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含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含解析)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含解析)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含解析)第3页
    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含解析),共36页。
    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考点
    读高考考查点知考点分布
    命题解读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020年浙江高考真题)地势特点和地形类型
    1. 以区域图、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2. 以区域地图、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原因、影响及对策。
    3. 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产生及解决措施。
    4. 以热点材料、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应对措施。
    (2020年浙江高考真题)地形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0年浙江高考真题)全球气候变暖现象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017年浙江高考真题)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变化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2018年浙江高考真题)农户生活用能状况
    (2018年浙江高考真题)能源的开发利用
    (2018年浙江高考真题)清洁能源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洪涝灾害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泥石流
    (2018年浙江高考真题)洪涝灾害的成因


    核心考点一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类型
    集中式
    带状
    组团
    图示



    影响
    因素
    河流少、地形开阔,聚落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①高原的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②山区地形限制;③河网密度大的平原
    受地形或河流阻隔,聚落由几片组成,各片就近组织生产和生活,之间有一定距离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原则
    原因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缓道路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一般呈网状分布,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较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满足运输需求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少灾害的影响
    2.地形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1、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



    考法一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题型预测:综合题)
    (2020·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 分)
    材料一
    下图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第26题图

    材料二
    冬半年,河南省有时会发生大气污染现象。某年 11月 28日至 12月 5日该省发生了
    一次污染天气过程。下表为 5个站点所在地此阶段的空气质量统计表。
    第26题表
    站点
    日 期
    28日
    29日
    30日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安阳
    4
    5
    4
    4
    5
    5
    5
    6
    郑州
    4
    4
    3
    4
    5
    4
    2
    5
    商丘
    3
    2
    3
    4
    5
    3
    3
    3
    南阳
    3
    4
    2
    3
    4
    4
    3
    2
    三门峡
    3
    4
    3
    2
    5
    4
    3
    2
    注:空气质量 1—优,2—良好,3—轻度污染,4—中度污染,5—重度污染,6—严重污染

    (1)河南省的地势特点是 。从地形类型看,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 。(2分)
    【答案】西高东低;平原。
    【详解】
    (1)地势描述主要从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和走势、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方面叙述。据图中等高线判断,河南西部海拔最高在1000米以上,西部多数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等高线比较密集;东部地区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且等高线稀疏,因此河南省地势是西高东低。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区域,图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区域等高线稀疏,应该是平原地区,因此从地貌类型看,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

    考法二 地形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题型预测:综合题)
    (2020·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柴达木地区盐沼分布示意图。
    第27题图

    材料二
    盐沼是沼泽因水分蒸发、盐分积累或盐湖沼泽化后形成的一种特殊湿地,一般生长有盐生、耐盐植物。图示地区是我国盐沼最大的分布区,盐沼不仅蕴藏了丰富的盐类资源,还对维护当地生态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盐沼正面临着萎缩的威胁。
    制约图中铁路建设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和_____,克服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得益于_____。
    【答案】地形 气候 科技进步(科学技术)
    【解析】据图可以看出,图中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影响铁路建设;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分布较广,因此制约图中铁路建设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克服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如打隧道、克服冻土障碍等。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聚落 D.资源
    2.该地区乡村聚落具有的特点是( )
    A.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 B.规模较小,多呈团聚型
    C.规模较大,多呈条带状 D.规模较小,多呈条带状
    位于鄂中大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内的黄仙洞(石灰岩溶洞)尽头上方有一个水没坪村,是典型的山地农耕古村落。因夏季多暴雨,经常洪水漫坪(坪为山间平整的场地),故称“水没坪”。该村筑造多级台地,在台地上建造房屋。据说水没坪村居民数百年来维持在90人左右,没有大幅度的增减。下图为该村的地理环境与聚落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水没坪村坐落地属于( )
    A.谷地 B.盆地 C.山脊 D.鞍部
    4.水没坪农居横向展开多沿( )
    A.等高线 B.河流 C.道路 D.农田
    5.水没坪村数百年来人口数量变化不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灾害 B.环境容量 C.地形地质 D.交通通信
    盐津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县城内的建筑物依山沿河而建,布局于狭窄的公路两侧。该县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有杋水果全产业链,使当地水果既有“颜”又有“值”。2020年5月17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下图是该县城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影响盐津县道路和建筑布局的直接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地形 D.文化
    7.盐津县农产品既有“颜”又有“值”,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环境洁净,污染极小 B.政策支持,降低成本
    C.拓展交通,外运便利 D.发展科技,提高品质
    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比例尺为1∶50000。读图回答下列三题。

    8.该地聚落集中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中区域与过境省道上跨河大桥的相对高度最大可能是( )
    A.59 m B.69 m C.79 m D.89 m
    10.“远处的地平线上,一轮太阳将要落下,西边的晚霞挥动着绚丽的纱巾,迷糊间,山坡的茅草都镀上了一片金黄色。”该文来源于该地一位同学的寒假作文,下列四地中能看到文中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A 2.D
    【分析】
    1.读图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大,图中显示,当地交通干线主要沿河谷分布,因此影响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A符合题意;当地交通干线沿河流分布,表明河流对其有一定影响,但交通干线沿河流分布是因为河谷地区相对平坦,考虑的因素主要还是地形,因此河流不是影响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排除B;聚落对当地交通干线分布影响大,但这不是自然原因,排除C;图中没有信息表明当地资源对交通干线分布有重要影响,排除D。故选A。
    2.读图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大,以山地地形为主,人口相对稀疏,受地形和人口限制,当地乡村聚落大多规模较小,多沿河谷低地呈条带状分布,因此D符合题意;在人口稠密、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聚落呈团聚型、规模较大,与图示区域特征不符,排除A、B、C。故选D。
    【点睛】影响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生态环境等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交通需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降低运输成本、连接和沟通两地,便于联系与交流);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区内工业、农业、旅游业和商业发展需要、城镇发展的需求);社会政治需求(民族团结、脱贫、国防需求等);科学技术因素(克服不利自然因素的技术保证)。

    【答案】3.B 4.A 5.B
    【分析】
    3.由材料可知"坪"为山间平整的场地,结合聚落位置示意图,聚落和农田位于山地环绕的中部,溪流流向中部,所以水没坪村坐落地属于盆地,B正确;谷地是由两侧正地形夹峙的狭长负地形,山脊是由两个坡向相反坡度不一的斜坡相遇组合而成条形脊状延伸的凸形地貌形态,鞍部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的指称,均不能反映水没坪村坐落地“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形特点。故选B。
    4.材料中古村落筑造多级台地,在台地上建造房屋,因此该村落是沿等高线平整士地而形成台地并建造房屋,A正确;河流由四周流向中部,与台地走向大致垂直,B错;图中并没显示道路走向信息,且山区公路也有呈“之”字型延伸的情况,所以水没坪农居不一定沿道路横向展开,C错;农田位于图中中部地区,水没坪农居沿农田边缘横向展开,所以沿等高线横向展开描述更为准确合理,D错。故选A。
    5.该村数百年来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该地为典型的山地农耕古村落,耕地面积有限,环境人口容量小,人口自然增长率低,B准确;该地环境容量小受到自然灾害、地形地质、交通通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B选项表述更为全面。故选B。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 数量。 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答案】6.C 7.D
    【分析】
    6.盐津县位于山区,受地形制约,道路和建筑物等都沿山谷分布,C正确;河流只是基本影响因素,不是直接和根本影响因素,气候与文化与其关系较小,A,B,D错误。故选C。
    7.农产品的“颜”是指水果外形美观,“值”是指价值(即销售价格)。农业科学技术可以培育水果(色、形等),也可提高水果养分和产量,从而提高水果的销售价格,扩大销售范围;A选项主要影响“值”,对农产品的“颜”作用较小;B选项对“颜”“值”都不起主要影响作用,其主要影响生产类型和生产规模;C选项主要影响产品销售范围。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答案】8.B 9.C 10.A
    【分析】
    8.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得知:①为山脊;③为陡崖处;④为河流上流陡峭山坡,均不适合聚落集中分布。②处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且靠近水源,适合聚落集中分布,故选B。
    9.图中区域等高距为10米,图中最高点海拔为100-110米,跨河大桥的海拔高度范围是30-40米,二者相对高对范围是60-80米,因此相对高度最大可能是79米,C正确。故选C。
    10.寒假一般是北半球冬季,太阳从西南方落下。读图结合等高线分布来看,①处海拔较高,位于山脊,西南方向没有地形阻挡视线,能看到地平线处的太阳,A正确;②处地势较低,而西南方向有山脉(海拔70米以上)阻挡,不会看到地平线日落现象,B错误;③位于陡崖下方,地势低,视线受阻,不能看到西南方向的日落,C错误;④位于山坡上,西南方有山脊阻挡视线,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等高线的特征判读与应用。

    核心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
    2、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 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5000 年到前1500 年的温暖期期;另一次是十五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3)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 雪线:
    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
    冰盖: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气温越高,冰盖面积越小
    4、 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暖
    1.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原因
    (1)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
    (2)人为原因:①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②破坏植被,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2.主要影响
    (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
    (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3.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
    (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2、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1)减少排放:改善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增加吸收:植树造林,减少破坏。
    (3)调整应对:培育农作物良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防护堤坝。
    (4)政策干预:提倡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经济和政策手段。





    考法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0·浙江高考真题)来古冰川位于西藏东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大冰川,冰雪融水流进然乌湖,湖畔分布着茂密的森林。下图为来古冰川景观图。完成1、1题。

    第1、2题图
    1.据观测,近年来然乌湖面积和水量呈增大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湖盆下陷 B.全球气候变暖
    C.湖底淤积 D.湖面蒸发减少
    2.若森林遭到破坏,将导致湖畔地区
    A.降水增加 B.地表径流减少
    C.下渗减少 D.植物蒸腾增加
    【答案】1.D 2.C
    【分析】
    1.雅鲁藏布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亚欧板块抬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谷”。②④正确。D正确。位于板块挤压处,不是板块张裂处,此地风力侵蚀较弱,不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①③错误。故选D。
    2.印度低压中心位置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北部,甲山地南坡1100米以下不是印度低压,A错误。大陆西岸40°-60°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此地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常年受季风影响,B错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遇山地阻挡气流抬升形成大量降水,此地位于热带地区,因此形成了热带季雨林,C正确。此地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常年受季风影响,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错误。故选C。

    考法二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9·浙江高考真题)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左图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下右图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3.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
    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
    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 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 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
    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 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答案】3.D 4.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及防治,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3.黄浦江沿岸地区纬度低,蒸发量大,①错。河网密度小,汇集地表径流少,不易发生内涝,②错。地势低平,流水缓慢,洪水下泄不畅,容易发生内涝,③对。夏秋季节多发台风,暴雨导致短时间内流量增大,形成内涝,④对。故选D。
    4.由材料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使得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高,B对。黄浦江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河流淤积少,A错。在短时间内,陆地构造不会发生明显抬升,C错。地下水水位升高,与防汛墙没有关系,D错。故选B。
    (2017·浙江高考真题) 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读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6.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A.养分循环加快 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 D.生产潜力下降
    【答案】5.D 6.A
    【分析】
    5.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多年冻土南界位置偏南,说明当时比现在寒冷,D正确。
    6.图中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全球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故B、C、D错无。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主要是分析出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出多年冻土偏南,位置的北移说明气候变暖。


    云南千湖山在海拔3700-4200米之间,一串串湖泊散落山间,东侧山坡遍布有大小不同且无序堆放的石块,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这种“串珠状湖泊”,“大小不同且无序堆放的石块”地貌景观的外力,最可能是( )
    A.海浪 B.风力 C.流水 D.冰川
    2.当地现今的气候与该处形成湖泊洼地的地质时期相比,最确定的变化是( )
    A.变冷 B.变暖 C.变干 D.变湿

    横断山索郎山地区,在山间河谷发育了40多个湖泊,大多呈线性排列,被称为串珠湖。其中,七湖湖群是已探明湖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图1示意串珠湖景观,图2示意七湖湖群区域地势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湖泊中,与串珠湖成因相同的是( )
    A.五大连池 B.贝加尔湖 C.苏必利尔湖 D.青海湖
    4.下列地理现象中,与串珠湖形成所指示的气候变化一致的是( )
    A.东北无霜期变长 B.加拿大冻土界线南移 C.祁连山林线下移 D.北冰洋通航时间缩短
    5.与其它五个湖相比,一湖和三湖除最冷月外湖面一般不结冰,其原因可能是( )
    A.海拔相对较低 B.盐度相对较高 C.落差大流速快 D.地下温泉补给

    位于阿拉斯加地区的威廉王子湾(左图)构造运动活跃,海岸线曾出现急剧的变迁。该地某岛屿海岸岩石上观察到不同高度上有不同海藻分布(右图)。干燥的棕色海藻由绿色海藻长期脱水而成。随着全球变暖,该海湾附近的冰川也开始融化,大量融水汇入海湾。因海水的长期作用,该处海底的地形较沿岸陆地更加平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区海岸线急剧变迁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B.冰川融化,陆地压力减小上升
    C.陆地构造上升运动显著 D.气候寒冷期导致海平面下降
    7.冰川岛海藻分布变化说明( )
    A.该地海平面的绝对高度在下降
    B.气温变暖导致海藻在海岸岩石上的分布上界下移
    C.海水变淡导致海藻在海岸岩石上的分布上界下移
    D.该地构造抬升的幅度明显大于海水上升的幅度
    8.图示时期该地海岸线特征变化的趋势是( )
    A.更加曲折 B.更加平直
    C.没有变化 D.先直再曲
    【分析】1.D 2.B
    【分析】
    1.由材料“云南千湖山在海拔3700-4200米之间”可知该地海拔较高,由材料“东侧山坡遍布有大小不同且无序堆放的石块”可知堆积物杂乱无章,不具有分选性,符合冰川堆积地貌的特点,“串珠状湖泊”应该是冰川侵蚀形成的,所以,可以判断形成这些地貌的外力最可能是冰川,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结合材料,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处形成湖泊洼地的地质时期冰川广布,说明当时该地的气候寒冷,现今该地没有冰川分布,说明气候变暖,B正确,A错误。而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干湿状况的变化,CD错误。故选B。
    【点睛】结合材料,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分析】3.C 4.A 5.D
    【分析】
    3.由图中七湖湖群形态与海拔(4300米以上)推测,串珠湖为冰蚀湖,与苏必利尔湖成因相同,C正确;五大连池为火山湖,A错误;贝加尔湖和青海湖为构造湖,B、D错误。故选C。
    4.串珠湖由冰川侵蚀而成,气候变暖,冰川流动性增强,对山谷的侵蚀加强,因而形成大量串珠湖;东北无霜期变长也指示气候变暖,其余三选项均指示气候变冷。故选A。
    5.由剖面图可知,一湖和二湖海拔最低,但二湖结冰,排除A;七湖湖群均由冰川侵蚀形成,且主要补给来源为冰川融水、雨水、地下水,均为淡水,故七个湖泊盐度相当,排除B;单一湖泊水位相对稳定,流动性差,排除C;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最可能的原因是一湖和三湖均有地下温泉补给,水温较高。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湖泊的成因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分析】6.C 7.D 8.B
    【分析】
    6.题中关键信息为“急剧”变迁,说明为内力作用在短时间改变了地表形态所致。题干中又有该地构造运动活跃的特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海藻生活在海水中,其分布上界由海水高潮水位决定。冰川岛的海藻分布范围变化表明该地的海平面在下降,陆地在相对上升。但因为之前海藻的分布印迹仍旧明显,说明这种变化发生的时间并不久远,而在其分布发生变化的这一时期,全球变暖使海水总的趋势是上升,说明该地的陆地上升幅度快于海平面的上升幅度,A错误,D正确;若只考虑气温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藻在海岸岩石上的分布上界应该上移,B错误;海水变淡不直接影响海藻在海岸岩石的分布范围,C错误。故选D。
    8.图示时期,陆地相对抬升,之前的海底地形出露。在海水长期的外力作用下,海底较陆地会相对平坦,反映在等高线上会表现更为平直,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海岸线的变迁及成因。根据材料的信息提示和区域气候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核心考点三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2、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3、分类:
    (1)自然属性: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2)自我再生性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相对的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能源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主体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元化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2、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3、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 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资源问题产生原因

    4、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考法一 能源问题(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8·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2016年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结构图,其中电力构成中火电占78%。完成下列各题。

    1.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的是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根据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状况,判断正确的是
    ①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低,利于保护植被 ②中部地区煤炭使用比例最低,煤炭资源缺乏
    ③西部地区电力使用比例最高,工业化水平高 ④东北地区新能源使用比例低,常规能源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B
    【分析】
    1.生物能和太阳能、沼气能都属于可再生能源。读图分析可知,东北地区的柴薪和太阳能、沼气所占的比重最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故选D项。
    2.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低,利于保护植被,①正确;中部地区煤炭使用比例最低,但是并不能说明煤炭资源缺乏,②错误;西部地区电力使用比例最高,但工业化水平较低,③错误;东北地区新能源使用比例低,常规能源丰富,④正确,因此①④正确,故选B项。
    第3、4题图

    考法二 能源的开发利用(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8·浙江高考真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利用煤炭的方式逐步改变。右图为煤炭气化利用示意图。完成6、7题。
    3.煤炭属于
    A.后天性资源 B.化石能源
    C.可再生资源 D.清洁能源
    4.与传统燃煤相比,图示利用方式的优点主要是
    ①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②增强对煤炭的依赖
    ③拓展资源的利用深度
    ④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1.B 2.A
    【分析】该组试题以煤炭气化利用为背景,考查能源类型、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来说,试题难度较小。
    1.煤炭直接来自自然界,属于先天性资源,A错误。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植物所形成的,属于化石能源,B正确。煤炭再生周期很长,因此属于非可再生能源,C错误。燃煤向大气中排放出烟尘、废气等污染物,D错误。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利用方式将煤炭气化后分别提取出煤气、二氧化硫等,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①正确。该利用方式不能增强对煤炭的依赖,②错误。该利用方式延长了产业链条,拓展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深度,③正确。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不可能实现永续利用,④错误。故选A。

    考法三 清洁能源(题型预测:综合题)
    (2018·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山西省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打造新型能源基地。2015年底,该省太阳能和风能电力装机总量占全省电力装机总量的11%。图1为山西省略图。图2为山西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支柱工业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太原某企业过去向美国出口普通钢材,近年来该企业研发出超薄钢材,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交货周期短,主要用于高端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并对美国出口。
    有专家认为山西省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难以取代火力发电,请说明理由。
    【答案】山西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不够丰富;风能、太阳能电力生产波动性较大;风能、太阳能发电成本较高。
    【详解】
    (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的工业结构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工业门类由单一到多样,说明产业增多。影响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都有煤炭作为原料,煤炭等资源消耗量大,污染排放量增多;煤炭排放的废气和废渣对环境污染严重。
    (2)理由可从资源量、资源供给的稳定程度和生产的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山西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不够丰富;风能、太阳能电力生产波动性较大;风能、太阳能发电成本较高。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科学家估计可燃冰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被誉为“未来能源”。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试采可燃冰取得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可燃冰被誉为“未来能源”,其优点有( )
    ①可再生②储量大③污染小④易开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我国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可燃冰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①改善能源结构②保护海洋生态③促进西气东输④保障能源供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在房屋顶部装设了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屋顶叫太阳能屋顶,太阳能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下图为广州某家庭屋顶太阳能发电站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屋顶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可以( )
    A.降低建设成本 B.增加家庭收入 C.增加房屋占地面积 D.产生大气污染
    4.广州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主要原因是( )
    A.广州技术先进,土地充足 B.太阳能稳定,不受天气影响
    C.送入电网,增加家庭收入 D.广州经济发达,常规能源不足
    下图示意2009年和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中的"一次电力"是指核电、水电、风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所发出的电力。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与2009年相比,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 )
    A.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均下降 B.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上升
    C.煤炭开采总量下降较明显 D.石油天然气自给率提升
    6.我国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①积极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加快产业升级,提高重化工业比重③根据国情,适度提高煤炭消费比重④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新疆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最迅速的省区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陆地70米高度风能资源方面,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不低于150瓦/平方米区域面积为613.7万平方千米,其中新疆为128.6万平方千米,位列全国第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新疆建设风电能源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
    A.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 B.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C.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 D.地势起伏较大,发电稳定
    8.新疆建设风电能源基地有利于( )
    A.缓解温室效应 B.缩小臭氧空洞
    C.发展高新产业 D.交通线路建设

    【答案】1.C 2.B
    【分析】
    1.“科学家估计可燃冰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说明可燃冰储量大,②正确;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因此燃烧可燃冰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污染小,③正确;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难以开采,是不可再生能源,①④错误。故选C。
    2.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因此燃烧可燃冰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属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可燃冰可改善能源结构,①正确;我国海域辽阔,可燃冰储量大,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可燃冰可以保障能源供给,④正确;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可燃冰可能造成海洋生态破坏,②错误;西气东输的气源地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开发可燃冰对其影响不大,③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可采用排除法。

    【答案】3.B 4.D
    【分析】
    3.在屋顶装设太阳能加大了对太阳能的利用,通过将获得的电能送入电网,从而增加了家庭收入,B正确;在屋顶铺设太阳能光伏板,建设成本较大,对房屋占地面积的影响不大,AC错;屋顶装设太阳能光伏板,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利用,降低了大气污染,D错。故选B。
    4.广州经济发达,且常规能源不足,能源消费紧张,通过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可以缓解常规能源不足的问题,D正确;技术先进不是主要原因,且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将太阳能光伏板装设在屋顶上,与土地是否充足关系不是很大,A错;太阳能易受天气影响而不稳定,B错;增加家庭收入不是该计划的主要原因,C错。故选D。
    【点睛】太阳能优点:能量大,无污染,可再生;缺点:分布较分散,受天气、季节影响大,不稳定。

    【答案】5.B 6.D
    【分析】
    5.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2009—2019年石油、天然气的消费比重上升;一次电力和其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上升,表明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上升;煤炭消费比重下降不代表煤炭开采总量下降;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上升,但无法根据已有材料判断自给率是否提升。据此分析本题选B。
    6.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能源利用率较低,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小,积极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节约使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措施。提高重化工业比重会加剧能源压力也可能会加剧环境污染;根据国情,适度减少煤炭消费比重。据此分析本题选D。
    【点睛】中国的能源问题:(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以煤炭为主,兼有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等。(2)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4)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5)调整措施: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利用乙醇汽油。

    【答案】7.C 8.A
    【分析】
    7.风电能源基地建设的前提是风能资源丰富,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因而具有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利于建设风电能源基地,故C正确。
    8.风电属于清洁能源,使用风电能源,可以减少火电的使用量,从而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利于缓解温室效应。故A正确。
    【点睛】根据材料可知新疆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风能丰富的原因。水能丰富的条件有地势起伏大,城市密布的地区风力不强劲也无法建立大型风电基地,风力发电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难度一般。

    核心考点三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灾害
    1、定义: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3、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4、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5、中国的自然灾害: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二、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①气候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级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多暴雨,并具有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的特点;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也加剧了洪涝灾害。
    ②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河道弯曲,泄水不畅。
    ③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3、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
    ②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1、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1)淮河的治理:上游建水库和蓄水工程;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加固干流的堤防;下游开辟入海河道,分流排泄洪水。
    (2)黄河的治理:上游兴建水利枢纽蓄积洪水;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3)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2、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

    春夏之交,四、五月夏季风开始在华南盛行,与冷空气相遇,冷暖空气交绥华南地区,暴雨时常发生;在六、七月份,夏季风向北推进,冷暖空气交绥于江淮地区,形成江淮梅雨;在七八月份,多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也时降暴雨;在八九月份,东南地区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的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则偏少,即会造成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则偏多,即会造成北旱南涝。


    考法一 洪涝灾害(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9·浙江高考真题)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左图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下右图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
    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
    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 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 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
    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 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答案】1.D 2.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及防治,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1.黄浦江沿岸地区纬度低,蒸发量大,①错。河网密度小,汇集地表径流少,不易发生内涝,②错。地势低平,流水缓慢,洪水下泄不畅,容易发生内涝,③对。夏秋季节多发台风,暴雨导致短时间内流量增大,形成内涝,④对。故选D。
    2.由材料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使得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高,B对。黄浦江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河流淤积少,A错。在短时间内,陆地构造不会发生明显抬升,C错。地下水水位升高,与防汛墙没有关系,D错。故选B。

    考法二 泥石流(题型预测:综合题)
    (2019·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云南省略图。图2为图1中乙地的气温统计图。图3为图1中甲地与我国某中学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的年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橡胶原产于赤道雨林地区。橡胶树抗风能力差,18℃是其正常生长的临界温度,低于5C时会受低温危害。我国橡胶生产集中在云南、海南、广东三省。云南是橡胶园面积和橡胶产量最大的省份。
    材料三:云南铜矿资源丰富,有大中小型铜矿一百多处,铜矿的平均品位(单位重量矿石中有用矿物的含量)0.98%。铜业生产包括采矿、选矿、冶炼,大型铜冶炼厂主要分布在铜冶炼城市。
    泥石流是云南主要的自然灾害,铜矿开采中如果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到位,可能会引发泥石流。指出铜矿区可能引发泥石流的人为原因。
    【答案】矿山开采破坏植被;矿山开挖改变地貌形态;采矿产生大量碎石;选矿产生大量废渣。
    【详解】铜矿区引发泥石流的人为原因主要从破坏植被、废渣等角度考虑。矿山开采破坏植被;矿山开挖改变地貌形态;采矿产生大量碎石;选矿产生大量废渣,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物源。
    考法三 洪涝频发的主要原因(题型预测:综合题)
    (2018·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千岛湖引水工程从千岛湖取水,沿线以隧洞、管道等输水方式,最终将水输送到杭州及嘉兴各县市,以有效缓解这些地区目前优质饮用水短缺的状况。
    材料三:2018年5月28日,浙江省政府对外宣布杭州湾大湾区建设战略。
    历史上钱塘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从降水特征角度,简述钱塘江流域洪涝频发的主要原因。
    【答案】夏秋降水集中,多暴雨 降水年际变化大
    【详解】钱塘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大雨、暴雨,降水量大、积水多;且夏季风进退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当夏季风弱时,雨季偏长、雨量更大。


    自然灾害损失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读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表,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主要灾害类型
    干旱,洪水,沙漠化,水土流失,台风,龙卷风
    酸雨,雪灾
    干旱,洪水,沙漠化,蝗灾
    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水土流失,酸雨
    干旱,洪水,水土流失
    干旱,土壤盐碱化,生物灾害

    1.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 )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
    C.冬季气候寒冷,一月均温低于0℃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南美洲,干旱是对社会和经济破坏最严重的灾害
    B.孟加拉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干旱、风暴潮
    C.在北美洲,热浪、飓风、龙卷风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D.在北部非洲已经存在大面积的荒漠,所以不存在荒漠化问题
    2020年8月4日台风“黑格比”在浙江温州乐清沿海登陆,2020年8月11日台风“米克拉”在福建漳浦沿海登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这两次台风登陆,福州( )
    A.总降雨量相同 B.主要风向相同 C.最快风速相同 D.灾害类型相同
    4.与监测这两次台风登陆位置使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最相似的是( )
    A.了解水稻长势 B.新冠疫情演化 C.珠峰高度测量 D.监测山体滑坡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根据雨带在I、III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
    A.4~6月 B.6~7月 C.6~8月 D.5~8月
    6.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气象上一般以能见度来区分沙尘与沙尘暴,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为沙尘暴,能见度在1公里以上的为沙尘或扬沙天气。图示为某亚热带地区河流下游降水量与强风日数的月统计图,完成下列小题。

    7.该区域沙尘飞扬问题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段是( )
    A.3~4月 B.5~6月 C.7~9月 D.10~次年2月
    8.我国是沙尘暴最大的受害国,沙尘暴影响范围大。沙尘暴出现时,我国南方地区有时会出现泥雨,主要是因为( )
    A.含沙气流在南方山地迎风坡上升
    B.含沙气流在南方山地背风坡下沉
    C.含沙气流与南方暖湿气流汇合,含沙气流沿锋面上升
    D.含沙气流与南方暖湿气流汇合,暖湿气流沿锋面上升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资源宝库。鄱阳湖水位季节变化明显,形成“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景观。下图为鄱阳湖位置图。


    材料二:2020年7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出现暴雨到大暴雨,江西鄱阳湖水位涨势迅猛,成为长江流域高水位地区之一,防汛形势严峻。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鄱阳湖形成“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景观的原因。
    (2)根据图文材料,分析鄱阳湖成为长江流域高水位地区的主要原因。
    (3)2020年鄱阳湖水位高于1998年历史极值,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远小于1998年,推断其可能的原因。
    【分析】1.B 2.C
    【分析】试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
    1.欧洲雪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形式以雪居多,降雪多的原因是常年受西风影响,冬季温和湿润,气旋活动频繁,B正确。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中部和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A错。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一月均温高于0℃,C错。地形对雪灾影响较小,D错。
    2.南美洲西部地区多发地震等地质灾害,干旱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A错。孟加拉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为洪涝和飓风,B错。北美洲,热浪、飓风、龙卷风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C正确。北部非洲,气候干旱,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荒漠化呈加剧发展态势,D错。
    【点睛】欧洲冬季受西风气流影响广,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多气旋,降雪天气多,雪灾多。

    【分析】3.D 4.A
    【分析】
    3.两次台风登陆带来狂风、暴雨,都是气象灾害,灾害类型相同,D正确;两次台风发生时间不同,且并未有图文材料体现两次台风的具体数据,因此不能判断两次台风的降雨量、风速是否相同,A,C错误;两次台风分别从福州的东北侧、西南侧登陆,主要风向并不相同,B错误。故选D。
    4.监测台风位置使用的是遥感技术,而了解水稻生长情况也是使用遥感技术,A正确;珠峰高度测量主要使用的是全球定位技术(北斗系统),C错误;新冠疫情演化主要使用的是地理信息技术(GIS),B错误;监测山体滑坡主要使用的是全球定位技术(GPS),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想”,分析、查询、预测、模拟等,而RS主要是“看”,通过不同地物反射率差异,区分地物,而GPS主要是定位和导航。

    【分析】5.B 6.C
    【分析】
    5.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随着东南季风的增强而向北推移。一般来说,4~5月锋面雨带在我国III华南地区,6~7月移至长江流域,形成梅雨季节,7~8月移至我国的I东北、华北地区,B正确。故选B。
    6.如果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华北、东北地区,说明锋面雨带推移速度慢,长时间滞留在我国南方地区,则会出现南涝北旱,C正确。如果锋面雨带推移速度快,迅速推移到北方地区,且停留时间较长,则会出现南旱北涝,A错误。如果夏季风势力过弱或过强,则会出现南北皆旱或南北皆涝,但几率较小,BD错误。故选C。
    【点睛】季风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夏季风不稳定,易出现强弱变化,从而形成旱涝不均。

    【答案】7.D 8.D
    【分析】
    7.由图中的月降水量和大风天数分析,10月到次年2月降水最少,大风天数最多,所以扬尘天气频率最高,D正确。故选D。
    8.沙尘暴出现时,我国南方地区有时会出现泥雨,这主要是因为含沙气流来自北方,为寒冷干燥的冷气团,与南方暖湿气流汇合形成冷锋锋面,暖湿气流沿锋面上升,在锋后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含沙气团时,将沙尘冲刷下来形成泥雨,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冷锋的形成过程及对天气的影响熟悉并掌握。
    9.(1)鄱阳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湖区降水量大,加上入湖水量多和长江的顶托作用,使鄱阳湖水量大,呈现出湖泊景象;冬季湖泊水量小,加之湖底有线状洼地,呈现出河流景象。
    (2)降水时间长、强度大,来水量大;处在山地环抱之中,地势低洼,易积水;多条河流汇入,汇水量大;同期长江干流水量大、水位高,受长江的顶托作用,鄱阳湖泄洪速度受限,泥沙淤积。
    (3)加强了水利工程建设(加固大堤、平垸行洪、建立分洪区等),抵御洪水能力增强;灾害监测技术提高,预警及时;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增强;政府协调管理能力提高等。
    【分析】本题考查了鄱阳湖洪水的成因及治理措施,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
    (1)“高水是湖,低水似河”反映出湖区水域覆盖面积的变化,可从降水量、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河流和湖泊相互补给关系来进行分析。鄱阳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多,河流水位上升快,汇入湖泊支流众多,人湖水量大;夏季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长江水补给鄱阳湖,使鄱阳湖水量大增,呈现出湖泊景象。冬季降水少,补给少;冬季河流汇入湖泊水量少;冬季长江为枯水期,水位低于鄱阳湖,鄱阳湖水补给长江,导致湖水进一步减少;加上湖底有线装洼地,从而呈现出河流景象。
    (2)鄱阳湖成为长江流域高水位地区的主要原因主要结合降水时间、强度及来水量大小、排水等角度进行分析。水位高,说明来水多,去水少。由材料“2020年7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出现暴雨到大暴雨”说明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鄱阳湖水位升高;从地形看,鄱阳湖地处山地环抱,地势较周边低洼,易积水;同时,众多河流注入鄱阳湖,使得汇水多,同时,长江流域降水增加,长江干流水位升高,鄱阳湖与长江水位差值变小,不易排泄,使得鄱阳湖水位较高。
    (3)水位高,洪涝灾害损失减少与流域内工程建设、植被覆盖率提高及技术进步等有关。由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利用,提前监测,建立了完善的预警机制;政府协调管理能力提高;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使得防洪标准提高,灾害损失减轻;同时,由于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改善,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洪涝灾害的损失减少。

    相关试卷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共3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解析),共5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森林的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1 工业生产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11 工业生产 (含解析),共37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