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东北地区-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
展开专题04 东北地区
【命题思路】
中国东北地区,简称中国东北、东北、东北地区、东北三省或东三省,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大区。东北地区坐拥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东北地区还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一度占有中国90%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草原、湿地、冰雪、工业、农业旅游资源在全国独具特色,生态环境优越,是中国重要的冰雪旅游和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常以区域示意图、统计图表、人口和城市分布图等为载体,考查东北地区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湿地的保护及黑土的退化等问题。
【基础知识】
1、概况: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面积约80万平方千米,人口近1亿,它的北面和东面与俄罗斯相邻,东南面接壤朝鲜,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是东北地区和邻国之间的分界线。
2、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在山地之间分布着东北平原,因此,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
3、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河流及水文特征:夏季洪水季节流量较大,并且存在着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而且东北的部分河流还会出现凌汛现象,并且东北所有的河流都会出现结冰的情况,拥有着长达三个月左右的结冰期,河流封冻。
5、植被:北部是针叶林(主要树种:落叶松) 其他地区是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红松)
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白桦、蒙古栎、山杨;
6、土壤:黑土、黑钙土. 分布: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其中,松嫩平原中西部的黑土和黑钙土的有机质含量是中国各种土壤中最高的。
7、人口: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10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由此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也逐渐显露。
8、城市:东北城市群是由东北三省的四个核心城市日前发出联合宣言,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将强化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中心城市核心带动作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考向预测】
(一)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区位条件
1、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光照足
地形: 地形平坦广阔
土壤: 土层深厚;东北有肥沃的黑土
河流: 多条河流流经,提供灌溉水源
(2)人文条件
基础:农业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社会经济:地广人稀,商品率提高,市场广阔
工业:工业基础好,提供机械化
交通:多条铁路线,交通便利
政策:政府有多项惠农政策,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
2、不利条件
地理位置:纬度高,气温低,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
自然灾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容易受到风沙威胁
人为原因:开发过程中容易破坏草原和湿地,导致生态恶化,农业发展条件下降
(二)东北地区黑土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1)问题
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开垦为耕地以后,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2)保护措施
①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并营造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
②在黑土的利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土壤的培肥,如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以保持黑土较高的生产力
(三)东北地区沼泽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1)问题
①湿地面积萎缩
②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
③湿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调节气候下降等能力降低,导致旱涝灾害多发
(2)保护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还湿
②停止北大荒的开发
(四)东北地区森林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1)问题
超采严重,采育失调,采伐方式不合理,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保护措施
①育林为主,采育结合,退耕还林,积极营造防护林、人工林
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区经济收入
③提高木材的利用率
④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五)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1、区位分析: ① 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②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③ 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2、不足:① 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 ② 水资源不足; ③ 科技发展水平不高; ④ 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⑤ 区内环境污染大。
3、调整措施:①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 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③ 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 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 ⑤ 治理环境污染。
【大题精练】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最近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等破坏土壤行为。黑土土质疏松肥力高,有机质含量是黄土的十倍,是世界公认的少数高肥力土壤之一。我国东北黑土开垦为耕地后,由于使用不当,造成土层变薄,肥力下降。水稻是我国三大主粮之首,全国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东北地区贡献较多。我国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和粮食调出量就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4和1/3。
材料二图为东北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图。
(1)相比我国南方水稻集中产区,分析说明东北平原种植水稻的优势。
(2)针对材料中黑土利用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
(3)结合材料,为东北水稻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①夏季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积累;②冬季寒冷漫长,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③黑土肥沃,化肥使用少;④一年一熟,单季稻生长周期长,单产高、品质好;⑤土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耕作。
(2)①加强坡面沟壑治理,营造农田防护林,治理水土流失;②秸秆还田、休耕、使用有机肥等改良土壤肥力;③加强管理,严禁盗挖。
(3)①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提高单产;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照生态农业标准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③推广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④开展农产品加工,开发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产品,提高附加值;⑤加大宣传投入,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⑥加强交通建设,提高外运能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分析】本题以东北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图为资料,涉及了农业区位、土壤改进措施和农业持续发展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东北平原纬度较高,夏季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积累,水稻品质较高;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漫长,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产品品质较高;东北平原为黑土,结合所学可知,黑土肥沃,化肥使用少;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较差,熟制为一年一熟,单季稻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较多,单产高、品质好;东北地区土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促进商品农业发展。
(2)结合材料可知,目前黑土出现了土层变薄和肥力下降的问题;针对于土壤变薄的问题,首先应该加强坡面沟壑治理,营造农田防护林,减慢径流流速,从而治理水土流失;针对于肥力下降的问题,应该进行秸秆还田、休耕、使用有机肥等改良土壤肥力;结合材料可知,东北地区出现了盗挖黑土等破坏土壤行为,因此需要加强管理,严禁盗挖。
(3)东北水稻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需要结合科技投入、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对于农业品种而言,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结合所学可知,农产品质量是发展农业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照生态农业标准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生产中需要推广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规模化经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延长产业链,开展农产品加工,开发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加大宣传投入,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线建设,提高外运能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历史上赫哲族主要分布于沿江、沿河地区,以捕鱼为生,以鱼为食,以鱼皮制衣。20世纪80年代以来,赫哲族聚落点逐渐变少,赫哲族成为东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的少数民族之一。下图为历史上松嫩平原赫哲族聚落点空间分布示意图。
(1)说出图示地区赫哲族聚落点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分析松嫩平原中部湿地地区赫哲族聚落分布较少的原因。
(3)阐述图示地区赫哲族聚落点变少的外部原因。
【答案】(1)整体空间分布不均衡;河流中上游高地分布较多;河流下游低洼地区分布较少。
(2)中部湿地地区地势低洼,易受雨涝影响;湿地广布,冷湿气候不利于生产、生活;湿地常年积水,不利于聚落的修建。
(3)外部就业机会多,获取的收入高;交通设施的修建和完善,与外界联系增强,人口流出;外部居住、生活条件较为优越。
【分析】本大题以赫哲族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和乡村区位因素、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结合历史上松嫩平原赫哲族聚落点空间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赫哲族聚落点在空间上的分布整体不均衡,局部在河流中上游高地分布较多,在河流下游低洼地区分布较少。
(2)聚落分布较少的原因可以从不适宜人类居住和不适宜建造分析,中部湿地地区地势低洼,易受雨涝影响,人类活动受影响较大;湿地广布,冷湿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居民生活;湿地常年积水,不利于聚落建筑物的修建。
(3)赫哲族聚落点变少的外部原因可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外部就业机会多,获取的收入高,对于当地人口的吸引力大;加上交通设施的修建和完善,与外界联系增强,人口流出难度降低;外部居住、生活条件较为优越进一步吸引人口迁出,最终导致当地聚落数量减少。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平原种植业发达,山地森林资源丰富。下图是东北地区地形略图。
(1)甲、乙两地年平均气温较为接近,解释其原因。
(2)与丙地相比,判断甲地海拔高低,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乙地森林资源丰富的地理条件。
【答案】(1)甲地纬度高,乙地地势高。
(2)甲地海拔低,依据是河流由丙流向甲。
(3)水热适宜,适合森林生长;(山区)受人为破坏小,森林得以保留。
【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地形图为背景,涉及影响温度的因素、森林资源丰富的地理条件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
【详解】(1)结合图片信息可知,甲地纬度较高,气温低;乙地纬度低,但是海拔较高,因此乙地气温相较同纬度气温偏低,和甲地温度相近。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流向为自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流动,结合图片信息可知,甲位于河流下游,丙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因此丙地海拔高于甲地。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乙地纬度低,且距海近,水热条件优越,适合森林生长;乙地位于山区,人口密度较小,森林植被人为破坏少,森林得以保留。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势平坦、河流纵横的东北地区,是我国湿地面积最大的地区。历史上曾因大规模开发而遭受重创,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湿地生态认识的加深,开始对东北地区实施退耕还湿。技术人员在选取退耕还湿的地块时,一般优先选择开垦年限较短的农田。图左示意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图右为三江平原天然湿地与开垦湿地种子萌发平均物种丰富度与种子密度。
(1)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多湿地的原因。
(2)推测优先选取开垦年限较短农田还湿的原因。
(3)你是否支持东北地区大规模退耕还湿?并说明理由。
【答案】(1)气候湿润,降水丰沛;河网密布;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少;地下可能有冻土层,地表水下渗较少;地形平坦低洼,地表排水较慢。
(2)开垦年限较短的农田,原有湿地种子保存度较好,湿地种子密度较大;且退耕还湿后,萌发的物种数较多,有利于湿地生态的恢复;土壤肥力较高。
(3)支持。有助于恢复生态,改善退耕还湿地区径流、局部气候状况;为鸟类及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不支持。大规模退耕还湿可能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减产,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导致当地农民收入减少。
【分析】本大题以东北地区的湿地开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湿地的成因、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湿地的成因可从地形条件结合水量平衡原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即水量收入较大,水量支出较少,水量收入主要从补给形式等角度进行分析,水量支出主要从蒸发、下渗、径流排出等角度进行分析。东北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降水丰沛;河网密布,地表水丰富;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少;因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地下可能有冻土层,地表水下渗较少;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低洼,地表排水较慢。
(2)退耕还湿过程中伴随植被的恢复,故选取开垦年限较短农田还湿的原因主要从植被恢复的难易程度的角度进行分析。由图可知,开垦后的湿地仍保留有种子,且开垦年限越短,种子密度越大,萌发物种数越多;开垦年限越长,种子密度越小,萌发物种数越少;综合上述分析可知,选取开垦年限较短农田还湿的原因是开垦年限较短的农田,原有湿地种子保存度较好,湿地种子密度较大;退耕还湿后,萌发的物种数较多,有利于湿地生态的恢复;且开垦时间较短的农田,农业耕作强度较小,土壤肥力较高。
(3)支持的理由可从恢复生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不支持的理由主要从社会经济效益等角度进行分析。大规模退耕还湿后,有助于恢复生态,改善退耕还湿地区径流、局部气候状况;湿度可为鸟类及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故应支持东北地区大规模退耕还湿。但大规模退耕还湿后,可能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减产,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减产后,会导致当地农民收入减少;故不应支持东北地区大规模退耕还湿。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七台河市地处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中心位置,是一座资源型城市,主要经济来源于煤炭和木材加工业。据统计,七台河市人口数量在2010年达到增长顶峰,以后人口逐年减少,现已成为省内人口最少的地级市,且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下表为2013~2019年东北部分地区户籍人口变化情况数据(单位:万人)。
城市 | 2013年 | 2019年 | 增幅度 |
营口市 | 232.5 | 230.8 | -0.7% |
朝阳市 | 339.5 | 334.9 | -1.4% |
葫芦岛市 | 280.0 | 275.8 | -1.5% |
鞍山市 | 349.8 | 339.8 | -2.9% |
绥化市 | 555.7 | 521.7 | -6.1% |
鹤岗市 | 108.8 | 100.9 | -7.3% |
黑河市 | 171.5 | 158.1 | -7.8% |
伊春市 | 123.2 | 112.4 | -8.8% |
鸡西市 | 186.6 | 169.4 | -9.2% |
七台河市 | 92.0 | 77.0 | -16.3% |
(1)指出表格所示地区户籍人口变化特点。
(2)分析七台河市2013~2019年户籍人口流动状况的成因及不利影响。
(3)为东北地区应对人口流动现状献计献策。
【答案】(1)人口外流较多,户籍人口数量减少。
(2)成因:煤炭资源枯竭,行业发展不均衡,就业机会减少;经济落后,大量人口外迁谋求高收益;发达城市就业生活、基础设施、医疗保障等条件好;发达城市人才吸引政策的实施,落户限制减小等。不利影响: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经济发展动力减弱等。
(3)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快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就业、生活环境;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等。
【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的人口数据为材料,考查了东北地区的人口变化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等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读表可知,表格中所有的城市2013年至2019年的人口增幅均为负值,人口在减少,说明该地区的户籍人口外流较多,户籍人口数量减少。
(2)结合所学可知,七台市的人口流动原因可以从本市的“推力”角度和外地的“拉力”角度分析,从“”推力”来看,结合材料可知,七台市是一座资源型城市,近年煤炭资源枯竭,行业发展不均衡,就业机会减少,导致人口外流;由于资源枯竭、产业发展缓慢,本市经济落后,大量人口外迁谋求高收益。从外地的“拉力”来看,发达城市就业生活、基础设施、医疗保障等条件好,生活更为便捷;发达城市人才吸引政策的实施,落户限制减小等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不利影响:结合表格可知,最直接的影响即人口减少,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缺少人才和劳动力,导致经济发展动力进一步减弱。
(3)结合上题提到的人才和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可以通过适当延迟退休年龄来缓解;同时需要晚上养老保障体系,降低老龄人口的后顾之忧;最根本的措施在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就业、生活环境;对于人口减少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等措施,提高迁入率和出生率来提高人口数量。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但水稻种植适宜度自南向北逐渐降低。与南方大米相比,东北大米品质优良,广受消费者的喜爱。根据2019年电商平台销售大数据统计,东北大米全国销量占比达60%,主要销往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下图示意我国东北地区水稻主产区适宜度区域划分。
(1)简析水稻种植适宜度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气候原因。
(2)分析与南方大米相比,东北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
(3)说明电商平台对东北大米大量外销的积极作用。
【答案】(1)水稻有喜温喜湿且雨热同期的的生活习性;自南向北降水量逐渐减少;自南向北积温逐渐降低;自南向北遭受低温冻害的风险性加大。
(2)夏季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机质积累多;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病虫害少;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少。
(3)销售渠道增加,大米的销售范围扩大;流通环节减少,大米的销售成本降低;市场信息更畅通,大米产品类型和包装的市场适应能力增强。
【分析】本题以我国东北地区水稻主产区适宜度区域划分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电子商务对农产品市场的促进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水稻广泛种植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稻有喜温喜湿且雨热同期的的生活习性;我国水稻种植主要在东部季风区,但是在东部季风区内,自南向北降水量逐渐减少,自南向北积温逐渐降低,自南向北遭受低温冻害的风险性加大,所以水稻种植适宜度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农产品品质优良应从土壤肥力、施用的农药化肥量、水源水质、昼夜温差、光照强度和时长、生长周期、病虫害等角度共同分析,我国东北地区较南方地区,纬度更高,气温较低,病虫害少,夏季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机质积累多;东北土壤是黑土,黑土肥沃,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少。
(3)农业生产的市场方面主要应从市场渠道、市场内部交易成本、市场信息、市场范围、市场适应能力角度进行分析,电子商务平台扩大了市场销售范围,增加了市场销售渠道;流通环节减少,大米的销售成本降低;电子商务直接和消费者联系,使得市场信息更畅通,大米产品类型和包装的市场适应能力增强。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参喜冷凉,不耐旱,忌强光直射,怕积水,对土壤肥力消耗大,是一种名贵中草药材。野山参生长周期长达70~150年,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随着森林的破坏,东北野山参几乎绝迹。
材料二 东北地区人工种参约有400多年的历史,5~6年可收获一次,在人参加工过程中,可以获得很多副产品,如人参油、人参露、人参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人参产量剧增,加之出口受阻,一夜之间,人参价格大幅度下降。
(1)推测东北野生人参分布区域适宜人参生长的自然条件。
(2)结合材料二,提出促使人参价格提升的合理措施。
(3)有人建议人参产区的农民扩大人参种植规模,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纬度较高,海拔高,温度较低;降水较多,空气湿润;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茂密,太阳辐射弱;坡地地形,有利于排水;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2)相关部门加强对市场需求的预估,控制人参的产量,防止人参规模盲目扩大;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人参的质量,使其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对人参进行深加工,制成药品或化妆品。
(3)同意:自然条件优越,可种植人参面积广;扩大人参种植规模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同意:导致人参产量大于市场需求量,造成人参价格下降,降低农民收入;过度消耗土壤,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从种植到收获时间长,大规模种植风险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东北野生人参纬度较高,海拔高,温度较低,适宜其喜冷凉的习性;长白山地区降水较多,空气湿润,适宜其不耐旱的习性;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茂密,太阳辐射弱,适宜其忌强光直射的习性;坡地地形,有利于排水,适宜其怕积水的习性;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其对土壤肥力消耗大的特点。
(2)人参价格的下降与产量大及出口受阻有关,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市场需求的预估,控制人参的产量,防止人参规模盲目扩大;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人参的质量,保证产品品质,使其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注意材料“在人参加工过程中,可以获得很多副产品,如人参油、人参露、人参膏,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还可以对人参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制成药品或化妆品,提升其经济效益。
(3)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答同意或不同意都可,需要理由充分。答同意的理由主要从其对当地环境的适宜及经济效益高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当地种植人参的自然条件优越,可种植人参面积广;扩大人参种植规模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社会效益高;扩大人参种植规模,还可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答不同意的理由主要从其经济效益低及对环境影响角度进行分析:如扩大人参种植规模,可能导致人参产量大于市场需求量,造成人参价格下降,降低农民收入;人参对土壤的消耗大,过度消耗土壤,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结合材料信息可知,5~6年可收获一次,从种植到收获时间长,大规模种植风险大。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其基本具备暖锋的特征,但又和暖锋有明显不同。在倒暖锋天气形成的前两天,会有寒潮袭击我国东北地区。下图是某次倒暖锋过境时亚洲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形势图。
(1)简述与一般暖锋相比倒暖锋的特点。
(2)分析受倒暖锋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气温特点及形成原因。
(3)简述倒暖锋对我国东北地区降水分布的影响。
【答案】(1)移动方向整体自北向南;降水区集中在锋面附近,锋后降雨范围大于锋前。
(2)特点:北部气温高于南部。形成原因:倒暖锋形成前,我国东北地区经历寒潮天气,陆地气温快速下降,气压高,鄂霍次克海气温高,形成低压中心,暖湿空气进入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北部迅速增温,东北地区南部受寒潮影响气温仍较低,于是就出现了北部气温比南部高的反常现象。
(3)自北向南形成降水,倒暖锋的水汽来自鄂霍次克海上空的暖湿气流,由东北向西南输送,与冷空气相遇进而产生降水。
【分析】本题以我国东北地区倒暖锋为命题情境,考查倒暖锋的突出特征、倒暖锋影响区域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倒暖锋对东北地区降水形成过程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倒暖锋箭头指向前进方向,所以倒暖锋移动的方向为自北向南,与我国一般暖峰移动方向, (自南向北)相反,再结合图中的雨区判断,倒暖锋降水区集中在锋面附近,且锋后的降水大于锋前,而我国一般暖锋的降水多形成于锋前。
(2)倒暖锋具备暖锋特征,应是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而其移动的方向是自北向南,因此北部增温幅度大、气温高于南部。结合“每次过程的前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东北地区"分析,受寒潮影响,东北地区自北向南普遍降温;再结合示意图中的低压中心判断,外围形成的东北风会将鄂霍次克海的暖湿气流吹向陆地,使北部增温明显,东北地区南部受寒潮影响气温仍较低,于是就出现了北部气温比南部高的反常现象。
(3)据材料“东北地区在倒暖锋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倒暖锋自北向南移动,使来自鄂霍次克海上空的暖湿气流与前两天寒潮带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带来自北向南的降水。
【点睛】倒暖锋是在北半球,由北向偏南方向逆行的暖锋;在南半球,由南向偏北方向逆行的暖锋。倒暖锋在我国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的两三天之内。出现的现象:东北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同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德国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等九个国家,鲁尔区是其典型的传统工业区。
材料二:辽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水资源也愈感短缺。
材料三:德国鲁尔区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图(图)
(1)根据所给材料,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条件的异同点。相同点(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不同点(从自然条件分析)。
(2)德国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3)针对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既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又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答案】(1)相同点(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不同点(从自然条件分析):鲁尔区水资源丰富而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辽中南工业区铁矿资源丰富而鲁尔区铁矿资源短缺。
(2)环境恶化、传统产业的衰落(“煤炭危机、钢铁危机”)、产业结构单一。
(3)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控制需水量大的重工业企业的发展;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分析】本题以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工业区位分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的相同条件有:读图可知,两个工业区都有煤炭资源分布,且煤炭资源丰富;两地铁路线分布多,铁路交通便利;根据材料“德国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等九个国家”可知,德国鲁尔区国内以及欧洲经济发达,市场广阔,根据材料“辽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区”,结合所学,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快,辽中南传统工业区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不同点:读图可知,辽中南工业区附近有铁矿分布,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鲁尔区本地没有铁矿分布,铁矿资源贫乏,主要从国外进口。读图可知,鲁尔区有众多河流流经,根据经纬度位置信息可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辽中南工业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流经的河流少,生产生活需水量大,当前水资源短缺。
(2)结合所学可知,鲁尔区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突出的问题是生产结构单一,某一工业部门生产的衰落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原因是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产钢国、钢出口国增多),20世纪70年代后钢铁的市场需求量下降(受经济危机冲击和钢产品的替代品广泛应用),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导致传统产业衰落。传统产业能耗大,污染多,环境污染严重。
(3)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与区域产业结构有关。据此为了解决缺水现状并使经济持续发展可以从开源节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采取措施。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补充地表水不足的现状;实行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水空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增加辽中南地区水资源,补充用水缺口。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需水量大的重工业企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节约水资源;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减少生产生活用水的浪费。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辽中南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基地,区内工业发展条件优越。美国东北部的匹兹堡,最初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19世纪中叶才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城市,如今匹兹堡已华丽转身为美国东北部的一座科技新城。
材料二图左为“辽中南工业基地位置图”,图右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位置图”。
(1)与五大湖工业区比较,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是____,劣势是____。
(2)除资源条件外,两地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条件还有____等。
(3)匹兹堡的“华丽转身”,对辽中南地区发展转型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答案】(1) 丰富的石油资源 水资源不足
(2)便利的交通运输;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治理环境污染。
【分析】本大题以辽中南地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传统工业区的分布、特点、问题、工业发展方向及措施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由材料三所示图中可以得知,与五大湖工业区比较,辽中南工业区自然资源优势是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劣势是位于半湿润地区,所以辽中南工业区的水资源相对不足。
(2)读图可知,两地铁路交通线密度大,陆路交通条件好,临海,海运便利;图中两地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工业制成品的市场需求大;两地均为人口密集区域,劳动力非常丰富。
(3)传统工业的整治措施,需从产业机构、交通基础设施、技术资金、环境等方面整治。结合题干信息 “匹兹堡由钢铁工业城市转变为一座科技新城”可知,辽中南地区发展转型需要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加强技术的革新,注重培养先进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应当给予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也要注重污染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专题11 青藏高原-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青藏高原-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1青藏高原-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11青藏高原-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东南丘陵-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东南丘陵-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8东南丘陵-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08东南丘陵-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9 西亚-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19 西亚-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9西亚-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19西亚-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