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菏泽市单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菏泽市单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生物学科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常见的肺炎类型包括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如新冠肺炎)和肺真菌病(如曲霉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阻断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可用来治疗曲霉菌等引起的肺真菌病
B. 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一个新冠病毒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
C. 细菌、支原体、新冠病毒和曲霉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 对支原体和新冠病毒进行体外培养时,需要将其接种在完全培养基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详解】A、曲霉菌为真菌,具有细胞壁,阻断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可使曲霉菌不能形成细胞壁,从而容易吸水涨破,因此可用来治疗曲霉菌等引起的肺真菌病,A正确;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错误;
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C错误;
D、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D错误。
故选A。
2. 2022年5月,刘肼宏的《本草纲目》健身操火爆全网,带来一股全民跳健身操的热潮。如果我们了解组成细胞的分子等相关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注重营养的均衡,进行科学健身。下列涉及细胞中的化合物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 磷脂和脂肪水解的产物都包括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其衍生物
B. 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也容易大量转化为糖类
C. 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
D. 变性后的蛋白质不能再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蛋白质、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例如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详解】A、磷脂水解的产物有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其衍生物,而脂肪的水解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A错误;
B、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却难以大量转化为糖类,B错误;
C、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单体连接形成的多聚体,C正确;
D、变性后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但仍有肽键,仍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C。
3. 若“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生物是动物,因为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原
②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
③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原是动物特有的糖
④淀粉和糖原都是储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在生物体中将淀粉分解最终合成糖原,可以看出是在动物体内完成的。
【详解】①该生物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原应是动物,糖原是动物特有多糖,①正确;
②因为有糖原的存在,此生物不可能是植物,②错误;
③此过程可以发生在动物体内,如动物吃进含淀粉的食物,将其水解为麦芽糖,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被吸收、利用,③错误;
④淀粉和糖原都是储存能量的多糖,它们都是由多个葡萄糖连接而成,麦芽糖属于二糖,由两分子葡萄糖连接而成,④正确。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 下列关于细胞的信息分子以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信息分子可直接参与靶器官和靶细胞内的多种生理过程
B. 细胞间信息交流都需要依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才能实现
C. 胰岛素、性激素可作为能源物质提供能量
D. 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是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是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给靶细胞。
(2)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详解】A、信息分子只对细胞的代谢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靶器官和靶细胞内的多种生理过程,A错误;
B、高等植物细胞间可以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即形成胞间连丝,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不需要依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错误;
C、胰岛素、性激素是信息分子,起调节作用,不提供能量,C错误;
D、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是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的,D正确。
故选D。
5. 如图中X代表某一生物学概念,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四部分。下列与此概念图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若X是葡萄糖,①~④代表麦芽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则此图可以表示为葡萄糖是它们的基本单位
B. 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①~④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 若X为参与合成并分泌消化酶的细胞器,则①~④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 若X为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则①~④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答案】A
【解析】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大多数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各种蛋白质合成之后要分别运送到细胞中的不同部位,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的蛋白质要通过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腔内,成为分泌蛋白;有的蛋白质则需穿过各种细胞器的膜,进入细胞器内,构成细胞器蛋白。
【详解】A、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A错误;
B、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①~④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正确;
C、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正确;
D、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都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D正确。
故选A。
6. 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每时每刻都进行化学反应,下列过程与发生的场所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及多肽链的盘曲折叠形成空间结构——核糖体
B. 真核生物中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核仁
C. 蛋白质、RNA和DNA这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核孔
D.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细菌或病毒——中心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内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叫细胞代谢,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基础。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机器,在核糖体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肽链依次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光合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详解】A、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在核糖体,多肽链的盘曲折叠形成空间结构在内质网,A错误;
B、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蛋白质和RNA这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核孔,DNA不能随便进出细胞核,C错误;
D、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细菌或病毒——溶酶体,D错误。
故选B。
7. 将甲、乙两个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洋葱鳞片叶细胞(初始液泡体积相同)同时置于一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当液泡体积不再改变时,甲细胞的液泡体积大于乙细胞的液泡体积,且两细胞保持正常活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初始状态下,甲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乙细胞
B. 最终状态下,甲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乙细胞
C. 液泡体积不变时,原生质层两侧无水分的进出
D. 若再将甲、乙细胞置于清水中,乙细胞先完成质壁分离复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当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现象;当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后又复原的现象。
【详解】A、由于最终状态下两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都和外界溶液浓度相同,因此最终状态下甲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等于乙细胞,而初始状态下两个细胞的大小形态完全相同,最终状态下甲细胞的液泡体积大于乙细胞的液泡体积,即甲细胞的失水量少于乙细胞的失水量,甲细胞失较少的水就能和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同,因此初始状态下,甲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乙细胞,A正确;
B、最终状态下,甲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等于乙细胞,B错误;
C、液泡体积不变时,原生质层两侧水分进出达到动态平衡,C错误;
D、若再将甲,乙细胞置于清水中,由于甲细胞的失水量少,因此甲细胞先完成质壁分离复原,D错误。
故选A。
8. 下图为吞噬作用的机制。高等多细胞生物体中,吞噬作用往往发生于吞噬细胞。主要是清除病原体或衰老凋亡的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体与初级溶酶体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B. 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在高尔基体中合成的
C. 次级溶酶体中的水解产物全部排到细胞外
D. 吞噬作用发生时细胞膜面积变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
【详解】A、吞噬体与初级溶酶体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错误;
B、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在核糖体合成,B错误;
C、溶酶体中的水解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可以被细胞再利用,不能被利用的则排到细胞外,C错误;
D、吞噬作用发生时细胞膜内陷成小囊,包裹着病原体等,所以面积变小,D正确。
故选D。
9. 袁隆平院士团队主持的耐盐碱“海水稻”项目,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阶段。“海水稻”最高亩产可达800公斤,实现了盐碱地变粮仓的目标。下列有关“海水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盐碱地土壤中无机盐浓度高,因此海水稻根系吸收无机盐的方式主要是协助扩散
B. 将海水稻和正常水稻的细胞置于同一高浓度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的是海水稻细胞
C. 海水稻与正常水稻吸收同种离子速率不同的原因是二者的载体种类不同
D. 海水稻根系细胞吸水时,主要通过转运蛋白协助完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①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无需能量和载体蛋白;②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无需能量;③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④胞吞、胞吐:需要能量。
【详解】A、海水稻根系吸收无机盐的方式主要是主动运输,A错误;
B、将海水稻和正常水稻的细胞置于同一高浓度溶液中,海水稻耐盐碱,细胞液浓度更高,先发生质壁分离的是正常水稻细胞,B错误;
C、海水稻与正常水稻吸收同种离子的载体蛋白相同,C错误;
D、海水稻根系细胞吸水时,主要通过转运蛋白协助完成,D正确。
故选D。
10. 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物浓度可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B. 若A点温度升高5℃,化学反应速率将提高
C. 若B点时增加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将提高
D. 若在开始时增加酶浓度,则实际结果可用曲线2表示
【答案】D
【解析】
【分析】底物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但由于酶浓度的限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反应物浓度通过影响反应物之间的接触概率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没有影响酶活性,A错误;
B、图中曲线1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所以A点时升高温度,酶活性会降低,使得化学反应速率减慢,B错误;
C、曲线自变量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除反应物浓度以外的其他因素,如酶的用量等,所以增加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不变,C错误;
D、若在开始时增加酶浓度,则酶与反应物接触概率更大,在任一反应物浓度下化学反应速率均会加快,所以实际结果可用曲线2表示,D正确。
故选D。
11. 如图所示为ATP的分子结构图,a、b、c表示相应的结构,①、②表示化学键。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
B. b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C. 1molATP逐级水解时,即②的水解过程比①的水解释放的能量多
D. 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末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a表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b表示腺苷一磷酸,又叫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c表示腺苷三磷酸(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①②表示特殊化学键,其中②很容易断裂与重新合成。
【详解】A、a表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P表示磷酸基团,A正确;
B、b表示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B正确;
C、化学键①与化学键②都为特殊化学键,断开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同,即特殊化学键②和①释放的能量相同,C错误;
D、ATP中特殊化学键不稳定,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容易脱离,即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D正确。
故选C。
12. 如图是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得的小麦种子气体交换相对值与O2浓度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铃薯块茎CO2释放总量与O2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上图表示
B. 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总消耗量的一半
C. P点时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D. 图中O2吸收量最终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细胞中呼吸酶的数量有限
【答案】D
【解析】
【分析】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需要水的参与,并且释放二氧化碳,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需要氧气参与,生成水。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内因(呼吸酶的数量)和外因(氧气浓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详解】A、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
B、1分子葡萄糖有氧呼吸生成6分子的二氧化碳;1分子的葡萄糖无氧呼吸生成2分子的二氧化碳,所以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B错误;
C、P点氧气吸收量等于二氧化碳释放量,所以只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在线粒体基质,C错误;
D、图中氧气吸收量(有氧呼吸强度)最终不再增加时限制因素不再是氧气浓度,主要原因是细胞中呼吸酶的数量有限,D正确。
故选D。
13. 如图为与有丝分裂相关的坐标曲线。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c→d过程细胞中DNA含量不变
B. 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与a点相同
C. 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D. 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则ab段表示分裂间期的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 中期、后期以及末期结束之前, cd段形成的原因是细细胞一分为二, de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完成;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b段表示分裂间期的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着丝粒)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c→d过程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该过程细胞中DNA含量不变,A正确;
B、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与a点相同,B正确;
C、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中着丝点(着丝粒)没有分裂,所以染色体数目不变,C正确;
D、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后期,其中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故选D。
14. 下图表示人体造血干细胞在离体条件下,经诱导形成神经细胞和肝细胞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图说明造血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B. 图中各细胞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C. ①过程使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D. ②过程的具有稳定性、不可逆性和持久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培养使细胞数目增多,发生了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经②诱导形成神经细胞和肝细胞,发生了细胞分化。
【详解】A、细胞的全能性是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图示造血干细胞经培养、诱导得到肝细胞和神经细胞,没有发育成完整的个体,没有体现造血干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故分化细胞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相同,B正确;
C、①过程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一致,保持了亲代和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C正确;
D、②过程是细胞分化,具有稳定性、不可逆性和持久性,D正确。
故选A。
15.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末期
B.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C. 衰老的生物体中,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
D.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对生物体是有利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后期,A错误;
B、细胞分化不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衰老的生物体中,大部分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也有新生的细胞,C错误;
D、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是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盐碱地种植花生可有效缓解我国粮油争地矛盾现象。针对盐碱地花生开花期易遭遇干旱和盐双重胁迫现象,研究人员采用外源NaC1盆栽试验,模拟大田干旱和盐胁迫环境,探究花生开花期在干旱、盐胁迫条件下对花生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处理方式
叶绿素含量
真光合速率
干物质量
对照组
土壤含水量75%
++++
++++
++++
干旱胁迫组
土壤含水量45%
+++
+++
+++
盐胁迫组
?
+++
+++
+++
干旱、盐双胁迫
土壤含水量45%、NaCl含量0.3%
+
+
+
A. 表中盐胁迫组的处理方式为土壤含水量75%、NaCl 含量0.3%
B. 干旱、盐胁迫都能降低花生产量,干旱、盐双胁迫会加剧减产
C. 干旱、盐双胁迫下,叶绿素含量降低,吸收光能减少,光反应速率下降
D. 干旱时,若细胞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则不利于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干旱、盐胁迫条件下,叶绿素的含量都降低,光合速率下降,干物质量减少;干旱、盐双胁迫下,叶绿素含量最低,光合速率最低,干物质量最少。
【详解】A、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表中盐胁迫组应水含量正常、高盐处理,因此处理方式为土壤含水量75%、NaCl含量0.3%,A正确;
B、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干旱胁迫组干物质量低于对照组,说明干旱能降低花生产量;盐胁迫组干物质量低于对照组,说明盐胁迫能降低花生产量,而干旱、盐双胁迫会加剧减产,B正确;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干旱、盐双胁迫组与对照组相比,花生叶绿素含量降低,吸收光能减少,导致光反应速率下降,C正确;
D、在遭受干旱胁迫、盐胁迫时,花生细胞中的可溶性糖、脯氨酸等物质的含量上升,从而提高细胞的渗透压,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D错误。
故选D。
【点睛】
17. 如图为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A等动物细胞分裂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B. B结构的膜上没有运输葡萄糖进入内部的载体
C. tRNA可以从细胞核经过核膜和核孔进入细胞质
D. 与高等动物相比,高等植物特有的结构是E、H、I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A是中心体,B是线粒体,C是高尔基体,D是细胞质基质,E是叶绿体,F是核糖体,H是液泡,I是细胞壁。
【详解】A、A是中心体,细胞分裂期的前期中心体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A正确;
B、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所以线粒体膜上没有运输葡萄糖进入内部的载体,B正确;
C、tRNA是大分子,从核孔进人细胞质,C错误;
D、高等植物特有的结构是E叶绿体、H液泡和I细胞壁,D正确。
故选ABD。
18. 某生物实验小组欲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已知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是一个多步反应,会依次形成较大分子糊精、小分子糊精、麦芽糖,加入碘液后的溶液颜色分别是蓝紫色、橙红色、黄褐色(碘液颜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会增加酶与底物的结合机会,从而加速酶促反应速率
B. 混合保温一段时间后,终止反应并加碘液检测淀粉水解情况
C. 通过观察加入碘液后的不同温度下溶液的颜色可确定酶活性的强弱
D. 在适宜pH条件下,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恒定不变的
【答案】ACD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等影响,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会增加酶与底物的结合机会,从而加速酶促反应速率,A正确;
B、将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分别保温处理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混合,以保证反应是在特定温度下进行,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已知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是一个多步反应,加入碘液后的溶液颜色分别是蓝紫色、橙红色、黄褐色,通过观察加入碘液后不同温度下溶液颜色的变化可确定酶活性的强弱,C正确;
D、pH不会影响酶的最适温度,在适宜pH条件下,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恒定不变的,D正确。
故选ACD。
19. 研究表明,有氧情况下,癌细胞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但产生的ATP总量却无明显差异,二者产生的CO2的量有较大差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有氧条件下,癌细胞分解葡萄糖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且产生的CO2量多于正常细胞
B. 将肝癌细胞产生的CO2通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中,可根据溶液变黄的时间判断其有氧呼吸的强度
C. 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该过程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从而导致合成的ATP少于有氧呼吸
D. 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均产生[H],但只在有氧呼吸过程消耗[H]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不彻底分解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彻底水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前两阶段产生的还原氢和氧气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场所都在细胞质基质,根据酶的不同可分为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释放少量能量。
【详解】A、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所以肝癌细胞分解葡萄糖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根据题干信息可确定肝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故有氧条件下,癌细胞产生的CO2量少于正常细胞,A错误;
B、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肝癌细胞只在有氧呼吸过程产生CO2,故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可判断其有氧呼吸的强度,B正确;
C、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大部分能量留存在乳酸中,故该过程只能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C错误;
D、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均即产生[H]也消耗[H],D错误。
故选ACD。
20. 如图表示一定温度和CO2浓度条件下,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某植株CO2的释放量和叶绿体O2的释放量,假设呼吸作用速率不随光照强度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照强度为a时,植物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B. 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C. 光照强度为c时,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为1μmol•m−2•g−2
D. 在光照强度为d时光照18h,再黑暗6h,植物仍不能正常生长
【答案】BD
【解析】
【分析】在一定温度和CO2浓度条件下,该植株的呼吸速率不变,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叶绿体的O2释放量代表总光合速率。
1、光照强度为a时无氧气产生,说明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无光合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为6μmol•m-2•g-1,表示呼吸作用速率。
2、当光照强度为b时,二氧化碳释放量和氧气产生总量相等,此时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但呼吸作用速率(6μmol•m-2•g-1)大于光合作用速率(3μmol•m-2•g-1);
3、当光照强度为c时,无二氧化碳的释放,氧气产生量为6μmol•m-2•g-1,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6μmol•m-2•g-1)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4、光照强度为d时,无二氧化碳的释放,光合作用速率(8μmol•m-2•g-1)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详解】A、当光照强度为a时,O2产生总量为0,说明只进行细胞呼吸,则产生ATP的细胞器为线粒体,A错误;
B、当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为3μmol•m−2•g−1,呼吸作用速率为6μmol•m−2•g−1,则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B正确;
C、当光照强度为c时,无二氧化碳的释放,光合作用速率为6μmol•m−2•g−1,且呼吸作用速率为6μmol•m−2•g−1,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为0,C错误;
D、当光照强度为d时,植物的光合速率为8μmol•m−2•g−1,呼吸速率为6μmol•m−2•g−1,那么12h光照,再黑暗6h,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为(8−6)×12−6×6=-12,植物不能正常生长,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
21. 回答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问题:
(1)如图为生物体内的三种重要的多糖,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______________。其中动物和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属于________________(填“单”、“二”或“多”)糖.麦芽糖和蔗糖的水解产物除了都有1分子葡萄糖外,前者还有1分子________________,后者还有1分子______________。蔗糖的水解产物和麦芽糖都可用_______________试剂进行鉴定。
(3)淀粉和脂肪都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但相同质量的淀粉和脂肪相比,后者释放的能量约是前者的2倍,其原因之一是:后者含________________(填元素)多,前者含________________(填元素)多,脂肪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答案】(1) ①. 葡萄糖 ②. 糖原 ③. 淀粉
(2) ①. 二 ②. 葡萄糖 ③. 果糖 ④. 斐林
(3) ①. C、H、O ②. C、H(答到H就可给全分) ③. O ④. 保温、防震
【解析】
【分析】1、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2、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3、脂质主要是由C、H、O 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4、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含有较多的H,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
【小问1详解】
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小问2详解】
麦芽糖属于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1分子麦芽糖水解产生2分子葡萄糖,1分子蔗糖水解产生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蔗糖的水解产物和麦芽糖都是还原糖,都可用斐林试剂检测。
【小问3详解】
淀粉和脂肪的元素组成都是C、H、O;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含有较多的H,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脂肪除了作为重要的储能物质外,还可以保温、防震等。
22. 下图1是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状结构即小窝,小窝与细胞的信息传递等相关:下图2表示小窝蛋白在某细胞内合成及被转运到细胞膜上的过程,其中①-⑥表示细胞结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细胞中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原核细胞和图示细胞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用磷脂酶处理,图2中功能不受影响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图1中小窝蛋白分为三段,中间区段主要由_____________(填“亲水性”或“疏水性”)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余两段均位于细胞的_____________中。
(3)图2中小窝蛋白合成及被转运到细胞膜上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该过程需要的能量主要由_____________(填名称)提供。若破坏了该细胞的核仁,则小窝蛋白的合成将不能正常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差速离心法 ②. 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③. ①⑥
(2) ①. 疏水性 ②. 细胞质基质
(3) ①. ①②③ ②. 线粒体 ③. 核糖体中的RNA来自核仁,核仁被破坏,影响核糖体的功能
【解析】
【分析】1、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2、分析图形:图中①为核糖体;②为内质网;③为高尔基体;④线粒体;⑤细胞核;⑥为中心体。
【小问1详解】
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图示细胞为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本质区别为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图2中①为核糖体,⑥为中心体,它们没有膜结构,磷脂酶处理不受影响其功能。
【小问2详解】
小窝蛋白分为三段,中间区段位于磷脂双分子层内,磷脂双分子层疏水性的尾部位于内侧,据此可推测小窝蛋白的中间区段是具有疏水性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结合图示可知其余两段均位于图1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
【小问3详解】
根据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可知,图2中小窝蛋白合成及被转运到质膜上依次经过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即图中的①②③,该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内的能量,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即图中的④提供。若破坏了该细胞的核仁,核糖体中的RNA来自核仁,核仁被破坏,影响核糖体的功能,而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据此可推测小窝蛋白的合成将不能正常进行。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及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以及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结合题干信息理解膜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认同生物学中的物质与功能观、结构与功能观。
23. 下图甲表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及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A、B、E表示膜的结构,a、b、c、d代表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d所示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E与细胞_______有关,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主要与构成细胞膜的________(填图中番号)有关;白细胞能改变形状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炎症部位吞噬病菌,这说明________。图乙所示方式可表示图甲中的________(填图中番号)。
(2)人的小肠上皮细胞可以吸收葡萄糖,而不吸收比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木糖,这说明________,这种特性与图甲中的________(填图甲中番号)有关。
(3)假如该细胞膜表示胃上皮细胞膜,酒精通过时可用图甲中________表示;假如该细胞膜表示小肠上皮细胞膜,吸收K+可用图甲中________表示。用磷脂双分子层将某种不容易进入细胞的药物包裹成小球,通过小球膜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将药物送入细胞,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药物进入细胞的方式最可能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协助扩散 ②. 表面的识别 ③. B ④.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⑤. a
(2) ①.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②. A
(3) ①. b ②. a ③. 胞吞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表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其中A表示蛋白质,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E表示糖蛋白(膜外);a、e代表主动运输,其中a表示运进细胞,e表示运出细胞;b运输方向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自由扩散;c、d运输方向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表示协助扩散。
分析图乙,当细胞外浓度低于细胞内的时候,物质还可以进细胞说明物质是主动运输进细胞的。
【小问1详解】
d所示的运输方式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为协助扩散,E是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主要与构成细胞膜的B磷脂双分子层有关,白细胞能改变形状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炎症部位吞噬病菌(胞吞),这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图乙所示方式,当细胞内浓度大于细胞外浓度时,还能继续吸收,属于主动运输,可表示图甲中的a(主动运输)。
【小问2详解】
人的小肠上皮细胞可以吸收葡萄糖,而不吸收比葡萄糖相对分子量小的木糖,表明细胞可以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选择性地吸收物质,这说明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这与图甲中的A(载体蛋白)有关。
【小问3详解】
假如该细胞膜表示胃上皮细胞膜,酒精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即可以用图甲中的b表示。假如该细胞膜表示小肠上皮细胞膜,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可用图甲中a表示。用磷脂双分子层将某种不容易进入细胞的药物包裹成小球,通过小球膜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将药物送入细胞,该药物进入细胞的方式最可能是胞吞。
24. 图甲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该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乙表示某绿色植物的细胞代谢情况:图丙是某兴趣小组将植物栽培在密闭玻璃温室中,用红外线测量仪测得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的a点表示_____,c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
(2)图乙所示的该植物细胞代谢情况可用图甲中a—d四点中_____表示,也可以用图丙e~j六个点中的_____表示。
(3)当光照强度在图甲的d点时,该植物叶绿体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是_____mg/100cm2/h。
(4)若图甲曲线表示该植物在25°C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并且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C和30°C,那么在原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提高到30°C,理论上分析c点将_____(填“左移”“右移”或“不变”)。
(5)由图丙可推知,密闭玻璃温室中氧气浓度最大的是_____点。24点与0点相比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填“增多”“不变”或“减少”)
【答案】(1) ①. 细胞呼吸释放CO2的速率##细胞呼吸强度##细胞呼吸速率 ②.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2) ①. c ②. f和h (3)18 (4)右移
(5) ①. h ②. 减少
【解析】
【分析】1、图甲中:纵坐标表示净光合速率,a点表示呼吸作用速率;b点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c点表示光补偿点,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d点对应的光照强度表示光饱和点。
2、图乙中:叶绿体产生氧气供给线粒体,线粒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提供给叶绿体,说明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3、图丙中:表示密闭玻璃温室中测定的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曲线下降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而图中f、 h两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刚好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小问1详解】
图甲中的a点光照强度为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表示细胞呼吸强度。c点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即此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小问2详解】
图乙所示叶绿体所需二氧化碳全由线粒体提供,线粒体所需氧气全由叶绿体提供,说明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可用图甲中c点表示,也可以用图丙中f、 h点表示。
【小问3详解】
植物叶绿体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代表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因此当光照强度在图甲的d点时,该植物叶绿体固定二氧化碳的量为12+6=18mg/100cm2/h。
【小问4详解】
该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c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当温度由25℃提高到30℃时,呼吸作用增强,光合作用减弱,要想使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只有增大光照强度,因而c点右移。
【小问5详解】
由图丙分析可知,e~f段,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植物吸收氧气,氧气浓度下降;f~h段,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释放氧气;h点以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植物吸收氧气,氧气浓度下降。故密闭玻璃温室中氧气浓度最大的是h点。24点与0点相比,24点时密闭玻璃温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说明经过24小时,全天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有二氧化碳释放,因此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将减少。
25. 图1表示某植物细胞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分裂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段细胞内发生的主要是_____。
(2)研究染色体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分别对应着图1曲线中的_____(用字母表示)时期,图2中的_____图。
(3)图2中,乙细胞有_____条染色体,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_____;乙细胞的下一个时期会出现_____重现。
(4)在“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_____,解离的目的是_____,实验中染色剂为_____。制作植物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步骤是①_____→②_____→③染色→④制片。
【答案】(1)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NA分子的复制
(2) ①. bc ②. 甲
(3) ① 12 ②. 1∶0 ∶1##12∶0 ∶12 ③. 核膜、核仁
(4) ①.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②. (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③. 甲紫溶液##龙胆紫##醋酸洋红液 ④. 解离 ⑤. 漂洗
【解析】
【分析】分析图1: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可代表间期;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可代表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的位置,为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小问1详解】
图1表示某植物细胞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的变化,其中ab段表示分裂间期,该时期主要进行的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小问2详解】
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的位置,即对应着图1曲线中的bc段,对应图2中的甲图。
【小问3详解】
着丝粒的数目=染色体数目,图2中,乙细胞中有12条染色体;此时由于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子染色体,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故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2∶0 ∶12=1∶0 ∶1;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下一个时期为末期,核膜、核仁重现,出现新的细胞核。
【小问4详解】
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便于观察到单层细胞;甲紫溶液(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可将染色体染为深色,因此实验中染色剂为甲紫溶液(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制作植物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步骤是①解离→②漂洗→③染色→④制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探究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探究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