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解析:福建省泉州市铭选中学、泉州九中、侨光中学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铭选中学、泉州九中、侨光中学2023春季
高二年期末联考
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①本试卷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非选择题3题,共52分。
②试题答案(含选择题、非选择题的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相应位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中。)
耕地经济价值由耕地上粮食作物总产值与经济作物总产值构成,将粮食作物产值与耕地经济价值的比例定义为粮耕价值比。下图为“2004-2020年中国粮耕价值比及耕地经济价值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四条曲线分别对应( )
A. 粮耕价值比 粮食作物价值 耕地经济价值 经济作物价值
B. 粮食作物价值 耕地经济价值 经济作物价值 粮耕价值比
C. 粮耕价值比 耕地经济价值 经济作物价值 粮食作物价值
D. 粮食作物价值 粮耕价值比 耕地经济价值 经济作物价值
2. 导致粮耕价值比变化的因素是( )
A. 比较收益 B. 气候变化 C. 国家政策 D. 科学技术
3. 下列地区中粮耕价值比最高的是( )
A. 珠江三角洲 B. 三江平原 C. 江汉平原 D. 成都平原
【答案】1. A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甲曲线比重呈降低的趋势,现今的趋势是相同耕地面积上粮食作物的价值没有耕地上经济作物的价值高,所以粮耕价值比是降低的,排除B、D;乙曲线价值最低,应该是粮食作物价值;丙是耕地经济价值,耕地是粮食作物价值和经济作物价值产生的基础,曲线值较高;丁是经济作物价值,经济作物价值介于粮食作物价值和耕地经济价值之间。故选A。
【2题详解】
导致粮耕价值比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相同耕地面积上粮食作物的价值没有耕地上经济作物的价值高,是比较收益导致的,与气候变化、国家政策、科学技术关系不大。故选A。
【3题详解】
粮耕价值比最高就应该是粮食产量大的地区,而我国现今产量大区是东北地区,故为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 、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耕地被大量占用,粮食产量有所降低。故选B。
【点睛】东北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便于大型机械化生产,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谷物生产,当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北京至乌鲁木齐的京新高速公路,全长约2540千米,穿越庠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三大沙漠,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后,以北京到乌鲁木齐的公路距离缩短了1300多千米。每趟车可以节省运费1000多元,还能比原来快1—2天。图示意京新高速公路线路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为防御沙漠对公路的侵袭,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修高路基 ②公路沿线修筑块石护坡堤坝
③公路两旁植树造林 ④公路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草方格沙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我国极力修建京新高速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
A. 为开发沙漠地区积累丰富经验 B. 连接东西,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C 首都直达新疆,保障国土安全 D. 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费用
【答案】4. B 5. B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修高路基可减少风沙的掩埋,①正确;公路沿线修筑块石护坡堤坝对风沙的阻挡作用不大,②错误;在穿越水资源短缺的沙漠公路两旁植树造林,因解决不了灌溉水源问题,树木难以成活,③错误;在经过沙漠的路段两旁设置一定宽度的草方格沙障,可以削减风速,减低风沙对路的侵袭,④正确。①④对,故选B。
【5题详解】
修建京新高速公路穿过三大沙漠,不是为了开发沙漠地区,A错;我国极力修建京新高速公路的主要目的是连接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通过经济、文化要素的交流,带动沿线经济发展,B对;影响交通运输线修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而非政治因素,C错。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并不是降低运输费用,D错。故选B。
【点睛】京新高速公路临白段沿线鳍状防沙袋在防风固沙方面发挥的作用:沙袋对沿线的沙土起压覆作用;鳍状防沙袋能减缓风速;交叉叠放的田字形网状可以把吹起的沙留在框格内,起到固沙作用;沙袋的网格可以截留水分,利于沙漠地区的植物成活和生长;将流沙阻隔在公路外,减少流沙对公路的影响;使用时间长,防沙作用效果好。
城乡关系演化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城乡功能和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存在很大差异,下图为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据图推测,我国城乡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表现及其主导因素是( )
A. 二元形成阶段,乡村向城镇提供大量劳动力;城市化推动
B. 二元加固阶段,乡村传统文化快速向城市渗透;文化差异
C. 统筹协调阶段,城镇向乡村提供大量土地、资金;土地改革
D. 城乡一体阶段,乡村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加强;国家政策
7. 当前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措施为( )
A 畅通城乡社会、经济要素循环 B.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C. 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D. 推动城镇产业向农村转移
【答案】6. D 7. A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题意,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二元形成阶段时期,二元户籍制度影响了乡村人口流向城市人口,因此并未向城镇提供大量劳动力,故A错误;二元加固阶段,位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大量人口流入乡村发展农业,因此城市文化向乡村渗透,故B错误;统筹协调阶段,取消了农业税,导致农业发展有所提高,城镇可能向乡村提供资金,但城镇一般不可能向乡村提供土地,乡村土地资源更多,故C错误;在城乡一体化阶段,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加强乡村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加强对环境的治理等,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既反映了国家政策的一脉相承,又符合新时代的阶段特征和具体要求,故D正确。所以选D。
【7题详解】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城乡之间的经济和资源优势互补,畅通城乡社会和经济要素循环,是比较关键的措施,故A正确;但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是单一的发展农村,无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故B不选;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的社会稳定,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影响不大,故C不选;城镇产业向农村转移,将促使农村生态等受到影响,是单一的发展,对融合发展影响不大,故D不选。所以选A。
【点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传承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坚持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主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总的思路是;强化以城带乡,落实优先发展,城乡联动改革,扩大双向开放,促进全面融合。
八字门滑坡(下图)是三峡库区重点监测滑坡之一,由于每年受强降雨或持续性降雨影响,目前该滑坡仍处于位移变形状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八字门滑坡体滑动方向是( )
A. 由东北向西南 B. 由西北向东南 C. 由西南向东北 D. 由东南向西北
9. 目前八字门滑坡发生位移变形的主要海拔范围在( )
A. 145m以下 B. 145m—156m C. 156m—175m D. 175m以上
10. 推测八字门滑坡积累位移变化特征大致为( )
A. B.
C. D.
【答案】8. B 9. D 10. C
【解析】
8题详解】
据图可知,滑坡体运动的方向一般是由高处向低处,结合等高线和图中指向标可知,该滑坡的滑动方向是有西北向东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175m以上的区域等高线比较密集,坡度较陡,且在蓄水位线以上,在重力和径流作用下,滑坡体易发生位移变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滑坡受到降水影响较大,由此可知,第一年的5-9月份为雨季,降水较为集中,滑坡体移动范围应该较大;而后9月份-第二年的6月份,长江流域降水较少,滑坡体移动较为缓慢;第二年6-8月为雨季,在降水的影响下,滑坡体开始较快移动;11月-第三年5月,此时降水较少,滑坡体移动较为缓慢;最后第三年5月后雨季再次到来,滑坡体又开始较快移动。由此可知,C选项能够反映该滑坡累积位移变化特征;AB选项无法反映冬夏季节降水变化对滑坡体的影响,AB错误;D选项与冬夏季节该地区降水变化特征不符,D错误。故选C。
【点睛】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降雨。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体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极易诱发滑坡;(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易诱发滑坡。(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可能诱发滑坡。(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的人类活动,都可以诱发滑坡,常见的可能诱发滑坡的人类活动有采矿、切坡建房、道路工程、水库蓄水放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的机械震动等。
研究发现,部分南极地区已经被绿藻覆盖,甚至在太空中都能看到成片的绿色。据估计,南极地区的绿藻面积在夏季可达到1.9平方千米,其中62%的绿藻爆发点分布在南极大陆周围的小岛上。下图为南极地区绿藻爆发点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推测影响南极地区绿藻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A. 光照和土壤 B. 岩石和地形 C. 气温和液态水 D. 风力和液态水
12. 绿藻对南极地区气温升降的影响,目前尚不确定。关于“不确定”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绿藻生长可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②绿藻生长可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③绿藻可使白天气温更高,夜间气温更低
④绿藻可以减少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3. 近年来图示南极半岛地区气温持续升高,可能会导致( )
A. 绿藻爆发点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分布面积减少
B. 绿藻爆发点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多,分布面积增加
C. 绿藻爆发点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分布面积增加
D. 绿藻爆发点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多、分布面积减少
【答案】11. C 12. A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中的“南极地区的绿藻面积在夏季可达到1.9平方千米、其中62%的绿藻爆发点分布在南极大陆周围的小岛上”,可推测,绿藻难以从冰块获得水源,必须通过液态水,南极半岛以及南极大陆周围的小岛纬度较低,夏半年时,气温可超过0℃,表层冰层会融化,为绿藻生存提供所需的液态水,C正确;光照、岩石、地形、风力等对南极地区绿藻分布没有决定性影响,故排除ABD三项。所以本题选C。
【12题详解】
绿藻会吸收二氧化碳,使当地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从而会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使气温降低;而绿藻的反射率比冰雪地面低,会让地表吸收更多的热量,使气温升高,因此绿藻对南极地区气温升降的影响,目前尚不确定,①④符合题意;前面分析可知,绿藻生长不会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绿藻不一定会使白天气温更高,但不会导致夜间气温更低,而且这些均不是绿藻对南极地区气温升降不确定的原因,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项A正确,B C 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随着气温持续升高,岛上的冰层融水增多,多地会出现绿藻爆发,数量增多,但随着气温升高,许多地点的冰雪将融化殆尽,最终绿藻无法取得液态水,则许多分散的绿藻爆发点消失,数量减少,据此排除BD两项;南极半岛地区气温持续升高让南极冰川边缘的夏季温度超过0℃,提供绿藻有利的生存环境,成片出现绿藻,则总面积会扩大,C正确,A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海平面上升,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下图a为我国某地(40°N,112°E)南坡的植树造林整地模式示意图,下图b为沿图a中PM一线所作的剖面图。该模式是先在山坡上沿等高线挖沟,将沟内挖出的底土在沟前培埂(图b中A处),再用沟上沿的活土回填到沟的下方(图b中B处),最后在内斜坡一侧(图b中C坡)栽种小树苗。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 图b中A埂的作用是( )
A. 改变沟内光照 B. 拦蓄地表径流
C. 升高沟内温度 D. 增加地表粗糙度
15. 一年中正午时分,图b中沟内小树苗能全部被阳光照射的时间约为(黄赤交角取23.5°)( )
A. 60天 B. 100天
C. 180天 D. 340天
16. 6月22日,图b中沟内小树苗全部能被阳光照射的时间约为( )
A. 1小时 B. 2小时
C. 3小时 D. 4小时
【答案】14. A 15. B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黄土高原,降水较少。图中A埂是将沟内挖出的底土在沟前培埂位于南面。可以减少正午阳光对沟内树苗的照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树苗成活,A项正确;树苗种在沟内,本身就有拦截地表径流的作用,没有必要再培土到树顶,以免积水过多,不易成活,B项错误;A埂遮挡了光照不会升高沟内温度,C项错误;增加地表粗糙度主要是为了防风,而小树苗种在沟内即可防风,D项错误。综合分析,A项正确。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沟内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说明只要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沟内小树苗即可全部被阳光照射。该地位于北纬40°,计算可得,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10°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0°,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时,太阳直射点从北纬10°移向北回归线再移到北纬10°,时间约为100天。故B项正确。
【16题详解】
该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太阳高度为0°,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3.5°(90°-40°+23.5°),则该日太阳高度变化为147°,而当太阳高度大于60°时,沟内小树苗能够被全部照射。期间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为(73.5°-60°)×2=27°,该日北纬40°昼长约为15小时,则该日沟内小树苗能被全部照射的时间为27°/147°×15小时≈3小时。故C项正确。
【点睛】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移动了47纬度,用时6个月,所以每个月太阳直射点移动约8度纬度。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题,总分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炳途乡四干普村(28°34’N,103°02'E)位于西北东南走向近似椭圆形山谷中,山谷长约4km,中部最宽处约2km,山谷海拔约在2000到2400米之间。村东面有紧临山麓的美姑河流经,从北向南注入金沙江。
当地传统建筑多以合院(左图)为主,以土筑墙,厚度在40cm以上,屋檐长达1米以上(右图)。屋檐下空间是当地人们晾晒、祭祀等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房屋设有正房和院落,正房不开窗,正房中间为堂屋,堂屋设火塘。
——摘自4月发布的推文《走进凉山,访传统合院》
(1)请在下图中已有等高线之间添加三条适当的等高线并补齐地图三要素。
(2)建筑出檐的宽度通常不超过0.5米,凉山彝族房屋的出檐尺度通常在1米以上,甚至会挑出两米以上。据此推测当地常见天气的特征。
(3)从气候角度,分析凉山彝族传统建筑展现出来的地理智慧。
【答案】(1) (2)阴雨天,多暴雨,风力大;晴天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3)当地海拔高,夏季凉爽多暴雨,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通过厚重的建筑墙体和室内火塘的热源,使冬季和夜晚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屋檐较长,保护墙体。
【解析】
【分析】本题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某乡村区域环境及该地传统建筑示意图为材料,涉及等高线地形图、自然条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1800米及2600米等高线,故需要补充的三条等高线分别为2000米,2200米和2400米等高线。画等高线时需注意,河流处要保持等高线向高海拔弯曲,同时村落中有三个地点,分别为1988米,2186米,2428米,三条等高线绘画完毕后,要保证这三个点在各自所对应的位置。从题干可知,该地山谷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而图中的美姑河为西北流向东南,故地图上部即为北。从题干可知其山谷长约4千米,图上距离约为8厘米,故比例尺应为1:50000。
【小问2详解】
从图中和材料中可以看到该地其屋檐宽度通常在一米以上甚至会达到两米,其屋檐的宽度非常大,该地位于四川省,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大多暴雨,且风力较大,其屋檐宽大能够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同时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山区,纬度低海拔高,晴天多光照强,太阳辐射强烈,白昼时间长,较大的屋檐也能够有效的阻挡太阳辐射,起到遮阴的作用。
【小问3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当地的传统建筑以土筑墙,厚度在40厘米以上,其墙体厚度较大,由于该地位于山区,海拔高,夏季凉爽,多暴雨,冬季气候较为寒冷,昼夜温差较大,较厚的墙体可以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同时较为宽大的屋檐,又可以起到有效的遮阴防雨的作用。材料中可以看到,传统建筑中堂屋设有火塘,由于该地地处于山地,夜晚及冬季气候较为寒冷,室内的火塘可为冬季和夜晚的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防止气温过低。由于该地是以土筑墙,屋檐较大也能够有效的防止雨水对土墙的冲刷,以保护墙体。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人员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某一研究区域(下左图)进行了调查,发现该湿地植被分布规律:从海岸向河岸的演替顺序是盐地裸地种群→盐地碱蓬种群→柽柳种群→草生种群,不同种群香农-维纳指数(指数越大,生物多样性越高)差异大。黄河每年一次历时20天左右的调水调沙增加了草生种群数量的波动性。下右图示意研究区域植被香农-维纳指数调查结果。
(1)土壤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试推断研究区域土壤的特点。
(2)分析该湿地草生种群和碱蓬种群香农-维纳指数产生差异原因。
(3)分析草生种群生物数量季节波动性大的原因。
【答案】(1)土壤以黄土和粉砂为主,颗粒较细;形成时间短,没有良好的土壤结构;土壤含盐量高,有机质少,比较贫瘠。
(2)黄河岸边淡水资源丰富,泥沙沉积的土壤深厚;黄河水带来的各种植物种子在此处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海岸地带,受潮汐和海流影响大,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只有耐盐碱的植物可以生长。
(3)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与气温变化大,植被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汛期洪水淹没导致植被死亡;季节性调水调沙,泥沙淤积淹没植被。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湿地某一研究区域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土壤、植物、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材料该区域位于黄河三角洲湿地,黄河携带泥沙在此沉积,土壤以黄土和粉砂为主,颗粒较细;黄河下游河床摆动,三角洲不稳定,故土壤形成时间短,没有良好的土壤结构;靠近海洋,土壤含盐量高;生物生长条件差,有机质少,比较贫瘠。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草生种群指数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碱蓬种群指数低,生物多样性少。原因是草生种群分布在距海较远的地方,靠近黄河岸边,淡水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黄河水带来的各种植物种子在此处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碱蓬主要分布在海岸地带,受潮汐和海流影响大,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只有耐盐碱的植物可以生长,生物多样性较少。
【小问3详解】
该地位于黄河三角洲,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与气温季节变化大,植被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汛期洪水淹没沿岸土地,导致植被死亡;黄河季节性调水调沙,泥沙淤积淹没植被,导致植被死亡等。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兰从13世纪即开始围海造田,增加土地面积约6000km2,国土面积达到了41528km2,其中24%低于海平面,1/3仅高出海平面1米。荷兰人口约1780万人,经济发达,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总值居世界第二。荷兰农业高度集约,采用高科技绿色现代农业路线,创新农业生产,如开辟了城市室内“垂直农场”实现了粮食、蔬菜等种植业“进城”。下图为荷兰简图。
(1)分析13世纪前荷兰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自然困境。
(2)说明荷兰的城市室内“垂直农场”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
(3)从市场角度说明荷兰的农产品为什么能够大量出口。
(4)对于“荷兰是否应大规模围海造田”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国土面积小,土地资源不足;地势低平,土壤盐碱化严重;温带海洋性气候,作物的年光照时间少;低温冻害、冬季风暴潮与洪涝等,多种灾害叠加。
(2)将农业从农村、郊区迁移到城市,摆脱了自然条件对农业的限制;便于实施集约化,自动化高精度耕作、绿色生产;可实施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降低人工成本;垂直农场利用有限土地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面向北美,背靠欧洲西部大陆腹地,市场广阔;拥有没有贸易壁垒的欧盟市场;交通发达,市场距离近;产品绿色、生态,市场接受度高,农产品高效生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4)观点1: 应大规模造陆。理由: 荷兰地狭人稠,围海造田能增加土地面积;国土地势低平,造陆可减少海水侵蚀;发达国家,资金技术雄厚。观点2:不宜大规模造陆。必然破环海陆自然生态系统(气候、水、生物、外力作用等);可能产生更大的损失;造陆与维护成本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荷兰围海造田相关图文信息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农业发展、农业区位因素、填海造陆等知识点,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荷兰国土面积狭小,故耕地资源不足,限制农业发展;且由于荷兰临海,且地势低洼,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耕地质量下降,难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荷兰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作物种植;此外,该国多风暴潮、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小问2详解】
“垂直农场”的农业模式将农业生产从农村地区迁移至城市,实现了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改造,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不利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垂直农场”能够发展多种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集约化、自动化,提高作物品质;且很好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垂直农场”生产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能够很好的降低人工成本,对市场适应性增强,可获取更高的收益。
小问3详解】
题目要求从“市场”的角度解析本题,可从市场的需求量、远近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荷兰位于欧洲西部且临大西洋,距离德、法等发达国家近,故市场广阔;由图可知,鹿特丹港位于荷兰,交通便利,能够快速到达市场;由材料可知,荷兰的农产品绿色生态,品质高,所以市场接受能力强,很好地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
【小问4详解】
观点1:应该。结合荷兰的实际情况可知,荷兰国土面积十分狭小,故围海造田能够增加土地面积,缓解土地面积紧张的现状;荷兰由于地势低平,容易遭受海水侵蚀,填海造陆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海水侵蚀;且荷兰为发达国家,资金充足,技术雄厚,由围海造田的实力。
观点2:不应该。填海造陆导致海岸发生改变,原有的沿岸湿地面积减少,会直接损害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进一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小,影响河流入海,加速泥沙淤积,可能产生更大的损失;且填海造陆的成本及后期的维护成本过高,投资太大。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模块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模块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