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3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B.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 CO2等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的反复循环
C.抗体、激素、限制酶、载体、神经递质都是具有特异性作用的物质
D.神经元细胞膜突起形成轴突的作用是扩大神经元接受刺激的面积
2.肝糖原在 G-6-磷酸酶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然后通过细胞膜上的透性酶逐步释放到血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肌肉细胞中没有 G-6-磷酸酶,所以肌糖原不能分解
B.糖原作为储能物质,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肝脏细胞和肌细胞中
C.高尔基体与透性酶的合成、加工、包装和膜泡运输密切相关
D.肝脏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研究发现,甘蔗叶肉细胞产生的蔗糖进入伴胞细胞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分别如图中①、②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质外体的pH因H+-ATP酶的运输作用而逐步降低
B.图中细胞间可通过途径①的通道进行信息交流
C.转运蛋白都含有相应分子或离子的结合部位
D.加入H+-ATP酶抑制剂不会影响蔗糖的运输速率
4.拟南芥的根中有一种共生细菌 S,该细菌能提高拟南芥的耐盐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拟南芥与细菌 S 的遗传物质中都不含有核糖和尿嘧啶
B.拟南芥吸收大量元素 P 主要用于合成核苷酸、磷脂等化合物
C.细菌 S 可通过调节拟南芥细胞合成脯氨酸等有机物提高其耐盐能力
D.拟南芥根尖细胞的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
5.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蛋白质、胰蛋白酶和双缩脲试剂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将酶与底物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C.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可以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
D.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6.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脱分化的实质是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改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B.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出的新品种植株有可能是单倍体
C.菊花组织培养选择外植体,通常选用分裂能力强的新生细胞
D.植物细胞培养中获得了许多细胞代谢产物体现了细胞全能性
7.如图所示,将由 2 种不同的抗原分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分子,在体外解偶联后重新偶联可制备双特异性抗体,简称双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可采用 PEG 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离心法诱导细胞融合
B.筛选双抗时需使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所使用的 2 种抗原
C.同时注射 2 种抗原可刺激 B 细胞分化为产双抗的浆细胞
D.利用双抗可以将蛋白类药物运送至靶细胞
8.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精氨酸依赖型谷氨酸棒状杆菌因缺乏将鸟氨酸转化为精氨酸的酶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可作为鸟氨酸生产的优良菌种。下图为纯化精氨酸依赖型谷氨酸棒状杆菌(目的菌)的部分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①②③④代表培养基,A、B、C 表示操作步骤,D、E 为菌落
A.步骤 A 诱导菌种基因突变可增加突变株的数量
B.步骤 B 用平板划线法将菌种接种在②的表面
C.培养基③因缺少精氨酸导致菌落数目比④少
D.目的菌 E 扩大培养后可用于工业化生产鸟氨酸
9.如图为生活在玫瑰上的蓟马(体型微小、移动能力差的昆虫)种群数量的年度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932—1935 年间蓟马的环境容纳量在下降
B.12 月份以后蓟马种群的出生率明显降低
C.随机选取样方,并统计样方内玫瑰上的蓟马数量
D.8-12 月份,蓟马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的环境阻力比较小
10.细胞增殖和凋亡受多种蛋白调控。PI3K/AKT形成的蛋白通路在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调控中起关键作用,胱天蛋白酶是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D1蛋白是调控细胞由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是PI3K/AKT通路的激活剂。为探究紫草素对细胞分裂和凋亡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紫草素处理食道癌细胞,通过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条带1说明紫草素能促进细胞凋亡,且细胞凋亡率与紫草素浓度有关
B.根据条带2推测紫草素可能是通过抑制DNA复制而阻滞细胞增殖
C.提高PI3K和AKT蛋白表达量有利于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
D.紫草素具有促进食道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有望作为治疗食道癌的药物
11.在观察果蝇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时,发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共有 8 条染色体,呈现 4 种不同的形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前期,则一定有同源染色体联会
B.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后期,则一定会发生基因重组
C.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则该果蝇一定是雌性
D.若该细胞此时没有染色单体,则该细胞不可能取自精巢
12.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探究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有( )
研究者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结论
①
孟德尔
假说演绎法
豌豆
真核生物的核基因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②
艾弗里
微生物培养
小鼠和肺炎链球菌
小鼠体内的“转换因子”是DNA
③
赫尔希和蔡斯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DNA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
沃森和克里克
模型构建法
DNA的X光衍射照片
DNA是遗传物质
⑤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
同位素标记技术、差速离心法
大肠杆菌
DNA是半保留复制
⑥
摩尔根
假说演绎
果蝇
基因在染色体上
A.1 项 B.2 项 C.3 项 D.4 项
13.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调动白细胞和某些化学物质进行保护,这种反应通常被称为发炎。天然抗氧化剂多酚存在于各种果蔬、茶叶中,有助于减少体内导致炎症发生的氧化应激,从而保护人体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首先会破坏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免疫调节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只能来自免疫细胞
C.多酚能清除体内自由基,阻断氧化反应,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
D.炎症肿胀期进行治疗时一般不宜首选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14.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经过严格灭菌,发酵过程中适时补充灭菌的培养液和空气
B.发酵过程中的环境条件既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形成
C.发酵产品包括微生物菌体本身或代谢产物,可通过过滤、离心、蒸馏等方法纯化
D.通过酵母菌发酵,获得大量菌体,从中提取单细胞蛋白作为动物饲料或食品添加剂
二、多选题
15.大气中的CO2需通过植物叶片内部结构最终扩散到叶绿体基质内进行光合作用,叶肉细胞可导致CO2传递受阻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该现象称为叶肉限制;叶肉限制的大小可用叶肉导度(CO2从气孔到叶绿体内的扩散阻力的倒数)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壁越厚,叶肉导度越大
B.增加叶肉细胞生物膜的通透性,可以降低叶肉限制
C.缺水条件下,叶肉限制可能会增大
D.叶肉导度越大,光合速率越小
16.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到红光和蓝光的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不同变化
B.植物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C.植物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以及激素的产生、分布
D.根尖分生区细胞富含淀粉体,可感知重力,使根具有向地性
17.下图为基因的与性状表现的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
A.①过程以 DNA 的任意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 RNA
B.②过程中每种氨基酸只能由一种 t RNA 特异识别密码子运向核糖体对应位置
C.表观遗传中 DNA 序列未改变,①②过程与生物性状发生可遗传改变
D.囊性纤维化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是基因突变使结构蛋白发生变化所致
18.依据生物进化论理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剖比较不同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
C.适应具有相对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也是不定向的
19.科研人员将酿酒酵母质粒上的丙酮酸脱氢酶基因(PD) 替换为植物乳杆菌中的乳酸脱氢酶基因(L-PG) ,可获得乳酸乙酯(白酒香味的主要来源)高产菌株,过程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转入的 L -PG 基因表达产物不能影响酿酒酵母的活性
B.L-PG 基因替换质粒上的 PD 基因是通过同源重组实现的
C.标记基因A m pr可检测是否成功构建乳酸乙酯高产菌株
D.可以利用 PCR 技术筛选含有 L-PG 基因的受体细胞
三、综合题
20.研究人员拟通过在植物体内构建人工代谢途径进一步提高植物的固碳能力,助力减少大气中的CO2 浓度,实现“碳中和、碳达峰”。
(1)在光下,玉米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所具备的与完成光反应过程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____, 在此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光能转变为_____中的化学能参与暗反应。
(2)水稻、小麦等属于C3植物,而高粱、玉米等属于C4植物。请结合图 1 玉米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分析,与Ru BP羧化酶相比,PEP羧化酶固定CO2的能力______。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只进行暗反应,推测其叶绿体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
(3)研究人员通过向水稻叶绿体中引入人工设计合成的一条代谢途径(GOC),能直接在叶绿体中催化乙醇酸转化成 CO2,同时抑制叶绿体膜上乙醇酸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最终提高了水稻的净光合速率。GOC型水稻净光合速率高于野生型水稻的原因包括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两条改造农作物以提高产量的措施:_______。
A.GOC 型水稻新增的代谢途径,增加了乙醇酸利用率
B.GOC 型水稻新增的代谢途径,直接加速了C3再生C5
C.GOC 型水稻新增的代谢途径,减少了叶绿体中 CO2损失
D.GOC 型水稻内催化乙醇酸转化成 CO2的酶活性比 RuBP 羧化酶活性高
(4)“碳中和”是指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碳中和”理念常用于指导生产生活,如污水处理等。图 2 中新型污水处理系统,用蓝细菌代替传统污水处理系统中曝气装置的_______作用,该系统“碳中和”理念体现在_______。请从不同角度列举符合“碳中和”理念的生产、生活实例______。
21.有毛黄瓜茎叶表面生有短刚毛,果实表面有的有瘤,有的无瘤,但均有刺;无毛突变体黄瓜的茎叶表面光滑,果实表面无瘤无刺。研究者对无毛突变体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这两种黄瓜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见图。
(1)已知黄瓜有毛与无毛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实验结果分析,控制有毛性状的基因为______基因,据此判断 F1与无毛亲本杂交,后代中有毛、无毛的性状比为______。
(2)研究发现,茎叶有毛黄瓜的果实表面均有刺,茎叶无毛黄瓜的果实均无刺,推测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推测①:这两对性状由_______控制,但在_______表现出的性状不同。
推测②:这两对性状分别由位于_______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在 F1产生配子的过程中 _______。
(3)研究者通过基因定位发现,控制普通黄瓜茎叶有毛和控制果实有刺的基因位于 2 号染色体同一位点,且在解剖镜下观察发现刚毛和果刺的内部构造一致,从而证实了推测______(①/②),这说明性状是______的结果。
(4)据杂交实验结果分析,控制茎叶有无刚毛的(基因用 G、g 表示)基因与控制果实是否有瘤(基因用 T、t 表示)的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定律,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推测 G、g 与 T、t 两对等位基因 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即______。
(5)为证实(4)推测,研究者分别从 P、F1、F2的果实表皮细胞中提取核酸进行检测,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条带代表有相应的扩增产物)。比较______(填两组)的结果即可为(4)的推测提供分子学证据。
四、实验题
22.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如图为血压调节的部分流程,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催化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 I(AI),继而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 II(AII)。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血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图中直接导致血管收缩的信号分子有______。在观看比赛时,人的血压往往会升高,此时图中的 X 神经最可能是______。
(2)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血容量升高的机理是_______。
(3)卡托普利是一种降压药,为验证其降压效果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表格:
实验步骤目的
简要操作过程
小鼠分组
将60只小鼠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为血压正常鼠,乙组为高血压模型鼠,丙组为①____
初次测定
对三组小鼠称量体重,并测量三组小鼠②_______
③____
按40mgkg-1用生理盐水对甲和乙组小鼠进行灌胃处理,持续四周
实验组处理
④____
再次测量
同初次测定的步骤
实验数据处理并比较
血压:乙组>甲组≈丙组;AI含量:丙组>乙组>甲组;AII组:乙组>甲组>丙组
(4)据上表推测卡托普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_______酶的活性,进而使 AII 的含量下降,导致了醛固酮分泌量降低使血容量下降,血管_______,外周阻力减少,血压下降。
五、综合题
23.研究人员对某自然保护区 7 种生境内的物种数、鸟类的多样性(鸟类的物种种类数)和均匀度(各种鸟类的整体分配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
阔叶林
狼尾草
荒地
白茅
农田
鱼塘
互花米草
物种数
108
76
79
75
82
53
51
多样性(相对值)
3.488
3.185
3.293
3.184
3.030
2.679
2.857
均匀度(相对值)
0.745
0.736
0.754
0.738
0.688
0.675
0.727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鸟类多样性最低的生境是_______,原因可能是______。
(2)在互花米草生境中有如图 1 所示的食物网关系,图中包含的生态系统成分有______种,泥螺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若斑嘴鸭摄食泥螺和克氏原鳌虾的比例为 3:1,则斑嘴鸭每增加 10KJ 的生物量,按 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通过食物网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填“=”“>”或“<”)1000KJ 的生物量。
(3)克氏原鳌虾是田螺的捕食者,田螺又常以黑毛藻为食,为了研究动物间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影响,科研人员制作了四个培养箱,进行了如图 2 的处理,若干天后统计平板上黑毛藻的存活率。
本实验中 d 组的作用是排除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用带孔不透明的隔板隔开克氏原鳌虾和田螺,是为了防止______,但克氏原鳌虾产生的______信息会对田螺采食黑毛藻产生影响。
(4)上述实验统计结果得到黑毛藻的存留率如图 3 所示。
依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克氏原鳌虾对田螺采食黑毛藻起到_______作用,且对_______采食黑毛藻影响较大。
24.某科研人员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获取 B t 毒蛋白基因,并将其导入大豆叶肉细胞,培育出抗虫的转基因大豆,主要过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正确扩增 B t 毒蛋白基因,并能与图中质粒正确连接,需根据______、______设计两种引物。PCR 时引物的作用是_______。
(2)PCR 扩增产物可根据______不同,可以用______技术鉴定。结果发现有目的基因以外的杂带存在,分析可能的原因有______。解决方案一般是在目的基因的______(填“内部”或“上、下游”)重新设计引物进行 PCR。
(3)图中①为请写出 Hind III 和 BamH I 的识别序列分别是______、_____ 。
(4)过程③筛选抗虫能力强的大豆,应从_____水平上检测。
参考答案:
1.C
【分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又从无机环境返回到生物群落的循环过程。
【详解】A、细胞是有选择性的从环境中吸收元素的,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但是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无机自然界不一定有,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B错误;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激素需要与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限制酶有其特定识别序列、载体能转运特定的物质、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结合,因而都是具有特异性作用的物质,C正确;
D、神经元接受刺激的部位为胞体膜或树突膜,而非轴突膜,D错误。
故选C。
2.B
【分析】内质网可参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和运输。高尔基体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等。
【详解】A、肌糖原的分解产物是乳酸或彻底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因为肌肉细胞中没有 G-6-磷酸酶,所以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A错误;
B、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可以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肝脏细胞和肌细胞中,B正确;
C、透性酶是一种载体蛋白,载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因此高尔基体与透性酶的加工、包装和膜泡运输密切相关,C错误;
D、肝脏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不能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B。
3.B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转运蛋白和能量;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等。
【详解】A、H+在H+-ATP酶的作用下运出细胞,但会在蔗糖-H+同向运输器的作用下再进入细胞中,故质外体的pH 是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
B、高等植物细胞间可以形成通道,细胞间可通过通道(途径①)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
C、载体蛋白只容许与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不需要结合,C错误;
D、加入H+-ATP酶抑制剂会影响H+运出细胞,进而影响细胞对蔗糖的吸收,D错误。
故选B。
4.D
【分析】DNA和RNA的主要区别:①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②DNA是双链双螺旋结构,RNA一般是单链。③DNA的碱基有A、G、C、T,RNA的碱基有A、G、C、U。④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详解】A、拟南芥与细菌S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不含核糖和尿嘧啶,A正确;
B、P属于大量元素,核苷酸和磷脂的组成元素都为C、H、O、N、P,故拟南芥吸收大量元素 P 主要用于合成核苷酸、磷脂等化合物,B正确;
C、细胞液浓度提高,可提高吸水能力,具有更强的耐盐能力,因此细菌S可通过调节拟南芥细胞合成脯氨酸等有机物提高其耐盐能力,C正确;
D、拟南芥是高等植物,其细胞中没有中心体,D错误。
故选D。
5.C
【分析】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从而导致色素不能在滤纸条上扩散;滤纸条上的色素带有重叠现象是由于画滤液细线时没有达到细、齐的要求,使色素扩散不一致,而发生色素带重叠现象。
【详解】A、胰蛋白酶本身也属于蛋白质,并且蛋白质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多肽,胰蛋白酶和多肽遇双缩脲试剂也能产生紫色反应,因此不能使用该材料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A错误;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将酶与底物分别在设定温度梯度的水浴锅中保温后再混合,B错误;
C、洋葱的内表皮细胞有成熟大液泡,能够发生质壁分离,故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可以用洋葱的内表皮细胞,C正确;
D、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会导致色素不能在滤纸条上扩散,D错误。
故选C。
6.A
【分析】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详解】A、脱分化是由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该过程的实质是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改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A正确;
B、植物体细胞杂交,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出的新品种含有两个细胞的全部遗传物质,因此一定不是单倍体,B错误;
C、菊花组织培养选择外植体,通常选用分裂能力强的部位,如分生组织等,通常不直接选择细胞,C错误;
D、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能发育为完整个体或能分化为各种细胞的潜能,植物细胞培养中获得了许多细胞代谢产物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A。
7.C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A、A正确;B、 B正确;C、C正确;D、 D错误。故选D。
【详解】A、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包括物理法(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聚乙二醇)和生物法(灭活的病毒),A正确;
B、根据抗原和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推测,双抗可同时与2种抗原结合,B正确;
C、同时注射2种抗原可刺激B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浆细胞,而不是分化成产双抗的浆细胞,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C错误;
D、根据抗原与抗体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利用双抗可以将蛋白类药物运送至靶细胞,从而使药物发挥相应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8.C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图中首先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然后运用将菌种接种到两种培养基中,分别是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某氨基酸突变株不能生长,而在完全培养基中能够生长,据此可以选择出氨基酸突变株。
【详解】A、紫外线处理可以提高突变的频率,A 操作的目的是提高突变菌株的浓度,诱导基因突变应是图中进行紫外线照射的那一步,A 错误;
B、由图可知,B操作为稀释涂布平板,需用涂布器把菌液均匀涂到②的表面,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图中①②④为完全培养基(含有精氨酸的基本培养基),③为基本培养基,培养基③因缺少精氨酸导致菌落数目比④少,C 正确;
D、从图中可看出,D在基 本培养基中无法生长,在完全培养基中可生长,说明 D是氨基酸依赖型菌落,即D才生产鸟氨酸的目的菌种,D 错误。
故选C。
9.B
【分析】在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等多种外源因素,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能内源性共同作用,使得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详解】A、1932~1935年,种群数量低,环境容纳量变小,A正确;
B、12月份以后蓟马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则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不一定是出生率明显降低,B错误;
C、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以及根据物种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样方数目和样方大小,C正确;
D、8-12 月份,蓟马种群数量较小,环境资源相对充分,则蓟马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的环境阻力比较小,D正确。
故选B。
10.C
【分析】胱天蛋白酶是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D1蛋白是调控细胞由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是PI3K/AKT通路的激活剂。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详解】A、条带1是胱天蛋白酶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紫草素处理食道癌细胞,紫草素的浓度越高胱天蛋白酶的表达量越高,胱天蛋白酶是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故条带1说明紫草素能促进细胞凋亡,且细胞凋亡率与紫草素浓度有关,A正确;
B、条带2是D1蛋白,D1蛋白是调控细胞由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紫草素处理食道癌细胞,D1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说明紫草素可能是通过抑制DNA复制而阻滞细胞增殖,B正确;
C、由图可知,使用紫草素后,PI3K和AKT蛋白表达量下降,说明PI3K和AKT蛋白能促进癌细胞增殖抑制癌细胞凋亡,故提高PI3K和AKT蛋白表达量有利于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C错误;
D、由图可知,紫草素能通过调节某些蛋白的表达量来促进食道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有望作为治疗食道癌的药物,D正确。
故选C。
11.C
【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果蝇体细胞有8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观察果蝇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时,发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呈现4种不同的形态,说明该果蝇为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能是雌果蝇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可能是雄果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前期,则可能是雌果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也可能是雌果蝇处于有丝分裂前期,该时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A错误;
B、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后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此时细胞中会发生基因重组;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此时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由于其染色体只有4种不同的形态,因此一定是雌性,若为雄性则应有5种形态,C正确;
D、若该细胞此时没有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因此该细胞可能取自精巢,D错误。
故选C。
12.A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①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证明基因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①错误;
②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该实验没有使用小鼠作为实验材料,②错误;
③赫尔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③错误;
④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他们的研究分析,采用模型构建法,构建了DNA双链结构模型,并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④错误;
⑤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⑤错误;
⑥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⑥正确。
综上所述,只有⑥一项正确,A符合题意。
故选A。
13.B
【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
【详解】A、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首先要突破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也就是非特异免疫,A正确;
B、免疫活性物质包含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造血细胞等很多细胞(包括非免疫细胞)都可以产生溶菌酶,B错误;
C、据题可知多酚是天然抗氧化剂,阻断氧化反应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体内自由基减少能够减缓细胞衰老,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C正确;
D、糖皮质激素对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均有抑制作用,炎症肿胀期进行治疗时一般不宜首选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D正确。
故选B。
14.D
【分析】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有两类:一类是代谢产物,另一类是菌体本身;产品不同,分离提纯的方法一般不同:①如果产品是菌体,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②如果产品是代谢产物,可用萃取、蒸馏、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提取。
【详解】A、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经过严格灭菌,以防止杂菌污染导致产量大大下降;发酵过程中适时补充灭菌的培养液和空气,以满足发酵菌种的代谢需求,A正确;
B、发酵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环境条件既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形成,B正确;
C、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有两类:一类是代谢产物,另一类是菌体本身,可通过过滤、离心、蒸馏等方法纯化,C正确;
D、单细胞蛋白是微生物菌体,所以不需要从获得的菌体中提取,D错误。
故选D。
15.AD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O2,以及ATP的形成;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C5和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A、细胞壁是全透的,其厚度应不影响二氧化碳从气孔到叶绿体的扩散,A错误;
B、增加叶肉细胞生物膜的通透性,叶肉导度变大,CO2从气孔到叶绿体内的扩散阻力越小,可以降低叶肉限制,B正确;
C、缺水条件下,气孔关闭,叶肉细胞导致CO2传递受阻增大,叶肉限制可能会增大,C正确;
D、叶肉导度越大,CO2从气孔到叶绿体内的扩散阻力越小,CO2吸收量越大,光合速率越大,D错误。
故选AD。
16.BC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A、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A错误;
B、植物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衰老、脱落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B正确;
C、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C正确;
D、根尖根冠细胞富含淀粉体,可感知重力,使根具有向地性,D错误。
故选BC。
17.AB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转录过程,即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即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及实例(1)直接途径:基因控制 蛋白质结构控制生物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的病因。(2)间接途径: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控制生物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
【详解】A、①表示转录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特定链为模板合成的,并不是以DNA 的任意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A错误;
B、②表示翻译过程,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多种 t RNA 转运,B错误;
C、表观遗传中DNA碱基序列未发生改变,而某些碱基部位发生甲基化,使得某些基因表达(①转录、②翻译)受到抑制,该变异是可遗传的,C正确;
D、囊性纤维化是CFTR基因中缺失3个碱基,引起肺部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转运氯离子的载体蛋白(CFTR蛋白)结构异常,导致肺支气管腔内黏液堆积,造成细菌反复感染,囊性纤维化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是基因突变使结构蛋白发生变化所致,D正确。
故选AB。
18.B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A错误;
B、适应环境的变异才是有利的,因此,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适应具有相对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了原本适应环境的个体无法适应现有的环境而被淘汰,进而表现适应的相对性,C正确;
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BC。
19.AB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酿酒酵母质粒上的丙酮酸脱氢酶基因(PD)替换为植物乳杆菌中的乳酸脱氢酶基因(L-PG),从而获得乳酸乙酯高产菌株。
【详解】A、目的基因表达产物不能影响受体细胞的生存和活性,因此转入的L-PG基因表达产物不能影响酿酒酵母活性,A正确;
B、由图可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实现酵母菌的PD基因被替换为L-PG基因,基因工程的实质是基因重组,B正确;
C、标记基因Amp可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但不能检测是否成功构建乳酸乙酯高产菌株,C错误;
D、PCR技术是一项体外扩增基因的技术,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以用于筛选含有L-PG基因的受体细胞,D正确。
故选ABD。
20.(1) 具有类囊体,其上分布有光合作用所需的色素和酶 ATP、NADPH
(2) 更强 不含类囊体
(3) AC 改造农作物的 Ru BP 羧化酶基因,增强 CO2固定能力;将人工设计的代谢路径引入到农作物中,提高农作物的光合效率
(4) 提供氧气(空气) 蓝细菌吸收微生物产生的 CO2 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中,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过程;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过程。
【详解】(1)叶绿体中有很多类囊体,类囊体薄膜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上分布有光反应所需的色素和酶。光能可转变为ATP、NADPH中的化学能,参与暗反应中C3的还原。
(2)由图可知PEP羧化酶可利用大气中较低浓度的CO2,固定CO2的能力比RuBP羧化酶强。类囊体薄膜是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场所,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只进行暗反应,推测其叶绿体结构上的特点是不含类囊体。
(3)根据题干,GOC能直接在叶绿体中催化乙醇酸转化成 CO2,并且通过抑制叶绿体膜上乙醇酸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抑制乙醇酸向外转运,增加叶绿体内的乙醇酸含量,从而转化出更多的 CO2,所以GOC型水稻增加了乙醇酸利用率,减少了叶绿体中 CO2损失,但并没有直接加速了 C3再生 C5和影响酶活性,故BD错误,选AC。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通过增加CO2的含量和固定,可提高光合速率,因此可通过改造农作物的 RuBP 羧化酶基因,增强 CO2固定能力;将人工设计的代谢路径引入到农作物中等措施改造农作物以提高产量。
(4)相比于传统污水处理系统,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使用蓝细菌,蓝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代替传统污水处理系统中曝气装置的提供氧气(空气)的作用。“碳中和”是指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在该系统中体现为微生物产生CO2,蓝细菌可吸收微生物产生的 CO2。在生活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自然界生物的呼吸都会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
21.(1) 显性 1:1
(2) 一对等位基因 黄瓜植株不同部位 一对同源染色体 两对基因未因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
(3) ① 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
(4) 基因的自由组合 GG t t和g g TT g抑制T的功能
(5)2、3(或 2、4 或 3、6 或 4、6)
【分析】由杂交图解有毛与无毛杂交,子代全部为有毛,说明有毛为显性,有刺与无刺杂交,子代全部为有刺,说明有刺为显性,F1自交,F2中有毛有瘤:有毛无瘤:无毛无瘤=9:3:4,说明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有刺与无刺之比为3:1,说明受一对基因控制。
【详解】(1)依据“有毛与无毛杂交,F1全为有毛”,说明有毛对无毛为显性,F1基因型为杂合子,与无毛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有毛:无毛=1:1。
(2)茎叶有毛黄瓜的果实表面均有刺,茎叶无毛黄瓜的果实均无刺,可能存在两种基因控制性状的情况:一种是这两对性状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在黄瓜茎叶和果实部位表现出的性质不同;一种是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在F1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两对基因未因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
(3)控制普通黄瓜茎叶有毛和控制果实有刺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同一位点,且在解剖镜下观察发现刚毛和果刺的内部构造一致,从而证实了推测①,说明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控制的结果。
(4)据杂交实验结果分析,有毛有瘤:有毛无瘤:无毛无瘤=9:3:4,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GGtt、ggTT,F1为GgTt,由F2的表现型之比分析可以知道,非等位基因存在着相互作用,即g基因会抑制T基因发挥作用。
(5)依据P、F1、F2的果实表皮细胞中提取核酸检测结果,可以知道2、3、4、6的DNA中均存在T基因,但2、6的T基因未转录,即2和3或者2和4或者6和3或者6和4的结果可以为(4)的推测提供分子学证据。
22.(1) 神经-体液调节 AII 和神经递质 交感神经
(2)醛固酮分泌过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Na+的重吸收过强,进而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引起血容量增加
(3) 高血压模型鼠 血压、AI 含量 、AII 含量 对照组处理 按40mgkg-1用含卡托普利的生理盐水对丙组小鼠进行灌胃处理,持续四周
(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舒张
【分析】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关系: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醛固酮的作用: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血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直接导致血管收缩的信号分子有AⅡ和神经递质;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血压升高,所以在观看比赛时,人的血压往往会升高,此时图中的 X 神经最可能是交感神经。
(2)醛固酮分泌过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Na+的重吸收过强,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血容量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3)根据对照实验的一般设计思路和原则,可补充相应的实验步骤:丙组为高血压模型鼠;因为实验数据处理并比较的内容是血压、AⅠ、AⅡ的含量,所以需要初次测定三组小鼠的血压、AⅠ、AⅡ的含量;甲乙作为对照组按40mgkg-1用生理盐水对甲和乙组小鼠进行灌胃处理,持续四周,对丙组(实验组)小鼠按40mgkg-1用含卡托普利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处理,持续四周。
(4)由实验结果并结合题干信息,可初步推测:卡托普利具有降血压作用,机理是卡托普利抑制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使 AⅡ的含量降低,进而导致了醛固酮的分泌量降低,使血容量下降,血管舒张(或者血管收缩性下降),外周阻力减少,血压下降。
23.(1) 鱼塘生境 植被单一且人类干扰比较大
(2) 4 消费者和分解者 <
(3) 环境因素引起的黑毛藻生长或死亡 克氏原鳌虾对田螺的直接捕食 化学
(4) 抑制 小田螺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②种群的繁衍。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结合表中数据可知,鱼塘生境中鸟类多样性最低,可能的原因是该生境中植被单一且人类干扰比较大。
(2)图1中包含的生态系统成分有4种,分别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泥螺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因为其还可从有机腐殖质中获取能量;若斑嘴鸭摄食泥螺和克氏原鳌虾的比例为 3∶1,则斑嘴鸭每增加 10KJ 的生物量,按 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通过食物网消耗生产者的数量为10÷10%÷10%=1000KJ,但由于泥螺和克氏原鳌虾还可从有机腐殖质中获取能量,因此需要消耗生产者的量“<”1000KJ 。
(3)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动物间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影响,本题研究的是克氏原鳌虾和田螺的捕食关系对黑毛藻的影响,田螺图中 d 组的作用作为对照组,其目的是排除环境因素引起的黑毛藻生长或死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用带孔不透明的隔板隔开克氏原鳌虾和田螺,是为了防止捕食关系的发生,但克氏原鳌虾产生的化学信息依然可以传递,因而会对田螺采食黑毛藻产生影响。
(4)依据实验结果可知,在有克氏原鳌虾的情况下黑毛藻的存活高,说明克氏原鳌虾对田螺采食黑毛藻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在小田螺存在的情况下黑毛藻的存活率更低,可见,对小田螺采食黑毛藻影响较大。
24.(1) B t 毒蛋白基因两端的核苷酸序列 Hind III 和 Bam H I识别的核苷酸序列 使 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 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糖核苷酸
(2) DNA 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电荷) 琼脂糖凝胶电泳 引物特异性不强、退火温度过 低、模板 DNA 污染 上、下游
(3) 5’AAGCTT 3’ 5’GGATCC 3’
(4)个体
【分析】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利用的原理是DNA复制,需要条件有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使 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 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糖核苷酸)、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过程包括: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1)由图可知,质粒上的限制酶有Hind III 和 Bam H I,因此为了正确扩增Bt毒蛋白基因并能与图中质粒正确连接(为保证正确连接,需要用两种不同的限制酶切割),需根据Bt毒蛋白基因两端的核苷酸序列Hind III和Bam H I识别核苷酸序列设计两种引物。PCR时,需要一对引物,其作用是使 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 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糖核苷酸。
(2)PCR扩增产物为DNA ,可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鉴定,其原理是不同DNA分子由于大小和构象(电荷)不同,在电场中的泳动速率液不同。引物特异性不强、退火温度过低(引物无法结合到模板链上)、模板DNA 污染等都有可能导致目的基因以外的杂带存在。引物一般设计在目的基因上、下游,以便表达一段完整的基因。
(3)图中①为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Bt毒蛋白基因)产生的粘性末端,结合图可知Bt毒蛋白基因的左边为Hind III的识别序列,右边为BamH I的识别序列,因此Hind III和 BamH I的识别序列分别是5’AAGCTT 3’、5’GGATCC 3’。
(4)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等,因此过程③筛选抗虫能力强的大豆,应从个体水平上检测。
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