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15讲 水循环和水平衡 (含详解)
展开第五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
第15讲 水循环和水平衡
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课程·素养要求
新教材·对应节次
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必修1]3.1[选择性必修1]4.1
山东一模卷第8~9题;山东二模卷第10~11题;天津卷第2~3题
一、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概念: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
类型
字母
主要环节
海陆间循环
B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
陆地内循环
A
①蒸发、③降水、⑦植物蒸腾
海上内循环
C
①蒸发、③降水
[思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试从水循环的角度,对这句诗进行评价。
提示 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上升冷却凝结形成降水,然后以雨雪的形式落在地面上,其中一部分地表水汇集入江河,由此可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是有一定科学道理。但海洋水又会蒸发,以水汽输送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的形式从天上来到陆地。从水循环角度来看,陆地水可以汇入海洋,海洋中的水也可再返回陆地。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圈
(2)大气圈
(3)岩石圈: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4)生物圈:影响全球的生态
[易误辨析] 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中,所以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个观点对吗?
提示 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但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就会造成水量型缺水,如果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质型缺水,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二、水平衡
1.水平衡原理
(1)含义: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2)表达式:储水变化量=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①如果某地无储水变化: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②闭合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流出流域径流量。
2.全球水平衡示意图
能力一 分析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
[例1] (2020·天津卷)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城。读材料,回答(1)~(2)题。
(1)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紧邻永定新河,园内湖泊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调节地表径流量 B.减少地下径流量
C.减少水的下渗量 D.减少地表水蒸发
(2)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林地大多分布在堆土形成的高地上,主要是因为高地( )
A.受风沙影响小 B.盐碱化程度低
C.受干旱影响小 D.热量条件较好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
答案 (1)A (2)B
1.自然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降水的因素
(3)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海陆位置:沿海地区水汽输送较多,内陆较少。
地形阻挡:受山脉阻挡,在迎风坡一侧,水汽凝结,形成降雨。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丰富的地下水。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人类活动
对水循环的影响
修建水库
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库区水面面积,蒸发量增大,降水量也增大
跨流域调水
改变了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缓解了调入区缺水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
人工降雨
增加大气降水量,改变了降水量分布不均衡,缓解干旱缺水问题
植树造林
增加下渗量,加大地下径流,减小地表径流,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围湖造田
减少湖泊蓄水量,削弱了削峰补枯的能力,减弱了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1.(2021·山东一模)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在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三种径流成分汇集到河道中形成河流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下图示意一次暴雨后某流域出口处河流径流量变化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该流域地表径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是( )
A.T1 B.T2
C.T3 D.T4
(2)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发生同样的降雨会导致( )
A.Q1减少,Q2增加 B.Q2减少,Q3增加
C.Q1增加,Q2减少 D.Q2增加,Q3减少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读懂示意图的含义,二是明确设问问的是“地表径流”,不是全部径流。图中实曲线表示径流总量,曲线下面表示某一时间不同类型径流的结构组成,由图知T1之前地表径流在不断增加,T1~T2地表径流在不断减少,直至T2时刻地表径流为0,即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第(2)题,植被覆盖率提高,会使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即Q1减少、Q2增加、Q3增加。
能力二 用水循环“微导图”解释地理现象
[例2] (经典真题·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尝试自解]
[解题步骤]
答案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1.制作水循环微导图
很多与水有关的问题都可以从水循环的角度思考,把水循环各环节细化成不同的“小箭头”,按其逻辑关系顺序依次摆放,形成相关的微导图,从而解释某地理现象的前因后果。制作微导图时,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水循环的各环节要细化、保证不漏项,用的时候才不会丢掉要点。尤其需要关注“下渗”“地下径流”“蒸腾”等不属于“正式名称”的小环节。
(2)水的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也就是“收支平衡”,一个地区的储水量=收入-支出。关键是把握好常见的收、支项目:
收入——大气降水;河水、湖水、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
支出——蒸发、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
2.利用水循环“微导图”解释地理问题
内流河断流的成因
沼泽地的形成
城市内涝的原因
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
修建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2.(经典真题·山东卷)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答案 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解析 从水循环的补给、蒸发、地表径流三个环节思考,如下图:
能力三 利用水平衡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例3] (2017·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答案 (1)C (2)A (3)B
1.水量平衡公式
2.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1)外流区:降水量=蒸发量+外流径流量
(2)内流区:降水量=蒸发量
注: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流域根据其中的河流最终是否入海可分为内流区和外流区。
3.考向及案例分析
考向
水循环环节变化
降水量
蒸发量
单一的内流区或外流区
不变
增大
内外流河(湖)转化
外→内
降水量变小,蒸发量变大,降水量<蒸发量时
内→外
降水量变大,蒸发量变小,降水量>蒸发量时
水量稳定
外流河
降水量=蒸发量+外流径流量
内流河
降水量=蒸发量
3.(2020·山东二模)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主要取决于其蒸散量、降水量以及黄河来水量的动态平衡。蒸散量是指植被蒸腾、水面蒸发以及土壤蒸发的水量。2002~2005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处于缺水状态,为保持湿地水量平衡,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需增加黄河来水进行补充(生态补水)。下图是2002~2005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各月降水量与蒸散量。据此完成(1)~(2)题。
2002~2005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各月降水量与蒸散量
(1)黄河三角洲湿地最需要生态补水的年份是( )
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2)2002~2005年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需求存在年际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湿地植被 B.降水量
C.太阳辐射 D.蒸散量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2002年黄河三角洲的降水量最少,蒸散量比降水量大,并且蒸散量与降水量的差值最大,故生态补水量最大。故选A。第(2)题,黄河三角洲下游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年际变化大,导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黄河三角洲的水量变化大。故选B。
[情境设置] 某地理研学小组在实验室做了自然界的水循环模拟实验。
实验用品:烧瓶、石棉网、带有弯玻璃导管的橡皮塞、玻璃板、托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自来水、冰块等。
实验步骤:
①往烧瓶内加入适量的自来水。按下图所示,将装置连接好。
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实验示意
②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待玻璃导管中有充足的水蒸气释放出来,在玻璃板上放置若干冰块。
③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后,冷却凝结形成水滴,再降落到托盘中。
[设问角度]
(1)描述实验中水的运动过程,据此推测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若要改变托盘中水量的多少,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
[素养体现]
综合思维
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推测实验所展示的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培养改进实验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
通过模拟水循环环节实验,能够描述实验现象和过程,体现动手设计实验的能力
[我的答案] (1)
(2)
[我的设问]
[参考答案] (1)过程:烧瓶中的水汽通过玻璃导管传输到玻璃板下方,遇到较凉的玻璃板后,冷却凝结形成水滴,再滴落到托盘中。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
(2)若要使托盘中的水量增加,即增加地表径流量,可通过加大蒸发量、加强水汽输送增加降水的方式;若要使托盘水量减少,可通过减少蒸发量、减弱水汽输送、减少降水的方式,此外,还可考虑改变地表性质,増加下渗量,从而减少托盘中的水量。
视角一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
1.(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 (1)B (2)C (3)D
解析 第(1)题,破坏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河流径流量变化大。故选B。第(2)题,地表植被增加,叶片面积增多,蒸发和蒸腾作用加强;植被拦截降水增多,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故选C。第(3)题,题干中的“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是重要条件,降水到达地表后,不需再考虑下渗、蒸发的部分。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选D。
视角二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雨水花园的原理及作用
2.(经典真题·全国卷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答案 (1)D (2)B (3)C
解析 第(1)题,在种植土层上部铺设树皮覆盖层,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因此起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D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组成种植土层和砂层的颗粒物质较小,雨水下渗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较强,B项正确。第(3)题,从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项正确。
视角三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水循环环节和区域水量平衡
3.(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说明地形平坦开阔。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而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形成内流河,说明该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第(2)题,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形成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说明该地区降水量基本不变化,但气候较为干旱,蒸发旺盛,蒸发量逐渐增大。乌裕尔河下游排水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时,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因此,二者数量关系表现为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2020·郑州一中期中)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回答1~2题。
1.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
A.流量下降 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 D.流速减小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可知,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故B项正确;其他说法不是其主要目的,故排除。第2题,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对河流的流量有调节作用,流量会更加稳定,丰水期水位变化较小,故C项正确。
答案 1.B 2.C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下图为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据此完成3~4题。
3.按照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
A.79 13 B.79 8
C.21 13 D.21 8
4.甲、乙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 )
①甲环节参与地表形态塑造
②甲环节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
③乙环节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
④乙环节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根据水循环原理,甲环节为水汽输送,乙环节为入海径流,图中21单位水量的箭头为陆地降水,图中13单位水量的箭头为陆地蒸发和植物蒸腾量,陆地降水量减去陆地蒸发和植物蒸腾量等于入海径流量,故入海径流量为8单位,故选D。第4题,根据水循环原理,甲环节为水汽输送,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其动力来自于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故太阳辐射是根本的能量来源,④错误,②正确;乙环节为入海径流,可以塑造地表形态,向海洋输送泥沙,①错,③对,故选B。
下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图a)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图b)。读图完成5~6题。
5.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
6.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
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
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
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综合分析两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会相应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第6题,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会使区域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调节气候功能降低,气候趋于干热;它还会使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会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减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2020·郑州一模)图甲为祁连山地区水循环示意图,I为境外水汽输入量,P为总降水量,E为本地蒸发量,O为输出水汽总量,R为径流量。图乙为该地区由水汽输送和蒸发引起的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与2002年相比,2009年祁连山地区( )
A.I一定增加 B.P一定增加
C.O一定减小 D.R一定减小
8.与2002年相比,2009年祁连山降水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输入水汽增多 B.输入水汽减少
C.蒸发水汽增多 D.蒸发水汽减少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由图乙可知,2009年由水汽输送和蒸发引起的总降水量大于2002年,则P一定增加。材料信息不能确定其他要素的变化。第8题,由图示可知,2002年和2009年由水汽输送引起的降水没有差别,但因蒸发引起的降水2009年大于2002年,则可能是蒸发水汽多而降水多。
(2020·山东临沂质检)扎龙湿地位于乌裕尔河下游的闭流洼地(内流区)。该区域春季干旱风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霜早,冬季寒冷漫长,年均降水量为418.7 mm。下图示意扎龙湿地水循环。据此完成9~10题。
9.扎龙湿地水量支出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修建中部引嫩(江)干渠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湿地生态用水 B.调蓄湖泊水库水量
C.治理土地的盐碱化 D.满足农业灌溉需水
答案 9.A 10.A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下渗,④是地下径流。在水循环中,下渗、蒸发和径流是水量的支出环节。扎龙湿地是闭流洼地,无径流向外支出水量;所在纬度高,有季节性冻土阻挡下渗;该区春季干旱风大,夏季炎热,所以蒸发强烈,因此蒸发是扎龙湿地水量支出最大的水循环环节。第10题,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人类截取湿地来水)影响,湿地蓄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中部引嫩(江)干渠主要的目的就是对湿地进行生态补水,维持湿地生态用水。
(2021·潍坊10月监测)蒸发力是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一固定下垫面的最大可能蒸发量。图1、图2分别示意俄罗斯平原地域的湿润系数(年平均降水量与蒸发力的比值)和水分循环相对强度(年平均蒸发量与蒸发力的比值)。据此完成11~12题。
11.从莫斯科到北冰洋沿岸( )
A.蒸发力大致相同
B.水分循环相对强度越来越大
C.蒸发力越来越弱
D.年平均降水量越来越大
12.莫斯科( )
A.年平均降水量等于蒸发力
B.年平均蒸发量大于年平均降水量
C.年平均蒸发量大于蒸发力
D.年平均降水量大于年平均蒸发量
答案 11.C 12.D
解析 第11题,读图分析,从莫斯科到北冰洋沿岸,纬度升高,气温降低,蒸发力逐渐减弱,A错误,C正确;水循环相对强度数值减小,B错误;从莫斯科到北冰洋沿岸,暖湿的西风的影响减弱,冷干的极地东风的影响增强,年均降水量逐渐减少,D错误。第12题,读图分析,莫斯科的湿润系数>1,说明年均降水量大于蒸发力,A错误;水分循环相对强度<1,说明年均蒸发量小于蒸发力,C错误;莫斯科湿润系数/水分循环相对强度=莫斯科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该比值大于1,说明莫斯科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B错误,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0·山东济南上学期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形成于距今20~200万年前,是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它是一个外泄湖;13万年前,由于地质、气候等诸多原因,使青海湖从外流湖变成了只入不出的闭塞湖。目前,与初期的湖区相比,青海湖面缩小了三分之一,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1)判断15万年前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
(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
答案 (1)海陆间循环。
(2)13万年前由于构造运动或地质作用,青海湖变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13万年来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干,降水减少,湖水补给减少;该地光照强烈,风力强盛,蒸发旺盛。
解析 第(1)题,青海湖形成于距今20~200万年前,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它是一个外泄湖,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13万年前由于地质、气候等原因变成闭塞湖)。第(2)题,初期,青海湖与黄河水系相通,湖水流入黄河,入湖河流带来的盐分被带出,所以当时为淡水湖。13万年前,青海湖由于地质、气候等诸多原因,变成了内流湖。河流带来盐分无法排出,不断积累;且随着地壳的抬升,阻挡了水汽的进入,气候变干,降水减少,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成为咸水湖。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元阳(图甲)哈尼梯田主要种植水稻,总面积约100万亩,全部镶嵌在海拔600~2 000米之间的山坡上,具有“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的垂直景观结构(图乙),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许多国内外游客。
当地的生产生活顺应自然规律:重视对森林的保护,仅允许在人工林放牧及间伐取材(对过密的林木进行疏化采伐,并留下一定高度的带芽树桩);同时梯田长年泡水且利用雨季雨水冲洗地表污物入田实现自然施肥。
(1)阐述水田参与的水循环过程。
(2)分析当地雨季实施自然施肥的原因。
(3)随着人口的增加,当地水资源利用变得紧张。为节约用水,有人建议改水田为旱地,但遭到反对。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当地地处热带)水田长年泡水,(低海拔水田)蒸发、蒸腾旺盛;大量水蒸气沿山坡(峡谷)上升,在高海拔地区形成降水;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并逐级灌溉(补给)水田;水田滞留水流增加下渗,补给地下径流;(水田多余的水)最终汇入江河。
(2)当地雨季(夏季)高温多雨,为水稻的生长旺季,对肥料需求量大;高山森林区枯枝落叶、牲畜粪便积累丰富,村寨生活污水、有机废物排放量大;经雨水冲洗,形成肥沃水流,汇入梯田满足水稻生长需要。
(3)改水田为旱地,将减少当地水域面积,减少蒸发、蒸腾水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用水矛盾;破坏梯田景观,减少旅游收入;可以通过节约用水、建设水塘等储水设施等方法,满足用水。
解析 第(1)题,水循环过程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下渗等,结合材料从以上方面分析水田参与的水循环过程即可。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水田实现自然施肥的关键是雨季雨水冲洗地表污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表污物指枯枝落叶、牲畜粪便、村民生活污水等有机肥,这些有机肥被雨水冲刷后,被水流带到地势较低的水田,实现自然施肥。第(3)题,主要从减少水域面积、破坏梯田景观等方面分析。另外,节约用水的方式很多,比如建蓄水池、提高节水意识等,没有必要将水田改为旱地。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5讲 中国地理分区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5讲 中国地理分区 (含详解),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域差异,认识区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4讲 中国地理概况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4讲 中国地理概况 (含详解),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19讲 植被和土壤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19讲 植被和土壤 (含详解),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植被,土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