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第1页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第2页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共16页。
    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段考(二)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溆”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红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
    《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
    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B.“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蘅芷清芬”匾下,宝玉化用旧联拟出的“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醾梦也香”,证明了“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
    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
    C.《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3分)
    A.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B.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C.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入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猷、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D.“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4分)
    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冷脸
    冯骥才
    南门外有位铁匠,四十多岁,怪人,他从来不笑,脸总阴着,外号冷脸。他不是脾气怪才没笑脸;他打小就没笑过,无论嘛事,人都笑了,甚至捧腹大笑,笑破肚子,他也不笑。他那张脸就像用铁皮敲出来的盘子,又黑又硬,赛个铁面人。
    冷脸是打保定府来的,没人知道他的事。后来,不知打哪儿传出一段他不会笑的根由,说他爹是钉马掌的,他四五岁时候,站在一边看他爹钉马掌,那马忽然犯起性子,一尥蹶子,后蹄子踢在他脑袋上,他挺在床板上不动劲不睁眼,滴水不进。大夫来一号脉,说没命了,顶多三天阎王爷就把他领走。可三天后他没走,还有气,七天过后,居然睁开眼醒过来,翻身下地,走路说话吃喝拉撒一切照旧,就少一样一不会笑了;人说他的笑脸给阎王爷留下了。这说法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对不对,没人敢去和他核对。
    不会笑是怪人,怪人还有更怪的事,就是好听相声,怪不怪事?听相声就为了笑,他不笑听相声为了嘛?练笑吗?谁也弄不明白。
    冷脸不赌不嫖不贪杯,干完活,有点清闲,就钻进说相声的园子,找个凳子一坐,听几段。园子里的人都认识他那张半死不活的冷脸,这张脸好像专和说相声的找别扭;说相声就怕人不乐,你不乐等于人家的包袱不哏,活儿使得不绝,栽人家面子。在天津卫,谁要和说相声的作了对,就找几个人坐在园子里死活不乐,成心呛火。这一来,冷脸可就跟说相声的较上劲了。天津说相声的高手如林。开头,一个个跑到南门外来,看谁能把冷脸逗乐了,结果个个丢盔卸甲,掉头回去。于是南门外有句歇后语:说相声逗冷脸——自找别扭。
    只有冷脸自己不知道这句话。
    北京挨着天津,这怪人怪事传到北京的相声圈子。北京有不少高手,不信世上还有一个逗不乐的人,就来了一逗哏一捧哏的两位。这两位早先在厂甸、天桥一带扬名立腕。先甭说“说学逗唱”的功夫都是超一流,单凭长相就不一般。逗哏的又高又瘦,像个瘦猴,人偏姓侯;捧哏的又矮又肥,像个胖猫,人偏姓毛,江湖给他俩一个绰号叫“毛猴”。北京不是还有种拿蝉蜕做的那种人见人爱的小玩意儿“毛猴”吗?这外号就在北京叫得山响。毛猴来到天津,在南门外的喜福来开说。头一天,台下就坐满了人。冷脸听到信儿也来了。
    不少人都知道毛猴是冲冷脸来的,只有冷脸自己完全不知道。
    毛猴上来,在台上一站,一高一矮一瘦一肥一精一傻,就惹得哄堂大笑。毛猴他俩往下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满屋子七八十张热烘烘的笑脸里,有张脸赛铁板,又黑又硬又阴冷,甭打听,这就是那个冷脸。他俩想:今儿是不是真遇到克星了?可是毛猴是二十年老江湖,嘛都见过,先不管这脸,轻轻快快有说有笑之间,“啪”地甩一个包袱,甩得意外、漂亮、逗哏,人全笑了,惟独冷脸不笑。毛猴目光都扫见了,相互递个眼神,表面不当事,接着说笑,不经意中又使一个包袱,这包袱使得又巧又妙又绝,看出了老到,引得大家大笑,可冷脸还是没笑。毛猴见了,还不当事,接着再来;下边的包袱是毛猴拿手的——听一百次得笑上一百次。毛猴一使,全场爆笑,笑声要掀去屋顶,毛猴再看,冷脸居然赛个睁着眼的死人。
    毛猴觉得不好,知道今儿弄不好要栽在天津卫了。心里没根,接下去就有什么算什么了。老段子、新段子、文段子、荤段子,加上不停的现挂,直说得脑门流汗,嗓子冒烟,冷脸还是那张冷脸。最后,那个逗哏的瘦猴索性对着冷脸抖一个砸锅卖铁似的包袱,说:“这位爷,您要是再不笑,我俩可真要脱裤子了。”
    全场又一阵大笑。冷脸忽然站起身,板着面孔拱拱拳说:“您二位说得真棒,谢您们了,我退了。”话说完,起身离座走了。到了也没露出个笑脸。毛猴两个站在那儿下不了台,这算栽到家,只好耷拉脑袋回北京。自打毛猴走后,没人再敢往南门外说相声。人们把冷脸愈说愈神,好像冷脸是天生的相声杀手。可奇怪的是打那天起,不单南门的相声园子,全天津的相声园子里,没人再见过冷脸。有人说他远走高飞了,可有人说他哪也没去,还在南门外打铁,只是绝不再听相声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段开门见山介绍冷脸外号的由来,随后记叙冷脸不会笑的传说,为人物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以吸引读者。
    B.小说写到天津相声界把能不能逗笑冷脸作为检测相声水平的试金石,结果铩羽而归,证实了冷脸不会笑的传言。
    C.小说花了不少篇幅介绍毛猴超一流的功夫、不一般的长相,还多次写到其他观众的笑声,体现了毛猴的胸有成竹。
    D.小说第九段中用“脑门流汗,嗓子冒烟”等几处细节,写出了毛猴绝招用尽仍没能让冷脸发笑的焦急和无奈。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冷脸”为标题,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并以“冷脸”为线索展开情节,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B.文中画线句子交代冷脸不知道“毛猴”表演的目的,为后文冷脸明白目的后主动称赞,起身离场作铺垫。
    C.小说善用对比,比如“七八十张热烘烘的笑脸里,有张脸赛铁板”等,凸显了冷脸的阴沉和难以捉摸的特点。
    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且具有天津地方特色,如“嘛事”“尥蹶子”等,符合小说的故事背景。
    8.文学作品讲究“起承转合”,本文的“转”在什么地方?是如何“转”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6分)
    9.作者写“冷脸”“毛猴”这些人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强丁因避赋役。至是,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乌用奸人以汩①真教?”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之伪滥者,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时帝亦密召崇,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②,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会怀慎卒,崇病掂③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曰:“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曰:“胡不问崇?”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帝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汩:gǔ,扰乱。②袄:通“妖”。③掂:shān,疟疾。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B.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C.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D.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檄:文体名,古代官府用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兵檄”指军事文书。
    B.行在:也称行在所,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二是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三是走在。此处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即行宫。
    C.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克:有成功之意。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文中的“克”与“能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克”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姚崇思维敏捷,行事果断。契丹进兵侵犯时,朝廷军务十分繁忙,姚崇处事迅疾,奏请裁决快如流水,深受武后赏识。
    B.姚崇善揣圣意,处事机巧。玄宗要委以重任时,姚崇根据对玄宗的了解,假装不接受,借机向皇帝陈述了自己的政见。
    C.姚崇为民治蝗,勇于担责。山东发生蝗灾,姚崇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消灭蝗虫的方法,还从国家、百姓利益出发,通过史实指明不灭蝗的危害,并愿一己承担后果。
    D.姚崇生活俭朴,深得皇恩。姚崇私第住得偏远,就近住在客舍中。皇帝生活上特别关心照顾姚崇,下诏书安排姚崇搬到四方馆居住,每天亲自去问饮食起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之伪滥者,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5分)
    (2)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5分)
    14.姚崇是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很有政治才干,深得历任皇帝的赏识,这与他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姚崇为人处事的品格。(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故人寄茶①
    李德裕
    剑外九华英②,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
    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其馀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注】①作者一说曹邺。②九华英:茶名。古人有“点茶”饮法,将茶叶碾成粉末,以沸水冲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扣题,“缄题”扣“寄”,“剑外”“玉京”暗寓千里寄茶情意深厚。
    B.诗人将茶碾碎烹煎,已至半夜还邀请僧人前来品饮,足见其爱茶之深。
    C.绿色茶汤悦人眼目,香气四溢,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
    D.诗人不愿耗用余茶,要留下在读书时饮用,表现了对茶和友情的珍视。
    16.“微月”“泉声”“竹”三个意象对写饮茶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曾教导子路“正名”是为政之始。《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名实”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秦国将珍宝到处丢弃,尽显其“奢”,“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谴责其掠夺的“贪”,为后文写“族秦者秦也”蓄势。
    (3)《九歌·东君》有言“援北斗兮酌桂浆”,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用其意,展现了极其宏伟的词人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迎面而来的是一处悬崖绝壁,响声就是从这里传来的。抬头仰望,一条大瀑布从绝壁上奔涌而下,吐出千尺银练,抛洒万颗珍珠,最后坠落在绝壁下的深潭。瀑布撞击潭边的岩石,泛起雪白的水花。石缝间迎春花一簇簇在风中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剥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使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
    同行的林草局技术员告诉我们,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说起那些迎春花,他更是__________:在漫山遍野的百花中,迎春花是第一枝报春花。它开得那样随意,那样美丽,那样__________。漫山遍野的小草也顽强地从残雪覆盖着的落叶下钻出。野谷中的侧柏、山杨、杜松等,泛出__________的绿。在山林中蛰伏了一个漫长冬季的雪豹、金雕,在布谷的鸣叫声中,开始__________地舒展筋骨。鸟儿沐浴着春光,叽叽喳喳,无忧无虑地飞来飞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情有独钟 悠然自得 隐隐约约 跃跃欲试
    B.情有独钟 闲情逸致 若隐若现 蠢蠢欲动
    C.情有可原 悠然自得 隐隐约约 跃跃欲试
    D.情有可原 闲情逸致 若隐若现 蠢蠢欲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石缝间迎春花在风中一簇簇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涤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催促着花骨朵绽放。
    B.石缝间一簇簇迎春花在风中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剥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
    C.石缝间迎春花在风中一簇簇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涤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
    D.石缝间一簇簇迎春花在风中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洗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催促着花骨朵绽放。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新型网络言语暴力传播范围大, ① ,给受害者带来更大
    的伤害。而传统的言语暴力传播范围小,参与群体少,对被害人的影响微乎其微。可以说,网络暴力是网络生态的“毒瘤”。面对网暴,任何试图摆事实、讲道理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反倒是为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提供了更多“情绪劳动”的线索和资源。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一些网民往往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应有约束。网络空间是虚拟的, ② ,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然而治理网络暴力非一日之功,为受害者提供有效保护是当务之急。网络暴力的特,点决定了对网暴受害人的保护, ③ :一方面,要对网络暴力“零容忍”,通过法治手段形成有效震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对于正在发生的网络暴力,也要从技术角度寻找化解之道,尽可能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21.请简析“毒瘤”一词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如魏碑、唐楷中的欧体等可为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如篆书、汉隶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项穆则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
    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关中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段考(二)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可见张岱提出这一标准与是否认识到园林命名关键并无因果关系。故选D。
    2.(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证明了‘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和材料三“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可知,此处证明的是“雅”不仅要切景,还要含蓄蕴藉。B.“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说法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可知,这种为了追求文辞华美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也应该归于“俗”。D.“……因为……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知,应该是给人“中”的感受。故选C。
    3.(3分)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二中提到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如“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A.洞门“穿越性”是与“桃花源”意境有关,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B.是对园林设计建造者的要求,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C.是司马光对先贤的敬慕,与园林造景无关。D.是“园林文学”的概念知识,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故选A。
    4.(4分)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意思相近即可,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这是引用张岱的名言,同时将张岱的观点和现代“主题园”进行比较,第二句指出二者的区别点,“后者……而园林命名的关键……更在于雅俗”,指出园林命名的关键在“雅俗”,这两句为第一层;
    第三句先指出“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接着列举《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两处题名驳斥这一观点,最后以“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指出《红楼梦》中所涉用典之俗的三大问题,这是第二层。
    5.(6分)①“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②“泻玉”粗陋不雅,犯在违制;③“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知道园林命名的规则,然后结合具体的名字进行分析。如材料一中提到园林命名要“雅”,用典要有新意;不能“犯忌”,一犯在违制,二犯在重名,三犯在“颓丧”;不能“不中”,就是要切合景物;不能太“实”,要含蓄。
    再看材料三第一段中,当诸人认为当名“翼然”时,“翼然”是指“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而贾政说“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可见这“翼然”与此处景致特点不合,也就是犯了“不中”这一条,所以从“中”这一方面来看,就不如“泻玉”更切合景致。
    第二段中宝玉认为“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可见这“泻玉”粗陋不雅,犯了违制这一条。
    结合“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可知,这“沁芳”切合此处景观,同时又含蓄蕴藉,非常雅致。
    6.(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体现了毛猴的胸有成竹”错误。依据“先甭说‘说学逗唱’的功夫都是超一流,……毛猴上来,在台上一站,一高一矮一瘦一肥一精一傻,就惹得哄堂大笑”并未体现胸有成竹,而是体现毛猴两人讲相声技术的高超,且文中说到“他俩往下一看,心里咯噔一下”,说明他们并没把握能逗笑冷脸。故选C。
    7.(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凸显了冷脸的阴沉和难以捉摸的特点”错误,依据“冷脸忽然站起身,板着面孔拱拱拳说:‘您二位说得真棒,谢您们了,我退了。’话说完,起身离座走了。到了也没露出个笑脸”可知应是凸显了冷脸不会笑的特征。故选C。
    8.(6分)转折点是毛猴对冷脸说:“您要是再不笑,我俩可真要脱裤子了。”(2分)之前冷脸很爱听相声,但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给相声演员带来了困扰:之后他再也不听相声了。(2分)表现了冷脸的善良忠厚和自尊自爱。(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能力。
    情节的转折点在“最后,那个逗哏的瘦猴索性对着冷脸抖一个砸锅卖铁似的包袱,说:“这位爷,您要是再不笑,我俩可真要脱裤子了。’”毛猴竭尽所能多次引逗仍不能让冷脸发笑,只得向冷脸讨饶。冷脸因此知道自己成为了别人的谈资、相声的杀手,为观众和演员考虑,起身离开,放弃自己的爱好,从此不再进相声园子。
    毛猴讨饶后,“全场又一阵大笑。冷脸忽然站起身,板着面孔拱拱拳说:‘您二位说得真棒,谢您们了,我退了。’话说完,起身离座走了。到了也没露出个笑脸”“可奇怪的是打那天起,不单南门的相声园子,全天津的相声园子里,没人再见过冷脸。有人说他远走高飞了,可有人说他哪也没去,还在南门外打铁,只是绝不再听相声了”可知冷脸在知晓毛猴的目的和其他观众看热闹的心理后,主动赞美毛猴并退场离开,从此不再去听相声,这一转折体现了他的善良忠厚和自尊自爱,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
    9.(6分)①写“冷脸”,表达了对“冷脸”有精神追求,善良忠厚、自尊自爱的欣赏和赞美。②写“毛猴”,肯定了相声演员精益求精、勇于挑战的精神。③通过描写像他们这样的小人物,描绘了普通人的世俗日常生活,展现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寄寓着作者的肯定和欣赏。
    (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依据“冷脸不赌不嫖不贪杯,干完活,有点清闲,就钻进说相声的园子,找个凳子坐,听几段”可知,他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在毛猴讨饶后,他反应过来,“忽然站起身,板着面孔拱拱拳说:‘您二位说得真棒,谢您们了,我退了。’话说完,起身离座走了”可知他不想给别人带来压力,也不愿成为相声演员征服的对象或是别人看热闹的对象。
    依据“北京有不少高手,不信世上还有一个逗不乐的人,就来了一逗限一捧哏的两位。这两位早先在厂甸、天桥一带扬名立腕。先甭说‘说学逗唱’的功夫都是超一流,单凭长相就不一般”“可是毛猴是二十年老江湖,嘛都见过,先不管这脸,轻轻快快有说有笑之间,‘啪’地甩一个包袱”可知,“毛猴”技艺高超、经验丰富,好名声,勇于挑战。
    以“冷脸”“毛猴”为代表,表现了普通人对相声的喜爱,相声演员对技艺、名声的追求,展现了普通人的世俗日常生活,组成一幅广阔的社会图景,蕴含着作者的肯定和欣赏。
    10.(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此时,皇帝刚刚亲政,朝夕询问政事。其他宰相惧怕皇帝的威严果断,都谦卑畏惧,唯独姚崇能够辅佐裁决,因此得以掌握大权。“它”意思是“其他”,用来修饰后面的“宰相”,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唯独”是连词,意思是“只有”,引出后面的句子,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D。
    11.(3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意思是“能”。译文: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故选D。
    12.(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每天亲自去问饮食起居”错误,依据原文“日遣问食饮起居”可知,皇帝每天派人问候饮食起居,并不是“亲自去问”。故选D。
    13.(10分)翻译:
    (1)(5分)皇帝认为他说得好,诏令天下清理裁减假冒和冗滥的僧人,(让他们)留发还俗去务农的,就有一万二千多人。
    (2)(5分)如今蝗虫幸而还可以驱除,如果放纵不管,谷物将要被吃光了,百姓该怎么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善”,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好;“僧之伪滥者”,定语后置句,应为“伪滥僧”;“发”,使留发。(每点1分,译出大意可得2分)
    (2)“幸”,幸而;“且”,将要;“如……何”,怎么办。(每点1分,译出大意可得2分)
    14.(3分)①急人所难,急他人之所急;②心中向善,利国利民;③以退为进,讲究策略;④处事有主见,以事实道理服人;⑤敢于担当,主动作为;⑥知进退,生活俭朴不张扬。(每点1分,答出3点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依据“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可知他急人所难,急他人之所急;
    ②依据“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可知他心中向善,利国利民;
    ③依据“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崇乃顿首谢”可知他以退为进,讲究策略;
    ④依据“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可知他处事有主见,以事实道理服人;
    ⑤依据“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可知他敢于担当,主动作为;
    ⑥依据“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可知他知进退,生活俭朴不张扬。
    15.(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曲解诗意。“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不当。“香泛乳花轻”是说茶汤表面泛起如花般的茶沫,茶沫轻盈,茶香四溢。故选C。
    16.(6分)“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1分);“泉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碾茶时环境的清静(1分);“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1分)。三个意象展现了烹茶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3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意思是“打开的时候月牙初上,碾茶声听起来似乱泉跃动”,可见这里的“微月”暗示打开茶叶包装的时间,与“乱泉”对应,动静结合以声反衬环境的静谧清幽,这样的环境氛围下是很适合品茶慢享自在闲适的怡然时光的。“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大意是“不忍独享,夜半时分邀得僧友在稀疏竹影下共品赏”,其中的“竹”不仅是客观实写的物象,更象征比喻诗人和朋友高洁的情操。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的茶文化,更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与怀念,对友情的珍视。诗人由于朋友寄的“九华英”珍贵无比,邀僧人一同品茶、赏月吟诗。诗句意境高雅清新,透射诗人好茶、惜故、乐众的高雅情操。
    17.(6分)(1)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2)弃掷逦迤 奈何取之尽锱铢(3)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8.(3分)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情有可原:指按情理或情节来看,有可以原谅之处。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后文是钟情于迎春花的原因,所以使用“情有独钟”。
    第二处,悠然自得:形容安闲舒适,自得其乐的样子。闲情逸致: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闲情逸致”是名词,无法与“那样”搭配,而这里需要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所以使用“悠然自得”。第三处,若隐若现:形容隐约不明,模糊不清。隐隐约约:不明显、不清楚的样子。此处形容初春树上泛出的绿的特点,应使用“隐隐约约”。第四处,蠢蠢欲动:本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指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跃跃欲试:形容心情激动,急于想试一试。结合前文“在山林中蛰伏了一个漫长冬季的雪豹、金雕,在布谷的鸣叫声中”可知,此处用来形容动物,“蠢蠢欲动”含贬义,不符语境,所以使用“跃跃欲试”。故选A。
    19.(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一簇簇”为数量短语修饰“迎春花”,故应放在“迎春花”前面;二是搭配不当。“水珠……剥去……尘埃”搭配不当,“剥”可改为“涤”“洗”之类的词语;三是不合逻辑、不合语言表达习惯。整个句子在说迎春花,“使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被动句式不能与前文衔接,应改为“催促着花骨朵绽放”。全部改对的是D项。故选D。
    20.(6分)
    ①参与群体多 ②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 ③需要从法治、技术双管齐下(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是说“新型网络言语暴力”的特点,根据“而传统的言语暴力传播范围小,参与群体少”可知,二者相反,可填“参与群体多”;
    ②上句说“网络空间是虚拟的”,后句“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是从现实角度对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说的,前后构成转折关系,故可填“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
    ③根据“一方面,……通过法治手段形成有效震慑……另一方面,……也要从技术角度寻找化解之道”可知,可填“需要从法治、技术双管齐下”。
    21.(4分)含义:“毒瘤”本指严重侵害人的机体的恶性肿瘤,此处用来比喻对网络生态产生负面影响的网络暴力等网络问题。(2分)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突出了网络暴力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必须清除。(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毒瘤”的本意是指严重侵害人的机体的恶性肿瘤,根据“新型网络言语暴力传播范围大,……给受害者带来更大的伤害”“网络暴力是网络生态的‘毒瘤’”可知,此处用来比喻对网络生态产生负面影响的网络暴力等网络问题。
    使用比喻手法,把网络暴力等网络问题比喻为“毒瘤”,生动形象,突出了网络暴力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必须清除。
    22.(60分)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则作文题目立足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讲究方笔和圆笔。方笔棱角分明,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圆润灵活,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书法的艺术其实也隐射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如方笔般刚毅正直还是如圆笔般通达圆融?方笔有如为人遵纪守规,方正刚直,圆笔有如处世圆融灵活,充满智慧。项穆的话提醒我们,“圆而且方,方而复圆”,过于方正可能不善变通、不容于世,过于圆融难免圆滑世故,失去原则,方和圆二者中和兼备,才能和谐美善。
    由“方圆之和谐”联系到“做人处世之方法”,写作时首先应当对“方与圆”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标准分别评判:“方”既可以理解人品的方正,不同于流俗的君子风范,但“方”也可能是不知变通、格格不入:“圆”,意味着圆熟、机变、灵活,但也可能演变为没有原则,老奸巨猾。如果没有“方”,那么“圆”易流于圆滑;如果没有“圆”,那么“方”易失于刚直。太“方”则不柔,太“圆”则无刚;太“圆”会失去原则,太“方”
    会超越标准。
    关键在于如何在“方”与“圆”中达到一种平衡呢?因此,将“方”与“圆”有机地结合,大致可作如下演绎:一、“大方小圆”,即:大是大非讲原则,小是小非讲风格;二、“内方外圆”,即:待人接物要“柔中寓刚,圆中有方”;三、“己方人圆”,即:对自己方,对别人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四、“时方时圆”,即:从具体情况出发,该方时方,该圆时圆。
    立意:
    1.正直做人,圆融处世。
    2.圆可处世,方能正心。
    3.行义如方,用智如圆。
    4.圆以晓畅通达,方以不失本心。
    5.秉方笔之风骨,融圆笔之通达。
    6.融通方圆之妙,得做人处事之法。
    7.笔分中立定精神,方圆里决定生活。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姚崇年轻时豪爽,崇尚气节,长大后便喜好读书。契丹进兵骚扰河北,军事文书大量送到朝廷,姚崇处理奏报快得像流水,武则天认为他贤能,立即任命他为侍郎。中宗时,近戚奏请度人为僧尼,富裕人家的强壮男丁借此逃避赋役。因此,姚崇进谏:“信奉佛教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做事要给社会带来好处,要使百姓平安,这才是佛理。怎能让奸人来扰乱真正的教理?”皇帝认为他说得好,诏令天下清理裁减假冒和冗滥的僧人,(让他们)留发还俗去务农的,就有一万二千多人。先天二年,玄宗到新丰检阅。按传统,天子行幸出巡,方圆三百里内的州郡牧守官员,都要到皇帝行宫朝见。这时玄宗也密召姚崇,咨问天下大事,姚崇侃侃畅谈不知疲倦。玄宗说:“你正好做我的宰相。姚崇知玄宗大度,锐意图治,就先设法来巩固他的意志,假装不接受。玄宗责怪他。姚崇于是跪奏:“臣愿以十条建议奏闻,陛下考虑如果办不到,我就不能做宰相。”玄宗说:“我能办得到。”姚崇才叩首谢恩。开元四年,山东遭受重大蝗灾,民众又祭又拜,眼看着蝗虫吞食青苗却不敢捕杀。姚崇奏请捕杀蝗虫,朝廷派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灭蝗虫。汴州刺史倪若水向皇帝上书说:“消除天灾应当用德,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 倪若水拒绝御史不服从命令。姚崇写信讽刺他说:“刘聪是伪主,德行不能胜过妖妄,如今之时,妖妄不能胜过德行。古时候的贤良太守,蝗虫都避而不入其辖区。说修养德行可以避免蝗虫,那你岂不是没有德行而招致了虫害了吗?如今坐视蝗虫咬食青苗,你却忍心不救,因此而遭遇荒年,还叫什么刺史呢?”倪若水害怕了,才大力捕杀蝗虫,捕得蝗虫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说:“大凡天灾,哪里可以用人力去制止呢!再说大量杀虫,必定会伤害天道和气。希望您能好好想想。”姚崇说:“如今蝗虫幸而还可以驱除,如果放纵不管,谷物将要被吃光了,百姓该怎么办?如果杀虫救人(天降灾祸),灾祸都归于我吧,我不会推卸给你!”蝗害最终平息。此时,皇帝刚刚亲政,朝夕询问政事。其他宰相惧怕皇帝的威严果断,都谦卑畏惧,唯独姚崇能够辅佐裁决,因此得以掌握大权。姚崇宅第偏远,因此他就近住在旅馆。这时适逢卢怀慎去世,姚崇因患疟疾写信告假,凡有重大政事,皇帝必令源乾曜前往姚崇处咨询。乾曜的奏议好,皇帝就说:“这肯定是姚崇谋划的。”遇到不好的,就说:“为什么不去问问姚崇啊?”皇帝想让姚崇住得离自己更近一些,下诏让他移住到四方馆,每天派人问候饮食起居,派去的御医络绎不绝,赏赐的食物连续不断。姚崇觉得四方馆豪华宽大,不敢居住。皇帝派人对他说:“恨不得让你住在宫中,这有什么可回避的呢?”

    相关试卷

    重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理综 PDF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理综 PDF版,共22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理综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理综PDF版含答案,共2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