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长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五月月考
语文试卷
姓名: 班级: 准考证号:
考生注意:
-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个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此类文字,当时或为丛集,或为单篇, 大率篇幅曼长,记叙委曲,时亦近于俳谐,故论者每訾其卑下,贬之曰“传奇”,以别于韩柳辈之高文。
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
鲁迅关于唐传奇的具体论述多有精彩之处,如“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大率篇幅曼长,记叙委曲”,“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等。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则 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疏漏,在逻辑上不能成立。
第一,鲁迅所谓“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其立论前提是:“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所谓“有意”是相对于六朝志怪而言的。但实际上,从文体渊源看,唐传奇源出于传记,而不是源出于志怪。鲁迅的立论前提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从语义、分类角度来看,所谓的“志怪小说”,乃是以题材为标准的分类名称; 所谓“传奇小说”,则是以文体为标准的分类名称。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它们分属两个内涵不同、外延交错的概念。就文体而言,传奇小说大体以传、记为名,清楚显示了它与传 记的承继关系。其次,从目录学的划分来看,唐传奇也一向被视为传记类作品,《郡斋读书志》《通志·艺文略》等都是这样归类的。与其说唐传奇源出于志怪,不如说唐传奇源出于传记。
第二,把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视为“有意为小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首先提出“唐人乃作意好奇”的是明代的胡应麟,他指出,“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
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如《毛颖》《南柯》之类尚可,若《东阳夜怪录》称成自虚,《玄怪录》元无有,皆但可付之一笑,其文体亦卑下无足论。”胡应麟认为,六朝志怪虽多“变异之谈”,但大都不是有意“幻设”,而是作者当作真事记下来的。唐传奇则是有意“幻设”,胡应麟称之为“作意好奇”,言下颇有不屑之意。
从《中国小说史略》的行文脉络可以看出,鲁迅引述胡应麟的话,是为了得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结论。胡应麟只说唐人与六朝人的区别在于“有意幻设”,鲁迅则由 此推出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命题,把“有意幻设”当成了“有意为小说”,照他的 理解,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就是“有意为小说”。
从现代文学理论的角度看,鲁迅的推论是站得住的。“艺术内容的虚构性是近代意义小说的重要规定性,也是小说同实录文学的重要区别。”“没有虚构,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小说。”马振芳教授的表述,大体代表了 20 世纪下半叶大陆学者的共识,而鲁迅的推论与这一共识是吻合的。
只是,如果回到中国古代的文学生态,就不难发现,鲁迅的推论其实大为不妥。盖历史的事实是,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并不始于唐代,而是始于先秦。“在中国文学史上,庄派学者大约是最早正面而系统地提出以虚构想象来写人叙事的文学家。”《庄子》中的《盗跖》《渔父》《列御寇》等篇表面上是历史故事,实际上纯属虚构。这足以把鲁迅置于两难的境地:要么将《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视为“有意”写成的“小说”,要么放弃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就是“有意为小说”的论断,两者必居其一。而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对“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否定。“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命题之不够严谨, 由此可见。
第三,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里包含了一个假定:唐人已有一种与今人相近的小说观念。否则的话,怎么能说“有意为小说”呢?而从历史的事实看,唐人虽有其小说 观,但绝不同于今人的小说观,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意”地来写一种符合现代标准的小说 了。或者说,唐传奇的确大体符合现代的小说标准,但唐传奇不是为了符合这种现代小说标准而“有意”写出来的。
许多学者之所以认同“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命题,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唐传奇与唐诗并称“一代之奇”,其成就之卓越辉煌,只有这个命题才与之相称。如果否定了这一命题,就相当于否定了唐传奇在小说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我看来,唐传奇在小说史上的划 时代意义,有目共睹,谁也不能贸然加以否定。只是,用“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 来揭示唐传奇的小说史意义,则未免欠妥。如果一定要就唐传奇的小说史意义提出一个命题,我们的表述是:“传记辞章化”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纪元。
唐传奇基本包括传、记两种体制。“传”较多地继承史家纪传体的传统,对人物的生平、出处、归宿等有相当完整的交代,文末通常还有一段论赞式的议论;“记”不大注意交代人物生平,而是截取人生的某一片段加以记叙。但无论是“传”,还是“记”,它们都属于史书一脉。因此,尚未辞章化的传、记只是历史文体,并不具备传奇小说品格。唐 传奇“有意幻设”的虚构特征,唐传奇对私生活感情和日常生活的关注,唐传奇对自然景 物的钟情,唐传奇的第一人称限知叙事,唐传奇的骈俪句式与华丽辞藻,凡此种种,无不取之于辞章。可以说,在融合了辞章的旨趣和表现手法后,传、记就成为了传奇。唐传奇 的那些符合现代小说标准的特点,就是这样产生的。传记辞章化开创了小说发展史的新纪元。当然,以辞章的方式改造传、记,并不始于唐人,而是始于六朝,但将这种创作倾向发展成一种划时代的风尚,却非唐人莫属。
(摘编自陈文新《“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不能成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与粗陈梗概的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唐传奇大多叙述更加宛转曲折,文辞也更加华艳,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B.历代论者对唐传奇褒贬不一,或认为其格调低下,不如韩、柳的文章;或将传奇与唐诗并称为“一代之奇”。
C.早在先秦时期,文学家就有意识地以虚构方式创作小说,这证明鲁迅“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够严谨。
D.“传”往往完整交代人物生平,“记”则记叙人生中的某一片段,二者本属历史文体,不具备传奇小说品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分属两个内涵不同、外延交错的概念,可见二者之间不可能有继承关系。
B.六朝志怪小说虽多“变异之谈”,但都是作者当作真事写的,不符合现代小说的标准,不能看作小说。
C.“唐人已有一种与今人相近的小说观念”这一假定不能成立,所以“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也不能成立。
D.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胡应麟的话,材料二的引用相对完整,材料一部分引用,以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唐代小说作家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有意识地采取夸张、想象等文学手段进行创作,逐渐摆脱了史学的束缚。
B.辞章注重语言的华丽、骈偶,声调和谐。史家偏爱简净质朴的语言,辞章则更多讲求语言的形、声之美。
C.传奇是一种诗化的小说,除了文中穿插诗歌以外,整个作品往往采用诗的语言, 某些作品还具有“赋”的成分。
D.小说和史传尤其是杂史杂传存在着血肉联系,小说总是处在杂史杂传的边缘地带,其间的差别常常是模糊的。
4.《南柯太守传》是唐传奇的代表作品之一,请参考下面的故事梗概,以《南柯太守传》为例,分析唐传奇与传记的关系。(4 分)
《南柯太守传》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淳于棼在古槐树下醉倒,梦见自己变成槐安国的驸马,与金枝公主结婚生子,任南柯太守二十年,荣耀一时。后来与檀萝国交战失败,金枝公主病死,淳于棼失宠遭馋,被遣返故里。惊醒后他发现“槐安国”和“檀萝国”竟都 是蚁穴。
5.材料二是如何反驳“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雨
[日]川端康成
我的眼睛深处,映出火团降落在红叶山上的幻影。
与其说是山,莫如说是山谷更贴切。山高谷深,山峦紧迫溪流两岸,巍峨地雄峙着。不抬头仰望,是不易窥见山之巅的苍穹的。天空还是一片蔚蓝,却已微微现出了暮色。
溪流的白石上,也同样弥漫着薄薄的暮霭。红叶的寂静,从高处笼罩着我,渗透我的身心。莫非要让我早早地感受到日暮之将至?小溪的流水一片湛蓝,红叶没有倒映在溪流的蓝色中。我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这时,在蓝色的溪面上却看见火从天而降。
仿佛不是在降落火雨或火粉,只是小小的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但从天上降下则是无疑的。那小团的火球落在蓝色的溪面上旋即就消失了,火从山谷降落的瞬间,由于红叶的缘故,看不见火的颜色。那么,山巅上又是什么情况呢?抬头仰望,只见一团团小火球以想象不到的速度从上空降落下来。大概是火团在动的缘故吧,以雄峙屹立的山峰为堤岸,看起来狭窄的天空好像是一条河在流淌。
这是我在去京都的特别快车上,入夜刚要打盹儿的时候所泛起的幻影。
十五六年前,我住院做胆结石手术时,同我邂逅的两个女孩子总是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次去京都,就是为了到京都的饭店去看望其中一个女孩子的。
另一个女孩子生来就没有胆液输送管,据说顶多只能活一年,所以必须接受手术治疗,植入人造管,将肝脏和胆囊连接起来。母亲抱着幼儿站在走廊上,我走近看了看,说道:
“多好啊,这孩子真可爱。”
“谢谢。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正在等家里人来接呢。”母亲平静地回答。
孩子静静地入梦了。她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着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
我对那位母亲说出这种唐突的问候,也是因为住院患者之间的互相体贴而疏忽了的缘故吧。这家外科医院来了许多做心脏手术的孩子。手术之前,他们有的在走廊上东奔西跑,有的乘电梯上上下下,嬉戏喧闹。不觉间,我也同这些孩子打起招呼来。他们都是五岁到七八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最好在幼儿期进行,否则可能夭折。
这些孩子当中的一个特别引起我的注意。每次乘电梯,我几乎都看见她也在电梯的犄角。这个五岁的女孩子独自一人蹲在站着的大人的腿脚后面,总是闷不作声。她那双不和悦的眼睛射出强烈的光芒,那张倔强地噘起的小嘴紧闭着。我向我的贴身护士探听,据她说这女孩子几乎每天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这样独自乘电梯上上下下。就是坐在廊道的长椅上,她也是绷着脸,不吭一声。我试着同她搭话,她的眼睛却一动不动。我对我的护士说:
“这孩子很有出息啊!”
后来,这女孩子不见了。
我问护士:“那孩子也做了手术?术后情况好吗?”
“她没做手术就回家了。她执拗地说:看到贴邻病床的孩子死了,我就不愿做手术,要回家,不愿做手术,要回家。谁劝说她都不听。”
“唔……但是,她会不会夭折呢?”
这回我到京都,就是为了去看望这个如今已经成人的二八妙龄的姑娘。
雨敲打在客车车窗上的声音,把我从朦胧的梦境中惊醒。幻影消失了。我又快要打盹儿的当儿,就听见雨点打在车窗上的声音,转眼间,风雨交加,雨点敲打着车窗的声音越来越激烈了。打在窗玻璃上的雨点,一滴滴地顺着窗玻璃斜斜地流落下来。有的雨点从车窗的一端流到另一端,流着流着,短暂停住,接着又流动起来。流流停停,停停流流,显得很有节奏。一滴滴水点,后面的赶超前面的,上面的低低地落到下面,画出一道道交错的线。我从流动的节奏中,听到了音乐。
我觉得火降在红叶尽染的山上的幻影,是静谧无声的。然而,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
后天,在京都某饭店的大厅里将要举办新年和服表演会,我应和服店老板的邀请前往参观。服装模特儿当中有一个叫别府律子的,我忘不了她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她当了服装模特儿。我没有去欣赏京都的红叶,宁可来观看律子的表演。
翌日,依然秋雨绵绵。下午,我在四楼的大厅里观看电视。这里像是宴会大厅的休息室,已有两三对婚宴的客人,显得十分拥挤,打扮好了的新娘子也从这里经过。我偶尔回头,看见排号早的新郎新娘从会场里走出来,站在我的身后拍摄纪念照片。
和服店老板就在那里致辞。我询问别府律子来了吗?老板立即用眼睛指了指近旁。原来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她紧闭双唇。这位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还活在人世间,我本想趋前探问:还记得我吗?想得起来吗?可我终究还是踟蹰不前。
“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和服店老板在我的耳边悄声说了这么一句。
(叶渭渠译)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我”眼中的幻影,火团降落红叶山,白的石、蓝的水。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暗示了一种生命之美。
B.“我”再次看到律子时,“本想趋前探问”,却“终究还是踟蹰不前”,表现了“我”既想见她又不忍心面对她病况的心情。
C.小说两次出现律子“不和悦”的目光,第一次写的是她害怕做手术,第二次写的是她没能提前一天穿上和服的情绪。
D.这篇小说很简短,故事也简单,不以人物性格的独特与情节的曲折取胜,整篇小说有一种含蓄美和朦胧美。
7.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举秋雨和火团,上承“我”在火车上的所思所见,下启对律子生活现状的描写。
B.通过写音乐变成幻影,凸显律子故事和生命理解的关系,使小说的层次更加丰富。
C.以“我”的感受来写秋雨和火团的变换,使小说的抒情结构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
D.通过写“我”的情绪变化和对“幻影”的强调,扭转了小说故事情节的进展方向。
8.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①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表,古代测日影的标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
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下文的“庚寅”也是此意。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4分)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4分)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③,不似少年时。
(注)①前期:往日的约定或志向。②狎兴:狂放游乐的兴致。③萧索:零散,稀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由秋日中的长安古道起笔,低沉伤感,为全词蒙上了一层愁绪。
B.“夕阳”三句写词人眼前的景象,描绘出一幅空阔寥落的茫茫秋野之景。
C.“归云”乃作者自喻,“一去无踪迹”表现其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
D.“不似少年时”含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眼下处境的失意之情。
16.“高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用得极妙,请结合全词,分析其妙在何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 , ”的观点。
(2)杜牧的《阿房宫赋》在批评“秦爱纷奢”时,“ ,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阿房宫中音乐之繁盛。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写荡舟赤壁,如乘风飞行,逍遥自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楚文化的源头有南北两支,南支为楚蛮文化,为江汉三苗遗裔所拥有,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北支为中原季连部落所携带的华夏文化,如黄河触砥柱而下,具有雄浑的特点。二者碰撞砥砺、①,惊才绝艳的楚文化傲然卓立。
楚文化的遗存埋没在地下达两三千年之久,直到20世纪初才被盗基者椋起,许多战国时代的楚文物才得以重见天日。其中有不少铜器和漆器②工艺精湛,风格独特,令史学家和古董商惊叹不已。③这对楚文化而言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人们一时还很难认清它的意态风神。从20世纪50年代起,楚文化的遗存一批又一批地使考古学家唤醒,文化界带来一波又一波的狂喜。“惊起却回首”,人们重新审视哲学史上的《老》《庄》和文学史上的《庄》《骚》,彻然大悟,原来它们也都是楚文化的精华。
18.根据下面要求填写相应内容。(3分)
(1)在①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在②处填写恰当的标点符号:
(3)在③填写恰当的连词:
19.请将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崴脚之后若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恢复缓慢,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甚至发展为反复崴脚,继发关节炎。
① ,第一时间应按压痛点。要先找到距腓前韧带所在的位置,持续按压大概20分钟之后,再进行其他处理,这样出血会明显减少。发现血管破裂后,选择物理治疗方法时,② ,而要选择冷敷,这样才能让血管发生收缩,减少血液的流出,起到消肿的作用。如果发现韧带断裂,要及时用石膏或者护踝固定受伤部位,以利于韧带愈合。固定的时间一般是三到四周,因为踝关节的韧带经过三周以后才能够基本愈合。做了这些处理后,还要注意抬高患肢,这样有利于患肢向心脏回血。 ③ ,就会使关节持续处于淤血的状态,不利于康复。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 请远用“…以使……”的句式,用四个句子概括崴脚后的四个处理步骤与目的,每句不的过1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宝玉挨打当天,连续发生了好几件事情:金钏被打并跳井身亡;贾宝玉听说后走路撞上了贾政,贾政生起三分气;忠顺亲王府的人到贾府向贾政讨要戏子琪官;贾政刚要问宝玉话,贾环又来诬陷宝玉强奸金钏未遂,王夫人打了金钏,致使金钏跳井死了。此时,贾政非常生气,要打宝玉。宝玉被喝禁在边厅上,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时,贴身小厮焙茗偏偏不见影踪。正当贾宝玉如坐针毡,无人可找之际,恰巧遇到个老妈子,可是,这老妈子偏偏又是个聋子,把“要紧”听成“跳井”,将“小厮”说成“小事”,把个贾宝玉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最终,宝玉被贾政狠狠毒打了一顿。以上几件事是凡有一件没发生,宝玉都有可能逃过这一打,可见宝玉挨打包含了很多偶然性。贾政为何打宝玉?贾政给宝玉定的罪名是“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由此可见贾政和贾宝玉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宝玉挨打是必然。
从以上材料可知,曹雪芹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偶然事件来引出宝玉挨打的必然。对此,你有哪些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五月月考
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1.C [解析]“早在先秦时期,文学家就有意识地以虚构方式创作小说”不当,先秦文学家以虚构方式叙事写人,而不是创作小说。
2.C [解析]A 项,“二者之间不可能有继承关系”说法绝对化。B 项,“不符合现代小说的标准,不能看作小说”于文无据。D 项,“材料一部分引用,以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不当,强加因果。
3.A [解析]A 项,可以证明材料二“‘传记辞章化’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纪元”的观点。B 项,比较辞章和史传作品在语言上的区别。C 项,阐述传奇的诗化特征。D 项,谈小说和史传的联系。
4.①《南柯太守传》体现出唐传奇继承了史家纪传体的传统,借梦境对人物的生平经历等有比较完整的交代。②《南柯太守传》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体现出唐传奇有意识地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将传记辞章化。
5.①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证结构,从前提错误、以偏概全、小说观念三个方面来反驳,又提出“传记辞章化”开创中国小说史新纪元的观点。
②运用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的驳论方式,如指出鲁迅使用的论据不能推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
③使用例证、引证、归谬等论证方法增强批驳力度。
6. B
7. D
8. “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暗示生命的陨落,令人哀伤惋惜;“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暗示生命的倔强和顽强,面对病魔律子勇敢坚强、直面现实,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敬可叹可赞。
9. 情感氛围体现在开头写“幻影”以及中间写“秋雨”部分。“幻影”中是一幅梦幻、迷离,纯净浩渺、雄奇壮观、诡异怪谲而又静谧无声的画面。“秋雨”中描绘的是一种风雨交加、激烈汹涌、嘀嗒作响,富有节奏感,如同音乐般美好的声响。总之情感氛围是起伏不定变幻莫测的,或朦胧神秘,或静谧无声。表现这种情感氛围的手法有:“幻影”“秋雨”等意象的象征暗示;借助联想与想象,将幻觉、景物、人事虚实结合,融情于景,随时空变换,随意识流动;绘形绘声绘色,不同颜色对比映衬,色彩分明;巧用叠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突出了眼前秋雨如音乐般的节奏。
10.B
11.D
12.B
13.(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14.①道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②目的:告诚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参考译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15.C
16.①“蝉嘶”之前加一“乱”字,形象地表现了蝉声的纷乱。②这纷乱的蝉嘶,加上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③蝉声的“乱”更引出词人内心的纷扰烦乱。“前期”的渺茫、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等愁绪令词人难以安适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语言、技巧的能力。
C.“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错。词人一生落魄,如行云般飘浮不定,应是迷茫和痛苦的,而不是“洒脱”和“豁达”的。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乱”字,有“纷乱”的意思。“蝉嘶”之前加一“乱”字,不仅表现了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词人心绪的纷杂缭乱。“高柳乱蝉嘶”一句,体现出一种时序变换的哀感。“高柳”是蝉所在之地,又以“高”字表现了“柳”之萧疏。因为柳叶已经凋零,所以柳树显得高瘦,加上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因此,“乱”不仅是蝉声乱,也是人的心绪和离愁之乱,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令词人难以安适。
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18.(1)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可酌情给分)
(2),
(3)但(但是,然而,而)
19.示例一:南支为江汉三苗遗裔所拥有的楚蛮文化(2分),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北支为中原季连部落所携带的华夏文化,雄浑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2分)。
示例二:南支为楚蛮文化,为江汉三苗遗裔所拥有,如长江穿三峡而出(1分),具有清奇的特点(1分);北支为华夏文化(1分),为中原季连部落所携带(1分),如黄河触砥柱而下,具有雄浑的特点。
示例三:南支为江汉三苗遗裔所拥有的楚蛮文化(2分),如长江穿三峡而出(1分),具有清奇的特点(1分);北支为中原季连部落所携带的华夏文化,如黄河触砥柱而下,具有雄浑的特点。
示例四:南支为楚蛮文化,为江汉三苗遗裔所拥有,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北支为华夏文化(1分),为中原季连部落所携带(1分),雄浑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2分)。
(评分标准:如有其他答案,且符合整句特点,可酌情给分。)
20.从20世纪50年代起,楚文化的遗存一批又一批地被考古学家唤醒,给(为)文化界带来一波又一波的狂喜。
(评分标准:原句有两处语病:一、使令动词误用,"楚文化的遗存”与“唤醒"之间应为被动关系,故应将“使”改为“被”;二、成分残缺,“文化界”前缺少介词,应加上“给”或“为”。修改1处得1分,修改2处得3分。)
21.①崴脚之后②千万不要热敷③如果患肢长期下垂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①按压痛点以便减少出血②冷敷以便消肿③及时固定以便加快愈合④抬高患肢以便消除淤血(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句式不合要求,不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3、写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宝玉挨打当天遇到的好几件事,以及关键时刻贴身小厮焙茗这一求救助手的消失,看似促成了宝玉挨打的偶然。使人觉得,没有这些偶然事件,宝玉或许可以凭借贾母、王夫人的庇佑而侥幸逃过一劫。但是,这一系列偶然事件中,却又有诸多前因后果产生了必然。比如,金钏之事和琪官之事,看似是个意外,但这正揭示了当时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骄奢糜烂、玩弄下层人民导致恶果的历史必然性。贴身小厮焙茗关键时刻不见影踪,似乎也可由此反映出贾府管理的混乱。而贾环身为亲兄弟,却因为嫉妒而诬陷宝玉强奸金钏未遂,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当时的人际关系。而贾政因宝玉不能努力学习、经世致用的不满,也已良久。正是这一系列必然,导致宝玉即使可能因为偶然侥幸逃过此劫,却不能避免另一时另一地,因为其他事而可能产生的“挨打”。而这也正如沈从文所说的:“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般的必然。”
试题要求结合宝玉挨打的偶然与必然,思考其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启发。对此,首先应当从材料中得出观点: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偶然伴随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对此,可从我们学习生活的过程与结果出发,指出人生在必经的“寒冬”里,也带着必然的希望。而想要实现这成功的必然,则只能是弹厉奋发,各尽所能,才能有此非偶然的成功。对此,也可采用对比手法,举一些现实生活中人们用“偶然”来定义他人的成功,用‘偶然”来解释自己的失败等观点的不合理之处,说明他人的成功,虽有幸运的偶然成分在,但必离不开他们日积月累的努力的必然因素;而自己的失败,虽也有一些偶然因素,但也是出于自己在过程中不够努力、没有做好准备等必然因素。在逻辑严密的分析中,得出我们唯有经过充分的努力,才能变偶然之幸运为必然的成功。
立意:
1.忽视偶然的失误,继续放松,失败成了必然。
2.珍视偶然的成功,继续努力,成功成了必然。
3.用奋斗的汗水浇灌出硕果是必然的。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卷长郡高二模块测试1pdf、语文答案长郡高二模块测试1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