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北京市怀柔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北京市怀柔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北京市怀柔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北京市怀柔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怀柔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怀柔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怀柔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高一语文
    2023.0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少数例外),在父系方面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不是一个团体。
    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是临时的。家必需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选自《乡土中国——家族》有删改)
    材料二
    “华中乡土派”青年学者团队在社会调研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北方农村,绝大部分农民爱看《新闻联播》;而在南方,相比新闻联播,农民似乎更喜欢电视剧。不同地区农民对《新闻联播》的态度,究其原因,与村庄的性质有关。
    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但是和普通我们所谓族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所谓族是由许多家所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因之,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这是我不愿用大家庭,而用小家族的原因。一字的相差,却说明了这社群的结构性质。
    北方村庄地处平原,易受战乱冲击,村庄历史较短,迁栖频繁,形成多姓共居的村庄结构。多姓共居的显著特点是,村庄一般以家族为认同与行动单位,家族作为“大私”负责解决家族内部的事,但家族之间缺乏一致行动的能力,因此必须诉求于家族之上的某种“公”的力量,比如临时家族代表或村组干部。在这种农民能够真切感受到的、具体的“公”之上,还有一个抽象的“公”,即农民对国家的想象。因此,当村庄具体的“公”无法切实满足村庄的功能性和社会性需求时,人们便倾向于诉诸抽象的“公”。
    因多姓共居,所以其内部一般缺乏一种能笼罩村庄、统合共同体的内在力量,导致村民对村庄缺乏一种“我们”感,即村庄仅仅是一个“公家”的村庄,而不是“我们”的村庄,村庄事务应该由一个具体的“公”如村组去管理,而不是“我”应该负责。所以,我们在北方农村看到:院子之外的事便不再是“我”的事,而是公家的事,是小组长等具体“公”的事情。村庄中的红白喜事、纠纷调解、修路筑坝,甚至村庄的垃圾堆放都是这个具体的“公”的事。村民把小组长称为“当官的”,在村民眼中,小组长是管理村庄公共事物的具体的“公”;村庄是小组长的村庄,应该由小组长去管。除了小组长、村委会,我们似乎很难触摸到其他承载着村庄公共事务的具体的“公”。
    随着改革,一些地方取消了小组长,村级组织也逐渐弱化和虚化,村庄中承载着公共事物的具体的“公”被抽空了。村庄没有了“当官的”、“管事的”,村民猛然发现众多的事成了“没人管的事”。当失去了具体的“公”的农民,已不能在其所生活的村庄寻求一个可以诉求与期待的对象时,便只能转向外部遥远的国家,寻找一个抽象却公正的“青天大老爷”。在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一方面是《新闻联播》里处处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的国家官员,另一方面却是村庄公共事务“没人管”。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农民对新闻上的“国家”——抽象的“公”怀有更急切的期盼与更强烈的诉求。
    北方农民观看新闻,相信新闻,不仅是要获得一种心理的安全感,更在于寻找在村庄中所不能找到的诉求与期待对象。
    (选自《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差序:本义是等级,在这里是指一个家庭中长幼尊卑的不同地位。
    B.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边,在这里是指能够统领整个村子的力量。
    C. 红白喜事:泛指婚丧。高寿的人去世叫喜丧,和结婚统称红白喜事。
    D. 青天大老爷:在这里是百姓对为民做主的公正严明清廉的官员的敬称。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中的家无需团体界限,只按父系方面扩大即可。
    B. 由“家”变成“族”是由乡土社会家的绵续性决定的。
    C. 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一个独立单位,不是一个团体。
    D. 家族担负着政治、经济等功能,而家则不具有这种功能。
    3.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方农村多姓共居,一个村子内有多个不同姓氏的家族。
    B. 家族内部的事务靠家族自身解决,一般不需村组干部插手。
    C. 多姓共居的最大弊端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D. 村级组织的弱化虚化,出现了村级事务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4. 材料二划线句子中“对象”一词具体指代的是( )
    A. 家族 B. 小组长 C. 村委会 D. 国家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家族”这个名词,请结合两则材料为“家族”下定义。
    【答案】1. D 2. B 3. B 4. B
    5. 家族是一个在家庭基础上推出,并有着政治、经济等复杂功能和长期绵续性特点,能够解决内容事情的社群单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D.原文“随着改革,一些地方取消了小组长,村级组织也逐渐弱化和虚化,村庄中承载着公共事物的具体的‘公'被抽空了。村庄没有了‘当官的“管事的’,村民猛然发现众多的事成了‘没人管的事”可知,由此可知,“青天大老爷”指的是管理村民事情的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只按父系方面扩大即可”错误,原文“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少数例外)”。
    C.“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一个独立单位”错误,原文“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不是一个团体”。
    D.“而家则不具有这种功能”错误,原文“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信息推断的能力。
    B.“一般不需村组干部插手”错误,原文“村庄一般以家族为认同与行动单位,家族作为‘大私'负责解决家族内部的事,但家族之间缺乏一致行动的能力,因此必须诉求于家族之上的某种‘公’的力量,比如临时家族代表或村组干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村民把小组长称为‘当官的’,在村民眼中,小组长是管理村庄公共事物的具体的‘公’;村庄是小组长的村庄,应该由小组长去管”“村庄没有了‘当官的”管事的’,村民猛然发现众多的事成了“没人管的事”。当失去了具体的“公”的农民,已不能在其所生活的村庄寻求一个可以诉求与期待的对象”“在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一方面是《新闻联播》里处处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的国家官员,另一方面却是村庄公共事务‘没人管’。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农民对新闻上的‘国家’——抽象的‘公怀有更急切的期盼与更强烈的诉求”。因此就指的是“小组长”。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而且凡是政治、经济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是临时的。家必需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村庄一般以家族为认同与行动单位,家族作为‘大私’负责解决家族内部的事”,可归纳出关键信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有着政治、经济等复杂的功能,有着长期绵续性,能够解决内部事情的社群单位。
    整理为:家族是一个在家庭基础上推出,并有着政治、经济等复杂功能和长期绵续性特点,能够解决内容事情的社群单位。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选文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生非异也 生:天性
    B. 圣心备焉 备:具备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出游
    D. 先达德隆望尊 望:名望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录毕,走送之
    C. 木直中绳,?以为轮 /无从致书以观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B.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顺着风向呼叫,声音没有加强,但听的人却听得清楚
    C.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二十岁成人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D.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或者遇到他的训斥,我的脸色更加恭敬,礼物更加到位
    9.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0.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给你触动最深的一个学习启示。
    【答案】6. C 7. A 8. D
    9. ①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10. 学习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只有不断地加以学习,不断地对自己加以反省,自己才可以变成优秀的人。要相信,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就一定可以成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游:交往。句意: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句都是介词,从。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常常从藏书的人家求借。
    B.助词,的;代词,它,指借的书。句意: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便马上跑去还书。
    C.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把它作为车轮/无法得到书来看。
    D.兼词,于此;代词,他。句意: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他。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或,有时;礼,礼节。句意: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尝”,曾经;“跂”,踮起脚后跟;“博见”,看见的范围广。
    ②“虽”,虽然;“愚”,愚笨;“卒”,最终。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劝学》中阐述了学习必须“博学”“参省”“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等的见解,《送东阳马生序》写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触动最深的一个学习启示时,从中把握一个点来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选文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 ,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选文二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籍。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佚名[先秦]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杨万里[宋代]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1. 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芣苢》首句“采采芣苢”是采摘芣苢的意思,运用叠词“采采”,读来朗朗上口。
    B. 《芣苢》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了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用衣襟来兜放的情形。
    C. 《插秧歌》中“笠是兜鍪蓑是甲”运用比喻手法,将插秧比喻成抢天时的战斗。
    D. 《插秧歌》以秧苗刚种下还不牢固,要防鹅、鸭捣乱结尾,反映了农事生产的劳心。
    12. 下列对两首诗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反复;《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
    B. 《芣苢》主要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插秧歌》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
    C. 《芣苢》展现欢快的劳动场景;《插秧歌》展现劳作的紧张与艰辛。
    D. 《芣苢》充满劳动的欢心与热情;《插秧歌》流露出对劳动的赞美。
    13. 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展开想象,描摹劳动场景,体会劳动之美,不少于150字。
    【答案】11. A 12. B
    13.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年轻女子们相约去采芣苢,她们三五成群,来到田野,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嫩绿茂盛的芣苢,她们喜笑颜开,纷纷跑进去,一边采,一边谈笑,有的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歌声此起彼落,忽远忽近,嘹亮欢快。和风吹拂、歌声互答,令人欣喜沉醉。起初她们把采来的芣苢攥在手里,不一会儿,采得越来越多,她们就用衣襟将大把大把的芣苢兜在腰间,最后愉快地满载而归。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采采芣苢’是采摘芣苢的意思”错。“采采”是茂盛的样子。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芣苢》主要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描绘场景的能力。
    题目要求我们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展开想象,描摹劳动场景,体会劳动之美。两首诗都充满着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既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两首诗的内容表述各有侧重。

    《芣苢》表达劳动的喜悦。诗歌中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些动词不断变换,描绘出采摘前的喜悦图,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采摘时的竞技图,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从而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有诗情和画意。
    《插秧歌》中描写抛秧接秧、拔秧插秧、雨中插秧、呼唤早餐、农夫应答,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用了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
    描绘时注意《芣苢》要侧重动作描摹,描写出整个劳动过程的动作特点,表达出欢快的情感;《插秧歌》要描写出几个劳动的画面,运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劳动的艰辛、紧张、忙碌,可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来表述。注意字数限制。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古诗文中,与酒有关的句子不胜枚举。曹操《短歌行》中写到,“____________,忧思难忘。何以解忧?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中有“___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句子;杜甫在《登高》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因病断酒后,悲愁难以排遣的苦恨。白居易更是在《琵琶行》中几次引酒入文,“主人下马客在船,____________”,“移船相近邀相见,____________”,“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__”;无独有偶,苏轼也在赤壁多次借酒抒怀,“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客喜而笑,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慨当以慷
    ②. 唯有杜康 ③. 三杯两盏淡酒 ④.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⑤.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⑥. 举酒欲饮无管弦 ⑦. 添酒回灯重开宴 ⑧. 往往取酒还独倾 ⑨. 一尊还酹江月 ⑩. 酾酒临江 ⑪. 举匏樽以相属 ⑫. 洗盏更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慨”“盏”“鬓”“尊”“酹”“酾”“匏”“酌”。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
    ①杏树是我国古老树种之一,北方居多,南方也不稀有。因而,杏花作为一种意象而多次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南宋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及宋朝志南和尚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境都很美。但我感觉大都写的是南方的杏花。花虽都是一样的花,但意趣却终究是不同的。南方的杏花能以枝来卖,说精巧、纤弱、柔媚应该都是不为过的,这也是与南方温润气候相关的,这种美是与北方杏花的美完全不同的。北方杏花的美以一个“壮观”统领着,说妩媚有一点儿,但绝不纤弱。我想,如果诗人们面对北方的万亩杏花,会做如何的感想呢?
    ②杏花是造物主献给北中国灿烂春天的一份礼物。杏花开了,开在北方春寒料峭的时节里,她应该是花色贫瘠的北方春天里第一枝灿烂的花朵,因此给她贯之以“造物主献给北中国春天的礼物”并不为过。花开时节,这些满山满园壮观的美色不仅有蜂蝶欣赏,也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像蜂蝶一样跑来欣赏。他们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天,春天一到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乡下,亲近泥土,续接地气。城里人的这种寻春行为,使得“杏花节”便这样诞生了。城里的赏花者盯着满田野的杏林花海,举办者则盯着城里人的腰包。杏花则什么都没盯着,她只是兀自开放着,迎接着扑向她们的蜂蝶。
    ③过不了多久,你如果留心一下,会在某些场合,看到一些城里人吟咏杏花的文字,或柔媚,或雄壮,或平和,或激荡。这些文字其实流通的范围很小很小,根本抵达不了开满杏花的乡村;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在文字海洋中转眼就沉了底,顶多做为一种浮力,托举着那些流传了千古的经典文字。你如果再留心一下,还会发现,“杏花节”带来的种种成绩:有多少城里人外地人来此参观,那些人喝掉了多少矿泉水,吃了多少当地的小吃,带动了多少当地的经济指标……杏花依然不管这些,她们只管自己开放着,她们知道自己前面的路有多长。花开有期,在那些城里人走了没多久,万亩杏园就已经是落英缤纷、蕾生叶长了。
    ④和众多的赏花者一样,我也曾是家乡杏花的欣赏者。每年的春天,我和家人一起徜徉在杏花带来的春色中。至今我的相册里还保存着众多与杏花相伴的瞬间。但现在我却感到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我们只是蛊惑于杏花的美色,沉迷于杏花的芬芳,感叹于杏花的壮观,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杏花。
    ⑤那一年到有名的杏乡观看了万亩杏林花海之后,一场冰雪忽然于夜间降临,覆盖了家乡的广袤田野,冰冻了杏花的一场春梦。我回到家乡的老村后,看到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而流露出来一种深深的无奈,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表情。这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了自己的浅薄,感到了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事实上,这众多的杏树正是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种植出来的,如果说杏花是北中国春天使者的话,那么这使者也是乡亲们派派遣的。种植杏树,从育苗、植苗,到锄草、裁剪、驱虫,哪一步没有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呢?
    ⑥而做为杏花本身来讲,它是杏树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就是杏树的繁殖器官,它的美色和芬芳其实是专为蜂蝶而释放的,它是杏树通往杏果的一条生命的必经之路。我们许多人只是垂涎于杏花的美色,往往忽略了杏树的生命存在,就像我们过多关注于人的漂亮颜面而忽略了她们本身一样。而只有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杏树的美,他们非常清楚,杏花美只是杏树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月的杏花美只是杏树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流露出的美的一角而已,是杏树在春天丢给人们的点点希望罢了。杏树的大美在七月流火的季节,缀满红杏的杏树表露出来的美才是一种成熟的美、完满的美。因此,乡亲们才会在面对杏花时,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他们会将杏花的花事常挂在口头嘴边,挂在街头巷议,挂在地角旮旯。他们会说“今年空花少、实花多,杏树能丰收”,会说“今年空花多、实花少,是树太瘦了”,会说“去年杏结得太多,今年该休枝了”,会说“可不要再下冷雨了,不然杏花该冻了”……说这些话时,好像面对的不是杏花、不是杏树,而是他们精心哺育的孩子,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为父为母者对子女的无边的牵挂。这种深邃诚挚的情思,是众多的赏花者难以企及的。
    (取材于安海同名散文,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引用三位诗人的诗句,为的是强调南国杏花之美远胜北国,即便是二者各有千秋。
    B. 第②段加点词“她”指代杏花,拟人化称呼不仅利于抒发情感,更拉近读者与杏花的距离。
    C. 第③段写到吟咏杏花的城里人和追求杏花节效益的人,暗讽他们并不真正懂得欣赏杏花。
    D. 文章表明同样的杏花带给欣赏者不同的审美体验,这和人们对杏花渗透的情感深厚有关。
    16.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同例句中加点词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天
    A. 在文字海洋中转眼就沉了底
    B. 到有名的杏乡观看了万亩杏林花海
    C. 它实际上就是杏树的繁殖器官
    D. 杏花美只是杏树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流露出的美的一角
    17. 文中两次写到“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理由。
    18. 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15. A 16. D
    17. ①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流露出无奈、欲哭无泪的表情。②种植杏树,每一步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③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整个杏树的美。④乡亲们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⑤乡亲们谈论杏花的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无边牵挂之情。
    18. 说明了我们只是在欣赏杏花的色、香、势,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为下文写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做了足够铺垫,突出了乡亲们才是了解杏花、懂得杏树生命的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
    A.“为的是强调南国杏花之美远胜北国”于文无据,结合原文“南方的杏花能以枝来卖,说精巧、纤弱、柔媚应该都是不为过的”可知,第①段引用三位诗人的诗句是强调南国杏花的精巧、纤弱、柔媚的特点。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为比喻,把“城市”比作“水泥森林”。
    A.比喻,把“文字”比作“海洋”。
    B.比喻,把成片的杏花比作“海”。
    C.比喻,把“杏花”比作“繁殖器官”。
    D.比拟,以“犹抱琵琶半遮面”形容杏树。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我回到家乡的老村后,看到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而流露出来一种深深的无奈,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表情”可知,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流露出无奈、欲哭无泪的表情。
    结合“种植杏树,从育苗、植苗,到锄草、裁剪、驱虫,哪一步没有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呢?”可知,种植杏树,每一步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
    结合“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杏树的美,他们非常清楚,杏花美只是杏树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可知,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整个杏树的美。
    结合“乡亲们才会在面对杏花时,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可知,乡亲们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
    结合“说这些话时,好像面对的不是杏花、不是杏树,而是他们精心哺育的孩子,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为父为母者对子女的无边的牵挂”可知,乡亲们谈论杏花的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无边牵挂之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及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意思是只在欣赏杏花美色的是肤浅的赏花人。
    由“我们只是蛊惑于杏花的美色,沉迷于杏花的芬芳,感叹于杏花的壮观,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杏花”可知,之所以说“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是我们只是在欣赏杏花的色、香、势;
    从结构看,此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此句是为了写乡亲们才是真正的杏花的知音,而我们这些只看杏花外表的人不是同时,这一内容为下文乡亲们作为真正赏花的人,成为花的知音做铺垫,增强文本的意蕴美。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65分。
    (一)词语积累与运用(15分)
    19. 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与语段中的“人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红楼梦》中探春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
    A.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B. 这个村子不大,也就百十户人家。
    C. 像我们这样的人家,要讲究规矩。
    D. 人家能做到的,你一定也能做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语段中的“人家”意思是家庭。
    A.住户。
    B.住户。
    C.家庭。
    D.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别人。
    故选C。
    20. 下列选项中,对语体色彩理解和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行吧”“赶紧”等带有口语色彩的词不适用于公文。
    B. “祝愿”“眷恋”“悼念”等词语具有书面语色彩。
    C. “咱大字不识一个,在家看看孙子,养养花,知足得很呐。”
    D. 公告:本栏目打算长期征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D.“公告”要用书面语,“打算”“等着”属于口语。
    故选D。
    21. 下列选项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B.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词语的能力。
    A.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现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帮凶。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B.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C.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句意: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D.须臾,片刻,古今同义。句意: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片刻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故选D。
    22.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夜里,张秉贵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形容来回翻动身子,如果改用“辗转反侧”,书面语色彩更强。
    B. 钟杨对学校提供的简陋的毛坯房,毫无怨言地接受。可将“毫无怨言”换成“任劳任怨”,语意没有发生改变。
    C.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出自《反对党八股》一文,用来讥讽写文章或讲话既冗长又空洞无物,使人厌恶。
    D.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些,‘送去’之外,还得‘拿来’”,“鼓吹”是宣传提倡的意思,表明作者的鲜明态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B.“语意没有发生改变”说法错误。“毫无怨言”解释为没有任何埋怨的话;“任劳任怨”指做事不怕辛苦,不怕招人埋怨。句子中与“接受”搭配,指钟杨在接受学校提供的简陋毛坯房时,没说任何埋怨的话,应“毫无怨言”,不能换成“任劳任怨”。
    故选B。
    2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填空。
    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比赛得了冠军,可以说“夺魁”,如用四字词语,可以说“____”。比赛输了,可以说“败北”,如用四字词语,可以说“____”。比赛平了,可以说“战平”,如用四字词语可以说“____”。
    【答案】 ①. 独占鳌头 ②. 铩羽而归 ③. 难分伯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1)独占鳌头:指科举时代,进士中状元后,立在殿阶中浮雕巨鳌头上迎榜,因此称状元为“独占鳌头”。后泛称在竞争中夺得首位。
    (2)铩羽而归:被摧落羽毛后逃回。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后不光彩地返回。用以形容失败归来。
    (3)难分伯仲:谓两人水准才能难分高下。
    (二)(50分)
    24.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从古至今,为了传递信息,出现了多种联络方式:古有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鸿雁传书、快马驿站;后有邮送书信、有线电话、电报、电台;再到如今的手机、微信、QQ……
    请任选一种联系方式,运用联想和想象,书写你和它的故事。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简述了从古至今的多种联络方式。导语要求,选取一种联系方式,写一篇记叙文。考生需注意导语中的文体要求。
    联系方式,可以选取材料中古代方式,如烽火狼烟、飞鸽传信等,也可以是现代的方式如手机、微信等。考生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以记叙文的形式创作与所选联系方式相关的故事,展示联系方式的特点、影响和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在行文时,可以从个人角度出发,描述与所选联系方式的相遇和相处,以及该联系方式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和变化。可以描写联系方式的便利性、传递信息的速度、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等方面。同时,可以融入情感和想象力,创造生动发人深省的故事情节。最后,文章的结尾可以总结所选联系方式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对个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立意:
    1.用书信寄情,战火阻挡不住爱情。
    2.微信淡化了空间的距离,近在耳边的乡音温暖着游子的心。
    3.鸿雁传书,相思终成一场空。


    相关试卷

    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古诗鉴赏,默写,小说阅读,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怀柔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北京市怀柔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