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精品解析: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2024届高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精品解析: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2024届高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01
    精品解析: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2024届高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02
    精品解析: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2024届高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精品解析: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2024届高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2024届高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2024届高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和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画一律”说包含两个子命题:“诗”与“画”“一律”,“画”与“诗”“一律”。在这个命题中,诗画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与次、决定与被决定的问题。
    首先,是“画”与“诗”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画”向“诗”借鉴什么的问题。从这一命题的提出者苏东坡和使用这一命题的古人的实际用例看,画与诗都是指以山水为代表的包括花竹禽鸟等在内的描绘自然景物的题材。中国古代山水画长期在绘画各科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传统士大夫十分看重绘画陶冶性情的作用,认为以山水为主的自然题材最具有这种功能。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文人雅士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画是否舒适。换句话说,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文人雅士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虽然摹写物象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文人山水画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其次,是“诗”与“画”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诗”向“画”借鉴什么的问题。抒发“情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论主张。然而,诗固应言情,固善言情矣,亦可以、亦善于写景。诗词皆重体物,“体物”与“写景”一样,与“缘情”“言情”并列成词,成为诗歌创作重要的基本主张。虽然绘画是造型艺术,但处在与诗歌相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趣味下,重道轻艺、重神轻形、重表现轻再现、重抒情轻体物便也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但虽轻不弃,重艺、重形、重再现、重体物也是一种传统。在这个传统下,可以发现很多以“逼真”“如画”“如在目前”之类美颂诗歌的文艺批评实例。如“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细看君诗如看画,无声诗里画何如”。古代诗歌,不论就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就理论诉求来看,均重直观摹绘,重体物相形。
    (摘编自刘石《“诗画一律”的内涵》)
    材料二:
    “诗画相融”得以融合的根据是什么?
    魏晋玄学盛行的结果,引起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普遍自觉。清谈的人生,是要求超脱世务,过着清远旷达的艺术性的人生。宁静而丰富的自然,与纷扰枯燥的世俗,恰形成一鲜明的对照。于是当时的名士,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自己的心境落向于自然之中,在自然中满足他们艺术性的生活情调。自然由此时起,凭玄学之功,便浸透于艺术的各方面,以形成中国尔后艺术发展的主要路向与性格。
    诗与自然发生关系很早。《诗经》中的比兴,即诗与自然的关系。不过魏晋以前,在文学中的自然只是偶然相遇、旋绾旋开的关系,人并不曾着意去追寻自然,也不曾把人生的意义安放于自然之上。此时自然在文学中的地位,还是处于消极的状态。到了魏晋时代,人开始在文学中主动地追寻自然,并且要在自然中安放人生的价值,这从《文心雕龙·物色》篇“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的两句话即可看出。因此,便出现了谢灵运的山水文学,流衍所及,遂至如隋李谔上书所谓“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后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情,见于言外。”上一句话正说明了自然在诗中的地位。总之,由魏晋所开辟的自然文学,是人的感情的对象化、感情的自然化,于是诗由“感”的艺术,而同时成为“见”的艺术。诗中感情向自然的深入,即人生向自然的深入。由此而可以把抑郁在生命内部的感情,扩展向纯洁的自然中去。
    自然景物之见于绘画,当然也很早,但这皆系作背景之用。因魏晋玄学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物画盛行的当时,已出现有宗炳、王微等的山水画,这比西方大约要早一千两百多年。 宗炳谓山水是“质而有趣灵”,王微谓山水是“本乎形者融灵”。灵即精神,即他们所追求的清高玄远的意境。他们之所以爱山水、画山水,是因为在山水之形中间,发现了山水的清高玄远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可以作为他们人生的安息之地。其实,山水的精神,实即由作者自己的精神照射而出。所以宋黄山谷说“高明博大,始见山见水”。而宋汪藻便说“精神还仗精神觅”,元虞更说“江生精神作此山”。简单地说,这是自然的精神化。中国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画,是成立于自然的感情化之上的。这是“见”的艺术,而同时成为“感”的艺术。画中自然向精神的迫近,即自然向人生的迫近。由自然的“拟人化”,而使天地有情化。
    诗由感而见,这便是诗中有画;画由见而感,这便是画中有诗。欧阳修《盘车图诗》“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遁形。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也正说出了诗画交融的事实。而晁补之在《捕鱼图》序中谓“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也正说明了诗对于画的助益。而其中都是以魏晋时代玄学对自然的新发现为两者精神上、内容上共同的连结点。画与诗的融合,即人与自然的融合。所以在中国艺术家的精神中,自然不仅没有对人产生压迫感,反而对人生生发一种精神解放、安息的作用。董其昌以及米友仁、黄大痴们所以能享高年,盖得力于“画中烟云供养”。这和西方近代许多神经质的艺术家,恰成一强烈对照。
    诗画相融尚需形式上的融合,即需要文人进入到画坛里面的这一条件的出现。中国的所谓文人,多指的是长于诗、长于书法之人。用与诗相通的心灵、意境,乃至用作诗的技巧画出了一张画,更用一首诗将此心灵、意境咏叹了出来,再加上与绘画相通的书法,把它写在画面空白的地方,使三者互相映发,这岂非由诗画在形式上的融合,而得到了艺术上更大的丰富与圆成吗?
    (摘编自徐复观《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与“诗”的“一律”,也就是“画”向“诗”借鉴什么的问题。画家绘画不须摹写物象,只须如文人雅士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B. “诗”与“画”的“一律”,也就是“诗”向“画”借鉴什么的问题。在重神弃形上,“诗”与“画”紧密地结合起来。
    C. 虽然魏晋玄学在自然中的新发现为“诗画融合”提供了连结点,但这种连结只是形式上的,还需要精神上、内容上的。
    D. 诗由感而见,这便是诗中有画;画由见而感,这便是画中有诗,如苏东坡评王维“味王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王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魏晋时起,自然凭玄学之助,浸透于诗、绘画之中,谢灵运的山水文学和宗炳、王微等的山水画随之出现。
    B. 宗炳、王微发现了山水清高玄远的精神;实际上,山水的精神,即由他们自己的精神照射而出。
    C. 文人画出了画,再用书法把诗写在画面的任何地方,画、诗、书法互相映发,诗、画因形式上的融合而得到了艺术上更大的丰富与圆成。
    D. 在中国艺术家的精神中,自然不仅没有对人产生压迫感,反而对人生生发一种精神解放、安息的作用,如陶渊明的田园文学。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画相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诗画的融合,当然是以画为主;画因诗的感动力与想象力,而可以将其意境加深加远。”
    B. 商伟:“文人的山水画因为表现了诗的意趣,而成为‘画中有诗’,而文人的山水诗因为有了画作为它形象的体现,则更有了‘诗中有画’的意味。在诗与画的关系中,诗才是决定性的。”
    C. 叶青:“诗意乃是绘画应该追求的境界,这才是所谓‘诗画本一律’的关键。”
    D. 张大千:“诗重寄性抒情,何尝不重状物存形;画重应物相形,诗与画形貌不同,而本质无殊,又何从区分高下!”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诗画相融”这一命题,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 学弟学妹们在学习诗歌单元后,想画一幅有关“秋天”的画,写一首有关“秋天”的诗。如何使画更有“诗味”,诗更有“画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答案】1. D 2. C 3. D
    4. ①材料一侧重从“画”与“诗”的“一律”和“诗”与“画”的“一律”两个方面阐述“诗画相融”的内涵: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寓兴会心、寄性抒情;诗歌重直观摹绘,重体物相形。
    ②材料二侧重从内容上魏晋时代玄学对自然的新发现、形式上文人进入到画坛两方面阐述“诗画相融”的根据。
    5. ①使画更有“诗味”:真实展现个体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或喜爱或感伤,寄性抒情,把抑郁在生命的感情,扩展到自然中去。
    ②使诗更有“画意”:具体描摹秋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如菊花、大雁、红叶、成熟的麦田,让诗具有画面感,可视,从而再现“秋天”。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画家绘画不须摹写物象”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虽然摹写物象是绘画的天职”可知,画家绘画必须摹写物象。
    B.“在重神弃形上”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但虽轻不弃,重艺、重形、重再现、重体物也是一种传统”可知,应是“体物写景”上。
    C.“但这种连结只是形式上的,还需要精神上、 内容上的”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五段“而其中都是以魏晋时代玄学对自然的新发现为两者精神上、内容上共同的连结点”,第六段“诗画相融尚需形式上的融合,即需要文人进入到画坛里面的这一条件的出现”等内容可知,应是“但这只是精神上、内容上的连结点,还需形式上的融合”。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再用书法把诗写在画面的任何地方”说法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再加上与绘画相通的书法,把它写在画面空白的地方,使三者互相映发”可知,应是“再用书法把诗写在画面的画面空白的地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诗画相融”的观点认为,诗画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与次、决定与被决定的问题。
    A.“诗画的融合,当然是以画为主”的表述表明郭沫若认为画占主导性地位,不符合“诗画相融”这一观点。
    B.“在诗与画的关系中,诗才是决定性的”的表述表明商伟认为诗占主导性地位,不符合“诗画相融”这一观点。
    C.“诗意乃是绘画应该追求的境界,这才是所谓‘诗画本一律’的关键”的表述表明叶青认为诗占主导性地位,不符合“诗画相融”这一观点。
    D.“诗与画形貌不同,而本质无殊,又何从区分高下”的表述表明张大千认为诗画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与次、决定与被决定的问题,符合“诗画相融”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在材料一中,作者从“画”与“诗”的“一律”和“诗”与“画”的“一律”两个方面阐述“诗画相融”的内涵。“首先,是‘画’与“诗”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画”向“诗”借鉴什么的问题”“其次,是“诗”与“画”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诗”向“画”借鉴什么的问题”。指出“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文人雅士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虽然摹写物象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文人山水画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也就是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寓兴会心、寄性抒情;而“虽然绘画是造型艺术,但处在与诗歌相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趣味下,重道轻艺、重神轻形、重表现轻再现、重抒情轻体物便也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但虽轻不弃,重艺、重形、重再现、重体物也是一种传统”“古代诗歌,不论就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就理论诉求来看,均重直观摹绘,重体物相形”,也就是诗歌重直观摹绘,重体物相形。
    与材料一不同,材料二侧重从内容上魏晋时代玄学对自然的新发现、形式上文人进入到画坛两方面阐述“诗画相融”的根据。作者首先提出“‘诗画相融’得以融合的根据是什么”的问题,接着解释了这一问题,“到了魏晋时代,人开始在文学中主动地追寻自然,并且要在自然中安放人生的价值”“总之,由魏晋所开辟的自然文学,是人的感情的对象化、感情的自然化,于是诗由‘感’的艺术,而同时成为“见”的艺术”“中国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画,是成立于自然的感情化之上的”“都是以魏晋时代玄学对自然的新发现为两者精神上、内容上共同的连结点。画与诗的融合,即人与自然的融合。所以在中国艺术家的精神中,自然不仅没有对人产生压迫感,反而对人生生发一种精神解放、安息的作用”等内容表明,材料二侧重从内容上魏晋时代玄学对自然的新发现、形式上文人进入到画坛两方面阐述“诗画相融”的根据。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二段“先,是‘画’与‘诗’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画’向‘诗’借鉴什么的问题”“虽然摹写物象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文人山水画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材料二第三段“诗中感情向自然的深入,即人生向自然的深入。由此而可以把抑郁在生命内部的感情,扩展向纯洁的自然中去。”可知,要使画更有“诗味”:真实展现个体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或喜爱或感伤,寄性抒情,把抑郁在生命的感情,扩展到自然中去。
    从材料一第三段“其次,是‘诗’与‘画’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诗’向‘画’借鉴什么的问题”“虽然绘画是造型艺术,但处在与诗歌相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趣味下,重道轻艺、重神轻形、重表现轻再现、重抒情轻体物便也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古代诗歌,不论就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就理论诉求来看,均重直观摹绘,重体物相形”,材料二第三段“由魏晋所开辟的自然文学,是人的感情的对象化、感情的自然化,于是诗由‘感’的艺术,而同时成为‘见’的艺术”可知,应该使诗更有“画意”:具体描摹秋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如菊花、大雁、红叶、成熟的麦田,让诗具有画面感,可视,从而再现“秋天”。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继任者
    谢松良
    文本一:
    樊家面馆店铺不大,除卖面条外,还兼卖炒菜、卤菜,以及米酒。因为是小店,没有聘请服务员,七十多岁的老板樊老头和老伴兰姨忙进忙出,整天乐此不疲。
    樊老头每天起得早,天微微亮,面馆里便响起锅碗瓢盆的撞击声,或者剁肉砍骨头的声响。我吃过早饭上学,故意绕道经过面馆,总爱在店门口怯生生地往里张望一阵。若是被樊老头看见了,他准会走过来问我:“小孩子不赶紧去上学,在这里逗留个啥?迟到了,小心挨老师的批评。”
    “不会的,我走路快。”我低声回他。
    去的次数多了后,我便和樊老头熟络起来。有一回,我忍不住问了一件闷在心里很久的事情:“你的生意这么好,一到吃饭时间,店里的客人都挤不下,为何不扩大经营呢?”
    樊老头告诉我,做生意铺子大,可能多赚钱,也可能不赚钱;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小打小闹以一当十,做精做细,说不定小本生意也能做出点名堂。从樊老头的话里,我悟出:做人和开店是一个道理,只有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成功。
    我那时正念高中,学习成绩不理想,每次考试一个头两个大,樊老头的话点醒了我。我决心偷师学艺。到了周末,我时常装作无所事事的样子,去樊老头那里凑热闹。客人不多的时候,我站在楼台头一旁问这问那,他的一招一式都逃不过我的眼睛。
    终于,给我看出了门道,面条煮得好不好吃,主要是看拌面的臊子,我细细点数,樊老头家主要以牛肉、肥肠、瘦肉、猪杂、炸酱等为配料的面条,佐料有红油、胡椒粉、花椒、盐巴、猪油、葱花、陈醋、酱油、蒜末、姜水、料酒共十一味,还有两味装在陶罐里,看不见也猜不透。
    一个周末,我如期到了店里,兰姨招呼纷纷涌入店内的客人落座,收了钱,一一写好单交给樊老头去做。不一会儿,煮好的面条端上来,肥肠、牛肉、精瘦肉等臊子,配以芝麻和秘制豆瓣烧制的酱料,宛如红玛瑙一样覆盖在面条上,泛着微红的面汤上浮着星点绿色葱花,面条里面再藏上几片翠绿的青菜叶,刚一入口,麻辣鲜香口感直透脏腑,那就一个香啊!
    客人们发自内心地打趣道:“樊老头,你这面条真是人间美味啊!”眼尖的客人看到我在樊老头跟前鞍前马后,就问:“喂,老头,你收徒弟了?”见樊老头不置可否,客人又笑着说:“你也该收个徒弟,要不然,你哪天去了天堂,我们去哪里吃这么好吃的面条呢?”
    这时候,樊老头拉着我冲到那位客人面前,歪着脖子红着脸对他说:“你还真说对了,他就是我收的徒弟。”
    我生怕樊老头反悔,立马跪下去,给他行拜师礼。樊老头一把扶起我,说你这个调皮的孩子也懂这个。然后,樊老头像捡了宝一样,扬声对客人们说:“你们常来帮衬我的生意,我很感激,借收了徒弟的机会,我今天就好好露一手,做两桌下酒的好菜,庆贺一下。”
    樊老头炒菜,我在一旁打下手,他悄悄地对我说:“小子,你看好了,我不光面条煮得好,菜烧得更好吃。”果然,菜一端上桌,就传来一片叫好声,客人说:“樊老头,你这几样菜煎炒烹炸卤炖都全了,味道堪称一绝,神厨啊!”
    兰姨在一旁说:“你们今天能尝到我家老头的手艺,全沾我家徒弟的光了。”我心里那叫一个美啊!
    我跟樊老头学厨艺的事传到父母的耳朵里,他们不反对也不赞成。拿到高中毕业证后,我干脆搬到樊家面馆去住了,一心一意跟着樊老头学厨艺。
    三年后的深秋,樊老头无疾而终。樊老头无儿无女,根据他老人家的遗愿,我成了樊家面馆的新主人。而这时,传来了政府要整体搬迁到樊家面馆对面新楼办公的消息,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天天来找我们谈面馆出售或转让的事。
    面对他们开出的优厚条件,我动了心,劝兰姨将面馆转出去,去其他街道另开一家。一切谈妥,就在转让协议上签字时,樊家面馆的木牌突然掉下来,我一惊,手中的笔掉在了地上……
    (有删改)
    文本二:
    其实,故事情节好看,这只是对作品的直观、表面感觉,这样的作品虽然叫好,但也只停留于好的层面;而精品,则是作品的思想、析出的文义,令读者的思维走向跌宕起伏,百转千回。
    近来读到作家谢松良的一篇《继任者》,就给了我上述的感觉。 要知道,一篇能被读者深深记住的小说,不仅仅是因为语句华丽、故事跌宕,更是小说有一股精神在读者的阅读河流里流淌、这股精神像河水滋润两岸植物一样滋润读者的精神灵魂。……这篇《继任者》耐人寻味。
    (摘编自余清平《当操守遇到令人无法抗拒的诱惑——评谢松良小小说《继任者》》)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上学时故意绕道经过面管,还总爱往里张望,透露出樊家面馆有吸引“我”的地方。
    B. 樊老头的经营理念颇含管理。他的话使“我”悟出了做人的道理: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C. “我”装作无所事事却“问这问那”,而樊老头并不说破,可见樊老头城府之深。
    D. 在客人的鼓动下,樊老头收“我”为徒,“像捡了宝一样”表明他十分看好“我”这个继任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十多岁”的樊老头“忙进忙出,整天乐此不疲”,体现出他勤劳敬业。
    B. 樊老头收徒的情节中,“拉着我冲”“歪着脖子红着脸”等使用了动作、神态等描写。
    C. 小说通过“我”的偷师学艺和“涌入”的客人们的赞美,正面凸显出了樊老头手艺高超。
    D. 小说结构严谨,善于布局,小说开头部分多处使用铺垫,小说后面情节也有多处照应。
    8. 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9. 文本二认为《继任者》堪称“精品”,“能被读者深深记住”。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亲身经历,向读者讲述发生在面馆的故事,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②利于表现樊老头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更能直接感受到樊老头高超的手艺。③利于凸显小说主题,引发读者深思。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我”作为继任者还能不能传承樊老头的厨艺,继续发扬饮食文化?
    9. ①文本二认为:“精品”要以思想令读者的思维走向跌宕起伏;“精品”要被读者深深记住,重在要有一股精神滋润读者灵魂。②文本一花大量笔墨写“我”和樊家面馆的结缘及成为樊老头徒弟的经过,却只用极少的笔墨写“我”准备转让店铺和面馆招牌突然掉落。情节的起伏跌宕让读者猝不及防,思维走向也随之发生转换。③文本一揭示了在利益的诱惑和困难的阻隔下,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继任者这一主题。主旨耐人寻味,滋润了读者的精神灵魂,让人过目难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樊老头城府之深”分析有误。樊老头并不说破,并不能说明樊老头城府深,而是说明樊老头也在暗中考察“我”;同时“城府之深”偏贬义,也不符合小说体现出的情感态度。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正面凸显出”分析错误。 “我”的偷师学艺和“涌入”的客人们的赞美,是从侧面衬托出樊老头手艺高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的能力。
    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如“到了周末,我时常装作无所事事的样子,去樊老头那里凑热闹。客人不多的时候,我站在楼台头一旁问这问那,他的一招一式都逃不过我的眼睛”等,用“我”的亲身经历,向读者讲述发生在面馆的故事,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
    根据“我如期到了店里,兰姨招呼纷纷涌入店内的客人落座,收了钱,一一写好单交给樊老头去做。不一会儿,煮好的面条端上来,肥肠、牛肉、精瘦肉等臊子,配以芝麻和秘制豆瓣烧制的酱料,宛如红玛瑙一样覆盖在面条上,泛着微红的面汤上浮着星点绿色葱花,面条里面再藏上几片翠绿的青菜叶,刚一入口,麻辣鲜香口感直透脏腑,那就一个香啊”可知,通过“我”的视角,更能直接感受到樊老头高超的手艺。
    根据“面对他们开出的优厚条件,我动了心,劝兰姨将面馆转出去,去其他街道另开一家。一切谈妥,就在转让协议上签字时,樊家面馆的木牌突然掉下来,我一惊,手中的笔掉在了地上……”可知,利于凸显小说主题,引发读者深思。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我”作为继任者还能不能传承樊老头的厨艺,继续发扬饮食文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根据“而精品,则是作品的思想、析出的文义,令读者的思维走向跌宕起伏,百转千回”“要知道,一篇能被读者深深记住的小说,不仅仅是因为语句华丽、故事跌宕,更是小说有一股精神在读者的阅读河流里流淌、这股精神像河水滋润两岸植物一样滋润读者的精神灵魂”可知,文本二认为:“精品”要以思想令读者的思维走向跌宕起伏;“精品”要被读者深深记住,重在要有一股精神滋润读者灵魂。
    根据“去次数多了后,我便和樊老头熟络起来。有一回,我忍不住问了一件闷在心里很久的事情”“我那时正念高中,学习成绩不理想,每次考试一个头两个大,樊老头的话点醒了我。我决心偷师学艺”“我生怕樊老头反悔,立马跪下去,给他行拜师礼”“面对他们开出的优厚条件,我动了心,劝兰姨将面馆转出去,去其他街道另开一家……”可知,文本一花大量笔墨写“我”和樊家面馆的结缘及成为樊老头徒弟的经过,却只用极少的笔墨写“我”准备转让店铺和面馆招牌突然掉落。情节的起伏跌宕让读者猝不及防,思维走向也随之发生转换。
    根据“面对他们开出的优厚条件,我动了心,劝兰姨将面馆转出去,去其他街道另开一家。一切谈妥,就在转让协议上签字时,樊家面馆的木牌突然掉下来,我一惊,手中的笔掉在了地上……”可知,文本一揭示了在利益的诱惑和困难的阻隔下,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继任者这一主题。主旨耐人寻味,滋润了读者的精神灵魂,让人过目难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①愈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
    ②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③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④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尝在围中。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B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C.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D.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远诚畏死”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诚”字的含义不同。
    B. 浮图,梵语音译,也作“浮屠”,可指和尚。也可指佛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C.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D. “颜色不乱”与“颜色憔悴”(《屈原列传》)两句中“颜色”二字的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远原本地位张巡之上,但才能不及张巡,加之又有把柄在他手上,所以许远打开城门,甘居于张巡之下,和他共同进退。
    B. 作者认为许远在不得外援且叛军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虽忠诚但相信了叛军“国亡主灭”的诳语也属情理之中。
    C. 第③段写南霁云乞师和拒降。乞师一节,南霁云由不忍独食到断指,射塔,他忠义、慷慨、激愤的表现震撼人心。
    D. 第④段补叙张巡的读书、就义等内容,娓娓道来,人物的音容笑貌得以自然呈现,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2)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14. 在已有李翰详密的《张巡传》的情况下,韩愈为什么还要写作这一篇“后叙”?请结合全篇进行概括。
    【答案】10. A 11. C 12. A
    13. (1)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盘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向叛军投降。
    (2)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府之间,亲自在那叫作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
    14. ①为许远立传(为许远辩诬);
    ②张巡、许远等主要人物与南霁云、于嵩等次要人物相互映衬,共树英雄群像;
    ③借描写人物轶事,丰富人物形象,宣英雄作为,弘英雄正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
    “巡”“远”,分别之张巡、许远这两个人,并且作“声威功绩”的定语,应该在“巡”“远”的中间断开,排除BD;
    “具”的宾语为“食与乐”,所以应在“具”前面,“乐”后面分别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
    “如果/诚心”;句意:如果许远真的怕死/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
    C.“编年体”错误。《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D.正确。
    均为“脸色”;句意:脸色毫不慌张/面容憔悴。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有把柄在他手上”错误。“授之柄而处其下”是说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通知”,全盘理解;“虏”,被俘虏;“辞服于贼”,状语后置句,向叛军投降。
    (2)“从事”,任职;“屡”,多次;“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状语后置句,亲自在那叫作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愈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可知,韩愈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为许远立传。
    第③段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乞师一节,把南霁云放在贺兰进明嫉妒张巡、许远的功绩,而又企图强留南霁云的尖锐矛盾环境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南霁云由不忍独食到断指、射塔,其言语行为被矛盾一步步推向前进,而他忠义、慷慨、愤激的表现也越来越震撼人心。围绕南霁云,除让贺兰进明从反面加以陪衬外。就义一节,将南霁云和张巡放在一起互相映衬,显示了两位英雄精神的契合。而张巡的忠义严肃,南霁云的临危不惧、慷慨爽朗,又各具个性。所以韩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将张巡、许远等主要人物与南霁云、于嵩等次要人物相互映衬,共树英雄群像。
    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所以韩愈借描写人物轶事,丰富人物形象,宣英雄作为,弘英雄正义。
    参考译文: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①我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  
    ②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完全明白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
    ③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义气激昂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抽出箭射寺庙的佛塔,那枝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说:“我回去打败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我于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点着说给我听。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马上被绑走,准备杀掉;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吱声。张巡叫南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笑道:“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哪敢不死!”于是誓不投降。  
    ④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曾在围城之中。张巡身长七尺有余,一口胡须活像神灵。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于嵩说:“没有读熟呀。“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一辈子不会忘记。“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像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海棠花
    齐己
    繁于桃李盛于梅,寒食旬前社后开。
    半月暄和留艳态,两时风雨免伤摧。
    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
    犹得残红向春幕,牡丹相继发池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食旬前社后开”一句介绍海棠花的花期,是在春社之后、寒食之前开放。
    B. “艳态”一词写出了海棠花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下展现出美好艳丽的姿态。
    C. “人怜格异诗重赋”写人们怜惜海棠花的零落,为它写下诗词歌赋来表达惋伤。
    D. 尾联写暮春时分海棠花凋谢后还会有牡丹开花,“犹”字表现诗人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16. 全诗如何描写海棠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运用了对比手法,“繁于桃李盛于梅”,通过与“桃李”“梅”的对比来突出海棠花的繁盛的特点。
    ②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颈联通过人和蝶侧面烘托海棠花的品格与芳香。
    ③通过这些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人们怜惜海棠花的零落,为它写下诗词歌赋来表达惋伤”理解错误。“人怜格异诗重赋”意思是人们因为喜爱海棠花的品格,所以为它写诗作赋,诗中“怜”有喜爱之意。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
    对于本诗的表达技巧,从第一句“繁于桃李盛于梅”可知,这是说海棠花开得比桃、李、梅花还要繁盛。通过与“桃李”“梅”的对比来突出海棠花的繁盛的特点。
    诗的颈联“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则是说人们因为喜爱海棠花的品格,所以为它写诗作赋;蝴蝶也因为海棠花的香气而夜间也来。这是通过人和蝶侧面烘托海棠花的品格与芳香,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海棠花开花时的繁盛场景,突出了海棠花的美丽的特点。同时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则是赞扬了海棠花的品格和芳香,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控诉的两句是“_____ ,______ ”。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______,_____”两句运用瑰丽的想象,以月宫中吴刚和玉兔对乐声的痴迷侧面烘托了李凭的高超技艺。
    (3)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 ,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自由人生的渴望。
    【答案】 ①. 泻水置平地 ②. 各自东西南北流 ③. 吴质不眠倚桂树 ④. 露脚斜飞湿寒兔 ⑤. 万里归船弄长笛 ⑥. 此心吾与白鸥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泻”“倚”“露”“鸥”。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 2002年“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启动,到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摸索和努力,非遗保护的中国方案取得了 ① 的成就。
    时至今日,饱经岁月沉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再被 ② ,进而成为流行于当下、传承创新的经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成为传承非遗老手艺的新匠人。
    每晚7点,在山西省太原市的“懿曲社”内,国家级非遗项目太原莲花落传承人王名乐都会准时登台表演。不到30岁的他在传习技艺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创作出许多紧跟时代、鲜活有趣的优秀作品,令人 ③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80后”非遗传承人谭佳丽跟随该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贾秀兰学习。通过10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使谭佳丽的宁古塔满绣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鲜明。她创作的作品广受好评,《东北三大怪》《唐卡》《马》《鹰》等作品更是获得了国家级和省、市级多项大奖。出生于1986年的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解永亮在注重各种表现技法的深度融合基础上创作了大量反映民族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鱼皮画作品。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举世瞩目
    ②束之高阁
    ③耳目一新
    19. 通过10多年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谭佳丽的宁古塔满绣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20. 解永亮出生于1986年,是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他注重各种表现技法的深度融合,创作了大量反映民族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鱼皮画作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形容非遗保护的中国方案成就巨大,可填“举世瞩目”。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
    ②结合“流行于当下、传承创新的经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成为传承非遗老手艺的新匠人”可知,形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重视,可填“束之高阁”。束之高阁: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③形容给人不同的感受,可填“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通过”和“使”连用,导致缺少主语,去掉“使”。
    句式杂糅,“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鲜明”可改为“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或“民族和地域特色浓郁鲜明”。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提取主干:解永亮创作了大量反映民族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鱼皮画作品。
    然后把定语“出生于1986年的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改为“出生于 1986年,是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主语为解永亮;状语“在注重各种表现技法的深度融合基础上”改为“注重各种表现技法的深度融合”。
    最后按照逻辑关系,以解永亮为主语,表述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据统计,人类传染病60%来源于动物,50%的动物传染病可传染给人类。那么,这些野生动物是病毒的“潘多拉魔盒”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 ①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根源主要在于人类和野生动物接触增多,导致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和人类密切接触,增加变异和在人群中传播的风险。 因此, ② ,就会大大降低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概率。另外,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也是人畜共患病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经常说要保护野生动物,在很多人眼里:它们弱小,无助,可怜,需要人类的保护。其实, ③ ,是因为野生动物也在保护我们人类。当前,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从流行病传播的角度来说,只有真正找到病毒的中间宿主,才可能彻底切断病毒的传播链。
    21.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潘多拉魔盒”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C 22. ①为何会在人类社会中传播
    ②只要减少和野生动物的接触
    ③我们之所以要保护野生动物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潘多拉魔盒”是比喻,把野生动物比作潘多拉魔盒。
    A.借代,丝竹代指音乐,案牍代指繁忙的公务。
    B.借代,干戈代指战争。
    C.比喻,雪比喻浪花。
    D.借代,风流代指古代英雄。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根源主要在于人类和野生动物接触增多,导致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和人类密切接触,增加变异和在人群中传播的风险”可知,此处是说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可填“为何会在人类社会中传播”。
    ②此处是说降低病毒跨物种传播概率的条件,根据上句的解释可知,要减少和野生动物的接触,可填“只要减少和野生动物的接触”。
    ③根据“需要人类的保护”“是因为野生动物也在保护我们人类”可填“我们之所以要保护野生动物”。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沈燮元担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主编,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没有电脑的年代,全凭着手写脑记和专业积累,将十几万张零碎、难辨真伪的卡片信息梳理完成,整个编纂工作耗时十八年……这位眼中有光的“少年感”老人退而不休,以馆为家,年近百岁时还在做“上班族”,风雨无阻,每天坐公交到图书馆读书、研究七八个小时。沈燮元曾说:“书是水,我是鱼。在图书馆工作,就像鱼在水里游。我的生命和书是连在一起的。”“不要长命百岁,要活好每一天。”语不惊人,谦和诚朴,直抵人心。 网友说:“在万事求快的年代,能将一份热爱坚守一辈子,便成了传奇。”
    以上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沈燮元一直热爱工作、专注工作,坚守一生,成就传奇的内容。材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耗时十八年,没有电脑,全凭手写脑记,最终完成工程浩大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退而不休,退休之后仍然坚持读书和工作,他的目标就是“活好每一天”;网友对他的评价就是“能将热爱坚守一辈子”。根据材料中的几层意思进行立意。
    从沈燮元年近百岁仍不忘工作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生命不歇,奋斗不止”“敬业精神最可贵”“专注工作,成就人生”“打造职业素养,铸就人生辉煌”等。从网友评价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热爱是可贵的精神”“人生贵在坚守”“坚守成就人生传奇”等。从沈燮元的话语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淡定的人生态度”“做谦和诚朴的人”“初心成就人生”“生命的价值在热爱中闪光”等。
    以上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必须明确回答沈燮元一直热爱工作、专注工作的内容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对于材料中沈燮元一直热爱工作、专注工作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我们可以结合材料,扣住上述材料给我们人生的启示和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来写作。
    写作时可以首先明确观点:生命不歇,奋斗不止。主体可以采用论据并列的形式来写,因为古往今来,奋斗不止的例子有很多,像沈燮元这样的人也很多,可以选择不同行业的人物代表。当把这些例子都论述完之后,可以从反面分析当今一些“佛系”“躺平”者的本质,形成正反对比。最后再照应开篇观点。
    立意:
    1.坚守是成功的法宝。
    2.生命不歇,奋斗不止。
    3.生命的价值在热爱中闪光。
    相关试卷

    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6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6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

    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阶段性检测(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阶段性检测(Word版附答案),共15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