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专题07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含解析)
展开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7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
1.(2021·浙江高考真题)GIS可通过图层信息来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下图示意某区域相关要素评估值信息图层(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和地块编号。完成此次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块是( )
A.④⑦ B.⑤⑧ C.②③ D.⑥⑨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则在某地降水强度土层中④⑥⑦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在地形图层中,④⑦发生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在植被图层中④⑦⑥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综合三个指标看,④⑦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故答案选A。
(2021·浙江高考真题)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滑坡属于( )
A.气象灾害 B.生物灾害 C.海洋灾害 D.地质灾害
3.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2.D 3.B
【分析】2.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类型。滑坡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属于地质灾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GPS主要应用于定位、导航,雨量信息采集与之无关,①错误。BDS作为定位导航系统可以监测滑坡体位移数据,②正确。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模拟滑坡动态过程也需要GIS,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4.(2021·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答案】(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分析】本大题以海巴洛沟流域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为材料,涉及泥石流物质来源、形成过程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较多,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因此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
(2)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型,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
(3)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
5.(2021·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是洪水的主要来源,下垫面状况会影响洪峰的形成,夏季暴雨易引发洪灾。图1为我国局部地区单位面积50年一遇洪峰流量等值线图,图2为我国3个地区夏季暴雨出现概率随日期变化图。
(1)甲地地形为 (填类型),夏季盛行 (填风向)风,降水较多。
(2)指出我国东部夏季暴雨高概率出现时间的规律。从降水角度说明乙地防洪难度大的原因。
(3)从地形影响角度,分析丙岛东部易发山洪的原因。
【答案】(1)山地 东南
(2)规律:自南向北推迟。
原因:降水集中,季节变化明显,年际变化较大;暴雨出现概率高
(3)中部有山脉,东部迎风坡降水量大;东部地形陡峭,河流短,汇流时间短。
【分析】本题以我国局部地区单位面积洪峰流量等值线及夏季暴雨出现频率随日期变化图为材料,考查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等问题,难度一般。
【详解】(1)本题考查中国的地形和气候。读图根据经纬网和等高线判断,甲地为长白山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水汽受地形阻挡故而降水较多。
(2)本题考查中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和洪涝灾害的成因。结合图2,可发现我国东部夏季暴雨高概率出现时间自南向北推迟。降水角度可从降水量、降水年际和季节分配等方面分析。由于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季节变化大,另外,夏季风的强弱年际变化大,导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
(3)本题考查洪涝灾害的成因。结合台湾东西部差异,可知台湾东部,地形起伏更大,又是迎风坡降水多,因而更易爆发山洪。
(2021·江苏镇江高三一模) “秋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退时,在长江以南驻留期间形成持续性长、强度高的降水过程,是陕西关中、陕南地区秋季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一般8月中旬开始,最晚能持续到10月上旬。下图为“1961-2016年Nino3.4区海温指数与陕西秋淋强度指数的年变化图”,Niño3.4区指赤道中东太平洋(5°S—5°N、170°W—120°W)海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Nio3.4区海温与秋淋的正确描述是( )
A.近56年,秋淋强度呈波动上升趋势 B.近56年,Niño3.4区海温呈微减趋势
C.Niño3.4区海温与秋淋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D.Nino3.4区海温异常对秋淋指导意义不大
2.秋淋可能造成的危害有( )
①城市内涝 ②土壤水分增多,表土松动,加剧沙尘爆发几率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④空气湿度增大,水稻秋播时间推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1.C 2.D
【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6年来,秋淋强度呈波动减弱趋势,A错误。海温呈现微弱增大趋势,B错误。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海温与秋淋强度呈现负相关,C正确。海温的变化对秋淋的影响较为显著,D错误。故选C。
2.秋淋往往在秋季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降水较多,持续时间较长,易形成内涝,①正确。土壤水分增多,不会加剧沙尘暴发生几率,②错误。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山区坡度较大,已发生滑坡、泥石流,③正确。空气湿度增大对水稻影响不大,④错误。故选D。
【点睛】 华西秋雨具有"阴雨绵绵"的特点,在陕西省被称为"秋淋"。秋淋是陕西关中、陕南地区秋季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秋收季节,阴雨天气不仅影响陕西农果作物的品质及采收,还影响冬小麦的播种,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长时间持续性降水也易引发秋汛,城市内涝,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做好秋淋的监测、预测工作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2021年5月14日20时39分,武汉市蔡甸区突发龙卷风,导致部分房屋受损、大量树木折断,多名人员伤亡。龙卷风是一种不常见的、小尺度、突发性的天气系统,一般在强对流天气下产生,影响范围较小,但旋转速度特别快,能把地面的物品卷扬到空中,是一种比较强的灾害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有利于龙卷风形成的条件有( )
①暖湿空气交汇提供对流条件 ②高空、低空不同方向的强风 ③降温幅度大的晴朗夜晚
④地形较平坦,利于气流旋转 ⑤多山地,狭管强风易生成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4.下列正确反映龙卷风的形成顺序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②③①
5.当龙卷风发生时,以下自救方式合理的是( )
A.在野外时,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B.行驶时,沿与龙卷风路线平行方向行进
C.如在室内,躲在迎龙卷风方向墙壁处 D.在野外时,应抱住大树、木桩等固定物
【答案】3.C 4.B 5.A
【分析】3.由材料信息可知,龙卷风是一种不常见的、小尺度、突发性的天气系统,一般在强对流天气下产生,影响范围较小,但旋转速度特别快,能把地面的物品卷扬到空中,是一种比较强的灾害天气。龙卷风的形成需要有冷暖湿空气交汇提供对流条件,也要求高空和低空有不同方向的强风,还需要有较平坦的地形,①②④正确,C正确。降温幅度较大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风力较小,③错误,AD错误。山地地区摩力较大,对风力减弱作用较大,不利于龙风的形成,④错误,B错误。故选C。
4.据材料信息“龙卷风是一种很少见的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是在强烈的不稳定的天气状况下由空气对流运动造成的、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可知,冷暖湿空气交汇,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产生气旋的同样过程,形成龙卷核心;龙卷核心中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风,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由所学知识可知,野外遭遇龙卷风时,以最快的速度朝与龙卷风前进路线垂直的方向逃离,来不及逃离的,要迅速找一个低地趴下,A正确。驾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不要沿与龙卷风路线平行方向行进,应该与其路线垂直,B错误。如果人在室内,要避开窗户、门和房子的外墙,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小房间内抱头蹲下,C错误。遇到龙卷风时,一定要远离大树、电线杆、简易房等,以免被砸、被压或触电,D错误。故选A。
【点睛】野外遭遇龙卷风时,以最快的速度朝与龙卷风前进路线垂直的方向逃离,来不及逃离的,要迅速找一个低地趴下;驾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不要沿与龙卷风路线平行方向行进,要避开窗户、门和房子的外墙,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小房间内抱头蹲下;遇到龙卷风时,一定要远离大树、电线杆、简易房等,以免被砸、被压或触电。
(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域内突发自然灾害后的两个观测点横截面河床形态和水深示意图”,灾害过后一段时间,两观测点水深基本恢复正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引发该河段两观测点横截面水深骤变的原因是( )
A.上游大坝决口溢洪 B.地震迫使河流改道
C.滑坡土石阻塞河道 D.强降雨致山洪暴发
7.此次灾害发生点可能位于( )
A.该河段下游 B.两观测点之间 C.观测点1 D.观测点2
8.灾害发生时,下游地区最先采取的减灾措施是( )
A.转移沿岸居民 B.清理河道淤泥 C.拦蓄河水防旱 D.开挖渠道引流
【答案】6.C 7.D 8.A
【分析】6.据图中比例尺可知观测点1、2两地距离较近。自然灾害发生后,相对于观察点1,观测点2河面宽度变小,水深明显变浅,说明有物质进入河道,导致河床抬升,可推测该地可能发生滑坡,滑坡体进入河道,使河床抬升,水深变浅。灾害过后滑坡体被流水搬运,河道恢复,水位恢复正常。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观测点2处河道南侧为凹岸,正常河床深度应比北岸(凸岸)深,但此时观测点2南侧河床抬高很多,水深变浅,说明有物质从南侧进入河道。据河流位置图可知观测点2处河道南侧靠近山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观测点1处为正常河床剖面图,且水位较深,说明灾害不在该处发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灾害发生时,滑坡体阻塞河道,易形成堰塞湖,对下游造成威胁。最先采取的措施应该是确保人的安全,所以要尽快转移沿岸居民,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2021年3月20日,日本宫城县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该国气象厅发布相关灾害预警,预计震源附近海岸浪高可达1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可能是( )
A.赤潮 B.风暴潮 C.海啸 D.寒潮
10.在此次灾害中,人们可以( )
A.利用BDS监测震中海水的上升状况 B.利用GIS计算地震的震级情况
C.利用GPS确定地震仪器的位置 D.利用RS获取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答案】9.C 10.C
【分析】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本次地震发生于海洋中,海底地震可产生破坏性海浪,引发次生灾害-海啸,C正确;赤潮是海水的一种富营养化现象,属于海水污染,其发生与地震无关,A错;风暴潮一般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台风、温带气旋等导致的海水异常升降,与地震关系不大,B错;寒潮是冷空气入侵,导致气温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与地震关系不大,D错。故选C。
10. BDS技术为北斗导航系统,主要用于点状地理信息的定位与导航,海水的上升情况属于面状地理事物的变化,无法很好利用BDS技术来进行监测,A错;地震震级的大小是地震仪测定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并不需要GIS技术进行计算,B错;可利用GPS技术来确定地震仪器的位置,C正确; RS主要用于面状地理事物的获取, RS技术无法获取地震波的传播速度,D错。故选C。
(2021·浙江高考押题)Tlemcen国家公园,年均降水量600mm,平均海拔1000米,曾爆发数次森林火灾。影响森林火灾发生的三个重要因素是:可燃物的数量、气温和湿度条件、火源。有学者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通过多要素的综合分析(植被覆盖从稀到密分为1-4级、海拔从低到高分为1-4级、坡向东-南-西-北依次为1-4、道路和城市与森林的距离从近到远分为1-4级),绘制了该地区森林火灾风险程度的分布图。下左图为该公园的位置示意图,右图为公园内四块相邻区域各要素的等级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森林火灾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覆盖越高,可燃物的数量越充足
B.海拔越高,湿度越低,森林越易着火
C.西坡气温高,湿度低,易发森林火灾
D.远离道路和城市,消防员难进入,易发森林火灾
12.推测森林火灾风险程度最高的区域是右图中的( )
A.东部区域 B.南部区域
C.西部区域 D.北部区域
13.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卫星影像源于地表吸收的电磁波信息
B.地理要素的分级是通过GIS技术完成
C.要素的叠加分析主要是通过RS技术
D.火灾风险程度分布通过数字地球表达
【答案】11.A 12.B 13.B
【分析】11.森林火灾的可燃物主要是植被本身及其枯枝落叶,因此植被覆盖率越高,可燃物的数量越多,A正确。森林火灾要求气温高、湿度低。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海拔增加,气温降低,水汽受地形抬升冷凝,湿度增大,不易发生森林火灾,随着海拔进一步变高,湿地降低,但气温下降,也不易发生森林火灾,B错误。结合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地位于非洲西北部,西坡是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湿度高,不容易发生森林火灾,C错误。距离人类活动区近,容易有火源,容易发生森林火灾,而消防救援是控制和消灭火势、不会影响火灾的发生,D错误。故选A。
12.森林火灾风险高的地区,植被覆盖越高(等级高),可燃物数量多;海拔低(等级低),气温高;南坡(等级为2),气温高,降水少;距离人类活动区近(等级低),易出现火源。经过每个区域4个要素的叠加,南部区域森林火灾风险程度最高,故选B。
13.卫星遥感影像是来源于传感器接受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A错误;地理要素的分级需要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是通过GIS技术实现,B正确;要素叠加也是通过GIS技术完成,RS主要用于面状地理事物的获取,C错误;本研究结果是通过GIS绘制地图进行表达,而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D错误。故选B。
【点睛】“3S”技术的判别:
(1)“点”与“面”判断:①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 或“ 多个点”。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如果是“点”则选用GPS。②RS和GIS的工作对象——“面”,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的是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若要监测则应选用RS技术。
(2)“想”与“看”区分RS与GIS: “想”即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 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2021·安徽合肥第九中学高二期中)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3日18时30分左右,四川省九龙县雪洼龙镇甲铺子村杜公组对面山体突发高位滑坡地质灾害,造成山体下方踏卡河阻塞,形成堰塞湖(如图),威胁下游河道及上游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为及时掌握该堰塞湖水域面积的变化,主要借助( )
A.GIS B.RS C.GPS D.BDS
15.为了排除该堰塞湖可能带来的危害,当地政府应( )
A.上游植树造林 B.下游修建水库 C.开挖泄流槽 D.居民异地安置
【答案】14.B 15.C
【分析】14.为及时掌握该堰塞湖水域面积的变化,主要借助RS遥感,具有实时性监测功能。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为了排除该堰塞湖可能带来的危害,当地政府应开挖泄流槽,疏导洪水,C正确。上游植树造林不能及时处理危害、下游修建水库,更不能应对危害,居民异地安置,不现实。ABD错误,故选C。
(2021·江苏苏州三模)我国西南某地地质时期发生过一次大型滑坡,滑坡体堵江后形成了大型古堰塞湖。古堰塞湖从形成到溃坝后,滑坡体上、下游水文特征均变化显著,对河床地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图为“当地古堰塞湖、滑坡位置示意图”,图中滑坡边界内含滑坡源区和堆积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滑坡体滑动方向及滑坡边界内的河流主要流向分别是( )
A.滑向西南,向北流 B.滑向东北,向南流
C.滑向西南,向南流 D.滑向东北,向北流
17.经测定,新、老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3万年,可推测( )
A.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约为1万年前 B.古滑坡的发生时间至少在3万年前
C.古堰塞湖存活的时长大约为3万年 D.古堰塞湖溃坝的时间约在2万年前
18.能示意该河流河床纵剖面变化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16.C 17.B 18.B
【分析】16.由图中滑坡边界、河流、滑坡掩埋的阶地的位置关系,以及滑坡体由高处向低处滑动,可推测滑坡边界范围内西南地势低,滑坡体滑动方向为滑向西南,B、D错误;滑坡体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在滑坡体的上游方向,北面,故河流由北向南流,A错误、C正确。故选C。
17.由图可知,滑坡掩埋阶地位于湖相沉积物的下游方向,可推测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早于湖相沉积物,而新、老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3万年,故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约为1-3万年前,A错误;由图中古堰塞湖的位置可知,古滑坡发生在湖相沉积物之前,即3万年前,B正确;古堰塞湖的形成时间为3万年前,其下游的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3万年,由此无法推测溃坝时间和存活时间,C、D错误。故选B。
18.滑坡体阻塞河流,在其上游方向形成堰塞湖,导致其上游方向水流受阻,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A、D错误;同时导致其下方泥沙来源减少,河床侵蚀大于淤积,河床下降,B正确、C错误。故选B。
【点睛】堰塞湖的形成有四个过程:一是原有的水系;二是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三是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四是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
(2021·重庆高考模拟)2018年8月18日前后,台风“温比亚”进入安徽境内,18日风速达到最大,在巢湖引起强烈的风浪过程,同时对巢湖流域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下左图为巢湖水深分布,下右图为台风过境时湖面三个测站风速、风向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台风过境时下列四地中风浪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台风“温比亚”对巢湖流域生产生活的影响是( )
①缓解旱情②减轻酷暑③加重雾霾④诱发风暴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根据三个测站风速风向变化可推测此次台风中心( )
A.从北边由西向东掠过 B.从南边由西向东掠过
C.从北边由东向西掠过 D.从南边由东向西掠过
【答案】19.B 20.A 21.D
【分析】19.风浪大小与湖水深度有关,湖心水域由于水深、风区长度大、水面辽阔应是出现最大风浪强度的区域。②位于水深最大处的湖心,其他三个地点均位于岸边。台风过境时下列四地中风浪最大的是②。B正确。故选B。
20.台风到达安徽的影响主要是带来降水和降温,因此可以缓解旱情和减轻酷暑。①②正确。台风增大空气流动只会减轻雾霾。风暴潮是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不会发生在内陆湖泊。③④错误。A正确。故选A。
21.18日前后三个测站风向变化基本一致,说明期间台风位于巢湖同一侧。再根据18日前后风向由西北风转向东南风,推测台风是从巢湖南侧由东向西掠过的。D正确。故选D。
【点睛】风浪大小与湖水深度有关,湖心水域由于水深、风区长度大、水面辽阔应是出现最大风浪强度的区域。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衡邵地区南、西、东三面环山,是湖南的“旱极”,其夏秋季节的气候有“十年九旱”之称,历史上频发严重旱灾,由于干旱较多,被称为“衡邵干旱走廊"。完成下面小题。
22.衡邵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用水量大 C.焚风效应 D.河流稀少
23.下列治理“衡邵干旱走廊”的措施合理的是( )
A.生态移民减轻环境压力 B.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
C.大幅减少水稻种植面积 D.禁止高耗水产业的发展
【答案】22.C 23.B
【分析】22.据材料可知,衡邵地区在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该地南、西、东三面环山,位于夏季风和冬季风的背风坡,所以无论冬夏都盛行下沉气流,很难成云致雨,气候干旱,所以衡邵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焚风效应,故C正确,全球变暖会加剧干旱,用水量大和河流稀少是干旱的原因,但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
23.该区域人口较多,生态移民不能解决干旱问题且费用极大,故A错,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可以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调节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是治理干旱的最有效的措施,故B正确,适当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发展节水农业,但不能完全禁止高耗水产业的发展,故CD错。
【点睛】焚风效应是指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2021·浙江高考押题)2020年7月26日重庆武隆区发生山体滑坡,壅塞乌江支流,形成堰塞湖,威胁沿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下图是滑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聚落选择的地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下列河流沿岸的聚落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取水方便,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低平处
B.为防范洪灾,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高处
C.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高处,以通风透气
D.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低处,以便于耕作
25.为防范滑坡,加强滑坡的监测需使用( )
A.遥感技术 B.北斗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无人机群
【答案】24.A 25.B
【分析】24.为取水方便,上游峡谷聚落多选择地势较低平处,A正确;上游峡谷地区多深切河谷,水流湍急,河水容易下泄,不易发生洪灾,B错误;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易遭受洪灾,故为防范洪灾,聚落多选择地势较高处,C、D错误。故选A。
25.为防范滑坡,需实时获取坡体位置微小变动(移动)的信息(即定位),发现滑坡前兆,及时预警;定位是北斗系统的基本功能,B正确;遥感技术( RS)是借助传感器来接收遥远的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从而获得遥感影像,主要应用于灾情监测和资源勘查,而不是防范,A错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IS)主要是用来处理和地理位置有关数据的技术,能够应用于科学调查、资源管理、财产管理、发展规划、绘图和路线规划,C错误;无人机群可以用以搭载遥感技术传感器,D错误。故选B。
【点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
(2021·广东)甘肃黑方台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地区,年降水量280mm。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黄河三门峡水库修建,大量库区移民被安置在黑方台的台塬(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上。自此,黑方台地区台塬边缘多发滑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20世纪60年代以来黑方台地区多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震多发 B.土质疏松 C.农业灌溉 D.夏季暴雨
27.黑方台地区滑坡具有明显的月份差异,下列月份中发生次数较多的是( )
A.2月 B.7月 C.10月 D.12月
28.某大学成功利用相关技术对甘肃黑方台地区即将失稳的滑坡发出紧急红色告警,有效避免了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该次预警主要利用的是( )
A.北斗导航 B.遥感 C.5G通信 D.物联网
【答案】26.C 27.B 28.A
【分析】26.据材料信息“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黄河三门峡水库修建,大量库区移民被安置在黑方台的台塬”可知,滑坡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有较大关系。材料中没有明显信息说明60年代以后地震多发,A项错误;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长久以来的特征,不是6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B项错误;夏季暴雨也是该地气候稳定、长久的特征,不是60年代后才出现的,D项错误;人类大量迁入,在台塬进行农事活动,进行农业灌溉时造成了滑坡,C项正确。
27.黑方台位于甘肃,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业灌溉频率大。两者综合,该区域滑坡发生次数较多时间的应是夏季,B项7月正确,ACD项错。
28.本小题考查滑坡检测应用的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在指定位置放置接收器,连接到指挥中心,检测到有位置变化就报警,再跟踪查看,确认情况及时作出预测。北斗导航的主要功能是导航和定位,A项正确;遥感是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对滑坡初期地表的微小变化不敏感,会导致预测不及时,可应用在滑坡后的地表状况变化对比,B项错误;5G主要是移动通信技术,和滑坡无关,C项错误;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与滑坡预测关联不大,D项错误。
(2021·浙江温州市高三二模)下图为某次台风活动期间,浙江沿海某站点测得的风速和风向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9.表示该站点风速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0.表示图示时期该台风路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9.C 30.B
【分析】29.读图可知,3日6时风速约为6m/s,3日6时至3日12时风速逐渐增大至12m/s左右,至3日18时风速略有下降,之后至4日0时风速持续增大到最大,约为16m/s,4日0时之后风速持续下降,至5日0时风速约为8m/s。③曲线满足该变化特点,故选C。
30.读图,该观测站点先吹东北风,该台风系统近地面气流呈逆时针辐合,此时台风系统应位于观测站点的西南方(注意图中观测站点的位置),①③④错,排除ACD;之后观测站点风向逐渐变为东南风,台风系统位于观测站点西北方向;最后观测站点风向虽盛行西南风,但大致风向为偏南风(可表述为“西南南风”),台风系统总体向北移动。综上分析可知,②最符合该台风的移动路径,故选B。
(2021·福建高考模拟)2016年4月15日,乌拉圭经历了由大西洋登陆的龙卷风引起的强降水,造成了严重的洪灾。下图为该国洪水过后某一时刻的等地表积水深度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B.东部和北部坡度小 C.城镇积水比周围区域更深 D.由河流向两岸积水逐渐增多
32.该区域洪灾严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天气②地形地势③植被覆盖率④河流水位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31.C 32.D
【分析】31.图中河流自东北向西南入海,说明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A错误。图中等值线东北和北部等值线数值较小,积水少,不能说明坡度小,B错误。图中等值线可知城镇积水大于35mm,比周围区域更深,C正确。由图中等值线分布可知等值线由河流向两岸积水逐渐减少,D错误。故选C。
32.影响该区域洪灾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天气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等,材料中“由大西洋登陆的龙卷风引起的强降水,造成了严重的洪灾”,说明强降水量是洪灾严重的原因之一,①正确。地形平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发洪涝,该洪涝灾害以河流中下游沿岸地势低洼处较为明显,②正确。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地表汇水速度快,加剧洪涝,③正确。河流水位高易于发生洪涝,④正确。故选D。
(2021·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调)雨洪式河流是指由于暴雨引发流域型洪水的河流,洪水与雨季同期。图1为不同流域形态示意图,图2为不同流城形态下洪水流量过程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图中流域形态与洪水流量过程关系匹配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34.下列有关河流洪水流量过程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半干旱和干旱的地区,洪峰缓涨缓落持续时间较长
B.半湿润和湿润的地区,洪峰陡涨陡落持续时间较短
C.修建水库和恢复植被对洪水流量过程线的影响相似
D.流域宽度越大且越接近圆形,洪水发生可能性越小
【答案】33.B 34.C
【分析】33.甲河上游流域面积小,支流少,下游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洪水到达出口时间短,洪峰流量增长迅速,③符合,A错误。乙河与甲河相反,洪峰流量增长慢,②符合,B正确。丙河上游和下游流域面积大,中游小,上游和下游洪峰间隔到达出口,有双峰岀现,①符合,C错误。丁河河水平缓,④不符合,D错误。故选B。
34.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流域降水有限,洪峰缓涨缓落时间短,湿润区相反,A、B错误。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都有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C正确。流域形状为圆形也会发生洪灾,只是强度变小了而已,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系形状与洪水流量过程线之间的关系,难度较大,需要明确的是,洪峰流量汇集速度与集水区和水文站的距离有较大关系。一般而言,大河、较大流域河流流域面积大,流程长,直流多,洪峰汇集速度慢,流量大,持续时间长。
(2021·浙江高考押题)2018年10月,西藏和四川交界处发生了山体滑坡。此次山体滑坡造成金沙江断流并形成堰塞湖。完成下面小题。
35.险情发生后,确定灾害发生地点和监测灾情分别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NSS和RS B.RS和GNSS C.RS和GIS D.GNSS 和GIS
36.导致此次堰塞湖形成的自然灾害所属的类型是( )
A.气象灾害 B.地质灾害 C.生物灾害 D.海洋灾害
【答案】35.A 36.B
【分析】35.确定灾害发生地点要用到定位装置,即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监测灾情要用到RS,即遥感,因为遥感可以用来分辨地物,确定下垫面性质,A正确;GIS是地理信息系统,指在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查询并分析相关地理数据和信息,BCD错误。故选A。
36.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依据题意,导致此次堰塞湖形成的自然灾害是山体滑坡,属于地质灾害,故选B。
(2021·浙江高考押题)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更高的宽带速率、更低更可靠的时延和更大容量的网络连接。5G基站是新一代小型设备,覆盖范围相对较小;数量可能是4G的2~3倍,光纤用量将比4G多16倍;选址难度较高,需要通过勘察设计和系统仿真,提高基站选址效率和覆盖效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5G基站选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PS
C.BDS D.GIS
38.影响5G基站布局密度的主导因素是( )
A.人口分布 B.地形地势
C.科学技术 D.交通运输
【答案】37.D 38.A
【分析】37.遥感(RS)主要是用来获取地理信息。主要应用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来分析和处理地理数据。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是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其功能与GPS相同。5G基站选址难度较高,需要通过勘察设计和系统仿真,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IS,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8.根据材料“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更高的宽带速率、更低更可靠的时延和更大容量的网络连接”可知,其主要是为人们通信服务,故其基站布局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分布。A正确,B、C、D错。故选A。
(2021·福建高考模拟)中国气象局介绍,截至2020年7月29日,上一个台风“鹦鹉”生成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经沉寂了超过40天,目前预计7月底之前台风生成的可能性较小。如果月底前仍无台风生成, 2020年将是1949年以来首个7月“空台”的年份,下图为2020年副热带高压和常年副热带高压位置对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9.西北太平洋全年都有台风活动,一般发生频率最高月份是(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40.导致我国7月出现“空台”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夏以来副高持续偏弱、偏东
B.人夏以来副高持续偏强、偏南
C.西北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偏高
D.中国内陆大部地区气温异常偏高
41.推测7月“空台”可能对我国带来的影响是( )
A.东北、华北地区旱情严峻
B.长江流域梅雨开始晚、强度小
C.黄河流域面临凌汛威胁
D.华南地区持续晴热、高温少雨
【答案】39.C 40.B 41.D
【分析】39.台风是发生在热带、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中心风力在12级以上,据美国海军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统计,1959年至2004年间西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台风发生的个数与月份,平均每年有17.7个台风生成,出现最多台风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8月份洋面气温最高,容易生成台风,故选C。
40.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南,使得台风生成源地—一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极大抑制,使其缺少最关键的环境条件,挤压了台风生存空间,从而导致空台 现象,B正确,A错误。海域水温升高,有利于台风生成,C 错误。台风是发生在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 气旋,发生条件包括水温、广阔的洋面,空台与内陆气温无关,D错。故选B。
41.“空台”是副高偏强的结果,副高偏强更易引发北涝南旱,故东北、华北地区“空台”之后可能会面临较为严峻的汛情,长江流域也会因为副高偏强而入梅偏早、降水偏多,故A、B错误;华南地区因持续受强高压控制而晴热、高温少雨;黄河流域的凌汛发生在冬半年,与“空台”无关。故选D。
(2021·浙江高考押题)山崩滑坡体堵截河谷或河床,蓄水后会形成堰塞湖。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该区域易形成堰塞湖的季节和地点可能是( )
A.春季a处 B.秋季b处 C.夏季c处 D.冬季d处
43.在堰塞湖形成后,获取该地区堰塞湖变化信息最快捷的技术手段是( )
A.地理信息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虚拟现实技术 D.遥感技术
【答案】42.C 43.D
【分析】42.山崩滑坡体堵截河谷或河床,蓄水后会形成堰塞湖,容易形成堰塞湖的季节主要是降水相对比较集中的季节,我国是季风气候为主,夏秋季节降水相对集中,另外较为狭窄的河谷比较容易被堵截,加上滑坡的条件是两岸坡度较大,根据季节排除AD,根据位置,堰塞湖的位置应该是要具备蓄水条件的地方,C处处于较为宽阔的河谷地带,蓄水条件较好,两端坡度陡峭容易被堵塞,故选C。
43.堰塞湖的变化信息主要包括水位的上涨情况和面积的大小,使用遥感影像技术最为快捷,地理信息系统是做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做定位的,虚拟现实技术现在的主要应用是数字化地球上的某些地理事物。故选D。
44.(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极涡旋是指盘踞在极地高空的大型冷性涡旋,它极不稳定,容易离开源地,携带冷空气南下,往往形成罕见的寒潮天气。北极涡旋南下后导致的寒潮天气威力和影响有多大,也要看当时的大气环流场配置和水汽输送情况。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1893年某次寒潮形成前和强盛时的高空500百帕等压面高度分布图(单位:米),该次寒潮从1月12日大举南下,直到2月中旬才陆续缓解;在我国南方形成严寒暴雪天气,草木鸟兽成批冻死,珠三角北部积雪明显,史载东莞“平地积雪二寸余”“果木皆冻死”。中国气象史上称此次寒潮为“寒潮之王”。
(1)说出北极涡旋对应近地面的天气系统类型及性质。
(2)推测1893年1月北极涡旋南下的原因。
(3)2021年1月中旬,北极涡旋南下,因无南支槽系统存在,我国南方无大冰雪天气。分析1893年1月北极涡旋南下形成“寒潮之王”的原因。
【答案】(1)高压(或反气旋);干冷
(2)暖脊向北发展,在西伯利亚高空形成阻塞高压;阻塞高压占据北极涡旋源地,迫使北极涡旋分裂南下
(3)由于南支槽系统的存在,南方近地面存在低压槽系统,且持续时间长,导致从印度洋、南海乃至太平洋向我国输送大量暖湿水汽;同时加强北极涡旋南下冷空气的势力;南下强冷空气与暖湿水汽相遇产生严寒暴雪天气;寒潮持续时间长,降温明显。
【详解】(1)由材料可知,北极涡旋是指盘踞在极地高空的大型冷性涡旋,它极不稳定,容易离开源地,携带冷空气南下,往往形成罕见的寒潮天气。结合图分析,北极涡旋处高空500百帕等压线下凹,为高空中的低压,对应的近地面天气系统应为高压(或反气旋),其性质为干冷。
(2)由图可知,1893年1月暖脊向北发展,在西伯利亚高空形成阻塞高压。北极涡旋是指盘踞在极地高空的大型冷性涡旋,它极不稳定,容易离开源地,携带冷空气南下。阻塞高压形成后,占据北极涡旋源地,迫使北极涡旋分裂南下,往往形成罕见的寒潮天气。
(3)寒潮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由于南支槽系统的存在,南方近地面存在低压槽系统,导致印度洋、南海乃至太平洋上的暖湿水汽向我国输送,同时可以增大南北气压差,加强北极涡旋南下冷空气的势力,形成大风。南下强冷空气与暖湿水汽相遇产生大冰雪天气;寒潮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明显,从而形成“寒潮之王”。
45.(2021·山东烟台市高三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木兰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下游河道(左图)迁回曲折,河道淤泥厚度为13-15米,淤泥含水量达70%,在流经莆田市区周边低地平原后注入海洋。历史上木兰溪下游洪涝灾害频发,1999年福建省启动对水兰溪的全面治理,对河道截弯取直,采取“改道不改水”的方式,将原始河道水面实施最大限度保留,并在废弃河道的基础上扩建玉湖新城。载弯取直后,河流流速发生变化,水流和淤泥给河流两侧防洪大堤的修建造成巨大的工程障碍。当地采取“软体排”技术(右图)克服了世界级难题,较体排”技术是先在大堤上铺设高强度的纤维布料,然后在布料上用绳索固定密集的小块混凝土石板,混凝土石板可随布料适应大堤的形变,2011年防洪大堤顺利完工。随后,当地从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对术兰溪的水质进行全面优化,木兰溪畔成为“百里风光带”,是福建及莆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1)说明历史上木兰溪下游水患频繁的原因。
(2)简述木兰溪“改道不改水”的治理方式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指出“软体排”技术对大堤防护的优势。
【答案】(1)夏季受季风、台风等影响,多暴雨,河流水量较大;下游河道迂回曲折,排水不畅;下游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泄洪能力有限;距河流人海口近,受海水顶托作用强,水涝多发。
(2)“改道”:河流改道后,降低水患风险,增加了城市建设空间;“不改水”:利用废弃河道,增加城区水域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增加城市蓄洪空间。
(3)混凝土石板质地坚硬,可降低河水对大堤的侵蚀程度;防洪大堤在淤泥地基上易发生形变,“软体排”可适应大堤的形变,保护大堤不因变形、开裂而坍塌。
【详解】(1)历史上木兰溪下游水患频繁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水系、海水顶托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季风、台风等影响,降水量大,多暴雨,河流水量较大,洪峰水位高;下游河道曲折,排水不畅;下游地势低平,落差小河流流速慢,泄洪能力有限;距河流人海口近,海水顶托作用强,流速进一步减慢。
(2)该题强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由材料可知,1999年福建省启动对水兰溪的全面治理,对河道截弯取直,采取“改道不改水”的方式,将原始河道水面实施最大限度保留,并在废弃河道的基础上扩建玉湖新城。河流改道后,降低水患风险,废弃河道充分利用,增加了城市建设空间;废弃河道,可以增加城区水域面积,美化城市景观,增加城市蓄洪空间,调节径流能力增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由材料可知,软体排”技术是先在大堤上铺设高强度的纤维布料,然后在布料上用绳索固定密集的小块混凝土石板,混凝土石板可随布料适应大堤的形变。载弯取直后,河流流速发生变化,水流和淤泥给河流两侧防洪大堤的修建造成巨大的工程障碍。软体排技术主要减轻水流和淤泥对大坝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混凝土石板可降低河水对大堤的侵蚀,保护大堤;另外防洪大堤在淤泥地基上易发生形变,该技术中混凝土块是用绳索固定铺设,可适应大堤的形变,对大坝起到保护作用。
46.(2021·江苏镇江高三四模)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洪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且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2019年10月,某中学研学小组对贺兰山银川段开展了以“山洪灾害防治”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通过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发现;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80~400毫米,但多暴雨;有较大山洪沟20多条;山地植被稀疏,山坡上遍布碎屑物质;山坡陡峻,山前洪积平原面积广大,山洪暴发频繁。
材料二 下图为研学小组成员依据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绘制的贺兰山银川段地形、山洪沟、自然村分布图。
(1)分析贺兰山银川段山洪多发的原因。
(2)研学小组考察发现,贺兰山银川段随着海拔下降,山洪灾害强度和造成的损失呈增大趋势。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贺兰山银川段的山洪现象有了深入了解,也为减少贺兰山银川段的山洪发生频率提出了一些建议。指出防治该区山洪发生的生物和工程措施。
【答案】(1)贺兰山地势较陡,水流流速快,位于山前沖积扇,地势平缓;山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当地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海拔下降,地势平缓,河流流速降低,山前洪积平原较大,流水扩散,山洪灾害强度增加;自然村多集中在河流下游,山洪到达自然村后产生的损失更大;海拔下降,洪积平原上农田较多,洪水对农业的损失较大。
(3)生物措施:多植树造林;减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工程措施;建水坝,防洪蓄水。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山洪形成的几个主要原因有: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上游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势突然平缓,流水速度减慢,携带的泥沙石块沉积等。结合图文资料可知,该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位置,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区地势较陡,植被稀疏,流速较快,到达山麓地势变平坦,汇水较多排水不畅,易发生山洪。
(2)根据图片可知,海拔越低,自然村越多,因此山洪来临时,自然村遭到破坏,损失较大;同时海拔下降,河流的流速降低,洪积平原面积广大,因此流水向四周扩散,损害面积增加;同时低海拔地区是银川平原,农田众多,对农业的损失较重。
(3)根据题干可知,防治措施可从生物和工程两方面阐述:生物方面主要是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工程主要是修建水坝、建蓄洪滞洪等水利工程。
47.(2021·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2021年3月14日夜间开始,我国北方出现近10年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多地沙尘弥漫,3月15日傍晚沙尘天气逐渐减弱。此次沙尘天气面积超过380万平方千米,沙尘主要源于蒙古国。下图示意两个不同时刻的沙尘分布区域。
(1)判断与往年相比,蒙古国2021年3月中旬之前的天气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沙尘的来源,推测此次华北地区沙尘天气的形成过程。
(3)有人认为,沙尘暴不可能通过人类治理而消失。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答案】(1)疏松裸露的地表可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沙源。此次沙尘天气强度大、影响范围广,说明沙源地(蒙古国)3月中旬以前表土大量解冻、干旱缺水且疏松裸露,因此,与往年同期相比,沙源地(蒙古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少。
(2)受(锋面〉气旋的影响,沙源地(蒙古国)气流上升,地表沙尘随上升气流被卷入高空,在冷锋(偏北风)影响下,沙尘由西北向东南(由西向东)被输送到华北地区。
(3)同意。沙尘暴的形成有其自然规律;人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原生荒漠(提供的沙源);也无法改变大尺度的大气的运动和天气系统。反对。沙尘暴的发生与人类过度垦殖、放牧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沙源地和影响区域可以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防风固沙,消除沙尘暴及其危害。
【详解】(1)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疏松裸露的地表可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沙源,根据题干可知,自2021年3月14日夜间开始,我国北方出现近10年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说明此次沙尘天气强度大;此次沙尘天气面积超过380万平方千米,说明影响范围广;沙尘主要源于蒙古国,蒙古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植被差,说明蒙古国3月中旬以前表土大量解冻、干旱缺水且疏松裸露,因此,与往年同期相比,沙源地气温偏高,蒸发强,降水偏少。
(2)根据题干可知,此次沙尘主要源于蒙古国,且势力强,说明蒙古受锋面气旋的影响,由于受到锋面气旋影响,沙源地(蒙古国)气流上升,地表沙尘随上升气流被卷入高空,在冷锋影响下,沙尘由西北向东南被输送到华北地区。
(3)同意。沙尘暴的形成有其自然规律;人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原生荒漠,沙源充足;也无法改变大尺度的大气的运动和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因素。反对。沙尘暴的发生与人类过度垦殖、放牧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破坏植被导致植被减少是沙尘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地表的植被覆盖,沙源地和影响区域可以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防风固沙,消除沙尘暴及其危害。
48.(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金沙江两岸滑坡多发,对河道形态产生较大影响。金沙江某河段有一个形成于17万年前的巨型堆积体,该堆积体由棱角分明的大块砾石、磨圆度较好的卵石和泥沙混杂堆积而成,对此处金沙江的改道起到了重要影响。图1为该河段地形图,图2为该河段沿abc一线河谷制面示意图。
(1)分析金沙江河谷两侧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
(2)推断该河段堆积体的形成过程。
(3)说出堆积体与金沙江改道的关系。
(4)有些学者认为该堆积体对上下游地区是一个安全隐患,建议人工清除。但也有专家认为不需人为干预。说明堆积体不需要人为干预的理由。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势起伏大,坡体易滑落;流水侵蚀坡脚;降水集中多暴雨,诱发滑坡。(任答3点)
(2)古金沙江从上游搬运的卵石、泥沙在该河段堆积;古金沙江强烈下切,造成岸坡陡峭;古岸坡岩石崩塌、滑落进入古河槽。
(3)古堆积体造成金沙江河道阻塞,迫使金沙江干流向东北迁移,最终改道。
(4)该堆积体位于古河槽凹地,下方基岩稳定;堆积体形成以来17万年并未发生滑坡,说明其非常稳定;堆积体规模较大,人工清除难度大、成本高。
【详解】(1)两侧多滑坡的原因主要从其岩层情况、地形地势以及气候等方面考虑;金沙江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活动频繁,岩层不稳定;金沙江河床窄,岸坡陡峭,呈V"型河床,具有“高、深、窄、曲、陡”的特点,河谷两侧地势起伏大,坡体易滑落;且流水侵蚀坡脚,容易造成滑坡;金沙江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易诱发滑坡。
(2)该河段堆积体的形成要从古金沙江的时候开始分析;由材料可知,古金沙江上游落差大,流速快,搬运能力强,从上游搬运的卵石、泥沙在该河段流速变慢,搬运能力下降,堆积作用增强,有利于堆积体的形成;古金沙江以下蚀作用为主,河流强烈下切,形成V型河谷,造成岸坡陡峭;古岸坡岩石不稳定,易崩塌、滑落进入古河槽,为堆积体提供物质来源。
(3)由材料可知,金沙江巨型堆积体的形成对此处金沙江的改道起到了重要影响;堆积体形成后,阻塞金沙江河道,造成金沙江水流不畅,河流东南侧河岸地势较高,谷坡陡峭,河流干流无法继续向东南侧流,迫使金沙江干流向东北迁移,最终改道。
(4)不需要人为干预该堆积体的原因可以从其稳定性和清理难度方面等方面考虑;由于该堆积体位于古河槽凹地,下方基岩稳定,不易人工清除;堆积体形成以来17万年并未发生滑坡,说明其形成后非常稳定,人工清除易加剧不稳定;堆积体阻塞河道,迫使金沙江改道,说明堆积体规模较大,工程量大,人工清除难度大、成本高。
49.(2021·浙江普通高中强基联盟协作体高三统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0年热带风暴“科罗旺”的中心12月21日早晨5时正式生成。预计,“科罗旺”将以每小时10~15km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并向越南南部沿海网箱养殖区靠近。
材料二左图为局部地区示意图,右图为12月21日05时发布的未来60小时“科罗旺”路径概率图。
(1)根据12月21日23时至23日17时“科罗旺”的变化,可知该台风经过海域海水温____(升高或下降)和空气湿度____(增加或减少)。
(2)制作“科罗旺”路径概率图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____,简述受台风影响前越南西南部沿海网箱养殖业应采取的措施。____
(3)此时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____(顺或逆)时针方向运动。简析马六甲海峡风力常年较小的原因____。
【答案】下降 减小 RS、GIS 措施:减少网箱养殖存量;加固网箱养殖设施。 逆 原因: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控制,风力很小;海峡两侧岛屿、半岛阻挡了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处于赤道附近,终年高温,风力小。
【详解】(1)读图可知,12月21日23时至23日17时,热带风暴的风速减小,风暴等级下降,由于热带风暴是超低压气旋,风速减小和风暴等级下降意味着经过的海域水温下降,中心上升气流减弱,空气湿度下降。
(2)制作“科罗旺”路径概率图,需先知道“科罗旺”卫星云图照片,这些得通过遥感技术RS拍摄的遥感图片提供;制作“科罗旺”路径概率图,得对各种天气信息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处理、表达等,须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台风经过的地区会带来狂风暴雨,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的伤亡,网箱养殖业应采取应采取固定网箱防止丢失,禁止人员出海,防止发生意外。
(3)此时为冬季,北印度洋受东北季风的影响,北印度洋的洋流呈现逆时针方向。马六甲海峡风力常年较小,主要是因为马六甲海峡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单一的上升气流,风力微弱。
50.(2021·浙江Z20联盟高三三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德克萨斯州是美国能源生产大州,该州电网独立性强,与外州电网联接少。2021年2月中旬,受强湿冷寒潮影响,该州发生了因缺电大面积停电事故。下左图为2021年2月中旬美国本土最低气温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下右图为德克萨斯州2011-2020年电力生产变化示意图(单位:兆千瓦时)。
(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分类,寒潮属于_______灾害。导致德克萨斯州此次大幅度降温的天气系统是 。与德克萨斯州相比,甲地受此次寒潮影响小的主要因素是 。
(2)指出2011-2020年德克萨斯州非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生产变化特征。
(3)分析德克萨斯州在本次寒潮中大面积停电的原因。
【答案】(1)气象灾害 冷锋 地形
(2)发电总量略有下降;天然气发电为主(或天然气发电量增加);煤炭发电量下降;核电发电量基本稳定。
(3)寒潮产生冰冻,输、发电能力下降;低温天气,取暖耗电量增加;外州电网联接少,外来供给有限。
【详解】(1)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指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地区的冷空气大规模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其造成的属于气象灾害;导致美国引发大规模寒潮的是冷锋天气系统,甲地东侧有高大的山脉阻挡,使得冷空气不能越过,受寒潮影响较弱,故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
(2)观察图2,整体上发电总量略有下降,以煤炭为代表的非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生产量减少;以天然气发电量上升;核电发电量基本稳定。
(3)此次寒潮导致德克萨斯州大面积停电,主要是由于寒潮带来较大的暴风雪,导致电力系统瘫痪;低温天气,取暖耗电量增加;外州电网联接少,外来供给有限。造成大面积停电。
51.(2021·宁夏石嘴山市高三三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北部,流域内沉积了较厚的冰碛物和河湖相沉积物,地表物质疏松。18-19世纪,流域内80%的土地被开垦。为发展种植业,人们在南河上修筑了众多规模较小、蓄水容量有限的磨坊坝,平均坝高不足6米。19世纪后期该流域内洪灾加剧,此后,南河上的众多磨坊坝逐渐被拆除,磨坊坝的拆除改变了南河的水动力条件与水沙运移规律。20世纪20年代起,流域内人口外迁,经济转型,大量耕地转化为森林,但南河流域的输沙,总量仍然上升。此后流域内始终坚持植树造林,且环境政策渐趋严格。下图为南河流域水系及磨坊坝分布图。
(1)推测18---19世纪南河流域众多磨坊坝的用途。
(2)简析19世纪后期流域内洪灾加剧的原因。
(3)20世纪20年代初期,南河流域内退耕还林,但输沙总量仍然上升,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利用水力碾磨谷物(只要答出水能的利用即可);调节径流(防洪)(雨季防洪,枯水季供水),保障耕作;减轻流水对河岸土壤的侵蚀,保护沿岸土地;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
(2)流域内大量开发,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径流变化大);水土流失加剧,(磨坊坝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水位升高,库容减小,)调蓄河流的能力减弱;土质疏松;流速慢,泄洪能力差。
(3)磨坊坝逐渐被拆除,洪水峰值增大,侵蚀增强;磨坊坝拆除后,库区淤积的泥沙遭到冲刷,重新成为悬沙进入河道;流域内多疏松物质,易被侵蚀;初期,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水土流失还较严重。(自然环境或生态功能恢复缓慢)
【详解】(1)磨坊坝的用途主要可从作为磨坊和作为水坝两方面来回答;作为磨坊,能够利用水能碾磨谷物;作为水坝,能够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还能减轻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保护河岸。
(2)流域内自然灾害加剧的原因,主要从自然特征和人类活动角度综合考虑,具体从植被破坏、磨坊坝库容减小、土质状况导致调蓄能力减弱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据材料18-19世纪,流域内80%的土地被开垦可知,大量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在库区,导致库容减小,调蓄河流的能力减弱;植被破坏严重,导致固土能力下降,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库容减小,水位升高,流速减慢,泄洪能力下降。
(3)输沙总量仍然上升的原因主要从磨坊坝拆除后水动力条件和水沙运动规律进行论述,还要结合区域的土壤、植被进行综合考虑;20世纪20年代初期,磨坊坝废弃之初河流流速较快,侵蚀能力较强;由于磨坊坝的拆除,原来淤积在库区的泥沙遭到冲刷,进入河道,导致含沙量较大;流域内土质疏松,多疏松物质,容易被侵蚀;由于退耕还林处于初期,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恢复缓慢,尚未明显见效,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故南河流域输沙总量仍然上升。
52.(2021·浙江高考考前必刷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前后,江西省受连日暴雨影响,鄱阳湖水位不断上涨。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城面积为近10年最大,7月8日,鄱阳湖的面积已于达到4942.6平方公里,暂时成为中国第一大湖。下图为鄱阳湖水系分布图。
(1)2020年入汛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造成洪水危害,请说出鄱阳湖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
(2)列举个人和家庭在防洪减灾中可以采取的措施。
(3)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一条灾害链条,完成某平原地区暴雨灾害链条。
【答案】(1)降水量大;降水时间长;入湖河流多;集水范围广;长江干流水位高,顶托作用明显;地势地平,排水通道狭窄。
(2)发生前: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发生时: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撤离;发生后: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如洪灾过后要进行消毒,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3)洪涝灾害 水源(食品)污染
【详解】(1)自然原因:鄱阳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降水时间长,汛期长;汇入鄱阳湖的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集水范围广;再加上长江干流水位高,顶托作用明显,湖水难以外泄;鄱阳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地平,排水通道狭窄,容易泛滥成灾。
(2)措施:发生前: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及时关注和跟踪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水灾的预防措施,包括涉及逃生路线、购买药品、食品、逃生工具等;发生时: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迅速撤离,并及时跟亲人和管理机构联系,报告行踪;发生后:如洪灾过后要进行消毒,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电器干燥后再使用,防止触电、做好垃圾清理,相互帮忙等。
(3)洪涝灾害、食品水源污染(暴雨之后是发生洪涝灾害,爆发疾病之前是发生食物污染、中毒等)。
53.(2021·上海嘉定高三二模)2020年上海的很多天气、气候现象让我们“记忆犹新”。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0年上海市十大天气气候现象汇总
①2019.12-2020.2,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强暖冬,且平均雨量为常年同期1.8倍
⑥首次出现7月无台风,8月初台风“黑格比"变化快、风雨强度大
②5月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入夏时间较常年偏早24天
⑦8月市区出现21个高温日,居67年之首
③梅兩季从6月9日至7月20日。全市平均梅雨量533毫米,是常年的2.5倍。全市平均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日数达3天,为1999年后最多。
⑧年汛期平均雨量超千毫米,较常年偏多近7成
④7月6日龙卷袭击崇明区东部,为近十年首次出现
⑨11月中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高4.6"C,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网期最强
⑤7月平均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九成,平均暴雨历史上最多
⑩12月29-30日岁来遇强寒湖,日均气温陡降130C
材料二:天气示意图
(1)大大小小的天气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演变出不同的天气过程。从2020年上海市十大天气和气候现象中任选两例,分别说出其所属的天气系统。
(2)概括2020年上海梅雨天气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弱变化对台风路径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上海2020年7月首次无台风天气的原因。
(4)根据表中资料,概述上海市2020年天气、气候特点,分析影响上海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1)高压(反气旋):8月市区高温天气、12月29-30日强寒潮、2019.12-2020.2暖冬。低压(气旋):8月初“黑格比”(台风)锋面(准静止锋):梅雨季锋面(冷锋):12月29-30日岁末遇强(寒潮)
(2)特点:梅雨期长;降水量大;暴雨天数多。原因:2020年副热带高压边界较常年偏北、偏西,且较稳定;其北缘盛行的暖湿气流(夏季风)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形成大范围降雨带;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较稳定,导致雨带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因此上海梅雨的天数、雨量、暴雨天数均创纪录。
(3)与正常年份相比,2020年7月副高位置偏南,在副高南侧,由于距离赤道较近,地转偏向力太弱,形成的热带气旋也较弱;即使形成稍强的台风也难以影响到上海。
(4)由表中资料可见,2020年上海极端天气频发,影响大。对上海影响较大气象灾害主要是夏季的暴雨、台风,其可引起内涝,对交通和农业生产较大的影响;冬季的强寒潮,对城市的供水系统、交通以及市郊的农业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
【详解】(1)8月初台风“黑格比"变化快、风雨强度大,台风天气属于气旋(低压)系统;8月市区出现21个高温日,居67年之首,属于反气旋(高压)天气系统;年汛期平均雨量超千毫米,较常年偏多近7成,这是梅雨,因为准静止锋的存在;12月29-30日岁来遇强寒湖,日均气温陡降13°C,这是因为冷锋过境。
(2)根据材料,梅兩季从6月9日至7月20日。全市平均梅雨量533毫米,是常年的2.5倍。全市平均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日数达3天,为1999年后最多。说明梅雨天气时间长,而且降水量比往年大。主要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偏北,而且位置相对稳定,北方的冷气团和南方的暖气团势均力敌,所以江淮准静止锋持续时间较长,梅雨天气的持续的时间长,雨量大。
(3)无台风登录现象是因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副高持续偏强,使得台风生成源地—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极大抑制,使其缺少关键的环境条件减少了台风的生存空间。
(4)根据上图可知,上海的天气较往年异常,夏季有暴雨,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冬季有寒潮,影响上海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农业的发展。
54.(2021·重庆高考模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山区夏季多发洪水、泥石流,图1为该山区周边简图。
材料二:图2为乙地高速公路防洪工程的侧视与俯视示意图。
(1)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 区,甲湖水位下降易引发的气象灾害是 。
(2)分析图示山区夏季易发泥石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3)分别指出图2中人字坝和涵洞防御洪涝的作用。
【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沙尘暴(白风暴)
(2)冰川融水多;局部强对流形成暴雨;坡度大,来水快;多谷地,汇水快;植被少;地表松散物质多。(任答五点)
(3)人字坝:拦挡洪水;汇集水流。涵洞:集中排水,防止积水。
【详解】(1)根据图中提示的经纬度、天山山脉,可知该地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甲湖为内陆湖,湖泊水位下降,导致周边地区荒漠化加剧,沙尘暴(白风暴)等气象灾害频发。
(2)图示山区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多;夏季高温,易出现局部强对流天气,形成强降水;山地地形起伏大,水流速度快;多山谷地形,汇水速度快;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水土保持能力差;岩石的风化作用强,岩石破碎,地表松散物质多。
(3)图2中人字坝的作用是:拦挡洪水,使洪水顺着人字坝坝体汇集水流。涵洞的作用是:迅速排除公路沿线的地表水,集中排水从而防止积水。
55.(2021·浙江宁波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史上最强梅雨季,但洞庭湖周边百姓未遭类似1998年的严重洪涝灾害。下表为2020年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区(28°N—30°N)、长江区(30°N—32°N)、江淮区(32°N—34°N))的梅雨资料统计表。
材料二应对我国城市内涝,有专家提出引入伦敦等欧洲城市的“先进”模式,建设超级下水道工程,快速排出城市蓄积的雨水,也有专家反对该建议。图为湖南省洞庭湖水系及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
区域
年份
入梅时间
出梅时间
梅雨量
江南区
2020
6月1日
7月11日
615.6mm
历年平均
6月8日
7月8日
365.4mm
长江区
2020
6月9日
7月13日
753.9mm
历年平均
6月14日
7月31日
297.7mm
江淮区
2020
6月10日
8月2日
659mm
历年平均
6月21日
7月15日
264.4mm
(1)长江区形成梅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是_______,当图示区域入梅后,浙江省的盛行风向是_______;2020年7月13日后,该雨带会向_______(方向)移动,长江区昼夜温差会变_______(大/小)。
(2)列举洞庭湖地区减轻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
(3)你是否认同专家提出的湖南省城市建设超级下水道观点?并说出理由。
【答案】(1)准静止锋(锋面);东南风;北;大
(2)疏浚河道、修建水库、退耕还湖、平境行洪(答对1点即可)
(3)认同(支持建设);湖南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多、且降水变率大,建设超级下水道可以快速排出城市内涝。不认同(反对建设);湖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快速排水会加剧下游地区的洪涝威胁。(表态和理由必须同时有才给合理分,缺一不给分)
【详解】(1)根据材料和图表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主要是受江淮准静止锋停留造成。图示区域入梅后为夏季,夏季浙江省的盛行风为东南季风。2020年7月13日为长江区出梅时间,锋面雨带会向北推移至华北和东北;出梅后到7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伏旱天气,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变大。
(2)本题主要要求回答工程措施。洞庭湖淤积较严重,可疏浚湖泊河道,可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区,易决堤地区修筑堤坝,还可在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分洪蓄洪。
(3)本题有两个观点。若认同,则从超级水道带来的好处缓解洪涝灾害方面去回答,湖南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降水多,且降水变率大,易导致城市内涝,若建设超级下水道可以快速排出城市内涝;若不认同,则从该措施作用不大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湖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快速排水会加剧下游地区的洪涝威胁。
56.(2021·浙江丽湖衢三市高三4月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四川省略图,图2为凉山州多年平均气温、降雨状况统计图。
材料二:凉山州春季森林火灾多发,燃火产生的高温会破坏山坡表层岩土体,调查发现,每当森林火灾后当地泥石流灾害加剧。
(1)川东盆地紫色土中富含的钾、磷等元素,主要来自于______(填成土因素)。紫色土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分异规律。
(2)说明凉山州森林火灾春季多发的气候原因。
(3)简析林火后当地泥石流灾害加剧的主要原因。
【答案】(1)成土母质 地方性
(2)气温回升快,气温较高;干旱降水少;焚风效应显著;多大风;多雷暴。
(3)森林火灾后地表松散物质增加;植被破坏导致降雨后地表径流量增大。
【详解】(1)川东盆地多紫色土,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紫色土中富含钾磷等元素,土壤肥沃,钾磷等元素主要来自成土母质,紫色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具有地方性。
(2)凉山州森林火灾春季多发主要与当地春季气温和降水等因素有关,春季气温回升快,气温较高,但降水少,该区域位于背风坡,加上焚风效应的影响,气候干燥,多大风雷暴天气,容易引发森林火灾且扩散速度快。
(3)可以从植被覆盖率以及地表疏松物质来分析,森林火灾后地表松散物质增加,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且火灾之后,当地植被破坏、覆盖率降低,导致降雨后地表径流量增大,容易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57.(2021·湖北黄石有色一中高三5月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2月,美国遭遇破纪录的极寒天气,美国大陆地区超过73%的土地被雪覆盖,至少有20个城市打破了历史最低气温纪录,这次北美降温和极地涡旋有关。极地涡旋是指地球极地上空的气旋,极地涡漩将温度极低、密度较大的空气,一直通向平流层,就像无形的弹力绳“束缚”着冷空气,把冷空气限制在北极地区。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越稳定;而极地涡漩变弱时,会被暖气团挤占,被挤往极地之外。近几年来,极地涡旋多次被挤南下。
(1)描述极地涡旋影响美国境内大部分地区的过程。
(2)极地涡旋南北极都有。比较南北极极地漩涡的稳定性,并解释其原因。
(3)从极地涡漩稳定性角度,分析近年来北半球的北欧、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多次出现极寒天气的成因。
【答案】(1)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温差变小,极地涡旋变弱;暖(亚热带)气团北上,挤占极地涡旋的空间,使之向南移动;美国东西部海拔高,中部低,冷空气迅速向南扩展。
(2)南极更稳定(或北极更不稳定);南极大陆更冷,与赤道的温差较大;南极大陆附近海洋占比较大,性质单一,干扰因素较少,涡旋更强更稳定。(或北极温度较高,与赤道的温差较小;北极附近陆地占比较大,干扰因素较多,涡流相对较弱且不稳定)
(3)全球变暖越来越显著,导致北极海冰融化;冰层反射减弱,海水吸收了更多太阳辐射,海冰进一步减少,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北极升温幅度高于其它地区,北极与赤道地区的温差减小,极地涡漩变弱且更不稳定,涡旋被暖气团挤压,冷空气南下影响附近各国。
【详解】(1)结合材料分析,“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越稳定;而极地涡漩变弱时,会被暖气团挤占,被挤往极地之外”,由材料可知,极地涡旋影响美国境内大部分地区首先是赤道和北极之间温差变小,极地涡旋变弱,不稳定;由图2可知,暖气团北上,挤占极地涡旋的空间,使其向南移动;美国中部地形平坦开阔,冷空气迅速向南扩展,影响美国境内大部分地区。
(2)根据材料“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越稳定”,可知,因为南极大陆与北极相比较,南极大陆温度更低,与赤道的温差更大,因此南极大陆极地涡旋更稳定;此外,极地涡旋会受到暖气团等因素的干扰,南极大陆周围被海洋包围,性质单一,不易形成暖气团等干扰因素,涡旋更强,更稳定。
(3)根据材料“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越稳定”可知,极地涡旋的稳定性取决于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温差;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导致北极海冰融化;冰层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温度升高,进一步加剧了海冰融化,进而导致北极升温幅度高于其他地区,北极与赤道之间的温差减小,极地涡旋变弱,变得不稳定;极地涡旋受暖气团挤压,冷空气频繁南下影响极地周围的北欧、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使这些国家出现极寒天气。
59.(2021·上海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冰冻是由降雪(或雨夹雪、小冰粒、冻雨等)或降雨后遇低温形成的积雪结冰现象。冰冻灾害是一种气象灾害。浙江省山地丘陵占比大,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1)据图1,概括浙江省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2)从气候、地形等角度,推测浙江省A地冰冻灾害多发的可能原因。
(3)归纳1961 - 2010年浙江省年平均冰冻日数的变化特征,并推测其成因。
(4)为减轻冰冻灾害造成的危害,浙江省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自东南向西北不断增加;西北地区最严重,东南受灾较轻。(任答两点)
(2)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地处山地海拔高气温较低;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较多。
(3)特征:有明显的波动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成因:季风气候不稳定,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冬季气温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灾害性天气多发。(任答两点)
(4)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冬季低温、冻害的天气预测和预报;建立健全防冰冻灾害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提高日常防灾减灾意识等。(言之有理,任答两点)
【详解】(1)本题考查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一般描述空间分布规律时,空间分布不均,××多(高),××少(低),由××向××递增(递减),集中分布在××。根据图1可知,浙江省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空间分布不均;自东南向西北不断增加;西北地区最严重,东南受灾较轻。
(2)本题考查冰冻灾害多发的原因,注意从气候、地形等角度来回答。气候方面,高纬度冷空气快速南下,气温低。地形方面,海拔高气温低;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集聚。根据材料和图1可知,纬度相对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地处山地海拔高气温较低;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较多。
(3)读图2可知,1961 - 2010年浙江省年平均冰冻日数的变化特征有明显的波动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浙江省年平均冰冻日数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说明气温在波动性上升。这与宏观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密切相关;全球气候变暖也会带来灾害性天气多发;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4)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可以从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天气预测和预报等角度来思考作答。
60.(2021·安徽池州高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闽南山区一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发现:
材料一冬季在山麓背风地带某块地的泥土里,观察到-根一根类似冰棍的东西,仿佛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在地理学中,该物质被称为“地冰花”,也称“霜柱"。在寒冷的冬夜,温暖的土壤孔隙中向上蒸发的水汽发生凝结,形成的枝条有粗有细,像金针菇一样,景色十分喜人.
材料二滑坡多发地区上部岩土层多为疏松的坡积土,岩性为粘性土混碎石、滚石,透水性好;下部岩土体为残积粘性土,透水性较差。或者岩性组合基本同上,所不同的是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一般多发育在中低山陡坡地区,多发育在人类活动频繁地区,如修路、建房开挖坡脚、斜坡的临空面较大。
(1)根椐材料一,推测地冰花形成的自然条件。
(2)根椐材料二,说明该地滑坡的形成过程。
(3)针对当地滑坡的形成提出防御性工程措施。
【答案】(1)地温高;土壤孔隙较大,含水量大;空气温度低,0℃以下;山地背风坡,风力微弱。
(2)闽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加之台风影响,降水多;降水大量渗入表层疏松的碎石及岩石风化物;在下部渗水性差的岩层面上形成地下径流,岩层面摩擦力减小,上覆岩体重力增大,岩体失去平衡;在陡坡或人类活动对山体破坏造成临空面大的地带,易形成滑坡。
(3)灾害易发区可采取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深挖引水沟渠;分段加固;建挡土墙隔开灾害易发区和农田、居民区等措施。
【详解】(1)据材料可知,地冰花形成的自然条件有:地温高、孔隙大、含水量大的土壤中,水分蒸发后孔隙中的湿度很大;地表空气温度低,在0℃以下,导致水蒸气凝结;山地背风坡,风力微弱,不易将水分带走。
(2)闽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加之台风影响,降水量大;地表疏松,透水性好,导致大量水分下渗;而下部岩层渗水性差,两者交界面上容易形成地下径流,使岩层面摩擦力减小,上覆岩体由于含水量大重力增大,岩体失去平衡;在陡坡或人类活动对山体破坏造成临空面大的地方,坡面下部缺乏支撑,易形成滑坡。
(3)针对当地滑坡的形成可采取的措施有: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植被的根系可以起到固定表土的作用;深挖引水沟渠,及时引导水分排走;分段加固,增加对表层的支撑;建挡土墙隔开灾害易发区和农田、居民区,尽量减轻滑坡对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
专题07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五年(2018-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含解析): 这是一份专题07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五年(2018-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含解析),共18页。
专题07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07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07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