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北京丰台高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北京丰台高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试卷01
    2023北京丰台高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试卷02
    2023北京丰台高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试卷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北京丰台高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北京丰台高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北京丰台高一(上)期末
    语 文
    2023.01
    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
    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孟子·尽心上篇》有;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是说舜做了皇帝,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孟子所回答的是这种冲突的理想解决法,他还是想两全,所以想出逃到海滨不受法律所及的地方去的办法。他这样回答是可以的,因为所问的也并非事实问题。另一个地方,孟子所遇到的问题,却更表现了道德标准的缺乏普遍性了。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的回答是:“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材料二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道德感。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叫子,罚球。
    ……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我在前几篇杂话中已说过,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当然,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1. 下列古诗文中,不符合材料一画线句表述观点的一项是( )
    A.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B.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咏荆轲》
    C.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魏徵《述怀》
    D. 同言而信,则信在言前;同令而行,则诚在令外。——吴兢《贞观政要》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忠君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所以古之忠臣,多只忠于一姓王朝。
    B. 舜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和弟弟,因为君王也应先完成私人间的道德。
    C. 在差序格局中,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人伦而存在,说明传统道德认同“大义灭亲”这种行为。
    D. 乡土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关系”要素会影响人们对事情本身是非曲直的判断。
    3. 根据材料二阐述的理念,下列对乡土社会中某些现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犯了罪,他的父亲和老师难辞其咎,说明在古代社会中,“株连”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被认可。
    B. 乡村里负有调解责任的长老、乡绅拥有类似球场裁判的权力,他们做出的调解均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C. 如果村中出现了丑闻,乡村里的长老、乡绅在调解时,可能会帮忙遮掩,力图息事宁人,避免事态扩大。
    D. 坏的行为可能合法,所以人们更喜欢依乡俗村规进行治理,对现代的司法制度、司法体系并不完全认同。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待贪污等违法问题,很多人会因涉事主体与自己关系的不同而持双重标准。
    B. 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无讼”是一种受到普遍认可的较为理想的状态。
    C. 为实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乡土社会原有的传统观念。
    D.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代表新司法制度的司法处实际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
    5.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在中国乡土社会中,道德和法律在社会矛盾冲突中的适用情况。
    二、
    (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劝学》(节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文段二 《师说》(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 B. 而闻者彰 彰:清楚
    C. 士大夫之族 族:家族 D. 君子不齿 不齿:看不起
    7.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皆出于此乎 其曲中规
    B. 句读之不知 取之于蓝
    C. 小学而大遗 顺风而呼
    D. 问之,则曰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段一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它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还可以使人善于借助外物,弥补自身不足。
    B. 文段二慨叹从师的风尚久已失传,当今之人不懂得句读,因而无法解惑,又耻学于师,所以日益愚蠢。
    C. 文段一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以整齐的排偶句为主,适当加入散句,使文气流畅。
    D. 文段二运用对比手法论证“耻学于师”的危害;以散句为主,用慨叹、质疑等语气,表达出充沛的情感。
    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日喻①
    苏轼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②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③,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其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作者任徐州知州。②相:像,相像。③肆:手工业作坊。
    10.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②而人之未达也 达:通晓
    ③或莫之见而意之 意:意图
    ④未有不溺者也 溺:遭水淹
    ⑤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之:助词,取独
    ⑥岂有既乎 乎:语气词,呢
    ⑦问于没人 于:介词,
    ⑧以其言试之河 以:连词,因为
    A. ①②⑤ B. ①③⑧ C. ②③⑦ D. ④⑥⑧
    11. 为下列句子补充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眇者)扣盘而得其声。
    B. 亦无以过于盘(喻日之状)与烛(喻日之光)也
    C. 莫之求而(人)自至
    D. (余)作《日喻》以告之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很难求,“未尝见而求之人”“即其所见而名之”“莫之见而意之”,都是错误的求道方法。
    B. 作者引用孙子和子夏的话解释“致”的内涵,“致”意味着争取主动,通过努力学习,自然得“道”。
    C. 南方人“生与水居”,北方人“生不识水”,并不是造成他们都学潜水而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D. 作者认为“以经术取士”比“以声律取士”弊端小,劝勉读书人要像吴彦律一样“务学”“求道”。
    13. 《日喻》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以形象的比喻,逐层推进,阐明“求道”之理。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
    14.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躬____________ ②逮____________
    (2)请概括选文中孔子关于“言”与“行”的主张,并且联系现实生活或阅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赤壁赋》中,“客”慨叹自己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羡慕江水永恒无尽:“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2)《登泰山记》中,作者描绘了日出后绚烂壮美的景色:“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明确择师标准的语句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亡国之愁的深重绵长。
    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谢池春·壮岁从戎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①。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注】①化用杜甫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儒冠”指代儒生。
    16.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阵云高、狼烟夜举”写出战争气氛之紧张,反衬词人意气之盛。
    B. “朱颜青鬓”,以红润的面庞和乌黑的头发凸显词人当年的勃勃英姿。
    C. “漫悲歌”的“漫”字为“不受拘束”的意思,表现词人的洒脱。
    D. “望秦关何处”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失地,却愿望落空的沉痛心情。
    17.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是气吞残虏”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词人昔日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气概。
    B. “笑儒冠自来多误”以用典手法,表达词人对儒家思想和儒生的藐视和讥讽。
    C. “功名梦断”两句,写词人建功立业的梦想破灭后,隐居吴楚,泛舟优游之乐。
    D. 词末三句,将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激愤之情。
    18. 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写道:“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陆游以这首词鸣不平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写出两种,并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岩画
    鲍尔吉·原野
    ①大雁山上有岩画。吉雅泰对我说:“老师你是专家,咱们看看去吧!”专家帽子像云彩在天上飞,我哪里是什么专家?看看热闹吧。“看!”吉雅泰介绍,“石头的图画。”这些人像青蛙,如缴枪的兵丁,他们举着胳膊、蹲马步。除了人,还有鹿和花朵,花形显然是对萨日朗花的摹写,花瓣用力弯曲着,但下面没小花。
    ②“这些岩画是什么年代的?”我问吉雅泰。吉雅泰偏头向天空看,好像云上有答案。“专家说,匈奴时期或者新石器时期。”我笑了,这个专家看来不怎么专。匈奴跟新石器在时间上离太远了,它们并不是周一和周六的关系。“哪儿的专家?”我问。“哎呀,哪儿的都有。”吉雅泰手指遥远的天边,“全国各地的都有。他们一拨儿一拨儿来,还有80多岁的专家,人扶着走路。他们照相、摄影。岩画有被偷走的,你看。”吉雅泰指一块石头,缺了一尺见方。“电锯割的。”吉雅泰说。
    ③这么拉风的岩画我要好好瞧瞧。猪血般的岩石上,留下了灰白色的图案,线条流畅,笔触稚拙。我差不多变成专家了,流畅稚拙,是评论家爱说的话。这些岩画分布在方圆30米内的七八块岩石上。我发现一幅岩画半成品。这只鹿,光有两条前腿和一只尾巴,少后腿。可能创作刚到一半,敌人突袭,岩画家投笔从戎,甚至战死也有可能,留下了半幅画。一般说,史前人士没这么不认真的,是残酷的战事让他们中断了心爱的创作。
    ④“老师,你判断这是什么时期的岩画?”吉雅泰问。“唔,”我用手摸了摸岩画,说,“我看跟红山文化属一个时期。”
    ⑤“啪、啪。”大雨点摔在石头上,听得清响声。石壁开放一朵一朵颜色更深的花,图案更清晰。头顶晴空,哪来的雨呢?吉雅泰指北侧山下,铁灰色的浓云匍匐而来,和落叶松林接上了。“下山吧。”他说。我跟他急匆匆下山,奔一个孤零零石片垒的房子而去。进了这间房子,衣服全湿透了。
    ⑥石房子是一位老羊信的家,他叫虎其吐,眉梢各有一点眉毛,这是长寿的象征。虎其吐老人用干松枝拢火,松香味随毕剥声弥漫屋里。他有80岁,目光灵活,也清澈。虎其吐听说我来看岩画,说:“你真喜欢这个吗?”我说:“不懂,看一看。随便看一看啦。”老汉看了我一会儿,他眼光里有儿童式的顽皮,或者说带一点点嘲讽。他说:“我看你是诚实的人,我要告诉你实话。”
    ⑦我和吉雅泰光着膀子,拎衣服烤,不知他要说什么实话。老汉拿树枝拢火,说:“那些岩画是我画的。”他画的?我不知所措,吉雅泰眼珠几乎要滚出来掉到火堆里。我们邂逅了一位史前岩画作者?
    ⑧他见我们不信,搬来一个木箱,“哗啦”扣地下。里面有凿子、锤子和灰白的石块。他说:“先用凿子凿出花纹,人的花、鹿的花,再用石头在花纹上蹭,岩画——”他摊开一只手,另一只手握着凿子,“——就出来了。”他看我们还是不信,从炕头的白毡子底下拿出两块赭石片,石上有青蛙式的小人和鹿形。“我画的。”虎其吐老人用皲裂的手指自己鼻子。
    ⑨我俩拿过石片看,和山上的一模一样。老汉又拿出一块石片,在地上凿——“咔咔咔”,圆形的头;“咔咔”,两个白点是眼睛;“咔——”,接下的方形是身子、胳膊。我倒吸了一口气。世上固然有许许多多人所不知的秘密,但眼前这个秘密太出人意料了。
    ⑩“您是岩画爱好者吗?”我问。我不好意思管他叫骗子。“不爱好,”老汉摇头,“是没办法。”“什么没办法?”“真的岩画,我们这里有,”老汉拍地面,“有人炸,有人用电锯割。没办法,我弄假的掩护真的。”
    ⑪外边雨停了,虎其吐老汉领我们上山。老汉拿小铲子在一块石头下挖土,挖了约有一尺深,石壁露出湿润的岩画,图案跟山那边的差不多。如果一定要比较,我只好说这个看着更真实。
    ⑫这是真的岩画,老汉说。真的不多了。我从山下背土,背烂了两个筐,统共有100多筐土吧,把这些岩画埋上了。堆上土,踩结实,过半个月就长草了。我最怕下大雨,土冲跑了,岩画又露出来,还得背土。
    ⑬“你保护岩画是为了什么?”我问。“岩画是有灵魂的,”他诚恳地说,“岩画的灵魂夜里出来溜达,有人见过的。土埋着也不影响他们溜达。这些人古代生活在这个地方,死后,灵魂被吸在石头上。他们想看看河水,看看草地上的花,闻闻牛粪的味。月亮下面,羊群在圈里互相挤着,可好看了。鱼在河里跳,像有人一样。这些灵魂看了这些东西,心里不惦记了,回山上接着睡觉。外边的人拿炸药炸下来的岩画卖钱,电锯割,灵魂受不了,会给这儿带来灾难。”
    ⑭我们走到山头那边——我称之为虎其吐岩画工作室,他的作品被雨浇过,愈发稚拙。他拿烟袋锅指缺肢的鹿说:“还缺两条腿。我腰疼,要不早把腿画上了。”
    ⑮我摸摸老汉的画,心里说,我摸到了人类物质文化非遗产,遗产在土里埋着呢。我问他:“你画的岩画没有灵魂吗?会不会半夜到处走?”“嘻嘻……”他摊开双手,笑得露出稀稀落落的牙齿。“我的手,抓牛粪、给羊接生,怎么能画出有灵魂的东西呢?”
    (有删改)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线条流畅,笔触稚拙 稚拙:幼稚而笨拙
    B. 目光灵活,也清澈 清澈:清透而明澈
    C. 邂逅了一位史前岩画作者 邂逅:与陌生人不期而遇
    D. 我弄假的掩护真的 掩护:保护起来不使人知
    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专家们”推断岩画的年代与后文的真实情况形成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性与批判性。
    B. 第③段中写岩画“半成品”显得“不认真”,是作者为后文该岩画为“伪作”设的伏笔。
    C. 第⑥段中“儿童式的顽皮”和“嘲讽”写出老汉对藏有秘密的自豪感及对专家们的嘲笑。
    D. “怎么能画出有灵魂的东西呢”,通过反问强调了虎其吐老人创作岩画的技艺并不高超。
    21.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22. 虎其吐老人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五、
    23. 语言基础运用
    ①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②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③《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④方,指社会。⑤公元三、四世纪,道家学说再度盛行,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⑥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⑦读杜甫和李白的诗,可以从中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⑧这两位伟大的诗人,生活在同一时期,在他们的诗里同时表现出中国思想的这两个主要传统。
    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____________。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句加点的关联词使用不当。 B. 第⑤句中的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C. 第⑥句“约略”可换成“依稀”。 D. 第⑧句加波浪线的语句无语病。
    (2)根据语境,补写第2段横线上的内容。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面对熟悉的人、熟悉的景物,或重复熟悉的生活轨迹时,往往会忽略身边的美丽。请写一段文字,描写你身边的一道美丽的风景。要求:思想健康,描写生动,不超过150字。
    25. 有一首歌唱道:“每一个真实现在,都曾经是你幻想的未来”,“所谓未来,就是现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不超过150字。
    26. 作为中学生,当你读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有怎样的触动和感受?请就此写一段小诗或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不超过150字。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7 按要求作文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承载3名航天员升入太空。邓清明作为此次的航天员之一,备受世人关注。邓清明于1998年就已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却一直与飞天梦擦肩而过,但他依然25年如一日坚持训练。这25年是一个漫长的追梦过程,他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为迎来飞船发射的一瞬。
    请以“漫长与一瞬”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8. 按要求作文。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承载3名航天员升入太空。邓清明作为此次的航天员之一,备受世人关注。邓清明于1998年就已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却一直与飞天梦擦肩而过,但他依然25年如一日坚持训练。这25年是一个漫长的追梦过程,他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为迎来飞船发射的一瞬。
    请以“与____________擦肩而过”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一、
    【答案】1. A 2. C 3. B 4. D
    5. (1)在差序格局社会中,道德和法律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具有伸缩性。
    (2)在差序格局社会中,当有矛盾冲突时,时常用道德教化来调节。
    (3)在乡土社会的蜕变中,法律开始给人们,特别是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一种新的保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体现的是团体道德的缺乏,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
    而司马迁所谓的不论亲疏贵贱,都一切都根据法律来决断,法律就是唯一的标准。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理解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C.“说明传统道德认同‘大义灭亲’这种行为”错误。“大义灭亲”是指用统一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所有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人犯了罪,也要按照法律来决断。而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所有的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所以传统道德并不认同这种所谓的“大义灭亲”的行为。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理解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B.“他们做出的调解均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错误。由原文“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可知,是双方时常就“和解”了,而不是均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理解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D.“使得代表新司法制度的司法处实际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错误。由原文“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可知,是在乡下人的眼中,代表新司法制度的司法处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但不一定是现实。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中国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知,在差序格局社会中,道德和法律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具有伸缩性。
    由原文“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可知,在差序格局社会中,当有矛盾冲突时,时常用道德教化来调节。
    由原文“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可知,在乡土社会的蜕变中,法律开始给人们,特别是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一种新的保障。
    二、
    (一)
    【答案】6. C 7. D 8. B
    9. (1)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2)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族”,类;句意:士大夫这类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解释为“语气词,表示推测的语气”;句意: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其”解释为“代词,它的”;句意:那么它的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B.“之”解释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不知道句子停顿。
    “之”解释为“代词,它”;句意:从蓝草里提取的。
    C.““而”解释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句意: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而”解释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句意:顺着风的方向呼喊。
    D.“则”解释为“那么,就”;句意:问他们,就说。
    “则”解释为“那么,就”;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当今之人不懂得句读,因而无法解惑”曲解文意。由原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可知,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假”,凭借;“水”,游水;“绝”,横渡。
    (2)“耻”,以……为耻;“师”,向老师学习;“惑”,糊涂。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劝学》(节选)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文段二 《师说》(节选)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二)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文章首先叙述盲人识日的寓言故事,说明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会混淆事物的各种属性;然后,作者写单有感性经验还不够,还得亲自实践,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接着作者讲了南北方人学游泳的寓言故事,说明求“道”单凭勇气是不行的,还得经过长期的实践,不能一蹴而就,投机取巧;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并交代为文的目的,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单靠读几本经书,应该杂学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经验,又要经过长期的摸索思考,以渐进于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③意:应为“主观猜度”。 句意: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
    ⑥乎:应为“语气词,吗”。 句意:难道还有个完吗?
    ⑦于:应为“介词,向”。 句意: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
    ⑧以:应为“介词,按照”。 句意: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
    ①②④⑤解释全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 “莫之求而(人)自至”错。自至的主语不仅仅指“人”,应补充“它”。 句意:不是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作者认为‘以经术取士’比‘以声律取士’弊端小”错。原文最后一段“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意思是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据此看出作者意在强调过去和现在“取士”方式不同,现在“以经术取士”的情况下,有的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习,批评现在的读书人求道而不务学,未说“以经术取士” 弊端小。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首先叙述盲人识日的寓言故事,说明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会混淆事物的各种属性。就像瞎子那样“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那么势必会“转而相之”,加以臆测,杜撰,闹出“闻钟以为日”“扪烛以为日”的笑话。
    然后,作者写单有感性经验还不够,还得亲自实践,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作者认为“道可致而不可求”。而“致”与“求”的区别,作者引古人语对“致”作了解释:“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这里的“致”就是一种“循序渐进”,平时积学,自然得“道”的意思,学至则道自致。譬如军队能够掌握主动权,可进则进,可退则退,待时机成熟就行出击,才能获胜,若牵“求”胜利,就成了“致于人”了,就会失败。求道也是如此,如果经过平时不断的实践,而不是急于求成,那么道是可致的。
    接着作者讲了南北方人学游泳的寓言故事。求“道”单凭勇气是不行的,还得经过长期的实践。如果想一蹴而就,“不学而务求道”,走捷径,投机取巧,那就只能像北方学“没”者那样,没有不被溺死的。作者发现“南方多没人”,而北方则少有,原因就在于“南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因为“日与水居”,故能渐识水性,“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水之道者。”懂得水性方才能“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并交代为文的目的。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单靠读几本经书,应该杂学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经验,又要经过长期的摸索思考,以渐进于道。如“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相反,“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经术本来就是载道的,所以“士知求道而不务学”,他们不知道“道”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译文: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铜钟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籥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轼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那么什么叫做自然来到呢?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的意思啊!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做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因此,写《日喻》来勉励他。
    (三)
    14. 【答案】(1) ①. 亲自 ②. 及,赶上
    (2)君子应先做后说;要言行合宜,不能言过其行;强调少说话多做事。
    学习生活中,对于自己的目标要努力用行动去实现,而不是先说出来,否则日常徒增压力,日后达不成目标又陷入尴尬和被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句意:(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躬:亲自。逮:及,赶上。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这样说出的话才不会是空话。据此概括出“君子应先做后说”;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即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据此可概括出,要言行合宜,不能言过其行;
    结合“讷于言而敏于行”可概括出,强调要少说话多做事。对孔子关于“言”与“行”主张的理解,可赞同可反对或者中和提出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作为学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按照目标努力用行动去实现,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不是先说出来,否则日常徒增压力,日后达不成目标又陷入尴尬和被动,要避免“耻躬之不逮”。
    参考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论语•为政》)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里仁》)
    (四)名篇名句默写
    15. 【答案】 ①. 渺沧海之一粟 ②. 哀吾生之须臾 ③. 绛皓驳色 ④. 而皆若偻 ⑤. 道之所存 ⑥. 师之所存也 ⑦. 锲而不舍 ⑧. 金石可镂 ⑨.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⑩.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沧、粟、臾、驳、偻、锲、镂。
    三、
    【答案】16. C 17. D
    18. 全词主要采用了对比和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词人上阙虚写,回忆了当年意气风发,拥戈戍边,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下阙实写,描写了此时“功名梦断”,闲居江南,空望秦关的生活处境。通过今昔对比、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虚度流年的痛苦感伤。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现词人的洒脱”错。“漫悲歌”指慢慢吟唱悲歌,是作者的自我宽解之语,没有表现词人的洒脱。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A.“夸张”错,“曾是气吞残虏”指曾经有过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是诗人对曾经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的回忆,不是夸张。
    B.“用典”错,是化用,“笑儒冠自来多误”这一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而来;“表达词人对儒家思想和儒生的藐视和讥讽”错,应是感叹自己被儒家忠孝报国的思想所误,一生怀抱此志,却时至暮年仍旧一事无成。看上去,词人有悔意,悔恨自己不该学习儒家思想,执著于仕进报国,但实是对“壮岁从戎”的生活不再的哀叹。
    C.“泛舟优游之乐”错。“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指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表达了诗人无奈归隐的失落、苦闷之情。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写词人过往的军旅生涯及感叹,“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这几句是词人对南郑生活的回忆,是虚写。他胸中怀抱着收复西北的凌云壮志,一身戎装,手持剑戈,乘马于胯下,随军止宿,气吞残虏,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气,颇能振奋人心。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这是实写。“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词人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为排遣愁怀,他四处泛舟清游。与上片内容形成对比,“漫悲歌、伤怀吊古”,虽身在江湖,但心仍在朝堂之上。词人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自我宽解。他“泛扁舟吴楚”,吴楚古迹仍旧引发起他无限怀古伤今之意。“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秦关”,即北国失地。那淼淼的烟波仍不能消除词人对秦关的向往,因壮怀激烈,他至老仍旧不忘收复失地,不甘断送壮志,故闲散的隐居生活使他深感流年虚度。
    这首词上片念旧,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现实,以沉痛之情结。思想上贯穿的是报效国家的红线,笔调上则尽力化慷慨与沉痛为闲淡。词人晚年赋闲乡里,鬓白体衰之后回忆往事,更加悲恸万分,却又因无力回天,只落得无奈叹息。
    四、
    【答案】19. C 20. D
    21. 语言特色:多用短句,寥寥数语却给人真实鲜活生动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现这幅岩画的生动真实。
    表达效果:详细地刻画了岩画半成品的具体画面内容,表现这幅岩画的生动真实。“我”作出了该岩画年代的错误推断,与后文老人制作岩画的技艺和雨水冲刷强化效果相呼应,同时“半成品”显得“不认真”是该岩画为“伪作”的伏笔。
    22. ①精神矍铄,可谓人老心不老。因为心有信仰,便当仁不让地自发担负起守护的责任。②内心纯粹而高洁。关于岩画真实情况是他独守的秘密,更是一份神圣而伟大的自豪感,传递出老人内心世界的纯粹和高洁。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C.“邂逅”,是指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并不一定是指和陌生人不期而遇。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读文章内容理解和赏析能力。
    D.“技艺并不高超”错误。由原文“全国各地的都有。他们一拨儿一拨儿来,还有80多岁的专家,人扶着走路。他们照相、摄影。岩画有被偷走的,你看”可知,根据吉雅泰的话,我们可知很多人来到这里研究这些岩画,并且还有人偷走这些岩画。而这些岩画是虎其吐老人创作的,从而看出虎其吐老人创作技艺的高超。而“怎么能画出有灵魂的东西呢”通过反问来看出虎其吐老人对那些真正的岩画的崇敬。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内容和效果上看“我发现一幅岩画半成品”先总说所见为半成品,然后详细描述这幅岩画:“这只鹿,光有两条前腿和一只尾巴,少后腿”。多用短句,寥寥数语却给人真实鲜活生动感,自然引发了“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可能创作刚到一半,敌人突袭,比如汉人来袭匈奴人,新石器人遇到旧石器人的进攻,岩画家投笔从戎,甚至战死也有可能,留下了半幅画”“一般说,史前人士没这么不认真的,是残酷的战事让他们中断了心爱的创作”,其间“我”对该岩画的年代做了推断,结合后文可知这判断是错误。
    结构上看与上文“这么拉风的岩画我要好好瞧瞧”紧相照应,也与后文“我看跟红山文化属一个时期”以及老人制作岩画的技艺和雨水冲刷强化效果相呼应,同时“半成品”显得“不认真”是该岩画为“伪作”的伏笔。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目光灵活,也清澈”表现老人虽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可谓人老心不老,灵魂正直、纯洁、高尚、无私,因为心有信仰,尊重爱护岩画,不忍心看它们被自私自利之人偷窃、掠夺、破坏,便当仁不让地自发担负起守护的责任;
    “老汉看了我一会儿,他眼光里有儿童式的顽皮,或者说带一点点嘲讽”,写出老人的识人能力,一方面相信“我”的真诚,又瞧不起那些自诩为专家却被他的伪造岩画所骗、徒有虚名的专家们,而关于岩画真实情况是他独守的秘密,更是一份神圣而伟大的自豪感,神情描写细致入微,传递出老人内心世界的纯粹和高洁,生动形象如见其人,鲜活而丰满,亲切而可爱。
    五、
    23. 【答案】(1)A (2)但是也相互补充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标点和辨析病句的能力。
    A.①句中关联词“所以”使用不当,“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两句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②句中关联词“但是”使用不当,“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两句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
    B.“引号作用是引用”错。“名教”“自然”的引号是突出强调的作用。
    C.“‘约略’可换成‘依稀’”错。约略,在句中意思是“大致,大体上”;依稀,意思是“仿佛,粗略、不清楚的样子” ,;两者意思不同,所以不能替换。
    D.“加波浪线的语句无语病”错。“在他们的诗里同时表现出中国思想的这两个主要传统”中“在他们的诗里”是介宾短语,掩盖了主语,应改为“他们的诗同时表现出中国思想的这两个主要传统”。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下文“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推断出上文“两种趋势彼此对立”的同时也能保持平衡,所以应该有“互相补充”的意思,故可填“但是也相互补充”。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 【答案】走向卧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妈妈躺在沙发上睡着了,她那用卡子轻轻夹住的发丝从肩膀上垂下,在风中微微拂动;她的睡眼略显疲惫,让我不禁有些心疼;她的手从沙发上轻轻垂下,手指虽细长,但已不是白皙细嫩的模样。阳光从窗子照进来,投到妈妈身上,我发现妈妈竟然如此美丽。原来我身边就有这么美丽的风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描写类微写作题目。
    “熟悉的人”“熟悉的景物”“熟悉的生活轨迹”,这是本次作文选材的范围;“描写你身边的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是本次写作的主题。这个题目审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身边的”。选材时就要注意其范围。立脚点应是学校、家庭、社区等现实生活,而不要虚构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如外出打工奇遇之类,更不要写什么科幻之类的文章。因为从出题意图来看,就是要你写出真情实感。第二个要素是“风景”。看到这个词,同学们最容易想到的肯定是自然风景,写这个也最好写。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历史人文风景,特别是不要忘记,人是风景中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第三个要素是“美丽”,要写出这一点,需要依靠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写景要注意选择意象,描绘意境;写人要注意细节刻画,景物衬托等。
    可描述身边的各种风景,反思“忽略身边的美丽”的原因。如果仅仅列举身边的一些风景,立意自然不高,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分析身边的风景被忽视的原因,文章立意会深刻些。
    25. 【答案】把握现在才能铸就未来。过去已经逝去,无从挽回;未来还虚无缥缈,无法把握;只有现在,切切实实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如何描摹将会决定你未来的样子。我们总希望未来能遇见更好的自己。那么怎样才能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答案就在每一个现在,现在付出才会换得未来的收获,当下的努力才有明日的成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为议论类微写作,从题干来看,考生需要先理解“每一个真实的现在,都曾经是你幻想的未来”和“所谓未来,就是现在”这两句话的含义,然后对此表明自己的观点。
    两句话的中心话题是“未来”和“现在”。“现在”就是“当下”,就是我们切实生活的每一天;“未来”就是明天,是从现在往后的时间,是相对于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刻而言的未来时间。“每一个真实的现在,都曾经是你幻想的未来”和“所谓未来,就是现在”阐述了“未来”和“现在”的关系,“每一个真实的现在,都曾经是你幻想的未来”表明了梦想终会实现,“未来就是现在”指的是现在决定未来,现在的努力、付出、奋斗会决定未来的样子,现在的积累、充实会决定未来的样子。不管二者关系如何界定,总之,只要你努力奋斗就有可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个彼岸就是未来。所以要把握现在,面向未来。考生只要围绕“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来谈如何去做即可,注意字数不能超过150字。
    26. 【答案】示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每个青春都值得认真活,每个梦想都值得努力实现。带着奋斗出发,如疾风中劲草,与逆境中勾勒明天;带着奋斗出发,如霜雪下红梅,于寒冬中女儿国然绽放。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让我们带都会奋斗出发,打造一片霞光满天的天空,在这片天空放喉高歌,自由徜徉,让青春与日用争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1)为抒情类微写作。
    (2)题干明确身份“中学生”,抒发感触和感受,需要紧扣中学生的身份来写,可以写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可以写对未来的豪情壮志,可以写拼搏与奋斗等。要求“写小诗或抒情文字”,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抒情性。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题干要求“作为中学生”,那么可以写青年的追梦,要想到达彼岸,便要付出努力和勇气。如行走在筑梦之路上,宛如驾船行驶在湍流之中,但我会“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奋斗的道路上,除了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带着奋斗出发,如疾风中劲草,与逆境中勾勒明天。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7.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所供材料可以归纳出两个要点:一是航天员邓清明迎来了神州十五号飞船发射的“一瞬”,乘坐飞船升入太空,这是“一瞬”的辉煌,是灿烂的绽放;二是为了迎接这“一瞬”,他付出了25年的努力,在这25年里他虽然刻苦训练,但是一次次与飞天梦擦肩而过,这是“漫长”的积淀,是默默的坚守。
    题干要求以“漫长与一瞬”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是要求我们思考“漫长”与“一瞬”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所谓漫长是指漫长的、默默的沉淀积累,是不计得失成败的刻苦努力,是为有朝一日的爆发做准备、蓄力量;所谓“一瞬”是指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和积累后,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身价值,实现华丽绽放。辨析二者的关系时应该指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漫长的沉淀积累,是瞬间爆发绽放的前提条件;而对最终的辉煌和胜利的追求,则为长期的默默努力、恒久坚持提供方向和动力。
    在写作时,我们应联系材料,指明“漫长”与“一瞬”的内涵,为后面的辩证分析张本。在论证方法上可以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比如,比喻论证: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吸取养分,换来幼芽的破土而出。举例论证:数学家张益唐游走在社会的边缘,在寂寞中默默地做科研,终究赢得证明黎曼猜想相关问题的大突破;而也正是对攻克难题的坚定追求,让他能耐得住寂寞,数年如一日地潜心于研究,孜孜不倦。
    立意:
    1.漫长十年磨一剑,一朝出鞘刃如霜。
    2.没有漫长的积累,哪有一瞬的绽放。
    3.对最终辉煌的追求,能给默默前行的人带来能量。
    28.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所供材料写航天员邓清明在25年的时间里刻苦训练,默默坚持,在一次次与飞天梦“擦肩而过”之后,总算迎来了神州十五号飞船发射的“一瞬”的灿烂绽放,乘坐飞船升入太空。
    通观整则材料看,一次次地与飞天梦“擦肩而过”,是指暂时地与成功的辉煌失之交臂。对具有长远目标、宏大理想、坚定信念的人来说,他们不会被暂时的失败挡住前进的步伐,他们不计得失,不以错失一时的奖赏为意。他们将会排除名利的干扰,默默地做准备、蓄力量,在不为人注目的地方,勇毅前行。有朝一日,他们将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实现自身价值,实现华丽的绽放。
    题干要求以“与____________擦肩而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在构思时应该结合上面所供材料来选择与自己擦肩而过的对象。这个擦肩而过的对象,应该指的是追梦途中的一时的掌声、赞美、荣耀、光环等,与它“擦肩而过”则是一时的沉寂、一时的失败、一时的失意。
    写作时,虽然是写记叙文,但应该寓理于事,叙议结合,借助记叙来表达对得与失、成与败、默默坚持与刹那辉煌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所写事件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如:自己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放弃参加各种名目的比赛、展览的机会,一心一意地致力于基本功训练,参临名帖,为的是有朝一日自己在书法创作上有所成就。也可以是他人的故事,如:王安石在开始变法之前,虽然多次有人把他举荐给朝廷,他一再推辞,主动选择与朝廷的重要职位“擦肩而过”,利用这漫长的时间,他在远离中央的基层,专心地思考改革策略,默默地进行改革试验,终于在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掀起变法浪潮。
    立意:
    1.与奖杯擦肩而过,我在操场坚强不屈地默默训练,换来了市运会冠军。
    2.与聚光灯擦肩而过,数学家张益唐在社会的边缘默默钻研,换来了在孪生素数猜想证明上的一鸣惊人。
    3.与朝堂虚职擦肩而过,王安石沉潜基层,换来了熙宁变法的轰轰烈烈。

    相关试卷

    2021北京丰台高一(下)期末语文(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1北京丰台高一(下)期末语文(教师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7,本试卷共150分, 苏轼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北京丰台高一(下)期末语文(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北京丰台高一(下)期末语文(教师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7,6万多种高等植物中,1,6至58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北京丰台高二(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1北京丰台高二(上)期末语文(教师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01,将下面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