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福建卷)(全解全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32680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福建卷)(全解全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32680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福建卷)(全解全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32680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福建卷)(全解全析)
展开2023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全解全析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 (10分) ①造化钟神秀 ②阴阳割昏晓 ③海日生残夜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 ⑤自缘身在最高层 ⑥出淤泥而不染 ⑦ 濯清涟而不妖 ⑧一蓑烟雨任平生 ⑨先天下之忧而忧 ⑩后天下之乐而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需要注意“钟、畏、自缘、淤、濯、蓑”这几个字词的书写。
2. (9分)(1)(每空1分) ①. 穹 ②. 叩 ③.琐 (2)(3分)C (3)(3分)D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解析】“广阔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一碧万顷”形容青绿的水面或碧蓝的天空辽阔无边。这里用来修饰“星空”,因此“广阔无际”更符合语境。
“顿然”意思是忽然,突然;“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这里写的是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生出敬畏感,因此“油然”更符合语境。
“狭隘”意思是宽度小,或(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广,不宏大;“狭小”意思是狭窄。这里用来描述“人类的活动范围”,与“无限的宇宙”相比,“人类的活动范围”是狭窄的,因此“狭小”更符合语境。故选C。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解析】本句存在不合逻辑(否定不当、强加因果)和搭配不当的语病。“可是并非每个人都不能够保持”结合上下文可知,正确的意思是说不是每个人都能保持,其中的“并非”与“不”否定不当,双重否定表肯定,即每个人都能保持,与文意不符,应去掉“不”;“世界”与“繁忙”搭配不当,“生活”与“喧闹”搭配不当,应将“喧闹”与“繁忙”调换位置;“哲学家越来越稀少了”与前文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应将“故”改为“而”。故选D。
3.(6分)示例一:孙悟空。孙悟空在花果山统率群猴,逍遥自在,自称“齐天大圣”,意与玉帝并肩。玉帝镇压未果,以官封弼马温相招揽,孙悟空起初心喜,后来发觉官微,顿觉受辱,勃然大怒,大闹天宫。这是他强烈反抗精神的体现。
示例二:简·爱。简自小生活在舅妈家,遭受种种虐待,虽然她年幼无助,但是敢于反抗恶毒的表哥与舅妈。在洛伍德孤儿院,面对冷酷校长的各种苛刻管束与严厉惩罚,她没有屈服。成年后,对罗切斯特的专横她不妥协,对圣约翰提出的无爱婚姻她不接受。在简身上,从来就不存在因为各种力量的威逼而驯服的可能。她的独立、坚强与勇敢,使她最终能拥有自己的幸福。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与名著内容。
根据阅读记忆,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确定关键词“反叛或归驯”,两个关键词选择其中一个或由归驯到反叛或由反叛到归驯,亮明观点燃,结合相关情节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一:孙悟空。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得知职位低卑后生气返回花果山,并战胜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讨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为齐天大圣,并在天庭建齐天大圣府。因醉酒搅乱王母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炼成了金刚不坏之躯,阴差阳错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后来在与如来的打赌斗法中失利,被压在如来舍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下五百余年悔过自新。这一系列经历让我们看到孙悟空的强烈的反抗精神。
示例二:简·爱。反抗是简·爱最鲜明的性格特点。在盖兹海德府,她反抗欺负侮辱她的骄横残暴的表哥,反抗厌恶和痛恨她的冷酷无情的舅妈里德太太。她对于那些迫害她的人显得毫不软弱,并给以狠狠的回击。狠狠的回击!这就是简爱的反抗精神。这个性格特点在她毅然离开桑菲尔德时(一个让她受到侮辱和欺骗的地方),发展到顶点。她的反抗精神是通过她的言行所流露出来的。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那强有力的回击。
二、阅读(65分)
(一)(7分)
4(3分). B 5(4分)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常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解析】4.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孤城闭”三个字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军事态势,并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此项“并为下片的议论作铺垫”分析有误。
故选B。
5.此题考查词语理解。
“雁”这个词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一定的内涵,具有点缀秋冬景象,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的象征意义,而“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根据“塞下秋来风景异”分析,此处的“雁”与“秋天”有关,更符合塞外地域和时令特点;“浊酒一杯家万里”与思乡有关,所以这里用“雁”字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二)(16分)
6.(每空1分)就是 的确,确实 互为依靠的双方
7.(3分)D
8.(每小题3分)(1)我今天来也是为了吴国,而不仅仅是为蜀国。
(2)孙权沉默了好久说:“您说的话是对的。”
9.(4分)①人才优势:吴国有名高一世的英明领袖,蜀国有一代人杰诸葛亮;②地理优势:蜀国有重重的山险作屏障,吴国有三江的防阻,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是使君您啊。即:就是。
(2)句意:我的确愿意和蜀国亲和。诚:的确,确实。
(3)句意:互为唇齿相依的盟邦。唇齿:互为依靠的双方。
7.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为:这件事我考虑很久了,就是没有找到适当的人选罢了,今天可找到了呀!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因此可断句为: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故选D。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亦,也;为,为了;但,只,仅仅。
(2)默然,沉默的样子;良久,很久;是,正确。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选文“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可知,人才优势是:吴国有名高一世的英明领袖,蜀国有一代人杰诸葛亮。
由选文“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可知,地理优势是:蜀国有重重的山险作屏障,吴国有三江的防阻,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点睛】参考译文
先主在永安驾崩。在此以前,吴王孙权派员请求和好,先主屡次派遣宋玮、费祎等人去报聘回答。丞相诸葛亮十分担心孙权听说先主突然去世的消息,恐怕他会另起异心,影响两国良好的关系,正不知该怎么办。邓芝去见他说道:“现在主上年纪还幼小,又是刚即位,应该派遣大使重新申明和吴国通好之意。”诸葛亮答复他说:“这件事我考虑很久了,就是没有找到适当的人选罢了,今天可找到了呀!”邓芝问这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使君您啊!”于是派邓芝去和孙权敦睦邦交。
孙权果然在犹疑是否要改变外交政策,不肯立刻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上表请求晋见孙权,说道:“小臣今天来也是想要为吴国效力,不仅仅是为了蜀国啊。”孙权这才见他,对邓芝说:“我的确愿意和蜀国亲和,但是担心你们国主年纪太小,国土狭窄而形势紧迫,让魏人有机可乘,不能自保,我因此才犹豫的啊!”邓芝回答说:“吴、蜀二国据有四大州的土地,大王您又是名高一世的英明领袖,诸葛亮也是一时的人杰。蜀国有重重的山险作屏障,吴国有三江的防阻,合这两种长处,互为唇齿相依的盟邦,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保有鼎足而立的形势,这是最自然的道理。大王今天若想向魏委质妥协,魏必然是首先希望大王您入朝称臣,其次要太子进京侍奉,如果不听从他的命令,就托辞要讨伐叛逆,蜀国必然顺水推舟,见到时机许可了,就向您进兵,如此一来,江南的地方就不再属于大王您所有的了。”孙权沉默了很久才说:“你说的话很对啊!”于是就主动和魏绝交,跟蜀连和。
(三)(20分)
10.B(3分) 11(2分).(1)全村人都来到河边,大人、男孩子们修桥,老人、女孩子们陪她说话。(2)桥修好后,她走上桥,又走回去,决定留在村里做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桥。 12(3分).(1)一夜的狂风骤雨,营造出她临走前压抑的氛围,烘托出她不舍又无奈的矛盾心理。(2)为下文写雨后桥被冲坏、全村的乡亲们赶来修桥,以便她能及时去镇上学校报到作铺垫。 13(6分).(1)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她对于离开孩子们、离开村子的矛盾心理和不舍之情。(2)“汹涌”原意是指水势翻腾上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这里形容她的泪水之多,表现出她对村里人为她付出的感动之情。 14(6分).(1)“桥”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2)“桥”含义丰富,既指乡亲们修好被雨水冲坏的桥,又指她甘做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桥。(3)“桥”饱含乡亲们对她的感激和爱戴之情,也表达出作者对她扎根山村,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的赞美。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第⑧段暂时中断事件的叙述,插入她对孩子们热情邀请她到家里吃饭的事情的回忆,属于记叙顺序中的插叙。B选项中的“补叙”表述不正确;
故选B。
11.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
已知信息:“她要离开村里,可一夜的雨冲坏了村里通往外面的桥”对应第⑤段“村里的大喇叭响了:老少爷们注意了啊,昨儿晚上下了一夜雨。河上的桥冲坏了,在家的男劳力都到河边去。把桥修好。今天娟子老师要到山外镇上的小学报到,可不能耽误了……”;“铺桥的木板不够,柱子奶奶坚持用自己的寿材板铺桥”对应第⑰段“河里的男人们把木桩都打好了,开始铺木板,但木板不够”“柱子奶奶说:‘去我家,我家有。’奎山叔说:‘那咋行?婶,那可是您的寿材啊!’柱子奶奶说:‘’寿材咋啦,以后再准备就是了”;
第(1)空:综合以上信息,结合第⑦段“路上遇到很多村里人,都在往河边去”,第⑫段“上的男人搬石头、抬木头;女人们抬一些细一点的木料。男孩子们也不闲着。递送一些大人们需要的物件:女孩子们则围在她身边。老人们也陪在她身边跟她聊天”,可知故事的发展可概括为:全村人都来到河边,大人、男孩子们修桥,老人、女孩子们陪她说话;
第(2)空:结合第㉒段“她也踏上桥,缓缓向前走去,五十多米的桥,此时在她看来,那么长,仿佛一辈子都走不到尽头”,第㉔段“她突然转过身,大步往回走去。她要留在这个山村,做一座桥,让孩子们踏着,走出大山去”,可知故事的结局可概括为:桥修好后,她走上桥,又走回去,决定留在村里做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桥。
1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夜的狂风骤雨”表明风大雨急,渲染了她临走前压抑的氛围,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她对于离开村子有万般不舍,而家中父母正等着她回去,“狂风骤雨”烘托出她不舍又无奈的矛盾心理。正是“一夜的狂风骤雨”,使村里通往村外的桥被冲坏,根据第⑤段“。河上的桥冲坏了,在家的男劳力都到河边去。把桥修好。今天娟子老师要到山外镇上的小学报到,可不能耽误了……”可知,环境描写也为下文写全村的乡亲们赶来修桥,以便她能及时去镇上学校报到作铺垫。
1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句中“呆立”是神态描写,“慢慢背起”是动作描写,神态和动作描写,结合前句“她想。也许是老天爷要留下我吧”可知,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她对于离开孩子们、离开村子的矛盾心理和不舍之情。
(2)“汹涌”本意是指水势很大,猛烈地向上涌,这里用来形容泪水,突出泪水之多,当铺桥的木板不够时,人们纷纷喊去自己家取,柱子奶奶甚至坚持用自己的棺材板铺桥,村人们的行为让她深受感动,以至于泪水“汹涌”起来,表达了她对村里人的感激。
14.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小说从雨水冲坏通往村外的桥写起,然后叙写村里人纷纷出力修桥,最后桥修好后,她决定留在村里做孩子们离开大山的桥,可以说,小说围绕“桥”展开,“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标题中的“桥”既指乡亲们修好被雨水冲坏的桥,根据第㉔段“她要留在这个山村,做一座桥,让孩子们踏着,走出大山去”可知,又指她甘做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桥,含义丰富。
乡亲们修好桥,不耽误她到山外镇上学校报到,体现出乡亲们对她的感激和爱戴之情。
文章结尾“她要留在这个山村,做一座桥,让孩子们踏着,走出大山去”可知,她做出留在村里的决定,深化了主题,表达出对她扎根山村,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四)(12分)
15(3分).C 16(3分).“多用”说明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这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 17(6分).①奶奶希望小曦像水牛一样强壮,所以给小曦起小名“水牛”。②爸爸妈妈想祝福孩子像晨曦一样充满希望,给小曦改名是因为上学的大名为“晨曦”。
【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C.“本文运用了空间顺序,先分别介绍了中国人的名、字、号,再总体从名、字、号三方面介绍,最后介绍今人的名字”表述错误。本文运用了时间顺序,先分别介绍了中国人的名、字、号,再总体从名、字、号三方面介绍,最后介绍今人的名字。
故选C。
16.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
“多用”是很多人使用,是从范围上对用“建国”“爱国”取名的限制,表明使用的人很多。联系上一句说明的内容“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可知,“多用”说明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果去掉,表明用“建国”“爱国”取名是普遍现象、全部现象,这与“大多数人使用”这一现实不符,故“多用”这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
1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第②段“据《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种‘以口自名’的‘名’,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名’(乳名)”可知,小名产生的原因是古代人们在夜晚相遇,对面看不清楚,便用口来喊出一个符号,以证实对方的身份。是对方身份特点的表现,而奶奶希望小曦像水牛一样强壮,所以给小曦起小名“水牛”。
从第②段“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才产生了后世通行的‘大名’(学名)”可知,爸爸妈妈想祝福孩子像晨曦一样充满希望,给小曦改名是因为上学的大名为“晨曦”。便于他在学校与人交往。
(五)(10分)
18(3分).B 19(3分).行为表演:寓意全人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一“鸽”都不能少:人类社会需超越国家和民族隔阂,成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享发展成果的“真正的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天下胸怀和大国担当(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受到现实挑战,其他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20(4分).示例:①全球性挑战②怎么共建(共建措施)③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解析】18.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B.有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为了全球的共同发展,并不是为了形成一个国家。
故选B。
19.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行为表演:表达了“万千你我,汇成一个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鸽”使用谐音,“一‘鸽’都不能少”意为“一个也不能少”,根据“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性的现实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社会迫切需要超越传统国家和民族隔阂,构建一个共担时代责任、共享发展成果的‘真正的共同体’”可知人类社会需超越国家和民族隔阂,成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享发展成果的“真正的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天下胸怀和大国担当。
20.本题考查写作提纲。
①:根据材料一“面对全球性的现实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社会迫切需要超越传统国家和民族隔阂,构建一个共担时代责任、共享发展成果的‘真正的共同体’”可补充内容为:人类面临的挑战。
②:根据“使之成为人类社会共识”“共建‘一路一带’”“冬奥会传达‘一起向未来’的理念”可补充内容为:如何共建。
③:根据材料二“毋庸置疑,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建‘一带一路’将向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发展,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最终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作出更大贡献”可补充内容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21.例文:
真正的力量
当“五四”的号角就在耳旁吹响,你是否看见气冲霄汉的青年志士挥舞着拳头,猛砸向如狼似虎的帝国主义:当“五四”的旗帜就在眼前飘过,你是否感受到豪情千丈的学子凝聚着力量,誓死捍卫祖国的尊严和利益。白云依旧,血色已褪,就在如今和平时代,我们却面对着日本一次又一次的否定着历史,面对着某些日本人自恃高素质而放纵着丑行,我们必然要为祖国的尊严和利益,发展和统一而行动起来,但我们毋须血流成河,我们也不必水深火热,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力量,我们需要的,是去寻找这真正的力量。
我们不断喝斥日本首相的丑行,高呼着抵制日货,我们青年学生更是志摇山岳,气贯斗牛!不错,我们需要这样的行动,可是这真是我们高中学生需要的能够永远坚定的力量吗?这真是我们需要的能够真正震慑日本的力量吗?看,在喝斥之后,你见它可有悔改?看,在高呼之后,你见它可有愧疚?没有!这是因为泱泱中华的花朵尚未最绚丽的绽放,因为青年学生的素质仍旧普遍的平庸,因为我中华巨龙仍然没有最锋利的武器,去致日本以最剧烈的疼痛!
一切历史和道理都告诉我们:只有更胜一筹的才能和技术,更优一等的素质和修养,才能在竞争的各个方面能打败“敌人”,取得胜利。等到索尼被中国的优质名牌取代,日本就没有它不慌张的理由,等到本田在中国的名牌汽车前再不能耀武扬威,日本就没有它不慌张的理由,等到许许多多的日货不能在市场上恣意嚣张,取而代之是中国品牌雨后春笋地红火,日本就不用冲动地过分高呼,只要问心无愧的行动,只要冷静潜心的钻研。
我们真正的力量,要在孜孜不倦,永不言弃的学习中凝聚;要在博大精深,无边无尽的知识中凝聚;要在夜以继日,坚持不懈的精神中凝聚。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真正的力量。
在需要才能和素质的新时代,面对日本的一次又一次丑行,让我们把“五四”的血泪作为精神的动力,让我们把凝聚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发展和统一而作最务实的行动。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真正的力量”这个题目首先要注意的关键词是“力量”。“力量”即力气、劲头、作用等。人有劲,气力充足,力量就大。“真正的”是指表示名实完全相符,确实,的确。联系提示语“追寻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总有一种力量支撑人走下去,它能使人面对险境不慌乱,面对风雨也能勇敢。勇气、信心、坚持……这些都是真正制胜的力量”可知,这里的力量是给精神和意志品质,力,是让人获得无穷动力的源泉所在。本文可写成记叙文,以事说理,诠释什么是真正的力量。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对“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怎样获得真正的力量”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选材立意。学习时当失败不期而遇,一次次打击着我们,坚持不不服输就是真正的力量,它让我们不放弃,继续努力下去;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你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耐心与爱心就是真正的力量;当你与父母产生的分歧,你用你感恩之心最终和他们得到谅解,感恩和尊重就是真正的力量,它让我们拉近与家人的心灵距离,让家庭更加和谐;当然勇气、信心、敢于质疑,这些都是我们成长中真正的力量,都是文章很好的选材内容。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重庆A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重庆A卷)(全解全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及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天津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天津卷)(全解全析),共17页。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南京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南京卷)(全解全析),共10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