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检测(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考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景观社会理论的提出人居伊·德波认为,在景观社会中,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本质被“异化”为符号和表征。尤其是人类社会步入后现代社会之后,伴随不确定性与多样性的加深,相对原有社会生活来说,也需要与后现代性相适应的符号和表征体系。
由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以及与之相伴的社会结构改变,新的表征体系建构在原有符号表征体系的崩溃以及主体性消解的基础之上。符号的“异化”不仅受到社会结构的约束,形成与之“共变”的过程关系,而且依存于特定的“心理群体”,承载了当下的社会心态秩序。
网络造词同样是一种社会“异化”的表征,这一过程作用于社会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状态,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影响和改变原有的社会心态秩序。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依存于一个作为载体的“心理群体”之上,表现出特定的集体氛围和共同情绪。这一概念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提出的社会性格的概念含义接近,主要被用来描述一个社会或群体基于生活方式、内在期待、社会适应而形成的共同性格结构。国内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不在少数,研究者普遍认为该概念指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状态,是广泛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具有共性的社会心理反应和心理态势。在哲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社会心态被细化为心理取向、精神支柱和社会理智。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实践与主体精神交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社会意识与社会心理的状态结构。研究者认为这一状态是以整体性形态在社会成员之间流行、弥漫的,并内化成为社会主体的一种心智状态和精神结构。这些观点尽管表述了不同的方面,但都指向了特定群体共同的“性格结构”“心理状态结构”“精神结构”,将社会心态作为一种意识与存在之间的枢纽,置于结构性的社会状态中考虑。语言和词汇则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和群体心态的投射,渗透于不同时代的社会心态结构之中。
鉴于此,从社会整体而非特定群体的视角重新审视网络造词景观尤为必要,其必要性主要在于:
首先,网络造词景观呈现了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需要置于所处社会整体的环境中加以考察。经验层面的造词活动,是网民主体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环境的影响,在与社会现实的交互作用下所产生的自发行为,对主体身份具有社会建构意义。对个别网络造词及其流行词汇的考察,尽管能够呈现出对部分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但对身份建构过程与机制的解释力却是不足的。
其次,网络造词景观具有历时性、变动性的特征,是与社会环境“共变”的结果。一方面,网络造词活动生产了一个时期在社会上流行的语言形式,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社会心态本身就具有变动性的特征。因此,从网络造词景观中观察社会心态,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长的时间阶段之中,才能窥见其过程,深挖其机制。
再次,网络造词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心态秩序的普遍危机。网络造词的意义之一在于引发群体共鸣,因此网络造词也是社会心态秩序的晴雨表。纵观互联网时代以来的造词景观,不难发现其情绪转向,尤其是近年来“打工人”“躺平”等同义反复话语中渗透着的群体焦虑,折射出我国当下社会结构的困境。网络造词景观背后的社会心态秩序危机,在本质上是社会结构“共变”与“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亦需要基本逻辑的厘清来建立良好的心态秩序。
(摘编自吴小坤《网络造词景观的动力要素与社会心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造词是一种新表征体系的建构,在其作用下,原有的社会心态秩序将会崩溃。
B. 社会心态的不同诠释都将社会心态作为结构性社会状态中意识与存在的联结枢纽。
C. 考察个别网络造词及其流行词汇,我们能解释清楚部分特定群体的身份建构过程。
D. 只有透过网络造词这一社会心态秩序的晴雨表,才能发现社会或群体的情绪转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分析景观社会、社会心态相关理论,提出从社会整体视角对网络造词景观重新审视尤为必要这一论断。
B. 文章第三段将社会心态和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让读者把握社会心态的特征及社会功用。
C. 文章末段以“打工人”“躺平”等网络造词为例,论证了网络造词景观能一定程度上折射社会心态秩序的危机。
D. 文章的后半部分论述脉络非常清晰,从三个角度展开,分别对观点进行了论证,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景观社会理论,后现代社会有相适应的符号和表征体系,所以网络造词是后现代社会“异化”的表征体系。
B. 新的表征体系是在原有符号表征体系崩溃等的基础之上而出现的符号“异化”现象,须依存于特定的“心理群体”。
C. 经验层面造词活动反映了群体心态,对网民主体身份具有社会建构意义,是网民和社会现实互动下的自发行为。
D. 从网络造词景观中观察社会心态,需要以一个更长的时间阶段为考察周期,这是由网络造词景观的特征决定的。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原有的社会心态秩序将会崩溃”曲解文意,原文是“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影响和改变原有的社会心态秩序”,并不是“崩溃”。
C.“我们能解释清楚部分特定群体的身份建构过程”错,原文是“但对身份建构过程与机制的解释力却是不足的”,可见,应是解释不清。
D.“只有透过网络造词这一社会心态秩序的晴雨表,才能发现社会或群体的情绪转向”说法绝对,原文是“因此网络造词也是社会心态秩序的晴雨表。纵观互联网时代以来的造词景观,不难发现其情绪转向”。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比较分析”错,文章并没有展开分析。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所以网络造词是……表征体系”错,网络造词只是后现代表征体系中的一个表征。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摘编自人民网《如何料学认识雾霾天气?》
材料二: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颗粒,而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盐、硝酸盐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颗粒。雾与霾的主要区别是水汽含量的多少:当水汽含量>90%时,称为雾;当水汽含量<80%时,称为霾;当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即雾霾。
雾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和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有关。当前,随着城市的楼房越建越高,越建越密,地面摩擦系数增大,这会使风在流经城区时力量明显减弱,而静风现象明显增多,这对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扩散稀释产生了不利影响,并且很容易导致城区内高浓度污染。而当逆温层像锅盖一样覆盖在一个城市的上空时,因为逆温现象的出现,城市高空的温度要比低空的温度高得多。所以,低层大气温度升高相对级慢,而污染物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会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会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但由于逆温现象,低空的温度会更低,导致污染物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且在低空停留的时间增加,不能及时排放出去,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造成城市上空出现颗粒物沉积的现象,即雾霾现象。
(摘编自杨倩等《大气雾霾的成因、危害与治理》)
材料三:
自2013年出台《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以来,深圳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到2017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较2012年下降26.3%,超额完成了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规定的任务。2018年深圳市开始布局PM2.5自动监测网络,形成了“一街一站”的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到2020年,深圳的PM2.5浓度降低到1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第6位,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第二阶段标准。
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很难实现碧水蓝天。深圳从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自建市以来进行了三次重大的产业升级,将重污染产业逐步移出深圳,并对相关行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大气是流动的要素,并不以行政边界为局限,对于区域化的雾霾治理,开展城市群的联防联控十分重要,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主动协调深港、深莞、深惠等打造联防联控机制。目前,“深圳蓝”已经成为深圳的一张城市名片。
(摘编自郭少青、魏怀龙《雾霾治理:深圳实践与经验借鉴》)
4. 下列图解,不符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尤其是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超标时,会出现雾霾天气,这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的结果。
B. 雾与霾虽然都是气溶胶颗粒,但还是有所区别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由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后者是由灰尘等颗粒物组成。
C. 深圳很重视大气污染治理,自建市以来经过多个阶段的治理,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并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质量标准。
D. 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一般很难达到碧水蓝天的标准,但是深圳却做到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他大城市治理雾霾的信心。
6. 最新数据显示,成都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雾霾问题仍影响着人们生活。读完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治雾霾?请概括作答。
【答案】4. D 5. B
6. ①从源头上防止雾霾天气的出现,尽量减少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等污染,以便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②降低城市内的污染浓度,控制城市所建楼房的高度和密集度来增强流经城区的风力,以便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③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对相关行业进行产业改造、升级与转型等,并通过城市群的联防联控来促进区域化的雾霾治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根据原文“由于逆温现象,低空的温度会更低,导致污染物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且在低空停留的时间增加,不能及时排放出去”可知,高度越低,污染物积累得越多,那么PM2.5浓度也就越高。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由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后者是由灰尘等颗粒物组成”表述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说“雾与霾的主要区别是水汽含量的多少”。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可得出:从源头上防止雾霾天气的出现,尽量减少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等污染,以便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
②由材料二“当前,随着城市的楼房越建越高,越建越密,地面摩擦系数增大,这会使风在流经城区时力量明显减弱,而静风现象明显增多,这对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扩散稀释产生了不利影响,并且很容易导致城区内高浓度污染”可得出:降低城市内的污染浓度,控制城市所建楼房的高度和密集度来增强流经城区的风力,以便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
③由材料三“深圳从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自建市以来进行了三次重大的产业升级,将重污染产业逐步移出深圳,并对相关行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大气是流动的要素,并不以行政边界为局限,对于区域化的雾霾治理,开展城市群的联防联控十分重要,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主动协调深港、深莞、深惠等打造联防联控机制”可得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对相关行业进行产业改造、升级与转型等,并通过城市群的联防联控来促进区域化的雾霾治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镌刻在核桃上的,是一部历史
原因
山下绿潮滚动,山头林涛拍云。
正是核桃挂果的季节。滴溜溜的青圆,暗藏着肥腴,在摇摆着的枝叶间闪现,仿佛星辰在阑珊夜色中眨眼。
我伸出手掌,接过了一颗去年的核桃。圆而不滑,浑身雨迹风痕、霜斑露渍。把它托在掌心,端详着,时间越长,越感觉分量的沉重。
那是一种几乎把我的手掌压得下垂的沉重。
不知为什么,渐渐地,我感觉托在手里的核桃,变成了一只青铜之鼎,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古老的文字,字缝里秘藏着一个谜底。
“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这是西晋张华《博物志》中的记载。长期以来,这句话都是国内关于核桃种植历史的权威认定。但是,1980年,在漾濞的雪山河畔,山洪冲刷出了一块古木。经中科院考古所测定,此为一块3000多年前的古核桃木。
原来,这里是核桃的一块重要原生地。
这一颗浑圆的、浑身沟壑的小小果实,就这样铃铛一般系在时光之马的脖颈上。马蹄槖槖如诉,脖上的铃,叮叮当当在漫长的静谧里轻轻摇响。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的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留下了这样的笔墨:“核桃以漾濞江为上,壳薄可掐而破之。”
核桃为何会以漾濞为上?民间流传着一个神话:
从前有一位彝家姑娘名叫萨秘姆,她看着漾濞满山满坡的野核桃树想:如果树上的果实壳薄如纸、肉厚如脂该有多好,那样就一定会给乡亲们带来更多的福禄。梦中她得到指点,紧抱着核桃树不松手。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风吹雨打太阳晒,姑娘融化为一泓液体,渗进了树干,流进了土里,被树根尽数吸收。
这棵核桃树越来越高大茂密了,结出的核桃也渐渐变成了姑娘期望中的泡核桃。山里人就以这棵树为母本,不断嫁接栽种,终使漾濞的山野遍布泡核桃。
人们把萨秘姆奉为核桃神。不难参悟,这神,其实就是漾濞人民心血和汗水的化身。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辍、箕裘相继地培育、改良,才使漾濞核桃成为上品。
镌刻在核桃上的,是一部历史,在漾濞。
明代的《南诏通记》载有大理国开国君主段思平“获商人遗以核桃一笼”之事。从那个时候起,不,一定更早,核桃就已经成为商品;走出了漾濞的山山岭岭。
一颗核桃换一个鸡蛋,一担核桃换十担米。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当今,核桃已经蝶变为山区的致富金果。
我脚下出现了一条三尺宽的步道。低头一看,铺满路面的竟然是一颗又一颗铁核桃。
在漾濞,核桃壳被制作成各色工艺品。切片、去果仁、干燥、定型、打磨、抛光、粘接,精雕细刻,制成笔筒、花瓶、台灯……古朴自然,玲珑剔透。
从某种意义上说,脚下的这条路也是一件颇有创意的工艺品,一件直接锲入大自然的工艺品。它缠卷在青山之腰,逶迤飘荡,最后隐没在一片核桃林里。
村是别名云上村的光明村,屋为青瓦房,人是老查和老苏。
老查家院里的核桃树老态龙钟。它主干一分两杈,一杈挑白云为旗,直指蓝天,一杈颤颤巍巍横过院心,下斜处,被老查用木柱支撑着,宛似拄了根拐杖。树下一溜儿排开几张松木方桌,朴素地陈列出山村迎客的意愿。
摆出来了:一碟碟紫衣核桃仁。琥珀一样的肉质,奶酪一般的醇香。老查招呼客人坐下,用一把拇指大小的推刨,在核桃仁上推、推、推……片片薄得透明的雪花,悠悠飘落于满盛金色蜜水的瓷碗里。核桃刨花茶,是彝家的盛情、山里人的问候。
老苏家院里的核桃树风华正茂。它树干粗壮,枝开叶散地撑起一把大伞,托起一汪暖阳,洒下一地清凉。你看那一围木栅栏从容地圈定了枝头跳动的鸟语,一缕淡蓝色炊烟从院西的偏房屋顶袅袅升向云端;仿佛谁轻挥着一方招客的丝绢。
青椒煸炒新鲜核桃仁、核桃叶炒火腿、核桃炖羊脑、核桃仁荷叶饼……在这里,所有的山野之味都不离核桃香,十数种美馔佳肴与核桃结下不解之缘。一桌琳琅夺目的核桃宴,是不可抵御的诱惑。
不是桃花源,胜似桃花源。几度相思寄,几度绮梦回。沿着这一条用核桃铺就的三尺步道,走来了多少思之若渴的倾慕、说走就走的急切、一睹为快的意愿、不枉此行的感慨,向着这个云上的村庄,世外的乐园。
这条路,缠卷在青山之腰,逶迤飘荡,最后隐没在一片浓绿里;这条路,发轫于荒蛮远古,经历着当下,然后蜿蜒地伸展向未来。
有一片亮丽霞光,濡染着它。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7月29日,有删改)
文本二:
一个好的作品如果能使人产生强烈共鸣的话,那实际也不过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一个作品,几十万字也好,几百字也好,也总有它的核,这就是它的思想,如果没有思想这个主心骨,那这个作品也就变得松松垮垮、不知所云了。有了思想的线,还必须有生活的珍珠。占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对一个散文作者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对一个道理,发挥起来,才能够有丰富的材料加以体现。
(节选自秦牧《散文创作谈》,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题目内涵丰富,意蕴隽永。镌刻在那核桃上的历史既是一部核桃培育改良的历史,也是一部漾濞人民不断发展前进的历史。
B. 漾濞雪山河畔的一块3000多年前的古核桃木证明,漾濞是核桃的一块重要原生地,这也推翻了国内关于核桃种植历史的权威认定。
C. 本文中写到的“老查和老苏”不是画蛇添足,而是从整体到个体层层推进的妙笔,旨在淋漓尽致地表现漾濞彝家人的好客和盛情。
D. 文章引阴诸多史料的同时,又借萨秘姆的神话传说来写漾濞核桃的发展历史和过程,既丰富文章内容,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言运用特点鲜明,请简要赏析。
9. 文本二指出,“有了思想的线,还必须有生活的珍珠”,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散文要“有生活的珍珠”和“有思想的线”这一主张的。
【答案】7. C 8. ①综合运用拟人、比喻、通感、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核桃树的姿态和院落景致,画面感强。②语言细腻准确,生动形象。如“撑起”“托起”“洒下”这几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核桃树的高大茂盛。③饱含深情,抒情性浓郁。写景状物中,通过“风华正茂”“暖阳”“清凉”“从容”“轻挥着”“招客的丝绢”等描绘,融情于景,注入了强烈的赞赏、喜悦之情。
9. ①“有生活的珍珠”体现为文章素材真实丰富,典型性强,富有意味。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广泛取材,有过去有现在、有史实有神话传说、有自然风物有人物事件,内容丰富而有表现力,平中有奇,小中见大。②“有思想的线”体现在文章以核桃上的“历史”为行文线索,并将其贯穿全文,脉络清晰,文气流畅。文章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写实、联想与想象都始终紧紧围绕核桃及其历史来展开,行文不散不漫,明确而集中。③“有思想的线”体现在文章以强烈的思想情感线聚合和统率丰富的内容。文章融情于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处处鲜明地浸透着对漾濞人的勇敢智慧、美好生活和努力追求的真挚赞赏,实现了散文以“神”聚“形”的特点。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旨在淋漓尽致地表现漾濞彝家人的好客和盛情”错,写老查和老苏是用具体的事例表明核桃让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描写的能力。
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老苏家院里的核桃树风华正茂”,“风华正茂”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这是拟人手法;“枝开叶散地撑起一把大伞”“仿佛谁轻挥着一方招客的丝绢”,把核桃树的树冠比喻成“大伞”,把袅袅炊烟比喻为“招客的丝绢”,这是比喻手法;“跳动的鸟语”用视觉上的“跳动”写听觉鸟语,运用通感手法;“撑起一把大伞,托起一汪暖阳,洒下一地清凉”是排比修辞。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写出核桃树的姿态和院落景致,画面感强。
②语言细腻准确,生动形象。如“它树干粗壮,枝开叶散地撑起一把大伞,托起一汪暖阳,洒下一地清凉”,“撑起”“托起”“洒下”这几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核桃树的高大茂盛;“一缕淡蓝色炊烟从院西的偏房屋顶袅袅升向云端”,“一缕”“袅袅”准确描摹了炊烟的形态。
③饱含深情,抒情性浓郁。写景状物中,写核桃树用了“风华正茂”,表达对核桃树的喜爱和赞美;“托起一汪暖阳,洒下一地清凉”,“暖阳”给人温馨之感,“清凉”让人感觉舒适;“从容地圈定了枝头跳动的鸟语”“仿佛谁轻挥着一方招客的丝绢”,“从容”“轻挥着”“招客的丝绢”给人一种悠闲、轻柔之美。总之,通过“风华正茂”“暖阳”“清凉”“从容”“轻挥着”“招客的丝绢”等描绘,融情于景,注入了强烈的赞赏、喜悦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有生活的珍珠”体现为文章素材真实丰富,典型性强,富有意味。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广泛取材,有过去有现在,如从核桃种植历史到如今漾濞人靠着核桃致富;有史实有神话传说,如“‘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这是西晋张华《博物志》中的记载”“核桃为何会以漾濞为上?民间流传着一个神话:从前有一位彝家姑娘名叫萨秘姆……”,有自然风物有人物事件,如“老苏家院里的核桃树风华正茂。它树干粗壮,枝开叶散地撑起一把大伞,托起一汪暖阳,洒下一地清凉”,还讲了老查和老苏的故事。总之,内容丰富而有表现力,平中有奇,小中见大。
②“有思想的线”体现在文章以核桃上的“历史”为行文线索,并将其贯穿全文,脉络清晰,文气流畅。文章先由手中的核桃入题,然后追溯核桃种植的历史,再说到漾濞核桃,讲了关于萨秘姆的传说,写了核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核桃的价值,然后写了老查和老苏的故事,最后表达对核桃让未来生活更美好的期待。文章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写实、联想与想象都始终紧紧围绕核桃及其历史来展开,行文不散不漫,明确而集中。
③“有思想的线”体现在文章以强烈的思想情感线聚合和统率丰富的内容。文章融情于景“正是核桃挂果的季节。滴溜溜的青圆,暗藏着肥腴,在摇摆着的枝叶间闪现,仿佛星辰在阑珊夜色中眨眼”、直抒胸臆“不是桃花源,胜似桃花源。几度相思寄,几度绮梦回。沿着这一条用核桃铺就的三尺步道,走来了多少思之若渴的倾慕、说走就走的急切、一睹为快的意愿、不枉此行的感慨,向着这个云上的村庄,世外的乐园”、托物言志“老苏家院里的核桃树风华正茂。它树干粗壮,枝开叶散地撑起一把大伞,托起一汪暖阳,洒下一地清凉”,处处鲜明地浸透着对漾濞人的勇敢智慧、美好生活和努力追求的真挚赞赏,实现了散文以“神”聚“形”的特点。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于王前。田忌遂走。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
田忌去齐奔楚,楚王郊迎至舍,问白;“楚万乘之国也,齐亦万乘之国也,常欲相并,为之奈何?”对曰:“易知耳,齐使申孺将,则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将之,至禽将军首而反耳。齐使田居将,则楚发二十万人,使上将军将之,分别而相去也。齐使眄子将,则楚悉发四封之内,王自出将而忌从,相国、上将军为左右司马,如是则王仅得存耳。”于是齐使申孺将,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至,擒将军首反。于是齐王忿然,乃更使眄子将,楚悉发四封之内,王自出将,田忌从,相国、上将军为左右司马,益王车属九乘,仅得免耳。至舍,王北面正领齐祛,问曰:“先生何知之早也?”田忌曰:“申孺为人,侮贤者而轻不肖者,贤、不肖者俱不为用,是以亡也;田居为人,尊贤者而贱不肖者,贤者负任,不肖者退,是以分别而相去也;眄子之为人也,尊贤者而爱不肖者,贤、不肖俱负任,是以王仅得存耳。”
(节选自《说苑·尊贤》)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战A不B胜C田D忌E不F进G战H而I不J死K曲L桡M而N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忌为将,不相说”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氓》)中的“说”字含义不相同。
B. “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与“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的“垂”字含义不相同。
C. “楚悉发四封之内”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封”字含义相同。
D. “尊贤者而贱不肖者”与“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句中的“贱”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忌与邹忌共为齐国将相,但感情并不融洽。邹忌设计让田忌讨伐魏国,田忌却屡战屡胜,邹忌又指使公孙闬成功陷害田忌,最终导致田忌出逃。
B. 田忌担心得不到齐王的信任,于是逃亡楚国。楚王不仅亲自到郊外迎接他,还为他安排馆舍,充分显示出对他的尊重,因此后来得到了田忌的帮助。
C. 田忌对齐国王位大将为人行事的特点有着充分的了解,当楚王询问他应如何应对齐国的进攻时,他准确地预见到了在不同情况下齐楚交兵的结果。
D. 君王若想实现太平之治,成就大业,就需要懂得尊重贤人、礼贤下士的道理,这样才能大获人心,既能安抚远方的人,又能吸引邻近的百姓来亲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齐使申孺将,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至,擒将军首反。
(2)尊贤者而爱不肖者,贤、不肖俱负任,是以王仅得存耳。
【答案】10. CGK 11. D 12. A
13. (1)正在这时齐国派申孺领兵(攻打楚国),楚国发兵五万人,派出上将军率军应战,抓捕了齐军主将(并提着他的)首级返回。
(2)(眄子)既尊重贤士也爱护不贤的人,贤与不贤的人都担负责任,因此大王仅能保全自己而已。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打不胜,田忌(将)不能再(在齐国)任官,如果(田忌)没有死在战场上,就可混淆视听(罗织罪名)而诛杀他。
“战不胜”是假设的前句,语意完整,其后断开,故C处断;
“不进”做“田忌”的谓语,其后断开,故G处断;
“战而不死”语意完整,“而”前后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故K处断。
综上,CGK处断。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说”,通“悦”,愉快。/通“脱”,脱身。句意:田忌做齐国的大将,(两人)相处得不愉快。/男人陷入对爱情的沉迷里,还可以逃脱出来。
B.正确。“垂”,流传/挂。句意: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使功名流传到后世。/四个角上都挂着香囊。
C.正确。“封”,疆界,边界。句意:楚国就要尽征全国兵员。/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D.“含义相同”错。“贱”,鄙视,轻视/地位低下。二者含义不同。句意:(总是)尊重贤士而轻视无能的人。/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设计”和“指使”错误。邹忌只是说服齐王派田忌伐魏,并未提到“设计”,且诬陷田忌的计谋是公孙闬主动提出,而不是邹忌指使。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于是”,正在这时;“擒”,抓捕;“反”,通“返”,返回。
(2)“爱”,爱护;“俱”,都;“存”,保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成侯邹忌做齐国的相国,田忌做齐国的大将,(两人)相处得不愉快。公孙闬对邹忌说:“您为什么不为大王谋划讨伐魏国?如果打胜了,那就是您谋划的结果,您可以立功;如果打不胜,田忌(将)不能再(在齐国)任官,如果(田忌)没有死在战场上,就可混淆视听(罗织罪名)而诛杀他。”邹忌认为很对,于是就劝说齐王派田忌讨伐魏国。田忌屡战屡胜,邹忌把这个情况告诉公孙闬,公孙闬就派人拿着不少金子到集市上去算卦,说:“我是田忌派来的人,我们屡战屡胜,声势威名震动天下,想要干(建立国家的)大事,(这件事做起来)是否吉祥呢?”来算卦的人刚走出去,(邮忌)就派人逮捕为人算卦的人,又在齐王的面前证明算卦人所说的话。田忌(听到这件事)就逃走了。
材料二: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使功名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对贤人以礼相待,降低自己的身份结交贤士。《易经》中说:“地位高的人谦虚地对待地位低的人,他的前途就很光明。”又说:“以尊贵的身份谦恭地结交卑贱身份的人,就能够大获民心。”贤明的君王布施恩德并谦恭地对待臣民,就能够安抚远方的民众并使近处的百姓亲附。
田忌离开齐国投奔楚国,楚王到郊外迎接他到馆舍,问他说:“楚国是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齐国也是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经常想要相互吞并,对这件事怎么办呢?”(田忌)回答说:“这容易了解,(如果)齐国派申孺领兵,那么楚国就发兵五万,派上将军率领军队,一到(战场)就能抓捕敌将(并提着他的)首级返回。(如果)齐国派田居领兵,那么楚国就要发兵二十万,派上将军领兵,两军不分胜负各自撤退。(如果)齐国派眄子率军,那么楚国就要尽征全国兵员,由大王亲自率军出征,我跟随前往,相国、上将军做左右司马,这样大王才仅能保全自己而已。”正在这时齐国派申孺领兵(攻打楚国),楚国发兵五万人,派出上将军率军应战,抓捕了齐军主将(并提着他的)首级返回。于是齐王大怒,就改派眄子率军(攻楚),楚国尽征全国兵员,楚王亲自率军出征,田忌跟从前往,相国、上将军做左右司马,增派楚王侍卫车九辆,(但楚王)仅能免于被擒而已。回到馆舍,楚王面朝北整理好衣领袖口,(恭敬地)问道:“为什么先生早就知道这样的结局呢?”田忌说:“申孺的为人,《总是)轻慢贤士而看不起无能的人,贤人与不贤的人都不愿为他效力,因此会败亡;田居的为人,(总是)尊重贤士而轻视无能的人,贤士能被任用,不贤的人被斥退,因此双方不分胜负各自撤退;眄子的为人,既尊重贤士也爱护不贤的人,贤与不贤的人都担负责任,因此大王仅能保全自己而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苏武忠节图》①(其二)
文天祥
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
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
不死未论生可喜,虽生何恨死堪忧。
甘心卖国人何处,曾识苏公义胆不。
【注】①文天祥逃亡到达真州,为守将苗再成所藏的李公麟画作《李陵送苏武图》题诗三首,并改其名为《苏武忠节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幅画以李陵送别苏武归汉为题材,诗人因看到画面内容而心生感慨,借古抒怀。
B. 苏武在牧羊时所面对的艰难处境,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逃亡经历,不禁泪流满面。
C. 苏武因对国家忠贞不渝的高尚节操被世人传颂,这也是诗人为这幅画改名的原因。
D. 诗人用苏武以死明志和李陵苟且偷生作比,流露出一种忠贞却无人识的伤痛之情。
15. 本诗与《过零丁洋》两诗的尾联都是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本诗尾联写的是诗人在流亡途中看到画作引发的思考,不仅表现了诗人要学习苏武对国忠贞不渝的决心,也包含了对卖国奸贼的谴责。②《过零丁洋》尾联写的是诗人面对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
D.“忠贞却无人识的伤痛之情”错。 题画诗主要是就画面内容而写的,凸显的是对苏武坚守忠贞、宁死不屈精神的赞叹。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本诗尾联“甘心卖国人何处,曾识苏公义胆不”意思是,那些甘心卖国求荣的人现在在哪里呢?他们可曾认识到苏公的侠肝义胆?此诗题为《题《苏武忠节图》》,写的是诗人观看守将苗再成所藏的李公麟画作《李陵送苏武图》的感受,尾联更体现了诗人在流亡途中看到画作引发的思考。用“义胆”表达对苏武爱国与气节的赞美,而用“人何处”表达对卖国者的鄙夷和质问。诗句不仅表现了诗人要学习苏武对国忠贞不渝的决心,也包含了对卖国奸贼的谴责。
②《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诗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诗句写的是诗人面对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3)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通过对“树叶”“木叶”“落叶”“落木”意象的比较,分析了“落木”这一意象的精妙。这一意象在学过的古诗词中曾出现过,如“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好古文 ②.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④. 人道寄奴曾住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示例二: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示例三:辞洞庭兮落木 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觅、萧、涔、浦。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溯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 ① ,包含着许多趣味与艺术感兼具的各类型文化,十二生肖文化就是其一。
从数字角度来看,“十”“十二”等数字与“一”“二”……等数字一样,是普通的数词,但如果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数字就会变得 ② 。“十二”在古时多用来表示虚数,用来指代“多”和“大”,比如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有“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用“十二”表示虚指。“十二”还与历法有关,古代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按现代时间划分,古时的每个时辰对应如今的两个小时。“十二”还与生肖有着关联,自古以来我国十二生肖纪年与干支纪年就长期配合使用,“年逢寅虎群情奋,岁别丑牛大地春”这幅对联中的“丑”“寅”即十二地支中前后相连的两个,而“虎”“牛”则属于十二生肖。在了解的基础上,生肖所对应的动物形象也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之一。随着朝代的更迭,十二生肖相关的艺术品也渐渐出现,十二生肖从颇具趣味的民间文化登上了 ③ ,具有了更深厚的艺术气息,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便是一个代表。十二生肖铜兽首是中西文化结合而成的产物,不仅富有艺术美感,还具有实用功能,而历史又赋予其不可磨灭的文物价值。历史悠久的生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直至今日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趣味与艺术感兼具的生肖文化以文物等形式为载体,表现出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对第二自然段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19. 请结合对联内容和相关知识,简评文中画横线的新春对联。
【答案】17. ①源远流长 ②不同凡响 ③大雅之堂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多表示虚数,与历法、十二生肖都有关联,生肖文化兼具趣味与艺术感,影响深远。
19. ①上下联意义紧密相连。“年逢寅虎”和“岁别丑牛”两两相对,分别用十二生肖的“寅虎”和“丑牛”代表新到的一年和过去的一年,表明迎新辞旧之意;“群情奋”和“大地春”相对,以人与自然的表现彰显新年的美好。②上下联对仗整齐,平仄相谐,节奏分明,气势不凡,有助于表现节日的欢快气氛。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修饰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之意,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②此处应与上句中的“普通”相反,可填“不同凡响”。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③对应民间文化,应为高雅文化,“登上了”后可填“大雅之堂”。大雅之堂:意思是高雅的厅堂。比喻高的要求,完美的境界。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的能力。
第二段第一句总说“十”“十二”等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义非凡。接着从三个角度具体论证这一点。第一层次,由“‘十二’在古时多用来表示虚数,用来指代‘多’和‘大’”,可概括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多表示虚数;第二层次,由“‘十二’还与历法有关”可概括出:“十二”与历法有关;由第三层次“‘十二’还与生肖有着关联”,可概括出:“十二”与十二生肖有关联。以上内容可压缩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多表示虚数,与历法、十二生肖都有关联;
后面主要介绍十二生肖,由最后总结句“历史悠久的生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直至今日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趣味与艺术感兼具的生肖文化以文物等形式为载体,表现出属于它的独特魅力”可概括出:十二生肖文化兼具趣味与艺术感,影响深远。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对联的能力。
对联特点是: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鉴赏对联可从内容意义和结构特点方面鉴赏。
“年逢寅虎群情奋,岁别丑牛大地春”,内容上,“年逢寅虎”与“岁别丑牛”相对,表示上一年是牛年,新的一年是虎年,“丑”“寅”是地支,跟十二生肖配对纪年;“年逢”“岁别”代表辞旧迎新。“群情奋”和“大地春”相对,一个写出人们的欢乐,一个写出自然界的季节变化,以人与自然的表现彰显新年的美好。
结构上,“年逢寅虎”对“岁别丑牛”,“群情奋”对“大地春”,对仗工整;上联尾字是“奋”,下联尾字是“春”,平仄相谐,节奏分明;整个对联气势不凡,有助于表现节日的欢快气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组成。海洋碳汇具有一般商品的二重属性, ① 。其使用价值体现在:通过海洋生物的碳汇功能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改善人类生存、生活环境质量。其价值体现为:在整个过程中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其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以往,“碳汇的增加”主要靠陆地的植树造林。其实, ② 。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这个庞大的碳库储碳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海洋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海洋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海洋及滨海生态系统对碳的固定作用, ③ ,创造的碳汇还能够用于“蓝碳交易”(海洋碳汇可以在取得相关认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交易)。了解海洋碳汇、发展海洋碳汇将提升中国生态系统的固碳储碳潜能,助力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修改愿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0. 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
21. 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②海洋才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或:海洋碳库的存储量最大)③不仅能够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需在“一定时间周期”后加“内”;
二是结构混乱,“包括……组成”句式杂糅,应去掉“组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需要解释“一般商品的二重属性”,可用“即”来衔接;且后文有“其使用价值体现在”“其价值体现为”,可填: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②由“其实”可知,此句应与“主要靠陆地的植树造林”不同;而后文解释的是海洋是巨大的碳库,可填:海洋才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或:海洋碳库的存储量最大)。
③由后文“还”可知此句应用“不仅”照应;此处解释的是重视海洋及滨海生态系统对碳的固定作用的意义,首先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可填:不仅能够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曾说:“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但在现实生活中把握好思与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荀子在《劝学》中既提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时又告诉人们“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据《论语·公冶长》记述,孔子在听闻鲁国大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后却说“再,斯可矣”,即凡事不必都要再三思考后才行动,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人的成长离不开思与行,但是重思与重行却时时成为悖论。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该去如何把握思与行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引用马克思的话,指出不能体现为行动的思想是虚无的,不受思想指导的行动是没有灵魂的,强调思想和行动的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即:思想要落实为行动,行动要受思想的指导。第二个层次,借助荀子和孔子的话指出,有时候我们需要看重思考,比如君子应该“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三思而后行”;有时候我们需要看重行动,比如“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再,斯可矣”。这一层次,实际上告诉我们重思与重行,又经常表现为相悖关系。
引导语则明确要求考生,作为一名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思考“如何把握思与行”的关系。通观整则命题,我们可知,本命题是在引导考生思考思与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写作时,我们应该把理清思与行之间的辩证关系放在首要地位。首先,两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应重视思想的指导作用;同时,要把思想付诸实践,伟大的思想只有见之于实践活动,才能产生真实的意义。其次,要避免把二者割裂开来:思而不行,只能沦为空想;行而不思,则会失去方向。再次,要因时因地科学权衡:筹备阶段要周于思考,实践阶段要果于行动。
立意:
1.用思想引领行动。
2.莫做纸上谈兵的空想家,要当敢于亮剑的行动派。
3.思而不行是空想,行而不思是乱为。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二)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二)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考适应性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考适应性检测二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高考冲刺卷(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高考冲刺卷(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检测(二)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检测(二)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