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二)(Word版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二).docx
    • 练习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答案(二).docx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二)第1页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二)第2页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二)第3页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答案(二)第1页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答案(二)第2页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答案(二)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二)(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二)(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二docx、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答案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B(“并没有产生多少改变,外表高大的他们仍喜欢精致妆容,显得很女性化”曲解文意。原文是“但仍有很多中小学男生没有按既定的路线发展,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现在男生发育得更早,个子蹿得老高,但越来越多的男孩高大的外表下却是一份阴柔的审美,喜欢精致妆容,热衷发美美的自拍、上传花样视频”。选项是说“军营男子汉”的活动对男孩的发展没产生多少改变,而原文是说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的结果)
    2.B(“只要机会均等,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就会有绝对优势,其教育优势自然也会更加明显”或然变必然。原文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先发优势以及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或许导致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存在优势,特别是经过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的考验,女生教育优势明显增长”,原文是“或许”,而选项把或然变必然)
    3.C(材料二的观点是“男孩危机与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无直接关系”。A项,材料二的“男孩危机”指的是教育领域的男性优势逐步丧失,而本项不涉及教育领域。B项,一线城市“剩女”数量庞大没有涉及“男孩危机”的问题。C项内容与材料二第五段的内容吻合。D项证明女孩在素质教育领域也有实力)
    4.①首先从中外教育的基本情况正面论证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从而证明“男孩危机”与女性教育优势关系不大。②然后运用反证法(从反面论证),指出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论证“男孩危机来自女孩教育优势”的观点其实是一个伪命题。③最后一段进一步总结,使论证更有力。
    (评分细则:4分,答出“正面论证”1分,“反证法”或者“从反面论证”1分,论证思路2分)
    【解析】根据第三段中“不过研究显示,高考的性别分辨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主要原因”,第四段中“欧美国家便出现高等教育女性化……只有在南亚、中东等地区,女生仍处于劣势……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变化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出城乡差异……因此,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女性教育优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男孩危机’并无直接关系”,这些内容分别是从中外教育的基本情况正面论证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从而证明“男孩危机”与女性教育优势关系不大。根据第五段中“学术上……在就业市场中……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及表现,又使得女性经常在家庭决策中成为被牺牲的那个,更多的家庭主妇由此产生”,这是运用反证法,指出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论证“男孩危机来自女孩教育优势”的观点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根据最后一段“促进女性发展并不意味着削弱男性发展,遏制女性教育优势也绝不会推动‘男孩危机’问题的解决,反之亦然”,这是对第二段提出“‘男孩危机’是否真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这个问题的回答,进一步总结使论证更有力。
    5.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方式,材料二主要运用了议论的方式。
    原因:材料一是新闻报道,通过事实来表现“娘气”亚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借助于叙述和描写更生动直观;材料二是时事评论,用议论更容易阐明自己观点。
    (评分细则:4分,指出不同2分;原因分析2分,每点1分)
    【解析】材料一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家长担心“男孩危机”,“娘气”亚文化请放过孩子》,从标题上看就比较文学性,而且材料一主要是讲述了北京家长王丽莉的儿子比较“娘气”的一件事情,所以运用的是记叙和描写的手法。而且材料一是想通过这件事情来展现中国很多男孩子的教育危机,展现现在“娘气”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所以借助于叙述和描写更生动直观。材料二摘编自光明网时评《“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导致的吗?》,首先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时评,时评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运用议论的方式会更好地发表观点,所以材料二以议论的方式为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C(“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错误。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见下楼活动”,并不是安居乐业;再联系时代背景,是逃离北平避难于此,国难当头阶段)
    7.D(“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错误,依据第四段“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可知,“后生学子”造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联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经在此求学研究)
    8.①“颐”的意思是保养,体现的是当地居民颐养天年的愿望;②“听风”即“声声入耳,事事关心”,指的是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西南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之中。③由“颐”改成“听风”,表达了西南联大师生在读书的同时更侧重社会运动。
    (评分细则:6分,每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设问、首尾呼应等手法抒发感情;②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③诗歌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
    (评分细则:6分,每点2分。从其它角度赏析,如“人称变化或对话体形式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淋漓情感”等,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宠待”意为皇帝给予恩遇,“谴”,谴责;“总是多次到朝堂,恐惧无所容”承前省略主语)
    11.D(“蒙”含义相同,都是承蒙的意思)
    12.A(“常如不及”,意为“好像总是觉得没把事情做好”)
    13.(1)这大概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配合相处得很好,同心协力为国出力。所以唐朝历代被称为贤相的人,首推房玄龄、杜如晦两人。
    (4分,“盖”“相得”“徇国”各1分,意思通顺1分)
    (2)陛下如果因为他上了年纪,也应该使用委婉的言语让他退休,用礼的方式让他退休;不可以因为小的过错,抛弃几十年的老功臣。
    (4分,“讽喻”“致仕”“退”“勋旧”各1分)
    14.①房玄龄和杜如晦讨论政事,太宗最终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体现了他谋略过人。②借褚遂良奏疏的内容,体现房玄龄为政勤勉。③借太宗听从房玄龄意见将李纬由户部尚书改为洛州刺史,体现他善于知人。④借太宗亲自探视房玄龄病情及与高阳公主的对话,体现他的心忧国事。
    (评分细则:3分,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得全分)
    【参考译文】
    二月,戊寅(初六),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尚书右丞魏征为秘书监,参与朝政。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惟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房玄龄虽然多蒙太宗宠爱,有时因某事受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内,磕头请罪,恐惧得好像无地自容。房玄龄因犯小过失回家闲居,褚遂良呈递奏疏,认为:“房玄龄自从皇上起兵开始就辅助皇上有大功劳,武德末年以死相助,贞观初年选拔贤才设立政事,臣子中最勤勉的当属房玄龄。如果不是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责,被其他官员共同指责,就不应将他远远抛弃。陛下如果因为他上了年纪,使用客气的方法让他退休,以礼让他退休;不可以因为小的过错,抛弃几十年的老功臣。”太宗听后急忙召房玄龄回朝。过了不久,房玄龄又离开职位回到家中。过了几天,太宗巡幸芙蓉园,房玄龄让晚辈们立即洒扫门庭,说道:“皇上的乘辇就要到了。”过了一会儿,太宗果然临幸他的宅第,于是用车马载着玄龄一同返回宫中。癸未(二十八日),任命司农寺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留守京城,有人从京城前来太宗处,太宗问道:“房玄龄讲些什么?”答道:“玄龄听说陛下拜李纬为户部尚书,只是说李纬是个美髯公。”太宗即刻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房玄龄对他的儿子们说:“我蒙受皇上的隆恩,如今天下无事,只有东征高丽一事没有停止,众位大臣都不敢劝谏,我明知其非如果不说话,真是死有余辜啊。”于是上表章劝谏,认为:“陛下的功名威德也可以知足了,开拓疆土也当适可而止。如今驱使无罪的士卒,让他们往刀口上送,使之肝脑涂地,难道他们单单不足以怜悯吗!假使当初高丽违背臣属的礼节,可以诛罚他们;假若侵扰老百姓,可以灭掉他们。以后会成为中原的祸患,也可以除掉他们。希望陛下容许高丽悔过自新,停止召募兵众,自然华、夷庆幸有靠,远服近安。我很快要死去的,倘若承蒙陛下采纳将死者的哀鸣,死了也将不朽。”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太宗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的公公病得这么厉害,还能为国家的事忧心忡忡。”太宗亲去探视,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告别,悲痛得不能自禁。癸卯(二十四日),房玄龄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实写”有误。颈联中,上林苑是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作者闲居家中,也未去过汉时的上林苑和唐朝的洛阳宫,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故此处应为虚写)
    16.(1)抒情方法上,“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用典明志,抒情较为委婉,是间接抒情。“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则以激昂的语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是直接抒情。
    (2)抒发情感上,这两句都表达出了渴望施展抱负、爱国热情至老不移的炽烈情感,但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重在抒发抱负难以施展、只能将建功立业的心志放在未来的无奈之情;“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重在抒发自己壮心犹存、誓身许国的激昂悲壮之情。
    (评分细则:每点3分,共6分)
    17.(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
    或: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琵琶行》)
    或: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
    或: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听颖师弹琴》)
    (6分,第一小题2分,每空出现错误扣1分,扣完2分为止;其余两个小题各2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18.①浑然天成 ②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③不幸而言中(一语道破)
    (3分,每空1分若有其它答案,只要合乎语境,句意通畅均可得分)
    【解析】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等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不幸而言中: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温馨提醒:成语不仅仅是常见的四字格,还有三字成语,如杵臼交、闭门羹、打死虎等;还有四字以上成语,如隔行如隔山、事后诸葛亮、不可同日而语、九牛二虎之力等)
    19.(1)将“砚被认为至迟应在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或更早”修改为“砚的起源(出现)被认为至迟应在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或更早”
    或:将“砚被认为至迟应在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或更早”修改为“砚被认为至迟应在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或更早起源(出现)” (病因:成分残缺)
    (2)将“谁也不会否认它不能在”修改为“谁也不会否认它能在” (病因:不合逻辑)
    (共4分,每修改对一处得2分。若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可以适当给分)
    20.甲:它既为研墨而生 乙:砚是文人的砚 丙:历久弥贵
    (6分,每空2分。若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可以适当给分)
    【解析】18题、19题、20题紧扣《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但不细扣情节,着眼阅读思维、阅读习惯的引导;试题立足生活,灯谜、砚台是学生熟悉之物,它们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民族的审美传统。试题着眼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落实了《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从具体题目看,涉及成语选用、病句辨析和修改、语句连贯三个考点,要整体把握,关注语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21.【参考答案】C(A项,“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因此该处引号表特殊含义 B项,引号表引用 D项,引号表特定称谓 C项和原文画横线处的引号均表强调)
    22.【参考答案】画波浪线句使用了比喻(博喻、暗喻)修辞格。(1分)本体是博物馆,喻体有四个,分别是保存者、记录者、存储卡、解码器。(1分)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喻体贴近生活,有利于人们理解博物馆的作用;由文物到文化,由“记录” “保存”到“解码”,层层深入。(2分。每答出1点得1分)
    【解析】材料紧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点来立意,21题、22题考查比喻和引号两个知识点。其中比喻(博喻、暗喻)对应教材《荷塘月色》,引号考查不同的作用。
    四、写作(60分)
    23.依照2022年新课程Ⅰ卷评分标准执行。
    【审题指导】
    材料对广大青年提出了“三力”要求并对“三力”的内涵做了明确的阐释,同时指出这“三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理解“有机统一”首先需要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脚力”指的是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实际,不能闭门造车;“眼力”指的是观察判断,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被他人牵着鼻子走,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肩力”指的是担负意识和能力,要有责无旁贷的自觉。可以说“脚力”是“眼力”的前提,“眼力”是“肩力”的前提;而“肩力”是“脚力”与“眼力”的体现和保障,没有“肩力”,“脚力”与“眼力”便不会生根开花。写作时,既要围绕“三力”的内涵分析“是什么”,在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更要剖析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证“为什么”。
    【参考立意】
    ①好“三力”,大有作为。
    ②“三力”并举,成就一生。
    ③走出“脚力”,提升“眼力”,磨炼“肩力”。
    ④“脚力”为基,“眼力”为要,“肩力”为本。

    相关试卷

    2020泰安肥城高三适应性训练(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0泰安肥城高三适应性训练(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泰安肥城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训练(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泰安肥城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训练(三)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0页。

    2022山东省肥城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训练(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二)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山东省肥城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训练(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二)含解析,文件包含2022届山东省肥城市高考适应性训练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022届山东省肥城市高考适应性训练二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