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第六章 北方地区
展开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位置范围:
①大兴安岭、③青藏高原以东,②内蒙古高原以南,⑥秦岭—⑧淮河以北,东临⑨渤海和⑩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A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3、气候
①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东北平原)、暖温带(华北平原)
②干湿区:半湿润区,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东北林区属湿润区原因:距海近,蒸发量小)
③气候类型: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
④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4、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因此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
5、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原因:黄土高原被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广阔的华北平原。
6、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7、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1)有利条件: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
(2)不利条件: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8、华北春旱
(1)主要原因: ①春季降水较少,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
②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
③春季正值华北平原冬小麦反青和玉米棉花出苗, 农业用水量较大。
(2)治理措施: ①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②修建水库
③发展节水农业:如地膜覆盖,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9、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这里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0、北方地区主要作物及分布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1)山地:①大兴安岭 ②小兴安岭 ③长白山
(2)平原:东北平原(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主要河流
④黑龙江:中俄两国界河,是我国纬度最高,结冰期最长河流。支流有松花江(源头长白山)和乌苏里江
⑤鸭绿江⑥图们江:中朝两国界河(鸭绿江向南流入黄海,图们江向北流入日本海,两河发源于长白山)
注:东北地区除夏汛外,每年春季还会有一次春汛。 春季气温回升时,积雪融化会形成春汛。
4、东北三省气候特点:冷湿(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5、东北三省能够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原因: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源充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农业科技水平高。
6、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中温带);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长冬无夏(寒温带),只有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暖温带)
7、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农业发展条件
有利条件: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不利条件: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3)存在问题:垦荒扩大耕地,造成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4)为禁止开荒,退耕还湿, 保护现有耕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8、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三省(辽中南工业基地)
(1)工业布局特点:靠近矿产地和铁路线
(2)发展重工业的主要(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品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3)问题及解决措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a. 产业结构单一 —— 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b. 设备老化 —— 加快技术改造,培养科技人才
c. 资源枯竭 —— 调整能源结构,工业转型升级
(4)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5)哈尔滨发展工业交通优势:铁路和河运 大连发展工业的交通优势:铁路和海运
9、描述东北三省的词语:①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②白山黑水 ③林海雪原 ④北大仓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位置范围:东起B太行山脉,西至C乌鞘岭,北连E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A秦岭
2、主要所跨省区:自西向东为——甘肃、宁夏、陕西、山西
3、黄土风情:民居—窑洞,民歌—信天游,白羊肚头巾,革命圣地—延安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成因:“风成说”—— 黄土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2)地貌景观:黄土土质疏松,极易受流水的侵蚀。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形成塬、墚、峁、川等黄土地貌景观。
(3)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其中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两个川。
4、黄土高原地表景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原因:长期的水土流失
5、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1)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2)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1)人多地少,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6、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肥沃土壤,破坏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破坏。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7、水土流失的治理——水土保持
(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减少过度放牧牲畜数量等。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1、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
东临天津市,其他三面与河北省相邻。
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主要河流:永定河 、京杭运河 、潮白河
4、交通位置:京杭运河起点 ,向南——进入华北平原 ,向东——可到渤海, 出山海关到东北平原
向西北——出居庸关到内蒙古高原 ,向西进入黄土高原
5、经纬度位置:(40°N,116°E),北温带,四季分明
6、气候:半湿润区,暖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7、北京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势
(1)海陆位置: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
(2)地形地势:战略位置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3)交通位置:交通位置优越,对外联系方便。
(4)纬度位置:纬度位置优越,地处暖温带,位于半湿润区,干湿适中。
8、北京的城市职能
(1)政治中心: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2)文化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等
(3)国际交往中心:跨国公司,国际会议,国际组织代表机构等
9、《世界遗产名录》: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等。
10、北京旅游名胜
(1)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2)颐和园: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3)前门大街:老北京城最繁荣的商业街
(4)南锣鼓巷: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民居(四合院)
11、北京四合院和胡同是拆除还是保护?—— 有选择性的保护
12、紫禁城居于旧城的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帝王思想。面向南方是旧城布局的主导方向,这既有利于居室避寒采光,又体现了“面南而王” 的传统观念。
13、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
14、北京正在朝着“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目标迈进。耕地类型
旱地
粮食作物
小麦(东北平原—春小麦) (华北平原—冬小麦)
玉米(东北平原) 谷子(黄土高原)
糖料作物
甜菜
油料作物
大豆(东北平原) 花生(华北平原)
其他主要经济作物
棉花(华北平原)
作物熟制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
特征
成因
冷
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
夏季短促温暖
①纬度较高,主要位于中温带
②又紧邻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蒙古和西伯利亚)
湿
降水集中在夏季,
冬季降雪较多,积雪期长
气温低,蒸发量少, 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区
冬季积雪多,植被覆盖率好
【期末复习】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第六章 认识区域——东北地区: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第六章 认识区域——东北地区,共1页。
【期末复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第六章: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第六章,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亚洲地理位置和范围,亚洲的地势特点,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和河流,亚洲的气候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人文环境差异显著,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综合地理位置,四大地理区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