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广西专版课后习题 选择题专项训练一 化学与STSE
展开选择题专项训练一 化学与STSE
1.(2022山东聊城高三二模)化学与生活、科技、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颠覆性技术有助于未来实现“碳中和”
B.我国研制了预防新冠病毒的灭活疫苗,灭活疫苗利用了蛋白质变性原理
C.“天和”核心舱电推进系统中的腔体采用的氮化硼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D.地沟油变废为宝是实现资源再利用的重要研究课题,地沟油和石蜡油的化学成分相同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酸雨是指pH<7的雨水,主要是由空气中SO2含量偏高引起
B.太阳能电池是利用高纯单质硅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C.N95型口罩的核心材料是聚丙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时气错逆,霾雾蔽日”。雾所形成的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改进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提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可以看出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D.“外观如雪,强烧之,紫青烟起”。南北朝陶弘景对硝酸钾的鉴定过程中利用了焰色反应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
A.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B.焚烧树叶,以减少垃圾运输
C.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推广干电池的低汞化、无汞化,以减少废电池造成的土壤污染
5.(2022湖南长沙高三一模)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文献记载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周礼》中“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灰”的主要成分为CaCO3
B.《本草纲目》中“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涉及重结晶操作
C.《抱朴子》中“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
D.《梦溪笔谈》中“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与化学反应无关
6.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聚乳酸酯的降解和油脂的皂化都是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
C.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D.卫星的太阳能电池帆板的材料是二氧化硅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原因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原因 | 结论 |
A | Si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 Si可用于制备光导纤维 |
B | 铁比铜活泼 | 铜板上的铁钉在潮湿空气中容易生锈 |
C | 淀粉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 淀粉和蛋白质都可水解生成葡萄糖 |
D | 汽油和植物油都属于烃 | 汽油和植物油都可以用作车用燃料 |
8.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和聚酯纤维都是由加聚反应制得的
B.因为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故不能做电池的负极材料
C.钢化玻璃和有机玻璃都属于硅酸盐材料,均可由石英制得
D.利用外接直流电源保护铁质建筑物,属于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9.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B.福尔马林用于标本的制作是利用了使蛋白质变性的性质
C.含钙、钡、铂等金属元素的物质灼烧时有绚丽的颜色,可用于制造焰火
D.在清理厕所时洁厕灵和“84”消毒液不能混用,否则可能发生中毒现象
10.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泡沫灭火器中常使用的原料是碳酸氢钠和硫酸铝
B.用热的碳酸钠溶液除油污是因为Na2CO3可与油污反应
C.用Na2S作沉淀剂,除去水中的Cu2+和Hg2+
D.用明矾[KAl(SO4)2·12H2O]作净水剂,除去水中悬浮的杂质
11.(2022湖南衡阳二模)化学科研人员在科技强国道路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有关化学与生产、生活、科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Ge(32号元素)的单晶可以作为光电转换材料用于太阳能电池
B.制造无菌滤棉的材料聚丙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使用75%的酒精、0.1%的次氯酸钠溶液和0.9%的食盐水均可以快速、高效杀死新型冠状病毒
D.丝绸、宣纸及棉花的主要成分均为合成纤维
1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
B.大雾可看作是一种分散剂为空气的分散系
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参考答案
选择题专项训练一 化学与STSE
1.D 解析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相对“零排放”,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未来实现“碳中和”,A正确;病毒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灭活疫苗利用了蛋白质变性原理,B正确;氮化硼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正确;地沟油的化学成分为油脂,石蜡油的化学成分为烃,成分不相同,D错误。
2.A 解析 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主要由空气中SO2含量偏高引起,故A错误;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B正确;N95型口罩的核心材料是聚丙烯,是由丙烯加聚而成的,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C正确;病毒疫苗是蛋白质,温度过高易变性,需冷藏存放,故D正确。
3.B 解析 气溶胶具有胶体的性质,可发生丁达尔效应,A项正确;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利用萃取的原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B项错误;由于金的密度比沙子的大,所以可以利用两者密度不同加以分离,是物理方法,C项正确;D项涉及硝酸钾灼烧时的颜色,利用了焰色反应,正确。
4.B 解析 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A项正确;焚烧树叶,会产生烟尘和有害气体污染空气,B项错误;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C项正确;推广干电池的低汞化、无汞化,以减少废电池造成的土壤污染,D项正确。
5.B 解析 牡蛎壳为贝壳,贝壳主要成分为CaCO3,CaCO3灼烧生成CaO,所以“灰”的主要成分为CaO,故A错误;“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意思为用水溶解,然后蒸发结晶得到晶体,用到的操作方法有溶解、蒸发、结晶,涉及重结晶操作,故B正确;升华和凝华属于物理变化,“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HgS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和S,“积变又还成丹砂”,即Hg与S又化合生成HgS,均为化学变化,不属于升华和凝华,故C错误;“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铁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6.C
7.B 解析 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是SiO2而不是Si,A项错误;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C项错误;植物油含有C、H、O元素,不属于烃,D项错误。
8.D
9.C 解析 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碳酸钾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可洗衣服,A项正确;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标本的制作,B项正确;铂灼烧时没有特殊颜色,不可用于制造焰火,C项错误;洁厕灵(含盐酸)和“84”消毒液(含次氯酸钠)混用,会产生有毒气体氯气,D项正确。
10.B 解析 泡沫灭火器中常使用的原料是碳酸氢钠和硫酸铝,铝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双水解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故A正确;碳酸钠溶液水解显碱性,加热促进水解,碱性增强,油脂在碱性溶液中水解生成溶于水的物质,所以能用于清洗油污,故B错误;S2-与Cu2+、Hg2+反应生成沉淀,从而除去废水中的Cu2+和Hg2+,Na2S可以作重金属离子的沉淀剂,故C正确;明矾[KAl(SO4)2·12H2O]作净水剂,这是因为明矾溶于水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可以吸附杂质作净水剂,故D正确。
11.A 解析 Ge(32号元素)是半导体材料,Ge的单晶可以作为光电转换材料用于太阳能电池,A正确;聚丙烯属于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B错误;75%的酒精、0.1%的次氯酸钠溶液均可以快速、高效杀死新型冠状病毒,但0.9%的食盐水不能,C错误;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宣纸和棉花的主要成分均为纤维素,它们均为天然纤维,D错误。
12.A 解析 泡沫灭火器不能用于扑灭电器起火,因为水溶液可导电,可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电器起火,A项错误。
2023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广西专版课后习题 非选择题专项训练二 化学反应原理: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广西专版课后习题 非选择题专项训练二 化学反应原理,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0,59,2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广西专版课后习题 非选择题专项训练三 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广西专版课后习题 非选择题专项训练三 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共7页。
2023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广西专版课后习题 非选择题专项训练一 工艺流程题: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广西专版课后习题 非选择题专项训练一 工艺流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工业上以氟磷灰石,0×10-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