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docx、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语文答案
【答案】1. D 2. C 3. C
4. ①首先提出随州文旅局长“以丑出圈”的新闻现象,引出下文对以流量出圈这种方式的探讨。②其次分析“以丑出圈”的实质在于“颜值经济”和“官员下场”的流量密码。③接着指出依靠流量密码有其局限和束缚,跳不出流量密码难有未来。④最后说明流量密码是一条堵车的捷径,通过正面举例指出应该探索自己的文旅出圈道路,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
5. ①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便利交通,满足游客各类需求。②要创新发掘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充分展现地方的文化魅力,真正做到内容为王。③相关旅游部门要积极畅通监管渠道,及时解决各类问题,完善旅游业的软实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更离不开文旅局长们‘出圈’给当地带来的曝光量”错,根据原文“这背后有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带来的变化,但文旅局长们‘出圈’对当地带来的曝光量和知名度的提升,也不容忽视”,这里没有递进关系。
B.“提升互联网上的热度,就能……转化为实际的旅游消费”错,根据原文“互联网上热度的提升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际的旅游消费”。“就能”说法过于绝对。
C.“但最终决定出游体验的还是依靠山水风光、人文景观的颜值”错,根据原文“无论是欣赏身边的美景还是奔赴远方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最终决定出游体验的除了山水风光、人文景观的‘颜值’,还有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的‘实力’”。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对当地没有起到宣传作用,这体现了流量时代的残酷与局限”错,根据材料三“只不过由于局长个人形象及妆造不当等原因,这套流量密码被玩砸了……吸引着流量回流”可以看出对当地是有宣传作用的。另外根据材料三中“‘不美局长’因流量密码而出圈,却隐含着流量的残酷与局限”可知,是因流量密码出圈隐含流量的残酷,不是玩砸了“颜值经济”体现了流量时代的残酷与局限。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的“内功更须修炼,网红景点化身行业常青树还得靠‘内容为王’……才能将海量的网络注意力转化为强劲的产业发展力”、材料三的“流量密码是一条堵车的捷径,探索自己的道路或许慢一点、难一些,但走得更远,更有稳健的底气”可知,要将流量转为“留量”,需要旅游目的地做好服务、创新等举措,不能一味靠流量。
C.“上海武康路”郁金香有流量,但是只是一小盆花拍成的图片,内容虚假,无法长久留住游客。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湖北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解伟在推介当地千年银杏谷景区时……被网友戏称为‘以丑出圈’”提出随州文旅局长“以丑出圈”的新闻现象,第二段“这种出圈方式看似另辟蹊径,但实际上仍然被流量密码绑架,更暗含着基层文旅产业尝试突围中的困境与隐痛”引出下文对以流量出圈这种方式的探讨。
第三段“随州文旅局长出圈的底层逻辑,仍然在于‘颜值经济’和‘官员下场’的流量密码”分析“以丑出圈”的实质在于“颜值经济”和“官员下场”的流量密码。
第四、五段“‘不美局长’因流量密码而出圈,却隐含着流量的残酷与局限”“跳不出流量密码的出圈难有未来。文旅宣传需要久久为功”指出依靠流量密码有其局限和束缚,跳不出流量密码难有未来。
第六段“流量密码是一条堵车的捷径,探索自己的道路或许慢一点、难一些,但走得更远,更有稳健的底气”说明流量密码是一条堵车的捷径,通过正面举例指出应该探索自己的文旅出圈道路,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
最后用“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连接词连贯表述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最终决定出游体验的除了山水风光、人文景观的‘颜值’,还有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的‘实力’”“不断充实完善旅游服务供给,开拓思路满足需求又创造需求,回答好游客‘想要消费’‘舒心消费’的课题,才能将海量的网络注意力转化为强劲的产业发展力”和材料二“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创新、交通便利、服务优化、质量保障才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可知,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便利交通,满足游客各类需求。
结合材料二“互联网前端的宣传视频要与旅游地后备的软件、硬件实力相配套,才能让游客不仅感兴趣、愿意来,还能留得下、多消费”可知,要创新发掘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充分展现地方的文化魅力,真正做到内容为王。
结合“景点翻车正是当地监管不力、设施不全、服务不佳的结果”可知,相关旅游部门要积极畅通监管渠道,及时解决各类问题,完善旅游业的软实力。
【答案】6. D 7. C
8. ①设置悬念,金昌焕偷文嫂的鸡吃是小说中心事件,发现“鸡毛”使悬念得以解开。②彰显主旨,“鸡毛”寓指人生中的琐碎,以小见大,反映的却是生命苦难和人性邪恶的大主题。③表现人性,“鸡毛”的漫画意味,吻合金昌焕阴暗、卑琐、自私且遭人鄙弃的性格特点。
9. 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细节描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却对挣扎于社会底层的文嫂、金昌焕的生活”错误。小说中金昌焕是作者批评的对象,由“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可知,他不属于“挣扎于社会底层”的人物。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学生文章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但肯定他的从不花钱买纸,并无揶揄的成分”错误。小说花不少笔墨写金昌焕每晚为剪纸而“伤神”,就需要吃肉“补一补”,故事环环相扣,极具讽刺意味。由此可知“肯定他的从不花钱买纸,并无揶揄的成分”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设置悬念,金昌焕偷文嫂的鸡吃是小说中心事件,发现“鸡毛”使悬念得以解开。文章题目是“鸡毛”,由“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可知,文嫂丢鸡,到处找不到。由“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可知,文嫂发现“鸡毛”使悬念得以解开,是金昌焕偷了文嫂的鸡,这是小说中心事件。
彰显主旨,由“‘啊呀天哪,我寡妇无业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我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可知,“鸡毛”寓指人生中的琐碎,以小见大,反映的却是生命苦难和人性邪恶的大主题。
表现人性,“鸡毛”反映了以“文嫂”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生命的苦难和以“金昌焕”为代表的阴暗、卑琐、自私且遭人鄙弃的人性邪恶的大主题,“鸡毛”的漫画意味,吻合金昌焕阴暗、卑琐、自私且遭人鄙弃的性格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的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讽刺手法的运用。“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形象生动。
对比衬托。作者写文嫂“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表现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作者写金昌焕“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以及偷文嫂的鸡炖着吃等细节,把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的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这是细节描写,突出其吝啬;“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耿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这些鲜活的细节,突出其无聊。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所有这些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邢子愿当时正在齐河照顾大女儿,听到消息后,连夜就赶了回来,长时间跪在母亲床前,向母亲请罪。
(2)天下人才无限,一定有比邢侗贤能的人,你不要因为我邢侗而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你的私心。
14. ①兑现两人的约定,后死者为先去世的人写铭文。
②记述邢侗的行事,表达自己的敬重之情。
③希望通过文字让后人了解邢侗,传承他的精神风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个月对入学的生员进行考试,邢子愿都自己准备饭食。对于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邢子愿仍然尽力周济他们。因此,所发现的才华出众的人有很多是来自参加考试中的,邢子愿也因为在官吏考核中成绩优等而被征召,被授予御史的职务。
“月试诸生”,“诸生”作“试”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D;
“寒畯仍周之”,“之”代词,作“周”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至二十岁才由父亲为其梳发”错误。冠礼时,为加冠者梳发,带上新帽的人多为其他长辈,而不是其父亲。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
A.“让全天下的人拍手称快”错误。文中为“举朝以为快”,拍手称快的人应为朝中的大臣们,而不是全天下的人。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顾”,照看;“耗”,消息;“跽”,长跪、跪。
(2)“何限”,无限;“小子”,我,指邢侗;“示”,显示,给……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文中有“后死者请为铭”,可知写此文是兑现两人的约定。
②文中有“卓哉邢君,实禀其全”,称颂邢侗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记述邢侗的行事,表达自己的敬重之情。
③文中“我铭其邱,用垂千年”,希望通过此文让后人了解邢侗。
参考译文:
邢子愿,名侗,皮肤白皙,眉目有神,左眉上有颗黑痣,看相的人说他是文曲星下凡。十四岁进入学校学习,十七岁时,督学使邹安福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是天下的人才啊。”邹安福召他到其学堂读书,亲自为他主持加冠礼。邢子愿在甲戌年考中进士,他出行时与朝中司礼冯保在路上相遇。冯保当时凭借皇帝的恩宠,气焰嚣张,他的随从人员驱赶邢子愿的马,让他避让。邢子愿大声说:“我是山东的邢侗,怎么能畏惧他呢!”冯保最终让开道路离去,全朝的受冯保欺压的臣子都拍手称快。万历乙巳年冬天,我因为候补任职到了广川。正赶上河水泛滥,无法前行,就住在马氏家中,邢子愿于是从临邑骑马百里到了广川。我和他饮酒到半夜,邢子愿说:“自今以后,我和您成为了情谊深厚的朋友,后死的人要为先去世的人写碑铭。”邢子愿被任命为南宫县令,越发让自己心灵纯洁,把关爱百姓生活放在第一位,放弃了朝廷给予的所有生活供给,所用的物品全部取自家中。百姓有诉讼,简短的几句话语就能做出最后的决定,诉讼的双方当事人都很信服,把他奉为神明。每个月对入学的生员进行考试,邢子愿都自己准备饭食。对于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邢子愿仍然尽力周济他们。因此,所发现的才华出众的人有很多是来自参加考试中的,邢子愿也因为在官吏考核中成绩优等而被征召,被授予御史的职务。不久,巡行按察三吴地区,赶上收成不好的荒年,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断开仓救济百姓,而后上奏朝廷,百姓没有辗转流浪和迁徙外地的。邢子愿被提拔为陕西代理太仆寺少卿,想到家中父母年纪大了,就自己上书称病请求免去官职,三次上书后请求得到了允许。当年,邢子愿才三十多岁。邢子愿早晚关注父母的起居和膳食,时刻不离父母身边,尽力购买各地珍馐呈现给父母。母亲突然生病,邢子愿当时正在齐河照顾大女儿,听到消息后,连夜就赶了回来,长时间跪在母亲床前,向母亲请罪。回头以头碰地向上天祈祷,用尽办法向医生请求,没有效果,母亲还是去世了。邢子愿用头撞墙,悲痛得水都不能咽下,三日后,差一点死去。邢子愿参加科考时的主考官东阿人于文定引退回乡居住,邢子愿每年都会去问候一次。于文定总是说:“你是天下的才子,可惜没有人了解你啊。”于文定被任命为宰相后,邢子愿为他饯行,祝词中说:“天下人才无限,一定有比邢侗贤能的人,你不要因为我邢侗而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你的私心。”于文定刚一入朝,突然死去。邢侗亲自到都门外去迎丧,并一直护送到东阿。料理于文定的丧事,所有的到朝廷申请谥号、到学宫祭祀等事务,邢子愿都尽心效力。邢子愿为于文定竖立墓碑,并亲手书写碑文。李于鳞的后代不兴旺,邢子愿资助他购买回以前居住的白雪楼让李于鳞居住,购置田产来供养他。其他的和殡葬、和救助相关的事,数不胜数。古人称说不朽的,只有人的功德行为和言语,卓越的邢子愿,实际上他的才华都齐备。我为他的坟墓写碑铭,希望他的事迹流传千年。
【答案】15. C 16. ①首联直抒胸臆,首联直陈赋闲镜湖,远离朝廷不被重用,忠心只有天地可鉴,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②颔联用典,诗人的耿耿孤忠不减当年的苏武牧羊与张巡嚼齿,深化了上联的愤懑之感。③颈联联想/想象/虚写如今已沦陷敌手的京都宫苑寥落衰败的景象,表达诗人恢复中原的夙愿尚未实现的悲愤。④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虽赋闲已老,但壮心未已、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⑤尾联化用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或李清照“死亦为鬼雄”一句)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实写”错,并非实写眼前。上林苑,秦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旧日皇宫所在之地长安、洛阳,当时在沦陷区。颈联想象旧时京都宫苑如今的寥落景象,可见此心总在恢复中原。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首联直抒胸臆,“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直陈赋闲镜湖,远离朝廷不被重用,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②颔联用典,“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厄穷苏武餐毡久”运用苏武的典故,苏武被囚禁,只能吃毡毛充饥,后用“餐毡”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张巡嚼齿”运用张巡的典故,《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诗人的耿耿孤忠不减当年的苏武牧羊与张巡嚼齿,深化了上联的愤懑之感。
③颈联“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联想/想象/虚写如今已沦陷敌手的京都宫苑寥落衰败的景象,表达诗人恢复中原的夙愿尚未实现的悲愤。
④尾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直抒胸臆,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诗人虽赋闲已老,但壮心未已、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
⑤尾联“死去犹能作鬼雄”化用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或李清照“死亦为鬼雄”一句)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
17.(1)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2)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3)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答案】18. ①家家户户
②一如既往
③三五成群
19. (示例)晨曦初绽,溪面流金溢彩,风情万种。两岸碧柳依依,一丛丛暗红的芦苇抽出醒目的穗子,恣意长成一阕阕迎风招展的小令;溪水暗香浮动,翠绿的菖蒲傲然挺立,开满黄花的“水指甲”如少女般清纯秀美。
20. 在岁月的浸润和溪水的濯洗下,那美好的记忆反而愈发清晰起来。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与“每一户人家”意思贴近的成语是“家家户户”或“千家万户”。“家家户户”:每家每户。“千家万户”:指众多人家。
第②处,与“像往常一样”意思贴近的成语是“一如既往”。“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第③处,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意思贴近的,成语是“三五成群”或“成群结队”。“三五成群”: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成群结队”:指众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队队。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后来也比喻团结一致。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语体风格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语言风格平实,改写时,首先要理解内容,其次展开想象,补充画面,再考虑修辞手法的运用。
“早晨,太阳升起,阳光照在溪面,两岸有杨柳和抽了穗的芦苇”中的“早晨的太阳”“杨柳和芦苇”可以就这几个意象展开想象,比如说早上的太阳是“晨曦初绽”,再描绘晨光下的美景,如溪水是“流金溢彩、风情万种”等。杨柳在晨光里的样子,比如“依依”“温柔缱绻”等。抽了穗的芦苇改变句式为“一丛丛暗红的芦苇抽出醒目的穗子”。
“溪水中有菖蒲和开黄花的‘水指甲’”,处在花中的溪水应该是清香悠远的,可以写“暗香浮动”。菖蒲,作为水生植物,应该是挺立在水中,可以说“傲然挺立”。黄色的“水指甲”盛开在水中,可以使用比喻修辞,将其比喻为少女或者其他美好的事物。
修改后的句子:晨曦初绽,溪面流金溢彩,风情万种。两岸碧柳依依,一丛丛暗红的芦苇抽出醒目的穗子,恣意长成一阕阕迎风招展的小令;溪水暗香浮动,翠绿的菖蒲傲然挺立,开满黄花的“水指甲”如少女般清纯秀美。
分析示例的句子:“晨曦”“初绽”“流金溢彩”“恣意”“迎风招展”等词语生动典雅,“流金”“碧柳”“暗红”“翠绿”等颜色词语使用了色彩映衬的技巧,增强了画面感。“风情万种”“恣意”“傲然”使用了比拟手法;“恣意长成一阕阕迎风招展的小令”“如少女般清纯秀美”使用了比喻手法。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浸蚀”不合逻辑,“岁月的浸蚀”与后句“美好的记忆”矛盾,改“浸蚀”为“浸润”;
二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删去“在……下”或“使得”;
三“更”与“愈发”重复赘余,删去“更”。
修改后:在岁月的浸润和溪水的濯洗下,那美好的记忆反而愈发清晰起来。
【答案】21. B 22. ①并不追求大汗淋漓 ②大多也无效步数 ③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例句:根据“一些人为了在运动圈……努力刷步数,以‘日行万步’作为目标”可知,文中加点的“刷”就是通过大量积累以显示出运动量的意思。
A.根据“状态低迷,发挥欠佳”,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淘汰”。
B.根据“刷题”“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通过大量积累以显示出接触题量的意思。与例句相同。
C.根据“刷屏”“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短时间内某重复信息集中出现。
D.根据“刷脸支付”“新技术实现的支付方式”,可知本句中的“刷脸”指的是以AI人脸识别为核心的新型支付方式,“刷”是“通过、使用”的意思。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 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了,并不需要追求‘万步””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健步走满足一定的时间、步频与心率即可达到健身效果,不需要追求大汗淋漓,故可填入“并不追求大汗淋漓”。
②处,根据“即使超过了一万步”“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可知语境意在强调这样的步数是起不到效果的,故可填入“大多也是无效步数”之类的语句。
③处,根据“不要一味关注步数”“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参与健步走运动时,应从较短的时间与较近的距离开始,故可填入“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之类的语句。
23.【答案】例文:
时代变动不居,岂能随波逐流
天地常新,日生不滞,变动不居的时代浪潮充塞天地,带来风险与机遇并存、确定与不确定性叠加的时代。时潮汹涌,泥沙俱下,人生的航船能随波逐流?当发愤立志,务当勠力同心,以竟厥功!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诚应在不确定的时代,做确定的自我。
时间之河一往无前,生活节奏繁密急促,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却总有人披上自明与自省的盔甲,踏上应对不确定性的光荣荆棘路。邓清明坚守廿载,备份四次仍未抛却航天梦想,时至今日终将诗意写苍穹,手可摘星辰;江梦南无声中吹响嘹亮号角,在命运给予的不确定中突围,迟开的花亦迎来最美的怒放。须知,疫情,管控,不确定性的因素可以扰乱生活的节奏,却不能搅扰内心的坚守,心中当有一分明白,就如月光泻地。
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奔走,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年轮。当以小我确定之姿,铸就国之中流砥柱。
君不见,快递小哥义不逃责,护送走失老人回家;各方统筹、整体规划,北京冬奥上演冰雪盛会;太空合作任重道远,“天宫”勇担时代之责……在时代不确定的大背景下,每一点微光都可烛照旷野,每一份努力都弥足珍费。须知,应对时代不确定性的如矢意志,恰似飞梁画栋之椽子,参天林木之主干,水墨图景之题词,是统摄全局、凝聚希望的关键所在,助我们看破发展之海上的浓雾,扬时代之帆破浪前行。
然,目于当下,抗争不确定性的号角却没能催醒一众随波逐流者,有人在确定与不确定的对立矛盾中跌撞着,踉跄着,找不到连接二者的直线。有人索性躺平,饱食而遨游,无所用心,泛若不系之舟。须知,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乃是由于惧怕风险不敢挑战,但顾影自怜又岂能得到救赎?既然躲闪、翻转、挪腾都毫无作用;尝试迈出坚定自我、为国效力的第一步恐怕才是最优解!
故而从生活琐事做起吧!疫情封控的背景下尝试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变动不居的时代浪潮中,坚守以梦为马的初心,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中,更应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唯其如此,方可在不确定的时代做一个确定的自己。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我愿时代青年以信念为楫,横渡波云诡谲之时代长河、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四段文字,围绕“网课”“隔离”等“不确定性”因素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应用积极向上的确定性心态面对它。第一段和第二段阐述现象,快递小哥偶遇走失老人并将其护送回家的善举,体现的是具有确定性的永恒的美德;北京2022年冬奥会在疫情下如期举行,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来应对不确定的形势;中国航天人敢于面对太空的不确定性,用一代代坚持不变的奋斗让“天宫”闪耀太空。第三段概括材料的意义。关键词:不确定、勇气、坚守。第四段提出作文要求:当代青年,要学会怎样应对生活的不确定性。
三则材料的共性就是: 每个例子背后都有确定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动,当然也有面临的“不确定性”,比如未知的或变化的。“确定性”指的是我们能把握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比如美好的信念和行动、奋斗、善良等,那么面对明天的未知,我们用什么去应对?我们用“活在当下”积极的去面对。那么面对变化,我们用什么去应对?我们要用不变来应对。考生需把握关键词“勇气”“坚守”,面对当代的不确定性,阐述勇气坚守的价值和意义。围绕话题,阐述面对不确定性的正确认识和正确做法。
写作本题,重点分析“不确定性”与“确定”因素的辩证关系,以此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探讨,谈当代青年如何应对不确定性。首先可以正面回答“勇气”“坚守”的内涵,也可以反面思辨在当下的境遇中,“勇气”“坚守”的价值和意义。然后论述从“不确定”中找到确定因素,把握自我的心志,坚定自我,不焦虑,不迷茫,从当下做起,理性应对生活。
立意:
1.用不变的信心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2.用永恒的奋斗迎接未来的不确定性。
3.用不变的善念去面对多变的世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