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过关检测卷B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5596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过关检测卷B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5596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过关检测卷B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55963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训练(25份)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过关检测卷B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过关检测卷B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10页。
第二章过关检测卷(B)(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图中的数码表示内、外力作用。读图,完成第1~2题。1.图中各数码与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①—压实、固结作用B.②—风化作用C.③—变质作用D.④—侵蚀作用2.④过程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砂岩答案:1.A 2.B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固结成岩作用,②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③为重熔再生作用,④为冷却凝固作用。第2题,玄武岩为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北京市某中学师生到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进行考察。图1是学生绘制的地质素描图,图2是被誉为“小桂林”的龙庆峡景区照片,图3是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照片。读图,完成第3~4题。3.据图1和图2景观判断( )A.图1属于背斜构造 B.图2属于河流堆积地貌C.图1地形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D.图2山体由花岗岩构成4.同学们向专家了解了图3所示“硅化木”的形成历史。数亿年前,火山喷发使高大林木迅速掩埋于地下,经硅化和变质形成特殊的“木化石”,后来有部分“硅化木”出露于延庆白河两岸高坡上,始被人发现。延庆“硅化木”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岩浆活动—沉积变质—地壳抬升—风化剥蚀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侵蚀搬运C.侵蚀搬运—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固结成岩D.地壳下沉—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风化剥蚀答案:3.A 4.A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1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龙庆峡被誉为“小桂林”,其岩石为石灰岩,是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背斜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第4题,“火山喷发”说明经历了岩浆活动,“高大林木迅速掩埋于地下,经硅化和变质形成特殊的‘木化石’”说明经历了沉积变质作用,“后来有部分‘硅化木’出露于延庆白河两岸高坡上”说明经历了地壳抬升和风化剥蚀,所以延庆“硅化木”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岩浆活动—沉积变质—地壳抬升—风化剥蚀。土耳其高原的卡帕多奇亚拥有世界上梦幻般的地质景观——蘑菇石(如右图)。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据此完成第5~6题。5.底部岩石按成因属( )A.喷出岩 B.侵入岩C.沉积岩 D.变质岩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A.堆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B.火山喷发—地壳抬升—堆积C.地壳抬升—堆积—火山喷发 D.地壳抬升—火山喷发—风化侵蚀答案:5.C 6.A解析:第5题,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有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第6题,底部是沉积岩;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判断顶部应为喷出岩。所以该地岩浆喷发应发生在沉积岩形成之后,再经风化侵蚀形成现在的景观,即堆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亿至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第7~8题。7.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堆积8.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堆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堆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C.岩浆喷出—堆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堆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答案:7.B 8.A解析:第7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风力强劲,再结合文中“千疮百孔”“蜂巢”可知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第8题,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处先有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后岩浆沿沉积岩薄弱地带侵入,形成花岗岩,之后该处地壳上升,经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现在的地貌景观。图1为我国某河谷地貌分布图,图2为沿图1AB线所作的河谷剖面图。读图,完成第9~11题。图1图29.从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 )A.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B.山高谷深,地形崎岖C.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D.喀斯特地貌广布,峰林众多10.该河流可能是( )A.岷江 B.黄河 C.淮河 D.珠江11.推测剖面图中的鹅卵石来源于( )A.现代泥石流 B.地质时期河流搬运C.现代人工搬运 D.地质时期滑坡活动答案:9.B 10.A 11.B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该地区高山、大川并存,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地形崎岖。第10题,由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区地处长江流域,位于我国西南部,可能是岷江。第11题,鹅卵石形成于河流搬运过程,并在此堆积;泥石流、滑坡不会形成鹅卵石堆积;由图可知,鹅卵石位于砂质沉积物之下,不可能是现代人工搬运。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完成第12~13题。12.西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复杂,交通建设明显落后,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条件恶劣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D.地形、地质条件复杂13.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A.河流B.气候C.资源D.地形答案:12.D 13.D解析:第12题,西南地区发展交通的最大自然障碍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第13题,图中所示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在交通线路密度上西部稀疏、东部稠密。河曲,即河道弯曲,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当河水行至拐弯处时,由于惯性作用,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刷,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所以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据此完成第14~16题。1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河曲处横向水流的是( )15.古书记载:“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域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所谓“水抱边”,指河流的内湾处(即凸岸),宜造住宅;所谓“水反边”,指河流外湾处(即凹岸),一般不宜造住宅。凸岸宜造宅、凹岸不宜造宅的原因是( )A.凸岸受流水的侵蚀,河岸陡峭,宜建码头B.凹岸易受河流侵蚀,河岸易坍塌C.凹岸泥沙淤积,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活D.凸岸泥沙淤积,易淹没农田16.“逆水行船,船靠岸边走;顺水行船,船在中央行。”结合下面河流剖面等流速线分布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河底和河岸附近的流速最快B.水面流速在岸边最慢,向着最大水深方向加快C.凸岸附近流速比凹岸附近流速快D.水面流速在岸边最快,向着最大水深方向减慢答案:14.A 15.B 16.B解析:第14题,根据题干中“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等信息判断即可。第15题,河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地表较平缓,土壤肥沃,且易取水;凹岸受侵蚀严重,陡峭,易坍塌。第16题,水面流速受河床摩擦力影响,岸边流速最小,河流中间流速最大,即图中的流速大小为a>b>c>d。故逆水行船,船靠岸边走,可减小阻力;顺水行船,船在中央行,可增加船速。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地质历史时期,秦岭造山带属于扬子板块北缘,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块共存的格局。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在距今3.75 亿年的地壳运动中,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下图为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17.据图推断,秦岭的主要成因是( )A.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断块山 B.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 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18.勉略洋( )A.洋面不断扩大 B.洋壳稳定 C.多玄武岩 D.多珊瑚岛答案:17.B 18.C解析:第17题,据图可知,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位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山脉。第18题,秦岭以南演变成了陆地,所以勉略洋洋面没有不断扩大;据图可知,勉略洋洋底位于南秦岭与扬子板块内部相交接的部位,附近有岩浆喷出,岩浆活动频繁,洋壳不稳定;岩浆喷出洋壳冷却凝固后多形成玄武岩,可能存在火山岛,而不是珊瑚岛。下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9~20题。19.影响该地聚落总体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地质 B.地形 C.气候 D.河流20.一般情况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答案:19.D 20.A解析:第19题,据图可知,该地聚落主要沿河流分布。第20题,据图可知,甲地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地形开阔,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二、综合题(共60分)21.(14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图1图2(1)图1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其成因是 。 (2)结合所学知识,对图1中C、D、E所代表的三类岩石按年龄由老到新进行排序。(3)图1中B为流动沙丘,结合图2所示的流动沙丘等高线示意图,分析B所处地区的盛行风为 。 (4)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答案:(1)西北(内陆) 受到风力侵蚀作用(2)E、D、C。(3)北风(4)地壳运动、岩浆活动。解析:第(1)题,A地貌是风蚀蘑菇,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多风的西北地区。第(2)题,结合岩石的形成规律即可判定。第(3)题,结合沙丘形态判定该地区盛行北风。第(4)题,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图中有断层和岩浆侵入,从而判断该地区的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22.(16分)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平面地质图,图中的地质界线大致与等高线(单位:米)平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背斜中心在 处,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 ,其成因主要是 。 (2)向斜中心在 处,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 ,其成因是 。 (3)若在该地区修建公路,选择线路时应注意哪些方面?(从地形、地质等方面分析)答案:(1)⑥ 谷地 顶部因受到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2)③ 山岭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3)注意地形的分布,山间河谷地带是公路选线的基本位置;注意山体坡度,应避开陡坡,且修成迂回曲折的“之”字形;注意地质情况,避开断层线及地下暗河、溶洞分布区等。解析:第(1)题,背斜中心岩石老,两翼岩层较新,图中显示⑥岩石老;依据图示等高线可判断该地地貌为谷地,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遭受外力侵蚀,所以形成谷地。第(2)题,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较老,图中显示③岩层新;依据图示等高线可判断该地地貌为山岭,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第(3)题,若在该地区修建公路,选择线路时应注意布局于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且要注意避开滑坡、断层及地下暗河、溶洞分布区等。23.(14分)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各板块的名称。② ,③ ,④ 。 (2)从地质构造上看,喜马拉雅山脉属于 (填“褶皱”或“断层”)山脉,是由于 (填数码)板块与 (填数码)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美国西部位于世界著名的火山地震带上,试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其成因。答案:(1)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2)褶皱 ① ⑥(3)美国西部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解析:第(1)题,根据世界板块划分可知,图中①到⑥依次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第(2)题,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①)和印度洋板块(⑥)的交界处,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属于褶皱山脉。第(3)题,美国西部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等。24.(16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宁夏平原的成因。(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3)分析图中从出山口往湖沼方向堆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答案:(1)由黄河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河段主要为侵蚀作用。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河段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3)堆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挟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堆积;一般颗粒大、密度大的先堆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堆积。解析:第(1)题,形成宁夏平原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第(2)题,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流水作用不同,一般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与侵蚀作用有关;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与堆积作用有关。第(3)题,从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河流流速降低,使得搬运能力下降,导致泥沙堆积的颗粒大小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