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3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37471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3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37471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3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37471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69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2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4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4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5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5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6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6讲辛亥革命 试卷 1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3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3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练案[1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2023·福建福州)下表为1821—1834年中英棉纺织品进出口数据表。由此可知,当时( B )年份英国输入中国棉纺织品价值中国输入英国棉纺织品价值182113 621银元1 317 626银元1831246 189两386 364两1834451 567两16 304两A.英国加紧武力侵华B.英国机器生产优势凸显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中国社会经济日渐凋敝[解析] 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1—1834年即鸦片战争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棉纺织品价值逐年提高,中国棉纺织品价值却不断降低,到1834年中国棉纺织品贸易大大入超,英国机器生产在价值上的优势日益凸显,B项正确;中英棉纺织品进出口情况不能说明英国在加紧武力侵华,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C项;仅此一组数据不足以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日渐凋敝,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宁夏贺兰)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派人编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国际法》,书中有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这从法理上说明中国当时( B )A.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是合理的B.禁止鸦片符合《国际法》的规定C.融入世界市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D.抗击英法和瑞士的侵略于法无据[解析] 据材料“林则徐派人编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国际法》,书中有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可知,林则徐此举是想利用《国际法》来应对英国,为禁烟寻找法理,要证明禁止鸦片符合《国际法》的规定,B项正确;材料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材料不涉及英法和瑞士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重庆期末)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禁烟的主要方式是要求烟商完全把鸦片交出来,烟商不听令就撤退“十三行”的仆役,断绝接济,派兵封围“十三行”,广东几百年来“驭夷”的方法就是这样。清政府的禁烟举措反映了这一时期( B )A.“海禁”政策持续影响中国社会变革B.传统思维影响晚清官员行为模式C.清朝政府大力支持国内禁烟运动D.“天朝上国”观念持续影响国人思想[解析] 题干“清政府禁烟的主要方式是要求烟商完全把鸦片交出来,烟商不听令就撤退‘十三行’的仆役,断绝接济,派兵封围‘十三’行,广东几百年来‘驭夷’的方法就是这样”说明官员的禁烟方式仍受传统思想影响,B项正确;题干不涉及“海禁”政策,排除A项;从题干无法得出清政府大力支持,排除C项;材料与“天朝上国”观念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河南开封)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观点( A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C.解释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D.从全球化角度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鸦片战争爆发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侵略行径,而费正清则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拒绝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结果,这抹杀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实质,A项正确;材料中的观点是费正清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并未肯定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排除C项;费正清的上述观点是站在殖民者的立场上,排除D项。故选A项。5.1835年,林则徐在奏报处理英国船只北上并沿途要求贸易一事时提出:“天朝定例,夷船只准在广东贸易,他处皆不许进口。”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时,义律的禀帖中有“使两国彼此相安”之语,对此,林则徐予以严厉驳斥。这表明林则徐( B )A.意在发展贸易同西方进行商战B.秉持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C.认识到了主权丧失的重大危害D.从西方视角否定封建制度[解析] 根据材料“‘天朝定例,夷船只准在广东贸易,他处皆不许进口。’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之时,义律的禀帖中有‘使两国彼此相安’”,但遭到林则徐的严厉斥责可知,在林则徐的认识中,中国之外的国家,是在臣服者之列,不能享有与中国平等的地位,这表明他秉持“天朝上国”的传统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对中国丧失主权危害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B项。6.自18世纪末以来,英国多次企图打开与中国通商的大门,都未能如愿。中国禁烟后,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即发出战争喧嚣,致书英国政府说:“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表明( D )A.中国的对外交涉出现了失误B.虎门销烟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因素C.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被侵略D.工业革命对战争爆发有重要影响[解析]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经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跻身统治行列,掌握了一定的国家权力,因此为了给本国的工业生产开拓市场,英国人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D项正确;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并且林则徐将鸦片走私与正常的贸易区别开来,排除A项;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排除B项;战争的爆发在根本上是由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实行对外扩张造成的,排除C项。故选D项。7.(2023·辽宁沈阳)鸦片战争前,英国本土报刊《泰晤士报》对中英鸦片贸易的报道常常呈现出“愚昧”与“知识”“无序”与“法制”的二元对立,在此过程中,英国常被赋予“文明”“现代”的标签,而中国官方和民间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由此可见( B )A.社会舆论左右英国对华政策B.中国将面临英国更多的挑衅C.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先进D.清廷意图和平解决中英争端[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常被赋予‘文明’‘现代’的标签,而中国官方和民间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可知,英国打着“文明”“现代”的幌子进行鸦片贸易,中国处于“失语”状态可能导致英国对中国的不断挑衅,B项正确;“社会舆论左右英国对华政策”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先进,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的立场,而非清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8.(2023·广东模拟)有学者指出,英国在鸦片战争后与中国谈判的目的,是要求中国按照英国的方式进行国际交往和自由贸易。据此,1842年《南京条约》取消了只准在广州进行中外贸易、由广州特许的公行垄断商来进行中外贸易的限制,并致力于将条约取得的权利转化为制度。这表明鸦片战争( A )A.体现了英国的本质意图B.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兴起C.废除了中国的朝贡体制D.扩大了中国的外贸范围[解析] 材料表明,英国在鸦片战争后进行中英谈判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南京条约》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表明鸦片战争体现了英国的本质意图,A项正确;鸦片战争前自由贸易就已经兴起,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9.(2023·广东揭阳)《南京条约》签订后,不少知识分子对战争的失利进行探讨,他们认为战争失利的责任在于奸臣误国,假如当时是林则徐主持军务,运筹帷幄,中国就会赢得战争的胜利。这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 D )A.肯定了“师夷长技”的主张B.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C.痛恨政治腐败导致国家衰落D.没有正确认识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解析] 根据材料“不少知识分子对战争的失利进行探讨,他们认为战争失利的责任在于奸臣误国,假如当时是林则徐主持军务,运筹帷幄,中国就会赢得战争的胜利”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农业文明无法战胜先进的工业文明,故没有正确认识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材料没有涉及肯定该主张,排除A项;B、C两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故选D项。10.(2023·重庆期末)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记载,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为209万英镑,但在1848—1852年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却降至166.4万英镑。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作用B.鸦片贸易影响了中国人的购买力C.太平天国影响外国商品的销售D.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的影响[解析] 根据材料“但在1848—1852年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却降至166.4万英镑”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段时间,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的市场并未向英国打开,因此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下降,A项正确;鸦片贸易只能影响部分中国人的购买力,对英国产品入华影响不大,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而材料中1848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就已经下降,排除C项;当时中国人还未觉醒,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还未发生,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3·广东肇庆)冯友兰先生提出:古代中国人十分强调中国与夷狄之分,所着重的分野在于文化而非种族。近代中国人尽管在和欧洲人的征战中,屡战屡败,但是,并没有对欧洲人十分在意。一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才开始重视起来。该学者旨在强调近代中国人( B )A.重视战争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B.民族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C.普遍地认可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D.初步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析] 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并不是由于在军事上败于对方,而是看到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不相上下,才开始重视,仍然是带有以文化色彩划分族群的观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作用,排除A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不是主旨,排除。故选B项。12.(2023·江苏泰兴)徐继畬认为西方并非“但知贸易,无他技能”,而是科学昌明、繁荣富强且自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国,西方不仅经济繁荣,且文教制度完备。这表明他( A )A.具有开放开明的文化视野B.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C.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D.成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解析] 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徐继畬不仅看到西方的经济发达,还看到西方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进步的一面,因此反映出他的视野较为开阔、开放、开明,A项正确;材料没有针对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他要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他不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A项。13.(2023·河北沧县)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记载,林则徐曾奏言:“自六月以来,各国洋船愤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此时,但固守藩篱,即足使之自困。”由此可知,林则徐( D )A.奏言缓解了清廷当时困境B.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C.认识到贸易逆差的危害性D.已有“师夷制夷”的海防思想[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采取的“造船铸炮”“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之策以“使之自困”,这是其“师夷制夷”的海防思想的体现,D项正确;林则徐的奏言并未缓解清统治困境,之后列强侵略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林则徐针对中国近代化的反思,排除B项;材料中虽提到“各国洋船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但这是林则徐海防思想提出的背景,并未涉及贸易顺差还是逆差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4.(2023·河南焦作)鸦片战争后,尽管当时中国的仁人志士没有深刻认识到西方国家发达的制度原因,但是他们中的有些人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譬如三权分立制度、君主立宪制度等。这一做法( A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支持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这一做法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A项正确;“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支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并不会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排除C项;这一做法主要是启蒙了国人的思想,而民主共和思想传播主要是在20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A项。15.(2023·广东模拟)编译《四洲志》时,林则徐有意调换了原书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同时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由此可知,林则徐( C )A.彻底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B.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和器物C.缺乏对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D.率先迈出向西方学习的步伐[解析] 由材料可知,林则徐有意调换介绍国家的顺序,有重点地选择编译的内容,可见林则徐还是带有“天朝上国”的观念,而且选编的内容没有政治制度相关内容,缺乏对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C项正确;据材料,林则徐尚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影响,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体现林则徐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排除B项;材料现象强调的是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性,并未付诸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3·湖北模拟)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无为”乃是“非治之而不治,乃不治以治之也”,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D )A.肯定体用之道中“中学”的价值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忧患意识D.根植传统探求救亡的经世之道[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魏源结合时代特点,对老子思想的社会政治价值进行深入挖掘,认为“无为”乃是“有为”,强调这种思想有利于激发国人忧患意识,让人们摒弃空谈,讲究真实学问,以改变社会状况,体现出经世致用的思想,D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B项不符合道家思想的特点,排除;“革新政治”不符合史实,维新运动时期提出变革政治制度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下图中的断壁残垣,是经典的圆明园废墟图片,也是很多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痛。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请你为图片选配最合适的诗句,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你选择的理由。(说明:可以从下面提供的四句诗中选择,也可以提供新的更贴切的诗句。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①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五代】李煜)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清朝】谭嗣同)④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现代】顾城)[答案] 示例:诗句: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或诗句④)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同时,也促使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觉醒,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洋务派推行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这些都是对国家出路的有益探索。综上所述,该诗句既反映了当时列强侵略带给中国的苦难,也体现出在外国侵略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探索救亡的道路,较为贴切。[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选择④,关于理由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对中国人觉醒的推动作用、近代中国的探索等角度进行分析。若选择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13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68第三十一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68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49第十六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9讲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