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暑假假期复习初中语文优秀古诗文推荐60篇知识清单
- 八年级 古代诗歌篇目-新课标(2022年版)初中语文优秀古诗文推荐60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其他 0 次下载
- 九年级 古代诗歌篇目-新课标(2022年版)初中语文优秀古诗文推荐60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其他 0 次下载
- 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60篇文言文知识清单1-新课标(2022年版)初中语文优秀古诗文推荐60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其他 0 次下载
- 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60篇文言文知识清单3-新课标(2022年版)初中语文优秀古诗文推荐60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其他 0 次下载
- 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60篇文言文知识清单4-新课标(2022年版)初中语文优秀古诗文推荐60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其他 0 次下载
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60篇文言文知识清单2-新课标(2022年版)初中语文优秀古诗文推荐60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展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60篇
文言文知识清单2
必背知识清单46 伯牙鼓琴
【原文呈现】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①//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cù)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zhé)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伯牙擅长弹奏琴,锺子期善于聆听。伯牙弹琴,用音乐表现的意境(出现)攀登高山的情景。锺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啊像泰山!”伯牙弹琴,意境(出现)流动的水,锺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啊像江河!”凡是伯牙心中想到的,锺子期一定能领会。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上大雨,停留在岩石下面。心里悲伤,就拿琴来弹奏。先弹奏连绵大雨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每弹奏一曲, 锺子期总是能穷尽它的旨趣。伯牙放下琴叹息说:“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你)心里想的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如何能在声音中隐匿自己的真实感情呢?”
【文学常识】
1.列子,名列御寇,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庄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
2.《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全书基本是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发人深省,隽永味长。
【词汇积累】
1.通假字
卒逢暴雨(卒同猝,意思为:突然)
2.古今异义
(1)乃援琴而鼓之 (古义:拿,拿过来;今义:援助。)
(2)初为霖雨之操 (古义:琴曲的一种,曲调凄婉;今义:抓在手里,拿。)
3.一词多义
善①伯牙善鼓琴 擅长,善于 ②善哉 好
4.词类活用
伯牙善鼓琴 名词用作动词,原意为:打击乐器;句中意为:弹奏。
【内容赏析】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和“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必背知识清单47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呈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文学常识】
1.刘向(约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一生著述颇丰,对保存我国古籍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留下了多部历史、文学名著:《战国策》《说苑》《列女传》等。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所记史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论辨,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用运用巧妙形象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词汇积累】
1.字音字形
昳(yì)丽 朝(zhāo)服 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通假字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0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4.一词多义
(1)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zhāo) )
(2)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3)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帝感其诚 ( 诚心、诚意)
5.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6.出自本课的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内容理解】
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文本的讽谏艺术。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威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威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巩固训练】
(2022·辽宁葫芦岛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晏子①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
晏子对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②。强不暴③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④,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强退人之君⑤,不以众强兼人之地。其用法为时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为众屏⑥患,故民不疾其劳。此长保威强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
吴王忿然作色,不说。
晏子曰:“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⑦之罪请辞而行。”遂不复见。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晏子:名婴,春秋末期齐国名相。②施:施恩惠。此指赏赐。诛:指刑罚。③暴:损害。④进:进用,任用。⑤退人之君:使别人的君主退居己下。⑥屏(bǐng):排除,消除。⑦锧(zhì):腰斩时所垫的砧板。斧锧,这里是斩首的意思。
1.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乃下令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 闻寡人之耳者 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
C. 故世不逆其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北冥有鱼》)
D. 故民不疾其劳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 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吴王忿然作色,不说。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寡 君 之 事 毕 矣 婴 无 斧 锧 之 罪 请 辞 而 行。
4. 写出【甲】文中齐国大治在国外有所表现的句子。
5. 【甲】【乙】两文都是君臣间的言论,齐威王______,体现了他的胸襟和智慧;吴王表面虚心,却并未接受晏子______的思想。
【答案】
1. A
2. (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2)吴王愤怒地改变了脸色,(很)不高兴。
3. 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请辞而行。
4.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5. 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善于纳谏) 民本(以民为本、以民为先)
【解析】
1.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于是/副词,于是;B.动词,使……听到/动词,听说;C.名词,意志/动词,记载;D.动词,厌恶/形容词,快;故选A。
2.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语:面:当面,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
(2)重点词语:忿然:气愤的样子。说:同“悦”,高兴。
3.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也可以根据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标志来划分。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的国君交办的事情完毕了,我晏婴没有刀斧砍头之罪,请求告辞回国。“矣”是句末语气词,可在其后断开。“婴无斧锧之罪”的意思是我晏婴没有刀斧砍头的罪名。意思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据此可知这个句子正确的断句为: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请辞而行。
4.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在【甲】文中找到齐国大治在国外有所表现的句子即可。【甲】文“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一句的意思是: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燕、赵、韩、魏”是别的国家,“皆朝于齐”指的是“燕、赵、韩、魏”这些国家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是齐国大治在国外的表现。
5.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的把握。
①结合“体现了他的胸襟和智慧”可知要找到体现齐威王的胸襟和智慧的语句进行分析。结合【甲】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齐威王下令让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都来向他进谏,这体现了齐威王能够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②从【乙】文中找到能体现晏子思想的语句进行概括。结合“先民而后身”“百姓并进,有司不侵,民和政平”“其用法为时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为众屏患,故民不疾其劳”等语句可知,晏子认为,要先为民众而后为自身,要与百姓并进,官员不侵犯民众,民众和谐政治平稳。使用法律,为当时禁止暴乱,他使用武力,是为大众消除祸患。由此可看出晏子认为要以民为本、以民为先的思想。从“吴王忿然作色,不说”可看出吴王并未接受晏子的思想。
【点睛】参考译文:
【乙】晏子访问吴国,吴王说:“请问长久保持威武强盛而不会失去的道路是什么样?”
晏子回答说:“先为民众而后为自身,先赏赐而后再惩罚;强盛而不以暴力欺压弱小,高贵而不欺凌低贱,富裕而不傲视贫穷。与百姓并进,官员不侵犯民众,民众和谐政治平稳。不以威力强迫别国君主退位,不以人多势众去兼并别人的土地。他使用法律,为当时禁止暴乱,所以世人不会违背他的意志。他使用武力,是为大众消除祸患,所以民众不厌恶劳累。这就是长久保持威武强盛不失去的道路。失去这些的人就危险了。”
吴王愤怒,变了脸色,很不高兴。
晏子说:“我的国君交办的事情完毕了,我晏婴没有刀斧砍头的罪名,请求告辞回国。”于是不再见吴王。
必背知识清单48 出师表
【原文呈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候。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的和尽忠行善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和私心,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写作背景】
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2年,刘备攻吴兵败,次年病故,死前托孤白帝城,17岁的后主刘禅继位。当时,蜀国已失荆州,主丧时危,处境十分艰难。在诸葛亮的决策下,蜀国东与孙吴修好,南征孟获,平定南方诸郡,发展生产,治兵讲武。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至227年,“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而此时曹魏内部又有动荡,诸葛亮便率兵北驻汉中,以图中原,实现兴汉的大业。鉴于后主刘禅懦弱无能,所以于出师北伐前上此奏疏。这篇上书就是《出师表》。
【文学常识】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章、奏、表、议四个小类。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表”的一个基本特征。
【词汇积累】
1.字音字形
疲弊(bì) 恢弘(hóng) 驽钝(núdùn) 裨补阙漏(bìqu) 行阵和睦(háng) 夙夜忧叹(sù)
崩殂(cú) 妄自菲薄(fi) 陟罚臧否(zhìp) 以彰其咎(jiù)
2.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1)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2)由是感激(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4)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4.一词多义
(1)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 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2)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 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3)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4)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词)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5)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 祎、允之任(责任,职责,名词)
(6)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 临表涕泣(面对。动词)
(7)效 恐付托不效(实现,副词。)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责任,名词)
(8)所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9)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10)于 还于旧都(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苟全性命于乱世(在)
5.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 (形容词做动词,评论人物好坏)
(8)以光先帝遗德(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木(暗指荒凉))
(10)恢弘志士之气。 (名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
(11)北定中原。 (方位名词作状语,北上)
(12)恐托付不效 (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14)志虑忠纯 (动词作名词,心思)
6.出自本课的成语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求闻达: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现在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内容理解】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巩固训练】
(2022·湖北咸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郗超①与谢玄不善②。苻坚③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⑥。吾昔尝与玄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大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删改)
【注释】①郗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善:关系友好。③苻坚:前秦君主。④问晋鼎:图谋夺取东晋政权。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⑥济事:办成事情。⑦履屐:鞋履和木屐,形容不起眼的小事。
1.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拨:选拔
B. 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漏:缺失疏漏
C.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异同:不同
D. 大功既举 举:举行
2. 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
A. 悉以咨之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B. 愚以为营中之事 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
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
D.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吾昔尝与玄共在桓宣武府
3. 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
4. 翻译下列句子。
(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5. 甲文中诸葛亮知人善任,北上伐魏之前,他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这些文臣武将的共同特点是①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中郗超力排众议,坚定相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又有“②___________。”(用乙文原语句填空)的胸怀。
【答案】
1. D
2. D
3. 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
4. (1)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2)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
5. ①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 ②不以爱憎匿善
【解析】
1.D.句意:大功告成。举,完成,成功。故选D。
2.A.代词,他们\助词,的;B.动词,认为\介词,凭借;C.介词,对于\介词,在;D.副词,曾经\副词,曾经;故选D。
3.考查断句。句意为: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虽”是即使的意思,句首连词,字前应断开。“亦”是也的意思,与“虽”构成了转折关系,字前应断开。故断句为: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必,一定;行阵,行伍,部队;得所,各得其所;(2)既,已经;狼,像狼一样;噬,吞并;虎视,虎视眈眈。
5.第一空:甲末段中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点明了这些文臣武将的共同特点是“悉贞良死节”,即: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
第二空:乙文中的“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意为: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由此句可知,郗超有“不以爱憎匿善”的胸怀。
【点睛】参考译文:
乙:郗超与谢玄不和睦。当时苻坚正想夺取晋朝天下,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这时朝廷中商议派谢玄北上讨伐,大臣中间对此颇有不同看法。 (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从这些事推断,任用他一定能使他建立功勋的。”谢玄大功告成后,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
必背知识清单49 桃花源记
【原文呈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约似有光亮。(渔人)
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做了回答。(有人)
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
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
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
人向他们一一详细地说出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
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几天后,告辞离开。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去。(沿途)处处做了记号。到了郡城,(渔人)去
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
不到路了。
南阳人刘子冀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
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因看不惯世俗污浊,辞官回家,从此隐居。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作品具有平淡与爽朗的特点,语言质朴自然,而又十分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其中,写景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并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其特点是:取材范围极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大多数是游记,其次是一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
【词汇积累】
1.字音字形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间jiàn隔 此中人语yù云 诣yì 问津jīn
2.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3.一词多义
(1)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2)舍: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3)中: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村中闻有此人/此中人语云(里面)
(4)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5)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代良田美池桑竹)具答之(代词,代村民)处处志之(代词,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6)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7)遂: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8)乃:见渔人,乃大惊(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
(9)其:①欲穷其林(代词,这)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得其船(代词,他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代渔人)
4.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鲜艳美丽(古);味道新鲜可口(今)。
(2)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古);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古);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今)。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古);没有出路的境地(今)。
(5)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古);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今)。
(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古);不充足,不满(今)。
5.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6.出自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内容理解】
1.桃花源美在何处?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如何评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巩固训练】
(2022·广西北部湾中考)时光里的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其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①。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注]①属文:作文章。
1. 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
B. 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
C. 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
D. 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2.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B. “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C. 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 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3. 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义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县 乃 赋 《归去来》
4.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
④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示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6. 《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7. 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答案】
1. C
2. D
3.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4.①妻子儿女 ②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③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意对即可) ④. 不要说,更不必说
5. (1)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
6. “晋太元中”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真实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点明来到桃花源的原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点明距今(晋太元中)时代久远,在这里的生活安静平和,引出后文渔人对外面世界的描述,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对比。
7. 陶渊明知识渊博,向往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志向远大,胸怀宽广高洁。
【解析】
1.C.《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物我合一(物我交融)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物我分离”的分析有误;故选C。
2.D.根据《桃花源记》第四段“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第五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可知,渔人按照先前做的标记寻找桃花源,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暗示桃花源不过是作者陶渊明构想的理想世界罢了,而非“真实存在的桃花源”;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二年”为时间状语,在其后应断一处;“乃”为连词,引出后文的事,应在“乃”前断一处;
故断为: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4.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3)“无论魏晋”句意: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适自在的样子。
(2)少:指年少时;博学:学识渊博;善:善于、擅长;属:撰写、做。
6.本题考查时间的作用。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意思是: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交代渔人的职业,作为故事的发端,引出后文渔人所见的奇异景色及在桃花源的经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意思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点明来到桃花源的时间及来桃花源的原因(躲避战乱),暗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与物产丰富,生活恬静的桃花源形成鲜明对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桃花源人不知道如今的朝代,不知道从秦时进入桃花源过了多久,说明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的时间长,与世隔绝,生活和美。
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喜爱赞美;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根据《陶潜传(节选)》第一段“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可知,陶渊明心怀高尚,知识渊博,洒脱大方不拘谨,有真性情;根据第二段“素简贵,不私事上官”“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可知,陶渊明为人节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洁志趣;据此表述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及追求,来体现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他)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必背知识清单50 答谢中书书
【原文呈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
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
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
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文学常识】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卒谥贞白先生。曾任诸王侍读,后辞官隐居句曲山。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咨询,月中常有数信,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词汇积累】
1.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2.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4)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3.一词多义
(1)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2)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3)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4.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交相辉映。
【巩固训练】
(2019·广西玉林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略无:一点都没有
B.属引凄异 属引:连续不断
C.五色交辉 五色:指青、黄、白等多种颜色
D.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年号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或月亮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树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颜色。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奇异的了。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语言凝练生动,音韵和谐。【甲】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乙】文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
B.【甲】文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两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山水各异,其美略同,古来共谈,关注和热爱美好山河的情怀千古传流。
【答案】
1.D 2.D 3.A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D.有误,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故选D。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D.有误,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