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自《红楼梦》“程高本”出版以来,争议未曾断过,主要是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争论分两方面,一是质疑后四十回的作者。长期以来,几个世代的红学专家都认定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连串的争论:后四十回的一些情节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的文采风格远不如前八十回,等等。我对后四十回一向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太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
《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念,尤其后半部写贾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不能自已。高鹗与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个人遭遇亦迥异,似乎很难由他写出如此真挚的个人情感来。近年来红学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高鹗不是后四十回的续书者,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罢了。
至于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文字功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我绝不敢苟同。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当然应该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实后四十回写得精彩异常的场景真还不少。试举一两个例子:宝玉出家、黛玉之死。这两场是全书的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把像一座大厦的整本书牢牢撑住。如果两根柱子折断,《红楼梦》就会像座大厦轰然倾颓。
第一百二十回宝玉出家,那几个片段的描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座峨峨高峰。宝玉光头赤足,身披大红斗篷,在雪地里向父亲贾政辞别,合十四拜,然后随着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一声禅唱,归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这个画龙点睛式的结尾,恰恰将整本小说撑了起来,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国抒情文字的极致。我们似乎听到禅唱声充满了整个宇宙,天地为之久久低昂。宝玉出家,并不好写,而后四十回中的宝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笔。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及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两回写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峰,是作者精心设计、仔细描写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剧。黛玉夭寿、泪尽人亡的命运,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铺排,可是真正写到苦绛珠临终一刻,作者须煞费苦心,将前面铺排累积的能量一股脑儿全部释放出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聪明地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来就是“诗魂”,焚诗稿等于毁灭自我,尤其黛玉将宝玉所赠的手帕(上面题有黛玉的情诗)一并掷入火中,手帕是宝玉用过的旧物,是宝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点点还有黛玉的泪痕,这是两个人最亲密的结合,是两人爱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决绝将手帕扔进火里,霎时间,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涨成为一个刚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现,体现了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高妙手法。
张爱玲极不喜欢后四十回,她曾说一生中最感遗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没有写完。而我感到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这部震古烁今的文学经典巨作。
(摘编自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材料二:
1983年,我尝试运用计算机,开始了对《红楼梦》语言的统计工作。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筛查,我对作品的语言风格也越来越熟悉,这时有些念头会突然在脑海中闪过,提醒自己应做深究。这些念头怎么会冒出来的,我至今没弄明白,也许是筛查得多了,自然产生了语感的缘故。譬如对“索性”这个意思的表达,我突然感到前八十回是用“越性”这个词,只有后四十回才用“索性”。又如前八十回喜欢用“越发”一词,但在后四十回里,同样意思的表达却是用“更加”一词;前八十回一般用“才刚”一词,而后四十回里却是用“刚才”。甚至脏字的使用,前后两部分也有明显差异,在前八十回里,就连尊贵的王夫人或清雅的林黛玉也难免有时要说个“屁”字,而那些婆子或丫鬟开口时,一些很不文雅的脏字有时就会直闯读者的眼帘。后四十回的作者似乎很不屑于使用脏字,在那二十多万字里只出现过两次,而且相对来说还较文雅。一次是贾政在气急之中骂了声“放屁”,一次是贾琏引用了“大萝卜还用尿浇”这俗语。诸如此类的用词差异发现了27种,而对每次的发现我都需要将《红楼梦》查阅一遍以证实。
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利用计算机对《红楼梦》也查检了百余遍,根据获取的约2万个数据,可以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做数理定位。最后的结论:将作品前八十回均分为A、B两组,它们的语言风格完全一致,确为一人所写,后四十回定义为C组,它的语言风格与A、B两组有明显差异,应非出自曹雪芹之手。若将后四十回按顺序均分为C1与C2两组,那么C1组的数据有向A、B两组靠拢的趋势,而C2组的数据则是更为远离,这表明在第八十一回到第一百回之间,当含有少量的曹雪芹的残稿。不过运用数理语言学做统计分析,只能指出残稿的所在区间,却无法确定究竟哪些内容属于残稿。
(摘编自陈大康《荣国府的经济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它是高鹗所续,二是认为它的情节不符合曹雪芹原意、文采风格不如前八十回。
B. 白先勇认为,高鹗与曹雪芹两人无论是家世还是个人遭遇都大不相同,高鹗要是续写《红楼梦》的话,想要写出如此真挚的个人的情感来似不太可能。
C. 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在文字和艺术上远不如前八十回,白先勇对此并不认同,他反而认为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甚至还超过了前八十回。
D. 陈大康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不喜欢使用脏字,二十多万字里面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贾政骂人,另一次是贾琏引用俗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后半部写贾府的衰落,寄托着作者的哀悯之情,此书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充满了作者对过去繁华的追念。
B. 如果说《红楼梦》像一座大厦,那《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就是撑起全书的两根柱子,缺一不可。
C. 《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写黛玉将题情诗的手帕掷入火中,用手帕勾连起前文,体现了作者伏笔千里的高妙手法。
D. 陈大康用了一年多时间,将《红楼梦》查检了百余遍,获取了约2万个数据,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做了数理定位。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写黛玉劝贾宝玉读书道:“(‘四书’‘八股文’)也有清微淡远的……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前八十回有交代宝玉说黛玉“不说这样混帐话”(读书取功名)]
B. 《红楼梦》第一百零三回写薛蟠妻子夏金桂害人不成反害己,误服毒药身死,饱受折磨的香菱熬出了头,成了薛蟠的正室。(前八十回写香菱的判词中有“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之语)
C.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王太医来为黛玉看病:“一时,贾琏陪着大夫进来了,便说道:“这位老爷是常来的,姑娘们不用回避。”(前八十回写贾母生病“一时只见贾珍、贾琏、贾蓉三个人将王太医领来”)
D.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写贾府道:“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前八十回写贾府最后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对于《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白先勇和陈大康两人的观点主要分歧是什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1. C 2. B 3. C
4. ①先从人们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 ②接着从别人不可能续写以及两个场景的高超艺术性方面展开论述。 ③最后总结,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5. ①白先勇认为,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罢了;陈大康认为,后四十回可能含有少量的曹雪芹的残稿,大部分并非曹雪芹写的。 ②白先勇从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角度加以论述;陈大康借助计算机筛查,从语言习惯和语言风格的差异性角度加以论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C.“他反而认为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甚至还超过了前八十回”错误,原文是“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原文是讲有几处可能超过了前八十回。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那《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就是撑起全书的两根柱子”说法错误,原文为“宝玉出家、黛玉之死。这两场是全书的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应是《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宝玉出家和黛玉之死两个场景是撑起全书的两根柱子。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太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材料一的观点认为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写的。
A.“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与前八十回宝玉说黛玉“不说这样混帐话”不一致。
B.前八十回香菱的判词中有“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暗示她遇到夏金桂便被折磨致死,前后不一致。
C.符合前八十回所写王太医常来贾府诊病。
D.前八十回说贾府最后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可能再“家道复初”,前后不一致。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六段。
第一段“争论分两方面,一是质疑后四十回的作者……后四十回的一些情节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的文采风格远不如前八十回,等等。我对后四十回一向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太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 先从人们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段“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 论述别人不可能续写。
第三段“其实后四十回写得精彩异常的场景真还不少。试举一两个例子:宝玉出家、黛玉之死。这两场是全书的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把像一座大厦的整本书牢牢撑住”第四段“第一百二十回宝玉出家,那几个片段的描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座峨峨高峰”第五段“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及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两回写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峰,是作者精心设计、仔细描写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剧”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场景的高超艺术性方面展开论述。
第六段“而我感到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这部震古烁今的文学经典巨作”总结,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近年来红学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高鹗不是后四十回的续书者,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罢了”可知白先勇认为,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鹏与程伟元整理罢了;
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这表明在第八十一回到第一百回之间,当含有少量的曹雪芹的残稿”可知陈大康认为,后四十回可能含有少量的曹雪芹的残稿,大部分并非曹雪芹写的。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太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可知白先勇从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角度加以论述;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1983年,我尝试运用计算机,开始了对《红楼梦》语言的统计工作。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筛查,我对作品的语言风格也越来越熟悉,这时有些念头会突然在脑海中闪过,提醒自己应做深究”可知陈大康借助计算机筛查,从语言习惯和语言风格的差异性角度加以论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岭记·二十六
贾平凹
之所以叫云盖寺,是云常常就把寺盖了。其实,云来了,不但盖了寺,也盖了整个小镇。
一夜的寂静无声,天亮的时候,偶尔从寺后的河面上吹来一阵风,北街口的那棵娑罗树被云隔成了三截,树根已经清晰了,坐着老和尚。老和尚每日黎明拿竹帚扫寺门口一直到村前的六百二十八级台阶。他扫的不是尘,是云。石板铺成的街道逐渐出现,上面一层冰,冷冷地发光。
深山里的小镇贫瘠得安静,日子就这么堆积着,过去了几个月,又过去了几年,一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了故事,如同中街客栈旁榆树上的老鸹①窝被戳了一扁担,纷乱和嘈吵了一阵。
那天是阴历十月初二,照常的一个早上,云刚刚从街道上散去,秃子推着卖甑糕的独轮车到了豆腐坊门口,前边的路上仰面躺着一个人,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就大声哇哇起来。哑巴的话没有节奏,别人听不懂,但他的意思是你老婆又不让你在炕上睡啦?一抬头,老刘竟从店里出来,问:你说啥?秃子忙停下车子就去扶躺着的人,认得是后巷的任秋针,身上穿着蓝布棉袄、黑棉裤、旧胶鞋,后脑勺一个窟窿,血流出来结了冰,人早就已经死了,变得僵硬。
任秋针五十出头,家里有老母亲还有两个孩子,因为住在后巷,没有门面房开店做买卖,就饲养了十几只羊。小镇上几十年从未发生过非正常死亡,本分老实的任秋针怎么就横死在街头?这事惊慌了整个小镇,议论纷纷。派出所的人很快到了现场,排除了他杀和自杀,经尸检,也排除了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但任秋针的家属不行,太平社会,好端端一个人,说死就死了,真相到底是什么?停着尸不肯埋葬。镇派出所是全县评比中的模范派出所,也有心要给小镇个交代,于是进行详细调查。
据家属讲,头两天任秋针在黑沟放羊时丢失一只羊,回来自己给自己生气,喝了一瓶白干。事发的前一天黄昏,得到消息,黑沟村捡到了那只羊,任秋针就给家人说要去黑沟村呀,出门时还在怀里揣了一盒纸烟。
黑沟村村主任承认黑沟村是捡到了一只羊,也承认任秋针那天黄昏来过黑沟村。黑沟村是个穷村,那天集体在山脚下修水渠。捡到羊,原本想杀了给各家分肉的,羊太小,村里户数多,村主任提议杀羊熬汤吧,让全村老少都能沾上腥,天这么冷驱驱寒。而任秋针到村时羊汤已经在熬,支了三个大筒子锅。任秋针和村人论理,村人说,羊是村人捡的,杀羊也是本分,这就像雨下到谁家田里那就长谁家的庄稼呀!任秋针论不过,捶胸顿足地哭。村人见他可怜,安慰他,让他也喝羊汤。全村老少是各喝了一碗两碗的,他喝了三碗。天黑后任秋针返回,村主任还把他送到寺后的青莲河滩。
黑沟村人熬了羊汤喝是能说得过去的,并且全村百十多人都喝了汤,能说谁不对呢?任秋针若那天黄昏不去黑沟村或许回来不至于死在街头,可那是任秋针自己去的黑沟村呀!那么,任秋针从河滩到镇上还发生了什么事吗?糍粑店的孙掌柜主动来报告:任秋针脚上的旧胶鞋是他给的。那天晚上,他在店里蒸土豆,因为第二天有人给孩子过满月,订下的糍粑多,夜里两三点了,任秋针就经过门前。那时街道上都是云,店里灯光照出去,只能照出簸箕大一片亮,任秋针经过时在咳嗽,他说:打牌才回呀?任秋针说:我啥时打过牌?就站到了店门口。他是看到了任秋针一只脚上穿着鞋,一只脚竟然光着。他问天这么冷,你光脚?任秋针说是从黑沟村回来,过青莲河上列石时绊了一下,一只鞋被水冲走了。他见任秋针寒碜,就把他的一双胶鞋让任秋针穿,胶鞋是旧的,鞋底都磨成平板了。任秋针穿了鞋,说:明日我还你。
或许,就是这双底磨成平板的旧胶鞋,任秋针穿了在街上石板路上走过时,云大,石板上又结了冰,滑倒了后脑勺着地而死的?可孙掌柜是一片好意,哪能是他的责任呢?再调查石板街道结冰的事,确实是如果石板上不结冰,旧胶鞋再是底子磨成平板也不会滑跤的。但是,小镇上自有了这条主街道,以前住家和以后做门面店铺,大家都习惯着把洗脸水、洗衣洗菜水、淘米水,顺手就泼到街道上。这怎么认定是谁的错呢,有错那是家家户户都错。街道上的人争辩,哪个冬季里街道上不是层冰,是摔过人,可都是跌个屁股蹲儿,他任秋针一摔就死了!
派出所调查之后,结论是任秋针确实死有其因,但又无法认定谁有责任。任秋针家属还是不行,镇政府补助五千元。
任秋针埋葬后,过五七,家人在寺里做了一场焰口②超度。那天晚上依然是云盖了寺也盖了小镇,寺后的河面上没有吹来风,云不是如碌碡滚②,也不是如席筒卷,而是弥漫成糊状,混混沌沌;完全看不见北街口那棵娑罗树,看不见那六百二十八级寺门前的台阶。
(有删改)
[注]①老鸹,北方方言,指乌鸦。②焰口,一种佛教修行仪式。③碌碡滚,即碌碡(陕西发音lǒu zhǒu),中国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天早上,卖甑糕的哑巴秃子发现一个人躺在地上,他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睡在大街上。
B. 本分老实的任秋针讨羊无果,回来时能见度低,石板台阶结冰湿滑,不慎摔破后脑勺而死。
C. 任秋针的死打破了小镇的宁静,使小镇“纷乱和暗吵了一阵”,使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恐慌。
D. 小说利用排除法,排除了黑沟村人、孙掌柜、在街上泼水的家家户户对任秋针之死的嫌疑。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细致地描写了石板铺成的街道上一层冷冷发光的冰,为下文任秋针的死埋下了伏笔。
B. 小说运用了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交代了秃子发现横死街头的任秋针的过程。
C. “像雨下到谁家田里那就长谁家的庄稼”运用比喻,将原本无理的逻辑说得看似有道理。
D. “老鸹”“碌碡滚”等方言俗语不事雕琢的使用,突出了小说作者语言运用技能的高超。
8. 小说对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人民文学》对贾平凹的《秦岭记》进行了评价:“(作品)可见山地深处的人生底细和生活况味。”结合文本,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答案】6. C 7. B
8. 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都写到云,互相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 。小说通过对云这个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凄迷伤感的氛围。
9. ①小说交代了山村村民任秋针因寻找丢失的山羊不幸滑倒摔破后脑勺而死的事,并对其死因展开了推理,借此展现了山村村民贫穷、安静、平凡的人生状态。 ②小镇上百姓的生活,是秦岭一带山地深处人民生活的写照,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和生活的平凡。 ③小说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宏大的主题,更接近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意思对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具体内容的能力。
C.“使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恐慌”错误,“小镇上几十年从未发生过非正常死亡,本分老实的任秋针怎么就横死在街头?这事惊慌了整个小镇,议论纷纷”,从小说文本来看,任秋针的死打破了小镇的宁静,给小镇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新奇,但没有使人们的生活陷入恐慌的状态,选项对事件做了过度解读。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小说运用了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错误,小说第四段“秃子推着卖甑糕的独轮车到了豆腐坊门口,前边的路上仰面躺着一个人,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就大声哇哇起来。哑巴的话没有节奏,别人听不懂,但他的意思是你老婆又不让你在炕上睡啦”“认得是后巷的任秋针,身上穿着蓝布棉袄、黑棉裤、旧胶鞋,后脑勺一个窟窿,血流出来结了冰”交代了秀子发现横死街头的任秋针的过程,运用了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没有使用“神态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之所以叫云盖寺,是云常常就把寺盖了。其实,云来了,不但盖了寺,也盖了整个小镇”“那天是阴历十月初二,照常的一个早上,云刚刚从街道上散去”“那天晚上依然是云盖了寺也盖了小镇,寺后的河面上没有吹来风,云不是如碌碡滚,也不是如席筒卷,而是弥漫成糊状,混混沌沌;完全看不见北街口那棵娑罗树,看不见那六百二十八级寺门前的台阶”,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都写到云,互相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 。
“任秋针埋葬后,过五七,家人在寺里做了一场焰口超度。那天晚上依然是云盖了寺也盖了小镇,寺后的河面上没有吹来风……而是弥漫成糊状,混混沌沌”,小说通过对云这个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凄迷伤感的氛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本题是一个情境化题,“隐约可见山地深处的人生底细和生活况味”给考生规定了答题的方向:小说是如何“隐约”地展现“山地深处”的人的“人生底细”“生活况味”的?考生可以从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回答。
“秃子忙停下车子就去扶躺着的人,认得是后巷的任秋针,身上穿着蓝布棉袄、黑棉裤、旧胶鞋,后脑勺一个窟窿,血流出来结了冰,人早就已经死了,变得僵硬”“或许,就是这双底磨成平板的旧胶鞋,任秋针穿了在街上石板路上走过时,云大,石板上又结了冰,滑倒了后脑勺着地而死的”,小说交代了山村村民任秋针因寻找丢失的山羊不幸滑倒摔破后脑勺而死的事,并对其死因展开了推理,借此展现了山村村民贫穷、安静、平凡的人生状态。
“老和尚每日黎明拿竹帚扫寺门口一直到村前的六百二十八级台阶”“深山里的小镇贫瘠得安静,日子就这么堆积着,过去了几个月,又过去了几年,一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了故事”,小镇上百姓的生活,是秦岭一带山地深处人民生活的写照,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和生活的平凡。
“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就大声哇哇起来。哑巴的话没有节奏,别人听不懂,但他的意思是你老婆又不让你在炕上睡啦”“天黑后任秋针返回,村主任还把他送到寺后的青莲河滩”“他见任秋针寒碜,就把他的一双胶鞋让任秋针穿,胶鞋是旧的,鞋底都磨成平板了。任秋针穿了鞋,说:明日我还你”,小说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宏大的主题,更接近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①。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侯②不欲。犀首曰:“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盼曰:“夫轻用其兵者,其国易危;易用其计者,其身易穷。公今言破赵大易,恐有后咎。”犀首曰:“公之不慧也。夫二君者,固已不欲矣,今公又言有难以惧之,是赵不伐而二士之谋困也。且公直言易,而事已去矣。夫难构③而兵结,田侯、梁君见其危,又安敢释卒不我予乎?”田盼曰:“善。”遂劝两君听犀首。犀首、田盼遂得齐、魏之兵。兵未出境,梁君、田俘恐其至而战败也,悉起兵从之,大败赵氏。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犀首,即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曾任魏国犀首。②梁君,魏国国君魏惠王。田侯,齐国国君齐威王。③难构,即“构难”,结怨,交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B. 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C. 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D. 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犀首谢陈轸”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B.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 “其身易穷”的“穷”意为陷入困境,与“图穷匕首见”中的“穷”意思不同。
D. “公之不慧也”与“士之耽兮”(《氓》)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轸在出使齐国时途径魏国,趁机求见了魏国的公孙衍,并告诉公孙衍,不能只吃吃喝喝,而应该把天下的政事承担起来。
B. 楚国起初和李从有约定,要把政事交由李从,但后来在燕、赵两国的劝说下,楚国改变主意,又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
C. 公孙衍主张攻打赵国,而田盼认为公孙衍说得太容易,攻打赵国可能会有后患,田盼的这一说法没有得到公孙衍的认同。
D. 公孙衍和田盼率军攻打赵国,军队还未出国境,魏王和齐王担心他们吃败仗就又给他们增加了兵力,结果击败了赵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
(2)夫难构而兵结,田侯、梁君见其危,又安敢释卒不我予乎?
14. 公孙衍在听从陈轸的建议后,他本人获得了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我与燕、赵两国的国君是旧交,他们多次派人邀请我,说没事时一定要来。现在我没事,请允许我前去拜见他们。
(2)等到双方交战,短兵相接,齐王和魏王看到形势危险,又怎么敢放着军队不给我们用呢?
14. 齐、燕、赵、楚、魏五国都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公孙衍掌管了天下政事。公孙衍得到重用,再一次担任魏国相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王听说后,唯恐结交魏国后于其他诸侯,就把齐国的政事委托给公孙衍,公孙衍接受了齐国的政事。魏王停止了公孙衍去出使。燕国、赵国听说后,也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
“恐后天下得魏”,“后天下”作状语,修饰“得魏”,意为“唯恐结交魏国后于其他诸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其行使”作“止”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A.“含义相同”错误。谢:拒绝;/告诉,告知”。句意:公孙衍谢绝了陈轸;/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
B.正确。
C.“图穷匕首见”中的“穷”意思是尽。句意:这样的人也容易陷入困境/把地图全展开了所以匕首也就显露了出来。
D.之: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您太糊涂了/男人陷入对爱情的沉迷里。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在燕、赵两国的劝说下”错误,原文有“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可知是楚王自己看到当时形势后改的主意,燕、赵两国并没有劝说楚国。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故”,旧交;“数”,多次;“谒”,拜见。
(2)“兵结”,短兵相接;“安”,怎么;“予”,给。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寡人亦以事因焉”可概括出,齐、燕、赵、楚、魏五国都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公孙衍掌管了天下政事。
结合“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可概括出,公孙衍得到重用,再一次担任魏国相国。
参考译文:
陈轸为秦国出使去齐国,路过魏国,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谢绝了陈轸。陈轸说:“我来的原因,是有事情。您不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他日。”公孙衍才会见了他。陈轸说:“您讨厌政事吗?为什么只是吃吃喝喝而没有政事做呢?”公孙衍说:“公孙衍我不贤,不能得到事情做,怎么敢厌恶政事呢?”陈轸说:“请允许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您。”公孙衍说:“怎么办呢?”陈轸说:“魏王派李从率车百辆到楚国出使,您可以坐在其中的车上来使魏王疑惑。公对魏王说:‘臣下与燕国国君,赵国国君是故交,他们屡次派人邀请臣下,说没事时一定要来。现在臣下没事,请允许我前去拜见他们。不会去很久,十五天就是期限。’魏王一定没有话来阻止您。您能够出行了,就在朝廷上自己说:‘臣下有急事出使燕国、赵国,急需准备车辆整治行装。’”公孙衍说:“好吧。”就去拜见了魏王,魏王答应了他,立即明确声明要出使燕国,赵国。
各诸侯国客居在魏国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派人告诉他们的国君说:“李从率车百辆出使楚国,公孙衍又率车三十辆出使燕国、赵国。”齐王听说后,唯恐结交魏国后于其他诸侯,就把齐国的政事委托给公孙衍,公孙衍接受了齐国的政事。魏王停止了公孙衍去出使。燕国、赵国听说后,也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楚王听说后,说:“李从同寡人订了约,现在燕国、齐国、赵国都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公孙衍一定想为寡人做事,寡人也想任用他。”于是背弃了李从,而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魏王说:“寡人不使用公孙衍的原因,是认为他不能胜任政事。现在能使四个国家把政事交给他,寡人也把政事交给他吧。”公孙衍于是掌管天下的政事,又得到了魏国相国的官位。
公孙衍和田盼想率领齐。魏两国的军队去攻打赵国,魏王和齐王不同意。公孙衍说:“请两国各出五万兵力,不超过五个月就能攻下赵国。”田盼却说:“轻易动用军队,这样的国家容易出现危险;轻易使用动谋,这样的人也容易陷入困境。您现在对攻下赵国这件事说得也太容易了,恐有后患”公孙衍说:“您太糊涂了。那两位君主,本来就已经不想出兵,今天您又说出困难来吓唬他们,这样不但赵国不能攻打,而且我们两人的图谋也要破产了。如果您干脆就说很容易,那么两国君王的顾虑就消除了。等到双方交战、短兵相接,齐王和魏王看到形势危险,又怎么敢.放着军队不给我们用呢?”田盼说:“对。”于是就合力劝说两国君主听从公孙衍的意见。公孙衍、田盼于是得到齐、魏两军的指挥权军队还没有离开国境,魏王和齐王担心他们到了赵国要吃败仗,就调集全部军队紧跟而来。结果彻底击败了赵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周秀实田家行(节选)
王庭珪
向来辛苦躬锄荒,剂肌不补眼下疮。
先输官仓足兵食,余粟尚可瓶中藏。
边头将军耀威武,捷书夜报擒龙虎。
便令壮士挽天河,不使腥膻污后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和朋友周秀实一起到田家探访,看到田家生活的艰辛,诗人感慨良多。
B. 诗歌第二句运用比喻,以挖肉补疮也不能救得眼前之急,写出了农家的困难。
C. 诗的第五、六句写夜里传来捷报,边地将军威武善战,打败了敌兵,令人兴奋。
D. 以“天河”象征国家命运,以“腥膻”借代北方侵略者,表现了对胜利的渴望。
16. 诗歌的题目提到“田家行”,但诗的后半部分并不写“田家”,怎么理解诗人这样的安排?
【答案】15. A 16. ①后半部分虽然没有写田家,但处处和田家关系密切。 ②田家“先输官仓足兵食”的高尚情操,就是为了将士们能多打胜仗。 ③驱逐侵略者,恢复故土,“不使腥膻污后土”,这也正是田家的普遍愿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诗人和朋友周秀实一起到田家探访”说法错误,“和周秀实田家行”的“和”是“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的意思,本诗是一首“和诗”,不能理解为“和”明友周秀实一起到田家探访。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艺术特色的能力。
后半部分虽然没有写田家,但处处和田家关系密切。
“边头将军耀威武,捷书夜报擒龙虎”意思是边疆的将士耀威又扬武,捷报夜传擒获了龙与虎。结合前文“先输官仓足兵食”,田家丰年交足官粮,就是为了将士们能多打胜仗, 表现了田家的高尚情操。
“不使腥膻污后土”,希望乘胜前进,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不让腥臊污国土,看起来是写的国事,没有写“田家”,但实际上这也正是田家的普遍愿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进行了评价。
(2)杜甫《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鹃,又名子规,相传是古蜀王杜宇之魂所化,其啼鸣声哀婉凄切。杜鹃、子规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 出师未捷身先死
④.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⑤. 庄生晓梦迷蝴蝶 ⑥. 望帝春心托杜鹃(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称、指、迩、见义、长、襟、晓、蝴蝶、猿。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时候练书法,开始我都是用废纸来写。学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大的长进。父亲的一位朋友书法家对我父亲说:“如果你让孩子用最好的纸来,他可能会写得更好。”父亲便按照朋友说的去做,买好纸练字,果然,没过多久,我的字进步明显。父亲很惊奇,去问那位朋友。他笑而不答、只在纸上写了一个“逼”字。父亲顿悟:这是让我因惜纸而逼迫自己写好宇。
的确,平常的日子总会被我们 ① 地当作不值钱的“废纸”,涂抹坏了也 ② ,总以为来日方长,平淡的“废纸”还有很多。实际上,这样的心态可能使我们每一天都在与机会 ③ 。
记得有一则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过河,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已经在那边,你别无选择,只能想方设法地过河。正是有了“逼迫”,人才会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兵家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也是这个道理。
生命并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战。生活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时间和机会,人们一页页随心所欲或全神贯注写下的“草稿”,都会成为人生无法更改的答卷。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从修辞角度分析最后一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漫不经心
②习以为常
③失之交臂
19. 父亲的一位书法家朋友对我父亲说:“如果你让孩子用最好的纸来写,他可能会写得更好。”
20. ①选文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连续借用“打草稿”“草稿”“答卷”等考场用语,喻指人生“并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战”的道理。②这一连串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人生没有彩排”,唯有不懈努力,珍视生活,珍爱生命,你的人生才能向社会、向自己交出满意的答卷。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后文“当作不值钱的‘废纸””的提示,可知此处指对平常的日子不放在心上,可填“漫不经心”。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②处,根据后文“总以为来日方长”“平常的‘废纸’还有很多”的提示,可知此处指习惯于涂坏的情况,可填“习以为常”。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③处,根据前文“实际上,这样的心态可能使我们每一天都在与机会”和后文“才会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的提示,可知此处指错过了机会,可填“失之交臂”。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①语序不当,“一位朋友书法家”应改为“一位书法家朋友”。
②成分残缺,“来”后面缺补语,应添上一个“写”字。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选文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本体是人生,喻体是“打草稿”“草稿”“答卷”等考场用语,喻指人生“并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战”的道理。
这一连串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人生没有彩排”,人生不可能重来,唯有把握当下,不懈努力,珍视生活,珍爱生命,认真对待一切,你的人生才能向社会、向自己交出满意的答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中,“野”往往被视为粗俗无礼,为君子所不齿。然而在中国文学的观念中,“野”却经常被视为 ① 。久在世俗礼仪之中的士大夫们体会到的是“复得返自然”的感觉,体会到的是山花野草、田园村寨的野情野趣,体会到的是人性的本真和生命力的充盈。他们从中看到了人之本性、文之自然和美之本色。
“野”是人类原始阶段真实的生活场所和自然本性,是 ② 。回到“野”的状态,就是回到心灵的故乡,回到心灵安顿之所。陶渊明的一方田园可谓“野”性十足:“荆扉”“柴门”“草庐”,怪不得有人称陶诗为“田家语”。但在陶渊明看来,这是一方放飞心灵的田园。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说:“正如植物有‘野生’和‘园植’两大类一样,思维方式也可分为‘野性的’和‘文明的’两大类。”我们认为,文学创作也可以分为两大类:野性的和文明的,或者说天生的和人工的。陶渊明的诗文就是生长在 ③ ,自由生长,天然的芳香沁人心脾。
21.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和众人同乐还是独自游乐呢?陶渊明更偏向“独自游乐”。
B. 在地铁上,几位打扮时尚的“文明人”向一旁的农民工投去鄙夷的眼神。
C. 以前明星代言出了问题,往往是公司作为明星的“马甲”代为受罚。
D.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是农民辛苦劳作的写照,祖父却乐在其中。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D 22. ①对传统礼俗的反抗和挣脱 ②一种童年记忆和诗性遗存 ③一方田园上的野花野草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引号表直接引用。
A.表强调。
B.反语,表讽刺。
C.表特殊含义。
D.表直接引用,与例句相同。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文“久在世俗礼仪之中的士大夫们体会到的是‘复得返自然’的感觉”可知这里是与“世俗礼仪”不同的,可以填“对传统礼俗的反抗和挣脱”之类。
第二空,结合前文“是人类原始阶段真实的生活场所和自然本性”可知应该与童年有关,在结合后文“就是回到心灵的故乡,回到心灵安顿之所”可以填“一种童年记忆和诗性遗存”之类。
第三空,结合“文学创作也可以分为两大类:野性的和文明的,或者说天生的和人工的”以及对陶渊明的了解,可知陶渊明的诗文是野性的、天生的,“生长在”后面可以填“田园”,“自由生长,天然的芳香沁人心脾”的可以是“野花野草”,综合起来可以填:一方田园上的野花野草。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已故种子学家钟杨曾说,“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生命的高度上,它与成功者是一致的”。
中国青年应该做“先锋者”还是“成功者”?不同青年可能做出不同的回答。
上述材料中的问题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自身生涯规划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共襄先锋盛举,擘画成功愿景
君可见,嘉兴南湖一艘画舫携着先锋者的意志,凌江而来,跨越风化的历史,使成就暗香浮动,洇出泱泱中华的笑靥……钟扬教授之言洞若观火,我认为,先锋者与成功者共相携手,方能抵达生命的高度。
先锋者如木之根须,成功者随之葳蕤盘虬。善哉!
尼采曾言:“我是我自己的先锋者与深巷鸡鸣。”斯言不谬!东汉“大树将军”冯异驰聘战场时总是勇为前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众将领为争功而面红耳赤时,冯异以先锋之举被封为阳夏侯;“时代楷模”李桓英教授面对麻风病“畸形且传染”的特点,敢为人先,冲在前面,是第一位近距离接触麻风病患者的医生,她深入麻风病村寨,面对患者的抵触与绝望,她积极引导,恳切救治,终于令“曼南醒村”重沐阳光,获得新生……倘若冯异没有做先锋者,何来阳夏侯一职?倘若李桓英没有做先锋者,何来攻克麻风病之说?由此可见,先锋者似水之源,有了先锋者,成功者方可沧浪浮舟;若无先锋者,后人便是那浪头沙屋,一触即碎,何谈成功!
成功者如隼鸟振翮,回馈先锋者的探路之勇。然哉!
曾几何时,鲁迅痛心于国人被封建荼毒至耳聋目盲,斥责国人之麻木不仁,他就是夜色深处的先锋者,迫切希望“枣树”的枝桠能够生长,树梢能够刺破惨白月光下的黑暗世界。揆诸当下,风“豫”同“州”,爱比水深,情比雨大,世纪疫情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同心戮力,众志成城,这难道不是对鲁迅先生等先锋者最真挚的回馈吗?鲁迅笔下的“好土”正在诞生,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这一切的成功,难道不是对先锋者最好的藉慰吗?
先锋者与成功者齐飞,踔厉与奋发一色。正哉!
李云鹤在前人基础上成功完成壁画的剥离,令风化的历史暗香流动;王津师傅孜孜矻矻,纵使手指头瘀肿,仍专心修复钟表,令其再现流金岁月;正是孙家栋等人用数载光阴研究航天重器,方令王亚平成功出舱,以全球女性的眼睛眺望星空;正是满清年间运动员只身飘洋参加奥运会,才有了现今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展现风姿的延续,谷爱凌偏轴空翻转体夺金牌,拼搏是单板精神的苏式定义……诸如此类,不尽列举。这正是先锋者与成功者齐飞,踔厉与奋发一色!
晨霜耿耿,先锋者云山摛锦;朝露溥溥,成功者月华收练。先锋者为成功者写下参考,成功者为先锋者奉上敬意,先锋成功相携,共向美好未来。诚冀共襄先锋盛举,擘画成功愿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段是植物学家钟扬《生命的高度》中的有关内容,可以分两层意思。第一层谈在良好环境中,不乏成功者,达到了生命的高度。第二层谈于逆境中,总要牺牲一些先锋者来换取整个群体的发展。并进一步阐释了先锋者、成功者的特点、价值及二者关系。
任务段已经明确了任务——关于“先锋者与成功者”的论述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里既明确了“先锋者与成功者”为关键词,同时也表明这是个关系型作文。那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好好分析材料段。
联系任务段中的关键词“先锋者与成功者”可知,材料段的要点在第二层,二者的关系有较为明确的阐释:先锋者是成功者的基石,成功者是对先锋者的回馈。成功者与先锋者的身影往往是重叠的。可见,二者不是矛盾对立关系,而是和谐统一的顺承或并列关系。
这里既肯定了成功者的价值,也肯定了先锋者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先锋者和成功者一样都可以达到生命的高度,在历史各个阶段中,都存在破坏与建设现象,都涌现出大量的先锋者与成功者,写作时,可以联系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阐释其意义和价值,阐释其中“先锋者与成功者”的辩证关系。
还要注意作文要求中“结合自身生涯规划写一篇文章”,要有写作主体意识,即以青年身份,结合自身生涯规划思考,不要畏惧做先锋者,要勇敢探索追求。
开篇可以先表明观点:我们要勇做时代先锋,书写成功人生。主体处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一,先锋者敢为人先,奋勇攀登,激励着后继者汲取力量,追求卓越,终获成功。分论点二,成功者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慰藉者先锋者的未酬之志,书写着辉煌的蓝图宏景。分论点三,新时代、新征程,先锋者和成功者的身影交相辉映,青年们要勇做时代先锋,书写人生成功。最后发出号召,青年们,让我们一起行动,勇做时代先锋,书写成功人生。
立意:
1.先锋者是成功者的基石。
2.先锋者与成功者同样值得尊敬。
3.没有先锋者哪来成功者?
4.用成功向先锋致敬。
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
湖南省邵阳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