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展开202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1. 关于如图五种生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1)①②③④⑤都含有蛋白质,但并不是都含有染色体
(2)③和④在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上的主要区别是③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3)①②④都能进行光合作用,细胞内都含有叶绿体
(4)⑤是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其核酸水解可产生8种核苷酸
(5)①和③在细胞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①有细胞壁③无细胞壁
(6)①②④属于生产者,③属于消费者,⑤属于分解者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2. 大豆细胞的液泡的pH低于细胞质基质的,盐胁迫环境条件下,大豆细胞质基质中积累的Na+会抑制酶的活性,植物根细胞通过如图所示的Ⅰ、Ⅱ、Ⅲ途径降低细胞质基质的Na+浓度,从而降低盐胁迫的影响,具体的生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途径Ⅰ中运输Na+的动力直接来自膜两侧H+浓度差形成的化学势能
B. 途径Ⅱ的运输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该过程消耗ATP
C. 途径Ⅲ中载体蛋白A运输Na+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D. 载体蛋白C的活性减弱会减慢细胞质中Na+的外排过程
3. 某植物的花瓣形态有大花瓣(AA)、小花瓣(Aa)、无花瓣(aa)之分,花瓣颜色有红色(BB、Bb)和白色(bb)之分,植株高度有高茎(DD、Dd)和矮茎(dd)之分。如图是该植物某植株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下列有关该植株自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交后代出现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 自交子代出现高茎:矮茎=3:1的结果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就花瓣形态和颜色而言,该植株自交的子代中有9种基因型、6种表现型
D. 就花瓣形态和颜色而言,该植株自交的子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38
4. 如图为某细胞内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缺失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因不稳定而丢失,染色单体两个着丝粒间的中间节段因着丝粒向两极移动形成“双着丝粒桥”结构,并在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如图丙所示)。若配子因其细胞内该条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或重复而败育,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图是染色体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所致
B. 过程①中发生了由染色质向染色体的形态转变
C. 观察图乙所示的染色体环结构的最佳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
D. 若细胞按图示①②过程分裂,所产生的配子中50%败育
5. “唤醒沉睡的种子,调控幼苗的生长,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植物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靠的不仅仅是阳光和雨露,还离不开植物激素等信息分子的调节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导致种子“沉睡”的植物激素在植物体中具有促进叶和果实衰老的作用
B. 植物会随“阳光和雨露”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调控基因表达及激素的产生和分布
C. “瓜熟蒂落”时植物体内合成的乙烯和脱落酸的量都增加
D. 从“唤醒沉睡的种子”到“瓜熟蒂落”的所有生命活动都需要植物激素直接参与
6.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关于生态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相互选择可能会改变本地生物进化的方向或速度
B. 建立沙滩保护区、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渔业捕捞,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C. 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濒危植物,最为有效的保护是建立植物园
7. 生活在高温干旱环境中的仙人掌,其CO2同化途径如图1所示。PEP羧化酶(PEPC)的活性呈现出昼夜变化,机理如图2所示。
(1)据图1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仙人掌叶肉细胞中CO2固定的场所是 ______ ,固定CO2的物质是 ______ 。
(2)光合色素的含量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很大,在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影响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因素有 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3)白天较强光照时,仙人掌叶绿体产生O2的速率 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苹果酸分解产生CO2的速率。夜晚,叶肉细胞因为缺少 ______ 而不能进行卡尔文循环。
(4)上午10:00,若环境中CO2的浓度突然降低,短时间内仙人掌叶绿体中C3含量的变化是 ______ (填“升高”、“降低”或“基本不变”),原因是 ______ 。
(5)夜晚,仙人掌叶肉细胞的细胞呼吸减弱会影响细胞中苹果酸的生成。据图1和图2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 。
8. 某二倍体动物的毛色有灰色、黑色和白色三种表现型。为了研究该动物毛色的遗传机制,某研究小组利用P1、P2、P3、P4四个纯合品系完成了以下实验。为了解释实验现象,某同学提出了以下两种假说。
假说一:毛色性状由基因A1、A2、A3(三个基因彼此互为等位基因)控制,A1基因控制灰色、A2基因控制黑色、A3基因控制白色;
假说二:毛色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A基因控制黑色,B基因控制灰色,A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假说一成立,则基因型为A1A2和A1A3的小鼠毛色依次为 。实验一F2中灰色个体自由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
(2)若假说二成立,P3、P4黑色亲本的基因型依次为 。若将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F1进行杂交,仅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 (填“能”或“不能”)验证A/a,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3)若要从P1~P4四个品系中选择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证明假说一和假说二哪个成立,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和结论: 。
9. 俗话说“苦尽甘来”,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通过研究揭开了其中的奥妙,原来,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舌面和上颚表皮上专门的味细胞(TRC)识别,经信号转换后,传递至匹配的神经节神经元。然后,这些信号再经脑干孤束核吻侧(rNST)中的神经元突触传导,最终抵达味觉皮层,在味觉皮层中,产生甜味和苦味的区域分别称为CeA和GCbt(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味细胞上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______ 。
(2)兴奋在①(突触)处传递和②(神经纤维)处传递或传导的形式分别为 ______ 、 ______ ,最终传到 ______ 产生甜味和苦味的感觉,该过程是否发生了反射? ______ (填“是”或者“否”)。
(3)根据如图信息,解释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味的感觉,会 ______ (填“促进”或“抑制”)脑干中苦味神经元兴奋的产生,进而让人感觉更苦,同时 ______ ,进而让人感觉不到甜味。因此只有“苦尽”才能“甘来”。
10. 2020年初巴基斯坦、印度出现蝗灾,蝗虫数量多达4000亿,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醒中国注意蝗灾的可能威胁。
(1)造成此次蝗灾的是沙漠飞蝗,它有散居型(Solitarious Phase)和群居型(Gregarious Phase)两种形态(如图),这里的散居型和群居型体现的是种群的 ______特征。
(2)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便相互攻击,使彼此的后肢某部位受到强烈刺激,体内就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5-羟色胺,并引起基因组表达发生改变,从而使散居型蝗虫个体表现出聚集行为并转化为群居型。种群密度加大后,5-羟色胺释放更多,种群密度进一步加大,这种调节属于 ______调节。
(3)散居型与群居型蝗虫形态和习性差别很大,如只有群居型个体才可产生具挥发性的苯乙腈(可转化成剧毒氢氰酸)来警告鸟类。虽然散居型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但蝗虫能够在独居与群居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来回“切换”。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请问蝗虫的这种变化能不能为蝗虫的进化提供新的原材料?______你的理由是 ______。
(4)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食量惊人,主要捕食 ______型蝗虫。一只粉红椋鸟每天摄入蝗虫约180只(约含能量2870kJ),正常情况下从中获取的能量值 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574kJ。(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
11. 链孢霉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常产生的一种竞争性真菌,具有危害范围广、繁殖快、防治困难等特点。研究人员从菌袋的污染部位挑取链孢霉孢子,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所得实验结果(即菌落直径,单位:mm)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杀菌剂种类
稀释倍数
100
300
百菌清
5.5
11.8
多菌灵
2.3
6.3
霉净克星
1.6
5.7
霉菌高效洁
1.4
5.3
链孢克星
0
4.4
克霉灵
0
3.5
CK
28.6
(1)图中除了 ______ 外,其余均需在燃烧的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步骤①为配制好的PDA培养基经 ______ 法灭菌后,冷却至不烫手(或50℃左右),实验组分别加入 ______ ,然后进行步骤②。
(2)接种②是使用 ______ 将孢子悬液用 ______ 法接种在培养基表面。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有 ______ (答出两点)。
(3)链孢霉虽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但因存在 ______ (答出两点)等缺点,研究者欲尝试分离纯化能抑制链孢霉生长的细菌,采用上图中接种方法,将分离得到的单株纯化细菌接种到接种有链孢震的培养基平板上培养3天,若某细菌和链孢霉之间存在拮抗线(两个不同的菌种相互抵御对方的侵入,从而在两个菌种之间形成一条深色线),则说明 ______ 。
12. 如表列出了4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其中↓表示切割位点;图1表示含目的基因的DNA结构与限制酶酶切图谱,其中β链为转录模板链;图2表示某质粒的结构与限制酶酶切图谱。现利用表中所列限制酶、图示目的基因和质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进而培育转基因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限制酶
BamHⅠ
Sau3AⅠ
BclⅠ
EcoRⅠ
识别序列
-G↓GATCC-
-↓GATC-
-T↓GATCA-
-G↓AATTC-
(1)运用PCR技术扩增图1所示目的基因时,需要选用的引物是引物B和 。
(2)为利于目的基因的定向插入和减少随意连接,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时应选用 两种限制酶,图2中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 。
(3)Ti质粒上的T-DNA具有可转移并整合到受体细胞 上的特性。培育转基因植物时,受体细胞可以是受精卵或分化的体细胞,而培育转基因动物只能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精卵,原因是 。
(4)转基因植物细胞经过 过程可培育成试管苗,运用的是 技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1)①②③④⑤都含有蛋白质,但并不是都含有染色体,蓝细菌、病毒没有染色体;
(2)③和④在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上的主要区别是④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3)①②④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①不含有叶绿体;
(4)⑤是无细胞结构的生物,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其核酸水解可产生4种核苷酸;
(5)①属于原核生物,③属于真核生物,①和③在细胞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①无细胞核细胞壁③有细胞壁
(6)①②④属于生产者,③属于消费者,⑤是病毒,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故选:A。
①属于原核生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②属于真核生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③属于高等动物,真核生物④属于植物,真核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⑤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一种核酸,不能独立生活。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需要学生准确了解常见细胞(生物)的特征,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
2.【答案】C
【解析】解:A、由题意可知,液泡中的H+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的,则途径Ⅰ中运输Na+的动力直接来自膜两侧H+浓度差形成的化学势能,A正确;
B、途径Ⅱ的运输需要经过膜的融合,因此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该过程需要消耗ATP,B正确;
C、途径Ⅲ中载体蛋白A运输Na+的过程为逆浓度梯度的运输,因此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
D、载体蛋白C活性减弱,会降低膜内外的H+浓度差,从而影响途径Ⅲ中Na+的外排过程,D正确。
故选:C。
由分析可知,盐胁迫条件下,H+浓度梯度产生的电化学势能可以帮助Na+通过载体蛋白A运出细胞,其方式是主动运输。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由图可知,B/b和D/d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自交后代出现BBDD的个体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而是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A错误;
B、植株的高茎和矮茎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其遗传遵循分离定理,因此自交子代出现高茎:矮茎=3:1的结果是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而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
C、花瓣形态由A/a控制,花瓣颜色由B/b控制,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该植株自交的子代有3(AA、Aa、aa)×3(BB、Bb、bb)=9种基因型,2(大花瓣、小花瓣)×2(红色、白色)+无花瓣=5种表现型,C错误;
D、通常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由题干和图可知,就花瓣形态和颜色而言,该植株(AaBb)自交子代中,无花瓣aa所占比例为14,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子代中的AABB、AAbb各占116,自交后代也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14+116+116=38,D正确。
故选:D。
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花瓣大小和花色的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自交共产生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由于花瓣大小是不完全显性,且aa表现无花瓣,因此共有5种表现型。
2、由图可知,B/b和D/d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中信息,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解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4.【答案】C
【解析】解:A、分析图甲,染色体在两个点发生断裂,使中间染色体区段BCD发生180°倒转后错误连接,造成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倒位,A正确;
B、图乙中每条染色体上具有两个染色单体,可知DNA复制,故过程①中发生了由染色质向染色体的形态转变,B正确;
C、观察图乙所示的染色体环结构正在联会,故最佳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错误;
D、若细胞按图示①②过程分裂,每个着丝粒上具有一条正常的染色单体,故所生的配子中有50%含有正常染色体,50%败育,D正确。
故选:C。
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四种类型。
2、分析题图丙可知:末端缺失的染色体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会出现“双着丝粒桥”结构。当两个着丝粒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则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配子因其细胞内该条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或重复而败育。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5.【答案】D
【解析】解:A、赤霉素能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能抑制种子的萌发,据此可推测,导致种子“沉睡”的植物激素是脱落酸,脱落酸在植物体中具有促进叶和果实衰老的作用,A正确;
B、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不仅仅是通过激素来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也会影响某些基因的表达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故植物会随“阳光和雨露”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调控基因表达及激素的产生和分布,B正确;
C、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叶子和果实的脱落,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故“瓜熟蒂落”时植物体内合成的乙烯和脱落酸的量都增加,C正确。
D、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但植物激素不能直接参与植物的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D。
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的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解:A、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也改变该地生物进化速度和方向,A正确;
B、由于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建立沙滩保护区、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渔业捕捞,均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进而可提高生态承载力,B正确;
C、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正确;
D、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濒危植物,最为有效的保护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即进行就地保护,而建立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的内容,D错误。
故选:D。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答案】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基质 PEP和C5 材料的新鲜程度、研磨是否充分、是否加入碳酸钙等 大于 ATP和NADPH 基本不变 仙人掌白天气孔关闭,降低环境中CO2的浓度对叶肉细胞内CO2浓度基本没有影响 细胞呼吸减弱,为苹果酸的合成提供的NADH减少,同时生成的ATP减少影响了PEPC的活化,使草酰乙酸生成量减少
【解析】解:(1)据图1可知,仙人掌叶肉细胞中CO2固定的场所在白天和夜晚有所不同,夜晚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白天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夜晚时仙人掌利用PEP固定CO2,白天时进行卡尔文循环,利用C5固定CO2。
(2)光合色素的含量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很大,在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影响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因素有材料的新鲜程度、研磨是否充分、是否加入碳酸钙等。
(3)白天较强光照时,仙人掌光反应速率较大,水光解产生O2的速率大于苹果酸分解产生CO2的速率。夜晚没有光照,叶肉细胞无法进行光反应产生ATP和NADPH,所以其不能进行卡尔文循环。
(4)据图可知,仙人掌白天气孔关闭,降低环境中CO2的浓度对叶肉细胞内CO2浓度基本没有影响,CO2固定生成C3的过程也几乎不受影响,因此C3的含量基本不变。
(5)夜晚,仙人掌叶肉细胞的细胞呼吸减弱,为苹果酸合成提供的NADH减少,同时产生的ATP减少,影响了PEPC的活化,使草酰乙酸合成量减少,进而导致苹果酸生成量减少。
故答案为:
(1)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基质 PEP和C5
(2)材料的新鲜程度、研磨是否充分、是否加入碳酸钙等
(3)大于 ATP和NADPH
(4)基本不变 仙人掌白天气孔关闭,降低环境中CO2的浓度对叶肉细胞内CO2浓度基本没有影响(5)细胞呼吸减弱,为苹果酸的合成提供的NADH减少,同时生成的ATP减少影响了PEPC的活化,使草酰乙酸生成量减少
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其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与气孔导度密切相关。据图可知,仙人掌叶肉细胞在夜晚气孔开放,通过一系列反应将CO2固定在苹果酸中,贮存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但其可以利用苹果酸分解产生的CO2进行光合作用。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黑色和灰色 灰色:白色=8:1 AAbb、AABB 不能 实验思路:选择P2和P3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后再随机交配,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若子代表现为黑色:灰色=3:1,符合假说一;若子代表现为黑色:灰色:白色=12:3:1,符合假说二
【解析】解:(1)若假说一成立,A1基因控制灰色、A2基因控制黑色、A3基因控制白色,则据实验一可知,灰色对白色是显性,即A1>A3,据实验二可知黑色对白色是显性,即A2>A3,据实验三可知黑色对灰色是显性,即A2>A1,综上可知A2>A1>A3,则基因型为A1A2和A1A3的小鼠毛色依次为黑色和灰色;实验一F1为A1A3,F2中灰色个体包括13A1A1、23A1A3,两者自由交配(配子为23A1、13A3),子代中有49A1A1、49A1A3、19A3A3,表现型及其比例是灰色:白色=8:1。
(2)若假说二成立,即毛色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A基因控制黑色,B基因控制灰色,A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达,则A-B-、A-bb表现为黑色,aaB-为灰色,aabb为白色,P3、P4黑色亲本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AABB;实验一和实验二的F1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无论是否独立遗传,子代表现型都一样,故仅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不能验证A/a,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3)从P1~P4四个品系中选择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证明假说一和假说二哪个成立,即验证是符合分离定律还是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P2和P3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后再随机交配,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若符合假说一,则亲代为A1A1×A2A2,子一代全为A1A2,表现为全是黑色,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代表现为黑色:灰色=3:1。
若符合假说二,则为aaBB×AAbb,子一代全为AaBb,表现为全是黑色,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代A-B-:A-bb:aaB-:aabb=9:3:3:1,表现为黑色:灰色:白色=12:3:1。
故答案为:
(1)黑色和灰色 灰色:白色=8:1
(2)AAbb、AABB 不能
(3)实验思路:选择P2和P3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后再随机交配,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若子代表现为黑色:灰色=3:1,符合假说一;若子代表现为黑色:灰色:白色=12:3:1,符合假说二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9.【答案】葡萄糖和氨基酸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电信号 大脑皮层 否 促进 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
【解析】(1)味细胞上受体的作用是识别,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所以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和氨基酸。
(2)兴奋在①处,即突触部位的传递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在②处,即神经纤维上传导形式为电信号,最终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甜味和苦味的感觉。该过程不叫反射,因为该过程末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参与)。
(3)据上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和“苦尽甘来”的生物学机制是: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促进脑干中苦味神经元兴奋的产生,进而让人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让人感觉不到甜味,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故答案为:
(1)葡萄糖和氨基酸
(2)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电信号;大脑皮层;否
(3)促进;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
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神经调节的知识解释有关生活现象的能力。
10.【答案】空间 正反馈 不能 因为蝗虫在独居与群居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切换只是引起了蝗虫相关遗传物质表达的改变,其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 散居 大于
【解析】解:(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作该种群的空间特征,沙漠飞蝗的散居型和群居型体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2)种群密度加大后,5羟色胺释放更多,种群密度进一步加大,这种增强最初发生的变化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3)只有群居型个体才可产生具挥发性的苯乙腈(可转化成剧毒氢氰酸)来警告鸟类,发生变化的蝗虫只是遗传物质的表达改变,但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不属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蝗虫的这种变化不能为蝗虫的进化提供新的原材料。
(4)群居型的蝗虫瞬间吞食完农作物,又快速转移到下一一个地方,因此粉红椋鸟主要捕食散居型蝗虫。一只粉红椋鸟每天摄人蝗虫约180只(约含能量2 870kJ),摄人量一粪便量=同化(吸收)量,粪便只占一小部分,正常情况下从中获取的能量值大于574 kJ。这里“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是个干扰项,对此题的解答没有实际意义。
故答案为:
(1)空间
(2)正反馈
(3)不能 因为蝗虫在独居与群居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切换只是引起了蝗虫相关遗传物质表达的改变,其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
(4)散居 大于
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特征: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此题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主要考查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处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基础性较强,难度较小。
11.【答案】配制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 等量不同种类、不同稀释倍数的杀菌剂 涂布器 稀释涂布平板 6种杀菌剂对链孢霉均有抑菌作用,其中100倍稀释的克霉灵、链孢克星的抑菌作用最好 污染环境,易产生抗药性 该细菌抑制链孢霉生长
【解析】解:(1)图中除了配制培养基,其余均需在燃烧的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培养基应采用湿热灭菌的方法,配制好的PDA培养基经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后,冷却至不烫手(或50℃左右),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杀菌剂的种类和浓度,实验组需分别加入等量不同种类、不同稀释倍数的杀菌剂后,进行步骤②。
(2)接种②得到的菌落在平板上分布较为均匀,因此是使用涂布器将孢子悬液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涂布在培养基表面的。表中数据显示6种杀菌剂对链孢霉均有抑菌作用,且克霉灵≥链孢克星>高效洁霉净≥霉菌克星>多菌灵>百菌清,其中克霉灵和链孢克星100倍稀释液平板培养基中已无链孢霉菌落长出。
(3)化学药剂的防治存在污染环境,易产生抗药性等缺点。题中信息表明拮抗线为两个不同的菌种相互抵御对方的侵入,从而在两个菌种之间形成的一条深色线,说明若存在拮抗线,该细菌可抑制链孢霉生长。
故答案为:
(1)配制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 等量不同种类、不同稀释倍数的杀菌剂
(2)涂布器 稀释涂布平板 6种杀菌剂对链孢霉均有抑菌作用,其中100倍稀释的克霉灵、链孢克星的抑菌作用最好
(3)污染环境,易产生抗药性 该细菌抑制链孢霉生长
灭菌的方法有:湿热灭菌,干热灭菌和灼烧灭菌等。接种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引物C BamHⅠ和EcoRⅠ 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染色体DNA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保持着全能性,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会随着动物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受到限制 脱分化、再分化 植物组织培养
【解析】解:(1)因β链为转录模板链,由图中RNA聚合酶移动的方向是从子链的5'→3',可判断β链的左端是3'端,引物的作用是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对于β链引物B可以引导合成目的基因序列,故运用PCR技术扩增图1所示目的基因时需要选用的引物是引物B和引物C。
(2)目的基因需要接入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用两种目的限制酶切割可将目的基因定向插入质粒,故为利于目的基因的定向插入和减少随意连接,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时应选用ECoRI、BamH两种限制酶;图2中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是标记基因,作用是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
(3)农杆菌细胞内含有Ti质粒,当它侵染植物细胞后,能将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的DNA)转移到被侵染的细胞,并且将其整合到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故Ti质粒上的T-DNA具有可转移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的特性。由于植物体体细胞全能性高于动物细胞,培育转基因植物时,受体细胞可以是受精卵或分化的体细胞,而培育转基因动物只能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精卵。
(4)转基因植物运用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培育成试管苗,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依据的原理是细胞具有全能性。
故答案为:
(1)引物C
(2)BamHⅠ和EcoRⅠ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3)染色体DNA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保持着全能性,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会随着动物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受到限制
(4)脱分化、再分化 植物组织培养
引物的作用是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农杆菌细胞内含有Ti质粒,当它侵染植物细胞后,能将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的DNA)转移到被侵染的细胞,并且将其整合到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种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中,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答案,共10页。
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共8页。
202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