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17 喀斯特地貌-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
展开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
微专题17 喀斯特地貌
【考点梳理】
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 ||
岩石特性 | 岩石的可溶性 |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
岩石的透水性 |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 ||
流水作用 | 水体成分 |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 |||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 |||
水的流动性 |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 水的流动性越强,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 |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 |||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 |||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
[方法技巧] 联系法记忆喀斯特作用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2.喀斯特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代表性形态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类型 | 形态 | 成因 |
地表喀斯特地貌 |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丘 | 溶蚀 |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 ||
落水洞 | ||
地下喀斯特地貌 | 溶洞、地下河 | 淀积 |
石钟乳、石笋、石柱 |
【好题精练】
一、单选题
为研究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特性的差异,某科研团队在贵州一喀斯特实验样地(样地内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大致相当)进行了生态实验研究。下图为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抗蚀指数的实验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关注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
1.实验结果表明( )
A.阔叶林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下降最显著
B.灌丛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
C.针叶林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
D.三种植被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均有所增强
2.10-20cm土层中针叶林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原因可能是( )
A.针叶林土层降水量小,有机质淋失少
B.针叶林土层温度高,有机质分解快
C.针叶林生物量流动最大,下部土层枯落物分解转化多
D.针吐林士层表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淋溶向下淀积量大
3.在喀斯特地区,如果以防治土壤侵蚀为目的,应考虑种植的树种为( )
A.灌丛 B.针叶林 C.阔叶林 D.混交林
【答案】1.A 2.D 3.C
【解析】1.读图可知,阔叶林在0-10厘米内,有机质含量为9%,在10-20厘米内,为6%,降低最明显,A正确。灌丛在0-10和10-20cm间有机质含量基本没有变化,B错误。阔叶林抗侵蚀能力随深度变化最大,C错误。阔叶林抗侵蚀能力随深度增加而降低,D错误。故选A。(关注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
2.由材料可知,该实验样地的降水和温度等因素大致相当,AB错误。阔叶林生物流动量最大,C错误。针叶林土层表土土质疏松,有机质淋溶向下淀积量大,导致在10-20cm有机质含量最高,D正确。故选D。
3.由材料可知,阔叶林在0-10cm抗侵蚀能力最强,所以在该地区防治土壤侵蚀为目的,首先考虑的树种应为阔叶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环礁,礁体呈圆环状,中间为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具有独特的孔洞地质结构,会形成一种极为特殊的生态循环系统―珊瑚岛礁淡水透镜体。永暑礁是我国南沙群岛的珊瑚岛礁,气温高、蒸发旺,礁体暴露时期经受喀斯特化作用明显。2013年以来经过填海造地后,成为南沙群岛第一大岛,海水淡化是日常淡水主要来源。目前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在南沙开通移动通信服务,为守礁官兵、过往渔民和商船等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服务。图为永署礁位置及等深线图。据此完成问题。
4.环礁礁体独特的孔洞地质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浆活动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海水溶蚀
5.永暑礁可获取的下列四类淡水来源中,平时不适宜大规模利用,但可作为应急水源的是( )
A.大陆运水 B.海水淡化 C.雨水 D.地下水
6.通讯设备在永暑礁建设维护过程中,需优先突破的技术难题是( )
A.礁体风化 B.海风侵蚀 C.海风腐蚀 D.海浪冲刷
【答案】4.D 5.D 6.C
【解析】4.珊瑚礁是珊瑚虫的遗骸经过地质年代的作用积累形成的,与岩浆活动无关,A错;根据材料“礁体暴露时期经受喀斯特化作用明显”,说明环礁礁体独特的孔洞地质结构形成是海水溶蚀作用形成,D对,B、C错。故选D。(关注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
5.永暑礁目前在上面生活的主要是守礁官兵,人口数量少,日常淡水获取可以通过大陆运水,但不能作为应急水源,A错;海水淡化是日常淡水主要来源,不是应急水源,B错;雨水只能下雨时收集,且不易储存,C错;永暑礁地处季风区,降水多,且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孔洞地质结构,具有一种极为特殊的生态循环系统——珊瑚岛礁淡水透镜体,地下水资源较丰富。但地下水数量有限且大量开采会引起环境问题,适合作为应急水源,D对。故选D。
6.填海造地后礁体风化减弱,A错;海风侵蚀,海浪冲刷会给通讯设备建设维护带来困难,但合理布局通讯设备可少受海浪影响,不是永暑礁面临的最大困难,B、D错;永暑礁最大的困难是海洋中盐分高,海风中夹杂的盐类物质会导致通讯设备受腐蚀,C对。故选C。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的“岱崮地貌”分布普遍,是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崮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崮属于“桌形山”或“方形山”类型,其典型特征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坦。崮顶之下梯田层层,沟壑舒展。如图示意“岱崮地貌”景观。据此完成问题。
7.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的岩石主要为(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8.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为( )
A.固结成岩—岩层断裂—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岩层断裂—裂隙扩张—岩浆喷发—地壳抬升
C.岩石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岩石沉积—变质作用—外力作用
9.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岱崮地貌顶部应当( )
A.开垦耕地,种植作物 B.禁止开发,保持原状
C.植树种草,保护地表 D.修建亭榭,以供观赏
【答案】7.D 8.A 9.C
【解析】7.据所学可知三叶虫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由材料可知崮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说明该区域的岩石主要为沉积岩。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A、B错误;大理岩属于变质岩,C错误;只有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本题正确答案为D。
8.从材料中可知,崮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说明该区域的岩石类型主要为沉积岩。因此可推断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先岩石沉积,固结成岩,形成石灰岩,进而地壳运动、岩层断裂抬升、海拔增高,最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而形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由材料可知,岱崮地貌顶部地势较高,土层浅薄,表面较脆弱,极易受到外力的破坏,因而应当植树种草,保护地表。C项正确;A项、D项会破坏岱崮地貌,均错误;保持现状,达不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B错误,故选C。
位于川西的“墨石公园”拥有长达数公里的线状石林景观,该地区的石林与常见的喀斯特石林不同,由砂岩在地壳内部经过强烈的定向压力磨碎并重新胶结形成,随断裂隆升出露地表。有专家指出,“墨石公园”景观的维持面临潜在的风险。下图示意“墨石公园”的线状石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关注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
10.与常见的喀斯特石林相比,“墨石公园”的石林( )
A.受流水溶蚀作用更强 B.受风力侵蚀作用更强
C.形成受到变质作用影响 D.形成受到岩浆活动影响
11.“墨石公园”的石林呈线状分布,最有可能表现为( )
A.沿等高线延伸 B.沿山脊线延伸
C.沿河谷延伸 D.沿断裂带延伸
12.“墨石公园”面临的潜在风险最可能是( )
A.泥石流 B.地震 C.冻土融解 D.洪水
【答案】10.C 11.D 12.B
【解析】10.由材料信息“墨石公园”的石林由砂岩经过强烈的定向压力磨碎并重新胶结形成,随断裂隆升出露地表”可知,说明岩石受到超高压的作用,这是变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C正确。“墨石公园”的石林形成与流水溶蚀作用、风力侵蚀、岩浆活动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11.由材料信息“墨石公园”的石林由砂岩经过强烈的定向压力磨碎并重新胶结形成,随断裂隆升出露地表”可知,墨石公园的石林随断裂隆升出露地表,可推测其最可能沿断裂带分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由于“墨石公园”的石林随断裂隆升出露地表,且位于川西,地质构造复杂,一旦发生较强烈的地震,可能导致石林被摧毁,B正确;泥石流多发生于沟谷地带,不符合题意,A错误。冻土融解和洪水对“墨石公园”影响不大,CD错误。结故选B。
热融地貌是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类似石灰岩地区的岩溶现象,又叫热喀斯特地貌。热喀斯特现象广泛分布在冰缘地区。热喀斯特可分为两种,即热融沉陷和热融滑塌。在坡度较小的地区,地下冰融化,地表塌陷成凹坑,水分汇集,会形成热融湖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区域中,可能有热融地貌发育的区域是( )
A.云贵高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东非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4.热融沉陷区域形成的热融湖( )
A.往往是连片分布的 B.会继续陷落成溶洞
C.面积广、水量大 D.是岩层弯曲形成的
15.我国祁连山东部发生热喀斯特的形式和时间一般是( )
A.热融沉陷—春季 B.热融滑塌—夏季
C.热融沉陷—秋季 D.热融滑塌—冬季
【答案】13.B 14.A 15.B
【解析】13.材料中已明确了热喀斯特地貌分布在冰缘地区,因此常见于有冻土且冻土中的冰能够发生融化的区域。云贵高原、东非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纬度较低的地区,气温较高,没有冻土存在,ACD错误;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B正确。所以选B。
14.根据材料信息“在坡度较小的地区,地下冰融化,地表塌陷成凹坑,水分汇集,会形成热融湖塘。”可知,热融沉陷区的热融湖多是连片分布的,A正确;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热喀斯特地貌并非喀斯特地貌,B错误;湖泊面积大小与水量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C错误;热喀斯特地貌为冻土中的冰受热融蚀后形成的地貌,并非岩层的水平运动形成的,D错误。所以选A。
15.根据材料信息“在坡度较小的地区,地下冰融化,地表塌陷成凹坑,水分汇集,会形成热融湖塘。”可知,热融沉陷湖泊发生在地势平坦地区,热融滑塌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地区,祁连山东部地势起伏大,不易发生热融沉陷,AC错误;祁连山东部地势起伏大,夏季气温高,冻土中的冰易融化,故会出现热融滑塌,B正确;冬季气温低,冻土不会融化,不会出现热融滑塌,D错误。所以选B。
二、综合题
16.喀斯特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5%,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不同土地覆盖下单位面积水土流失状况的观测数据
降雨量(mm) | 降雨强度 | 坡耕地 | 混交林 | 油松幼林地 | |||
径流量(L) | 泥沙量(kg) | 径流量(L) | 泥沙量(kg) | 径流量(L) | 泥沙量(kg) | ||
33 | 弱 | 155 | 41.3 | 111 | 0.1 | 154 | 18 |
14 | 很强 | 327 | 39.4 | 29 | 0.5 | 212 | 25 |
19 | 强 | 113 | 1.2 | 28 | 0.3 | 52 | 0.6 |
材料2:贵州省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1400毫米,是我国降水较为充沛的省份。
(1)根据斯洛文尼亚雷卡河的径流特征,说明喀斯特高原的气候特征。
(2)图中喀斯特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是岩石裂隙多、多落水溶洞和裸露的岩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地貌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3)1945年前斯洛文尼亚森林覆盖率不足10%,现在已近60%,岩溶区植被主要以经济价值较高的山毛榉、云杉和栎木等混交树种为主。分析植被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及经济的积极影响。
(4)我国贵州省同样喀斯特地貌广布。贵州喀斯特地貌区除开展植树造林、退田还林,保护生态环境外,某些山区还实施了生态移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生态移民措施的合理性。
【答案】(1)雷卡河的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径流量小,冬季径流量大;说明当地的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少冬季多,属于地中海气候。
(2)基本物质因素:喀斯特高原石灰岩广布;主要外部因素:南临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流水溶蚀作用显著;地形高差较大,裂隙发育,有利于落水洞形成;地表崎岖,降水流动快,对地表土壤侵蚀作用强,土壤不易保存,导致岩石裸露。
(3)对生态环境影响:在不同的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状况下,混交林的地表径流量以及径流的泥沙含量都小于坡耕地和油松幼林地,这表明增加混交林覆盖率有利于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地表的水上流失。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森林资源增加,有利当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木加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贵州省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某些喀斯特山区,地形崎岖高差大,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地表土壤薄,农业生产力低,当地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多;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当地难以发展其他产业,实施生态移民,既有利于移民群体尽快脱贫致富,也有利于当地自然环境的修复。因此,这一措施是合理的。
【解析】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成原因以及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读图文材料可知,雷卡河发源于喀斯特高原,地势低,没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雷卡河的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径流量小,冬季径流量大,说明该河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说明当地的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少冬季多,属于地中海气候。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岩石在高温多雨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石灰岩岩石;因此喀斯特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基本物质因素是石灰岩广布。石灰岩要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因此外部因素是南临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流水溶蚀作用显著;喀斯特高原上主要地貌特征形成需要的地形条件是高差较大,形成裂隙发育,有利于落水洞形成;读图可知,喀斯特高原表面地势崎岖,降水流动快,对地表土壤侵蚀作用强,土壤不易保存,导致岩石裸露。(关注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
(3)读图表中信息,降雨量33mm,降雨强度较弱的情况下,坡耕地径流量为155L,泥沙量41.3kg;油松幼林地的径流量154L,泥沙量18kg;而混交林为111L,泥沙量为0.1kg。对比降雨量为14mm,降雨强度很强的情况下,坡耕地的径流量为327L,泥沙量为39.4kg;油松幼林地径流量为212L,泥沙量为25kg;而混交林的径流量为29L,泥沙量为0.5kg。由此可知,在不同的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状况下,混交林的地表径流量以及径流的泥沙含量都小于坡耕地和油松幼林地,这表明增加混交林覆盖率有利于保持水土,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由材料“经济价值较高的山毛榉、云杉和栎木等混交树种为主”可知,森林资源增加,有利当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木加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由材料“贵州省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1400毫米,是我国降水较为充沛的省份。”可知,贵州省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某些喀斯特山区,地形崎岖高差大,水土流失严重;由材料“喀斯特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5%,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可知,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压力大。容易出现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由于地表土壤薄,农业生产力低,当地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多;山区地形复杂,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下暗河,地质条件复杂,修建交通困难,交通不便,当地难以发展其他产业,实施生态移民,既有利于移民群体尽快脱贫致富,也有利于当地自然环境的修复。因此,这一措施是合理的。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岩溶作用强烈,水土流失后,常会出现土地石漠化,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喀斯特槽谷区是在长期溶蚀作用下,形成与褶皱轴向一致的条形槽谷,主要分布于鄂、湘、渝、川、贵五省市交界区,是南方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侵蚀模数是指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等)和人为活动的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是衡量土地石漠化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我国南方喀斯特槽谷区位置图”“2000年—2015年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土壤侵蚀总量和侵蚀模数的变化情况图”。(关注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
(1)描述2000年—2015年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土壤侵蚀的变化特征.
(2)分析该区域洞穴广布的原因。
(3)我国南方喀斯特槽谷区经济发展落后,试分析其原因。
(4)推测我国南方喀斯特槽谷区土地石漠化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答案】(1)年土壤侵蚀总量与平均侵蚀模数2000年—2005年快速下降,2005年—2010变化小,2010年—2015年逐年下降(或下降-平稳-下降);侵蚀状况整体在减轻。
(2)石灰岩广布,气候湿热,流水溶蚀作用显著。
(3)岩溶作用强烈,生态环境脆弱;地处五省交界,地理位置偏僻;喀斯特槽谷区面积大,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工农业发展受限,人口外流严重。
(4)变化趋势:土地石漠化程度变弱。
影响: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减少;局部气候改善,水旱灾害减轻;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利于可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以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常会出现土地石漠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喀斯特地貌成因、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的地理素养。
(1)读图可知,年平均侵蚀模数的柱状变化可以分三阶段2000年—2005年,2005年—2010年,2010年—2015年;年土壤侵蚀总量曲线变化也是如此。因此可归纳为年土壤侵蚀总量与平均侵蚀模数2000年—2005年快速下降,2005年—2010年变化小,2010年—2015年逐年下降(或下降-平稳-下降);侵蚀状况整体在减轻。
(2)分析材料及图中经纬网可知本区是南方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灰岩广布,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层是先决条件,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当这种水在地下深处有一定压力时,溶解更甚。石灰岩中的钙被水溶解带走,经过几十万年、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地下就会形成空洞。因此该区域洞穴广布的原因可归纳为:石灰岩广布,气候湿热,流水溶蚀作用显著。
(3)本区是南方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地质地貌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劣,它是喀斯特地貌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具体原因有:岩多土少,地形崎岖使土地贫瘠,机械化程度低;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喀斯特槽谷区面积大,地形崎岖,山峰连绵,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尤其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低,思想意识落后;以及人口人才外流严重。
(4)读图可知,土壤侵蚀状况整体在减轻,所以土地石漠化程度变弱。其带来的影响可以从环境整体性来分析:土壤侵蚀总量变少,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利于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减轻,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减少;局部气候改善,水旱灾害减轻;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2020年9月,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调研组赴江苏、浙江考察调研。江浙地区桑蚕丝绸业历史悠久,其优势地位一直保持到20世纪90年代。2005年以来,广西桑蚕产茧稳居全国首位,从最初的“东桑西移”,演进为“东丝西移”“东绸西移”,实现了产业升级。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桑蚕业时空分布示意图”。下表为“2017年我国主要桑蚕产区每亩桑园产茧量情况(单位/千克)”。(关注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
省份 | 广西 | 江苏 | 广东 | 浙江 | 四川 | 云南 |
产茧量 | 97.67 | 66.64 | 61.78 | 44.07 | 41.54 | 40.06 |
材料三 广西平怀村在桑树林间套种蔬菜和红薯,红薯加工粉丝,桑叶养蚕,桑枝造纸、生产食用菌,蚕粪等形成的蚕沙和废弃食用菌棒用作农家肥还田,开发桑葚采摘等农家乐,产品逐渐多元化,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平怀模式”。
(1)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浙地区桑蚕产业萎缩的原因。
(2)与其他省份相比,说明广西产茧量大的原因。
(3)简述“平怀模式”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的启示。
(4)试为广西桑蚕产业化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答案】(1)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传统农业优势下降;乡镇工业发展,环境质量下降;城市化工业化引起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
(2)地处南亚热带,水热条件好,桑叶供给多;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国家政策引导桑蚕业向西部转移;技术投入,生产效率提高。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生物循环,发展生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多元化。
(4)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结构;科技投入,建立优质蚕丝生产基地;树立品牌,扩大产品知名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区域联系,引进江浙地区的先进经验。
【解析】本题以广西桑蚕产业、我国主要桑蚕产区每亩桑园产茧量情况为材料,涉及产业区位、产业发展、产业集聚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20世纪90年代后江南地区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用地减少;由于工业发展快,污染加重,环境质量下降;在经济多元化过程中,桑蚕业在与新兴工业、服务业的竞争中不具优势;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使江南地区桑蚕业衰退。
(2)广西主要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比较崎岖,平地较少,适宜发展桑蚕产业的土地面积较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西的主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优越,桑叶供给充足;根据材料信息“从最初的‘东桑西移’,演进为‘东丝西移’‘东绸西移’,实现了产业升级。”可知,国家政策的支持导致桑蚕产业向广西转移;根据材料信息“2020年9月,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调研组赴江苏、浙江考察调研。”可知,当地对于桑蚕产业的技术投入力度较大,极大地促进了桑蚕产业的发展等。
(3)应该根据区域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经济;延伸原有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根据材料信息“广西平怀村……用作农家肥还田”可知,应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经济价值;根据材料信息“开发桑葚采摘等农家乐”可知,应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根据材料信息“产品逐渐多元化,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可知,应拓展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关注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
(4)广西桑蚕产业化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树立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建立产业基地,提高产业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对技术发达地区的学习,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经验;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等。
微专题02 热力环流-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 这是一份微专题02 热力环流-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共15页。
微专题17 喀斯特地貌-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原卷版): 这是一份微专题17 喀斯特地貌-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原卷版),共8页。
微专题18 河流地貌-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 这是一份微专题18 河流地貌-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