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件PPT,共13页。
1.可能性(1)政治前提: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2)经济基础①内部: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②外部: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1 |工业革命的背景(3)科技基础①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②英国是当时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2.必要性: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 |工业革命的进程1.第一次工业革命(1)进程(2)结果: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3)扩展: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2.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2)成就①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③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④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特点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各国工业革命的进展更迅速,进程也各具特色。1.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了垄断组织。3.社会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4.社会生活: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 |工业革命的影响5.社会与环境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6.世界联系: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2)技术来源: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技术和生产尚未真正结合。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 (3)开始部门:首先发生在轻纺部门。(4)范围:首先发生在英国,后缓慢扩展到其他国家。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2)科学技术与生产实现紧密结合。(3)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4)几乎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5)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和日本)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3.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影响(1)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分工也更加具体。(3)推动了工业文明的传播:它促进了国际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了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4)改变了世界格局: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典例1 某学者认为:与其把工业革命分成第一次与第二次,倒不如把其发展过程看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更加紧密的结合;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差异明显B.第一次工业革命缺少科学的引领C.两次工业革命应作为整体研究D.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解题思路 把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看成两个不同阶段,这实际上把两次工业革命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其割裂开。解析 据材料“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可知,该学者强调两次工业革命是有联系的,应作为整体研究,故选C项;该学者注重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连续性,而非差异性,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机器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体现出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紧密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缺少科学的引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该学者重在研究两次工业革命的连续性,而不是强调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排除D项。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从整体角度看: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从文明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3.从近代化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4.从社会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城市化问题、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及特殊人群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等问题。5.从生态角度看: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典例2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产业和煤炭产业主要向动力源周围聚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诸多产业的分布范围积聚在铁路周边。由此可知,两次工业革命 ( )A.引起了部分产业链出现断裂B.改变了社会产业经济结构C.对产业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D.推动了经济增长动能模式变化解题思路 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两次工业革命引发了不同产业聚集区域的不同,由此进行判断。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解析 据材料“纺织产业和煤炭产业主要向动力源周围聚集”“诸多产业的分布范围积聚在铁路周边”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了产业分布,故选C项;材料强调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了产业分布,而未涉及产业链断裂等情况,排除A项;改变产业经济结构是指三大产业的比重发生变化,而材料强调的是产业区位布局调整,排除B项;D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可能性(1)政治前提: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2)经济基础①内部: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②外部: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1 |工业革命的背景(3)科技基础①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②英国是当时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2.必要性: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 |工业革命的进程1.第一次工业革命(1)进程(2)结果: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3)扩展: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2.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2)成就①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③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④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特点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各国工业革命的进展更迅速,进程也各具特色。1.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了垄断组织。3.社会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4.社会生活: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 |工业革命的影响5.社会与环境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6.世界联系: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2)技术来源: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技术和生产尚未真正结合。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 (3)开始部门:首先发生在轻纺部门。(4)范围:首先发生在英国,后缓慢扩展到其他国家。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2)科学技术与生产实现紧密结合。(3)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4)几乎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5)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和日本)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3.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影响(1)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分工也更加具体。(3)推动了工业文明的传播:它促进了国际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了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4)改变了世界格局: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典例1 某学者认为:与其把工业革命分成第一次与第二次,倒不如把其发展过程看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更加紧密的结合;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差异明显B.第一次工业革命缺少科学的引领C.两次工业革命应作为整体研究D.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解题思路 把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看成两个不同阶段,这实际上把两次工业革命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其割裂开。解析 据材料“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可知,该学者强调两次工业革命是有联系的,应作为整体研究,故选C项;该学者注重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连续性,而非差异性,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机器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体现出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紧密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缺少科学的引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该学者重在研究两次工业革命的连续性,而不是强调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排除D项。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从整体角度看: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从文明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3.从近代化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4.从社会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城市化问题、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及特殊人群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等问题。5.从生态角度看: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典例2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产业和煤炭产业主要向动力源周围聚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诸多产业的分布范围积聚在铁路周边。由此可知,两次工业革命 ( )A.引起了部分产业链出现断裂B.改变了社会产业经济结构C.对产业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D.推动了经济增长动能模式变化解题思路 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两次工业革命引发了不同产业聚集区域的不同,由此进行判断。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解析 据材料“纺织产业和煤炭产业主要向动力源周围聚集”“诸多产业的分布范围积聚在铁路周边”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了产业分布,故选C项;材料强调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了产业分布,而未涉及产业链断裂等情况,排除A项;改变产业经济结构是指三大产业的比重发生变化,而材料强调的是产业区位布局调整,排除B项;D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