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非选择题时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83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禮)字本是从豊从示。显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兴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
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
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几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并不一定是文明或是慈善的,也可能是含有野蛮与残酷的行为规范。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杀人也是符合礼的。
B. 礼治似乎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实际上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
C. 礼与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维持礼与法的机构不同,法律要依靠国家来维持,礼则不需要。
D.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满足了以传统应付生活的条件,且变迁更迭较为缓慢,因此它的秩序就可以依靠礼治来维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将礼治与人治进行对比,说明礼治与人治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礼治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而人治是依靠个人好恶来维持的。
B. 材料一中举颜渊问仁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法律制度是从外部约束人的,而礼治是人们经教化过程,主动地服于成规的。
C.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出发,礼治是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而这种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说教是不同的。
D. 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中国人来说,礼大于法,比法更能约束中国人,且成为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礼的一项是( )
A. 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
B. 逢国家大事要行祭祀之仪,祭祀的对象包括天地、社稷、祖先等。
C.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D. 对长辈晨昏定省,冬温夏清。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先引出“礼”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②然后将“礼治”与“法治”进行对比,来阐释“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③最后论述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靠礼治来维持。
5. ①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法律制度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
②孔子重视礼的作用,认为以礼服人的治国之道要优于以法制人。
③用伦理道德来教化百姓,可以培养人们的知耻向善之心且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以制度和刑罚制人,虽然可以制止犯罪,但只会使人们产生畏惧而无羞耻之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C.“礼与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错,由原文“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可知,缺少了“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的条件,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将礼治与人治进行对比,说明礼治与人治有本质的区别”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一句可以看出,文中虽然提及“礼治”与“人治”的概念,但并未说明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属于无中生有。
C.“礼治是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 错,材料二原文是说“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D.“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中国人来说,礼大于法,比法更能约束中国人,且成为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原文说的是“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选项改变原文的意思。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A.“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不合“礼”的。古代官员的父母去世后,官员必须立即停职回乡守制,才符合孝亲之“礼”。只有在夺情情况下,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六段。
第一段“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用举具体例子和引用《论语》语句的方法引出“礼”的概念。
第二段“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进一步阐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第三段“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第四段“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第五段“礼治在表面看去好象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可知中间的三个自然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礼治”与“法治”进行对比,来阐释“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第六段“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论述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靠礼治来维持。
所以最后整理为:先引出“礼”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然后将“礼治”与“法治”进行对比,来阐释“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最后论述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靠礼治来维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且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孔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孔子强调的是道德礼教的重要作用。
①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表明,历来人们都是相信传统的力量大于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
②从治国理念角度来看,材料中“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等可见孔子重视礼的作用,认为以礼服人的治国之道要优于以法制人。
③从“政令刑罚”与“道德礼教”的效果来看,用道德来教化,以礼教来约束,可以培养人们的知耻向善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即“有耻且格”。而以制度来统治,以刑罚来制约,虽然可以制止犯罪,但只会使人们产生畏惧而无羞耻之心,即“免而无耻”。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岁
梁子里
岭南的除夕夜,来得别样的早。沁人的寒意仍沉睡在早晚的湖面。春的气息便悄然而至了。阳光冲破重重的云层,暖暖地照射在岭南的院落里,逗留在高高的墙瓦上。
下午,母亲没有去田里干活,趁着天气晴好,把父亲刚买回来的猪肉切条腌好,挂在了门前的长竹竿上晾着。闲散的鸡群,从角落里钻了出来,三三两两地跑了过来,堆挤在洒满阳光的墙角,沐浴着这暖暖的午后冬阳。
母亲收拾了石磨盘上沾着的旧米浆,把石磨推杆高高地挂起,便等着来年的春节了。午后的阳光透过天井,斜斜地射入墙角边上的水缸底,在清澈的缸底叠起层层的光影来。母亲把水勺探入平静的水缸时,缸底的光影便环环地荡漾开来,涌动着古色的缸瓦壁面,无意间,却扰乱了这一泓梦境般的清水。
忙过之后,母亲使取来粽叶过了一遍水,把浸泡着的糯米捞起,掺入少许的腐乳,便开始包起粽子来。我在一旁,帮着把切好的猪肉条匀入糯米堆里,再盖上一小勺的糯米,母亲把粽叶折上,利索地系好,堆放在一旁的竹篓里。
煮粽子是一个漫长的苦差活,包好的粽子装进锅里,小火慢慢地熬着。趁闲着的功夫,天气晴好的晌午,家里便会烧上一锅锅的热水,洗起了年夜澡来。
岭南的习俗里,大年初一是梳洗不得的。这时母亲便拿出攒了一年的茶子油,在阳光沐浴的庭院里洗梳起头发来。这是一年里最惬意的时候,梳洗过后,邻里的婶子们也坐了过来,大家来到了树荫底下拿出针花线,修理起了脸毛来。这时的我们,早已躲进厢房胡同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正玩得尽兴时,村子的四周陆续地响起供饭时的爆竹声,孩子们便悄悄地躲回了屋子里,村子上突然清冷了下来。赶回家时,红红的烛火闪闪地跳在了节日的氛围里。
晚饭后,母亲把锅里的稀饭捞起,装进了泔水桶里,这是为耕牛留的“年夜饭”。母亲来到牛栏前时,耕牛已显得躁动不安了,躲在黑暗的牛棚里来回地躁动着,当我们进入棚子时,耕牛方才安静了下来。
天色正渐渐地暗了下去,闪闪的烛火跳入了阑珊的夜色里,带走了一年里最后的惆怅。忙活了一天的我们,便早早地躺到了床上。
夜里,母亲又要起来,给锅里正熬着的粽子加水。母亲找来了一块准备好的大木头,塞进锅底,封住了灶口,小火慢慢地熬着过夜。
我们仍没有睡意,都在等待着子夜那一刻的鞭炮声响起,那时我们便可以向着父母和爷爷讨着喜钱了。我望着窗外时。爷爷水井屋里的灯火还在。想着时,便沉沉地睡了过去。夜半里被远处传来的鞭炮声惊醒,我跳了起来。
父亲看了看墙上的钟表,说还早着呢。我有些许失望,久久地没能再睡去,父亲问起了我有什么新年的愿望。我迟疑了一会儿,想了想,便怯怯地对着父亲说,来年了,去上学的时候,我也要一个像显全那样的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父亲思索了一下,默默地点了点头,我便安然入梦了。
夜里,我做起了梦来。梦见我们正排队守在爷爷的水井屋前,向着爷爷讨着喜钱。爷爷往我的口袋里塞上了喜钱,我对爷爷说了一大通的祝福语,临了,我又返了回来,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我在梦里被爆竹声惊醒,起来看时,门前的红纸铺了一地,哥哥们早已把地上的残炮捡光,消失在了胡同巷子里,我埋怨起了父亲来。这时,爷爷正坐在水井屋前的台阶上,招呼着我。我兴冲冲地跑了过去,还没来得及把祝福语说出来,爷爷已把喜钱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刚想着要走,忽然间又想起了什么,便回过身来。爷爷笑呵呵地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下去,这是爷爷给我行的带顶礼。
守了一个冬日,耕牛似乎嗅到了春的气息,躁动不安起来,在牛栏里不停地走动着。父亲叫来哥哥,试着把牛牵了出去,我跟了过去,耕牛似乎感受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春日的阳光下颤颤地发抖着,久久地迈不开腿脚,迟疑了一阵,在哥哥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田野。
经过了一个冬日的酝酿,空旷的田野上长满了一畦畦的野草。耕牛还没有从冬日的漫长里缓过劲来,低着头,慢慢地啃食着田埂上的青草,任着草叶上的露水沾满了柔软的毛发。这时,一阵轻风吹过,耕牛习惯性地甩了甩脖子,一时觉察没了绳索的牵绊,突然地嗅喘起来,继而发了疯似的向着阳光底下跑了过去,在田野上肆意地来回跳跃着,最终逃到了远方,在原野上撒起了欢来。
中午,鞭炮紧密的噼啪声塞满了村落的上空。一年一度的拜春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恭恭敬敬地摆在了社公前。
祈求着上苍保佑我们一年里的收成吧,母亲说完,斟下了一轮的酒。当斟足了三轮,把酒洒在地面之后,我听到了母亲在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
回来时,刚好碰上了牧牛归来的哥哥,他正坐在牛背上,吹着泥埙。
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2021年2月18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包粽子、煮粽子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但有的地方也有除夕包粽子、煮粽子的习俗。
B. “我”在大年夜里做梦,梦见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第二天爷爷果然笑呵呵地敲了“我”的头顶。这纯属巧合。
C. 吃完年夜饭后,母亲还把锅里的稀饭捞起,为耕牛留“年夜饭”,说明耕牛在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D. 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去祭拜社公,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这是当地的一种民俗,我们不能完全把其当成封建迷信。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中母亲用茶子油梳洗头发、“我”想要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等情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也表现出物资匮乏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B. 文章花了大量篇幅进行环境描写,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村生活场景,表现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更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眷恋,表现力很强。
C.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起来就埋怨父亲,因为父亲没给“我”喜钱,而爷爷给了“我”喜钱,这里通过对比表现出父亲和爷爷的不同。
D.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材料顺序、线索安排合理,语言质朴但不失优美。
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耕牛撒欢的场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章最后一段“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含意?
【答案】6. B 7. C
8. ⑴衬托人物心情愉快。⑵充满生活气息,表明“我”对家乡田野的喜爱。
9. ⑴虚实结合,眼前场景与以前场景重合。⑵当年自己正好青春年少,美好的生活场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⑶现在回到家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犹如回到了年少时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纯属巧合”错。长辈给喜钱时轻敲头顶是当地习俗,我应该以前经历过,故出现在梦中,也应验了。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因为父亲没给‘我’喜钱”错,“对比”错。原文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在梦里被爆竹声惊醒,起来看时,门前的红纸铺了一地,哥哥们早已把地上的残炮捡光,消失在了胡同巷子里,我埋怨起了父亲来”,“我”埋怨父亲是因为父亲没有及时喊我起床,哥哥们将残炮捡光。也没有将父亲和爷爷进行对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是描写耕牛在经历过漫长的冬天后被牵到田野里的表现。“嗅喘起来”“发了疯似的向着阳光底下跑了过去”“肆意地来回跳跃着”“撒起了欢来”,通过描写耕牛的表现,体现出动物们在春天到来后的喜悦,也侧面衬托了人们的愉快心情。
对耕牛的描写富有乡村气息,多年之后还能回忆起这个情景,记忆里的场景还如此生动,表现了“我”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关于田野的这些描写,“阳光”“原野”“远方”,字里行间蕴含着“我”对家乡田野的喜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此句是跳出回忆的抒情。“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中“相逢”是指眼前过春节的种种场景,如母亲拜春社等与以前记忆中的场景重合,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正好的年纪”是指当年自己正青春年少,“出去时沐着春阳”是当年记忆中美好的场景,“春阳”象征一切美好的感受,温暖的,充满希望的,喜悦的心情;“归来时仍是少年”,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乡的美好祝愿,如今回到家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犹如回到了年少时光。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噜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途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说》)
【注】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此处指书中立。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仆道不笃 B. 今之众人 为众人师且不敢
C.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由魏、晋氏以下 D. 不齿相师 不闻有师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大/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1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的短暂停顿。
B. 辱,谦辞,表示承蒙,文中指感到自愧,类似的谦辞还有愚、鄙、足下等。
C. 屈子,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D. 抗颜,意为举首仰面,态度严正不屈,文中以之表明韩愈为人师时的态度。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选文作者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态度,韩愈慨叹古时的从师之道久已不传,柳宗元对韦中立“欲相师”婉言谢绝。
B. 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在拜别人为师方面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发人深思。
C. 韩愈奋然不顾流俗,顶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并写下了《师说》。柳宗元认为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的。
D. 柳宗元认为自己不能够做韦中立的老师,是因为“道不笃”“业甚浅近”,赶不上韩愈,且不想成为众人眼中的“越之雪”。
14.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D
14. (1)而您又想让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这样)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
(2)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道,名词,风尚。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道,名词,道德修养。句意:我的道德修养不深。
B.两句“众人”都指“一般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当一般人的老师我尚且不敢。
C.下,动词,低于,差于。句意: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
下,名词,时间、次序在后。句意:从魏、晋以后。
D.师,动词,拜师学习。句意:不以互相拜师学习为耻。
师,名词,老师。句意:没有听说有老师。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元和)二年的冬天,我有幸遇到大雪,(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地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止。(经过)这件事以后我才相信以前所听说的话(是正确的)。
“大雪逾岭”中“大雪”作主语,“逾”作谓语,“岭”作宾语,在“岭”后断开,中间不断开,排除BD;
“然后”是一个词语,这样以后的意思,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B.“类似的谦辞还有……足下等”说法错误,“足下”不是谦辞,而是对对方的敬称。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赶不上韩愈”无中生有,文中只说自己“道不笃”“业甚浅近”,并未与韩愈比较。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病”,辱骂、羞辱;“以”,因为;“见”,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我。
(2)“就”,动词,接近,靠近;“日”,名作状,每天,天天;“参省”,检查、省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知”,通“智”,智慧。
(3)“渔樵”,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江渚之上渔樵”;“侣”和“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属”,通“嘱”,劝酒。
参考译文
(甲)唉!古代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让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身,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原因),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老师,就觉得近于谄媚。”唉!尊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拜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冒昧地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被人们嘲笑和侮辱(的风险),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聚在一起咒骂(他),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并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以前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认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我有幸遇到大雪,(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地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止。(经过)这件事以后我才相信以前所听说的话(是正确的)。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这样)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有错的)只不过是(感到惊怪而)狂叫的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来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①旌旗在北门。
行子②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汉将:这里借指唐将。②行子:出行的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别具一格,与边塞诗常表现的战争激烈、思念家乡、苦寒苍凉等内容不同。
B. 首联写远景,“晚虹”“斜日”“昏”点明时间,营造了低沉压抑的氛围。
C. 颔联写近景,雨后的积水在青草路上到处流淌,轻烟萦绕着树木和村庄。
D. 颈联是诗人面对着塞外景色的感叹,采用了因果倒装的手法来加以强调。
16. 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前两联描写了边塞雨后初晴的清新、静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草原美景的喜爱。②颈联诗人警告“胡人”休想南下侵略边关,强大的唐军正驻守边疆严阵以待,表达了对大唐实力的自信。③尾联写诗人惊喜地看到边塞没有战争,悠闲地欣赏游骑在草原上狩猎,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弃,对和平的热爱。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B.“‘昏’点明时间”错,根据“晚虹”“带雨痕”等可知此时是雨后天气,这里的“昏”不是点明时间,而是写出水汽上升而形成的迷蒙景象。“造了低沉压抑的氛围”错,首联“晚虹”、“一半山川”带雨,雨后彩虹,山川雨后清丽,营造的是清新、宁静的氛围。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前两联,在草原上,傍晚时分,大雨刚过,斜日反照,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天空,山岭、川原在水汽迷蒙中,还残留着大雨的痕迹。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到处乱流,袅袅炊烟正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盘绕不去,显得依恋不舍。这一切,是无比动人的景象。作者是成都人,他以南方人的新奇的眼光,来审视这塞北的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欢悦、愉快和对边塞美景的喜爱的感情。
颈联大意:胡人的羊马,再也不要想到南方放牧,唐王朝的旌旗正飘扬在北疆。北方游牧民族常向南扩展势力,故“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这两句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是卫国的长城,表达的是对大唐守卫边疆的自信。
尾联大意:我这行人惊喜地看到再也没有战争,能够在秋天的原野上悠闲地游赏打猎。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这一联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空1分,共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2)__________________,只朱颜改。
(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
(4)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7)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②. 雕栏玉砌应犹在 ③.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 泣孤舟之嫠妇 ⑤. 羽扇纶巾 ⑥. 樯橹灰飞烟灭 ⑦.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⑧.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⑨. 摄乎大国之间 ⑩. 因之以饥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愁、砌、受、嫠、纶、樯、萧、摄、馑。
第Ⅱ卷(17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虽可融入音乐唱腔,又可独立成篇,逐渐成为独立的一种文学样式。但词仍然只是纯消遣的抒情文学。主要以表达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情感为主。词的语言大多精致华美,风格柔美婉约,音律婉转多变,形式________,适于表达和传递人物内心的幽谧而细微的情怀。但词题材单一,风格绮靡,品位不雅,就像营养不良的婴儿,成长缓慢,缺乏活力。词也与以儒学雅正为传统的士大夫文学________。从晚唐到五代再到北宋,词一直在非常狭窄的空间里生存。正当词需要________来打开自身全新境界之际,苏东坡出现了,整个唐宋词史也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如果说“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词人豁达的人生自白,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将个人的生活遭遇融入历史的烟云中,苏东坡用一种长啸的腔调唱出了强者的心声。这首词将中国文人内心深处的激愤表达得________,在沉郁中保持了昂扬的生命力量。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既可融入音乐唱腔,又可独立成篇,逐渐成为独立的一种文学样式。但词仍然只是纯消遣的抒情文学,主要表达了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情感。
B. 词既可融入音乐唱腔,又可独立成篇,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但词仍然只是纯消遣的抒情文学,以表达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情感为主。
C. 词虽可融入音乐唱腔,又可独立成篇,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但词仍然只是纯消遣的抒情文学,主要以表达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情感为主。
D. 词既可融入音乐唱腔,又可独立成篇,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但词仍然只是纯消遣的抒情文学,主要以表达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情感为主。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错落有致 迥然不同 笔走龙蛇 浓墨重彩
B. 鳞次栉比 南辕北辙 如椽巨笔 浓墨重彩
C. 鳞次栉比 南辕北辙 笔走龙蛇 淋漓尽致
D. 错落有致 迥然不同 如椽巨笔 淋漓尽致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B 19. D
20. ①比喻句由本体“词”、喻体“营养不良的婴儿”和比喻词“像”构成。 ②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表达更生动形象,突出了词成长缓慢、缺乏活力的状态,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词的特点和发展困境。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词虽可融入音乐唱腔,又可独立成篇”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词既可融入音乐唱腔,又可独立成篇”。
二是“逐渐成为独立的一种文学样式”语序不当,应改为“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主要以表达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情感为主”句式杂糅,可改为“主要表达了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情感”或“以表达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情感为主”。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本处指词的音律动听,所以选用“错落有致”。
第二空:“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本处并没有强调行动和目的,只是在说词与传统士大夫文学有很明显的不同,所以选用“迥然不同”。
第三空:“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如椽巨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这里指的是笔势雄健的词,所以选用“如椽巨笔”。
第四空:“浓墨重彩”,意思是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本处和“表达”相搭配的应是“淋漓尽致”。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该题要求分析比喻的构成和表达效果,句子中“词题材单一,风格绮靡,品位不雅,就像营养不良的婴儿,成长缓慢,缺乏活力”。本体为“词”,喻体为“营养不良的婴儿”,营养不良的婴儿具有成长迟缓,缺乏活力的特点,二者具有相似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题材单一,风格绮靡,品位不雅”的特点,通过比喻词“像”构成,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词的特点和发展困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学与人文都重客观事实。 ① ,人文也是如此。李白过庐山,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后人批评李白: ② ?应是七彩缤纷的,不可能是紫颜色。但是,光在行进中,遇到阻碍物时,会发生各种光射现象,如透射、绕射、衍射、反射、折射等,还有一种是漫射。光在行进时遇到阻碍物体,物体的粒子长度方向跟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的时候,光波就发生了漫射。而漫射的强度同光波长度的4次方成反比,紫光在可见光中光波又最短。李白看香炉峰时,水珠直径很可能与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才导致了紫光的“全漫射”,“生紫烟”自然就不足为怪了。任何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必定是从实际出发的,他们的作品首先必须是 ③ ,然后,才能高于生活。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科学当然是如此 ②. “烟”怎么是紫的呢 ③. 来源于生活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说科学与人文都尊重客观事实,说明此处是从“科学”和“人文”两方面谈;联系后面的“人文是亦如此”中的“亦”可知,此处应说“科学”“如此”,据此可写“科学当然是如此”;
第二空,从上文“日照香炉生紫烟”和下文“应是七彩缤纷,不可能是紫颜色”以及句末的问号可推知,是质疑“烟是紫色的”,故可填写“‘烟’怎么是紫的呢”之类的句子。
第三空,根据“从实际出发”,强调作品与生活实际相符合,“他们的作品首先”也是强调这一点,“然后,才能高于生活”。文段意在表述作品首先来源于生活,然后加入创作灵感,高于生活,因此填写“来源于生活的”。
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
精品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默写,简答题组,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