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 思。(2)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 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3) ,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 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4)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 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 叫做理想社会。
【文章内容分析】
《虽有佳肴》
(一)整体感知
1.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2.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二)深层探究
3.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道理: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 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
“教学相长”是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短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升。
5. 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学然后知不足”的意思是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这告诉我们要重视实践,有实践才会出直知,更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6. 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一句:采用比喻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第二、三句:阐述教学相长,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的道理。第四、五句: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二)文本探究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4.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中考模拟】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 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 ①中(zhó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 (rò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 “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强也:
(3) 学不可以已: (4)故木受绳则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輮使之然也/其此之谓乎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 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课外拓展】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各子其子 ( ) (2)大人世及以为礼( )
(3)礼义以为纪( ) (4)以笃父子( )
(5)以睦兄弟 ( ) (6)以贤勇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货力为己。
(2)以睦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兵由此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人们)都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谋财出力都为自己。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由于这样发生了
《马说》练习
一、【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 ,世称“ ”, (朝代) 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
《马说》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 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二、【基础落实】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千里马常有, 。
2、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
3、呜呼! ?其真不知马也!
4、《马说》的主旨句是 , 。
5、韩愈《马说》中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 !
(二)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请解释加点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3)不以千里称也 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或: 尽:
(5)是马也 是: (6)才美不外见 见: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8)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9)策之不以其道 道: (10)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11)执策而临之 临:
2、一词多义
(1)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2)能: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3)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4)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3、根据语境确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而: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
(4)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特殊句式
(1)策之不以其道。( )
译文:
(2)马之千里者。( )
译文: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译文:
三、【文章内容分析】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二)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 问题,流露出作者 ,表达了作者对 。
(三)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2)清晰的条理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名了中心。
4、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5、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 试加以说明。
四、【中考模拟】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 分)
①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②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执策而临之 临:
(3)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4)策之不以其道 道: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夺而杀之
B. 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 策之不以其道 成 , 将以攻宋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 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知识的人才。②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②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金子总会发光。
五、【课内比较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 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6 分)
〔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 (填写一个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六、【课外拓展】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注: ①比:连续,接连。 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说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愿子还而视之
(2)去而顾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译文:
3、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4、从这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3 分)
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试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拔出那根令人讨厌的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总复习模拟试卷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7页。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复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文学常识,《傅雷家书》,文言知识积累,《诗经》二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