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零诊)语文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零诊)语文试题(解析版)01
    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零诊)语文试题(解析版)02
    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零诊)语文试题(解析版)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零诊)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零诊)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成都市2021级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江古称“江”,因其流长,其名衍为“长江”。古人受限于视野和测量手段,对长江主流和源头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大抵是循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而逐渐清晰的。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江汉交汇处的江汉平原一带,早期文明较为兴盛。荆楚先民驾舟穿行于湖泊、河网之中,有感于“汉之广矣”产生了江、汉谁为主流的困惑。
    汉水作为长江最长的支流,自古就有“天汉”“云汉”之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都有涉及汉水的诗篇,如《大雅·江汉》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小雅·四月》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国风·周南》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等。秦末争战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随后,刘邦以汉水流域的汉中为基地,征讨攻伐,终于建立汉王朝,由此,汉水流域成为汉文明的发生地,“汉人”“汉字”“汉语”“汉服”等名称遂应运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有“岷山导江”之说,后世遂多以为长江发源于岷山。魏晋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指出“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唐代《蛮书》也将岷江认定为“外江”。宋代由于在西南地区采取收缩政策,故对大渡河以上长江干支流的认识还不如汉唐。明代万历年间,章潢在《图书编》中首次指出岷江并非长江正源,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数十年后,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循金沙江而上,经过实地查考,探寻到金沙江比岷江更长,明确指出岷江为长江支流,而金沙江才是长江干流,但其说法并未被当时的社会普遍认可。直到清初,随着西方先进制图技术的逐步传入,康熙皇帝正式肯定了徐霞客的说法,金沙江遂定为长江源头。
    长江径流广远、流域开阔,域内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其历史发展过程也有颇大差异,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按上、中、下游划分,依次为巴蜀—荆楚—吴越三大文化区。分别由上游的古蜀人、中游的古楚人和下游的古越人创造。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都为构筑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格局做出了贡献。
    上游的巴蜀文化以四川为中心。这一地区生活着众多部族,他们大致可分为两大集团——川东一带的巴集团和川西一带的蜀集团,其中蜀集团更早兴盛。蜀人依托成都平原,农业发达,桑麻茂盛,带来纺织业的兴旺,“蜀锦”赫赫有名。战国时,蜀地出产的木棉布和细麻布,辗转运销至西域各国。蜀人还不畏艰险,开凿出千里栈道,打通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
    至战国后期,秦并巴蜀,曾经相对独立发展的巴蜀文化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巴蜀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通畅,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与生产技术大量传入,促进了巴蜀地区文化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加之中原战乱,而巴蜀则相对安定,使得从战国末年到汉代的巴蜀地区一跃而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被诸葛亮喻为“天府之土”。唐宋时期,安定的巴蜀地区重获“天府”之誉,经济繁荣、文化昌明、臻于鼎盛。因南宋末年的抗元之战和明末农民战争,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受到极大摧残,至清末才得以全面复兴。
    文明的演进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先决条件息息相关,但当人类介入到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之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则对文明发展起着愈益重大的作用。文明的发展必定是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动中向前推进的。
    长江流域的先民,凭借长江流域优厚的自然条件,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创造出各区段文明。学界原来推崇黄河文明的认识,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随着田野考古工作推进到长江流域,人们逐渐意识到: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明并不比黄河流域时间晚、水平低,就农作物产生时间而言,还略早于黄河流域。从长江下游的良渚、中游的屈家岭、上游的大溪等遗址发现的“稻作文化”遗存,皆有五六千年之古。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历史之久远,不让于黄河流域“粟作文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发祥地渐成学界共识。
    (摘编自冯天瑜等《自然与人文双优的长江文明》)
    材料二:

    三星堆纵目人像
    古蜀文化主要产生并汇聚于四川盆地,虽然周围群山环绕,地理形势四塞且对外交通不便,但正因为如此,先民自古就追求开放,通向城外文明的蜀道、南方丝绸之路很早就开辟形成,甚至成为发达的交通系统。此外,蜀地历来就是八方移民汇聚之地,因此,这里自古形成了包容而不排外的文化氛围。土著和移民文化汇聚而成的蜀文化不断吸纳融入外来资源和先进因素,极为繁荣。
    富于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和浪漫精神,是蜀文化的一大特色,这应该与蜀地自然环境尤其是山川形势的大起大落、多元多样分不开。至迟从三星堆—金沙时期开始,出土器物每每以精美的人神和动植物造型艺术令人刮目。如各类人神具象系列,特别是生动的面目造型,尤其富于艺术生命力和人文精神;而太阳神鸟、通天神树等动植物造型,亦特别富于夸张灵气。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经学,自汉代以来分为重章句训诂的古文经学和重“微言大义”亦即义理的今文经学两大派。蜀地经学的发展基本与之同步,但与蜀地重思辨和想象力的文脉相承,今文经学特别发达,因而历来就有“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之说。今文经学中重“微言大义”的特点,不仅契合蜀人重思辨的精神,而且二者的合流强化了蜀文化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气韵,因而蜀文化学术谱系中历来不乏富于创造精神的百科全书式人才,扬雄、苏东坡、杨慎、郭沫若等群星灿烂,正是其辉煌体现。
    (摘编自彭邦本《三星堆——古蜀文明的来龙去脉》)
    1. 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之广矣”引自《诗经》,汉江的宽广壮阔让荆楚先民误以为汉江就是长江的主流。
    B. “岷山导江”意为长江源自岷山,后来的《水经注》和《蛮书》对此也持相同的观点。
    C.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长江流域内三大文化区的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D. “微言大义”的“义”在文中指义理,今文经学的治学思想契合了蜀人重思辨的精神。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有关汉水的诗篇和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建立汉朝的史实,都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
    B. 与中原联系增强后,巴蜀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从战国后期至唐宋一直是全国最富庶地区,被誉为“天府”。
    C.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学界认识到长江与黄河都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且长江流域新石器文明的水平领先黄河流域。
    D. 四川盆地虽然被群山环绕,但很早就有通向域外的蜀道和南方丝绸之路,这和古蜀先民追求开放的精神密切相关。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对于长江源于何处的说法不尽相同,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影响了古人的认识。
    B. 徐霞客经过实地查考探寻长江正源的做法,与《河中石兽》反对臆断,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相似之处。
    C. 《蜀道难》中“五丁开山”的神话,可视为对古蜀人不畏艰险、开辟蜀道这一伟大壮举的艺术化表达。
    D.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眼球夸张,双耳侧展,这充分表现了古蜀文化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人文精神。
    4. 蜀文化在与中原文化融汇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鲜明的特色。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蜀文化的主要特色。
    5. 材料一指出“文明的发展必定是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动中向前推进的”,对此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答案】1 A 2. D 3. A
    4. ①具有开放兼容的文化氛围;
    ②富于艺术气息和浪漫精神;
    ③重思辨,强调义理;
    ④想象力突出,富于创造精神。
    5. ①自然为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先决条件。如长江流域优厚的自然条件是“稻作文化”在该流域较早出现的前提。
    ②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如古蜀人不畏艰险,打通了通向域外的蜀道,使蜀文化吸纳融入外来文化,成就了古蜀文明的繁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荆楚先民误以为汉江就是长江的主流”错误,原文“荆楚先民驾舟穿行于湖泊、河网之中,有感于‘汉之广矣’产生了江、汉谁为主流的困惑”可知,先民们困惑的是长江和汉江究竟谁是主流。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都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有误,原文“《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都有涉及汉水诗篇”“邦以汉水流域的汉中为基地,征讨攻伐,终于建立汉王朝,由此,汉水流域成为汉文明的发生地”可知,证明了汉水流域是汉文明的发生地。
    B .“从战国后期至唐宋一直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有误,原文“因南宋末年的抗元之战和明末农民战争,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受到极大摧残,至清末才得以全面复兴”可知,说一直是最富庶的地区有误。
    C .“领先黄河流域”有误,原文为“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明不比黄河流域时间晚、水平低”可知,原文并无说明长江流域文明领先于黄河流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影响了古人的认识”说法错误,古人对于长江源于何处的认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此外,蜀地历来就是八方移民汇聚之地,因此,这里自古形成了包容而不排外的文化氛围。土著和移民文化汇聚而成的蜀文化不断吸纳融入外来资源和先进因素,极为繁荣”可知,具有开放兼容的文化氛围;
    由原文“富于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和浪漫精神,是蜀文化的一大特色,这应该与蜀地自然环境尤其是山川形势的大起大落、多元多样分不开”可知,富于艺术气息和浪漫精神;
    由原文“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经学,自汉代以来分为重章句训诂的古文经学和重‘微言大义’亦即义理的今文经学两大派”可知,重思辨,强调义理;
    由原文“今文经学中重‘微言大义’的特点,不仅契合蜀人重思辨的精神,而且二者的合流强化了蜀文化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气韵,因而蜀文化学术谱系中历来不乏富于创造精神的百科全书式人才”可知,想象力突出,富于创造精神。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长江径流广远、流域开阔,域内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其历史发展过程也有颇大差异,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长江流域的先民,凭借长江流域优厚的自然条件……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历史之久远”可知,自然为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先决条件。如长江流域优厚的自然条件是“稻作文化”在该流域较早出现的前提。
    由原文“古蜀文化主要产生并汇聚于四川盆地,虽然周围群山环绕,地理形势四塞且对外交通不便,但正因为如此,先民自古就追求开放,通向城外文明的蜀道、南方丝绸之路很早就开辟形成,甚至成为发达的交通系统”可知,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如古蜀人不畏艰险,打通了通向域外的蜀道,使蜀文化吸纳融入外来文化,成就了古蜀文明的繁荣。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河东岸那青草原来不算多,也不算嫩!……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四周静得很,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一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她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地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一边割着草。……也只是不一会儿的时间,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决定通过考试取两名……”
    “哎呀,才取两名!”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
    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看着他消失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小刀唻——!”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
    1982年3月于济南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两次呼喊都是激越的,但其中蕴含的情绪又有所不同。
    B. 二兰子作为女性在家里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认知存在一定局限。
    C. 受到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这哭声既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也是被启蒙后复杂情绪的爆发。
    D. 二兰子与《边城》中的翠翠都是纯真善良的农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都经历了心灵的成长。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为背景,开头两段的交代有助于凸显后文二兰子的心灵发展与变化。
    B. 画线部分的叙述语言有对话感,反复出现“往前走”,与“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的告诫形成对照。
    C. 小说中写河西岸回应的是“普通话”,暗示男主人公有追求,为后文写他学外语、报名应考做铺垫。
    D. 小说将男主人公设定为“罗锅儿”,突出其外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
    8. 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9. 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
    【答案】6. C 7. D
    8. ①林子里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如风声、鸟声、树声;②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的呼喊声,如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相互应和;③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觉醒之声,如结尾青春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扬的回响。
    9. ①意境优美:墨绿的森林、晶莹的露珠、鸟儿的歌唱、青翠的草地等意象,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氛围。②人物形象纯真:二兰子、小罗锅朴实真挚,自我意识觉醒,具有诗性特质。③语言富有节奏感:运用叠词、反复、排比等手法,使语言具有诗意韵味。④抒情色彩浓郁: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有误,从文中看,二兰子是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才哭出来,没有对小罗锅的嗔怒。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有误,主要为了突出小罗锅自励自强、自我超越的可贵。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林子里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如“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风声、鸟声、树声;
    ②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的呼喊声,如“大刀唻——,小刀唻——!”“大姑娘唻——小姑娘唻——”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相互应和,两次呼喊都是激越的,开头的呼喊带有一种微妙的情绪波动,结尾处的呼喊是一种情绪的爆发,体现人物的成长。
    ③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觉醒之声,如小说结尾处“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这是“声音”的深层含义,是小说中青年男女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扬的回响,这是他们心灵的成长和觉醒。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意境优美:“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在作者笔下,墨绿的森林、晶莹的露珠、鸟儿的歌唱、青翠的草地等意象都是美的,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氛围。
    ②人物形象纯真:“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小姑娘唻——!’”“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二兰子与小罗锅通过不经意的呼喊相识,两个年轻人都朴实真挚,“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小罗锅的一番话体现了自我意识觉醒,具有诗性特质。
    ③语言富有节奏感:“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运用叠词,重复“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运用反复,“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运用排比等手法,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抒情色彩,使语言具有诗意韵味。
    ④抒情色彩浓郁:“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崔戎,字可大。举明经,累擢谏议大夫。云南蛮乱成都,诏戎持节剑南为宣抚使。奏罢税外姜、芋钱。当赋者率三之其一,以准缯布,优其估以与民。绥招流亡。凡废若置,公私莫不便之。为华州刺史,吏以故事,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戎不取。及去,召吏曰:“籍所置钱享军。”徙兖海沂密观察使,民拥留于道,不得行,乃休传舍,民至抱持取其靴。戎夜单骑亡去,民追不及。至兖州,锄灭奸吏十余辈。岁余卒,年五十五,赠礼部尚书。
    材料二:
    韦正贯,字公理。举贤良方正异等,累擢司农卿。坐尚食乏供,贬均州刺史。宣宗立,以治最拜京兆尹、同州刺史。俄擢岭南节度使。南海舶贾始至,大帅必取象犀明珠上珍而售以下直。正贯至,无所取,吏咨其清。南方风俗右鬼,正贯毁淫祠,教民毋妄祈。会海水溢,人争咎撤祠事,正贯登城沃酒誓曰:“不当神意,长人任其咎,无逮下民。”俄而水去,民乃信之。卒,年六十八,赠工部尚书。
    材料三:
    刘瞻,字几之。举进士、博学宏词。咸通十一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昌公主薨,懿宗捕太医韩宗绍等送诏狱,逮系宗族数百人。瞻喻谏官,皆依违无敢言。即上疏固争,言宗绍穷其术,不能效,情有可矜。帝大怒,即日赐罢。僖宗立,以刑部尚书召。瞻之贬人无贤愚莫不痛惜及其还也,长安两市人率钱雇百戏迎之。瞻闻,改期由它道而入。复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居位三月,卒。瞻为人廉约,所得奉以余济亲旧之窭困者,家不留储。无第舍,四方献馈不及门。行己始终完絜。
    (节选自《廉吏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瞻A之B贬C人D无E贤F愚G莫H不I痛J惜K及L其M还N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在文中指先例、旧事,与“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中的“故事”含义相同。
    B. 传,指设于驿站的房舍,与“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传”字含义相同。
    C. “逮系宗族数百人”中的“系”字与“而收系张胜”(《苏武传》)中的“系”字含义不相同。
    D. “所得奉以余济亲旧之窭困者”与“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两句的句式结构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都发生战乱,朝廷诏令崔戎担任宣抚史,他上任后便奏请调整税收方案,颁布优惠政策,给流亡的百姓提供便利。
    B. 崔戎卸任华州刺史时,拿出私人财产犒劳军队;得知他离任的消息,百姓极力挽留,甚至脱下他的靴子不让他离开。
    C. 韦正贯前往岭南赴任,不低价购买贵重珍宝来中饱私囊,得到属吏的赞颂;教化百姓,移风易俗,获得百姓的信任。
    D. 同昌公主病故后,刘瞻劝谏皇帝不要罪及太医及其宗族,因触怒皇帝被罢免;后来他还朝为官,百姓准备盛情迎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当神意,长人任其咎,无逮下民。
    (2)即上疏固争,言宗绍穷其术,不能效,情有可矜。
    14. 《廉吏传》为廉吏这一群体树碑立传,旨在弘扬正气,请根据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廉吏”们的特征。
    【答案】10. CGK 11. C 12. B
    13. (1)(如果)不符合神的心意,(由)长官承担罪责,不要牵涉到百姓。
    (2)刘瞻便上疏坚决劝谏,说韩宗绍等已用尽他们的医术,虽未能见效,但情理上有可怜悯之处。
    14. ①仁厚爱民,惠及苍生;②严守纲纪,敢于进言;③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刘瞻被贬官,听说的人无论贤愚,都深感痛惜。刘瞻回朝之时。
    “瞻之贬”主谓句,应在其后断开,选C;
    “人无贤愚”中的“无贤愚”作“人”的谓语,应在“愚”后断开,选G;
    “莫不痛惜”与“及其还也”是不同主语的句式,其间断开,选K。

    故选CGK。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句式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华州官吏按照惯例;/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B.正确。句意:于是停留在驿站;/让蔺相如住进广成驿站。
    C.错误。“系”意思均为“拘囚、监禁”,含义相同。句意:又把他们的亲属数百多人一并收押;/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D.正确。“所得奉以余济亲旧之窭困者”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所得奉以余济窭困之亲旧”;“去以六月息者也”为介词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去”。句意:所得的俸禄有宽余的都用来接济亲朋中穷困的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拿出私人财产犒劳军队”曲解原文。原文“为华州刺史,吏以故事,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戎不取。及去,召吏曰:‘籍所置钱享军。’”可知,崔戎拒绝取用华州官吏按惯例安排的供刺史私用的钱财,离任时用这笔钱犒劳军队。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当”,符合;“咎”,罪责;“逮”,牵涉到。
    (2)“固”,坚决;“效”,见效、效果;“矜”,怜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为华州刺史,吏以故事,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戎不取。及去,召吏曰:‘籍所置钱享军。’”可知,仁厚爱民,惠及苍生;
    由原文“正贯至,无所取,吏咨其清”“即上疏固争,言宗绍穷其术,不能效,情有可矜”可知,严守纲纪,敢于进言;
    由原文“正贯至,无所取,吏咨其清”“瞻为人廉约,所得奉以余济亲旧之窭困者,家不留储。无第舍,四方献馈不及门。行己始终完絜”可知,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崔戎,字可大,他考中明经科,逐步擢升为谏议大夫。南诏攻打成都时,朝廷诏令崔戎带着符节到剑南地区任宣抚使。崔戎上奏罢免正规税收之外的姜、芋税钱。应当上缴的赋税税率固定为三分之一,其中一部分可以以缯帛布匹折价上缴,并在折价时给予民众较高的估值。崔戎安抚招徕流亡百姓。但凡有废弃的产业要重新置办的,公家和私人都予以便利。出任华州刺史,华州官吏按照惯例给崔戎安排了一万缗钱供刺史私用,但崔戎从不取用。等到离任之时,崔戎召集官吏说:“登记好为我置办的那笔钱,把它用来犒劳军队。”崔戎迁任兖海沂密观察使时,百姓簇拥在路上挽留他,崔戎不能上路,于是停留在驿站,百姓们前来抱住崔戎,脱下他的靴子。崔戎连夜一个人骑马逃离,百姓没有追上。崔戎到了兖州上任,铲除了奸恶官吏十多人。过了一年多崔戎逝世,享年五十五,追赠礼部尚书。
    材料二:
    韦正贯,字公理。韦正贯应考贤良方正科获得优等,连续被拔擢官至司农卿。因供应皇帝膳食有匮乏而被贬谪为均州刺史。唐宣宗即位,韦正贯因政绩突出而升任京兆尹、同州刺史。不久又升迁为岭南节度使。原先,南海的商人一到,节度使都会索要象牙、犀角、明珠这些上等珍宝而只给很低的价钱。韦正贯到任后,一文不取,属吏都赞叹他的清廉。南方风俗尊崇鬼神,韦正贯捣毁那些滥建的祠庙,教育百姓不要胡乱祈祷。有一次海潮泛滥成灾,百姓都归咎于韦正贯捣毁祠庙,韦正贯登上城楼洒酒立誓说:“不合神的心意,由我当官的承担罪责,不要祸及百姓。”不久海潮退去,百姓才相信他的教化。韦正贯病故,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赠工部尚书。
    材料三:
    刘瞻,字几之。刘瞻应考进士科和博学宏词科,都考中了。咸通十一年,刘瞻以中书侍郎掌管朝政。同昌公主病故,唐懿宗将太医韩宗绍等抓捕入诏狱,又把他们的亲属数百多人一并收押。刘瞻将此事告知谏官,但谏官们都畏缩犹豫,不敢说话,刘瞻便亲自上疏极力劝谏,说韩宗绍等已经用尽了他们的医术而不能见效,情有可原。唐懿宗大怒,当天就把刘瞻罢官。唐僖宗即位后,被征召回朝任刑部尚书。刘瞻被贬官,听说的人无论贤愚,都深感痛惜。刘瞻回朝之时,长安东西两市的百姓凑钱雇来各类表演戏班迎接他。刘瞻听说后立即改变了回京城的日期和路线。后来刘瞻又重新担任中书侍郎执掌朝政。他任职三个月后就去世了。刘瞻做人清廉简约,所得的俸禄有宽余的都用来接济亲朋中穷困的人,家里没有积蓄。他没有宅第,各地来馈赠的都无处可送。刘瞻立身行事始终清正廉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思归寄柳州①
    张孝祥
    秋满漓源,瘴云净,晓山如簇。动远思,空江小艇,高丘乔木。策策西风双鬓底,晖晖斜日朱栏曲。试侧身、回首望京华,迷南北。
    思归梦,天边鹄。游宜事,蕉中鹿②。想一年好处,砌红堆绿。罗帕分柑霜落齿,冰盘剥芡珠盈掬。倩春纤、缕鲙捣香齑,新篘③熟。
    【注】①词人出任静江(今桂林)知府时,作词寄送柳州的朋友。②蕉中鹿:春秋时郑国一樵夫打死一只鹿,以蕉叶覆鹿藏匿,后来忘记所藏之地,便以为是一场梦。比喻得失荣辱如梦似幻。③篘(chōu):用篾编成的漉酒具,借指酒。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描摹漓江山水,下片叙写南国风物,扣合写作地点及词题中的“寄柳州”之意。
    B. 词人侧身远眺,望见清朗疏阔的秋日景象,沉醉于南北风光,顿生为国效力的豪情。
    C. “砌红堆绿”运用借代修辞,与李清照《如梦令》中“应是绿肥红瘦”的用法一致。
    D. “霜落齿”写出柑橘冰凉的口感,“珠盈掬”写出芡实的圆润可爱,凸显咏物之工。
    16. 从下阕可以看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思归不得、宦海如梦的怅然。“思归梦,天边鹄”表达归家不得之意;“游宦事,蕉中鹿”表达了官场失意的意思。
    ②享受当下、自我宽慰的旷达。词人珍惜“一年好处”不辜负眼前的美食和美酒,有自我宽慰之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顿生为国效力的豪情”错误。“迷南北”含义是曲尽侧身回望京城所在的方向,词人早已不知东西南北,迷茫在十万大山之间了,表达心中迷茫惆怅之情,可见不是表达“国效力的豪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思归梦,天边鹄。游宜事,蕉中鹿”中词人以鹄喻人。既指友人,也指自己,写出自己和友人都身处天边,外出游宦,孤苦无依,思归不得;词人借用“蕉中鹿”典故,委婉告诉友人得失荣辱皆如梦似幻。在这里词人进一步抒发了思归不得,游宦似梦的怅惘。
    分析“想一年好处,砌红堆绿。罗帕分柑霜落齿,冰盘剥芡珠盈掬。倩春纤、缕鲙捣香齑,新篘熟”可知,在词人看来,秋天是桂林最好的时节,“砌红堆绿”运用借代修辞,代指丰富的物产。“砌”“堆”形象写出桂林物产丰饶。“罗帕分柑霜落齿,冰盘剥芡珠盈掬”属于工对。“罗帕”与“冰盘”相对,“分柑”与“剥芡”相对,“霜落齿”写出柑橘冰凉的口感,“珠盈掬”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芡实比作珍珠,写出芡实的圆润可爱。桂林物产既丰,生活也蛮美好。“春纤”形容女子灵巧的手指。虽然思归不成,游宦似梦,但是还有侍女捣碎提香的调料,准备细条的鲙鱼,甚至还有新酿美酒可以一醉,词人借美食与美酒,宽慰自己,表达享受当下、自我宽慰的旷达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借舟和水的关系说理,如《谏太宗十思疏》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体现了仁政爱民的政治智慧,《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以大船对积水的依赖表明物有所待的道理。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写到古人功绩。苏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周瑜轻松胜敌的风采,表达出对英雄的仰慕;辛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刘裕率军北伐的英雄气概寄寓作者的报国之志。
    【答案】 ①.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②.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③. 谈笑间 ④. 樯橹灰飞烟灭 ⑤. 金戈铁马 ⑥.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樯橹”“戈”。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姚昆仑先生的《湘西不神秘》一书设了专章“神秘现象释疑”,叙谈湘西的神秘文化现象。循着作者的视角和思路,探寻现象背后的林林总总,真有如释重负之感。我特别赞赏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有些谜,一直传得沸反盈天,经过科学分析之后,便真相大白了;也有些谜,就人类现在的认知水平,暂且无从解释;而另一些谜,因为人们的好奇,在信息传递中逐渐变形,成了子虚乌有的存在。科学似乎就是这样严酷,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大师们”赖以骄傲的资本和神秘感撕得粉碎。
    由此联想到很多。诗人济慈抱怨过牛顿,说他把彩虹所有的诗意都破坏了——彩虹在他眼里只不过是光谱的排列而已。物理学家费曼的一位艺术家朋友曾对他说:“你看,作为艺术家,我用欣赏的眼光看出一朵花儿有多美;①可是你们科学家,②用分析的方法把花儿剖析开来看,③花儿就弄得索然无味地乏味了。”对此,费曼评论道,尽管他的审美眼光可能没有那位艺术家那么高深,但一朵花儿的美他还是能够欣赏的。“与此同时,我从这朵花中所见到的东西,却要比他多得多。我能想像到其中的细胞,那些细胞里面复杂的运动也自有一种美。不光在厘米的尺度上有美,在更小的尺度上或者内部的结构上,也同样有美。……一言以蔽之,科学知识怎么会有损于美呢?只会增进美!”
    18. 文中加横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释重负 B. 沸反盈天 C. 不管三七二十一 D. 一言以蔽之
    19. 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
    B. 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C. 有的语言学家形象地将英语句式描述为“葡萄型”,主干后面跟着一串又一串的从句或修饰成分。(必修五梳理探究《有趣的语言翻译》)
    D. 《堂吉诃德》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但时人并不理解作者的苦心孤诣,只当他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逗笑”之作。(必修五名著导读《堂吉诃德》)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答案】18. D 19. A
    20. 序号:③ 修改为:就把它弄得索然无味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如释重负: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一样。形容结束繁忙、解除紧张、摆脱困境后的轻松愉快心情。此处强调的是对神秘现象释疑,此处“如释重负”使用不当。
    B.沸反盈天:像沸腾的水那样翻滚着,声浪喧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此处使用“沸反盈天”不符合语境。
    C.不管三七二十一:比喻不顾一切或不问是非情由。此处语境强调的是直接把“大师们”赖以骄傲的资本和神秘感撕得粉碎。此处使用“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符合语境。
    D.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此处熟语使用正确。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文中加点词“大师们”的引号表示讽刺。
    A.引号表示讽刺。
    B.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引号表示强调。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序号③“索然无味地乏味了”为语义重复,应改为“就把它弄得索然无味了”。
    故序号③修改为:就把它弄得索然无味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参考图示,完成下面小题。

    急救是一场跟死神的赛跑。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异物卡喉致死3000余例,发生意外时,必须 ① ,海姆立克急救法就是其中的关键。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创始人为美国胸外科医生亨利·海姆立克。1974年,他在《急诊医学》杂志发文介绍了这一急救法,用于异物误入气道后所致气道梗阻的急救。其实它的原理并不复杂,即用外力冲击腹部和膈肌下的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的下部,驱使肺部残留的空气 ② ;这股气流带有冲击性和方向性,能够在气道内长驱直入,从而就有可能将阻塞气道的异物驱除。1975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以海姆立克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急救方法。很快,海姆立克法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
    要挽救生命,仅靠“120”是不够的。如果只是等着急救人员到场, ③ ,让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学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很有必要。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秒懂百科”栏目邀请你担任文字编辑,为帮助公众准确理解,请你给“海姆立克急救法”下一个简要定义。
    【答案】21. ①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
    ②形成一股气流
    ③可能会错过施救的黄金时机
    22.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用外力冲击腹部和膈肌下的软组织而产生向上的压力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的空气形成一股带有冲击性和方向性的气流以清除上呼吸道异物的急救方法。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句:前文“我国每年异物卡喉致死3000余例,发生意外时”为前提,后文说“海姆立克急救法就是其中的关键”,可见所填语句应该是在发生意外时应该马上采取急救措施,因此可填: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
    第二句:“后文说这股气流带有冲击性和方向性”,可见前文说“用外力冲击腹部和膈肌下的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形成气流,因此可填:形成一股气流。
    第三句:“如果只是等着急救人员到场”是假设,“让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学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很有必要”是结论,因此所填句应该是“假设”等着急救人员到场而延误急救的后果,因此可填:可能会错过施救的黄金时机。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分析“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创始人为美国胸外科医生亨利·海姆立克。1974年,他在《急诊医学》杂志发文介绍了这一急救法,用于异物误入气道后所致气道梗阻的急救”可知,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急救措施;
    之后筛选出“急救措施”的特征,分析“用外力冲击腹部和膈肌下的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的下部,驱使肺部残留的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这股气流带有冲击性和方向性,能够在气道内长驱直入,从而就有可能将阻塞气道的异物驱除”可知,“用外力冲击腹部和膈肌下的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驱使肺部残留的空气形成一股带有冲击性和方向性气流”“可能将阻塞气道的异物驱除”为这种急救的特点,因此可整理答案为: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用外力冲击腹部和膈肌下的软组织而产生向上的压力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的空气形成一股带有冲击性和方向性的气流以清除上呼吸道异物的急救方法。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写了林子深处的青春的声音,人们对声音有很多思考,如老子说“大音希声”,孟子说“耳不听恶声”,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还描述了外星文明对人类利用声音便创造出璀璨文明的震撼。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呢?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明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关键词是“声音”,材料例举了人们对声音的思考,启发我们通过身边的声音,(比如自然界的风雨雷电,乌语虫鸣,校园里的琅琅书声,谆教海,仁人志士的不屈呐喊,铮铮警言....)引发我们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写作时,当扣住“声音”带来的思考而展开,可以写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山景观的喜爱与赞美;可以写在声音的盛宴中,我们品尝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还可以写不同的声音反映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风貌;还可以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对于热点舆情中互联网上的各种声音既要高度重视,又要客观理性分析等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时代青年,勇于发出声音。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吾辈当为民发声。“路见不平一声吼”,敢言是远见卓识非凡的勇敢。二、吾辈当为国发声,敢于做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重承诺。三、吾辈当为梦发声。敢于喊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铮铮誓言,为梦发声,勇敢逐梦。
    立意:
    1.青春的声音,传递思想的力量。
    2.理性对待不同的声音。
    3.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到最美的中国声音。
    相关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零诊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零诊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语文pdf、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零诊语文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零诊语文试卷+答案,共11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新高三语文零诊模拟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新高三语文零诊模拟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