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解析版)
展开专题05:文言文阅读
(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1.CEG 2.B 3.C 4.(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5.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
“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在他的书中说”,其后应跟“说”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
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来说明“礼”的重要,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对孔子的话加以批驳,这就是“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然后难之”后都应断开。同时,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确。
B.“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
C.正确。
D.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说”词义不同,正确。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人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先”,动词,以……为先、放在前面。
(2)“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
材料二: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I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0.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6.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7.B 8.D 9.(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
(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 10.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
“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表示对对方的看法或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后应断开;
“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数量词,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确。
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唐太宗认为“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得失事迹”指的是李靖所解说的苻坚拥兵百万却在淝水之战中落败和吴汉与刘尚分屯、合击取得胜利的事件。因此,是苻坚和吴汉的战例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而并非只是吴汉的战例。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2)“出奇”,出奇制胜;“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词,这;“相变”,变化。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已然被困却不明局势的“无术”,没有智谋。
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李靖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2023·全国·统考全国乙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答案】11.BFG 12.A 13.D 14.(1)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
“遇之无礼”的主语是“君”,“礼”是“无”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彼”代指“晋公子重耳”,是下一句的主语,“彼”前断开,所以B处断;
“彼”是主语,“有时”是状语,修饰谓语“反国而起兵”,这中间不可断开,且“若”和下一句“即”构成“如果……就会……”的假设句,“即”前断开,所以F处断;
“伤”是名词,意为“祸害”,做“为”的宾语,后面断开,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断。
故断句处为:BFG。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穷冬烈风”的“穷”意思是“深”,“穷冬”即“深冬”“隆冬”。
句意: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
B. “出入之迂也”的“出入”,出来进去。
句意:大约十年。/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C.正确。
D.“绝世无双”的“绝世”,冠绝当代。
句意: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错误,文中“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意思是“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是让曹君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由重耳自己杀掉示众,且并没有说要“大开杀戒”。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返”通“返”,返回;“无礼”,无礼之人;“首”,第一个。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壶盛黄金,以餐充之”,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加璧其上”省略介词“于”;“遗”,送给。
参考译文: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釐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釐负羁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负羁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璧。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群臣都说:“好。”穆公因而发兵,革车五百辆,同一规格的马二千匹,步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重耳登基三年,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大军迫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的亲戚去依附釐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
(2023·全国·统考全国甲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答案】15.BDG 16.D 17.B 18.(1)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
(2)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
“之”是代词,指代前文“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的内容,“母异之”主谓宾齐全,B后应断开;
“曰”是“说”的意思,习惯上“曰”后即D处断开;
“多”是“很、非常”的意思,修饰的是“知孝养”,“如此”是“这样”的意思,从语意上看,这是周母感慨儿子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因此“如此”后即G处应断开。
故BDG处需要断句。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何怨”是宾语前置的用法,应为“怨何”。“安在”也是宾语前置,应为“在安”;“多歧路,今安在”句意“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
C.正确。
D.错误。《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意思是“住在迎接客人的旅馆里”,“逆”的意思是“迎接”,和文中的“逆”意思不同。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慢”是“轻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尧卿是对轻慢自己的人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而非“不如自己的人”。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泫然”,流眼泪的样子;“是”,如今、现在;“复”,还、再;“……乎”,反问句,……吗。
(2)“邑”,名词,县;“察”,考察、访查;“第”,只是。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去世时年五十三岁。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有人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他说:“《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诉他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人正直严谨,不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的人,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尽管担任官职的薪俸不高,但他会倾尽所能来救助亲族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以治理得当而受到民众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宁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纭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杨纭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我因为贫穷而追求利益,(知县)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违反而我却违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尧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尧卿的学问,不拘泥于经传注释,他不断地提问、辨析和思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在学习《诗经》时,遵循孔子所说的“《诗》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纯真无邪”,以及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的人,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钻研经传的主旨,同时也看到了毛氏和郑氏注释的得失之处,他说:“毛氏注想要简洁,有时缺乏义理,不符合‘用一句话概括’的经义;郑氏注则想要详尽,有时偏离了情性,不算是‘推测诗人的本意’。我们还能不经过筛选地获取知识吗?”在学习《春秋》时,他说:“《左氏春秋》的记述详尽,符合经典的编写方式。”对于三传的异同,他都有所取舍,说:“圣人的意图,怎么可能是不一样的呢?”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对待双亲恪尽孝道,处于丧期极尽哀礼,而且以礼行事。他的学识高于毛、郑《诗》注和《左氏春秋》。”
(2023·福建漳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辨兴亡》)
材料二: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指趁着,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字意思不同。
B.抑,而且,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字意思相同。
C.南面,指面朝南方;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位面朝南,故常用以代称帝位。
D.弊,困乏、疲惫,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兴利除弊”的“弊”字意思不同。
21.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朝王室的权力衰微,天子的政令得不到执行,诸侯纷争引发战事不断,导致民生凋敝,秦国的统一可以说是顺应百姓的意愿。
B.秦始皇贪婪卑鄙且独断专行,不施仁政,焚毁文书,施行严苛刑罚,以欺诈和武力统治天下,在遭到反抗后不得已才推行仁义。
C.贾谊认为,如果秦始皇能以史为鉴,效法先朝来治理政事,纵使后世秦王骄奢淫逸,秦朝也会安稳,不用担心国家会倾覆危亡。
D.秦二世即位,天下百姓都对他实施新政满怀期待;对劳苦百姓而言,吃穿用度较易满足,但他却没抓住这个时机施展政治才干。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
(2)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
23.对秦失去天下的原因,萧瑀、唐太宗和贾谊三个人有什么看法?
【答案】19.CGK 20.B 21.B 22.商纣王不行正道,天下人对此感到痛苦,所以八百诸侯国没有约定而会合在一起。
(2)打开仓库,散发钱财,来赈济孤儿、孤老以及处境困窘的士人。 23.①萧瑀认为,秦在六国没有罪过的情形下侵占他们的国家,其政权得不到百姓的普遍接受;②唐太宗和贾谊的看法相似,都认为秦国平定天下后,以欺诈与暴力的手段统治天下。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这个时候,保住威权稳定功业,安定和危败的根本,就在这件事了。
“当此之时”是时间状语,独立存在,“时”后断开;
“专威定功”省略主语“秦始皇”,并列短语共同陈述主语,独立成句,可在“功”后断开;
“安危”是“本”的定语,“安危之本”是下一句的主语,可在“本”后断开,以突出强调主语,“在于此矣”是“安危之本”谓语。
故需要加句读处为CGK。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文中句意“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后者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B.“意思相同”有误。文中“抑”解释为“而且”,表递进,句意“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解释为“或者、还是”,表选择,句意“或许探究他的成败的根源”,与文中“抑”的意思不同。
C.正确。
D.正确。文中句意“军民疲惫”,后者句意“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遭到反抗后不得已才推行仁义”错误。原文“先诈力而后仁义”,是说秦始皇施行欺诈和暴力而不顾仁义。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苦”,意动用法,对……感到痛苦;“故”,所以;“期”,约定。
(2)“发”,打开;“振”,通“赈”,赈济;“穷困”,指处境困窘。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对秦失去天下的原因:
萧瑀认为是“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即秦国依靠才智与武力夺取天下,不被百姓认可。
对此,唐太宗不太认同,认为是“秦既得志,专行诈力”。即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材料二中,由“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可以看出贾谊认为秦始皇夺取天下和守护天下的方式没有差别,都采用了欺诈和武力的手段,所以孤立无援,灭亡很快就到来了。可见,唐太宗和贾谊的看法相似,都认为秦国平定天下后,以欺诈与暴力的手段统治天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
材料二:
秦灭周,吞并天下及各诸侯,面南背北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
(2023·福建福州·福建师大附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式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较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项》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教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项》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材料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2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而B学C琴D于E友F人G受H宫I声J数K引L久M而N乐O之P不Q知R其S疾T之U在V体W也
2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策,即布列算筹。策,是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与“策扶老以游憩”中的“策”意思不同。
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文中指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C.俯仰,在文中指“一举一动”;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 “俯仰”意思不同。
D.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的“度”意思不同。
2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折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在学习礼乐中学习射御等。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宴请宾客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
C.材料一题为“听琴”,作者化实为虚,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语言质朴自然,可谓别开生面之作。
D.材料二中,欧阳修开头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又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2)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教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
28.曾巩和欧阳修都谈到了音乐的作用,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答案】24.GLP 25.D 26.B 27.(1)书道(或“书术”)并不只是纵笔写字罢了,而是应该辨明字体并要全部通晓其中的意蕴。
(2)可见,音乐不只能除去邪气,还能用来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 28.曾巩所谈音乐其实是礼乐,强化其在儒家教化思想上的功能;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
“既而学琴于友人”中“于友人”是句子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是“既而于友人学琴”,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应该从“友人”后断开,选G;
“受宫声数引”是指学习内容,“久而乐之”是学琴时间长了内心的感受,这是两个内容,所以两句中间应该断开,选L;
而“不知其疾之在体也”是说明学琴使自己忘了疾病,同时照应前一句“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所以应该与前句断开,选P。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说法正确。“策扶老以游憩”中的“策”:拄着。 句意: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
B.说法正确。
C.说法正确。“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比喻时间短暂。句意: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D.两个“度”都是指“标准、限度” 。句意:在衣食住行上懂得限度。/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以此为限度。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乘车、行走、宴请时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错误,原文为“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燕处”指“闲居”时。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书”,书道,书术;“肆笔”,纵笔,随意放笔写字;“体”,体式;“意”,意蕴。
(2)“去邪”,除去邪气;“所以”,用来……的。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比较信息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音乐的作用,根据“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可知,曾巩所谈音乐其实是礼乐,强化其在儒家教化思想上的功能;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
第二则材料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得出音乐的作用,根据“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可知,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要能做好射箭之事,还应当擅长那些作揖谦让的礼节。御要能做好驾驭车马之事,又要擅长那些策马快跑的礼节;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达其中的意蕴;数术不是能布列算筹就好了,还应当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五礼之类的重要礼仪,绵延三千年,六乐之类的礼节规定,可说是极其细致繁多了。唉!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心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先贤学者必须能够一一做到,也可以说是很难的了。
但他们在“礼乐”的基础上学习那些射御、干戈等军事作战事宜,那么他们年少时学习知识,年长后入任工作,他们对于军事作战等知识的领悟本来就已经(慢慢)修习好了。先贤学者们受过家整、乡校、国学等良好教育,受过老师的教导,在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在衣食住行上懂得限度,他们的书桌和随身手杖上刻有自励的铭文,他们的日常饮食器具上刻有自省的戒文。他们坐车的时候(行车有礼)和鸾相应,他们行走时佩环叮咚(令人赏心悦目),他们工作之余日常生活中亦喜爱“雅”“颂”正音。不是特殊原因,琴瑟不会离身。我想他们待人处事,一言一行,其礼仪规范皆发自内心,这就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如此细致入微的原因。
孔子说:“人的修养,入门于学《诗经》,确立于学《礼》,最终圆满于学《乐》。”乐,是用来摇动内心从而内化于心的,所以说“成于《乐》”。先前舜任命夔掌管音乐事务,负责教导年轻人,说:“(让年轻人)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性情刚正不阿而不暴烈,态度磊落而不傲慢。”那么乐不仅仅能够祛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所以行车时和鸾相应,行走时佩玉叮咚,《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会离身,难道是不真实的吗?
材料二: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怨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2023·山东·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桦叶述闻》八卷,长白西清撰。记载宏博,足资考证,惜未刊行。有一则云:“《红楼梦》始出,家置一编,皆曰此曹雪芹书,而曹雪芹何许人,不尽知也。雪芹名霑,汉军也。其曾祖寅,字子清,号楝亭,康熙间名士,累官通政。为织造时,雪芹随任,故繁华声色,阅历者深,然竟坎墂半生以死。宗室懋斋、敬亭,与雪芹善。懋斋诗:‘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敬亭诗:‘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两诗画出雪芹矣。”
(节选自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卷八)
材料二:
康熙间,曹练亭①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②读而羡之。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艳,我斋题云:“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威仪棣棣若山河,应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
丁未八月,余答客之便,见秦淮壁上题云:“一溪烟水露华凝,别院笙歌转玉绳。为待夜凉新月上,曲栏深处撤银灯。”“飞盏香含豆蔻梢,冰桃雪藕绿荷包。榜人能唱湘江浪,画桨临风当板敲。”“早潮退后晚潮催,潮去潮来日几回?潮去不能将妾去,潮来可肯送郎来?”三首深得《竹枝》风趣。尾署翠云道人访之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崖所作名延福。有才如此,可与雪芹公子前后辉映。雪芹者,曹练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
(节选自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卷十六)
[注]①练亭,应为“楝亭”之误;练,繁体作“練”。②明我斋,即富察明义,曹雪芹的好友。
2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尾A署B翠C云D道E人F访G之H乃I织J造K成L公M之N子O啸P崖Q所R作S名T延U福
3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刊,指修正,与成语“不刊之论”的“刊”字含义相同。
B.善,指与某人交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字含义相同。
C.德,指感激,与《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得”字含义相同。
D.校书,文中指掌校理典籍的官员。汉有校书郎中,三国魏始置秘书校书郎,隋﹑唐等都设此官。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刚面世时,读者都说作者是曹雪芹,但又大多对曹雪芹不太了解。
B.曹雪芹小时候过着显赫任性的生活,积功升官到通政,还担任过织造一官。
C.敬亭诗赞扬了曹雪芹杰出的诗才和傲岸不羁的性格,鼓励他坚持进行文学创作。
D.关于曹寅和曹雪芹的关系,西清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曾孙,袁枚认为两人是父子。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繁华声色,阅历者深,然竟坎墂半生以死。
(2)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
33.围绕《红楼梦》的作品内容、创作过程和读者评价,你能从材料中推断出哪些信息?请简要概括。
【答案】29.FHS 30.B 31.B 32.(1)因此繁荣热闹歌舞和女色,他深深地亲身经历过,然而终究坎坷半生直到死去。
(2)他向来和江宁太守陈鹏年不和,等到陈鹏年犯罪,却秘密上书推举他。 33.①《红楼梦》记述了男女情爱之事和地方繁华盛况。②《红楼梦》写得非常艰难。③《红楼梦》深受百姓与名士喜爱。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末尾书名“翠云道人”,去拜访他,是织造成公的儿子啸崖所写的,名字叫延福。
“尾署翠云道人”为完整的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故选F;
“访之”为动宾结构,省略主语,独立成句,“访之”应与后面断开,故选H;
“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崖所作”为省略主语的判断句,独立成句,后面断开,故选S。
故选FHS。
3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含义相同”错。“刊”,出版/修正。句意:可惜没有出版发行/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B.正确。“善”,均指与某人交好。句意:与雪芹交好/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C.“含义相同”错。“得”,有恩德/感激。句意:看人家有恩德的脸色吃残羹冷酒/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D.“校书,文中指掌校理典籍的官员”错。校书,文中指乐伎歌伎。
故选B。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曹雪芹积功升官到通政,还担任过织造一官”错。积功升官到通政、担任织造的是曹寅。
故选B。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繁华声色”,繁荣热闹歌舞和女色;“竟”,终究;“坎墂”,坎坷。
(2)“素”,向来;“不相中”,不和;“疏”,上书。
3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二原文“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可知,《红楼梦》记述了男女情爱之事和地方繁华盛况。
②由材料一原文“雪芹随任,故繁华声色,阅历者深。然竟坎墂半生以死”“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可知,曹雪芹少历繁华,晚景悲凉。好友写诗鼓励他继续写作下去。《红楼梦》写得非常艰难。
③由材料一原文“《红楼梦》始出,家置一编,皆曰此曹雪芹书,而曹雪芹何许人,不尽知也”可知,人们虽然不知道曹雪芹,但是都知道《红楼梦》。《红楼梦》深受百姓与名士喜爱。
参考译文:
语段一:
《桦叶述闻》八卷,长白西清撰写。记载宏伟广博,足以提供考查证实,可惜没有出版发行。有一卷说:“《红楼梦》刚开始出现,每家都有一部书籍,都说这是曹雪芹的书,但是曹雪芹是哪里人,不都知道。曹雪芹名霑,是汉军。他的曾祖父是曹寅,字子清,号楝亭,是康熙年间的名士,积功升官到通政。他做织造的时候,曹雪芹和他一起去赴任,因此繁荣热闹歌舞和女色,深深的亲身经历过,然而终究坎坷半生直到死去。宗室懋斋(名敦敏)、敬亭,与雪芹交好。懋斋的诗:‘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敬亭的诗:‘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两诗描绘的就是雪芹。”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卷八)
语段二:
康熙年间,曹练亭担任江宁织造,每次出门,都有八个侍从簇拥着,而且必带一本书,没完没了地阅读赏玩。有人问:“你怎么这样勤奋好学?”他回答说:“不是好学。我不是地方官,可是百姓见到我却要起立,我心里很不安,因此借书本来遮眼罢了。”他向来和江宁太守陈鹏年不和,等到陈鹏年犯罪,却秘密上书推举他。人们都因为这件事而敬重他。他的儿子曹雪芹写了《红楼梦》一书,详细地记述了男女情爱和地方繁荣华丽的盛况。明我斋读后十分赞赏。当时红楼中有妓女十分美丽,明我斋题诗说:“病容憔悴但容颜仍然胜似桃花,中午出一回汗更感闷热。恐怕意中人看出自己身体不适,勉强说自己身体好些了。”“像山河一样,仪表威武严肃而文雅安闲,仪表体态不是有文彩的丝织品所能遮蔽的。不像小家碧玉那样拘谨不自然的样子,笑的时候少而沉默不语的时候却很多。”
丁未八月,我回答客人之机会,看到秦淮壁上有题字说:“一溪烟水露华凝,别院笙歌转玉绳。为待夜凉新月上,曲栏深处撤银灯。”“飞盏香含豆蔻梢,冰桃雪藕绿荷包。榜人能唱湘江浪,画桨临风当板敲。”“早潮退后晚潮催,潮去潮来日几回?潮去不能将妾去,潮来可肯送郎来?”三首诗很有《竹枝》的幽默趣味。末尾书名“翠云道人”,去拜访他,是织造成公的儿子啸崖所写的,名字叫延福。有这样的才华,可以和曹雪芹前后相辉映。曹雪芹,是曹练亭织造的儿子。他们相隔已一百多年。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卷十六)
(2023·河南南阳·南阳中学校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莞苏与我处,常忠我以道,正我以义,吾与处不安,不见不思也。虽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细,必厚爵之。申侯伯与处,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与处欢乐,不见戚戚。虽然,吾终无得也,其过不细,必前遣之。”明日,王薨。令尹即拜莞苏为上卿而逐申侯伯出之境。于以开后嗣,觉来世,犹愈没世不寤者也。
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喜色。吴起曰:“今有以楚庄王之语闻者乎?”武侯曰:“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忧色。申公巫臣曰:‘君朝有忧色,何也?’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逮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庄王之所以忧,而君独有喜色,何也?”武侯逡巡而谢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鲁君使宓子贱为单父宰,子贱辞去,因请借善书者二人,鲁君予之。至单父,使书,子贱从旁引其肘,书丑则怒之。欲好书则又引之,书者悲之,请辞而去。归告鲁君,鲁君曰:“子贱苦吾扰之,使不得施其善政也。”乃命有司无得擅征发单父,单父大治。
晋平公问于叔尚曰:“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尚对曰:“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缝,宾胥无善纯缘,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师旷曰:“请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断割之,隰朋善煎熬之,宾胥无善齐和之。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君之力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
34.文中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断开。
诸侯[A]自[B]择师者[C]王[D]自[E]择友者[F]霸[G]足[H]己[I]而[J]群臣[K]莫之[L]逮者[M]亡
3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来世”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觉”字含义不同。
B.“而君独有喜色”与“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独”字含义相同。
C.“鲁君予之”与“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两句中的“予”字含义相同。
D.“桓公知衣而已”与“制芰荷以为衣兮”(《离骚》)两句中的“衣”字含义不同。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共王生病时召见令尹说,自己与莞苏相处不安却有所得,与申侯伯相处快乐却无所得,提出奖赏莞苏,放逐申侯伯。他去世后令尹依命行事。
B.魏武侯谋划事情恰当,群臣都比不上他,因而退朝时面带喜色。吴起以楚庄王面对相似的情况却能心忧国家来进行劝谏,魏武侯虚心接受。
C.子贱担任单父宰,请国君派给他两名擅长书写的人,在那两人书写时,子贱从旁拉他们的肘部导致字写得难看,书写的人很生气,告辞离去。
D.晋平公询问臣子,齐桓公怎么做到联合诸侯、匡正天下混乱局势。叔尚和师旷分别用做衣服和烹调食物打比方来回复,二人的结论不太一样。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
(2)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君之力也。
【答案】34.DGM 35.B 36.C 37.(1)(申侯伯)常让我肆意放纵,我觉得快乐的,就鼓励我去做;我所爱好的,就在我之前去实行。
(2)汤已经做熟了,捧着进献它,但是国君不吃,谁能强迫他,也是国君的功劳。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诸侯能够得到师傅的就称王,得到朋友的就称霸,自己谋划而没有人比得上的就灭亡。
“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为结构一致短语,都作“诸侯”的谓语,在“王”“霸”的后面需加句读,故选DG;
“足己而群臣莫之逮者亡”中的“者”放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需停顿,在“者”后面需加句读,故选M。
故选DGM。
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觉”,使……醒悟/觉得。句意:使后人醒悟/觉得今天的做法是正确的,而过去的做法是错误的。
B.“含义相同”错。“独”,唯独/难道。句意:而唯独君王因而高兴/难道我畏惧廉颇将军吗?
C.“予”,意思均为“给”。句意:鲁国国君给了他/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D.“衣”,穿衣/衣服。句意:齐桓公知道穿衣罢了/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
故选B。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书写的人很生气”错。原文“子贱从旁引其肘,书丑则怒之。欲好书则又引之,书者悲之,请辞而去”意思是子贱从旁边拉扯他们的肘部,字写得难看就对他们发怒。想要好好书写就又拉扯他们,书写的人忧虑这件事,请求告辞离开。文中未说书写的人很生气。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纵恣”,肆意放纵;“劝”,鼓励;“服”,实行。
(2)“以”,通“已”,已经;“进”,进献;“强”,强迫。
参考译文:
楚共王生了病,把令尹叫来,说:“常侍莞苏与我相处,一向是用正确的道理尽心竭力地对待我,用道义和原则纠正我。我与他相处,心里总是觉得不自在;看不到他的话,也不会想念他。虽然如此,我却很有收获。他的功劳不小,一定要授予他高贵的官爵。申侯伯与我相处,总是纵容我为所欲为。我感到快乐的事情,他就使劲撺掇我去做;我爱好的事情,他会抢先去做好。我与他相处,总是会让我特别欢乐;要是见不到他,就觉得不开心。虽然如此,我最终一无所获。他的过失不小,一定要尽快把他赶走。”第二天,共王去世了。令尹就任命莞苏担任了上卿,并驱逐申侯伯,把他赶出了楚国。可以用来启发和警醒后人,这样比起到死也不能醒悟的人,还是强得多了。
魏武侯谋事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退朝后他面带喜色。吴起上前说:“曾经听到左右说过楚庄王的话吗?”武侯问:“楚庄王的话怎样说的?”吴起回答说:“楚庄王谋事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退朝后面带忧色。申公巫臣上前问道:‘君王上朝后面带忧色,为什么?’庄王说:‘我听闻,诸侯能够得到师傅的就称王,得到朋友的就称霸,自己谋划而没有人比得上的就灭亡。现在我这样无能而群臣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我的国家接近于灭亡了!所以忧虑。’楚庄王因而忧虑,而君王因而高兴。为什么呢?”武侯后退几步拜了两拜说:“上天让您来补救我的过错呀。”
鲁国国君让宓子贱担任单父邑的行政长官,子贱告辞离开,趁机请求借用两名擅长书写的人,鲁国国君给了他。到达单父,让他们书写,子贱从旁边拉扯他们的肘部,字写得难看就对他们发怒。想要好好书写就又拉扯他们,书写的人忧虑这件事,请求告辞离开。回去禀告鲁国国君,鲁国国君说:“子贱为我的干扰所苦,让他不能实施他好的法则政令。”于是命令主管官员不得擅自征调单父的人力和物资,单父境内安定太平。
晋平公向叔尚询问说:“齐桓公多次联合诸侯会盟,纠正天下混乱局势,不知道是国君的功劳呢?还是大臣的功劳?”叔尚回答说:“管仲擅长裁剪切割,隰朋擅长运针缝纫,宾胥无擅长修饰衣边,齐桓公知道穿衣罢了。也是他的大臣的功劳。”师旷说:“请让我用调和五味来打比方,管仲擅长砍截切割它,隰朋擅长熬煮它,宾胥无擅长调和它。汤已经做熟了,捧着进献它,但是国君不吃,谁能强迫他,也是国君的功劳。”
(节选自《新序·杂事》)
(2023·甘肃张掖·高台县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塏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景公为是省于刑。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材料三: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
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3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A子B不C犯D非E礼F小G人H不I犯J不K祥L古M之N制O也P吾Q敢R违S诸T乎
3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与现代“坐”的姿势不同,多指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压于脚后跟。
B.“居”指居住,与《张衡传》中“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的“居”意思相同。
C.“省”指减少,与《咏怀古迹》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意思不同。
D.“寿”指保存性命,与《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的“寿”意思不同。
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入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问题。
B.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多便利。
C.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
D.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减少了刑罚。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
(2)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答案】38.FLP 39.B 40.C 41.①您筑高台凿深池,征收赋税好像唯恐得到的少,施加刑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②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破车劣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子不做那些不遵礼法的事,小人们不做那些不吉利的事,这是古人的遗训。我敢违背它吗?
“君子”句与“小人”句为对偶句式,可据此在FL处断开;
“古之制也”为判断句,故在P处断开。
39.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意思相同”错误。“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的“居”,担任。句意: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
C.正确。“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粗略,大概。句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
D.正确。“若入前为寿”的“寿”,祝酒。句意:你进去上前祝酒。
故选B。
40.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分析错误,综合三则材料可知,晏子主张节俭,是不想因为自己奢侈享受而劳民伤财,助长国君奢靡之风。
故选C。
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高台深池”,筑高台凿深池;“赋敛”,征收赋税;“胜”,尽;
(2)“暖衣饱食”,穿暖吃饱;“弊”,破;“足”,足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三十二年(前516),天空出现慧星。景公坐在柏寝台上叹息说:“堂皇的亭台,终归于谁手呢?”群臣忧然泪下,晏子反而笑起来,景公很恼怒。晏子说:“我笑群臣过于谄谀了。”景公说:“慧星出现在东北天空,正是对着齐国的地域位置,寡人为此而担忧。”晏子说:“您筑高台凿深池,多收租税唯恐得的少,滥施刑罚唯恐不严苛,最凶的茀星将出现,您怕什么慧星呢?”景公说:“可以用祭祷禳除慧星吗?”晏子说:“如果祝祷可以使神明降临,那么祈禳也可以使它离去。但百姓愁苦怨恨的成千上万,而您让一个人去祈禳,怎么能胜过众口怨声呢?”当时景公好大造宫室,多养狗马,奢侈无度,税重刑酷,所以晏子借机谏止齐景公。
材料二:
起初,齐景公想更换晏子的住宅,说:“您的住宅靠近市场,低湿狭窄,喧闹多尘,不适合居住,请替您换一所明亮高爽的房子。”晏子辞谢说:“君主的先臣我的祖父辈就住在这里,臣不足以继承先臣的业绩,这对臣已经过分了。况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小人的利益。哪敢麻烦邻里迁居为我建房?”景公笑着说:“您靠近市场,了解物品的贵贱吗?”晏子回答说:“既然以它为利,岂敢不知道呢?”景公说:“什么贵?什么贱?”当时齐景公刑名繁多苛严,(尤其是刖刑),集市上有卖假脚的。所以回答说:“假脚贵,鞋子便宜。”齐景公为这件事减少了用刑。
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扩建了他(晏子)的居宅,当晏子返回的时候,(新宅)已经建成。晏子拜谢了齐景公(的好意),随即拆除新建的房子,重建了邻里的房子,恢复原来规制,将邻人迁回原处。对这些人说:“谚语说:‘不要选择住宅,只是要选择邻居。’你们都先选择邻居吧。如果违背了占卜的结果就不会吉祥。君子不做那些不遵礼法的事,小人们不做那些不吉利的事,这是古人的遗训。我敢违背它吗?”最终恢复他的旧居,齐景公不允许,晏婴又通过陈桓子向齐景公请求,齐景公最终允许了。
材料三:
晏子入朝的时候,每每乘坐破旧的车子,用劣马拉车。齐景公见了说:“哎呀!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这么破旧不堪的车子呢?”
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破车劣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2023·甘肃张掖·高台县第一中学校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王①伐吴,吴使沮卫、蹙融犒于荆师,而将军曰:“缚之,杀以衅鼓。”问之曰:“汝来,卜乎?”答曰:“卜。”“卜吉乎?”曰:“吉。”荆人曰:“今荆将以汝衅鼓,其何也?”答曰:“是故其所以吉也。吴使臣来也,固视将军怒,将军怒,将深沟高垒;将军不怒,将懈怠。今也将军杀臣,则吴必警守矣。且国之卜,非为一臣卜。夫杀一臣而存一国,其不言吉何也?且死者无知,则以臣衅鼓无益也。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荆人因不杀也。
知伯②将伐仇由③,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说,除道将内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不可内也。”仇由之君不听,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驱,至于齐。七月而仇由亡矣。
越已胜吴。又索卒于荆而攻晋。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荆王曰:“善。”因起师而从越。越王怒,将击之。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
荆伐陈,吴救之,军间三十里,雨十日,夜星。左史倚相谓子期曰:“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乃为陈。陈未成也而吴人至,见荆陈而反。左史曰:“吴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击之,必可败也。”乃从之,遂破吴军。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注]①荆王:楚王。②念知伯:春秋时晋国大夫荀。③仇由:春秋时山西白狄人诸侯国。
4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A可B此C小D之E所F以G事H大I也J而K今L也M大N以O来P卒Q必R随S之
4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视将军怒”与《阿房宫赋》中“日益骄固”的“固”字的含义相同。
B.“除道将内之”与《苏武传》中“扶辇下除”的“除”字的含义不相同。
C.“因起师而从越”与《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的“师”字含义相同。
D.“军间三十里”与《鸿门宴》中“间至军中”的“间”字的含义不相同。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国沮卫、蹙融前往楚军犒劳,当楚将军以衅鼓相威胁时,他们慷慨陈述,杀身可以保全吴国是吉祥,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知伯为人足智多谋,因道路不通而以送大钟为由诱骗仇由国君,仇由国君贪婪昏庸不听臣子谏言,最终落得引狼入室而亡国的下场。
C.左史倚相识破越王的真实意图,劝楚王趁机进兵跟踪越国;因灭吴之后越军实力大损,所以越王迫于形势而割让五百里地给楚国。
D.天降十日大雨,倚相料定吴军必来偷袭,当吴军失望返回之时,他又料定吴军恪守君子风度,可以趁机偷袭,可见倚相智谋过人。
45.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
(2)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
【答案】42.BJP 43.A 44.D 45.(1)如果死人有知觉的话,那么我们将在打仗的时候,让楚军战鼓敲不响。
(2)越国现在又来借兵去攻打晋国,这是向我表示(越国)并没有(因战胜吴国而军力)受损。楚国不如起兵和(越国)共同瓜分吴国。
【解析】4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行。送钟本是小国侍奉大国的事情,现在大国已经送钟来了,那军队一定会跟随在后面。
“不可”是针对“除道将内之”表达的观点,语意完整,后面断开;“此”是下句主语,其前断开,即应在B处断开;
“此……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在“也”后断开,即J处应断开;
“而今也”的“也”是句间语气词,此处“而今”是时间状语,修饰后面“大以来”,中间不必断开;“卒”是“必来”的主语,其前断开,即P处断开,
“卒必随之”主谓宾完整,不必断开。
故在BJP三处句读。
4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副词,本来;形容词,顽固。“固”字的含义不同。句意:本来就等着将军发怒呐!/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
B.正确。动词,清除;名词,殿阶。“除”字的含义不相同。句意:准备修通道路把大钟接受下来。/扶着皇上的车辇下台阶。
C.正确。名词,军队。句意:于是楚国就起兵跟踪越军。/齐国军队讨伐我们。
D.正确。动词,相距;名作状,从小路,密密地。“间”字的含义不相同。句意:楚吴两军相距三十里。/从小路密密地回到了军营中。
故选A。
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吴军恪守君子风度”错,原文为“其君子必休”,意思是当官的一定在休息。
故选D。
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知”,知觉;“当”,在……时候;“鸣”,响。
(2)“索”,要,借;“病”,受损;“分”,瓜分。
参考译文:
楚王伐吴,吴王派沮卫、蹙融用酒食慰劳楚军,而楚国将军说:“把他们捆起来,杀了来祭鼓。”楚人问沮卫、蹙融说:“你们来时,占过卜吗?”他们回答说:“占卜过。”“是吉兆吗?”他们说:“是吉兆。”楚人说:“现在楚军将要用你们祭鼓,怎么说呢?”他们回答说:“这正是吉利的所在了。吴王派我们来的时候,本来就等着将军发怒呐!将军发怒了,吴军就深挖壕沟,高筑城墙;将军不发怒呢,吴军松懈疲惫。现在将军杀了我们,吴军就一定会警惕起来严加防守了。再说国家的占卜,不是为臣子个人占卜。杀掉一个臣子而使一个国家得以保全,这不叫吉利叫什么呢?再说如果死人无知觉的话,那么你们拿我们来祭鼓也没有用处;如果死人有知觉的话,那么我们将在打仗的时候,让楚军战鼓敲不响。”楚人因而没杀他们。
智伯将要征伐仇由,但道路艰险不通,于是铸了一口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仇由国君非常高兴,准备修通道路把大钟接受下来。赤章曼枝说:“不行。送钟本是小国侍奉大国的事情,现在大国已经送钟来了,那军队一定会跟随在后面,大钟是不能接受的。”仇由国君不听,于是接受了大钟。赤章曼枝于是就截短车毂两端横木而赶路,逃到了齐国。七个月后,仇由国就灭亡了。
越国已经战胜吴国,又向楚借兵去攻打晋国。左史倚相对楚王说:“越国攻占吴国,豪杰之士战死,精锐部队耗尽了,武器装备毁坏了。越国现在又来借兵去攻打晋国,这是向我表示(越国)并没有(因战胜吴国而军力)受损。楚国不如起兵和(越国)共同瓜分吴国。”楚王说:“好。”于是楚国就起兵跟踪越军。越王非常气愤,准备发动进攻。大夫种说:“不行。我们豪杰之士战死了,武器装备毁坏了。我们和他们打,一定不能取胜,还不如贿赂他们。”于是越国就把露山北面五百里的地方割让给了楚国。
楚国攻打陈国,吴国前去解救,楚吴两军相距三十里。下了十天雨后,晚上放晴了。史官倚相对子期说:“下了十天雨,盔甲和兵器都集中存放着。吴军一定会来,不如多加防备。”于是楚军就摆出战阵。战阵还没摆好时,吴军就到了。看到楚军布阵,吴军就折兵返回。倚相说:“吴军来回六十里,当官的一定会在休息,当兵的一定正在吃饭。我们行军三十里去袭击他们,一定能把他们打败。”于是楚军跟随过去,就把吴军打败了。
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5+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5+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5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5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版),共13页。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