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分点精析:诗歌鉴赏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失分点精析:诗歌鉴赏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共16页。
1.掌握和熟记诗歌鉴赏的题型及答题技巧;2.了解诗歌鉴赏题中的失分点及原因;3.填补失分处的知识空缺。一、画面描绘题1.常见提问方式①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某两句展示的画面,展开合理想象。③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解题方法步骤①“找”——找全意象(景物)②“译”——翻译含意象的诗句③“雅”——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长短句结合,调整语序,生动形象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答案】一二句描绘了山亭恬静优美的画面,夏日午时,晴空骄阳,绿树浓荫,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十分清晰。 (2)诗歌的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三四句描写了微微的山风吹来,水晶帘轻轻飘动;满架的蔷薇正在盛开,整个院子里充满了花香。 二、意象(意境)情感题解答此类试题,可采用如下解题方法:第一步,看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看诗词写的是什么。第二步,看注释。注释一般会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等,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思想感情。第三步,析意象。某些意象表达的情感已趋于稳定,可先把握诗中意象的一般情感,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第四步,找诗眼。【答题规范】通过写……(内容)/描写……(景色/情景)+表达了……情感。 (一)送别诗常见意象和典型情感送别诗主要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基调。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有的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主要分为以下两类:1.常见意象柳、亭、古道、酒、夕阳2.典型情感①依依惜别之情,离愁别恨;②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劝勉之情。 【失分点】只能答出对友人的不舍和依依惜别,并不能结合文章答出其他情感,比如对友人悲惨遭遇的愤恨与不平,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劝勉。 【例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注】这首诗是作者贬为龙标尉时所作。(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E)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桔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烘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温暖和惬意。C.第三、四句想象友人和自己分别后的情景。一个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的距离之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之难,依依惜别之情传达得委婉动人。D.诗句“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E.本诗最后一句的“清猿”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猿声”二者表达的情感一样都是不舍与思念之情。【解析】B.有误,“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都是冷色调,而非暖色调。E.有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猿声啼不住”,没有凄凉之感,叫得比较欢闹,体现了人物的喜悦之情。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友人离去后的担忧和孤独惆怅之情。【解析】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二)羁旅行役诗常见意象和典型情感1.常见意象行舟、月亮、雁、子规、猿、云、霜、露、高楼2.典型情感①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②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愁苦之情;③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 【失分点】大部分学生仅能答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但不能结合诗歌的意象、题材等答出在外漂泊的孤独愁苦和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愤懑之情。 【例题】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村行①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②叶落胭脂色,荞麦③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④。【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 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②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④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从首句作者写了菊初黄的秋景,从“信马悠悠野兴长”可看出作者任由马匹在山路上自由地行走的兴致悠长,从中可体会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从“村桥原树似吾乡”这一句,作者看到山路的景色就觉得像自己的家乡,由此可看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何事吟馀忽惆怅”可看出作者此时的惆怅之情,这首诗写于贬官商州期间,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由此可知这是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惆怅。怀人诗常见意象和典型情感1.常见意象月、雁、双鲤(指书信)、笛声、杜鹃、鹧鸪、船、桑梓(家乡)、孤灯、天涯2.典型情感①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和思念;②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句一个“断”字写出了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B.“月是故乡明”一句诗人通过客观描写实景,写出白露节故乡的月是最明亮的。C.第三句写弟兄离散,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概括了安史之乱人民饱受忧患丧乱之苦。D.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答案】“月是故乡明”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弟皆分散”体现出了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无家问死生”体现出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况及未休兵”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戍鼓断人行”体现了民生凋敝,抒发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 (三)边塞征战诗常见意象和典型情感1.常见意象用品类: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斧;地名、民族名:轮台、夜郎、胡、羌、羯、夷;环境: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2.典型情感①报国壮志、爱国之情;②漂泊之感、思乡之情;③对无尽战争的控诉;④对戍边战士的赞美之情,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同情。 【失分点】答不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戍边战士的赞美之情、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同情,务必结合诗歌具体背景和诗人个人经历。 【例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早雁①杜牧金河②秋半虏弦开③,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④月明孤影过,长门⑤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⑥。【注释】①公元842年,北方回鹘族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杜牧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特作此诗。②金河:泛指北方边地。③虏弦开:指北虏发动军事骚扰活动。④仙掌:长安城建有金铜仙人舒掌托起承露盘,“仙掌”指此。⑤长门:指长门宫,失宠者幽居的地方。⑥水多菰米岸莓苔:“菰米”和“莓苔”都是雁的食物。诗歌中的“早雁”象征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早雁”比喻边疆地区战乱中离家漂泊的百姓。①作者借早雁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战乱中背井离乡、寄身江南的苦难百姓的深刻同情;②同时表达了对统治者不事边疆稳定、无视百姓苦难的状况的不满。 (四)山水田园诗常见意象和典型情感1.常见意象空山、明月、溪水、芦花、山、水、菊花、农田、东篱、炊烟、柴门、桑麻、莲蓬2.典型情感①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②渴望归隐、对舒适惬意、悠然自得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之情;③对官场的厌倦以及丑恶现象的批判。 【失分点】答不出对官场的厌倦和丑恶现象的批判,需要对诗人的个人遭遇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的句式,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返归自然的闲适,对舒适惬意、悠然自得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渴望归隐和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解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表现了作者鄙弃和厌恶官场黑暗,渴望远离世俗,清静闲适,与自然同乐的人生态度;一问一答的句式,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返归自然的闲适,对所选道路的自足,同时也在警醒那些知“迷”未返的人。要结合整首诗的感情去理解。诗人所以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关键就在自己心高志远,自然就觉得自己住的地方偏静。诗句启示我们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自己的精神追求,就能克服环境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五)怀古咏史诗常见意象和典型情感1.常见意象前代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淮水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乌江亭、陈琳墓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南唐后蜀等常怀故人:诸葛亮、贾谊、昭君、吴王、隋炀帝、项羽等2.典型情感①对历史的感慨,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②渴望建功立业,或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士难酬的悲愤之情;③对当今朝廷前途、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之情。 【失分点】容易漏答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国家前途的忧虑,需要重点结合当时年代背景及诗人的个人经历来答。 【例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问题。【甲】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乙】贾生 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两首诗借用历史典故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甲】全诗表达诗人对南朝后主这一昏君的批判和感慨,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借这一历史典故来描写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判不作为的统治者,深刻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乙】诗中作者借贾谊一事来感慨汉文帝不能识贤任贤,表达了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同时揭露讽刺了晚唐皇帝不顾民生的昏庸,抒发了作者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以及对当今朝廷前途,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甲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讽刺了权贵阶层不顾国家危亡醉生梦死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即: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乙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六)咏物抒怀诗常见意象和典型情感1.常见意象松、竹、梅、兰、菊、柳、梧桐、落花、流水、寒蝉、夕阳、月亮等2.典型情感①表达对某物的喜爱之情;②借某物抒发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了解该物所蕴含的品质); 【失分点】找出赋予作者某种精神的物品以及对这种精神的把握不够,需要需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自身的遭遇来作答,必要时还需指出运用到什么艺术手法。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咏牡丹(其二)卞元亨①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自是枯枝②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③。【注】①卞元亨,元末明初东溪(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军邹先锋。②枯枝:指枯枝牡丹。③故人还:拒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戍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1)本诗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答案】第一句写草堂前的松菊凋零,一片衰败景象,是为了衬托第二句西园中傲然挺立的枯枝牡丹,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突出了诗人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2)联系诗人经历,概括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达的情感。【答案】“自是枯枝存劲节”描写的是枯枝牡丹坚劲的气节,表现的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依依唯恋故人还”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故人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与感激。 三、炼字(炼句)题1.答题步骤第一步: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如有多层含义,须有表及里逐一指出)第二步:摹画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描述第三步:析作用:(1)点明艺术手法及艺术手法的作用艺术手法主要包括四类,分别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①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借古讽今 咏史言志 怀古伤今5.用典抒情描写: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②表现手法1.衬托:以动衬静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3.渲染/烘托4.象征/托物言志5.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融情于景6.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③修辞手法比兴:渲染比喻:突出、化虚为实对比:鲜明突出用典:言简义丰耐人寻味双关:含蓄委婉、趣味反复:强调突出对偶:整齐含蓄夸张:生动鲜明 ④结构技巧炼动词:化静为动炼形容词:……更加形象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炼叠词:……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炼副词:使情感更加深刻 (2)分析表达情感的效果(3)分析对于营造意境氛围的效果 【例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早雁①杜牧金河②秋半虏弦开③,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④月明孤影过,长门⑤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⑥。【注释】①公元842年,北方回鹘族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杜牧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特作此诗。②金河:泛指北方边地。③虏弦开:指北虏发动军事骚扰活动。④仙掌:长安城建有金铜仙人舒掌托起承露盘,“仙掌”指此。⑤长门:指长门宫,失宠者幽居的地方。⑥水多菰米岸莓苔:“菰米”和“莓苔”都是雁的食物。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这一句诗。【答案】“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意思是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本句运用典故、借古讽今、动静结合、比兴等写作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 2.答题格式……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失分点】分析作用时几乎答不出艺术手法及作用。 【例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南湖早春[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②返照:阳光重新照射。③不道:不是说。(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DE)A.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重新照射早春的鄱阳湖岸。B.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C.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初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D.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E.全诗采用了哀景衬哀情的手法,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 (2)请对颔联中“乱”“平”二字简要赏析。【答案】“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失分点精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亿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失分点精析: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补失分处的知识空缺,感情色彩变化 比如,意动用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失分点精析:议论文阅读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掌握议论文失分点及解答办法;,完成阅读训练,掌握本课知识点,论据补写失分点,论据作用解题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