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过关检测卷B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过关检测卷B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过关检测卷B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2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过关检测卷B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过关检测卷B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过关检测卷B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10页。
    第二章过关检测卷(B)(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图中的数码表示内、外力作用。读图,完成第1~2题。1.图中各数码与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压实、固结作用B.风化作用C.变质作用D.侵蚀作用2.过程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砂岩答案:1.A 2.B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为固结成岩作用,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为重熔再生作用,为冷却凝固作用。第2题,玄武岩为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北京市某中学师生到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进行考察。图1是学生绘制的地质素描图,图2是被誉为小桂林的龙庆峡景区照片,图3是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照片。读图,完成第3~4题。3.据图1和图2景观判断(  )A.图1属于背斜构造 B.图2属于河流堆积地貌C.图1地形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D.图2山体由花岗岩构成4.同学们向专家了解了图3所示硅化木的形成历史。数亿年前,火山喷发使高大林木迅速掩埋于地下,经硅化和变质形成特殊的木化石,后来有部分硅化木出露于延庆白河两岸高坡上,始被人发现。延庆硅化木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岩浆活动沉积变质地壳抬升风化剥蚀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侵蚀搬运C.侵蚀搬运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固结成岩D.地壳下沉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风化剥蚀答案:3.A 4.A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1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龙庆峡被誉为小桂林,其岩石为石灰岩,是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背斜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第4题,火山喷发说明经历了岩浆活动,高大林木迅速掩埋于地下,经硅化和变质形成特殊的‘木化石’说明经历了沉积变质作用,后来有部分‘硅化木’出露于延庆白河两岸高坡上说明经历了地壳抬升和风化剥蚀,所以延庆硅化木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岩浆活动沉积变质地壳抬升风化剥蚀。土耳其高原的卡帕多奇亚拥有世界上梦幻般的地质景观——蘑菇石(如右图)。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据此完成第5~6题。5.底部岩石按成因属(  )A.喷出岩 B.侵入岩C.沉积岩 D.变质岩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A.堆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B.火山喷发地壳抬升堆积C.地壳抬升堆积火山喷发 D.地壳抬升火山喷发风化侵蚀答案:5.C 6.A解析:第5题,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有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第6题,底部是沉积岩;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判断顶部应为喷出岩。所以该地岩浆喷发应发生在沉积岩形成之后,再经风化侵蚀形成现在的景观,即堆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亿至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第7~8题。7.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堆积8.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堆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堆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C.岩浆喷出堆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堆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答案:7.B 8.A解析:第7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风力强劲,再结合文中千疮百孔”“蜂巢可知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第8题,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处先有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后岩浆沿沉积岩薄弱地带侵入,形成花岗岩,之后该处地壳上升,经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现在的地貌景观。图1为我国某河谷地貌分布图,图2为沿图1AB线所作的河谷剖面图。读图,完成第9~11题。图1图29.从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  )A.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B.山高谷深,地形崎岖C.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D.喀斯特地貌广布,峰林众多10.该河流可能是(  )A.岷江 B.黄河 C.淮河 D.珠江11.推测剖面图中的鹅卵石来源于(  )A.现代泥石流 B.地质时期河流搬运C.现代人工搬运 D.地质时期滑坡活动答案:9.B 10.A 11.B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该地区高山、大川并存,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地形崎岖。第10题,由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区地处长江流域,位于我国西南部,可能是岷江。第11题,鹅卵石形成于河流搬运过程,并在此堆积;泥石流、滑坡不会形成鹅卵石堆积;由图可知,鹅卵石位于砂质沉积物之下,不可能是现代人工搬运。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完成第12~13题。12.西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复杂,交通建设明显落后,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条件恶劣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D.地形、地质条件复杂13.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A.河流B.气候C.资源D.地形答案:12.D 13.D解析:第12题,西南地区发展交通的最大自然障碍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第13题,图中所示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在交通线路密度上西部稀疏、东部稠密。河曲,即河道弯曲,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当河水行至拐弯处时,由于惯性作用,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刷,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所以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据此完成第14~16题。1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河曲处横向水流的是(  )15.古书记载: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域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所谓水抱边,指河流的内湾处(即凸岸),宜造住宅;所谓水反边,指河流外湾处(即凹岸),一般不宜造住宅。凸岸宜造宅、凹岸不宜造宅的原因是(  )A.凸岸受流水的侵蚀,河岸陡峭,宜建码头B.凹岸易受河流侵蚀,河岸易坍塌C.凹岸泥沙淤积,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活D.凸岸泥沙淤积,易淹没农田16.“逆水行船,船靠岸边走;顺水行船,船在中央行。结合下面河流剖面等流速线分布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河底和河岸附近的流速最快B.水面流速在岸边最慢,向着最大水深方向加快C.凸岸附近流速比凹岸附近流速快D.水面流速在岸边最快,向着最大水深方向减慢答案:14.A 15.B 16.B解析:第14题,根据题干中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等信息判断即可。第15题,河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地表较平缓,土壤肥沃,且易取水;凹岸受侵蚀严重,陡峭,易坍塌。第16题,水面流速受河床摩擦力影响,岸边流速最小,河流中间流速最大,即图中的流速大小为a>b>c>d。故逆水行船,船靠岸边走,可减小阻力;顺水行船,船在中央行,可增加船速。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地质历史时期,秦岭造山带属于扬子板块北缘,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块共存的格局。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在距今3.75 亿年的地壳运动中,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下图为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17.据图推断,秦岭的主要成因是(  )A.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断块山 B.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 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18.勉略洋(  )A.洋面不断扩大 B.洋壳稳定 C.多玄武岩 D.多珊瑚岛答案:17.B 18.C解析:第17题,据图可知,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位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山脉。第18题,秦岭以南演变成了陆地,所以勉略洋洋面没有不断扩大;据图可知,勉略洋洋底位于南秦岭与扬子板块内部相交接的部位,附近有岩浆喷出,岩浆活动频繁,洋壳不稳定;岩浆喷出洋壳冷却凝固后多形成玄武岩,可能存在火山岛,而不是珊瑚岛。下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9~20题。19.影响该地聚落总体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地质 B.地形 C.气候 D.河流20.一般情况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答案:19.D 20.A解析:第19题,据图可知,该地聚落主要沿河流分布。第20题,据图可知,甲地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地形开阔,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二、综合题(共60分)21.(14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图1图2(1)图1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其成因是            (2)结合所学知识,对图1中C、D、E所代表的三类岩石按年龄由老到新进行排序。(3)图1中B为流动沙丘,结合图2所示的流动沙丘等高线示意图,分析B所处地区的盛行风为     (4)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答案:(1)西北(内陆) 受到风力侵蚀作用(2)E、D、C。(3)北风(4)地壳运动、岩浆活动。解析:第(1)题,A地貌是风蚀蘑菇,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多风的西北地区。第(2)题,结合岩石的形成规律即可判定。第(3)题,结合沙丘形态判定该地区盛行北风。第(4)题,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图中有断层和岩浆侵入,从而判断该地区的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22.(16分)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平面地质图,图中的地质界线大致与等高线(单位:米)平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背斜中心在  处,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    ,其成因主要是                         (2)向斜中心在  处,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    ,其成因是                             (3)若在该地区修建公路,选择线路时应注意哪些方面?(从地形、地质等方面分析)答案:(1) 谷地 顶部因受到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2) 山岭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3)注意地形的分布,山间河谷地带是公路选线的基本位置;注意山体坡度,应避开陡坡,且修成迂回曲折的字形;注意地质情况,避开断层线及地下暗河、溶洞分布区等。解析:第(1)题,背斜中心岩石老,两翼岩层较新,图中显示岩石老;依据图示等高线可判断该地地貌为谷地,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遭受外力侵蚀,所以形成谷地。第(2)题,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较老,图中显示岩层新;依据图示等高线可判断该地地貌为山岭,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第(3)题,若在该地区修建公路,选择线路时应注意布局于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且要注意避开滑坡、断层及地下暗河、溶洞分布区等。23.(14分)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各板块的名称。         ,          ,           (2)从地质构造上看,喜马拉雅山脉属于    (填褶皱断层)山脉,是由于  (填数码)板块与  (填数码)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美国西部位于世界著名的火山地震带上,试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其成因。答案:(1)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2)褶皱  (3)美国西部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解析:第(1)题,根据世界板块划分可知,图中依次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第(2)题,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属于褶皱山脉。第(3)题,美国西部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等。24.(16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宁夏平原的成因。(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3)分析图中从出山口往湖沼方向堆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答案:(1)由黄河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河段主要为侵蚀作用。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河段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3)堆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挟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堆积;一般颗粒大、密度大的先堆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堆积。解析:第(1)题,形成宁夏平原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第(2)题,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流水作用不同,一般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与侵蚀作用有关;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与堆积作用有关。第(3)题,从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河流流速降低,使得搬运能力下降,导致泥沙堆积的颗粒大小发生变化。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