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2 考点4 气候课件PPT
展开为了更好地搞好高考地理学科的第二轮复习,提高学生应考能力,以便在高考中取得更好成绩,第二轮复习以讲练结合为主,查缺补漏;专题复习为主,注重解题思路,规范答题;注重思维方法、注重应考能力、注重学科特征。重视文科焦点、热点知识,注重因材施解。一、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二、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三、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四、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五、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六、梳理知识、形成体系七、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八、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还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2022·广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 km2,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6分)(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6分)(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8分)
[关键能力](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东 西
分水岭 袭夺
抬升 地形
(2)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分析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
答案 (1)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受西风影响较强;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湖泊东侧区域地势较高,易产生地形雨。(2)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3)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 740 m;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 748 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本大题答案仅供参考)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1)(定量法)气候类型的判断——“三步法”第一步:根据气温最冷月、最热月以及气温曲线形状确定所在南北半球——以温定球。第二步:根据气温最冷月、最热月的月均温,确定该地温度带——以温定带。第三步:根据降水量的多少与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特征来判定气候类型——“两特征”例如,终年温和湿润,年温差、日温差小,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特征;热带草原景观反映热带草原气候;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
(3)(定位法)地带性气候类型可根据地理位置来判断
3.描述气候特征(1)先指出气候类型,描述该地气候类型多样或单一,然后对光照、气温、降水、风力等要素分别进行描述,其中气温和降水的特征最为突出。(2)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3)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量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小。
4.某区域气候干旱的成因分析(1)降水少①大陆内部:深居内陆,且水汽受沿途山脉阻挡,降水稀少。②沿海地区:地处盛行(×方向)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可能)受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可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③季风气候: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大,冬季降水偏少。④河谷地形:地处河谷,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⑤气候异常:降水少。
(2)蒸发多①低纬度地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②中高纬度地区:多大风天气,加剧蒸发,蒸发量大;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3)保水量少①地表裸露,植被少,蒸发加剧,涵养水源能力差。②土质疏松(或多石灰岩),下渗强,地表保水能力差。③地势陡峻,地表水留存时间短,保水能力差。
5.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气候对自然要素的影响
(2)气候对人文要素的影响
考向1 通过“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考查“综合思维”下图为“世界某区域6~8月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单位:mm)。读图完成1~2题。1.关于Q处降水量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于25 mm,受信风带控制B.大于50 mm,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小于25 mm,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小于25 mm,受信风带控制
2.P区域等降水量线特别密集,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C.地形 D.洋流
考向2 通过“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综合思维”3.(2022·广东省四校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冻土是一种温度低于0 ℃且含冰的土壤和岩石,土壤的结冰和融化过程深受气温、积雪等因素的影响。某研究所通过对新疆伊犁地区不同海拔区域冻土层的研究发现,土壤冻结日数和土壤最大冻结深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图1为伊犁河谷的位置图,
图2为伊犁地区不同海拔土壤的平均冻结日数和冻结最大深度的变化图。
(1)分析伊犁河谷成为新疆“湿岛”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伊犁河谷向西敞开“呈喇叭形”的地形,有利于湿润气流的深入;在山地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从而形成干旱地区的“湿岛”。
(2)简述土壤平均冻结日数和冻结最大深度随海拔的分布规律并分析成因。(10分)
答案 土壤平均冻结日数随海拔的升高呈增长的趋势。原因: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土壤的结冰时间提早,融冰时间推迟,所以冻结日数增加。土壤冻结最大深度随海拔升高先增后减,峰值
出现在海拔约1 200米。原因:在600~1 200米,降水较少,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增加;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山地降水增多,积雪增厚,积雪对地表的保温效果增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减小。
(3)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推测伊犁地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在低海拔和高海拔的变化规律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低海拔气温升高,积雪覆盖时间缩短,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减小;高海拔处气温升高,积雪厚度降低,积雪对地表的保温作用减弱,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增大。
(2022·湖北武汉市调考)当观测场上视野范围内一半以上被积雪覆盖,就记为积雪日。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是北半球中纬度海拔最高、积雪覆盖最大的地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1981~2010年平均年积雪日数分布(单位:天)。据此完成1~2题。1.甲地年均积雪日数明显多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①海拔高,终年气温较低 ②山体高,暖湿气流迎风坡 ③距海近,海洋水汽充沛 ④纬度高,全年白昼时间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青藏高原积雪日数长短的季节差异是A.春季最长,秋季次之,夏季最短B.冬季最长,春季次之,夏季最短C.秋季最长,冬季次之,春季最短D.冬季最长,夏季次之,秋季最短
如图为“37°N某山脉西坡各月降水量(单位:mm)随海拔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3.该山脉可能位于A.亚洲太平洋沿岸 B.欧洲大西洋沿岸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
4.夏季,该地降水随海拔变化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季节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 B.受寒流影响C.盛行下沉气流 D.位于背风坡
5.该山脉在海拔2 600 m附近降水量出现图示分布特征,可能是因为A.坡度变大 B.坡度变小C.地形凸起 D.地形下凹
6.(2022·辽宁省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东部,海拔多在500米以下(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吐鲁番盆地年平均气温只有14.5 ℃,然而日最高气温超过35 ℃以上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9.6 ℃,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热极”,当地居民建立了半地窖式(一半埋在地下)的房屋。(1)简述吐鲁番盆地及其沉积物形成的地质过程。(6分)
答案 地壳运动使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压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后,岩层发生断裂下陷,形成吐鲁番盆地;在吐鲁番盆地地势低洼处,受流水、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
(2)说明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热极”的自然原因。(8分)
答案 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晴天多,夏季太阳辐射强;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地表裸露、干燥,比热容小,升温快;盆地地形,低洼闭塞,热量不易散失;气流下沉,增温明显(或焚风效应显著)。
(3)从气候角度简析当地居民建立半地窖式房屋的原因。(6分)
答案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夏季(或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居住在地下较凉爽;冬季(或夜晚)气温低,居住在地下利于保温。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图1为埃及区域略图,图2为尼罗河谷地聚落、耕地与河流的相对位置示意图。材料二 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干流洪水9月达到最高水位,洪水淹没两岸农田。阿斯旺大坝修建于20世纪
60年代,位于开罗市以南约800 km的尼罗河干流上,大坝高111 m,上游形成巨大的纳赛尔水库。
(1)说出甲、乙两地降水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4分)
答案 甲地降水集中在冬季,乙地终年降水稀少;甲地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降水多;乙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2)说出古埃及居民聚落选址有利的自然条件。(6分)
答案 地势较高的高地,免受洪水灾害;离耕作区近;近水源。
新高考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14 考点3 全球气候变化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14 考点3 全球气候变化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真题研读,主干精讲,预测演练,考点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4 考点2 常见外力地貌的形成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4 考点2 常见外力地貌的形成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地表形态变化,常见外力地貌的形成,真题研读,主干精讲,预测演练,考点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4 考点1 内力作用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4 考点1 内力作用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真题研读,主干精讲,预测演练,考点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