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请将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抹在机读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其它小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规范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使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对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头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段)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略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
B. 中国戏曲注重演员的表演,与西方的戏剧相比,中国的戏曲情节在客观真实性上远不如西方的戏剧。
C.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表演。
D. 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筌》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
B. 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
C. 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 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空间“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
A. 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B. 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C. 数声唱出千秋事,双手招来百万兵。
D. 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4. 材料一是以什么结构展开论证的?请具体分析。
5. 西方友人观看京剧《杨门女将》时,看到杨府为杨宗保庆生张灯结彩,舞台上分明只是“穆桂英”与“丫鬓”两个演员,却唱出“传杯摆盏内外忙”的曲词,不禁感到万分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1. A 2. A 3. B
4. ①开篇直接提出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迥然有别的观点;②接着论述由于理论上的差异,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③再论述由于中西舞台表演的不同,造就了欣赏的异趣。全文在结构上纵向展开论证,由理论到演出再到观赏,层层递进。
5. ①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的表演表现出“传杯摆盏内外忙”的场景。②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众多仆人及客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主要演员的表演状态上。③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手法和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喜悦、繁忙准备庆生宴的精神状态,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同时也能明白全府上下的“空间”感及欢快的忙碌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错,由原文“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可知,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错,原文是“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可见,选项强加因果,材料并未提及“百看不厌”。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错误,原文是“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并非不借助实物布景。
D.“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错误,根据原文“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可见是“无中生有”地表现出的是现实情境。因此与客观现实是有关系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就是说用历史来教育现在的人,就是以史为鉴,说的也是表演的认知功能或作用,不属于舞台空间。
B.“三五步”“六七人”都是实,“遍行天下”和“百万雄兵”是虚。这是一个夸张的虚拟化场景,描写戏台情况,属于舞台空间,说明了中国戏剧舞台空间“虚实相生”。
C.前句说的是表演时间的“虚实相生”,后句是空间“虚实相生”。这是民间关于皮影戏的总结描述,形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都是表演时的虚实相生,即表演效果,并非舞台空间。
D.说的是表演的唱腔之美,表现音乐效果,使用比喻修辞,化虚为实,但并非舞台空间。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1段直接提出观点: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第2段具体阐释,西方强调行动的重要,中国强调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以上两段为第一部分,开篇直接提出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迥然有别的观点。
然后第二层论证“表演分疆”,先总说后分说。根据第3段的先总说的“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第4段分说的“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和第5段分说的“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可知:第三至五段论述了由于理论上的差异,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根据第5段结尾总说的“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第6、7两段分说的“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和第8段总结上文两段可知:论述由于中西舞台表演的不同,造就了欣赏的异趣。综上分析,全文在结构上纵向展开论证,由理论到演出再到观赏,层层递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可知,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
根据“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可知,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
根据“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可知,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东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说:“刘姥姥只管坐着,等些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迎出去了。刘姥姥只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甚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他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了几句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儿管事的来回话。周瑞家的回了太太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情分。”周瑞家的便道:“没有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道:“论理,今日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少不得说了……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也不为别的,只因他爷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爹在家里怎么教你的?打发咱们来作什么的?只顾吃果子么!”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馔来……
刘姥姥已吃完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也知道了。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中事情太多,太太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是有的。况我接着管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亲戚们。一则外面看着虽是烈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与人也未必信呢。今你既大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儿向我张口,怎好教你空手回去?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且先拿了去用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想头了,又听见给他二十两银子,喜得又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周瑞家的在旁听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笑而不睬,叫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们作件冬衣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不虚留你们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儿。”……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拿了银钱,随周瑞家的走至外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展现了贾府的热闹。
B. 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因为她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
C. 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 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7. 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 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6. B 7. ①通过对匣子声音的描写和小丫头们一齐乱跑,引出了王熙凤的出场,也为下文向凤姐寻求经济上的帮助做好了铺垫。
②刘姥姥见到匣子不知何物细节说明地位差距大,同时“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也反映出当时刘姥姥恐惧的心理,对渲染紧张(主要是求人)气氛起到作用,
③这个细节本身就是财富地位的间接体现,暗写贾府人物的显贵,起到反衬作用,以刘姥姥的所见所闻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由此可见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和威严。
8. (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
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
②运用“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
③运用“嗔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
①运用“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
②运用“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
③运用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这一描写展现了贾府的热闹”错误。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C.“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错误,与主题不符,文本中,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从一个外人的限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凤姐满屋子耀眼争光的物件,引起这个穷困农妇的无比惊奇,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也写出荣府的豪富奢华,并非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她的话语那么突兀”错误,联系文本“‘只因他爷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可知刘姥姥是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并非使板儿成为行乞的幌子。且《红楼梦》写第二年刘姥姥即带着“头一茬摘下的瓜菜”,二进荣国府,以感谢贾家的关照;联系上下文“周瑞家的便道:‘没有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可知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凤姐早已明白,刘姥姥推出板儿说话,是为了缓解窘态,因此刘姥姥的话并不突兀。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如何运用的细节描写,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旨的表达等角度进行作答。
从情节结构上,原文“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通过对匣子声音的描写和小丫头们一齐乱跑,引出了王熙凤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从人物形象和环境氛围上,刘姥姥见到匣子不知何物细节说明地位差距大,引出下文寻求经济上的帮助,同时“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也反映出当时刘姥姥恐惧的心理,对渲染紧张(主要是求人)气氛起到作用,这个细节本身就是财富地位的间接体现,暗写人物的显贵,起到反衬作用;
文本写刘姥姥看到“匣子”的样子和听到“匣子”的声音,体现贾府的富贵,看到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迎出去,以刘姥姥的所见所闻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由此可见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和威严。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其神态、动作和语言等描写手法的能力,同时考查个性化解读,探究文本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作答,但赞成哪一种都必须能自圆其说。分析时要具体说明哪些细节描写,哪种类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哪种心理,最后落到观点上来。
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原文“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运用神态描写,平儿给她捧着茶,她不接茶,口头上“怎么还不请进来”,似乎是专心等待客人良久,连头都没有抬起来,完全是心不在焉,可看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
原文“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运用动作描写,一方面是“满面春风”,热情之至,但是,“忙欲起身”,却又“犹未起身”,活脱脱的装模作样,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
原文“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运用语言描写,凤姐装模作样,却怪周瑞家的没有及时通告,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原文“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运用神态描写,对刘姥姥的到来,满面笑容,写出了凤姐的热情;
原文“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运用动作描写,对刘姥姥这门穷亲戚,凤姐仍遵守待客的礼仪,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原文“‘怎么还不请进来’”“‘怎么不早说’”“‘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甚么辈数,不敢称呼’”,运用多处语言描写,凤姐接待刘姥姥时礼数周到,言语客套,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B.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C.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D.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代:文中的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东周。
B. 《诗》: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后删定为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C. 荀卿: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被世人尊称为“卿”。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 论:论有两体,一曰史论,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轼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型的史论。
B. 此文旨在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C. 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D. 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2)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13. 作者写作《李斯论》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9. B 10. C 11. B
12. (1)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因而不会怪罪我。
(2)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
13. 文章意在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是错误肤浅的,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
“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排除CD;
“甚当”是形容其“学识”,不能分开,排除A。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C.“是法家代表人物”错误,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节说“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意思是“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1)“不义”,不讲正义,“义”名词做动词;“劝”,勉励;“谓”,认为;“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介宾短语后置句;“不吾罪”,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罪吾”,“罪”,怪罪。
(2)“且夫”,况且;“虽”,虽然;“终”,终究;“易”,改变;“贻”,招致。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用意的把握能力。
原文写到“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意思是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即文章意在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
参考译文:
李斯论
【清】姚鼐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不是靠李斯,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问来侍奉秦国。
在秦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法家治国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秦国的便利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 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 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 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 为常,不知其弊了。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秩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是趋奉现时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出自于商鞅之法,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时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是错误肤浅的, 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轮到我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有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一样的人。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易经》上说:“即使眼睛不好,单是终究能看见,即是腿脚不便但终究能走路。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会咬人,有灾难。”只要是能看见且能走路就是幸运的了,但是不得善终,更是他自己求取的了。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把李斯的祸患怪罪到荀卿,不是(离真相)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说法家和权术的理论足以使别人的国家灭亡,本来也是。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
唐·吴融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桃花
唐·罗隐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常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诗中,为了写出桃花的娇美,吴诗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罗诗则用了衬托和用典。
B. 吴诗开篇就直写桃花的繁盛娇艳,罗诗却先写桃花触碰人的衣襟而散发出袅袅香气。
C. 吴诗用“灼”“融”二字写出桃花的美,与罗诗中的“间”“遮”有异曲同工之妙。
D. 吴诗中的三四句,表达了诗人对桃花的美好愿望,这与罗诗中三四句的内容一致。
15. 这两首诗都以桃花为吟咏对象,但两诗中的桃花形象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同:两诗都写到了桃花的美艳芳姿,绚烂盛开之态。
异:吴诗由眼前的桃花想象千万株桃树、千万树桃花,并由此引出诗人的愿望。罗诗还写了桃花的凄凉境遇,并以桃花自喻,借桃花的艳丽和凄凉境遇,表达了自己才华出众却无人欣赏的失落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这与罗诗中三四句的内容一致”错,两首诗内容不一致。罗三、四句“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是用典,用“艳拂文君酒”、“红欹宋玉墙”自况文追相如、宋玉,表达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物象的能力。
同:两诗都写到了桃花的美艳芳姿,绚烂盛开之态。
吴诗首句写桃花的繁盛娇艳——满树的桃花。烂漫红艳,如妩媚女子,娇美无比。“满树”就树花之“满”,写桃花之繁;“烂漫”从桃开之状,写桃花之盛。“红”写桃花之色;由于有“满树”、“烂漫”作铺垫,这“红”的色彩,就显得浓郁而热烈。“万枝丹彩灼春融”——千枝万树的桃花,红艳如火,仿佛杷春天都烧融了。次句仍写桃花的繁盛艳丽,诗意却推进一层,笔力也较首句更重。首句仅就一树桃花着笔,次句则由一株而扩展到千枝万树,那千枝万树的桃花,就像一片燃烧着的炽烈的火海。映红了碧草、青山、溪流……春天的万物,仿佛都为它炽烈而娇艳的色彩所融化。
罗诗前两联意在说明桃花的香艳,天气和暖桃花触碰衣襟,散发出袅袅的香气,“漠漠香”中的“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第二句,茂盛的桃花隔开梅花遮住了柳树超过了梅柳的芳姿,这句通过桃花和梅柳对比,映衬出桃花的芳姿更加的卓越。
异:
吴诗由眼前桃花想象千万株桃树、千万树桃花,并由此引出诗人的愿望。“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一是希望桃花不仅能装点春色,供人观赏,还能结成果实,给人享用;二是希望桃树长生不死,世世代代开花结果,造福人类。两句从虚处落墨,从桃花本身去想象,立意又在桃花之外,使主题进一步深化。
罗诗还写了桃花的凄凉境遇,并以桃花自喻,借桃花的艳丽和凄凉境遇,表达了自己才华出众却无人欣赏的失落心情。第三、四句:数枝红艳的桃花枝条随风摆动,引来卓文君在当垆卖酒,一大片的桃树红艳的枝条倾斜在墙头,好比东家之子向墙内窥探。这是用典,用意在于写桃花给人的惊艳效果,意在自喻,桃花的惊艳喻自己的才华高超。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日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飘零即逝的冷落凄凉。最后一联直抒胸臆抒发自己的感慨:故乡山下的桃花也是如此,回头看春风心中顿生悲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道出古时多少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
(2)《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4)李商隐诗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愈在《师说》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5)李白在《襄阳歌》中写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黄庭坚在《鄂州南楼书事》中写道“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苏轼《赤壁赋》中认为面对清风明月只要不闭目塞耳,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人观点可谓一致。
【答案】 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 大行不顾细谨 ④. 大礼不辞小让 ⑤. 如其礼乐 ⑥. 以俟君子 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⑧.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⑨. 耳得之而为声 ⑩. 目遇之而成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摧”“谨”“俟”。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事求是,今年的春晚还有进步的空间,语言类节目_____①______,歌曲类节目缺少“冬天里的一把火”,但整体舞美色彩呈现令人_____②______,浮想联翩。
这台节目有主导色彩中国红,但没有太多“炸裂”的色彩,许多节目的舞台背景选择了桃红、天青、蔚蓝、群青等。这样的色彩回归含蓄与韬光,热而不闹,深水静流,给人生机,令人遐想。舞蹈《碇步桥》,唯美多情。正是江南好风景,少女翩跹过前溪。整体色调就是天青色,悦目舒心,从容安静。仿佛眼前,又远在天边;可以触摸,最好是感受。正符合当下心境,三年苦守,______③_____,迎来一片天青色。这是心灵治愈的色调,清淡,希望,温良,这是新征程的春莺试啼,正迎来以色彩为象征的平和好日子。
世间万象,目遇之而成色。不必过分“往心里去”,不必计较色彩的象征意义,看了舒服就好,想起生活的颜色就好。今年的春晚做到了。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往心里去”所加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雷锋”这面金字招牌,被一代代雷锋传人擦得更加闪亮。
B. 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是作物种业创新的源头。
C. 众所周知,机器学习技术如同一个非常难以预测的“盲盒”。
D. 即使是在遭遇“卡脖子”的半导体领域,中国也拥有大量优秀人才。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语言表达既典雅又活泼,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答案】17. ①差强人意 ②耳目一新 ③云开雾散 18. A
19. 以短句为主,间以对句,整散结合;多用四字语,嵌入古诗名句。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春晚语言类节目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所以应该用成语“差强人意”。“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整体舞美色彩呈现令人感觉到很新鲜,所以应该用成语“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第三空,结合“三年苦守”“迎来一片天青色”可知,此处语境是指烟云消散,迎来一片天青色,所以应该用成语“云开雾散”。“云开雾散”,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往心里去”所加引号作用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舞蹈《碇步桥》,唯美多情”“悦目舒心,从容安静。仿佛眼前,又远在天边;可以触摸,最好是感受”都是短句,以短句为主;“仿佛眼前,又远在天边;可以触摸,最好是感受”为对句,间以对句,整散结合。
“唯美多情”“悦目舒心”“从容安静”“仿佛眼前”“可以触摸”为四字句,多用四字语;嵌入古诗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少女翩跹过前溪”。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常说气候逐渐变暖,使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 ① ,真的是这样的吗?实际上,海平面上升主要不是因为冰川融化,因为全球平均气温的增幅有限,现在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受热后体积膨胀。由于气候变暖,从海水表层一直到大概两千米深度, ② ,导致海水体积膨胀。这个原因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大概占了三分之二,只有三成左右的海平面上升是来自冰雪融化。不过,随着未来冰雪融化的增多,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现在海平面升高的速度大概是一年3毫米左右。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估计到本世纪末,海平面大概会上升接近1米。 ③ ,因为海平面上升1米的时候,如果遇到了台风、天文大潮,海平面会升高很多,水量会急剧增大,影响非常严重。并且它会慢慢侵蚀海岸线,这个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对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是沿海低洼地和岛屿,所以在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里面,许多低洼地和小岛国组成了联盟。因为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海平面上升1米,差不多就是灭国了。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①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温度都在增高 ③不要觉得这1米少
21. 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是沿海低洼地和岛屿,所以在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里面,许多低洼地国家和小岛国组成了联盟。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是说冰川融化的结果,结合后文“实际上,海平面上升主要不是因为冰川融化”可知其结果是海面上升,应填“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结合前后文内容“气候变暖”“导致海水体积膨胀”可知,应是海水温度升高,应填“温度都在增高”。
③后文谈海平面上升一米后的各种危害,和前面为因果关系,故此处应是说海平面上升一米危害也是很大的,可以填“不要觉得这1米少”之类的内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对海平面上升影响”不合逻辑,应是沿海低洼地和岛屿“受海平面上升影响”;
二是“低洼地和小岛国组成了联盟”成分残缺,改为“低洼地国家和小岛国组成了联盟”。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时间2月13日,在ATP(职业网球联合会)达拉斯站的男单决赛中,中国选手吴易昺在先丢一盘的情况下连扳两盘,逆转战胜对手。吴易昺就此成为第一位夺得ATP巡回赛冠军的中国男子球员,他的世界排名来到第58位,创造了中国男选手的最高排名。
回溯吴易昺的网球生涯,18岁时包揽美国网球公开赛青少年组男单和男双冠军,进入职业网坛后,他受到训练和伤病困扰,一度暂停比赛,个人排名也遭遇断崖式下滑。但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做到更好:“为了所热爱的事情,你一定要坚忍不拔全力以赴。”他曾在个人社交媒体感叹:“若没有这些阴影,谁会知道我站在光里!”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热爱·坚韧·突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始于热爱继之坚韧,终获突破不负平生
何其有幸,能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何其不幸,受伤病困扰成绩下滑。但,对于坚韧顽强的勇者来说,只要为了热爱的事业而奋斗,不管途中遇到多少困难,那艰辛的鏖战,都是实现突破、取得胜利的序曲。吴易昺正是这样的勇者,他人生的关键词正是:热爱、坚韧、突破。
他正是我们青年人的榜样,他向我们展示了勇者走向成功的路径:始于热爱,继之坚韧,终获突破。
热爱,是最初的动力,唯有热爱,才能孜孜不倦,百折不回。
社会的舞台是如此之宽阔,等待我们年轻人施展才干的机会是如此之众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机会都适合我们,我们要找寻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唯有热爱,才能激发热情,才会不计艰辛,山海奔赴。因热爱书法,智永禅师退笔成冢;因热爱篮球,科比凌晨4点开始训练。这热爱给他们动力,也给他们以幸福。当然,热爱也是可以培养的。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钱伟长先生,一生涉猎了16种不同的专业和领域,对每一个专业都充满热爱,而之所以如此热爱,都是因为那是国家的需要。“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这种热爱,是更博大深沉的热爱,带来的动力更巨大,更持久。
坚韧,是把热爱转化为成就保证,唯有坚韧,热爱才不会被辜负。
对每一项所热爱的事业的执着追逐,都不会一帆风顺,面对过程中的困难险阻,必须有坚韧之意志,方能让热不降温,让爱不被辜负。邓小平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不平坦,他本人亦是历经三起三落,面对艰难险阻,他没有气馁投降,而是凭着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带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如果没有坚韧之志,虽然对事业充满热爱,终究只能半途而废,驰于空想。俾斯麦说过,“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为了热爱的事业,一定要拼到不能再拼。
始于热爱,继之坚韧,那么,突破会水到渠成。
有了“热爱”这个永动机,有了“坚韧”这个黄金甲,我们所投身的事业,就不缺少动力之源,就不怕山高路险、机关密布。就会像吴易昺那样,虽然受伤病困扰,虽然成绩下滑,但对网球的热爱,让他永不停息追逐的脚步;百折不挠的坚韧,让他不被艰难困苦挡住前进的步伐。最终,他站上了最高的领奖台,实现职业生涯的大突破。越是临近巅峰,越是寸步难登,任何一分登攀,都需要以热爱为燃料,都需要以坚韧为登山绳。然而,只要有了热爱这种燃料,只要有了坚韧这根登山绳,登顶肯定指日可待。
投身所热爱的事业吧,保持坚韧的意志吧,我们的热爱和坚韧,绝不会被辜负。人生画卷正在打开,祖国大建设的事业正在开展,让我们为热爱的事业而努力,百折不回,以实现事业、人生之大突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审读材料时,要抓住关键句“为了所热爱的事情,你一定要坚忍不拔全力以赴”“若没有这些阴影,谁会知道我站在光里”来把握命题指向。材料先指出了中国男子网球选手吴易昺在比赛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然后又补叙了他曾经因受到来自训练和伤病困扰,而出现成绩断崖式下滑,材料重点强调了,面对伤病和成绩下滑这些困难,吴易昺没有放弃,没有投降,而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全力以赴地去奔赴自己所热爱的网球运动,最终走出阴影,走向胜利。“为了所热爱的事情,你一定要坚忍不拔全力以赴”正表明了他面对困难时意志的坚韧和对所热爱事业的执著;“若没有这些阴影,谁会知道我站在光里”则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困难,曾经的困难,会让人变得更坚强,曾经为战胜困难而付出的努力会让自己取得更大的突破,会让自己取得的成就更显辉煌。
题干创设写作情境是参与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的以“热爱·坚韧·突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注意显性要求,即结合材料以“热爱·坚韧·突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与所供材料相结合,围绕着“热爱”“坚韧”“突破”三个关键词来构思文章;还要注意两个隐性要求:“复兴中学”指引大家应该把思考放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中去展开,“团委”指引大家要从青年人的角度展开思考。
写作时,在主体部分可以把重心放在对 “热爱”“坚韧”“突破”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辨析上:“热爱”是原动力,只有对事业充满热爱,才会为之而不惧困难、不懈奋斗;“坚韧”是把“热爱”转化“突破”的保证,只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才能克服为所热爱的事业而努力的工程中碰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 “热爱”和“坚韧”是取得成绩突破、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辨明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呼吁广大青年,在个人事业和祖国建设事业中,要心怀热情,意志坚韧,为实现个人事业的突破和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而努力。只有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并为之而付出坚忍不拔的努力,才能取得大突破。
立意:
1.怀坚忍不拔之意志,取创新突破之业绩。
2热爱与坚韧兼具,何愁突破之实现?
3.与困难交手,会让我们更强。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