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39份)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24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无法完成的画像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24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无法完成的画像,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无法完成的画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
数千年来,汉字形体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递代更迭,异体、俗体竞相纷呈,① ,总是在一脉相承中维系着汉字发展的稳定性。就拿汉字个体来说,尽管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每个汉字都有各自的演变发展历史。正确书写规范汉字,② 。日常汉字书写中,一些字极易写错,主要原因是书写者不了解这些字的历史形体,不明白它们的构形理据。汉字字形优美,有的像眼睛,有的像月牙,有的像奔跑的人,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透过汉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几千年前人们生活的场景。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两种力量推动着汉字的演变发展,③ ,另一种是人为的改进。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汉字以近乎完美的姿态承担着传承传播中华历史文化的使命。在汉字发展史上,汉字的整理规范如影随形,体现出人为改进对汉字自身演变规律的密切呼应。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红楼梦》中,晴雯抱屈而死,死前喊了一夜的娘,读来令人唏嘘,不免让我们想起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的“ , ”。
(2)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写旭日倒映海面,上下辉映,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3)鹧鸪的鸣叫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的满腔愁绪,因此“鹧鸪”成为诗人词客表情达意的常用意象,如“ , ”。
三、一文双练——《无法完成的画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的来往,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的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她喋喋不休。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的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当师傅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的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
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画,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地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地、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地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第一组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舅母请人画像,急切地承认小姑子已死,反映了她对小姑子长期不满的心理。
B.师傅技艺高超,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就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描绘出来。
C.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的惊扰,暗示了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风险的担忧。
D.“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太晚,以至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茹志鹃《百合花》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
B.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使故事情节有了突转。
C.时间背景1944年、1951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白色恐怖,“火”燃烧的面积扩大,象征革命的兴盛。
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6.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答:
7.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第二组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便自作主张地把母亲的所有照片付之一炬。
B.舅妈提供的泛黄的照片很不清晰,以至于“我”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
C.师傅作画时,“我”很骄傲于师傅的画技,感觉“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
D.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心情复杂而沉重,欲诉无言。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让读者通过“我”的所见所知,了解到师傅、小卿等人的一些故事,这样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又留下了艺术的想象空间。
B.舅妈开头说小姑子“任性”,又在师傅作画途中喋喋不休地数落小姑子不“守着自己的小家”,直接表现了小卿母亲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的形象。
C.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看似闲笔,实则与“1944”和“1951”两个年份自然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历史的进程,使情节发展更为合理。
D.小说虽然没有描写小卿母亲和师傅的实际革命行动,却通过为小卿母亲画像这条明线,钩沉出隐藏在背后的革命故事,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6.小说标题“无法完成的画像”意蕴丰富,对其中的“无法完成”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7.小说结尾处特别写到纪念堂中的一张照片和烈士墓中的一顶帽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练案24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无法完成的画像》)
1.答案:①但构形原则未发生大的改变(但本质并未发生改变) ②也要了解它们的历史形体 ③一种是汉字自身的演变
解析:第①处,由上文“汉字形体……递代更迭,异体、俗体竞相纷呈”和下文“总是在一脉相承中维系着汉字发展的稳定性”可知,应填写含转折意的“但构形原则未发生大的改变”。第②处,由下文“主要原因是书写者不了解这些字的历史形体”可知,应填写“也要了解它们的历史形体”。第③处,由末句“体现出人为改进对汉字自身演变规律的密切呼应”可知,推动汉字演变发展的两种力量,“一种是汉字自身的演变”,“另一种是人为的改进”。
2.答案:比喻:以“汉字字形”为本体,以“眼睛”“月牙”“奔跑的人”为喻体,形成博喻,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汉字形体构形的优美与多样性。排比:运用三个“有的像……”句式,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汉字字形的多样性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解析:分析比喻的构成,主要是找到具有相似性的本体和喻体,本体为“汉字字形”,喻体有三个,即“眼睛”“月牙”“奔跑的人”,形成博喻,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汉字形体构形的优美与多样性。排比的构成主要是三个“有的像……”句式,排列整齐,有节奏感,可以把汉字字形的多样性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3.答案:(1)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2)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欲成西北望 又见鹧鸪飞/客泪数行先自落 鹧鸪休傍耳边啼/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第一组
4.C A项“急切地承认小姑子已死,反映了她对小姑子长期不满的心理”错。根据“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可知,舅妈他们找了小姑子整整三年,最后慢慢地不抱什么希望了,才“当”小姑子死了,所以“急切”一词不正确;另外,文中也没有体现出“她对小姑子长期不满的心理”。B项“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描绘出来”错。根据“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的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可知,师父对照片的质量是很挑剔的,此处以“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描绘出来”说明“师傅技艺高超”是不准确的。D项“以至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错。根据“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可知,当“我”听说师傅的真实身份后,“我”才知道师傅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我”有感于师傅那些不为人所理解的言行而“潸然泪下”,并无“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之意。
5.C “‘暗夜’象征白色恐怖,‘火’燃烧的面积扩大,象征革命的兴盛”错。根据“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可知,此处的“暗夜”只是介绍事情发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根据“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可知,师傅点了几次才点着,说明师傅内心的不舍和无奈,此处的“火”只是一种客观描述,是“我”所见情形的真实描写,并无象征意义。
6.答案:①作为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战友,师傅内心无比悲痛,不忍见到其遗容。②画像如果暴露,容易给革命者及其家人带来危险。
解析:师傅在异乎寻常的煎熬中(第一次作画用时4天,第二次作画用时5天),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可以从文章中得知原因,小卿母亲的真实身份,是一位从事革命多年的革命烈士。“我”的师傅也是在南关开画像馆隐藏身份的革命者,而受人之托画像的时间是1941年,革命形势严峻;同时,所画之人又是曾经和自己并肩作战、同框的战友。综上所述,不难得出师傅烧掉画像的原因。
7.答案:①将革命者面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的矛盾刻画出来,凸显了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②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③画像不能完成的悬念造成阅读期待,吸引读者。④画像不能完成使故事不断蓄势,使故事真相大白时更有震撼力。
解析:首先,在人物塑造上:师傅作为一名革命者,明知小卿的母亲就是自己的战友,但在当时的特殊时期,面对给小卿母亲画像这一要求,既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从而凸显了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伟大形象。其次,在情节安排上:从最开始家中没有母亲的照片可以参照,后来从全家合影中找到勉强可用的影像,再到第一次画像的莫名丢失、第二次画像的不知所终,以及贯穿其中师傅的失常反应和表现……这样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再次,从阅读效果上:几经波折,画像最终没有完成,如此设置悬念,给读者以阅读的期待,从而吸引读者。最后,从艺术效果上:画像一波三折,最终也没有完成,而结尾“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使得画像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小卿的母亲和“我”的师傅都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他们那些不为人所理解的言行才有了解释,这样使得故事更具有震撼力。
第二组
4.D A项“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错,小卿不愿相信母亲已死才烧毁了照片。B项“‘我’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是因为他认出了照片中的战友,情感复杂。C项“骄傲于师傅的画技”错,“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隐晦地表达了画者的情感和被画者的美好。
5.B “直接表现”错,此处是通过舅妈的数落从侧面表现人物形象。
6.答案:①小卿毁掉第一次的画像,师傅烧毁第二次的画像,画像最终没有完成。②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画像不能完成。③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没办法完成。④一幅画像无法完成是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
解析:①表层含义:小卿毁掉第一次的画像,师傅烧毁第二次的画像,画像最终没有完成。②隐含含义:在特殊的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复杂危险的革命形势,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不能完成画像。③从情节结构上看,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没办法完成。④从主题思想上看,一幅画像无法完成是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从作者的角度感受一幅画像的价值。
7.答案:①揭开谜底,使情节合理化。女孩的孤苦身世、离奇失踪的画稿、一反常态的作画过程、师傅的消失不见等,都是前文设置的悬念,而结尾一张照片的出现,才让读者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明白事情的真相。②表现革命者的精神气概与牺牲精神。纪念堂中照片上四人的笑容,突出了革命者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烈士墓中的一顶帽子,表现了革命志士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③彰显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主题。先烈们有的仅留下一张照片,有的仅剩下一顶帽子,甚至连姓名都难为人知,结尾落笔于此,缅怀与铭记之意可见。④激发读者的情感体验。将历史的激荡和精神的崇高具象为一张照片和一顶帽子,于细节中见宏阔,于无声处听惊雷,带给读者巨大的震撼,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解析: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主题、表现人物性格、表达效果、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等多个角度分析。首先,从情节上看,女孩的孤苦身世、离奇失踪的画稿、一反常态的作画过程、师傅的消失不见等,都是前文设置的悬念,而结尾一张照片的出现,才让读者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明白事情的真相。结尾部分揭开了谜底,使情节合理化。其次,从人物形象上看,纪念堂中照片上四人的笑容,突出了革命者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烈士墓中的一顶帽子,表现了革命志士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结尾部分真实生动地表现出革命者的精神气概与牺牲精神。第三,从主题思想上看,作者和后人倍加珍惜仅存的历史遗物,先烈们有的仅留下一张照片,有的仅剩下一顶帽子,甚至连姓名都难为人知,结尾落笔于此,缅怀与铭记之意可见。结尾部分彰显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主题。第四,激发读者的情感体验。将历史的激荡和精神的崇高以一张照片和一顶帽子来凝聚,带给读者巨大的震撼,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33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深巷里的老墙,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深巷里的老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31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沙堆里的城隍,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沙堆里的城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29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窗花舞,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窗花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