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民大附中高一(下)期中生物(教师版)
展开2022北京民大附中高一(下)期中
生 物
一、本部分共40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
A. 选用了自花且闭花传粉的豌豆
B. 观察到细胞中颗粒状的遗传因子
C. 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
D. 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研究
2. 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卷毛羊与长毛羊 B. 兔的长毛和短毛
C. 猫的白毛和蓝眼 D. 豌豆的高茎和圆粒
3. 下列4组杂交实验中,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的是
A. 紫花豌豆×白花豌豆→紫花豌豆+白花豌豆
B. 非甜玉米×非甜玉米→301非甜玉米+101甜玉米
C. 盘状南瓜×球状南瓜→盘状南瓜
D. 黑毛牛×白毛牛→黑毛牛
4. 人的卷舌和不卷舌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的。某人不能卷舌,其父母都能卷舌,其父母的基因型是( )
A. RR、RR B. RR、Rr C. Rr、Rr D. Rr、rr
5. 若两对基因A、a和B、b是独立遗传的,AaBb型个体相互杂交,得到纯合子的概率是( )
A. 1/4 B. 1/8 C. 1/16 D. 3/16
6. 如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该细胞处于( )
A. 有丝分裂中期
B. 有丝分裂后期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7. 人的体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每个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数目依次为
A. 23条、46个、92条
B. 23对、23个、92条
C 46条、46个、46条
D. 46条、23个、46条
8.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其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生理活动是( )
A.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B. 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
C. 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 D.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9. 下列四个遗传病的系谱图中,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
A. ① B. ④ C. ①③ D. ②④
10.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 )
A.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C.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 噬菌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11.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
A. 荚膜多糖 B. 蛋白质 C. R型细菌的DNA D. S型细菌的DNA
12.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下列对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噬菌体
B. 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细菌
C. 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酶来自噬菌体
D. 氨基酸原料来自噬菌体,酶来自细菌
13.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当其遗传物质R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 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 核糖、核苷酸、葡萄糖
C. 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D. 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14. 决定自然界中真核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 )
A.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B.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C. 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15. 若双链DNA分子一条链中A∶T∶C∶G=1∶2∶3∶4,则另一条链相应的碱基比是( )
A. 1∶2∶3∶4 B. 2∶1∶4∶3 C. 1∶1∶1∶1 D. 4∶3∶2∶1
16. 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
A. 是DNA母链的片段 B. 与DNA母链之一相同
C. 与DNA母链相同,但U取代T D. 与DNA母链完全不同
17. 碱基互补配对行为最可能发生在下列哪组细胞结构中( )
A.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 B. 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
C. 细胞核、高尔基体、核糖体、中心体 D.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18. 下列物质的层次关系由大到小的是
A. 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B. 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
C. 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D. 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
19. 下列关于t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具有3个反密码子 B. 由3个核糖核苷酸构成
C. 是DNA转录的产物 D. 有3种tRNA不转运氨基酸
20. 所有生物都用一套基本相同的遗传密码,这一事实说明生物具有
A. 统一性 B. 多样性
C. 变异性 D. 特异性
21. 如图为基因部分功能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过程表示基因表达中的转录过程
B. ②过程表示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
C. 基因指导合成的终产物都是蛋白质
D.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
22. 同一生物体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
A. tRNA种类不同 B. mRNA碱基序列不同
C. 核糖体成分不同 D. 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23. 有关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转录和翻译都可发生在线粒体内
B. 转录和翻译的原料分别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C. 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D. 转录和翻译模板分别是DNA的一条链和mRNA
24. 分别用β-珠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和丙酮酸激酶(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基因的片段为探针,与鸡的成红细胞、输卵管细胞和胰岛细胞中提取的总RNA进行分子杂交,结果见表(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探针
细胞总RNA
β-珠蛋白基因
卵清蛋白基因
丙酮酸激酶基因
成红细胞
+
-
+
输卵管细胞
-
+
+
胰岛细胞
-
-
+
A. 在成红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B. 输卵管细胞的基因组DNA中存在卵清蛋白基因,缺少β-珠蛋白基因
C. 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
D. 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25. 下图描述了遗传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其中⑤不属于中心法则
B. 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C. 根尖的分生区细胞有①、②、③
D 某些原核生物细胞有④和⑤
26. 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但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下列说错误的是( )
A. 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需要与DNA分子进行结合
B. 癌症发生的机制可能是抑癌基因甲基化的结果
C. 若某基因发生了甲基化,则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变
D. 若某蛋白参与DNA转录,则该蛋白可能是RNA聚合酶
27. 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A. 血液中镰刀状的红细胞易破裂 B. 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不正常
C. mRNA中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 D. 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
28. 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说明( )
A. 突变是不定向的 B.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C. 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D. 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害的
29.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没有外界因素诱导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 有丝分裂间期易发生基因突变
C. 体细胞中的突变基因都不能遗传给后代
D. 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性状改变
30.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一定引起基因突变
B. 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互换一定能引起基因重组
C.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D. 人体细胞的某些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使细胞癌变
31.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如图中哪个过程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32. 下列关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子女各有1/2患病
B. 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
C. 表现正常的夫妇,性染色体上也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D. 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
33. 用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子代噬菌体带35S标记的情况是
A. 只有DNA带标记 B. DNA和蛋白质均不带标记
C. 只有蛋白质带标记 D. 部分DNA和蛋白质带标记
34. 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都用15N标记后置于仅含14N的环境中,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含15N、14N的细胞比例分别是
A. 100%、100% B. 50%、100% C. 50%、50% D. 100%、50%
35. 报春花的白花(只含白色素)和黄花(含黄色锦葵素)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显性基因A控制白色素合成黄色锦葵素的代谢过程。B抑制A,使其不表达,其生化机制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因A和基因B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实现对花色的控制
B. 控制报春花花色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
D. 报春花的白花和黄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6. 甲、乙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 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 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37. 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信号传递途经。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 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C. 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间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 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
38. 真核生物细胞内存在着各类繁多、长度为21-23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简称miR),它们能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RNA互补,形成局部双链。由此可以推断这些miR抑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是( )
A. 阻断rRNA装配成核糖体 B. 妨碍双链DNA分子解旋
C. 干扰tRNA识别密码子 D. 影响RNA分子的远距离转运
39. 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 X射线可引起基因突变,且提高了基因突变的频率
C. 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40. 等位基因A与a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A. 基因A能控制显性性状,基因a能控制隐性性状
B. 两者进行减数分裂时的分离方式不同
C. 两者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
D. 两者的碱基对序列不同
二、本部分共8道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41. 在家蚕遗传中,幼蚕体色的黑色与淡赤色是一对相对性状,茧色中的黄色与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不同杂交组合得到的子代数量比见下表。
子代
亲本
组合
黑蚕黄茧
黑蚕白茧
淡赤蚕黄茧
淡赤蚕白茧
一
黑蚕黄茧×黑蚕白茧
3
0
1
0
二
黑蚕黄茧×黑蚕黄茧
9
3
3
1
三
黑蚕黄茧×淡赤蚕白茧
1
1
1
1
请回答问题:
(1)组合一的结果表明茧色的相对性状中_____________色为显性。
(2)组合二的结果表明控制幼蚕体色和茧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组合二子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3)若用D、d和B、b分别表示幼蚕体色和茧色的等位基因,组合三中黑蚕黄茧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这种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
42. 下列甲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图可看出DNA复制的方式是__________。
(2)甲图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已有的核苷酸链末端,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__________酶,B是__________酶。
(3)图甲过程在绿色植物根尖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乙图中,7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__交替连接而成;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
(5)若将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三次后15N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__________。
43. 下图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示意图。字母A~D表示化学物质,数字①、②表示过程。
请回答问题:
(1)①所示过程以_____________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______________作为原料合成B,催化此过程的酶是_______________。
(2)②所示过程由[C]___________识别B的序列,并按B携带的信息控制合成具有一定___________序列的D。
44. 回答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问题:
(1)高等动物在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__________,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__________,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
(2)假设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细胞,甲、乙2个模式图仅表示出了Aa、Bb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那么,图甲表示的是______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图乙表示的是______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
45. 细胞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严重的人类呼吸道疾病,与CFTR基因有密切关系。图1为CF的一个家系图,图2为CF致病机理示意图。
请回答问题:
(1)依据图1可以初步判断CF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性遗传。
(2)依据图2分析,导致CF的直接原因是患者体内__________,使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最终无法定位在细胞膜上,影响了氯离子的转运;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3)由图2可知,异常情况下mRNA上的密码子由AUC变为AUU,但其决定的氨基酸仍是异亮氨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引起CF的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46. 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X染色体时,只有1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利用显微镜观察巴氏小体可用______________染色。巴氏小体能用来区分正常猫的性别,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雌猫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应有____个巴氏小体。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________过程受阻而不能表达。
(3)控制猫毛皮颜色的基因A(橙色)、a(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为XAY的猫毛皮颜色是______。现观察到一只橙黑相间的雄猫体细胞核中有一个巴氏小体,则该雄猫的基因型为________;若该雄猫的亲本基因型为XaXa和XAY,则产生该猫是由于其________(填“父方”或“母方”)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导致出现这种异常生殖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 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
(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_____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7种性状的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1∶1∶1,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__________种配子。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
(3)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__________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碱基之间严格遵循__________原则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
48. 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当iPSC“遇到”CRISPR/Cas9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当今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分别于2012年和2020年获得诺贝尔奖,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iPSC“遇到”CRISPR/Cas9能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呢?
1958年,科学家利用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培养出胡萝卜植株,此项工作完美地诠释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依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然而,对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而言,类似过程却不那么容易。
2006年,科学家将细胞干性基因转入小鼠体细胞,诱导其成为多能干细胞,即iPSC。该技术突破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难以实现重新分裂、分化的瓶颈,为进一步定向诱导奠定了基础,也为那些依赖于胚胎干细胞而进行的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这种技术需通过病毒介导,且转入的细胞干性基因可能使iPS细胞癌变。
直到2012年,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源自细菌的CRISPR/Cas9系统可作为基因编辑的工具,能对基因进行定向改造。例如,研究者将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小鼠的体细胞诱导成iPS细胞,再利用CRISPR/Cas9对该细胞的β-珠蛋白基因进行矫正,并诱导该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然后再移植到障碍性贫血小鼠体内,发现该小鼠能够正常表达β-珠蛋白。
两大技术的“联手”,将在疾病治疗方面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1)由于细胞干性基因的转入,使体细胞恢复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成为iPS细胞,进而可以定向诱导成多种体细胞。诱导成的多种体细胞具有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遗传信息。
(2)iPS细胞诱导产生的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可以通过_______和_______过程形成β-珠蛋白。
(3)结合文中信息,概述iPSC和CRISPR/Cas9技术“联手”用于疾病治疗的优势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本部分共40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
A. 选用了自花且闭花传粉的豌豆
B. 观察到细胞中颗粒状的遗传因子
C. 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
D. 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研究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A、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用了自花且闭花传粉的豌豆,A正确;
B、孟德尔假设有颗粒状的遗传因子,但并没有观察到细胞中颗粒状的遗传因子,B错误;
C、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C正确;
D、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研究,D正确。
故选B。
2. 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卷毛羊与长毛羊 B. 兔的长毛和短毛
C. 猫的白毛和蓝眼 D. 豌豆的高茎和圆粒
【答案】B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A、卷毛与长毛不属于同一性状,A错误;
B、兔的长毛和短毛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
C、猫的白毛和蓝眼不属于同一性状,C错误;
D、豌豆的高茎和圆粒不属于同一性状,D错误。
故选B。
3. 下列4组杂交实验中,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的是
A. 紫花豌豆×白花豌豆→紫花豌豆+白花豌豆
B. 非甜玉米×非甜玉米→301非甜玉米+101甜玉米
C. 盘状南瓜×球状南瓜→盘状南瓜
D. 黑毛牛×白毛牛→黑毛牛
【答案】A
【解析】
【分析】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详解】紫花豌豆×白花豌豆→紫花豌豆+白花豌豆,相当于测交实验,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A错误;非甜玉米×非甜玉米→301非甜玉米+101甜玉米,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非甜对甜为显性,B正确;盘状南瓜×球状南瓜→盘状南瓜,后代只出现了一种亲本的性状,说明盘状是显性性状,C正确;黑毛牛×白毛牛→黑毛牛,后代只出现了黑毛性状,说明黑毛是显性性状,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方法,明确判断显隐性关系的方法很多,如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同一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等。
4. 人的卷舌和不卷舌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的。某人不能卷舌,其父母都能卷舌,其父母的基因型是( )
A. RR、RR B. RR、Rr C. Rr、Rr D. Rr、rr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父母都能卷舌而后代不能卷舌,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可判断能卷舌对不能卷舌为显性.因此,不能卷舌的基因型为rr,其父母都能卷舌的基因型都为Rr。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5. 若两对基因A、a和B、b是独立遗传的,AaBb型个体相互杂交,得到纯合子的概率是( )
A. 1/4 B. 1/8 C. 1/16 D. 3/16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基因A、a和B、b是独立遗传,AaBb型个体相互杂交,即自交,后代为A_B_:A_bb:aaB_:aabb=9:3:3:1。
【详解】AaBb型个体相互杂交,即自交,后代为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纯合子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比例均为1/16,因此纯合子概率为1/16×4=1/4,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6. 如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该细胞处于( )
A. 有丝分裂中期
B. 有丝分裂后期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特点:①间期:G1期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S期进行DNA的复制;G2期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③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④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⑤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细胞一分为二。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图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故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故选C。
7. 人的体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每个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数目依次为
A. 23条、46个、92条
B. 23对、23个、92条
C. 46条、46个、46条
D. 46条、23个、46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人的体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体,23对同源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四分体,每个细胞内有四分体23个,每个四分体含有4条姐妹染色单体,共含有92条染色单体,B正确
故选B。
【点睛】
8.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其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生理活动是( )
A.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B. 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
C. 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 D.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时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详解】经过减数分裂,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经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故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9. 下列四个遗传病的系谱图中,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
A. ① B. 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女都患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母亲和女儿都正常,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
【详解】A、图①中父母正常,而女儿都有患病,则必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图④中父亲患病,而子女都有正常个体,则可能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B错误;
C、图③中母亲患病,儿子也患病,则可能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C错误;
D、图②中母亲患病,而子女正常,但子女数量有限,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图④中父亲患病,而子女都有正常个体,则可能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10.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 )
A.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C.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 噬菌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胞外。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1.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
A. 荚膜多糖 B. 蛋白质 C. R型细菌的DNA D. S型细菌的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S型菌的DNA分子是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是使R型细菌发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符合题意。
故选D。
12.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下列对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噬菌体
B. 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细菌
C. 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酶来自噬菌体
D. 氨基酸原料来自噬菌体,酶来自细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1、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DNA的合成,而DNA复制和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所需的原料(脱氧核苷酸、氨基酸)、能量、酶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
故选B。
13.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当其遗传物质R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 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 核糖、核苷酸、葡萄糖
C. 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D. 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分别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详解】RNA由核糖核苷酸组成,一分子的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RNA初步水解产物为核糖核苷酸,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核糖、含氮碱基、磷酸,即D正确。
故选D。
【点睛】
14. 决定自然界中真核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 )
A.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B.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C. 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1、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2、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而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决定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B正确。
故选B。
15. 若双链DNA分子一条链中A∶T∶C∶G=1∶2∶3∶4,则另一条链相应的碱基比是( )
A. 1∶2∶3∶4 B. 2∶1∶4∶3 C. 1∶1∶1∶1 D. 4∶3∶2∶1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C=G、A=T,且C和G之间有3个氢键、A和T之间有2个氢键,所以DNA分子中G与C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越大。
【详解】若DNA一条链的A∶T∶G∶C=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G、A=T,则另一条链相应碱基比为2∶1∶4∶3,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 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
A. 是DNA母链的片段 B. 与DNA母链之一相同
C. 与DNA母链相同,但U取代T D. 与DNA母链完全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半保留复制是:DNA在进行复制的时候链间氢键断裂,双链解旋分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在其上合成互补链,经过一系列酶(DNA聚合酶、解旋酶等)的作用生成两个新的DNA分子,每个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中都有一条来自亲代DNA,另一条是新合成的。
【详解】A、新合成的子链与DNA母链之一相同,并不是母链的片段,A错误;
BD、新合成的子链与DNA母链之一相同,与另一条母链互补配对,B正确,D错误;
C、新合成的子链与DNA母链之一相同,且子链中没有碱基U,C错误。
故选B。
【点睛】
17. 碱基互补配对行为最可能发生在下列哪组细胞结构中( )
A.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 B. 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
C. 细胞核、高尔基体、核糖体、中心体 D.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均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详解】A、内质网不含核酸,不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A错误;
B、高尔基体不含核酸,不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B错误;
C、中心体不含核酸,不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C错误;
D、细胞核(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线粒体(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叶绿体(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核糖体(能进行翻译),D正确。
故选D。
18. 下列物质的层次关系由大到小的是
A. 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B. 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
C. 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D. 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与DNA分子、染色体、核苷酸的关系:(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2)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3)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详解】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为脱氧核苷酸,所以它们的关系由大到小依次是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9. 下列关于t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具有3个反密码子 B. 由3个核糖核苷酸构成
C. 是DNA转录的产物 D. 有3种tRNA不转运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tRNA的内容:
(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
(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
(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A、tRNA的一端有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一个tRNA上只有一个反密码子,A错误;
B、tRNA为多个核糖核苷酸构成的核酸链,折叠成三叶草形,其中有3个核糖核苷酸构成反密码子,B错误;
C、tRNA是DNA的转录产物,C正确;
D、tRNA有61种,均转运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20. 所有生物都用一套基本相同的遗传密码,这一事实说明生物具有
A. 统一性 B. 多样性
C. 变异性 D. 特异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自然界中,所有生物都用一套基本相同的遗传密码,这说明生物具有统一性,A正确。
故选A。
【点睛】有关密码子,应掌握以下几方面: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21. 如图为基因部分功能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过程表示基因表达中的转录过程
B. ②过程表示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
C. 基因指导合成的终产物都是蛋白质
D.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①过程表示以DNA为模板生成RNA为转录,A正确。②过程表示以mRNA为模板,tRNA搬运氨基酸对号入座,在核糖体进行形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B正确。基因指导合成的产物不一定都是蛋白质,也可能是tRNA或rRNA,C错。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性状,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2. 同一生物体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
A. tRNA种类不同 B. mRNA碱基序列不同
C. 核糖体成分不同 D. 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重要的过程,其中翻译过程需要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酶、能量和tRNA(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到核糖体上进行翻译过程),场所是核糖体。
【详解】A、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故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tRNA种类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错误;
B、蛋白质是以mRNA为直接模板翻译形成的,所以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的原因是mRNA碱基序列不同,B正确;
C、核糖体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成分相同,C错误;
D、相同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相同,D错误。
故选B。
23. 有关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转录和翻译都可发生在线粒体内
B. 转录和翻译的原料分别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C. 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D. 转录和翻译的模板分别是DNA的一条链和mRNA
【答案】C
【解析】
【分析】1、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2、tRNA具有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3、密码子的特点:
(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A、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分子,也含有核糖体,因此转录和翻译过程都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内,A正确;
B、转录和翻译的原料分别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B正确;
C、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C错误;
D、转录和翻译的模板分别是DNA的一条链和mRNA,D正确。
故选C。
24. 分别用β-珠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和丙酮酸激酶(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基因的片段为探针,与鸡的成红细胞、输卵管细胞和胰岛细胞中提取的总RNA进行分子杂交,结果见表(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探针
细胞总RNA
β-珠蛋白基因
卵清蛋白基因
丙酮酸激酶基因
成红细胞
+
-
+
输卵管细胞
-
+
+
胰岛细胞
-
-
+
A. 在成红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B. 输卵管细胞的基因组DNA中存在卵清蛋白基因,缺少β-珠蛋白基因
C. 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
D. 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就一个个体来说,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但形态、结构和功能却有很大差异,原因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
【详解】A、基因探针既可以用来检测目的基因存在,也可以目的基因转录的产物mRNA分子,若存在说明该基因得到了表达。在成红细胞中,不存在卵清蛋白基因对应mRNA,即该基因不表达,处于关闭状态,故A正确;
B、同一个个体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具有一套相同基因,故B错误;
C、丙酮酸激酶基因表达产物为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保证细胞呼吸正常进行,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故C正确;
D、上述不同类型细胞通过细胞分化形成,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故D正确。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5. 下图描述了遗传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其中⑤不属于中心法则
B. 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C. 根尖的分生区细胞有①、②、③
D. 某些原核生物细胞有④和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三个方面巧判中心法则五过程
(1)从模板分析:①如果模板是DNA,生理过程可能是DNA复制或DNA转录;②如果模板是RNA,生理过程可能是RNA复制或RNA逆转录和翻译。
(2)从原料分析:①如果原料为脱氧核苷酸,产物一定是DNA,生理过程可能是DNA复制或逆转录;②如果原料为核糖核苷酸,产物一定是RNA,生理过程可能是DNA转录或RNA复制;③如果原料为氨基酸,产物一定是蛋白质(或多肽),生理过程是翻译。
(3)从产物分析:①如果产物为DNA,生理过程可能是DNA复制或RNA逆转录;②如果产物为RNA,生理过程可能是RNA复制或DNA转录;③如果产物是蛋白质(或多肽),生理过程是翻译。
由图分析①是DNA复制,②是转录,③是翻译,④是逆转录,⑤是RNA复制。
【详解】A、⑤是RNA的复制,属于中心法则,A错误;
B、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的传递,还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B错误;
C、根尖分生区能进行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故有①、②、③,C正确;
D、原核生物细胞中也不会发生④逆转录和⑤RNA的复制,D错误。
故选C。
26. 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但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下列说错误的是( )
A. 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需要与DNA分子进行结合
B. 癌症发生的机制可能是抑癌基因甲基化的结果
C. 若某基因发生了甲基化,则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变
D. 若某蛋白参与DNA转录,则该蛋白可能是RNA聚合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信息DNA甲基化的概念,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但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
【详解】A、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需要与DNA分子进行结合,A正确;
B、DNA的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表达的沉默,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水平低会可能会导致抑癌基因甲基化,B正确;
C、若某基因发生了甲基化,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则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会发生改变,C错误;
D、若某蛋白参与DNA转录,则该蛋白可能是RNA聚合酶,D正确。
故选C。
27. 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A. 血液中镰刀状的红细胞易破裂 B. 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不正常
C mRNA中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 D. 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典型实例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碱基对的改变),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异常。
【详解】A.弯曲的镰刀状红细胞易变形破裂不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A错误;
B.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改变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直接原因,B错误;
C.信使RNA中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不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C错误;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相关实例,能正确区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进而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
28. 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说明( )
A. 突变是不定向的 B.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C. 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D. 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害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的特征:(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详解】由题意知,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基因突变的有害性),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有利性),这说明同一种变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于生存能力的影响不同,即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故选B。
29.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没有外界因素诱导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 有丝分裂间期易发生基因突变
C. 体细胞中的突变基因都不能遗传给后代
D. 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性状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变)。
【详解】A、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有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因此没有外界因素诱导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分子复制,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解开,最易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
C、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遗传,但植物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遗传给后代,C错误;
D、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或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或发生了隐性突变,都不会引起性状改变,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性状改变,D正确。
故选C。
30.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一定引起基因突变
B. 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互换一定能引起基因重组
C.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D. 人体细胞的某些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使细胞癌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能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和低频性。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若发生在非基因片段,则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不一定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纯合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不会引起基因重组,B错误;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出现3∶1性状分离比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而是由等位基因分离和雌雄配子随机结合造成的,C错误;
D、人体细胞的某些基因如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使细胞癌变,D正确。
故选D。
31.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如图中哪个过程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也就是形成配子的时期,而图中属于形成配子的时期只有①--减数分裂的过程。
【详解】根据题意: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形成配子的时候;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减数分裂、配子间的随机组合、组合后形成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及比例;只有①减数分裂是形成配子的时期。
故选A。
32. 下列关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子女各有1/2患病
B. 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
C. 表现正常的夫妇,性染色体上也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D. 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1、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2、连续遗传。
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4、女患者中因可能存在杂合子,故其子女不一定患病。
【详解】A、男患者的后代中,女儿全患病,儿子是否患病与母亲基因型有关,A错误;
B、女患者可以是杂合子,其后代中子女不一定患病,B错误;
C、该致病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决定的,表现正常的夫妇,性染色体上不可能携带该显性致病基因,C错误;
D、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的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一定来双亲之一,至少有一方是患者,D正确。
故选D。
33. 用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子代噬菌体带35S标记的情况是
A. 只有DNA带标记 B. DNA和蛋白质均不带标记
C. 只有蛋白质带标记 D. 部分DNA和蛋白质带标记
【答案】C
【解析】
【详解】噬菌体以自身的DNA为模板,以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外壳,子代噬菌体只有蛋白质带标记,选C。
【点睛】“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34. 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都用15N标记后置于仅含14N的环境中,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含15N、14N的细胞比例分别是
A. 100%、100% B. 50%、100% C. 50%、50% D. 100%、50%
【答案】A
【解析】
【详解】精原细胞的DNA分子都用15N标记后置于仅含14N的环境中,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每一个DNA的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含15N、14N的细胞的细胞比例均为100%。选A。
35. 报春花的白花(只含白色素)和黄花(含黄色锦葵素)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显性基因A控制白色素合成黄色锦葵素的代谢过程。B抑制A,使其不表达,其生化机制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因A和基因B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实现对花色的控制
B. 控制报春花花色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
D. 报春花的白花和黄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决定报春花花色的生化机制。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素的代谢过程,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因此开黄色报春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开白色报春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
【详解】A、据图可知,报春花花色的产生与酶密切相关,故基因A和基因B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白色素合成黄色锦葵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实现对花色的控制,A正确;
B、控制报春花花色的基因分别位于1号和3号染色体上,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所以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基因A表达,所以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C正确;
D、报春花的白花和黄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D错误。
故选D。
36. 甲、乙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 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 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真核生物的DNA复制和转录,甲图两条单链均为模板,乙以一条链为模板,产物是一条链,所以甲图是DNA复制,乙图是转录,甲是半保留复制,乙不是;A错误
DNA复制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可进行,转录也是,B错误
甲需要解旋酶,乙需要RNA聚合酶,C错误
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即DNA复制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转录可起始多次,所以D正确。
37. 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经。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 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C. 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间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 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A、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发生扩散和转移,A正确;
B、靶基因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正确;
C、复合物进入细胞核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改变细胞的代谢,C正确;
D、由题目所给情景可知,该受体蛋白基因与与细胞癌变有关,不能断定与靶细胞的凋亡是否有关,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从题目中获取信息能力,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38. 真核生物细胞内存在着各类繁多、长度为21-23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简称miR),它们能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RNA互补,形成局部双链。由此可以推断这些miR抑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是( )
A. 阻断rRNA装配成核糖体 B. 妨碍双链DNA分子的解旋
C. 干扰tRNA识别密码子 D. 影响RNA分子的远距离转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于这些小分子RNA能与转录出的RNA互补,形成双链RNA,阻止了RNA的翻译过程,故C正确,ABD错误。
39. 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 X射线可引起基因突变,且提高了基因突变的频率
C. 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进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白花植株是经X射线照射后出现的,是变异的结果,而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环境只是选择并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A错误;
B、X射线属于物理因素,可引起基因突变,且提高了基因突变的频率,B正确;
C、通过杂交实验纯合紫花植株×白花植株,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若子代全为紫花,则白花为隐性,若出现白花植株,则白花为显性,因此可通过杂交实验确定白花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C正确;
D、白花植物自交后,若子代中出现白花,则白花为可遗传变异,反之为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选A。
40. 等位基因A与a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A. 基因A能控制显性性状,基因a能控制隐性性状
B. 两者进行减数分裂时的分离方式不同
C. 两者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
D. 两者的碱基对序列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基因片段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差别,即碱基序列不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
二、本部分共8道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41. 在家蚕遗传中,幼蚕体色的黑色与淡赤色是一对相对性状,茧色中的黄色与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不同杂交组合得到的子代数量比见下表。
子代
亲本
组合
黑蚕黄茧
黑蚕白茧
淡赤蚕黄茧
淡赤蚕白茧
一
黑蚕黄茧×黑蚕白茧
3
0
1
0
二
黑蚕黄茧×黑蚕黄茧
9
3
3
1
三
黑蚕黄茧×淡赤蚕白茧
1
1
1
1
请回答问题:
(1)组合一的结果表明茧色的相对性状中_____________色为显性。
(2)组合二的结果表明控制幼蚕体色和茧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组合二子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3)若用D、d和B、b分别表示幼蚕体色和茧色的等位基因,组合三中黑蚕黄茧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这种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
【答案】(1)黄 (2) ①. 两##2 ②. 1/4
(3) ①. DdBb ②. 基因重组
【解析】
【分析】分析杂交组合一可知,黑蚕与黑蚕杂交,后代出现黑蚕:淡赤蚕=3:1,说明黑蚕对淡赤蚕是显性性状,黄茧与白茧杂交,后代都是黄茧,说明黄茧对白茧是显性,如果蚕的颜色基因用D(d)表示,茧的颜色基因用B(b)表示,亲本基因型是DdBB、Ddbb;杂交组合二:黑蚕黄茧×黑蚕黄茧,后代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亲本的基因型是DdBb×DdBb;杂交组合三:黑蚕黄茧×淡赤蚕白茧(ddbb),后代出现1:1:1: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测交实验,亲本基因型是DdBb。
【小问1详解】
实根据杂交实验一:黄茧与白茧杂交,后代全是黄茧,说明黄茧对白茧是显性性状。
【小问2详解】
组合二的结果为9:3:3:1,表明控制幼蚕体色和茧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亲本的基因型是DdBb×DdBb,因此子代中纯合子的概率=1/2×1/2=1/4。
【小问3详解】
杂交组合三:黑蚕黄茧×淡赤蚕白茧(ddbb),后代出现1:1:1: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测交实验,亲本基因型是DdBb,淡赤蚕白茧的亲本基因型为ddbb,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是由于亲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42. 下列甲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图可看出DNA复制的方式是__________。
(2)甲图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已有的核苷酸链末端,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__________酶,B是__________酶。
(3)图甲过程在绿色植物根尖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乙图中,7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__交替连接而成;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
(5)若将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三次后15N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__________。
【答案】(1)半保留复制
(2) ①. 解旋 ②. DNA聚合
(3) ① 细胞核 ②. 线粒体
(4) ①.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②. 磷酸与脱氧核糖 ③. 氢键
(5)1/4
【解析】
【分析】1、分析甲图可知,该图是DNA分子复制过程,A的作用是使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形成单链DNA,因此A是解旋酶,B是催化以DNA单链d为模板形成DNA分子的子链c,因此B是DNA聚合酶,由图可以看出形成的新DNA分子中都含有一条模板链和一条子链,因此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2、分析图乙可知,该图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1是碱基C,2是碱基A,3是碱基G,4是碱基T,5是脱氧核糖,6是磷酸,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8是碱基对,9是氢键,10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片段。
【小问1详解】
由图甲可以看出形成的新DNA分子中都含有一条模板链和一条子链,因此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小问2详解】
该图是DNA分子复制过程,A的作用是使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形成单链DNA,因此A是解旋酶,B是催化以DNA单链d为模板形成DNA分子的子链c,因此B是DNA聚合酶。
【小问3详解】
绿色植物的根尖细胞中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中,因此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
【小问4详解】
图乙中,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DNA分子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形成DNA分子的骨架,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小问5详解】
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三次后形成8个DNA分子,其中2个DNA分子含有15N,因此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1/4。
43. 下图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示意图。字母A~D表示化学物质,数字①、②表示过程。
请回答问题:
(1)①所示过程以_____________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______________作为原料合成B,催化此过程的酶是_______________。
(2)②所示过程由[C]___________识别B的序列,并按B携带的信息控制合成具有一定___________序列的D。
【答案】 ①. DNA (A) ②. 核糖核苷酸 ③. RNA聚合酶 ④. 转移RNA (tRNA) ⑤. 氨基酸
【解析】
【分析】据图示可知,①所示过程为转录过程,②所示过程为翻译过程,A为DNA,B为mRNA,C为tRNA,D为蛋白质。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1)①所示过程为转录过程,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此过程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四种核糖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和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合成B(RNA),催化此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
(2)②所示过程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的原料是细胞质中20种游离的氨基酸,由转移RNA(tRNA)识别mRNA的序列,并按mRNA携带的信息控制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D(蛋白质)
【点睛】本题结合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学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过程、条件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4. 回答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问题:
(1)高等动物在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__________,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__________,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
(2)假设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细胞,甲、乙2个模式图仅表示出了Aa、Bb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那么,图甲表示的是______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图乙表示的是______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
【答案】 ①. 自由组合 ②. 交叉互换 ③. 初级精母细胞 ④. 精细胞
【解析】
【分析】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1)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或卵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自由组合;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
(2)根据题意,图示为高等动物(二倍体)的精子形成过程,图甲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图甲表示初级精母细胞;图乙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无染色单体,说明着丝点分裂完成,表示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精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5. 细胞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严重的人类呼吸道疾病,与CFTR基因有密切关系。图1为CF的一个家系图,图2为CF致病机理示意图。
请回答问题:
(1)依据图1可以初步判断CF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性遗传。
(2)依据图2分析,导致CF的直接原因是患者体内__________,使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最终无法定位在细胞膜上,影响了氯离子的转运;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3)由图2可知,异常情况下mRNA上的密码子由AUC变为AUU,但其决定的氨基酸仍是异亮氨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引起CF的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常 ②. 隐
(2) ①. CFTR蛋白中缺少了一个苯丙氨酸 ②. CFTR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CFTR基因中缺失了3个碱基对 (3)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4)(互为)等位基因
【解析】
【分析】1、分析图1遗传系谱图: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分析图2可知,CFTR基因中缺失了三对碱基,导致由原来的苯丙氨酸缺失,蛋白质发生改变。
【小问1详解】
根据图1遗传系谱图可知,I-1和I-2正常,生有患病的女儿,故初步判断CF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问2详解】
根据图2分析,导致CF的直接原因是患者体内CFTR蛋白中缺少了一个苯丙氨酸,使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所致;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CFTR蛋白的基因中缺失了三个碱基对,导致CFTR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小问3详解】
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故mRNA上的密码子由AUC变为AUU,但其决定的氨基酸仍是异亮氨酸。
【小问4详解】
引起CF的致病基因是由正常基因突变而来,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故引起CF的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之间的关系是互为等位基因。
46. 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X染色体时,只有1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利用显微镜观察巴氏小体可用______________染色。巴氏小体能用来区分正常猫的性别,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雌猫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应有____个巴氏小体。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________过程受阻而不能表达。
(3)控制猫毛皮颜色的基因A(橙色)、a(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为XAY的猫毛皮颜色是______。现观察到一只橙黑相间的雄猫体细胞核中有一个巴氏小体,则该雄猫的基因型为________;若该雄猫的亲本基因型为XaXa和XAY,则产生该猫是由于其________(填“父方”或“母方”)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导致出现这种异常生殖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碱性染料(改良苯酚品红染液、龙胆紫染液、醋酸洋红染液) ②. 正常雄猫体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正常雌猫体细胞中有巴氏小体 ③. 2 ④. 转录 ⑤. 橙色 ⑥. XAXaY ⑦. 父方 ⑧.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Y染色体没有分离
【解析】
【详解】(1)巴氏小体的本质仍属于染色体,所以仍可用染色体染色剂染色(醋酸洋红、龙胆紫等).猫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只能有两条性染色体XY或XX,根据题意细胞只能保留一条X染色体,多出的X染色体变成巴氏小体,所以,正常雄猫体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而雌猫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另有一条X染色体转变成为巴氏小体。
(2)一个巴氏小体是一条X染色体转变而来,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则形成2个巴氏小体.基因的表达分为先转录后翻译两个阶段,染色体异常必然影响转录过程。
(3)雄猫的X染色体上基因能正常表达,所以XAY表现为橙色;橙黑相间的雄猫体细胞中有一个巴氏小体,说明体内同时存在橙色和黑色基因,其基因型为XAXaY;由于母亲只有Xa一种染色体,所以子代雄猫的三条性染色体XAXa、Y中XA、Y两条染色体只能同时来自父亲,故父方形成了异常精子,由于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故异常精子XAY的形成必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A、Y染色体没有分离造成的。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7. 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
(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_____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7种性状的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1∶1∶1,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__________种配子。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
(3)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__________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碱基之间严格遵循__________原则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
【答案】(1) ①. 5/6 ②. 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
(2) ①. 4 ②. 不满足“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这一条件
(3) ①. 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②. 碱基互补配对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F2中黄色皱粒为身1/3YYrr和2/3Yyrr;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只有2/3Yyrr自交才会产生绿色皱粒(yyrr),因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yyrr)的个体占1/42/3=1/6,黄色皱粒(Y_rr)的个体占1-1/6=5/6。若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分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
【小问2详解】
测交可用来鉴定某一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F1基因型为BbVv,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bbvv)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4种配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但测交所得的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不为1:1: 1:1,可见该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这一基本条件。
【小问3详解】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碱基互补配对高度精确性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稳定传递。
48. 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当iPSC“遇到”CRISPR/Cas9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当今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分别于2012年和2020年获得诺贝尔奖,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iPSC“遇到”CRISPR/Cas9能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呢?
1958年,科学家利用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培养出胡萝卜植株,此项工作完美地诠释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依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然而,对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而言,类似过程却不那么容易。
2006年,科学家将细胞干性基因转入小鼠体细胞,诱导其成为多能干细胞,即iPSC。该技术突破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难以实现重新分裂、分化的瓶颈,为进一步定向诱导奠定了基础,也为那些依赖于胚胎干细胞而进行的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这种技术需通过病毒介导,且转入的细胞干性基因可能使iPS细胞癌变。
直到2012年,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源自细菌的CRISPR/Cas9系统可作为基因编辑的工具,能对基因进行定向改造。例如,研究者将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小鼠的体细胞诱导成iPS细胞,再利用CRISPR/Cas9对该细胞的β-珠蛋白基因进行矫正,并诱导该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然后再移植到障碍性贫血小鼠体内,发现该小鼠能够正常表达β-珠蛋白。
两大技术的“联手”,将在疾病治疗方面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1)由于细胞干性基因的转入,使体细胞恢复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成为iPS细胞,进而可以定向诱导成多种体细胞。诱导成的多种体细胞具有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遗传信息。
(2)iPS细胞诱导产生的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可以通过_______和_______过程形成β-珠蛋白。
(3)结合文中信息,概述iPSC和CRISPR/Cas9技术“联手”用于疾病治疗的优势_________。
【答案】 ①. 分裂、分化 ②. 相同 ③. 转录 ④. 翻译 ⑤. CRISPR/Cas9技术可解决利用iPSC治疗过程中致病基因需要矫正的问题;CRISPR/Cas9技术可解决利用iPSC治疗过程中的细胞癌变问题;iPSC使CRISPR/Cas9技术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应用范围更广
【解析】
【分析】细胞分裂可使细胞数量增加,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均不会导致遗传物质改变。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科学家将细胞干性基因转入小鼠体细胞,诱导其成为多能干细胞,即iPSC”,可知由于细胞干性基因的转入,使体细胞恢复了分裂、分化的能力,成为iPS细胞,进而可以定向诱导成多种体细胞。该过程包括的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均不会导致遗传物质改变,故诱导成的多种体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2)iPS细胞诱导产生的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β-珠蛋白。
(3)根据题干信息“研究者将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小鼠的体细胞诱导成iPS细胞,再利用CRISPR/Cas9对该细胞的β-珠蛋白基因进行矫正,并诱导该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然后再移植到障碍性贫血小鼠体内,发现该小鼠能够正常表达β-珠蛋白”,可知CRISPR/Cas9技术可解决利用iPSC治疗过程中致病基因需要矫正的问题;CRISPR/Cas9技术可解决利用iPSC治疗过程中的细胞癌变问题;iPSC使CRISPR/Cas9技术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应用范围更广。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根据题文含义获取信息的能力。
2022北京民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北京民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及答案,共38页。
2023北京人大附中高一(上)期中生物(教师版)(1): 这是一份2023北京人大附中高一(上)期中生物(教师版)(1),文件包含专题241全册综合测试卷沪科版原卷版docx、专题241全册综合测试卷沪科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生物(选考)(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1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生物(选考)(教师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决定小鼠毛色为黑, 甲型血友病, 将4种基因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 埃博拉病毒, aabb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