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试卷

    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1页
    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2页
    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1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三国与西晋1.(2021安徽亳州二中期中)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2.(2022重庆南开中学期中)考古发现,魏晋十六国时期,黄河以北的墓葬较之秦汉时期,无论在规模还是其他方面均有不及,呈现出简埋薄葬的典型特点。这反映出当时(  )A.勤俭节约之风十分盛行B.战乱不息,社会经济凋敝C.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D.北方生产力落后于南方3.(2021辽宁师大附中月考)《资治通鉴》记载:“(西晋)永嘉之乱,中州人士避地河西(今河西走廊),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该现象体现了(  )A.中原文化的拓展B.中西部经济融为一体C.社会分化的加深D.河西文化圈正式形成题组二 东晋与南朝4.(2022福建南平中学期中)东晋一代,一直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这说明,东晋(  )A.统治集团矛盾尖锐B.门阀内部斗争激烈C.士族专权现象凸显D.中央权力不断削弱5.(2022黑龙江八校期中)三国时,南方出现了亩产五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则增长到十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一斛即一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先进生产技术传入 B.政府推行重农政策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大批水利工程兴建题组三 十六国与北朝6.公元4世纪下半叶,前秦曾经一度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出现这一结果的最重要原因是(  )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7.(2022安徽宿州重点中学期中)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下列事件或现象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A.淝水之战B.“王与马,共天下”C.杨广灭陈D.拓跋宏迁都洛阳  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三国与西晋1.(2021重庆南开中学期中)《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2.(2022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期中)下图为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晋归义羌侯金印。它是西晋王朝颁给地处西北、归顺中原的羌族首领的印章。该文物可以说明西晋时期(  )A.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的交流B.北方地区分裂与动荡的局面C.少数民族内迁至南方地区D.冶金制印技术的高度发达3.(2021浙江宁波期中)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  )A.匈奴与汉族关系较好B.司马氏的统治已难以维系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题组二 东晋与南朝4.(2022福建龙岩三校期中)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堂兄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上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5.《廿二史札记》中记载,“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这说明士族被南朝统治者排斥的主要原因是 (  )A.对专制权力构成威胁B.相互攀比,奢侈腐化C.才能低下,不堪重用D.争权夺利,势力衰弱6.(2021河北秦皇岛一中月考)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被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题组三 十六国与北朝7.(2022湖南长沙九中期中)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民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以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北朝后期,郡县制政区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A.民族交融的深化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C.郡县制遭受挫折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 8.(2021山东泰安模拟)北魏前期,鲜卑民众“畜牧迁徙,射猎为业”。482年孝文帝下诏:“虎狼猛暴,食肉残生,取捕之日,每多伤害;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这一诏书的内容体现出(  )A.北魏捕猎野味风气盛行B.孝文帝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北魏经济结构有所变动D.孝文帝重视生活习俗改革9.(2022广东茂名期中)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之后被引爆为六镇之乱,最终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题组四 综合题组10.(2022江苏徐州期中)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人口迁移的过程既是不同生产方式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碰撞、交融的过程。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1)结合上图,请简述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两大趋向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迁移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基础过关练1.D2.B3.A4.C5.A6.B7.D  1.D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吴国建立,史称东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魏国政治中心在北方,吴国政治中心在江南地区,而蜀国政治中心在西南方,D项正确。2.B 由材料中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反映的是当时战乱频繁造成社会经济凋敝,B项正确。3.A 据材料可知,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士为躲避战乱而逃至河西走廊一带,于是中原礼仪文化在此世代相承,说明中原文化拓展到河西走廊一带,故选A项。4.C 材料“几个大族轮流执政”表明,东晋时期,国家大权被高门士族执掌,士族专权现象严重,C项正确。5.A 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故选A项;政府推行重农政策、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水利工程的兴建都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但均不符合题干“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B、C、D三项。6.B 前秦内部民族隔阂严重,矛盾尖锐,统治基础薄弱,导致其在淝水之战后迅速败亡,故B项正确。A、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还没有完成封建化,故排除C项。7.D 迁都洛阳属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的措施,这次改革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D项正确。能力提升练1.C2.A3.C4.C5.A6.B7.A8.C9.B 1.C 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货币更换频繁,因此物物交换成为商品交易的主要手段,故C项正确。2.A 从题干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内迁,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晋王朝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招抚政策,并没有体现出北方地区分裂动荡的局面,B项错误;西晋时期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内迁,而非少数民族内迁至南方地区,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当时冶金制印技术的发展程度,D项错误。3.C 据材料“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可知,当时匈奴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晋是汉族建立的政权,材料“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说明西晋末年匈奴与汉族关系不是很好,故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东晋政权也是由司马氏家族建立的,故排除B项;据材料“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可知,匈奴人刘渊尊蜀汉政权只是他反对晋朝的手段,故排除D项。4.C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表明士族势力政治影响力大,C项正确。5.A 据材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并结合所学可知,士族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遭到了南朝统治者的排斥,故A项正确。6.B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北人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故选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材料强调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没有比较南北方孰强孰弱,并且此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C项;北人南迁逐步加深了民族交融,但材料对此没有涉及,排除D项。7.A 据“北朝后期,郡县制政区全面回归”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出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这是民族交融加深的结果,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区设置密集化,排除B项;据材料“郡县制政区全面回归”可排除C项;魏晋时期正是世家大族崛起的时代,排除D项。8.C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到“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反映了北魏正逐渐改变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有所变动,故C项正确;A项内容与材料“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不符,故排除;材料中孝文帝的做法并不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活习俗的改革,故排除D项。9.B 北魏孝文帝在推行汉化改革时,直接取消鲜卑职业军人特权,使其社会地位迅速下降,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进而爆发六镇之乱,最终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的表述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D项错误。10.答案 (1)两大趋向:北民南迁至中原;汉族南迁至江南。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中原制度、文化先进;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力量强大;政府的支持和鼓动;维护统治的需要;等。(2)影响: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农耕区的扩大,有利于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唐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过度开发也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的民族分布及流民迁移路线可知,北民南迁至中原和汉族南迁至江南。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政府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各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南方经济的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及生态环境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