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朱家角中学高三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朱家角中学高三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学年第二学期青浦朱家角中学高三适应性练习语文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积累应用(10分)1. 默写。(1)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极为深微的表达。(2)__________,则无败事。(《老子》四章)(3)曹操《短歌行》用《诗经》诉相思之情句表达对贤才的思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丞相祠堂何处寻 ②. 锦官城外柏森森 ③. 慎终如始 ④. 青青子衿 ⑤. 悠悠我心2. 选择。(1)学校组织“红楼梦游园”活动,下列打卡地点命名不够合理的是( )A. 千红窟、万艳碑 B. 仁清巷、葫芦庙 C. 灵河岸、三生石 D. 怡红院、潇湘馆(2)将编号语句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是( )作为全新管理理念,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定位长远,围绕整条供应链, , , , , ,最终促进企业文化不断融入“绿色”。①不断培养员工的协作精神与“绿色”意识②有机整合企业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③这既要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④也需要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对供应链能长期回馈社会的作用有了解⑤统领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发展A. ①⑤③②④ B. ①③②⑤④ C. ③④①②⑤ D. ③④②⑤①【答案】(1)A (2)B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东西与左右:赵孟頫为什么会犯方位错误彭 锋①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一幅以实景为题材的山水作品,这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上比较少见。对于那些以胸中丘壑为题材或者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画作,我们只能从审美上去评价优劣;对于这种以实景为题材的山水,我们还可以从认知上去判断对错。②《鹊华秋色图》中就有一处错误,而且最初是由乾隆皇帝发现的。③乾隆之所以能够发现这处错误,源于他的实地考察。一七四八年二月,乾隆驻跸济南,在城楼上偶然往东北方向看到两座山峦,经询问得知一座为华不注山(简称“华山”),一座为鹊山,于是想起藏在宫里的《鹊华秋色图》。为了印证画中景色,乾隆派人取来原作。真景与画境两相证合,乾隆却在赵孟頫的题记中发现了错误。赵孟頫在题记中写到“其东则鹊山也”,然而乾隆发现鹊山在华山之西,两座山的方向刚好记反了。对于这个错误,乾隆疑为“一时笔误”,但对于这个发现,乾隆颇为自得,自称“天假之缘,岂偶然哉”!④但是,赵孟頫真的画错了吗?根据乾隆的现场考察,赵孟頫并没有画错。在题记中,乾隆不仅写道实景与画境“风景无殊”,还特别指出“树姿石态皆相符”。由此可见,无论在大的气象和小的细节方面,乾隆都没有发现赵孟頫的画有什么错误。事实上,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实景与画境之间不仅在大小尺寸上不同,而且还有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之间的区别。同一个对象,在三维空间里与在二维平面上给人的感觉非常不同。在二维平面上的对象,通常不会随着观察者的视角变化而变化,但是三维空间中的对象就不同了,视角变化会带来非常不同的视觉经验。据说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每次画完风景之后,都会请人去他作画的现场看他画得像不像。他还主张绘画应该像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一样,要经得起检验。康斯太勃尔这种推崇科学精神且对景写生的画家,都不容易做到画面逼真,更不要说赵孟頫作画时人在湖州,完全凭借记忆居然能够做到“树姿石态皆相符”,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然赵孟頫凭借记忆画出的山水逼真程度有限,但是逼真程度不高与方位错误是两回事。如果出现了大的方位错误,乾隆应该很容易识别出来,不可能还说画境与实景“风景无殊”。从乾隆的题记中可以看到,他是由南朝北看见这两座山的。如果采取由南朝北的视角,看见的对象的方位应该是左西右东。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位于西边的鹊山在左,东边的华山在右,完全符合由南朝北看这两座山的视觉经验。尽管经历了四个半世纪之久,济南城位于鹊华二山之南这一点始终没变。赵孟頫关于鹊华二山的记忆,应该是他由南往北观看二山的视觉经验累积而成,这与乾隆实地观察时获得的视觉经验没有不同。⑤赵孟頫的错误不在他的画,而在他的题记。在画面中央,赵孟頫写下了他作这幅画的缘由,明确说到鹊山在东。现在的问题是,赵孟頫为什么会在题记中写错方位?对于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乾隆所说的“一时笔误”。这个回答也许接近实情,但有些无趣。也有研究者以此为据,证明《鹊华秋色图》是伪作。尽管这种看法颇为有趣,但仍需审慎辨析。如果真的是有人作假,恐怕不会露出如此容易辨认的马脚来。如果按照乾隆的说法,这是赵孟頫的笔误,我们或许还可以追问:赵孟頫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笔误?⑥导致赵孟頫发生笔误的原因,可能与我们习惯用左右来分东西有关。赵孟頫记忆中的鹊华二山,是由南往北观看的视觉经验累积而成。这种保留在记忆中的视觉经验如同照片一样,不会随着主体所处方位的变化而变化。从南往北看,东边的华山在右,西边的鹊山在左。从北往南看,东边的华山在左,西边的鹊山在右。但是,保留在记忆中的视觉经验不会有这种方位变化,无论赵孟頫实际所处的方位如何,他记忆中的鹊华二山总是右华左鹊。设想赵孟頫在湖州作画时所处的方位是坐北朝南,而他记忆中的鹊华秋色是坐南朝北的视觉经验。坐北朝南时是左东右西,坐南朝北时是左西右东。诱导赵孟頫犯下“一时笔误”的诱因,可能是误将实际方位当作记忆中的景观的方位,由此原本居右在东的华山就变成了居右在西,居左在西的鹊山就变成了居左在东了。⑦根据左右来定东西的习惯可能比想象的还要顽固,面南背北、左东右西,这种方位概念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即使赵孟頫在湖州作画时所处的方位不是坐北朝南,他也可能根据习惯将左边视为东,将右边视为西。但是,比根据左右定东西的习惯更加顽固的,是我们的视觉经验。虽然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对看见的东西的意义解读不同,但是他们看见的东西本身没有什么两样,视觉经验是相同的。差别体现在理解上,而不是在感知上。总之,根据左右定东西的文化习惯,不能改变视觉经验中的方位。赵孟頫很难将他记忆中的鹊华二山的方位调换,很难将他看见的右东华左西鹊根据文化习惯调换成左东华右西鹊。文化习惯与生物法则在此相颉颃。赵孟頫在作画时依据的是视觉的生物法则,他在题画时依据的是方位的文化习惯。⑧依据左右定东西,不仅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习惯,而且蕴含了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寓意。南面为君、北面为臣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赵孟頫出身宋朝宗室,仕元后遭人诟病。他给好友周密画的这幅《鹊华秋色图》恰好是由南往北看的景色,这很有可能会落下北面称臣的口实。或许是为了避免遭人非议,或许是为了宣示南面为君的姿态,赵孟頫有意识标明居左的鹊山在东,居右的华山在西,让人确信他描绘的是南面的景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赵孟頫的这个错误就不是“一时笔误”,而是用心良苦。(选自《读书》,有删改)3. 第③段加点字“天假之缘”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4. 下列对第④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文章提到了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绘画主张,是为了强调画作逼真很难实现。B. 由于西方画家推崇科学精神,因此他们的画作比我国古人的画作逼真度要高。C. 此段将推崇科学精神的英国画家与赵孟頫做比较,突出赵孟頫画作技艺高超。D. 引出下文对题记出错的原因分析,由视觉经验认知转为文化习惯认知的判断。5. 下列关于“视觉经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般而言,在三维空间中,视觉经验会随着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B. 乾隆实地观察两座山时获得的视觉经验,与赵孟頫当年的记忆一致。C. 保留在记忆中的视觉经验是固定不变的,文化习惯也无法对其改变。D. 生物法则与文化习惯相悖,是造成此画作与题记方位不一致的原因。6. 下列能依据文意做出正确推断的一项是( )A. 画家若要做到实景与画境一致,不仅要注重大的气象,还要从小的细节着手。B. 赵孟頫作画时人在湖州,完全凭借记忆来作画,是导致方位判断错误的原因。C. 赵孟頫作画时以东西来定鹊华两山的位置,写题记时由左右来定两山的位置。D. 乾隆认为赵孟頫“一时笔误”,是因为赵孟頫作画时坐北朝南,与记忆相反。7.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3. “天假之缘”指赵孟頫恰好有“一时笔误”,给了乾隆发现错误的机会,并让他有机会将画与景对照起来看,发现错误。 4. B 5. A 6. A 7. 首先提出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以实景为题材的山水作品,由此引出乾隆皇帝发现画作一处错误的论题;接着围绕视觉经验阐释不是画作本身错误,是题记出错;进而分析错误的原因,分别得出可能是作画时的方向与观景方向的不同、文化习惯、用心良苦导致错误。(二)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那时我是弟弟①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套《月亮和六便士》。②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站在那个位置,看着那蛮高处的名字,再忘记非常难!③这是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④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⑤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⑥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⑦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的性格里没有这样的脸皮厚。我的脸皮一直不厚。⑧我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看见卖糖炒栗子的,很想买,但不知道是不是好吃,就问,可以吃一颗吗?还要问,如果觉得不好吃,可以不买吗?如果卖的人说,怎么可能不好吃呢?那么我就不吃一颗了,因为如果吃了,不好吃,不买,就会不好意思。如果他说,一颗栗子算啥,你吃吧,那我就吃一颗试试。不过,只要吃了一颗,就算不好吃,我基本上也会买的,至少让他称半斤,否则还是会不好意思。否则,离开的时候,会觉得背后有不高兴的眼睛瞪着我。何必让人家瞪呢?⑨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顿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⑩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⑪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⑫《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⑬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⑭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⑮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⑯他们就哈哈笑起来。⑰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⑱我对她说,过两天我就要去农场了。她问,是去黑龙江吗?我说,是去郊区农场。⑲她“哦”地出了一口气,说,那很近,小孩子跑得很远会苦的。⑳其实我是想跑得很远的,可是因为出身不好,只能到郊区农场去。㉑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㉒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㉓“《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㉔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㉕《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㉖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㉗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㉘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㉙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㉚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8. 赏析第22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9. 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10. 本文叙事中多次穿插了《星期三书店》这本书,请对这一构思特点加以评析。11. 有人认为第30段可以删去,以29段结尾更好。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答案】8. 划线句为语言描写,“弟弟”这个称谓,传递了阿姨对于“我”长辈般的关爱;“我帮你放在下面的橱柜里”,体现了阿姨的细心,“在角落里”的补充,更加表现了阿姨希望为我留下那本书的诚恳。“他”是指男店员,“我也会跟他说的”反映了她与同事的默契,阿姨的语言亲切质朴,多用短句。 9. 第⑧段运用插叙的方式,写了现在的“我”买糖炒栗子时的纠结,突出了“我”脸皮很薄的个性。结构上,承接了前文“我”不好意思请书店阿姨帮我把《静静的顿河》从橱架上取下来,下启了后文因没钱买书而赶紧离开的叙述。内容上,突出了“我”对阿姨“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的感激之情。 10. 构思巧妙独特。“我”和《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一样,一直看书却不买书,书店阿姨和年轻女店员一样,给与顾客以关爱;《星期三书店》的故事多次穿插,两个故事虚实结合,使叙事更加充实。第④段引发回忆,使叙事流畅;第28段写阿姨用自己的方式为我包书、留书,虽然没有法国店员那样漂亮精致,具有节日的仪式感,却传递了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质朴温情。《星期三书店》是“我”现在常给儿童讲的故事,表现出阿姨的温情关怀对“我”的影响深远,丰富了文章的主旨。构思虽然独特,但是将《星期三书店》的故事穿插在“我”的回忆中则较为生硬刻意。比如第12段、25段的穿插,在叙事推进上比较突兀,影响了叙事的流畅性;《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得到了书店营业员的馈赠和关怀,与我得到书店阿姨关怀的经历相类似,两个故事内容上比较雷同,文章的内涵没有得到扩展提升。 11. 以第30段结尾更好。结构上与开头的“整整五年”这两套书在书店那个位置没有动,形成照应;“我”的纳闷引起读者猜想,这两套书在特殊年代得以在书店陈列,可能是出自营业员阿姨的善意,可能是因为小店很小不引人注意。同时暗含了“我”对于在懵懂之中受眷顾感激,余韵悠长。而如果以29段结尾,仅表“我”对往事的追忆之情。或:以29段结尾更好。29段写出了那个特殊年代世事无常的怅惘之情,面对世事的变化,“我”的回忆则历久弥新弥足珍贵,突出了书店阿姨对于我的影响之深。结构上和文章的开头呼应;照应了标题。而以30段结尾,写“我”对于那两套书一直陈列在书店的纳闷,则有削弱文章的情感抒发,有别生枝节之嫌。(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停云(选二首)【东晋】 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①,叹息弥襟。其一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②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其四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注释】①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不从:不顺心,不如愿。②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12. 编辑部正在按照体裁分册编选诗集,请你选出可以与《停云》编入同一分册的作品的一项( )A. 《诗经·氓》 B. 《蜀相》 C. 《望海潮》 D. 《窦娥冤》13. 选出下列写作手法没有运用到这两首诗歌的一项是( )A. 景物烘托 B. 细节描写 C. 抑扬结合 D. 直抒胸臆14. 联系诗序和诗歌的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答案】12. A 13. B 14. 其一主要运用用比兴抒情。前两句起兴,为后文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作了衬托,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三四句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其四主要运用反衬和直抒胸臆来抒情。前四句以鸟的相鸣相和反衬自己的孤独寂寞;结尾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②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③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④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⑤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⑥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今遗民既遭残贼( ) (2)感激发病( )16. 为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一项。(1)境渐蹙( )A急促 B.困窘 C.不安 D.狭小(2)逖不报书( )A.传达 B.回复 C.申报 D.报复17. 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用“/”标出来。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18. 把第④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19. 分析祖逖镇雍州时边境暂得安宁的具体原因。20. 学校准备办场以历史人物为主题讲座。在整理祖逖资料时,发现《通鉴纪事本末》与《晋书·祖逖传》记载不同,文字上有所删减。你认为这样的删改对祖逖形象的表现是否会有影响,请结合下面的引文与第⑤段的内容加以分析。逖以若思(即戴渊)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汝阳太守张敞、新蔡内史周闳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节选自《晋书·祖逖传》)【答案】15. ①. 伤害 ②. 感慨,愤激 16. ①. D ②. B 17.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18. (祖逖)严于律己,致力于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贱的人也加以礼遇。 19. ①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②治军有方,震慑后赵,以至对方示好,要求通史及互市;③祖逖没有阻止民间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的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20. 对祖逖的形象有影响。删减部分写了祖逖尽管心怀忧愤,甚至即将病死,但却没有停止复国的努力。这部分内容表现了祖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删减后似显他心胸狭小,有争名之嫌。参考译文:①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②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假如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③这年秋天八月,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长江,船行驶到江心时,祖逖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尤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④大兴三年,祖逖则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士兵截击后赵军队,后赵国镇守的士兵归降祖逖的很多,后赵所占的领土日渐狭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致力于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贱的人也加以礼遇。祖逖在积谷练兵,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回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不使他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⑤四年秋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祖逖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刁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感慨愤激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⑥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黄河以南,攻取了陈留,梁、郑之间又骚乱不安了。6题参考译文:祖逖认为戴渊是吴地人,虽具有才能和名望,但没有远大的抱负和远见卓识,而且自己披荆斩棘,收复河南失地,而戴渊却从从容容,突然前来坐享其成,心中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和刘隗等人结怨有矛盾,担心将发生内乱,大业不能成功。思虑成病,就把妻室子女送到汝南大木山下。祖逖虽然心怀忧愤,但仍不放弃前进复国的主张,营建修缮了武牢城。城北紧邻黄河,西接成皋,四下里非常开阔,祖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堡垒,就派侄子汝南太守祖济、汝阳太守张敞、新蔡内史周闳带领士兵修筑营垒。营垒尚未修成,祖逖病情加重。不久死在了雍丘。(五)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韩愈①韦侯①昔以考功副郎守盛山。人谓韦侯美士,考功显曹,盛山僻郡,夺所宜处,纳之恶地,以枉其材,韦侯将怨且不释□。②或曰:不然。夫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若不可生者,岂韦侯谓哉!韦侯读六艺之文,以探周公、孔子之意,又妙能为辞章,可谓儒者。夫儒者之于患难,苟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于怀也,若筑河堤以障屋溜;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鸣,虫飞之声。况一不快于考功、盛山一出入息之间哉!③未几,果有以韦侯所为十二诗遗余者,其意方且以入溪谷,上岩石,追逐云月,不足日为事,读而歌咏之,令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不知其出于巴东以属朐䏰②也。于时应而和者凡十人。④及此年,韦侯为中书舍人,侍讲六经禁中。和者通州元司马为宰相,洋州许使君为京兆,忠州白使君为中书舍人,李使君为谏议大夫,黔府严中丞为秘书监,温司马为起居舍人,皆集阙下。于是盛山十二诗与其和者,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慕而为者将日益多,则分为别卷。韦侯俾余题其首。【注】①韦侯:韦处厚,唐文宗朝宰相。②朐䏰:古代县名。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 耳 B. 矣 C. 耶 D. 也22. 第②段画线部分的比喻很有特点,请赏析其表达效果。23. 对第③段画曲线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韦侯的诗具有自然清新的意境。B. 韦侯的诗歌宁静澹远,平和醇正。C. 韦侯的诗方正刚直,针砭时弊。D. 韦侯的诗寄托闲适之情。24. 分析第④段作者详细列出六位和者的意图。【答案】21. B 22. 运用比喻,将韦侯拒绝非自取之物比作筑起河堤屋檐,表现其坚定的内心;将面对患难时的气度比作海中的水,夏天的冰,表现其在患难中的坦然自适,胸怀的开阔;将其用诗文应对不得意比作金石之声打破蟋蟀虫鸣的扰乱,表现其面对世俗的君子之风;运用博喻,多角度(全面)地生动具体地呈现韦侯淡然旷达的儒者之风,不断强化作者对韦侯品格的认同和赞美。 23. C 24. 繁笔罗列,指出六人为俊彦之才,衬托、烘托韦侯才华出众。介绍了诗集内韦侯之外其他作者情况,与后文韦侯被起用后和者众多的俗世之风形成鲜明对比,意在指在韦侯失意之时赞和其诗人是真正知音。参考译文:韦侯韦处厚从前以考功员外郎的职位去守任盛山。人们说韦处厚是俊美之士,原先处于考功司这一重要曹署。开州是偏僻之州,而夺换了韦处厚君原先考功司的显要之职,让他到了这个偏僻的地方,白白委屈了这一人才,韦处厚君一定会怨声载道个不停了。有人说:“不是这样。如果得到好处就心情激动而欢乐,得不到好处就哀伤悲切而哭泣,好像就活不下去了,这说的难道会是韦君吗?韦君读儒家的‘六经’之文,探讨周公、孔子之用心,又能妙为文章,可以说是一个儒者。儒者对于患难,假如不是自取其祸,那么他抵御而不入于其心,就像筑河堤以堵屋檐的流水;他容纳接受并消除患难,就像大海对于水、夏日对于冰;他以赏玩文辞来忘掉患难,就像弹奏钟、磬以破除蟋蟀叫声和蚊虫飞声之困扰,更何况是对待由考功员外郎到开州刺史这瞬间的不快呢!”不久,果然有人拿韦处厚君所做的十二首诗送给我,观其诗意,他当时正以入溪谷、上高山、追云逐月,终日赏玩不够为事业。我阅读并歌咏其诗,真让人想抛弃各种事务去开州和他同游,根本不知道这些诗是出自巴东下属的偏僻之地朐䏰。当时响应而和其诗的共有十人。等到今年,韦君做了中书舍人,在宫廷中给皇帝、太子讲解六经。和其诗的人:通州司马元稹做了宰相,洋州刺史许康佐做了京兆尹,忠州刺史白居易做了中书舍人,忠州刺史李景俭做了谏议大夫,贵州严中丞做了秘书监,武陵司马温造做了起居舍人,都聚集于京城。于是,《盛山十二诗》和它的和者之诗,畅行于当时,聚在一起成为大卷,家家有之。因仰慕而继和者将会日渐增多,那就将其分作别卷。韦处厚君让我在《盛山十二诗》前写序。三、作文(70分)25. 作文。有人说,科学研究本不可一蹴而就,人类进步也非一日之功,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已不容易,何故强调效率,弃了纯粹?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答案】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朱家角中学高三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朱家角中学高三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混合默写,选择题组,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古代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3届上海市朱家角中学高三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