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课件PPT
展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作用:概括故事情节、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 《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上学(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小说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具体、突出,但不是纯客观地描述,而是将其与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侧重于在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藤野先生》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之情。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主要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情感和意愿。一般不详细叙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
《春》一文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作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我为什么而活着》运用一个问句作为文章的题目,点明文章要论说的话题,然后通过写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阐述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表达了他对爱情和知识的追求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习惯上将其叫做“主人公”。 小说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包括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生存环境;②揭示社会现实;③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
以一个具体事件为线索。
如:《社戏》始终围绕“社戏”这件事展开: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
以人物为线索。包括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所见所闻等。
如: 《孔乙己》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和遭遇。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就能看出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如:《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憎恶、讨厌——敬重、爱戴)为线索。
有时一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明线是藤野先生(见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暗线是鲁迅的爱国情感。统编教材中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如《一棵小桃树》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暗线是“我”的经历。
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让人印象深刻。
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
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的……事件或人物。
由于表达方式、情节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
①写出了……内容,交代了……原因;②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③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④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他/她/它他/她/它们
①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抒情和表现主题。③显得亲切、自然,便于心理描写。
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有的文章是多种记叙人称同时使用的。如:《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将土地拟人化,以第三人称“她”相称,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感情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第二人称“你”相称,“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标 题 含 义 及 作 用
标题中特殊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标题所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等)的表达效果,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
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综合分析。
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主要内容
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透露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旨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动形象,含蓄委婉,引人深思
①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全面分析。②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③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明喻:像、好像、似的、仿佛、如同…… 暗喻: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破折号。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举例:朱自清《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通过“偷偷地”赋予了小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引起情感共鸣。
定义:对人或事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举例: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开头用夸张的手法,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表现了皇帝虚荣、愚蠢的性格特点。
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举例:刘成章《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定义: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举例:朱自清《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与喜爱。(注:这句话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层次分明,增强节奏感或感染力。
定义: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作用:使语言形式整齐、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便于记忆和传诵。
定义:把所说的内容用问句形式表达出来,自问自答。举例:杨绛《老王》:“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运用设问,表现了“我”对老王的愧疚之情。
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举例:茅盾《白杨礼赞》:“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运用反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不但比一般陈述句的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加鲜明。
定义: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举例:鲁迅《故乡》:“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这里用“圆规”代指杨二嫂的形象。
赏析角度——表达方式: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中考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是插叙、倒叙为考查重点)
将人物、事件和景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借物寓情、托物言志、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直接抒情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坦率真挚,质朴诚恳,颇能打动人心。间接抒情则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性质等,使文章生动具体,有说服力。
直接点明和深化所写事物的意义。一般是先叙后议,以深化读者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关注。
赏析角度——描写方法:
特点:对人物的容貌、体态、服饰等进行描写。
作用:以“形”传“神”,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
举例:《最后一课》:“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是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表现出他对将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衬托出最后一课的不同寻常。
特点:对人物面部神情的描写。
作用: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举例:《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深沉的热爱。
特点: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举例:《最后一课》:“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是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普鲁士兵的憎恨、讽刺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特点: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举例:《最后一课》:“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充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点: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
举例:《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对大家的批评和深深的自责,以及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凸显出一个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
特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等。②烘托人物心境,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渲染气氛,抒发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
举例:《最后一课》开头的“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反映出小学生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的心理状态。
特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举例:《最后一课》中“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兵的号声”点明了“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普法战争。
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记叙文分类,叙事散文,哲理散文,记叙文六要素,感情线,记叙人称,第二人称,句式风格色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教学课件,共47页。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教学课件,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