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卷01-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卷(湖南专用)(解析版)
展开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卷(湖南专用)
地理卷(一)
(本卷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Y企业是我国大型现代化客车制造企业,同时占据着国内专用车(中小学校车、救护车、观光车等)市场。近年来,Y企业大力投入研发新能源客车,率先打开了国际新能源客车市场的大门。2022年11月世界杯期间,由Y企业生产的888辆纯电动客车,驶进了位于西亚的“油气大国”卡塔尔。下一步,Y企业将与卡塔尔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助力卡塔尔实现公共交通转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Y企业发展多种专用车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生产成本 B.共用组装生产线
C.提供就业岗位 D.提高市场份额
2.Y企业在卡塔尔投入的电动客车,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主要是( )
A.滑坡 B.风沙 C.寒潮 D.暴雨
3.未来,Y企业在卡塔尔适宜的发展方向是( )
①建设自有生产工厂②建立智慧交通体系③培训客车驾驶人员④拓展燃油车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D 2.B 3.A
【解析】1.在国内发展专用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经济效益,D正确;发展多种专用车在部分零部件采用上有相近或相同的地方,能够降低生产和研发成本,但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专用车的大小、外观不一致,不能共用组装生产线,B错误;发展多种专用车能够提供就业岗位,但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C错误。故选D。
2.卡塔尔位于西亚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Y企业投入卡塔尔的客车需要克服当地风沙问题,B正确;滑坡、寒潮、暴雨等灾害,卡塔尔较少,故排除ACD。故选B。
3.材料提到“Y企业将与卡塔尔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助力卡塔尔实现公共交通转型”,由此可以得出Y企业将与卡塔尔政府合作,构建更高阶、科技力量更雄厚的智慧交通系统,②正确;在卡塔尔当地建设自有生产工厂能更有利于Y企业客车入驻卡塔尔市场,占据市场份额,①正确;培训客车驾驶人员属于服务业,且与是否使用该企业电动客车无关,③错误;该企业主要进军国际新能源客车市场,不会拓展燃油车市场,④错误。故①②正确,故选A。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基础和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异大,具有丰富且各具特色的村域单元。近年来,我国行政村数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且不同省(区、市)差异显著。下表示意我国不同省(区、市)1990年以来行政村数量的变化格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空间格局 | 省(区、市) |
高速减少区 | 川、渝、陕、湘、黔、苏、浙、沪、皖 |
中速减少区 | 内蒙古、藏、黑、辽、鲁、鄂、粤 |
低速减少区 | 甘、宁、晋、京、津、冀、吉、豫、赣、桂、闽 |
低速增长区 | 青、滇 |
高速增长区 | 新、琼 |
4.川、渝、陕、黔成为行政村数量高速减少区,主要是因为当地( )
A.城市化水平高 B.生态环境脆弱 C.对外交通不便 D.合村并镇较多
5.青、滇、新行政村数量有所增加,主要取决于( )
①差异化生育政策 ②人口流动的主方向 ③工业化发展水平 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总体而言,我国行政村数量的变化趋势能够( )
①缓解农村人地矛盾 ②促进乡村集约化发展 ③加强城乡交流 ④巩固国家粮食安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4.B 5.C 6.A
【解析】4.相比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该区域城市化水平较低,A错误;这些省级行政区生态环境脆弱,在政府主导下生态条件很恶劣的地方的移民搬迁,造成行政村高速减少,B正确;对外交通不便会制约行政村经济发展,且交通条件在不断改善,对行政村数量减少影响较小,C错误;合村并镇是在行政村高速较少的基础上形成的,D错误。故选B。
5.青、滇、新等省级行政区由于差异化生育政策人口增长较多,造成行政村人口增加,为了满足大量人口的生产生活需要,行政村规模和数量扩大,①正确;人口流动的主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故②错误;青、滇、新等省级行政区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③错误;由于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政策的影响,青、滇、新等省级行政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多,不断完善,有利于行政村的形成,④正确。故①④正确,故选C。
6.总体而言,我国行政村数量在减少,有利于减轻农村地区人多地少,开发方式相对落后不合理的矛盾,①正确;大量行政村的减少,合村并镇,有利于促进乡村集约化发展,②正确;乡村数量的减少,城乡交流会有所削弱,③错误;乡村数量减少、从事农业人员减少,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④错误。故①②正确,故选A。
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称为热带辐合带,其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下面甲、乙两幅图示意世界某辐合带季节分布位置差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辐合带的主要分布区有( )
①东热带太平洋②北美地区③东南亚④热带印度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该辐合带位置如乙图所示时( )
A.巴西高原草木枯萎、一片凋零 B.天山冰雪带下限海拔季节性降低
C.泰山观日峰游客面向东北观日出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季节性加强
【答案】7.C 8.B
【解析】7.根据题意,图中辐合带为赤道低气压带。甲图赤道低气压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南部的风带为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成的西南风,在南亚和东南亚最为典型;乙图赤道低气压带南移,为北半球冬季,赤道低气压带北部的风带为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而成的西北风,在澳大利亚北部较为典型。综合分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该辐合带位置如乙图所示时,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气温较低,天山冰雪带下限海拔季节性降低,B正确;巴西高原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此时水草丰美,A错误;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此时全球东南日出,西南日落,C错误;黄土高原此季节降水较少,水土流失较弱,D错误。故选B。
上盖孜村位于东帕米尔高原的盖孜河谷,河谷中分布着大量巨大的石块。这些巨石上发育各种各样的风化穴,该地风化穴的形成与盐风化密切相关,盐风化在有一定水分参与的情况下能发挥更好效力。图2示意该地某种风化穴形成中的某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形成盖孜河谷巨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冰川搬运 B.重力崩塌 C.风化作用 D.流水搬运
10.上盖孜村附近巨石上的风化穴多面向( )
A.河流上游方向河谷 B.河流上游方向山坡
C.河流下游方向河谷 D.河流下游方向山坡
【答案】9.A 10.C
【解析】9.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发育有冰川,且巨石体积巨大,最有可能是冰川搬运沉积形成的冰川漂砾。A正确;重力崩塌不是一种地质作用,B错误;风化作用、流水搬运可能会影响这里的巨石,但不是这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CD错误。故答案选A。
10.读图文信息,风化穴是风由谷地或者河床吹响山坡对岩石进行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的,河流下游或河谷地区水汽较多,对巨石的风化作用较强,风化穴多面向河流下游方向河谷,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植被群落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干扰以及在干扰消除后恢复的能力,一般与物种的多样性、种间竞争有关。黄土高原植被多样性丰富,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带、草原荒漠带、荒漠带。右图示意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中草地群落的稳定性指数,指数越大,稳定性越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黄土高原形成多种植被带,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
A.纬度跨度大 B.干湿度差异大 C.相对高度大 D.土壤类型多样
12.与森林草原带相比,森林带中草地群落稳定性较弱,主要是因其( )
A.植物多样性丰富 B.植物物种竞争强
C.光水热条件较差 D.人类活动干扰强
13.降水基本不变,随着气候变暖,黄土高原稳定性增强的草地群落最可能位于( )
A.森林带 B.森林草原带 C.草原带 D.草原荒漠带
【答案】11.B 12.B 13.A
【解析】11.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位置,东南降水较多,西北降水较少,植被带依次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更替,形成多种植被带,主要原因是该地水分差异引起的干湿度差异大,B正确;与纬度跨度、相对高度、土壤类型关系很小,ACD错误。故选B。
12.一般地,如果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则植物多样性会降低;若种间竞争减弱,则植物多样性升高。森林带比森林草原带水热条件好,林下草地群落生长条件好,群落内种间竞争强,少数草类植物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导致草类植物多样性较低,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降水基本不变,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蒸发加剧,气候变干,森林带可能向森林草原带演替,读图可知,森林草原带中的草地群落稳定性强于森林带中的草地群落,故其稳定性增强的草地群落最可能位于森林带,A正确;其他植被带会向更干燥的植被带演替,森林草原带会向草原带演替,草原带会向荒漠草原带演替,草原荒漠带会向荒漠带演替,草地群落的稳定性都会下降,BCD错误。故选A。
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青藏高原东北部某高山封闭内流湖,有多种补给水源,湖泊海拔约5500米。下图示意1985~2015年该湖泊面积年际变化。研究表明,相比距离不远的青海湖,该湖泊面积波动变化较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1985~2015年该湖泊面积年际变化反映所在流域气候最可能( )
A.冷干趋向暖湿 B.暖干趋向冷湿 C.暖湿趋向冷干 D.冷湿趋向暖干
15.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推测影响该湖泊1985~2001年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地下水 B.气温高低 C.降水量 D.冻土融水
16.相比青海湖,该湖泊面积波动变化较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封闭内流 ②海拔更高 ③面积更小 ④降水更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4.A 15.C 16.B
【解析】14.该湖泊面积1985~2001年波动下降,说明气候冷干,而后2001~2015年波动上升,说明气候逐渐暖湿化,最可能反映流域气候为冷干趋向暖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该湖泊为多种水源补给,其中地下水补给较为稳定,A错误;考虑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川融化增多,所以一般与气温关系不大,B错误;从材料及区域来看,该湖泊主要补给为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1985~2001年湖泊面积波动减少,说明补给水量减小,2001年之前湖泊面积减少,可能原因是降水补给减少,C正确;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温一般升高,冻土融水增多,D错误。故选C。
16.青海湖也是内流湖,①错误;该湖泊距离青海湖较近,降水差异不大,④错误;A、C、D错误;但该湖泊海拔较高,气候更加寒冷,处在冰川边缘带,且面积更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会更快,湖泊受降水和气温的变化波动会更大,②③正确,B正确。故选B。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某镇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当地居民适应自然环境建造了稻作梯田,有着悠久的稻田农耕文化历史。2005年,该镇的“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某研究小组对该镇进行调查,发现1977-2020年该镇常住人口数量、稻田面积均发生变化(图),且成片的稻田明显减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开发出现“人增田减”的现象,且稻田面积减小的地区集中在远离村落和靠近村落的地段。
(1)分析近年来该镇“人增田减”现象的原因。(4分)
(2)经调查发现当地稻田破碎化现象严重,推测开展此项调查研究时需要借助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并说明要证实该结论需要获取的数据。(4分)
(3)从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角度,简述当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6分)
【答案】(1)人增:(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旅游开发)就业机会增加,人口回流。
田减:(距离较远耕作不便)稻田被撂荒成林地、草地;(距离村落较近的稻田因)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转变成建设用地,种植结构变化,稻田转变为菜地和果园等。
(2)技术:遥感(RS)
数据:稻田总面积:连片(斑块)稻田数量。
(3)保护稻作梯田景观和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修茸传统村落: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障粮食种植面积。
【分析】本题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某镇“人增田减”现象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农业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读“1977-2020年该镇常住人口数量、稻田面积均发生变化(图)”可知,该镇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稻田面积呈减少趋势。根据材料“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开发出现“人增田减”的现象,且稻田面积减小的地区集中在远离村落和靠近村落的地段”可知,因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质量变好;随着旅游开发,就业机会增加,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人口回流。因农村劳动力减少,耕作能力不足,距离较远的稻田因耕作不便,稻田被撂荒成林地、草地。距离村落较近的稻田因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转变成建设用地,稻田面积减少;因全域旅游开发,对蔬菜水果的需求增加,导致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稻田转变为菜地和果园等,稻田面积减少。
(2)结合所学可知,遥感相当于“眼睛看”的功能,主要功能就是获取地理信息,可实现实时监测,因此可以利用遥感(RS)获取稻田分布数据。根据材料“当地稻田破碎化现象严重”可知,要证实该结论需要获得的数据有稻田总面积、连片稻田数量或斑块稻田数量,通过连片(斑块)稻田占稻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碎片化程度。
(3)根据材料“某镇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当地居民适应自然环境建造了稻作梯田,有着悠久的稻田农耕文化历史。2005年,该镇的“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知,保护稻作梯田景观和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修茸传统村落,保护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方便对外联系;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障粮食种植面积,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高海拔盆地泥炭层被誉为古气候研究的理想档案。泥炭层由泥炭和少量泥沙构成。泥炭是沼泽形成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物质主要是沼泽生物残体。泥炭腐殖质数量主要受控于土壤温度、湿度和微生物活动能力,可用于指示古气候。下表示意两类区域泥炭的相关资料。
分类 | 甲区泥炭 | 乙区泥炭 | ||
地点 | 长白山哈尼 | 青藏高原红原 | 湖北神农架 | 福建天湖山 |
地面高程/m | 882~900 | 3466 | 1700~1760 | 1180 |
年均降水量/mm | 743.3 | 753.0 | 1528.4 | 1800.0 |
年均气温/℃ | 3.03 | 1.10 | 7.4 | 15.80 |
指示作用 | 腐殖质数量多,指示气候暖湿 | 腐殖质数量少,指示气候暖湿 | ||
微生物活动能力 | 土温20℃~30℃、湿度60%-80%时,微生物活动能力最强;水热状况距此范围越远,微生物活动能力越弱。 |
(1)推测高海拔盆地泥炭层被誉为古气候研究理想档案的原因。(4分)
(2)指出泥炭层泥沙平均粒径可指示的古气候要素,并简述推断理由。(6分)
(3)同为指示气候暖湿,甲、乙区泥炭腐殖质数量趋势相反。对此进行解释。(4分)
【答案】(1)(与其他陆地沉积物相比,)高海拔盆地泥炭层的成分结构、厚薄等对气候敏感;(与低地泥炭层相比,)形成高海拔盆地泥炭层的(有机残体数量、土温、湿度等)条件受人类活动影响弱,泥炭层受人类活动破坏小(或泥炭层连续、完整);(与平地泥炭层相比,)高海拔盆地泥炭沉积速率快(更能反映小尺度古气候变化)。
(2)气候要素:降水。推断理由(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沉积物平均粒径大小取决于流水搬运作用强弱;流水搬运作用强弱取决于地表径流量大小;地表径流量大小取决于降水量大小。
(3)甲区泥炭温度低于 20°C、湿度小于 60%;气候趋于暖湿,沼泽生物量增加,提供的有机体残体增多;微生物活动能力增强,腐殖质数量增加。 乙类泥炭基础温度高、湿度大;气候趋于暖湿,土温、湿度超出微生物活动能力最强范围;微生物活动能力变弱,有机残体分解减慢,腐殖质数量趋少。
【分析】本大题以高海拔泥炭层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海拔盆地泥炭层被誉为古气候研究的理想档案,原因在于,高海拔泥炭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反映当时气候环境保存较为完整、高海拔泥炭城的成分结构厚薄,对气候较为敏感,反映气候变化较明显;同时,高海拔盆地泥炭呈沉积速率较快,能够更好的反映小尺度古气候的变化。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泥炭层泥沙平均粒径主要取决于流水搬运作用的强弱,流水搬运作用越强,则沙粒粒径较大,反之则较小,而流水搬运作用强弱取决于地表径流大小,地表径流大小则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因此,沙粒粒径大小可以反映古气候要素中的降水因素。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甲地温度低于20℃,湿度小于60%,气候趋于暖湿,沼泽生物增加,提供有机物质残体增多,同时微生物数量增加,分解速度增快,腐殖质数量增加。而乙地泥炭温度高、湿度大,气候趋于暖湿,温度和湿度超过了微生物的适宜生存范围,有机物质残体分解速度减慢,腐植质数量减少。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随着线上线下商业的融合发展,许多传统店铺通过“触网升级”实现了数字化转型。许多商业店铺开通了在线销售服务、与外卖平台合作等。在此背景下,店铺开始调整供应链的空间布局,在城市商圈(以城市中心为核心的商圈)与社区商圈(以社区为核心的商圈)中采取不同的策略。下图示意数字化转型下商店供应链空间布局。
(1)与社区商圈相比,指出城市商圈的租金高低,并说明原因。(6分)
(2)分析商业店铺采取“店仓分离”的目的。(4分)
(3)研究表明,"店仓分离"大多适用于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应用数量较少,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4分)
【答案】(1)城市商圈租金高于社区商圈。
原因:(城市商圈)人流量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大;交通通达度高;位于城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2)节省土地租金,最大程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对实体店铺面积和区位的依赖;扩大服务范围;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增加信息流通速度,提高商品流动效率。
(3)中小城市地域租金差异较小;物流(配送)效率较低;数字技术较为薄弱;消费群体的习惯偏好。
【分析】本题以数字化转型下商店供应链空间布局图为材料;涉及城市商圈的租金高低、商业店铺采取“店仓分离”的目的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城市功能区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
【详解】(1)与社区商圈相比,城市商圈租金高于社区商圈。原因在于:城市商圈与社区商圈相比人流量众多,人口多,消费市场潜力大,消费能力强;交通运输更加便利,交通通达度高;位于城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地租成本高。
(2)商业店铺采取“店仓分离”的目的:市中心土地租金高,“店仓分离”可以节省土地租金,最大程度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租成本;降低对实体店铺面积和区位的依赖,店铺选址更加灵活;“店仓分离”可以扩大服务范围为人们提提供更多的便利;可以减少内部交易成本,现代化的通讯技术的发展可以增加信息流通速度,提高商品流动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3)"店仓分离"大多适用于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应用数量较少,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城市地域租金差异较小,不用"店仓分离";中小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店仓分离"延长配送时间,物流配送效率较低;数字技术较为薄弱,信息通达度低;消费群体的习惯偏好习惯不同。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2022年5月8日至10月,世界最大豪华邮轮“海洋奇迹号”从西班牙巴塞罗那和意大利罗马出发,运营为期7晚的西地中海航线(如图),带领游客到访地中海旅游胜地。巴塞罗那背靠的比利牛斯山东起地中海海岸,西至大西洋比斯开湾畔。第四纪冰期,比利牛斯山冰川地貌广布,现代冰川仅分布于海拔近3000米的冰斗和悬谷内。
(1)分析“海洋奇迹号”游客在比利牛斯山最东部看到的峡湾地貌的形成原因。(2分)
(2)说出比利牛斯山脉北坡与南坡冰川数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4分)
(3)分析“海洋奇迹号”选择在夏季航行的原因。(4分)
【答案】(1)第四纪冰川广泛发育时,比利牛斯山脉被冰川广泛覆盖,冰川的挖蚀作用,山谷处的物质被冰川挖蚀并带走,形成更深的沟谷,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形成峡湾。
(2)冰川数量北坡大于南坡,南坡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明展,晴天多,气温高;北坡属于阴坡,气温低,且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雪)量大,因此川数量北坡大于南坡。
(3)“海洋奇迹号”选择在夏季航行的原因:夏季地中海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副热带高压控制,风浪小,航行颠簸小,航行安全。
【分析】本大题以“海洋奇迹号”选择在夏季的地中海航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冰川地貌,影响冰川的因素,地中海气候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依据题干材料信息,第四纪冰期,比利牛斯山冰川地貌广布,联系基本知识,欧洲的峡湾,陆地上的湖泊,基本都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北美洲的五大湖,加拿大境内大大小小的湖泊,基本都是冰川作用形成的。比利牛斯山最东部看到的峡湾地貌是第四纪冰川时,陆地被冰川覆盖,由于冰川的挖蚀作用,山谷处的物质被冰川挖蚀并带走,形成更深的沟谷,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深谷被海水淹没,形成峡湾。
(2)集合基础知识,影响冰川的的因素有:温度,降水量。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比利牛斯山脉的走势及地理位置结合影响因素分析,南坡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少,晴天多,而北坡是阴坡,光照少,气温低,利于冰川保存;北坡受盛行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雪)多,利于冰川形成,故北坡冰川数量对于南坡。
(3)选择在夏季航行,船舶在海洋上航行,又是游轮,可以从天气状况来考虑解答的突破点,地中海地区为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温和湿润,所以选择在夏季,天气好,晴天多,能见度高;夏季高压控制,风浪小,船体几乎无颠簸,航行受风浪影响小安全。
押题卷01-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卷(辽宁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押题卷01-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卷(辽宁专用)(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安义县进行土地整治的主要原因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国,河道变化后,淤积减弱最明显的是,1984-2020年河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押题卷01-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卷(北京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押题卷01-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卷(北京专用)(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级地震,震源较浅,4亿斤,实现“十九连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押题卷01-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卷(福建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押题卷01-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卷(福建专用)(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地采用无人机作业的突出优势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