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地理试题2023.6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下图为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角β是66.5° B. 角α是黄赤交角
C. 地轴与晨昏线的最大倾角等于黄赤交角 D. 角a与角β呈互补关系
2. 假设角β变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带范围扩大 B. 冬至日南半球昼长变长
C. 温带范围变小 D. 夏至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答案】1. C 2.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角β是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23.5°,A错误;角α是是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不是黄赤交角,B错误;地轴与晨昏线的最大倾角等于黄赤交角,C正确;角a与角β呈互余关系,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假设角β变小,即黄赤交角变小,则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变小,热带范围变小,A错误;太阳直射点南移幅度减小,冬至日南半球昼长变短,B错误;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回归线河极圈之间的温带范围变大,C错误;太阳直射点北移幅度也减小,夏至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D正确。故选D。
【点睛】对黄赤交角的理解:1、“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5°;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5°;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2、“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5°;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3、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
在南非奥兰治河的入海口发现了大量的金刚石砂,这些金刚石砂源自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的一些死火山通道中的金刚石原生矿。
完成下列小题。
3. 金刚石原生矿石属于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岩浆岩 D. 石英岩
4. 导致金刚石原生矿石转变为金刚石砂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 流水作用 B. 海浪作用
C. 风力作用 D. 冰川作用
【答案】3. C 4. 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岩石分类、外力作用的判断。
【3题详解】
金刚石砂源自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的一些死火山通道中的金刚石原生矿,可判断出金刚石原生矿石是岩浆岩。C项正确。故选C。
【4题详解】
南非奥兰治河的入海口发现了大量的金刚石砂,说明经过了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A项正确。故选A。
湖(海)水面上升,河流所携沉积物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缩,若沉积速度慢于水面上升速度,则在原三角洲平原之上形成新的水下三角洲,地质学称之为“水进型三角洲”。下图为“我国内陆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当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显著增大时,当地季节最可能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6. 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沉积界线的变化。最可能导致短期内图示沉积界线由①~⑤变化的是河流上中游( )
A. 地势起伏明显增加 B. 气温明显升高 C. 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 D. 土壤肥力明显降低
【答案】5. B 6. C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湖泊为我国的内陆湖,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温度最高,融化量最大,水量最大,因此三角洲沉积的面积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河流的地势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大的变化,A错误;河流上中游气温的变化不会明显,B错误,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会使泥沙进入河流减少,导致沉积的面积减少,C正确;土壤肥力的变化对沉积的变化影响小,D错误,故选C。
【点睛】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携沉积物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
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 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8. 有关图示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风带a控制下,寒冷少雨
B. 风带b控制下,寒冷少雨
C. 风带c控制下,温和多雨
D. 风带d控制下,温和多雨
【答案】7. C 8. D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根据纬度和风向判断,①反映的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和a东南信风带,②反映的是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b西风带,③反映的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c东北信风带,④反映的是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d西风带。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④③①②,C对。故选C。
【8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图中风带a是东南信风,风带c是东北信风,在其控制下,大陆东岸温暖多雨,西岸炎热干燥,AC错。风带b是南半球的盛行西风,风带d是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在其控制下,温和多雨,B错D对。故选D。
【点睛】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1、“低压雨、高压晴;西风湿,东风干”。2、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降水季节变化。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如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段的水体形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4—6月份,导致该河流深度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温②降水③泥沙搬运④地壳抬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0. 8月份,河床抬高,其主要原因是( )
A. 泥沙淤积 B. 降水量增加 C. 水量减少 D. 地壳抬升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河流上游受季节性积雪融雪补给,4-6月,气温回升,融雪量加大,水位变高,河水深度变大,①正确;7月后才主要受降水补给,②错误;这期间主要靠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较大,河水对河床的侵蚀能力加强,泥沙淤积量小,河流深度加大,③正确;地壳运动是一个缓慢的地质过程,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为影响河水深度变化的因素,④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图中信息显示,8月河流水位下降,河水变浅。河水变浅说明河流流量少。河流流量少,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淤积,河床抬升,A正确;材结合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河水流量少,说明8月份降水量应该减少,B错误;泥沙淤积除受河流水量影响外,还与河流含沙量有关,因此水量减少不是河床抬升的主要原因,C错误;地壳抬升是个剧烈的过程,结合材料,可知不是地壳抬升,D错误。故选A。
【点睛】第二小题易错选成C答案,解答时应注意对A与C选项的区分。河流水量减少可能导致泥沙淤积,但泥沙淤积量还受河流含沙量的影响。
秘鲁鳀是一种栖息于东南太平洋沿岸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秘鲁鳀主要被用来制作鱼粉(一种蛋白饲料)。下图示意南美洲西岸某海域某 时段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水温会有异常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世界大豆价格上涨 B. 当地大量渔民失业
C. 以秘鲁鳀为食的海鸟大量死亡 D. 当地鱼粉加工繁忙
12. 该时段,甲、乙、丙、丁四海域最有利于秘秘鲁鳀栖息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3.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渔民捕捞秘鲁鳀的海域可能会( )
A. 向北偏移 B. 向南偏移 C. 向西偏移 D. 原地不动
【答案】11. D 12. D 13. B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水温会有异常变化,会造成秘鲁鳀的生存环境变化,导致其大量死亡,从而引起以秘鲁鳀为食的海鸟大量死亡,当地大量渔民因渔获量减少而失业,相关的鱼粉加工业也可能陷入萧条,故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海水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巴西气候的变化,从而导致巴西的种植业受到影响,巴西是世界重要的大豆出口国,因此可能会导致世界大豆价格上涨,A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题详解】
秘鲁鳀是一种栖息于东南太平洋沿岸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读图可知,甲、乙海域水温在19~20℃,丙海域水温在18~19℃,丁海域水温在17~18℃,丁海域是四海域中的冷水区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该海域水温升高,秘鲁鳀会到纬度较高地区寻找冷水生存环境,该地位于南半球,所以秘鲁鳀会向南方移动,故渔民捕捞秘鲁鳀的海域可能会向南偏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以南美洲西岸某海域某时段表层海水温度分布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南岭是我国南部最大山脉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狭义的南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5个山岭。南岭南北两侧气候有一定的差异,岭北常见霜雪,越冬作物都比较耐寒,岭南则很少有霜雪,热带栽培植物比较多。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岭山脉的核心地带,这里有超过2000种植物,有广东唯一的原始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特丰之地”。下图示意南岭山脉的5个山岭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南岭山脉南北两侧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发源于南岭的河流流向不同 B. 背风坡雨影区范围大
C. 南岭对冬夏季风有阻挡作用 D. 雨带控制时间有差异
15.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成为“生物多样性特丰之地”,主要是由于( )
A. 位于偏低纬度,高温且多雨 B. 地形气候复杂,开发程度低
C. 地质历史漫长,古老物种多 D. 几经地壳运动,沧海变桑田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南岭山脉南北两侧气候差异表现在年降水量南岭以北少于南岭以南,年平均气温尤其是冬季气温南岭以北低于南岭以南,究其原因是南岭既可阻挡冬季风南下﹐也可阻挡夏季风北上,河流流向对气候影响小,A错误;背风坡雨影区范围大,影响北坡降水,对南北两侧气候差异影响小,B错误;雨带控制时间影响南北降水,对气温影响小,D错误,ABD错误,选项C正确。
【15题详解】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一是依靠复杂的生存繁衍环境,这与气候复杂性有密切关系,二是基本没有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开发程度低有关系,选项B正确;纬度低,水热丰富,利于生物的生长,对种类多样性影响小,A错误;地质历史漫长,生物进化过程漫长,古老物种少,C错误;地壳运动多发,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该题选B。
【点睛】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自然原因:(1)地理位置:远离大陆,四面临海,生存环境安全;区域内植被广布、湿地类型多样,可提供栖息地及食物(2)纬度:纬度较低,水热充足,临高山,气候垂直差异大,环境多样,有利于多种鸟类栖息。(3)天敌少(4)进化速度:物种进化缓慢。人为原因: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措施得当,居民生态保护意识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____(节气)的太阳光照情况。
(2)在图中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3)图中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这时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向____递减,此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____值;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图中全年昼夜等长的是____(写字母)。
(4)A、B两地中,A比B的地球自转线速度要____。
(5)图中D点所在经度60°W,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与北京在同一天的范围是____。
【答案】(1)冬至(日)
(2) (3) ①. 23°26'S ②. 南回归线 ③. 南北两侧 ④. 小 ⑤. 昼短夜长 ⑥. D
(4)大(或快) (5) ①. 6:00 ②. 30°E向东至180°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光照图为材料,主要涉及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图片信息提取以及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北半球冬至日的太阳光照情况。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图中左边为昼半球,右边为夜半球,如下图所示
【小问3详解】
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即23°26'S。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这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达最南,直射点与北京的纬度差达全年最大,故此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读图可知,D点位于赤道上,昼夜等长。
【小问4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A、B两地中,A地纬度比B地低,因此A比B的地球自转线速度要快。
【小问5详解】
根据第二题分析可知,D点此时位于昏线上,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D点所在经度60°W,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为D点的相对经线,为6时;0时为30°E,则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是30°E向东直到180°经线。
17.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处顶部岩层缺失,请分析原因。
(2)指出①②两地中最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3)若乙地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河流,拟在该地修建一座水库,请判断该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1)甲所在地区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其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顶部岩层容易被侵蚀,导致顶部岩层缺失。
(2)①地。理由:①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3)不合理。理由:乙地位于断层附近,修建水库易导致水库漏水;断层处地质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地质构造和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及图例可知,甲处岩石中间老,两翼新,属于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产生裂隙,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因此导致顶部缺失。
【小问2详解】
向斜构造岩石向下凹,有利于储存地下水。根据图例,①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有利于储存地下水;②岩石中间老,两侧新,属于背斜,不利于储水。
【小问3详解】
乙地位于断层下降岩块,断层处多裂隙,修建水库易导致水库漏水;断层处地质不稳定,地基不稳,存在地震、滑坡、渗漏等安全隐患。因此在该地修建水库不合理。
【点睛】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为某地季节景观图,图2为世界部分区域气候类型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位置示意图。
(1)图1景观主要分布在图2中的____________(填“③”或“④”)地。
(2)图2中甲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乙风带盛行风向是____________。
(3)图2中①地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②地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
(4)根据气压带、风带位置判断,北半球正值____________季。该季节,②地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④ (2) ①. 副热带高压带 ②. 东南风
(3) ①. 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 地中海气候
(4) ①. 冬 ②. 温和湿润##温和多雨 ③. 受西风带控制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季节移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1的景观为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图2中的④地(热带草原气候)。
【小问2详解】
图2中甲气压带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是副热带高压带,乙风带位于0°~30°S之间,即赤道低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盛行风向是东南风。
小问3详解】
从图2可以看出,①地位于40°N~60°N的大陆西岸,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位于约30°N~40°N的大陆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
【小问4详解】
图2中气压带、风带整体南移,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正处于冬季;②地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相对暖湿的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中的H湖是青海省第二大湖泊,目前湖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湖区人烟稀少,位于西风带,全年盛行高空西风,冬春多大风,湖北岸和东岸可见到沙堆或新月形沙丘。共有二十多条河流从四周注入H湖,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内陆水系。湖中有鸥、野鸭和鱼类等。
(1)简述H湖流域河流水文特征。
(2)G河流程短,却成为H湖主要补给水源之一,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夏秋为汛期;结冰期长;含沙量较小。
(2)G河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大冰川,夏秋季节冰川融水量大;夏季受西南风的影响,疏勒南山西南侧为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G河夏季水量丰富,成为H湖的补给水源。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源补给等相关知识。
【详解】(1)读图可知,该流域的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小,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河流为丰水期,冬春季节气温低,河流结冰,径流量小,因此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夏季昼夜温差大,河流的径流量日变化也大;流域地势起伏较大,河流短小湍急,流域植被稀疏,河流含沙量较大。
(2)G河能成为H湖的主要补给水源,说明G河的水量较大。读图可知,G河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大冰川,冰川体量大,夏季融水量大,河流水量较大;其次,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西风带,西南风受到疏勒南山的地形阻挡,在西南侧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点睛】
2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下图)是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其实质是隆起地块内部基面海拔比周围低地高而引起的热力效应。使山体内部气温比外国高。
研究表明山体效应改变了山区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水平梯度与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垂直梯度,使得山体内部比外部出现云量减少、降雨量减少的现象。山体效应通过山体内外同海拔高度上气温差以及山体内外同类型垂直带界线高度差来定量化。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最热月同海拔高度上的气温剖面。
(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山体效应形成的机制。
(2)据图推测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林线分布的异同。
(3)比较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的强弱并分析原因。
【答案】(1)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
(2)同:两个山地的林线均自边缘向山体内部逐渐升高(或边缘(外围)低,内部高)。异:青藏高原内部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
(3)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原因: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
【解析】
【分析】本题以山体效应示意图和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最热月同海拔高度上的气温剖面图为载体,主要涉及大气受热过程,林线分布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小问1详解】
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距地面越远(海拔越高)获得的热量越少。根据山体效应示意图,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内部的气温T1较高。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T2较低;根据材料,山体内部比外部出现云量减少、降雨量减少。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山体外部云量较多,降水较多,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少。所以山体内部气温比同高度的山体外部气温高,形成山体效应。
【小问2详解】
林线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影响,高大的山体有山体效应,造成山体内部比山体外部气温更高,降水更多。因此两个山地的林线均自边缘向山体内部逐渐升高(或边缘低,内部高)。根据第3题的分析,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所以青藏高原内部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山体效应的本质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的同海拔山体内部气温比外部高的气温空间格局。影响山体效应的基本因素有纬度,山体的高度、面积、体积等。由图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比阿尔卑斯山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比阿尔卑斯山更高,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新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新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促进近年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人口回流, 以下可以作为“城市绿心”的是, 该城市绿心的主要作用是, 聊城土坯房后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