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5月联考试题(B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3年湖北新高考协作体高一5月联考
地理B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5月30日下午14:30-17:05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古诗中有一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晷指日晷,漏指漏壶,都是古代计时仪器。其中,日晷是利用日影计时。晷针指向北极星,晷面平行于赤道平面。某同学在某日北京时间12时,绘制了日晷计时示意图(如下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描写的节气是( )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2. 该同学所在地区的经纬度约为( )
A. 50°N120°E B. 40°S105°E C. 40°N105°E D. 50°S120°E
3. 若图示为夏至日的日影,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日日出时,晷针的影子指向卯时中点
B. 当日辰时中点的影长与申时中点影长相等
C. 晷针的影子如图所示时,与北京同处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1/2
D. 此日过后晷针的正午影长逐渐变短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古诗的意思,即白天时间已经最长,夜晚从今天开始逐渐变长,说明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因此可知该节气为夏至,B正确,春分与秋分太阳直射赤道,AC错误。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据题目可知,绘制时间为北京时间12时,而晷针影子指向11时左右,可知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将近一个小时,由于每相差一小时,相差15度。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可以判断出当地的经度为105°E。AD错误。晷针指向北极星,仰望北极星的夹角为当地的纬度,由图示信息可知,晷面与地面夹角为50°,则北极星仰角为40°,故当地的纬度为40°N,B错误,C正确,故选C。
【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此时为夏至日(6月22日)北京时间12时,该日太阳光直射23°26′N,日出早于6点,而影子指向卯正中点,为6点,A错误。辰正中点和申正中点关于12点对称,影长相同,B正确。据图,北京时间12时,180°为16时,与北京属于同一天占全球范围为2/3,C错误。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正午晷针影长将变短,D错误,故选B。
【点睛】地方时,是指按本地经度测定的时刻。地方时包括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和地方平时。地理学中所说的地方时通常指的是地方平时。地球表面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刻相差1小时。
据《中国财经新闻》2023年4月7日13时报道:6日沙伊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这一事件被视为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格局的重大转折点,也为中东和平与发展开启了新的希望。左图为阿拉伯半岛地理位置图,右图为沙特某地的气候特征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 根据气候特征图,分析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草原气候 B. 热带沙漠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热带季风气候
5. 我国广东的纬度与沙特阿拉伯相当,但是气候类型却截然不同,引起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环流 B. 海拔 C. 洋流 D. 海陆位置
6. 水资源短缺是限制沙特阿拉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有( )
①海水淡化②大量开采地下水③向邻国购买水资源④限制小麦种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4. B 5. A 6. D
【解析】
【4题详解】
据气候特征图可知,线状图代表气温,最冷月气温16℃以上,可知为热带地区,C错误。柱状图为降水量,每个月降水量不超过18mm,6—9月没有降水,可知全年降水少,所以为热带沙漠气候,B正确,A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据题目信息可知,广东与沙特阿拉伯纬度相当,广东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沙特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或者东北信风影响,所以引起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不同,A正确。广东与沙特阿拉伯地区海陆位置和海拔差异较小,BD错误。洋流对于气候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是引起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没有使该地区的水量增加,所以不能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②错误。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以及向邻国购买水资源能够增加该地区获得的水量,所以是解决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①③正确。限制小麦种植能够减少小麦对于该地区水资源的消耗,能够起到节水的作用,所以也是解决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④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并向内陆地区延伸,如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就是典型代表。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其特点为年平均气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不足125毫米。该气候带在沙漠广泛分布,生物较少,只有零星的耐旱植物,如仙人掌。在沙漠边缘地带会有灌木丛分布。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
中央气象台2023年4月19日18时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这已经是北方今年以来第10次沙尘天气过程。读某日某时刻东亚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小题。
7. 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多发的时间和原因可能为( )
A. 夏季暖锋过境 B. 春季冷锋过境
C. 秋季暖锋过境 D. 冬季冷锋过境
8. 据图判断,此时图中四地中盛行西北风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预计未来几天,北京市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是( )
A. 阴雨连绵 B. 风和日丽 C. 大风降温 D. 晴空万里
【答案】7. B 8. A 9. 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我国沙尘暴主要由冷锋过境造成,我国夏秋季节冷锋过境较少,因此沙尘暴发生较少,所以AC错误。我国冬春季节冷空气南下较为频繁,因此冷锋过境频率较高,由于春季由于气温回升,所以水分蒸发较为旺盛,因此较为干燥,沙子更容易活动,所以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多发,B正确。而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并且有积雪覆盖,因此不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近地面的风从高压流向低压地区,并且受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作用,由于该地区位于北半球,所以地转偏向力向右,所以实际风向为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30~45度,因此①为西北风,②为东北风,③④位于气压中心附近,风力较弱,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据图分析,北京未来即将迎来冷锋过境,天气变化可能表现为大风降温,C正确。阴雨连绵为暖锋的降水特点,A错误。风和日丽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B错误。反气旋控制下更多表现为晴空万里,D错误,故选C。
【点睛】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我国的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其中南疆盆地、青海西南部、西藏西部及内蒙古中西部和甘肃中北部是沙尘暴的多发区。
北京市皇城根遗址公园被评为城市公园中的精品公园。该公园的绿化设计全部采用当地树种、多树种混栽、乔灌草结合的方式,绿化具有垂直层次(如下图所示),地表植被覆盖率高,鲜见裸露地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皇城根公园选用的当地树种属于哪种自然植被类型( )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11. 皇城根公园绿化具有垂直层次。影响这一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热量 B. 光照 C. 水分 D. 土壤
12. 北京市加强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对改善城市自然环境的意义表现在( )
①涵养水源②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
③净化空气,美化环境④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⑤增加生物多样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10 C 11. B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正确。热带雨林为热带雨林气候的植被类型,A错误。常绿阔叶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植被类型,B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带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植被,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自森林顶端到地面,光照强度逐渐减弱,造成不同高度,植被种类不同。故影响群落垂直分层的原因是光照,B正确。水热条件以及土壤会影响植被的生长,但是不会造成植被的垂直分层,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森林在城市中起环境作用,森林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是森林的服务功能,非自然环境的意义,②错误,由于森林公园植被覆盖度较高,所以能够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植被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能够起到净化空气与美化环境的作用,由于森林公园能够调节局地的小气候,所以能够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同时森林公园能够为很多生物提供栖息环境,能够增加生物多样性,①③④⑤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最常见的森林类型。因其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又称夏绿林。中国的落叶阔叶林类型很多,根据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的特点,可分成三大类型: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和河岸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要求有雨量充沛的4-6个月的温暖生长季和持续3-4个月的非严寒冬季。最热月的均温为13-23℃,最冷月的均温为-6℃,年降水量为500-1000mm,且多半分布在温暖季节。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过去贵州被形容为“地无三尺平”,交通极其不便,而今贵州用一万多座大桥使天堑变通途,同时也拥有了“世界桥梁博物馆”之称。中、英古生物学者近期在贵州的鸡窝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发现80多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下图为贵州贵阳的桥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影响贵州图示地区建设桥隧的主要因素是( )
①岩溶地貌发育,地势起伏大②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③提高运输效率,节省运输时间④减少对耕地的占用⑤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严重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⑤ D. ①②③
14. 按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划分,与贵州喀斯特地貌岩石属于同一类的岩石有( )
A. 花岗岩 B. 砾岩 C. 板岩 D. 玄武岩
15. 中、英古生物学者近期在我国贵州的鸡窝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发现80多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其形成的过程是( )
A. 海相沉积—压实固结—地壳抬升—流水溶蚀
B. 海相沉积—地壳抬升—压实固结—流水溶蚀
C. 流水溶蚀—地壳下沉—海相沉积—压实固结
D. 地壳下沉—海相沉积—流水溶蚀—地壳抬升
【答案】13. D 14. B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图示地区主要为山地和非农用地,耕地很少,故图示地区的桥隧建设不是为了减少对耕地的占用,故④不选。图示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故⑤不选。区域岩溶地貌发育,地势起伏大,需要建设桥隧,从而提高运输效率,节省运输时间。同时,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其桥梁和隧道的成功建设,①②③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图示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岩石为石灰岩,按照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划分,属于沉积岩,砾岩为沉积岩,B正确。花岗岩为侵入式岩浆岩,A错误。板岩为页岩的变质岩,C错误。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鸡窝寨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曾经贵州地区为海洋,所以先发生海相沉积,形成沉积物,然后压实固结,形成石灰岩,后地壳抬升,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所以形成的过程是海相沉积—压实固结—地壳抬升—流水溶蚀,故选A。
【点睛】常见的岩石总结:①岩浆岩: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流纹岩等;②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③变质岩:片麻岩(花岗岩变质)、大理岩(石灰岩变质)、板岩(页岩变质)等。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类型多样。西南地区地质结构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重要措施。
材料二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已建18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其中成都储备库是我国库容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应急能力最强、管理最现代化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下图是我国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图和成都物资储备库的位置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成都救灾物资储备库要储备哪些救灾物资和应急救援工具。
(3)结合材料,分析成都成为我国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原因。
【答案】(1)我国西南地区地壳活跃,岩石破碎;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
(2)救灾物资:帐篷、棉被、棉衣等。
应急救援工具:挖掘机、发电机、救分生圈、冲锋舟、橡皮艇等。
(3)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结构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成都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理位置适中;成都交通便利,救灾的辐射范围广;经济较为发达,救灾物资的生产供应能力强。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自然灾害的救援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等,我国西南地区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同时,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加之区域地形起伏大,坡陡谷地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小问2详解】
成都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所以成都成为我国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所在地,当地的储备的救灾物资应包括帐篷(提供临时住所)、棉被、棉衣(夜间保暖)等。由于区域地质灾害多发,其应急救援工具应该包括挖掘机、发电机等。地处我国南方地区还可能发生洪灾,所以还应该准备救生圈、冲锋舟、橡皮艇等。
【小问3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结构复杂,靠近板块交界地带,且地势起伏大,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而成都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理位置相对适中,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经济较为发达,救灾物资生产供应能力较强。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成都交通便利,救灾可以辐射的范围更广。所以成都成为我国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所在地。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鄱阳湖流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湖水水量的变化受五河(修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来水和长江洪水的共同影响。近几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枯水历时延长等问题日益突出。2022年8月23日,江西水利部门对鄱阳湖的枯水期情况提出工程措施方向的对策,规划建设一座开放式水闸工程(汛期闸门全开,汛末闸门关闭)。图甲示意鄱阳湖与长江的位置及鄱阳湖入湖水系。图乙示意长江-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的年内分布图。
(1)河流和湖泊往往存在双向补给关系。结合图乙,试从我国锋面雨带移动的角度,说明鄱阳湖和长江之间相互补给存在的时间差异及原因。
(2)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简述鄱阳湖枯水期延长对湖区环境的主要危害。
(3)预测如果开放式水闸建成,实施“调枯不调洪”的方式运行,请分别说明水闸“开”、“合”对鄱阳湖水位的调节作用?
【答案】(1)时间差异:4-6月鄱阳湖补给长江,7-9月长江补给鄱阳湖。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位变化,受锋面雨带的影响。4-6月长江南岸进入雨季,鄱阳湖水位上涨,湖水补给长江;7-9月,长江干流及其北岸支流进入雨季,长江干流水位上涨,流入鄱阳湖。
(2)危害:秋冬季节风沙活动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水体净化能力减弱,水体污染严重。
(3)汛期水闸开,通过长江和鄱阳湖的双向互补,调节汛期鄱阳湖与长江的洪水位。汛期末水闸合,拦蓄鄱阳湖水,增加枯水期水量,防止枯水期湖面缩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鄱阳湖与长江的位置及鄱阳湖入湖水系图与长江-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的年内分布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鄱阳湖枯水期延长对湖区环境的主要危害与鄱阳湖和长江之间相互补给存在的时间差异及原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4~6月,鄱阳湖补给作用明显,鄱阳湖补给长江为主,7~11月,长江补给作用明显,长江补给鄱阳湖为主,12月至次年3月,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较微弱。原因分析: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的补给关系,关键在于湖泊水位与长江水位的高低。我国雨带自南向北推移,4~6月,鄱阳湖流域的降水量开始增大,五湖径流量增大,使得鄱阳湖水位高于长江水位,从而导致鄱阳湖补给长江;7~11月长江流域降水较多,长江中上游地区降水量增大,导致长江干流的水位高于鄱阳湖水位,所以长江补给鄱阳湖。12月至次年3月,长江水位与鄱阳湖水位差异不大,相互补给作用微弱。
【小问2详解】
枯水期的延长会导致水量的减少,引起鄱阳湖湿地功能的下降,即秋冬季节风沙活动频发,并且鄱阳湖淡水资源、渔业资源的减少以及随之产生的沿湖农业供水不足、湖泊航运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多种问题,使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而且水量的减少,引起鄱阳湖湿地功能的下降,水体净化能力减弱,水体污染严重。
【小问3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断出汛期闸门全开,汛末闸门关闭,在汛期时水量较大,所以汛期时水闸开放能够通过长江和鄱阳湖之间的双向补给关系来调节汛期时鄱阳湖与长江的洪水水位,从而起到防洪的作用。由于汛期末时长江水域较低,汛末闸门关闭能够拦蓄鄱阳湖水,有利于增加枯水期水量,能够防止枯水期湖面缩小,防止鄱阳湖湿地功能下降。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山地处安徽南部,山体主要由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构成。在距今约1.4亿年前,地下炽热岩浆在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上侵。在距今6500万年前后,黄山地区的岩体又发生了较强烈的隆升。随着地壳的间歇抬升,这里的花岗岩体遭受风化、剥蚀,奇峰耸立(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72座),怪石千姿百态,由此形成了黄山雄峻瑰奇的美景。
材料二 黄山云海景色壮观,一年中云雾天气达200多天,特别是冬春季节,常出现大面积的云海(图2)。所谓云海,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汽凝结形成的云层。下图示意黄山地理位置(图1)和云海景观(图2)。
材料三 黄山断层发育,岩层裂隙众多;节理发育,多处含有多种矿物质、有医疗价值的温泉水出露地表。下图为黄山温泉形成过程示意图(图3)。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形成黄山奇峰怪石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
(2)结合材料,推测黄山云海多出现在冬春季节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水循环知识,分析黄山多温泉的原因。
【答案】(1)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2)黄山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来自海洋的水汽多;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水汽充足;黄山山高谷深,水分不易扩散;冬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水汽易凝结成雾。
(3)黄山地处断裂带,岩石多裂隙发育;该地降水丰富,地表水沿着裂隙下渗形成地下水;受地层深处温度影响,水温升高;地下热水在裂隙处出露地表形成温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废黄山地理位置图与云海景观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形成黄山奇峰怪石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与黄山云海多出现在冬春季节的原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小问1详解】
由题干分析,“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地质作用包括外力和内力;外力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内力表现为:岩浆活动、地震、火山、地壳运动、变质作用。材料中“地下炽热岩浆在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上侵”指的是岩浆活动;“黄山地区的岩体又发生了较强烈的隆升”“地壳的间歇抬升”指的是地壳运动;“这里的花岗岩体遭受风化、剥蚀”指的就是风化作用及侵蚀作用。
【小问2详解】
黄山云海多出现在冬春季节的原因主要从水汽含量,风力情况以及水汽凝结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水汽含量的角度来说,黄山地处亚热带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所以来自海洋的水汽较多,属于湿润地区,并且黄山植被较为茂密,所以植被的蒸腾作用较强,因此空气中的水汽较为充足。从风力情况的角度来说,由于黄山地区山高谷深,因此能够阻挡风的进入,所以水分不易扩散。从水汽凝结的角度来说,由于冬春季节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因此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雾,所以黄山云海多出现在冬春季节。
【小问3详解】
由于黄山断层发育,岩层裂隙众多,所以说明黄山地处断裂带,岩石多裂隙发育,由于黄山地处亚热带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所以来自海洋的水汽较多,属于湿润地区,所以该地降水丰富,地表水沿着裂隙下渗形成地下水,由于受地层深处温度影响,水温升高,由于黄山节理发育,多处含有多种矿物质,所以地下热水在裂隙处出露地表形成温泉。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B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B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B卷docx、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B卷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B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B卷)(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关于图中各处描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A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A卷)(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