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招远市(五四制)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招远市(五四制)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书写与卷面,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初三语文
亲爱的同学:本检测题共120分,检测时间为120分钟;请务必将考生信息填写清楚;请你用中性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书写要规范、美观。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一、书写与卷面(5分)
1. 书写。请把下面的诗句认真、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田字格内。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答案】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书写能力。书写的时候,要求工整。注意“绮”“著”“未”正确书写。
2.卷面。(2分)
二、积累与运用(28分)
2.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2)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
(4)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卜算子·咏梅》)
(5)________________,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6)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7)_________________?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8)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答案】 ①. 窈窕淑女 ②. 徒有羡鱼情 ③. 曲径通幽处 ④. 一任群芳妒 ⑤. 挥手自兹去 ⑥. 其翼若垂天之云 ⑦. 其真无马邪 ⑧. 教然后知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窈窕、羡、幽、妒、兹、邪”的正确写法。
3. 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表明差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炭翁》中通过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卖炭翁的悲惨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吏呼一何怒 ②. 妇啼一何苦 ③. 可怜身上衣正单 ④. 心忧炭贱愿天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识记。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怒、啼、贱、愿”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
C. 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
D. 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B.语序不当,应改为“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C.一面对两面,可删去“能否”;
D.语序不当,把“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和“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互换位置;
故选A。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常运用寓言来表达深奥玄妙的哲学思想,创造了许多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大鹏形象就是其中之一。
B. 《登勃朗峰》的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C. 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准确无误。
D. 老城区早已失去了活力,破破烂烂,不修边幅,居民们都期待着它能够旧貌换新颜。——加点词语使用恰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A.“创造了许多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大鹏形象就是其中之一”有误。大鹏体型巨大、志向高远,并不符合优美生动的特点;
C.“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与“炸麻花梆硬,弄不好咯牙”是两种小吃的吃法,中间不能用逗号,应该用分号;
D.“不修边幅”意思是:指人穿着过于随便,比喻不注重仪容,衣着。不能用于形容老城区,对象用错;
故选B。
名著阅读。(6分)
6.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文段一
A在岸上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打得好,打得好!”她拍着手喊。“真有两下子!”保尔抓住钓竿,使劲一拽,拉断了挂住的钓丝,跑到大路上去了。
……
就在这时候,保尔已经把她当做一个知心朋友,把他那极大的秘密——他怎样偷了那中尉的手枪的经过,统统告诉了她,并且约好她再过几天一齐到树林的深处放枪去。
“你要当心,别把我的秘密泄露了。”他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把“您”字改做“你”字了。
A很认真地答应他说:“我决不把你的秘密告诉任何人。”
文段二
傍晚收工的时候,人们都回到车站去。A的丈夫匆忙走在前头,打算在车上占个好位子。A在路边站着,让所有的人走过。走在最后的一个是保尔,他已经疲倦得要命,一边走一边拄着铁锹。
“保夫鲁沙,你好!”A跟他并排走着,说,“老实说,我真没有想到你会弄成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现在的政府里找到一个比挖土好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当了委员或是有了什么同样的职位了呢。你的生活怎么搞得这样惨啊……”
保尔站住了,惊奇地看了她一眼,说:“我也没有想到你会这么……这么酸臭。”他想了一想,才找到这个比较温和的字眼。
A的脸红到耳朵根。“你还是那么粗鲁!”保尔把锹扛到肩上,迈着大步走开了。走了好几步,才回答说:“不,同志,说实在的,我的粗鲁比你的所谓礼貌要好得多。你用不着担心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倒是过得蛮好的。是你的生活已经变得比我所想的还要坏。两年以前,你还好一些;那时候你还敢和一个工人握手。现在你浑身已经发出卫生球的味道了。说句老实话,现在我和你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
(1)文段中的人物A是__________
(2)与文段一相比,文段二中的这次意外相遇,保尔采取的是与A__________的态度,他为什么采取这种态度?
【答案】(1)冬妮娅 (2)彻底决裂,因为冬妮娅有资产阶级小姐气派,她不理解保尔,认为保尔应该去“当委员”,不应该在这里挖土。保尔清醒而痛苦地认识到两人在思想上的距离越来越大,而且确定自己不能影响她,毅然与她决裂。(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文段一的内容可知,文段一写的是冬妮娅与保尔一起去钓鱼的事;根据文段二的内容可知,文段二写的是保尔选择离开冬妮娅后的一次见面。
所以文中的人物A就是“冬妮娅”。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文段一“保尔已经把她当做一个知心朋友,把他那极大的秘密”的内容可知,保尔此时将冬妮娅当做一个可以分享秘密的知心朋友;
根据文段二“保尔站住了,惊奇地看了她一眼,说:‘我也没有想到你会这么……这么酸臭。’”和“说句老实话,现在我和你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的内容可知,保尔此时对冬妮娅产生了厌恶的情绪。
保尔和冬妮娅由最初的恋人变成无话可说,因为保尔已经成长为一个平凡而刚毅的革命战士,但冬妮娅却变成了一个只顾个人利益、瞧不起劳动人民的小资产阶级,所以保尔决定与她彻底决裂。
7. 下列与名著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常谈》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 《经典常谈》是一部精彩的学术散文集,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读这本书时,我们可以用选择性阅读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进行阅读。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陷入绝境时曾一度动摇、绝望,但最终成长为百折不挠的钢铁战士。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是在达雅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
D.有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是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故选D。
8. 班级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班长围绕“以和为贵”主题,已经设计出活动一,请你设计活动二和活动三。
活动一:举行“以和为贵”征文比赛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上要征集关于“和”的经典故事,下列故事符合该主题的一则是( )
A. 道旁苦李 B. 陈太丘与友期行 C. “六尺巷”名字的来历 D. 铁杵成针
(3)周末云云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母亲想回去看望姥姥。云云的父亲发脾气说母亲总是这样唱反调,母亲也生气说父亲一点也不体贴自己。好好的周末,父母就这样吵起来了。如果你是云云,请从“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
【答案】(1) ①. 活动二示例:举办“和文化”图片展 ②. 活动三示例:举行“以和为贵”的经典诵读活动(只要与主题相符的答案,如举办“和为贵”在身边的故事会,举办“和文化”主题讲座,开展讲述古代“和”的逸闻趣事活动等都可) (2)C
(3)示例:爸爸妈妈,冷静一下听我说说好吗?今天去看望奶奶或是看望姥姥其实都没问题的,你们俩就是说话方式不太对,一家人要以和为贵,和和气气才开心,不要计较那么多啦!让我来决定好不好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应确定活动形式,例如征文比赛,歌唱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等,再结合主题内容,结合主题“以和为贵”,结合范例,可以从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创建和谐校园的角度来设计。
示例:举办“以和为贵”故事演讲比赛,讲讲历史那些和谐的故事;举办“以和为贵”手抄报比赛。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A.表现的是儿童的机智与聪敏;
B.表现的是人应该遵守承诺;
C.“六尺巷”的故事写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让家人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体现了“和”的主题;
D.表现的是做事要持之以恒;
故选C。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父母;其次针对情况:周末父母都想着去看自己的父母,于是发生争吵;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指出看望长辈的目的正确,但是二人的解决方式不对。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
示例:爸爸妈妈,请你们听听我的看法,你们想要去探望奶奶和姥姥都是非常好的想法,这是孝顺,是一个家庭和睦的基础,感谢你给我做了好的榜样。但是意见不统一时,咱们说话也要和和气气的,要商量着来,不要互相埋怨,我想这一定不是你们的本意,俗话说和为贵,咱们不如分别把两位老人接过来,一起过周末,好不好?
三、阅读(37分)
(一)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9. “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10. 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9. 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景象。
10. 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向往)。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的意思是:午间静憩传来几声鸡鸣,访寻幽境又遇犬吠暮烟。鸡在正午休息的时候长鸣,可见其地的宁静安谧,而村民的悠闲恬适也从中可以想见。“荒寻犬吠嚣”一句说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寥寥五字就将生活中这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而且由此可以推知山村远离尘嚣,难得有生人过访。其中“鸣”“吠”两词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景象。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的意思是:出游归来向人谈起此事,以为所经本是武陵桃源(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处世外桃源)。这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境一致,这是运用了世外桃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刑⑤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 •商君列传》)
【注】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男有分 分:__________
(2)民怪之 怪:__________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 恐民之不信 B. 乃立三丈之木 C. 有一人徙之 D. 行之十年
13.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 故/外户/而不闭
C.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D.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15. 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甲文中的“___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答案】11. ①. 职分,职守。 ②. 对……感到奇怪。 12. B 13. A
14. (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15. ①. 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 ②. 讲信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为: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
(2)句意为:人们觉得奇怪。怪:对……感到奇怪。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助词,相当于“的”;
C.代词,代指木头;
D.代词,代指新法;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节奏划分
A.句子的意思是: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故”是连词,其后应断开;“人”为主语,其后应断开;“亲其亲,子其子”中前一个“亲”和“子”是动词,分别是“敬爱”和“疼爱”的意思,后一个“亲”和“子”是名词,分别是“父母”和“孩子”的意思,所以“亲其亲,子其子”是相似结构;“独”是“只,单单”的意思,其后可断开。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应该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为:
(1)与,通“举”,推举,选举;信:诚信;修:培养。
(2)募,招募;徙,搬;置,放置;予,赏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乙】文中“以明不欺。卒下令”的内容可知,文中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目的是“以明不欺”,即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这一点在【甲】文中也有体现,【甲】文中提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人人讲求诚信,即“讲信”。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
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太平景象。
(三)现代文阅读I(5分)
①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②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lí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6.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捶( )击 lí( )明
17. 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18. 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6 ①. chuí ②. 黎
17.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18. 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正确使用。
①捶击:读音为,chuí jī;意思为,用重物猛力敲打。
②黎明:读音为,lí míng;意思为,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又指光明或胜利。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
根据②段“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中“我们有这个信心”后面的冒号是重要的提示,提示了中心句,就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结合第①段“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可知,“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只是杀死李公仆这个人;而“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的意思是指,有更多的像李公仆一样无畏牺牲的人会继续战斗。所以这句话表达人们不会屈服于反动派的淫威,不会被他们吓倒,杀了一个李公朴,会有无数的人在他精神的感召下不畏牺牲,起来继续战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愤怒和革命必胜的决心。
(四)现代文阅读II(10分)
故乡的番薯
孙善文
①春雨绵绵中,一批成长于故乡自留地里的番薯被锄头一个个从温润的泥土中唤醒。秋日落地,春日回阳,这是南方番薯与大地亲密交流的轨迹。
②地是自家的地,番薯却是老家的伯母所种。为了传递深情的牵挂和浓厚的情意,一麻袋番薯从家乡雷州市善排村坐三轮车出发,先是到我们村子所在的南兴镇,又从南兴镇坐长途客车,辗转五百多公里来到深圳。我驱车把这袋番薯接回家中,母亲迫不及待地按每人一个将番薯洗干净,放进锅里,约半个小时,一盘裂开嘴香喷喷的番薯被端上来,真的是粉而甜,甜而糯啊!母亲和父亲边吃边笑着,那笑容像我记忆中的番薯花,虽不起眼,却是那样盛张。他们不停地赞叹着,这就是当年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食品,母亲告诉我们,伯母为种好这一季番薯,给番薯施的全是有机肥,似乎就想证明,来自故乡的味道,那香那甜,都是朴素且发自内心的,独一无二。【A】
③把番薯种到瓶子里,任其生出蓬勃的叶,长成一帘绿色。这却是受好友的启发。那天,好友在朋友圈里晒了在自家书房一个玻璃瓶里种出的番薯苗,据说,这棵番薯他已经种了三个春秋。看他拍的相片,这哪里是一棵薯苗啊,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紫色的薯藤,绿色和淡黄色相间的叶子,相互纠缠,既呈现生机,又藏有诗意。如此诗情画意,我是记在心上了。
④这天,母亲又在阳台一角挑番薯,准备送到锅里,我看到一个已经发了芽,便让母亲给我留下。我要带回单位去,要种番薯了。
⑤水乃生命之源,水润万物。我把水像泥土一样装进玻璃瓶里,满满一瓶。薯块的五分之一泡在水中。母亲对我说,只要根长出来,番薯就算养活了。这让我对此甚是期待。每天早上我都要看看薯块上是否有根冒出来。直到一周后,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像一条尾巴在水中摇摆起来的时候,我才舒一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薯根越长越多,越长越快,不曲不折地伸长着,倒有点像南方的榨树根,一条一条,却是清晰可见,洁白而纯净。
⑥紧接着,又有一个个新芽从薯块上翘起来,嫩嫩的,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B】
⑦番薯叶长出来,一间陋室仿佛都抹上新的色彩。一片片苍绿的番薯叶顺着不断伸长的薯藤,长得认真而有序,像小孩儿伸出的小巴掌,让人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枝上有枝而不蔓,每片番薯叶被一枝枝叶柄举着。同一棵番薯上长出的叶子,形态各异,有的呈裂片宽卵形,有的三角状卵形,有的就像一颗心。叶子越长越密,紧随着时光,南方惯有的艳绿与北方秋季同步的黄,就这样结在了同一藤枝上。经遇风霜,整个瓶子也就变成一幅画,这与好友家的已有几分神似。有同事经过我办公室门口,站在远处好奇地问那是什么花时,我总会笑着让他们先看看,最后他们也都忍不住笑,怎么这么像一枝花啊?
⑧一个来自故乡的番薯,因为一份机缘,而得以存活,并像花一样活着,让故乡的味道,在异乡散发开来,既喂养我的目光,也温暖了我的情思。有时我在想,那叶柄上举着的或就是一个农家子弟的前世,尽管不是花,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便也努力地生发,像花一样绽放,没有那份娇媚,却也多一份随遇而安。
⑨玻璃瓶种上了番薯,自然成不了薯田,因为番薯属于根茎植物,薯块其实就是它根的一部分。但从一个供人果腹的农作物到一盆赏心悦目的风景,香薯已换了角色。
⑩换了角色,同样活好,让叶子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或许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9. 有人说,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可拟为“我的番薯梦”,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说说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20. 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一片片苍绿的番薯叶顺着不断伸长的薯藤,长得认真而有序,像小孩儿伸出的小巴掌,让人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
21. 下面这段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觉得放在A、B哪一处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农村长大的人,对番薯叶或许都有共同的记忆,那时的番薯大多用于煮番薯饭。而到如今,连番薯叶已是城市人餐桌上的环保菜,这不由让我想起农村的岁月,那年月的我们是如何也不敢想,番薯会有如此“尊贵”的待遇。
22. 文章结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除了这个道理外,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体会?尝试着写出一点。
【答案】19. 我觉得原标题更合适。因为全文都是围绕“故乡的番薯”来展开的,作者写故乡的番薯到了城市里,换了角色,也依然能蓬勃生长,并且由此感悟到了生活的哲理。
20. 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把番薯叶比作“小孩儿伸出的小巴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番薯叶的繁茂和可爱情状,表现了作者对番薯叶的喜爱之情。
21. B这是作者在玻璃瓶里养番薯后生发的感慨,同时,也引出下文对番薯叶的描写。
22. 即使身处异乡,即使换了角色,我们也要像番薯一样学会适应,努力向上,这是我们在面对新环境、接受新挑战时应该具备的心态。读这篇文章,我还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作者对番薯苗的喜爱和赞美;浓浓的故土情结)。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以“故乡的番薯”为线索,依次写的了接番薯、吃番薯、栽番薯、忆番薯、赏番薯、悟番薯。“让故乡的味道,在异乡散发开来”由故乡写到城市的番薯,“故乡的番薯”更符合文章内容。而“我的番薯梦”则范围小的多。所以以“故乡的番薯”为标题更合适。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题目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伸长”“长得认真而有序”“像小孩儿伸出的小巴掌,让人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可得知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番薯叶长得柔嫩、可爱,表达对番薯叶的喜爱之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的衔接与连贯。
第⑤段写的是“我”栽番薯,第⑥段写番薯叶长新芽,第⑦段写番薯叶长出来,材料也是写的是番薯叶,是由养番薯后生发的感慨,也引出下文对番薯叶的描写,故而应放在B处,与上下文衔接紧密。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根据“换了角色,同样活好,让叶子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或许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自己从一个农家子弟,来到个陌生的城市工作,自己即便只是番薯叶,也要努力地生发,像花一样的绽放,过好自己需要的生活,表达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读了这篇文章,还体会到:人要学会适应环境;故乡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要忘本;学会创新,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天地。
(五)现代文阅读Ⅲ(8分)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张凡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③《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
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注】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乃逸乃谚:就会放纵粗鲁。
23.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4. 选文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5. 选文③④段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答案】23.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24.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尚书》中的名言,论述了不体会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珍视劳动的价值(或论述了不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从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25. 不能。③段是从“劳动技能的提升”角度论述的,④段是从“劳动精神的培育”角度述的。二者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或答:与第④段的首句相对应),所以不能互换。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
依据题目“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和②段“‘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可提炼本文的中心论点: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引用论证及其作用的能力。
依据③段“《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可知,这是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依据“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可知,这是论述了不体会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珍视劳动的价值这一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论证思路的能力。
不能。依据③段“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内容可知,作者是从“劳动技能的提升”角度论述的中心论点的;依据④段“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可知,本段文字主要是从“劳动精神的培育”角度述的。这说明,第③段文字是从外在表现进行论证,第④段文字是从内在培育方面进行论证的。依据二者从表至里的构成关系可知,这构成了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所以,不能互换。
四、作文(50分)
26. 题目:我和书的故事
要求:(1)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为素材,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作文;(2)言之有物,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我和书的故事
温暖春日游娇嫩的绿芽伴随;炎炎夏日有烈火般的骄阳陪伴;萧瑟秋日有林间小路旁火红的枫叶伴随;寒冷冬日有洋洋洒洒的白雪陪伴。一年四季,场景变换,风景如画,我身边总夹着一本书。里面密封着春日的盎然,夏日的酷热,秋日的凄凉,冬日的风霜,陪我度过无数个四季,也不觉得孤单。
春日好似一部古典书籍《西游记》。取经路上有多少困难,有多少艰辛,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坚持,齐心克服难题,最终成功。我最爱在暖洋洋春日的下午品读这本书。一个人,一杯茶,坐在摇椅上一读便是一个下午。我在书中畅游,与唐僧他们一齐经历磨难,为唐僧被狐狸精抓走,悟空被金、银角大王困在葫芦里而担忧,为他们的团聚和化险为夷而感动,为他们的成功而欢喜。合上书,听着潺潺流水,嗅着淡淡花香,在这春日里回味这曲折传奇。
夏日就像是一部《水浒传》。她有着鲁达的侠肝义胆,武松的武艺高强,吴用的机智才干。坐在窗边,一束极强的光线照在未合拢,散着淡淡墨香的纸张上,渲染着人物情感,翻山越岭带我来到其间,领略英雄间的浓厚情谊和他们豪迈的、嫉恶如仇的性格,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勉励我做一个正直的人。烈日炎炎,这强烈的阳光使我领悟情感,寻觅做人真理。
秋日如同一部《红楼梦》。继承着夏日的“荣华”却结局悲凉。一个人靠在树下,四周是飘落的红叶,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我拾着书身临其境。与黛玉一起葬花,与宝玉一起吟诗,看破家族繁华,看尽人间沧桑。又是一片枯叶飘落,却使我感到更加悲凉。书中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结局更是让人潸然泪下。与大观园的儿女同呼吸共命运,一丝愁苦涌上心头。
冬日仿佛一部《三国演义》。北风呼啸,使我不由想起曹操的狡诈,而晚冬马上就露出的尖尖嫩芽,又使我想到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深,三顾茅庐的真心诚意和诸葛亮的聪明机智,心中泛着莫名的酸涩和暗暗欢喜。
一年轮回,四季仍是那样,风景如画,而我独自领略这美丽却并不孤单。我有着忠实的朋友,她用她的故事为我生动的讲解着一幅幅优美画卷,使我的学识更加丰富。
这就是我和书故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我和书的故事”要求叙述有关“书”的故事。可以写读书的故事,写书带给我们快乐,带给我们思索,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一路书香,伴随着我们成长,让我们品味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通过读书,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很多道理。故立意可定为如:读书的积极意义,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感受等。也可以写一本有纪念意义的“书”。可以写“书”承载的感情,故立意可定为亲情、友情、师生情相关的内容,如书代表着朋友的鼓励、代表着父母给予的关爱、代表着老师寄托的希望等等。
选材构思:可写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生过的许多有趣的故事,如在购书、借书、读书、还书时发生的故事。把自己和书发生的故事中最吸引人的情节、细致生动地写下来,也就是选择感受最深的、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写下来。用第一人称来写,叙事清楚、内容具体、感受真实。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写作。略谈自己的读书经历,然后详细叙述关于读书的一件事。通过读书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获得了哪些启示,感受到了哪些情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栖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五四制)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8页,答题前,务必用0,必须用0,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招远市(五四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词书写,句子默写,情景默写,选择题,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海阳市(五四制)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名页,共120分,答题前,务必用0,必须用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