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地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通常情况下,自然条件较差的耕地会先遭到弃耕,而青藏高原出现了“逆向弃耕”现象,即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弃耕率反而较大。“逆向弃耕”现象造成了耕地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程度的错配,加剧了人地矛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出现“逆向弃耕”的原因是( )
A.常住人口密度小 B.耕地生产效率低
C.农业依赖程度高 D.对外开放程度高
2、除了荒芜外,青藏高原“逆向弃耕”地宜更多转向( )
A.畜牧业 B.林果业 C.城镇建设 D.交通建设
3、下列整治“逆向弃耕”现象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迁入大量人口 B.修复生态环境 C.发展特色农业 D.改善耕作条件
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海水盐度低,沿岸有常年存在的海流,海底地形普遍平坦,冬季盛行偏北大风。西部有狭长的沙嘴(从陆地凸入海中的狭长沙滩)与锡瓦什湾相隔(如图)。锡瓦什湾海水盐度很高,大部分水体深度在0.5米到1米之间,海底有厚达5米的淤泥,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常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夏季尤臭。1920年11月7日,苏俄红军步兵突破了被防守克里米亚半岛的白军自恃为“天险”的锡瓦什湾,打响了解放克里米亚半岛的战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沙嘴”面积增加最快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关于夏季锡瓦什湾“尤臭”的自然原因,描述错误的是( )
A.沙嘴阻挡了内外海水的交换 B.夏季蒸发量大、降水少,湾内水位浅
C.夏季气温高,微生物生长活跃 D.夏季亚速海的洋流较弱
6、推测当时白军自恃锡瓦什湾为“天险”的原因,错误的是( )
A.湾内地形起伏大,地势险要 B.湾内淤泥深厚,不利于行进
C.冬季风强劲且寒冷,水温低 D.湾面宽阔,涉水强渡难度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使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数十年来每十年向北迁移了11千米;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3/4每十年向西迁移了15.4千米,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8、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可能是因当地( )
A.年均温降低 B.蒸发量减少 C.自然灾害减少 D.土地开发利用
9、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 )
A.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
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
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
D.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
“嫦娥四号”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农历十一月廿八)10:26分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如下图)。之后,月球首颗植物培育成功,一颗棉籽在由特殊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密闭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内发芽了,但相隔不久又枯萎凋零。网友说,这都是月亮惹的“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嫦娥四号”着陆月球时( )
A.艾特肯盆地烈日当空 B.月球背面已夜幕降临
C.甘肃酒泉正日落西山 D.美国纽约露出了晨曦
11、“嫦娥四号”棉花嫩芽死亡,网友所说的“祸”是指月球表面的( )
A.高真空 B.低重力 C.强辐射 D.高温差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锢囚锋是由冷锋追上暖锋或由两支冷锋迎面相遇将锋前的暖气团抬离地面,禁锢在高空形成的一种特殊锋面。冬半年,来自我国西北、东北的冷锋相遇,使得锋前的暖空气被抬升到高空,形成华北锢囚锋。多年气象统计数据显示,华北锢囚锋出现的机率以3月份最大(50%),1月份最小(8%);锋面附近天气恶劣,多暴雪。下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某时刻的海平面气压、暴雪分布区。
(1)判断图中Ⅰ、Ⅱ、Ⅲ处气流的性质,并说明理由。
(2)指出华北锢囚锋影响下的降雪特点。
(3)说出图中暴雪分布区暴雪形成的气象条件。
(4)根据冷暖气团的强度变化,分析华北锢囚锋出现的机率1月最小、3月最大的原因。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黑龙江省凭借“黑土、净土、冻土”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该省重点种植的三大主粮中,玉米生长需要的积温为2500℃~2700℃,水稻生长需要的最低积温为2000℃,而春小麦即使积温低于1650℃仍可稳定生长。
材料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北地区形成了畜牧、狩猎、渔捞、采集、种植的生产方式。丰厚的冬季贮存,则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
材料三:下左图是东北地区年平均等降水量分布图,下右图是黑龙江省等积温线分布图。
(1)说出与甲地相比乙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推测右图中显示的是黑龙江省哪一种主粮的分布,并说明理由。
(3)分析历史上东北地区冬贮丰富的原因。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保护黄河,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不仅使旅游成为宣传黄河灿烂文明的重要窗口,而且也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抓手。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需要加强跨区域协调与联动,发挥黄河各段旅游资源特色,做好空间规划布局——上游打造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游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下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下图示意黄河流域部分特色旅游资源。
简述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加强跨区域协调与联动的作用。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氢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载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产生的绿色氢气,更是真正做到在生产和消耗过程的二氧化碳零产生、零排放。下图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决方案。
(1)说明来自电力、工业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
(2)指出该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逆向弃耕”是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出现的耕地弃耕现象。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地区之间物质、信息联系加强,地区开放程度提高,来自其他地区的各类农产品使市场供给得到保障,而当地耕作业的农产品种类单一,市场竞争力不足,经济效益降低,造成了“逆向弃耕”的发生,D项正确;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常住人口密度较大,A错;在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热量条件相对充足,耕地生产效率应较高,B错;对农业依赖程度高,不会导致耕地弃耕现象发生,C错。故本题选D。
2、答案:A
解析:青藏高原以高寒气候为主,弃耕土地多分布于海拔较低河谷地区,气候温凉,不利于林果业发展,比较适宜牧草生长,宜更多转向畜牧业,A正确,B错;青藏高原地区,适宜耕作的土地很少,耕地资源有限,弃耕土地转向城镇建设、交通建设不适宜,C、D错。故本题选A。
3、答案:C
解析:青藏高原地区“逆向弃耕”现象,不是劳动力不足造成的,迁入大量人口,会加剧人地矛盾,A不合理;青藏高原地区“逆向弃耕”现象,不属于生态破坏,B不合理;青藏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太阳光照强,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弃耕地,可进行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市场竞争力,C正确;青藏高原以高寒气候为主,热量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改善耕作条件的成本较高,D不合理。故本题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水体沉积作用。根据图示及材料可知,沙嘴的形成与河流挟带泥沙入海、海流搬运、锡瓦什湾海底地平水浅、海流所挟带的泥沙容易沉积等有关。冬季风力强劲,泥沙可能被搬运到沙嘴以外区域,夏季因风力弱、海流趋缓,泥沙沉积较多,因此"沙嘴”面积增加得最快的季节是夏季,据此选B。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水体运动。根据材料,“海底有厚达5m的淤泥,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常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夏季尤臭”,可知臭味主要来自水中淤泥以及腐烂的沉积物,夏季气温高,微生物生长活跃。“尤臭”说明气味难以扩散。夏季蒸发量大、降水少,湾内水位浅;沙嘴阻挡了内外海水的交换,稀释作用弱,臭味大,难以扩散。该地的海流常年存在,且海流位于亚速海,对锡瓦什湾“尤臭”影响较小,选D。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锡瓦什湾成为“天险”,说明该海湾有许多不利于苏俄红军涉水的因素。由材料可知,湾内淤泥黏重深厚,不利于行进:冬季风强劲且寒冷,水温低;湾面宽阔,涉水强渡难度大;水体浅,不利于兵船通行;气味臭,不利于人员长时间逗留;湾内地形普遍平坦。据此选A。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裸子针叶植够耐寒,一般是生长在较寒冷的环境里。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其生长环境。热量增加会关闭气孔减少蒸发,但也会失去光合作用,故会导致其死亡,即使不死亡,其防御性也会降低,由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故向北迁去寻找新的生长环境,故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了,蒸发量更强;美国东部地区美国东部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迁主要与人为因素影响有关,而北迁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是自然因素引起,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由图可知,“嫦娥四号”10时26分,着陆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时,月球背面是月昼,且影子较短,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由此可以推断此时艾特肯盆地烈日当空,故A项正确;月球背面烈日当空,不是夜幕降临.故B项错误;根据地方时计箅,北京时间10时26分时,甘肃酒泉已日出,正值上午,故C项错误;美国纽约为西五区,与北京时间大约相差13个小时,时间大约为21时26分,此时纽约已夜幕降临,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棉籽在由特殊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密闭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内发芽,没有直接暴露在月球表面上,死亡不是受高真空影响,故A项错误;嫩芽死亡与低重力无关.故B项错误:嫩芽没有在接暴露在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环境下,不会受到强辐射影响致死,故C.项错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昼夜温差很大,嫩芽受高温差影响导致死亡,故D项正确。
12、
(1)答案:Ⅰ处气流较为暖湿。理由:该气流是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Ⅱ处气流较为干冷,理由:Ⅱ处位于冷锋后方,为西伯利亚南下干冷气流。Ⅲ处气流较为湿冷,理由:该气流是从渤海吹来的冷湿东北风。
解析:读图可知:Ⅰ气流是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Ⅰ处气流较为暖湿。Ⅱ处位于冷锋后方,为西伯利亚南下干冷气流,故Ⅱ处气流较为干冷。Ⅲ气流是从渤海吹来的冷湿东北风,故该气流较为湿冷。
(2)答案:雪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北锢囚锋的分布范围广,故降雪的范围广,气流I性质暖湿,水汽充足;暖湿流受两支冷空气强烈抬升,雪量大;锢囚锋持续时间长,故降雪的时间长。
(3)答案:气流Ⅰ性质暖湿,水汽充足;暖湿气流受两支冷空气强烈抬升,形成暴雪;位于冷锋锋后,降雪集中;锢囚锋附近,受其影响,降雪持续时间长。
解析:I气流是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水汽充足,为降雪提供了水汽条件;暧湿气流受两支冷空气强烈抬升,暧湿空气降温快,形成暴雪;位于冷锋锋后,降雪集中;锢囚锋附近,受其影响,降雪持续时间长。
(4)答案:1月,冷空气势力强,中国大陆常为单一冷气团控制,出现锢囚锋的机率小;3月,华北地区气温回升,暖气团势力增强,南北方向的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气团于此频繁交汇,易形成锢囚锋。
解析:我国华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势力强,中国大陆常为单一冷气团控制,出现锢囚锋的机率小;3月,华北地区气温回升,暖气团势力增强,南北方向的温差加大,气缶梯度大,冷暖团于此频繁交汇,易形成锢囚锋。
13、答案:
(1)乙地比甲地降水少;乙地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地势低,对夏季风抬升作用小;处于大兴安岭东坡,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降水少;纬度较高,夏季风来的晚,退的早,雨季较短。
(2)水稻。该主粮主产区积温多在2000℃~2500℃,不适宜玉米的生长;春小麦对积温要求较低,依据因地制宜布局原则该主粮应为水稻。
(3)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利于食材贮存;东北地区生产方式多样,食材丰富;纬度较高,蔬菜提供的时间短,冬季需要贮存些蔬菜;历史上东北地区对外交通不便,蔬菜等生活物资难以输入。
解析:
(1)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纬度位置等,结合材料可知乙地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地势低,对夏季风抬升作用小;处于大兴安岭东坡,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降水少;纬度较高,夏季风来的晚,退的早,雨季较短。
(2)结合材料“该省重点种植的三大主粮中,玉米生长需要的积温为2500℃~2700℃,水稻生长需要的最低积温为2000℃,而春小麦即使积温低于1650℃仍可稳定生长。”可知,通过分析图片的积温分布状况,该主粮主产区积温多在2000℃~2500℃,不适宜玉米的生长;春小麦对积温要求较低,依据因地制宜布局原则该主粮应为水稻。
(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利于食材贮存;东北地区生产方式多样,食材丰富;纬度较高,蔬菜可供的时间较短,因此需要在冬季贮存蔬菜;历史上东北地区对外交通不便,在冬季时蔬菜等生活物资难以输入,需要靠冬贮来减轻冬季物资压力。
14、答案:
作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综合保护和展示体系;整合上中下游的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或减少各地区景区重复建设,缺乏特色);统筹谋划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发展重点、总体形象、空间范围等;推动黄河沿线文化旅游产业的区域联动、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协调解决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矛盾和纠纷。
解析:
本题以黄河文化旅游为材料,涉及旅游活动规划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信息“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需要加强跨区域协调与联动,发挥黄河各段旅游资源特色,做好空间规划布局——上游打造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游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下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可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加强跨区域协调与联动,可以使得不同的区域发挥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整个黄河流域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又特色鲜明的综合展示体系;不同的区域之间发展方向不同,减少了各地区之间景区重复建设,彰显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有利于上中下游之间统筹规划,共同打造黄河流域特色文化旅游线路;能够对黄河流域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统筹规划和布局区域的文化旅游发展总体形象、空间范围等,提高黄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能够促进上中下游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融合,促进区域联动和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能减少上中下游之间的纠纷和矛盾,促进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等。
15、答案: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量增加;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近地面气温增高。
(2)使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氢;进一步电制氢能取代化石能源;使用先进科技捕获碳;电制甲烷、甲醇等产品。
解析:
(1)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影响较小,让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使地面温度升高并向外辐射能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热量给地面,从而维持地面温度。电力、工业然烧化石然料,将固定在地球内部的碳成分释放到大气中,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面辐射吸收增强,大气温度提高,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还给地面的热量增加,使地面温度升高,再进一步增强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使温室效应增强;近地面气温升高。
(2)根据流程图可知,该公司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行能源再生产,以减少矿产资源的消耗;由材料“利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产生的绿色氢气”可知,然后用电能电解水制取氢获取新的清洁能源;由图可知,公司利用氢气可捕捉来自烟气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电制甲烷甲醇,替代化石能源。该过程始终没有产生新的二氧化碳,所以达到了去碳效果。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月考):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月考),共11页。
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三产业用地快速增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