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濮阳一高高二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濮阳一高高二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濮阳一高2022-2023高二下学期语文2月份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共36分)
材料概括分析题
文学与乡愁
陈少聪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以乡愁为主题的书写,俯拾即是。拿起一本唐诗宋词汉赋来,每三两页必有一篇写乡愁。有写流放离愁的,有写出塞征人的悲怆的,更有无数写闺中怨妇的凄怆和游子的羁旅思归。凡是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背诵出几首来。“乡愁”恐怕早已成了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了吧。
古人出门是大事,往往一别经年,山川阻隔,千里迢迢,那种乡愁摧肠揪心。几千年前《诗经》里就充塞着书写乡愁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诗里高适的《燕歌行》写征人的苦辛,少妇的悲怆,又是多么动人心魄。杜甫写昭君出塞的千古名句,读了更是令人心碎神销。随手拈来,便有如许之多沉重的乡愁之作。
“乡愁”在英文里译为nostalgia,指对过去的眷念之情。纯粹古典的乡愁因地理的隔离而引起,是种痛苦;而nostalgia则属于一种甜蜜的忧伤。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所表述的几乎全是这种对过往的眷念之情。记忆往往于人们最不经意之际猝地来袭,常因某种音符、某个旋律或某种气味等等感官的刺激而骤然之间勾起浓烈鲜明的回忆。
还有一种乡愁,境界更加抽象,它除了追念既往,也遥想无穷的未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是这样一首诗。崔颢的《黄鹤楼》所写也是类似的境界,诗中的“乡关”未必指家乡,更像泛指人生的归宿。诗人对生命世事兴起无限感怀:人生何其渺小,人生当何去何从?这种乡愁,不限于诗人,是人类自古以来共有的感怀。人生短暂,似白驹过隙;在宇宙间,人永远只是一个过客。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不也正有同一种感慨吗?诗人在接触到这旷古的大寂寞后,也是接触到终极的乡愁的时刻,而这刹那的悲情与颖悟,往往启发了伟大文学作品的诞生。
1. 以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3. 材料中写到了哪几类乡愁?它们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 体裁多样;数量多;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广(表现了许多阶层/人群的生活);流传广泛(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感人至深;形成传统。
2. 今昔对比,借景抒情。
3. “纯粹古典的乡愁”,因长期远离故土;“对过去的眷念之情”,因感官刺激而骤然勾起浓烈鲜明的追忆;“终极的乡愁”,因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人生归宿的不确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
以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可以从作品中“以乡愁为主题的书写,俯拾即是”言其多;“有写流放离愁的,有写出塞征人的悲怆的,更有无数写闺中怨妇的凄怆和游子的羁旅思归”言其内容广;“早已成了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言其影响深远;“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背诵出几首来”言其流传广泛,“那种乡愁摧肠揪心”“动人心魄”“读了更是令人心碎神销”言其感人至深,“随手拈来,便有如许之多沉重的乡愁之作”言其形成传统等角度筛选概括。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通过“昔”“今”对比,走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回时是雨雪霏霏的冬,借助不同的景物表达乡愁的。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文章通过不同的段落,集中介绍了不同的乡愁。
“古人出门是大事,往往一别经年,山川阻隔,千里迢迢,那种乡愁摧肠揪心”,这是一种纯粹的乡愁;
“记忆往往于人们最不经意之际猝地来袭,常因某种音符、某个旋律或某种气味等等感官的刺激而骤然之间勾起浓烈鲜明的回忆”,这是对过去的眷念之情;
“诗人对生命世事兴起无限感怀:人生何其渺小,人生当何去何从?”这是诗人在接触到这旷古的大寂寞后,接触到的终极的乡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产生了实现“和谐大同”社会的理想,并为此设计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其核心莫过于采用一套有效的争议调处机制,即今天所谓之调解制度。调解,作为一种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今天能够看到的关于调解的最早记载是舜主动出面对“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坻”进行有效调处的故事。可见,华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调解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调解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发展,几乎在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负责调解的机构或人员。
秦汉时,在乡一级设“秩、啬夫和三老”专司调解事务,调处不成再到县廷起诉。唐代则于基层分设“乡正、里正和村正”,而且还明确规定调解是将纠纷交府县处理的前提。到元朝时调解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民事纠纷。元代还为调解及其他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告拦”,元朝法律同时规定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行受理。这就赋予调解达成的和解协议以既判力和法律约束力,这是传统调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调解制度发展到了极致。明代将儒家“无讼”观念付诸社会管理实践,调解自然继续充当民事诉讼的法定前置程序。朱元璋就曾颁布敕令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轻便告官,务要经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里甲老人量断。”清代在沿袭明朝做法的同时,还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调解适用范围被不适当地扩大。据载,清嘉庆十五年至二十五年间,天津宝坻县自讼案的调解结案率竟高达90%。从上述调解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调解在一步步制度化的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强制性特征。这种强制调解模式体现了统治者以此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考虑。中国古代调解也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道德教化功能。
我国古代调解制度特点鲜明。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代调解的主动介入特性。中国传统调解实践大多具有某种主动介入的因素,即调解人出面调和纷争,并非基于双方的邀请而是多由调解人主动介入争议。其次是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的非中立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调解人主持调解时未必一定会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受传统道德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调解人在调解过程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古代调解人大多都是带着自己对争议的看法和既定立场介入争议的。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自然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对调解结果施加影响。为了给调解人保留“面子”,当事人大多会听从调解人的建议。这些情形都是西方式调解体系中闻所未闻的。
(选自2012年6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发挥着积极的保障功能,是在“和谐大同”传统社会理想期待下诞生的一种争议解决机制。
B. 被誉为“维护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调解制度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相对的完善。
C. 元朝对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功不可没,法律规定由审判官介入的调解,其结果虽有法律约束力,但仍有改判的可能。
D. 清朝时期的调解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定程序化更为严格,但也使调解的对象不合理地扩大,暴露出一定的弊端。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朱元璋颁布敕令规定,其目的在于发挥调解制度的道德功效,使调解双方尽量不走民事诉讼程序,避免更大的麻烦。
B. 与清朝相比,明朝调解制度调解的案件数量和案件结案率明显较低,充分反映出清朝社会矛盾更多,治理更为有力。
C. 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调解更加重视,并将原来的民间调解上升为法律规范的高度,强化了调解制度的政治色彩。
D. 中国传统调解模式能践行数千年并且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稳定封闭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人们之间和平共处的重要性,相对于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调解可以使当事人从繁冗的诉讼中解脱出来。
B. 清代曾有叔嫂之间因田产之争诉诸官府,在官府开审前,双方亲友主动出面调解,劝说双方各让一步,来平息纷争。
C. 在古代婆媳纠纷中,调解人大多会倾向于站在公婆一边而劝说媳妇作出更多的让步,调解难以不偏不倚。
D. 西方古代调解制度具有与我国古代调解制度不同的特点,它具有中立性等鲜明特点,调解可以给双方当事人一个谁是谁非的精确评断。
【答案】4. C 5. B 6. D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其结果虽有法律约束力,但仍有改判的可能”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元朝法律同时规定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行受理”可知,不可能改判。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B.“充分反映出清朝社会矛盾更多,治理更为有力”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清代在沿袭明朝做法的同时,还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调解适用范围被不适当地扩大”可知,清朝调解制度调解的案件数量和案件结案率明显较高,与当时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有关,而不是当时社会矛盾多。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D.“它具有中立性等鲜明特”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最后一段“其次是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的非中立性”可知,中国古代调解制度中,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非中立,但不能说西方调解人就中立。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刀势画
王斌
洛阳在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1920年,吴佩孚进驻洛阳,洛阳遂成河南省会,军政要员云集,人口猛增。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开封沦陷时,大批商号来洛阳开业,更让洛阳繁华无比,民间艺术颇多。
洛阳剪纸就是其一。
洛阳剪纸有三种:一种叫复制剪,就是依葫芦画瓢,复制原来的花样;另一种叫规则剪,如结婚用的喜字;最后一种叫创作剪,完全出自艺人的自创,随心所欲,一蹴而就,为剪纸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创作剪”技艺最高的,在洛阳数秦百川先生。其作品栩栩如生,涉材广泛,独门绝技更是让人惊叹。
剪纸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艺术改良之后很快成为日本高雅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宫田雅之的人。此人通过刀势表现思想哲学和艺术美学,作品被世人称之为“刀势画”。其画作具有古典之美、刀势之美、冷峻之美、心灵之美多层美感。刀势在纸上产生的线条配以艳丽的色彩,交相辉映之中,给人一种极大的感染力。
1944年夏,宫田雅之的夫人龙愁秀带着儿女和丈夫生前最得意弟子来到洛阳。当地友人说起中日剪纸艺术的话题时,宫田夫人说:“中国的剪纸艺术还缺少足够的美术素养和绘画基础,只局限于装饰作用,所以中国的剪纸只能像土特产一样批量销售,却登不上大雅之堂……”
秦百川先生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当他听到那些话之后,脸红得发烫,立刻招呼弟子拜访。
龙愁秀和秦先生一交谈,知道了自己言语间不慎得罪了人,立刻站起来给秦先生鞠躬致歉。秦先生说:“我接受您的道歉,也想见识一下您丈夫的‘刀势画’。虽然中日交战,但艺术无疆界。明日9时,在天门广场咱们现场交流一下,也算为两国剪纸艺术做点事吧。”
宫田夫人欣然接受了秦先生的请求。
第二天9时刚到,宫田夫人如约而至。一阵客套之后,比赛正式开始。
那宫田弟子看起来才三十多岁,却技艺了得,四十分钟后作品已然完成,悬挂于展厅显要位置。
那是宫田雅之代表作《白桦湖四季》的翻本。作品巧妙利用了光影元素,将七彩玻璃纸刻贴出惟妙惟肖的白桦树、月亮、山峰、氤氲、湖水、鸟儿。既有油画的细腻、中国水墨画的诗意,又兼有日本版画的冷峻内敛。既有东方的禅宗悟道,西方的哲学意味,又体现着一种特有的伤感之美。在玻璃装裱镜的反射下,画面亦真亦幻,将日本风景名胜白桦湖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树、那山就像伫立在众人眼前,那水就像流在众人脚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完美无瑕、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
一时人人惊呼!
宫田弟子作品一完成,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秦先生那里。
秦先生早已进入忘我境界,挥剪如飞。时而如走蛇空灵诡异,时而如蜻蜓点水飘逸轻灵。手臂运作间,纸屑扬扬洒下。少顷,额头渗出细汗。
良久,秦先生手臂停了下来,抬起头郑重凝视墙上高高悬挂的《白桦湖四季》。少顷,只见秦先生划破长空的一剪之后,突然一口鲜血“噗”地喷出,人慢慢倒地。
赛场大乱。
秦先生被送往医院之后,那幅带血作品静静躺在案上,揪着众人的心。作品表现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血战日军保洛阳。有骏马飞跃嘶鸣,有山河支离破碎,有百姓同仇敌忾……那磅礴宏大的气势,丝丝入扣的表现手法,精妙的造型,勇进悲壮的氛围,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前线战场。
人们正赞叹间,只见秦先生几名弟子红着眼睛返了回来。数米长的剪纸在几个人手中被慢慢撕开。立刻,剪纸变成了对称的两幅作品。
这时,突然有人喊到:“剪纸上有字。”
众人这才注意到,在错综复杂的剪纸线条中,隐藏着偌大的两个字“洛阳”。几名弟子把对称的两幅剪纸轻轻移到了屋外。清风徐徐吹动下奇迹出现了,只见剪纸上薄薄人儿车儿马儿飞快哗哗地动。或疾跑、或跳跃、或厮杀,似有鲜血飞迸,似有硝烟弥漫,似有枪弹嗖嗖飞过。风停时,人儿车儿马儿趋于平静,“洛阳”二字又显示出来。
众人瞪大了双眼,只差点儿钻进剪纸中去。
那场大赛之后,传来秦百川先生去世的消息。
让人们称奇的是,自那一天开始,日军在中国战场很快大溃败,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不可一世的日本太阳旗从洛阳上空狼狈撤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
(选自《小说月刊》2012年第10期)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篇小说开头写了洛阳从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以洛阳的繁华、民间艺术颇多,引出洛阳剪纸和剪纸比赛的故事。
B. 以“刀势画”为代表的剪纸,是日本的传统技艺,代表着日本高雅艺术的最高水平,具有古典美、刀势美、冷峻美、心灵美等多层美感。
C. 秦百川那幅带血的剪纸作品表现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内容,造型精妙,表现手法丝丝入扣,气势磅礴宏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 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通过中日之间进行剪纸比赛、挫败日寇阴谋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8. 小说开头部分对洛阳剪纸做了介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的秦百川是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D 8. ①为小说的展开提供相关的背景,便于小说内容的理解。
②从洛阳剪纸写起,引出主要人物的出场。
③和后文日本的“刀势画”对照,交代了两国艺术的源流关系。
9. ①他剪纸技艺精湛,比赛中创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境界。
②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听到日本人贬低中国艺术,便要出面比赛,一争高低;他的作品反映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生活。
③他对抗日斗争必胜的信念,他的作品巧妙地蕴含着日本“落阳”必败的寓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以‘刀势画’为代表的剪纸,是日本的传统技艺,代表着日本高雅艺术的最高水平”错误。文中指出剪纸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代表着日本高雅艺术的最高水平”错误,文中只说剪纸是“日本高雅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并未说是代表了最高水平。
D.“中日之间进行剪纸比赛、挫败日寇阴谋的故事”错误。这次剪纸比赛是民间的比赛,与“阴谋”以及挫败“阴谋”无关。
故选B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开头写了洛阳从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以洛阳的繁华、民间艺术颇多,为小说的展开提供相关的背景,文章开头对“洛阳剪纸”的介绍,便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小说从洛阳剪纸写起,引出主要人物,在洛阳“‘创作剪’技艺最高的”秦百川的出场;同时,从“剪纸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艺术改良之后很快成为日本高雅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可知,作者把洛阳剪纸和后文日本的“刀势画”对照,交代了中日两国艺术的源流关系,并引出了主要人物秦百川与日本人剪纸比赛的故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从“‘创作剪’技艺最高的,在洛阳数秦百川先生。其作品栩栩如生,涉材广泛,独门绝技更是让人惊叹”“作品表现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血战日军保洛阳。有骏马飞跃嘶鸣,有山河支离破碎,有百姓同仇敌忾……那磅礴宏大的气势,丝丝入扣的表现手法,精妙的造型,勇进悲壮的氛围……”“只见剪纸上薄薄人儿车儿马儿飞快哗哗地动。或疾跑、或跳跃、或厮杀,似有鲜血飞迸,似有硝烟弥漫,似有枪弹嗖嗖飞过”可知,他剪纸技艺精湛,比赛中创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境界。
从“宫田夫人说:‘中国的剪纸艺术还缺少足够的美术素养和绘画基础,只局限于装饰作用,所以中国的剪纸只能像土特产一样批量销售,却登不上大雅之堂……’秦百川先生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当他听到那些话之后,脸红得发烫,立刻招呼弟子拜访……秦先生说:‘我接受您的道歉,也想见识一下您丈夫的‘刀势画’。虽然中日交战,但艺术无疆界。明日9时,在天门广场咱们现场交流一下,也算为两国剪纸艺术做点事吧。’”可知,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听到日本人贬低中国艺术,便要出面比赛,一争高低;从“作品表现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血战日军保洛阳。有骏马飞跃嘶鸣,有山河支离破碎,有百姓同仇敌忾……”可知,他的作品反映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生活,体现了其爱国之心。
从“在错综复杂的剪纸线条中,隐藏着偌大的两个字‘洛阳’”……风停时,人儿车儿马儿趋于平静,‘洛阳’二字又显示出来”“自那一天开始,日军在中国战场很快大溃败,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不可一世的日本太阳旗从洛阳上空狼狈撤下”可知,他在剪纸比赛中的作品中有“洛阳”两字,妙地蕴含着日本“落阳”必败的寓意,表现了他对抗日斗争有着必胜的信念。
二、古诗文阅读(共6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久之,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
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弈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迁尚书,典选举。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贼遂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0.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 案:止住、停住
B. 阶冒难诣表乞坚丧 诣:往、到
C. 迁尚书,典选举 典:主管
D. 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 南南:向南、往南
11.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闻其为张羡谋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B. 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C. 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 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12. 【小题3】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B. 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C. 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D. 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13.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2)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明府要想立功明大义,得福避祸,就不应当与他共同行动。
(2)桓阶多次在曹操面前说曹丕有品德,年龄大,应立为太子。公开说和密谏,前后十分恳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南:名词作动词,南下。句意:适逢曹操与袁绍接连作战,军队未南下。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介词,替、给。句意:听到桓阶曾为张羡出过计谋。/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们谋划。
B.连词,表原因,因此;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曹操准备亲自南征,因此询问群臣。/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来等待匮乏之时。
C.都是连词,于是。句意:于是以长沙及附近三州来抗拒刘表。/于是派蒙恬在北方修筑筑长城来守住边界。
D.都是代词,他、他的。句意:桓阶对长沙太守张羡说。/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据守着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大的援救。大王巡视六军以表示有余力,何必忧虑失败而亲自前往?
“居万死之地”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排除B;
“必有死争之心”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排除CD;
“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句式对仗,各自断开,排除BCD。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全”,保全,得到;“同”,共同行动。
(2)“数”,多次;“齿长”,年龄大;“储副”,太子;“规”,劝说。
参考译文: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曾在那里任功曹。太守孙坚荐举桓阶为孝廉,朝廷授予尚书郎。父亲去世后桓阶奔丧,回到乡里。适逢孙坚跨江击刘表战死,恒阶冒着危险到刘表那里乞求将孙坚尸体要回,刘表讲义气发还尸体。后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刘表以全州响应袁绍。桓阶对长沙太守张羡说:“凡干事情离开正义,未有不失败的。因此齐桓公率诸侯去尊崇周朝,晋文公驱逐叔带(按:周襄王姬郑的弟弟,曾发动内乱)而接纳周襄王。当今袁绍反叛,但是刘牧响应他,这是取祸的道路。明府要想立功明大义,得福避祸,就不应当与他共同行动。”张羡问:“但是跟谁才对呢?”桓阶说:“曹公虽弱,仗义起兵,挽救朝廷的危难,奉王命讨伐有罪的人,哪一个敢不服?当今若以整个四郡保有三江等待着曹公来,为他作内应,不也可以吗?”张羡说:“好!”于是以长沙及附近三州来抗拒刘表,派使者到曹操那里。曹操十分高兴。适逢曹操与袁绍接连作战,军队未南下。刘表急急忙攻打张羡,张羡病死,城破,桓阶就自己隐藏起来。时间长了,刘表征召他为从事祭酒,想将妻子的妹妹蔡氏嫁与他。桓阶说自己已经结婚,拒而不受,又借口有病告退。
曹操平定荆州,听到桓阶曾为张羡出过计谋,认为他很奇特,征召他为丞相掾主簿,升任赵郡太 守。魏国初建,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还未定,临菑侯曹植又有宠。桓阶多次在曹操面前说曹丕有品德,年龄大,应立为太子。公开说和密谏,前后十分恳切。另外毛玠、徐弈因刚强不阿和不结帮派,西曹掾丁仪对他们很不友好,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们的短处,全靠桓阶左右周旋保护了他们。桓阶与人为善好心救人,多是这样。他升任尚书主持选举。曹仁被关羽围攻,曹操派徐晃前去救援,没有解围。曹操准备亲自南征,因此询问群臣。大臣们都说:“大王要不快点走,就要失败了。”桓阶独自说: “大王你认为曹仁等人遭到战事能够正确处理吗?”回答说:“能”。“大王你是否怕他们二人不全力以赴吗?”回答说:“不”。“然而你为何要亲自出征?”“我恐怕敌人势众,徐晃等力量不够。”桓阶说:“当今曹仁等人是处在重围之中而死守无二心的,就是因为有大王你在远方支持他们。人据守着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大的援救。大王巡视六军以表示有余力,何必忧虑失败而亲自前往?”曹操认为他的话很对,驻军于摩陂,敌军后来撤退。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14.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这二句围绕词中哪个字来写?写法有何特点?
15. 戴望舒《雨巷》的意境取自“丁香空结雨中愁”,但又有发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围绕“恨”字来写,写法上都是借景抒情,前一句写近景,直接抒情,后一句写远景,间接抒情。
15. 丁香在《雨巷》中既是作者美好理想的象征,又表达诗人无限的惆怅与依恋。而《浣溪沙》表达的则是离别相思之情或是对南唐风雨飘摇国运的忧虑和感伤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是说“随风飘荡的落花谁才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忧思不尽”。“风里落花谁是主”写近景,借景抒情,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从这里可以联想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是说“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此处作者写远景,借景抒情,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就意境而言,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怀着一种缥缈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与芬芳,而她的内心却结着忧愁、哀怨。《雨巷》中的丁香既是作者美好理想的象征,又表达诗人无限的惆怅与依恋。
而《浣溪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是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表达的是离别相思之情,或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作者对南唐风雨飘摇国运的忧虑和感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每题6分,共6分)
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_______。
(2)背负青天,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3) 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4)____________,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 ①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②. 而莫之夭阏者 ③. 翱翔蓬蒿之间 ④.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⑤. 若夫乘天地之正 ⑥. 而御六气之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要注意关键字的正确书写,例如:抟、夭、阏、翱、蒿、辩。
第II卷(非选择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共20分)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太史公《屈原传》赞曰:“悲其志。”又曰:“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文丽用寡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原。盖屈之辞能使读者兴起尽忠疾邪之意。
(选自刘熙载《艺概》)
17. 用斜线“/”给上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18. 屈原是哪个时代的人?请写出屈原除《离骚》外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9. 刘熙载认为屈原的作品有哪两个特点?
【答案】17. 志也 /为人也 /论屈子辞者 /其斯为观其深哉 /文丽用寡 /扬雄以之称相如 /然不可以之称屈原。
18. 战国(楚国) 《九歌》《天问》(《九章》《国殇》《橘颂》《招魂》《哀郢》《湘夫人》亦可)
19. 有“志”和“为人”;文丽用(意)不寡。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论“志”和“为人”,评论屈原辞赋的人,观察理解屈原太深了啊。“文丽用寡(文章语言华丽,却内容空洞,作用小)”,这是扬雄评论司马相如文章的话,不可以用这句话来评论屈原的文章。
结合断句的一般规律,如“也”“哉”一般用于句尾,“者”一般用于上句末尾,因此“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各自断开;
“扬雄”是“以之称相如”的主语,其前断句;
“然”作为转折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刘熙载认为屈原的作品有两个特点,其一,读屈原的作品,“悲其志”“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可见作品中有屈原的志向和为人;
其二,“屈之辞能使读者兴起尽忠疾邪之意”,可见其文丽作用深远。
参考译文:
太史公在《屈原传》中评价道:“为屈原之志而悲。”又说:“读屈原的诗没有不流泪的,都像见到了屈原的为人。”论“志”和“为人”,评论屈原辞赋的人,观察理解屈原太深了啊。“文丽用寡(文章语言华丽,却内容空洞,作用小)”,这是扬雄评论司马相如文章的话,不可以用这句话来评论屈原的文章。屈原的辞赋能使读者产生忠于祖国痛恨邪恶的情感。
20. 下列词语中注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料峭 脑髓 (suí) 一尊还酹 残羹冷炙
B. 蟊(máo)贼 珠玑 揾英雄泪(wèn) 罪愆(qiān)
C. 自诩(xǔ) 孱(càn)头 额手称庆 拾人牙惠
D. 凝噎(yè) 汤镬(huò) 锱铢必较 胼手砥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字形和字音。考生应借助字义来辨析正误。A项,“脑髓 (suí)”的“髓”应读“suǐ”,意思是“脑里的骨髓;脑浆”。C项,“拾人牙惠”的“惠”应为“慧”;“拾人牙慧”,意思是“牙慧即牙后慧,意即蹈袭别人的言论。比喻抄袭或套用别人说过的话”。D项,“凝噎”中的“噎”应读作“yē”。指两人见面过于激动而不能用语言表达只是哭泣,伤心的泪水令人哽咽。故选B。
2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 ① 两场截然不同又互相关联的运动——新文化运动(1915年)和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的戏剧性组合。新文化运动不是文艺复兴历史的返回和重构, ② 以西方为参照尺度、以历史进步为诉求的意识形态革命。它 ③ 一场单纯的语言学手术,最终则演变成激进的文化革命风暴。新文化运动 ④ 一场以民族的自我批判为逻辑前提的全球化运动,遵循的是文明的开放、趋同和人类的公共性原则。五四运动最初是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行为, ⑤ 在俄国革命和巴黎和会的双重影响下,演变成了更加广泛而汹涌的民族主义思潮。它遵循的 ⑥ 自丑、收缩、排外和民族主体性原则。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过是
相反是
起初
根本是
最终则
又是
B
是
相反是
原来是
根本是
而后则
是
C
不过是
而是
起初是
本质是
最终则
又是
D
是
而是
原来是
本质是
而后则
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根据②处前后内容是对立两种状态,且前面的连词是“不是”,那么可知此处应选用与其固定搭配的连词“而是”,据此可排除AB;
再根据③后语句的连词“最后”,和“最初是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行为”可知,此处应选用“起初”比较合适,可排除D;
然后,再将C项的各词分别带入原文段,看是否表意清晰、连贯、符合语言表达的逻辑即可。
故选C。
五、写作(共1题,每题60分,共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一条狗叼着肉过河。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想到这里,他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于是,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他两块肉都没得到,水中那块本来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
(选自《伊索寓言》)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放弃贪婪,明确取舍
在辽阔的坦桑尼亚草原上,一只鬣狗面对着分岔路两头绊倒在灌木中的山羊,不知如何是好。为了两只山羊都能成为它的盘中餐,愚蠢的它竟然把自己劈成两半,由此非洲广泛流传一条谚语:“鬣狗难过岔路口。”
这不禁让人想起我国宋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名为《蝜蝂传》的寓言,讲的是一只小蝜蝂虫,喜爱将周遭之物负于背上,而且贪多,人们可怜它的弱小就去除掉它背上的重物,可当它刚能得以解脱能够爬行时,就又找回以前的物品负于背上,最后因其力不及,坠地而死。小蝜蝂虫和鬣狗最后有如此非惨的结局,全因为“贪婪”二字所赐,是贪婪,将它们引入死亡的深渊。
唐太宗曾告诫官员:“鸟择高木而栖,鱼择深水而息。但它们皆因贪食诱饵而被捕。”贪婪,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自取灭亡。清代的贪官和珅,驰骋官场几十载,富可敌国。可还是逃不过乾隆之子嘉靖的严查,最后落得个“抄没家产,赐白绫一条”的下场。西方的拿破伦,侵略西班牙,占领普鲁士不够,贪得无厌的他妄想统治世界,最后强攻俄国导致失败。法西斯巨头希特勒,闪击波兰,攻占捷克不满足,为了占有更大的土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兵败身亡。是贪婪,是不满足的欲望夺去了他们的理志,令他们丧心病狂地掠夺,结果却是荒凉地失去一切,甚至生命。
其实仔细想想,贪棼地占有了那么多,到最后会幸福吗?不,因为人的私欲之心是一个怎么也填不满的火炕,填之欲满最后引火烧身。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拥有整个大千世界。人跋涉于山阻江隔,在风急雨骤的人生旅途中,有时候也要学会放弃。
放弃,并不是对追求的背叛,有时,它能使人执著于其间,我国网络商业世头马云先生曾放弃高薪的吸引而安心的在一个小公司领微薄的薪水去学习。五年后,他带着经验再闯江湖,终于成功建立了全国最大的B2B网络,赢在中国。倘若他当初贪心于高薪,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放弃贪婪,我们能更轻装上路,放弃贪婪,我们能更清晰地看透人生的目标。我们不能让鬣狗和蝜蝂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所以明确地取舍,才能有明确地得到,才是最智慧的选择。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作文立意参考:提炼中心法:故事里的狗,为了抢大的肉,最后连自己原有的都失去了。这告诉我们切勿贪婪,贪婪会让我们失去已经拥有的美好。抓关键词句法:“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这表明我们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能盲目去相信自己的眼睛。进一步立意:在下一步行动前要审清对象,不盲目行动。“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他两块肉都没得到”这表明如何正确面对取舍。用由果溯因法:(1)狗为什么最后什么肉都没得到?因为想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为什么没有成功?因为对更好更大的目标没有真正了解,只看到表象,不了解实质,如何才能刚好的达成更好的目标?做好充足的调查研究,不打无准备之战等等。(2)狗为什么最后什么肉都没得到?因为太过贪婪,不珍惜已经拥有的。不懂知足常乐。多角度立意,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来写作更好。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主要方法:(1)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这种方法来立意最多。(2)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3)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4)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一高高三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一高高三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