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东城高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北京东城高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共11页。
2021北京东城高一(上)期末
语 文
2021.1
本试卷共6页,1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彼此天天见面,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这“社群”里人们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A】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熟悉的人不必通名报姓,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足够“报名”。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起因是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B】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可以面对面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文字所能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苛求文法,因为有很多辅助表情可以补充传达情意。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误会,所以不好。可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所以,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它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能够彼此直接接触的乡土社会,为什么舍弃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表达;而表达的结果也须使对方明白所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因此,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另一方面,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没有这种经验便不会懂。除了用声音作象征的“特殊语言”,其实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还有很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C】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熟人中的眉目传情“指石相证”,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取材于费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面对面的社群”是个熟人社群,人们在生活上互相合作,不必见面便知对方是谁。
B.文字的“走样”是指在异时异地对文字的理解很难尽合于它所记录的当时当地的情意。
C.“行话”作为一种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由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构成其象征体系。
D.在乡土社会中可以使用表情或者动作来实现交流,文字和语言都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
2.请将下列三段文字的序号填入文中对应位置。(2分)
(1)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2)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3)在广西的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
【A】 【B】 【C】
材料二
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时受到了时空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富于学习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这必须依靠时间中的桥梁——记忆来打破个人今昔之隔。人的学习有一个象征体系在帮忙,其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要用词来表现,于是靠着词,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如果“词”的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在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ー定有“文字”。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乡土社会的生活很安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他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
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外在的象征,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乡下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
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因此,中国如果是多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文字的发生另有它的背景。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人和人的情意传达,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于是诞生了文字打破这种阻碍。
B.和人相比,其他动物欠缺以一套自身行为方式为模型,来改造本能方式的过程。
C.“词”作为象征体系的一部分,能帮助人学习,“词”可以不是文字,只是语言。
D.在定型生活中,人们因为觉得记忆多余,所以靠生理习惯适应日复一日的生活。
4.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10题。(共15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节选)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风雨兴焉 兴:起
B.金石可镂 镂:雕刻
C.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D.君子不齿 齿:羞耻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神明自得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B.筋骨之强 凌万顷之茫然
C.吾未见其明也 何为其然也
D.则群聚而笑之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蚓无爪牙之利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今之众人
D.道相似也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段选文都是论述性文字,都先批判错误观点,再提出自己主张。
B.荀子认为获取知识要做到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且必须用心专一。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中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
D.两段选文形式上整句与散句结合,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1)(2)题。(5分)
(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选段是针对 来论述的;《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选段是针对 来论述的。(2分)
(2)上述两个选段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5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
(1)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所说的“礼”的内涵。(3分)
(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道,“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请结合最后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2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八个意象,抓住深秋景物特征,营造阔大明净的意境。
B.颈联点明诗旨,诗人在“悲秋”中慨叹羁旅漂泊、暮齿衰疾,自怨自艾。
C.尾联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更因病断酒,悲愁难遣。
D.本诗前四句景,后四句情,八句皆对,一气贯穿,只觉悲凉,不嫌呆板。
13.本诗尾联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两处运用的共同意象是什么?简要说明这两处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5分)
14.本诗是杜甫客居夔州时登高所作,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就本诗写一则短评,150字左右。(5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大地血脉
①汽车飞驶于湘南山水间,望见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山峦起伏,江河奔流,田畴葱绿,万物生机,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走在高速公路上,我往往醉心于两旁的绿树、花圃和各色景观。刘鹗的《老残游记》,写老残去济南,“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我读过这段便不能忘记,只因喜欢那路上的景致。似乎叫音乐家激情澎湃的并不是五线谱上的线条,而是线条间忽上忽下跳跃的音符。人们奔驰在坦途时总会不自觉地忘记道路,正像脚上最舒适的鞋也会叫人完全忘记。实则却是有了路,才有路边无穷变幻的景致;有了五线谱上的线条,音符才会各安其位澎湃激荡。
②我多次去过湘南,都会去拜谒柳宗元和秦观遗迹。这回又去了。柳宗元贬谪永州是一千二百年前,他那首妇幼皆知的《江雪》便是在潇水边上写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这首诗的字缝里,后人读出它藏头四字:千万孤独。永州去京师长安,去故里山西,都太遥远了,岂能不孤独!但柳子是位哲人,独与天地共往来。他不但能把孤独生吞到肚子里去,诗文中还常见闲适与放达。柳子的“永州八记”是散淡优容的,他的诗作也不喜作悲苦之声。他在《溪居》中写道:“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诗人说自己久为朝廷官职所累,幸而被贬到南夷之地来了。永州人烟稀少,仰天放歌,多么惬意!我想柳宗元骨子里应是充满骚怨的,只是刻意叫自己忘情于山水罢了。
③柳宗元之后近三百年,秦观贬谪永州邻地郴州。秦观与柳宗元性情迥异,柳子偏于沉潜,秦氏则情形于言。秦观到了郴州,便悲叹“人共楚天俱远”“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人到郴州,想“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都很难了。他的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亦是愁肠万种。古人流寓客乡的孤独虽各有遭逢际遇,然山高路远会令孤独雪上加霜。辛弃疾站在赣州郁孤台上,一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只是说了遥远,孤独便油然而生。
④千百年来,先人们都梦想化天涯为咫尺。与日逐行的夸父走得最快,河渭之间在他脚下不过三两步。《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也颇能行走,虽豪迈不及夸父,也能日行八百里。然而,这都只是千古沉梦。古人写快的诗句,想得起的真是寥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所写飞马之快,只是文学夸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样也是诗人的浪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与其说是旅程之快,毋宁说是思乡之切。
⑤慢而愈远,远而愈慢。古人对遥远的喟叹,却俯拾即是。晏殊有词说:“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固然离人无处寻觅,更奈何大地太辽阔了。张若虚想着北方到南国,远得叫人断肠:“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天高地远而行道迟迟,万端愁绪便随地而生。故而欧阳修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陆机说“悠悠行迈远,戚戚忧思深”。
⑥我有时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常常会想象先人的旅途之苦。当年柳宗元古道瘦马从京师赴永州,入湘后也许就是沿着今天高速公路的线路走的。我们车轮此刻辗过的地方,说不定印有柳宗元那匹瘦马的蹄痕。他在路上走了几近一年,风餐露宿,车马颠簸,困苦劳顿。想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突然感觉到某种荒诞。今日高速公路上的电光石火,当年柳宗元的车马辚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体验。假若我以超光速飞奔在超车道,柳宗元慢吞吞走在行车道,我会因时间倒流而同他相遇。那一刹那,他还来不及瞥我一眼,我已像幻影般一闪而逝了。
⑦我这回往湘南去,随身背着一本《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书上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天地间有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盘古倒下后身躯化为五方名山、四肢变成大地四极、肌肉变成肥沃的土地、经脉变成无数道路……而神的初民仍在路上不断求索。直到秦始皇时,五尺官道才逐渐遍布九州,同辙之车吱吱呀呀开辟了新的纪元。
⑧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人说,要有高速公路,就有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把东西南北贯通起来,天堑变了通途。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就像村东头到村西头。人称高速公路为动脉,大地便血脉充盈了。
(取材于王跃文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把孤独生吞到肚子里去 生吞:生硬地接受
B.想得起的真是寥寥 寥寥:指诗句很多
C.万端愁绪便随地而生 随地而生:随空间距离产生
D.高速公路上的电光石火 电光石火:形容车速度极快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作者将路比作“五线谱上的线条”,将路边的景致比作“音符”,意在说明高速公路的重要性。
B.第②段和第③段比较柳宗元和秦观流寓客乡的经历,突显“山高路远”带来的消解不去的巨大孤独。
C.第④段借神话传说、小说诗歌中先人“化天涯为咫尺”的事实,表达作者对追逐梦想的肯定和赞美。
D.第⑤段引用大量古诗词,表现古人对距离遥远的喟叹是相似的,使文章的语言凝练雅致,富有诗意。
18.作者在结尾说“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请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的作用。(4分)
19.如何理解文章题目“大地血脉”的含义?(5分)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和解”是指双方不再争执或仇视,归于和好。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和解”,消除矛盾与误会,化干戈为玉帛;甚至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与挣扎,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请以“和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或见闻,不少于700字。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1北京东城高一(上)期末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1. C
2. ①、③、②
3. D
A.人和人的情意传达,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于是诞生了文字打破这种阻碍。
4.费孝通不赞成把文字下乡简单化。
理由:(1)根据材料一,空间角度①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人与人可以直接交流(语言,动作,表情),不需要文字(1分)②文字能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是有缺陷的,(1分)(2)根据材料二,时间角度,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1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0分。
5.D
6.B、
7.D
8.A
9.
10.第一个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如果没有概括,具体写出“积累“坚持”“专心”三项内容给1分;如果没有答全,不给分。如果只答“方法”或“态度”,后面第二个填空正确,则此空不得分;如果第二个填空表述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则两空合起来给1分。
第二个填空“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或: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核心词是“耻学于师”(或“师道不传”不写“社会上”或“不良风气”也可给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师学习的标准”没有结合选段内容不得分“要不耻下问”“要不耻相师”改变选文的论述中心不得分求高
(2)相同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1分)
《劝学》选段用了三组对比:第一组以“积"与“不积作对比,两者结果不同,从而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第二组用舍”与“不舍”作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第三组以蚯蚓的“用心ー”和螃蟹的“用心躁”作对比,说明专心的重要性。(任选一组分析即可,1分)
《师说》选段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述:第一组以“古之圣人”从师而向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第二组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作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第三组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作对比,掲示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现象(任选一组分析即可,1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5分)
11.(1)
①礼的本质是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1分)【第一则第四则】②礼可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人应该主动克制自己服膺礼;(1分)【第二则、第四则】③治理国家应该靠礼让,不应靠法约束。(1分)【第三则第五则】
补充说明:①三个要点分别扣住礼与仁的关系、礼对个人的作用、礼对治理国家的作用谈,一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②每个要点答出一个点即可,但第③个要点如果只提“不应靠法约束”得分,因为没有体现出与“礼”的关系。
(2)维持礼治秩序需要教化百姓“克己复礼”(1分),而不是依靠审理诉讼。(1分)
补充说明:①分别结合两则材料,各占1分,但如果没和《乡土中国》选文关联则扣1分。②第一则重点谈“克己复礼”,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亦可,意思对即可;第二则重点谈“不能依靠审理诉认写不能依靠法律、刑罚等即可,意思对即可。
学生例:11.(5分)(1)(3分)礼是仁德的表现。用礼约束一个人,才能使人真正做到君子。要用礼治国。礼是一种道德标准,人应当处处用礼约束自己,行为合乎礼才能使到仁。遵守礼,使人信服。
(2)(2分)维持礼治,应当教化,让人“克已复礼”自觉遵守礼,使人信服,也保证秩序稳定,而不能通过“折狱”这种强制手段,让人一时不破坏秩序,而内心不认同秩序。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12.B
13.答案要点·①共同意象:白发(1分)·
②抒情方式不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直抒胸臆(1分),表达了年老漂泊、潦倒多病的愁苦之情(1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间接抒情(1分),借用古代的人和事(或:通过自嘲早生华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感慨(1分)。
学生例:13.(5分)三者都写到了”白发”这一意象,但《登高》中的白发直接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疾病缠身,孤古无依的悲愁: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间接抒发了诗人想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但可惜壮志又难酬。
13.(5分)共同意象是花白的头发:“繁霜鬓”“华发”。《 登高》中此句直接抒情,描写自己因忧国伤时,贫病交加而感到痛苦,悲伤,表现诗人一心为国的情感;《念奴娇》中此句间接抒情,说自己来到三国旧地,都要觉得自己人生短暂,已添白发,即事咏怀,表达了诗人因无法报国,壮志难酬却已衰老,人生短暂的感慨
14.本诗是杜甫客居夔州时登高所作,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就本诗写一则短评,150字左右。(5分)
学生例:《登高》以哀景写哀情,触情于景,情景交融。秋风萧瑟、猿啸悲鸣,营造出晚秋萧瑟的气氛。大雁飞回而自己却客居他乡有家难回,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无奈。无边的落叶掉下,长江滚滚而来,给人一种压迫感。落叶衰老掉落,便诗人联想到自己已是人生暮年,却功业未尽,更觉凄凉落寞,诗人将自己置于阔大的情景中衬托了自己的渺小与无力,以晚秋悲凉之景写自己内心的凄凉,读之亦觉伤感
14.(5分)本诗前两句写景。运用了“风”“天”“猿” “鸟”等意象,将深秋之物的悲凉体现出来,借此景来渲染凄凉,悲壮的情感,为全诗“悲”的格调奠定基础。第二句描写深秋时树叶纷纷落下,长江依然汹涌滚动的场景。将生命的衰落与自然的永恒形成强烈反差,更突显出生命轮回,自然永恒的哲学思想,这两句情景交触,以悲景写悲情,更加突显出了诗人悲怆之情。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16.B
17.C
18.答案要点结构上,与开头“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首尾呼应(或与上文“《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内容呼应),深化主题,使含义深刻。(2分)内容上,类比盘古开天辟地,通过写人类修建高速公路使天变通途、使世界成为地球村,赞美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2分)
评分细则:结构上:与前文呼应1分(与开头“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首尾呼应,或与上文“《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内容或与“秦始皇时,五尺官道才逐渐遍布九州,开辟了新的纪元呼应);深化主题(结尾段),使含义深刻1分。内容上:又开辟新天地表达的内容主旨1分(类比盘古开天辟地,通过写人类修建高速公路使天堑变通途、使世界成为地球村,)表达情感1分(赞美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或赞美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注:赞美高速公路、赞美科技创新不得分。
19.评分细则:①人的路/古代的路/道路(1分)(但宽泛的说“交通”不得分)·不便、颠簸、遥远、难走·阻碍了人与亲人、故土之间的情感联系、血脉贯通·产生难以消解的孤独(共3点,答出任意1点即给1分)·②高速公路(1分)·贯通世界各个角落/大地被连成一片/连接大地/使大地连成一片/遍布各处/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使天堑变通途·便于人们出行、观光旅游/交通便捷·拉近人们与故土的距离/使人不再苦于距离之远/疏解思乡之情·让地球充满生机·成为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共5点,答出任意2点即给2分)字
学生例:19.(5分)大地血脉是指地面上各种“路”,以前是山路,水路,土路,人们感受到的是无尽的思乡和孤独,也曾畅想风驰电掣,而如今,高速公路遍布,城市日新月异,人们的情感和体验也大大改善。路连接的,不仅是距离和地点,还有人心,还有古今,这些变化使我们感受到建设的神奇与重要性,这也体现了大地血脉的重要性。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0.1.和解(一上)
恍了下神,我脚下一打滑,一个趔趄。倒在地上。
西藏的天的确很美,空明阔远。仿佛真的有净化心灵的功用,随手打开包里的水胡乱的浇在头上,我才接起一旁一直响个不停的电话,是老黄。他一上来就破口大骂,企图骂醒我,让我乖乖滚回去。“不就是中考失利吗?你还真学人家文艺青年跑到西藏去净化心灵,我告诉你这期广播剧如果丢下我一个人,你看我怎么收拾你。”老黄比我大不了几岁,是个职业作家,竟会写些让女孩子哭的东西,我这个业余时间做做后期制作的,曾和他合作过几期广播剧,播出在即,我一个人临时跑路确实是有几分不道德。
逃避现实的感觉很爽,可爽完了就要付出代价了。
西藏的风光,西藏的风尖锐而和缓。吹得我脑袋发凉,远处金灿灿的太阳,除了散发我抓不住的光之外,丝毫温暖都不给予。我后背硌的生疼,换了个姿势,碰掉了一旁的氧气袋,我赶紧抓住。一旁的老黄仍在喋喋不休地念叨。却缓和下来。“没必要,真的没必要,中考没考好,大不了重新开始,怎么一声不吭跑去西藏了?你爸说的话也不要放在心上,都是气话……”我脑中却突然想起一句电影台词:接受不了自己一无是处的人是我自己。
所以很有必要。
西藏的夜,温暖柔和,街边小店都还未打烊。人们借酒倾诉生活的苦闷,年轻的人来到这里来寻找某种启发,支撑他们继续回去生活的勇气。随意挑了一家酒馆坐下,一个青年长发男坐在我对面,他独自灌了几杯酒后便开始哭泣。有人注意到,他却没有人过来,谁都需要一个人哭泣的时候。老板端了一杯汽水儿给我笑着对我说“未成年人,不许喝酒哦!”我笑着应下了。
喝醉的人出去,郁闷的人进来,人们相互倾诉,然后拥抱。抱团取暖是人类的本能。远处抱着吉他的流浪歌手仍在闭眼吟唱:“借我十年,借我亡命天涯的勇气。”
对面的长发青年哭完了问我说有没有纸,我把电脑上最终剪辑的小片发给老黄,从包里掏出一包纸递给她,长发青年擦完鼻涕,便凑过来问我来西藏做什么。
我说:“与自己和解。”
我坐上绿皮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回到家填报了与自己分数最相近的高中。那部电影里还有一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若一切尚未定局,不如与自己和解,开启新征程。”
【简评】
本文情节流畅,“和解”的过程推进的较为自然,内容充实紧凑;语言洁净老练,富于表现力:与自己和解的故事中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挫折、担当的思考,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2.和解(一中)
江南的细雨如丝线,细细密密不断下着,如人的愁绪。我看着师父坐在板凳上,一遍遍抚磨着那把油纸伞,桐油的香氤氲在空气中。
我们是这座小镇上唯一一家伞铺,师傅是油纸伞手艺的传承人,一辈子努力做伞,只是现在他已老了不少,鬓边的白发越来越多,制伞骨时,手也会不住颤抖,年年岁岁,他最常说的话已从“今天的伞做了几把”变为“我老了,快干不动了。”师傅似乎已不像几年前那样,每日都有无限的精力做伞。
那日,又逢秋雨,门前依旧无人来,只有雨点打在石板路上,激起极小的水花。师傅忽然翻出一把伞“你看”,这是几十年前我做的伞,这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好的伞了。“他苍老的手缓缓撑开伞,一股桐油混着木头的暗香弥漫开来,精致的纹理,工整无比的伞骨,那一朵花缀在油纸伞上,蝴蝶都会忍不住飞来。我跟师傅学了几年伞,他总说好的油纸伞要有匠人气。看着这把伞,我终于体会到了。
这把伞如一位亭亭少女,只在我眼前伫立了一会,却让我不住回想。我想,师傅对这把伞一定倍加珍惜吧。
有一天,店铺门口忽然多了人,他们称是省博物馆的代表,想拜访师父。谈话过程中,他们表达想要那把油纸伞,说深知老师傅手艺精湛,那把油纸伞更是独一无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过几年它就要变成文物了。
师傅没说话,把代表打发走了,我以为他会像以前一样,十分果决地说不,可没想到这次,他在门前坐了一晚,望着皎洁的月色,竟犹豫了良久。
过了几天,我见师傅心情郁闷,便带他出去走走。江南的小镇不大,却也有小桥流水。细雨将小镇笼上薄纱,船舫在秦淮河上摇晃着前进。
我们转着伞伫立,路过的孩子问:“妈妈,这是什么。”“这是油纸伞,不中用的,又贵又不好用。”
一句话刺痛着我们的心,想想伞铺门前冷落,以及终日不见客人的一日日,师傅似乎想到了什么,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
又一日,博物馆代表来,师傅没有像从前一样拒绝,而是把伞交给了代表。“这伞经历无数江南的雨,在几条巷间流转,如今应有个好归宿了,我努力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让人记住伞吗?”师傅笑了,仿佛伞是自己的孩子。
天晴了,小镇难得日出。那一刻世间万物仿佛握手言欢。
【简评】
本文情节设置合理,推进自然,且有一定的波澜,内容充实;语言简洁生动,与所描写的内容相得益彰。油纸伞师傅由拒绝到接受的和解过程,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工艺传承问题的深刻思考,有思维力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北京东城高一(下)期末语文(教师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26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北京东城高一(下)期末语文(教师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北京东城高一(下)期末语文(教师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