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2023届大庆市大庆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签》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表演。
B.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
C.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是存在差异的,西方戏剧更看重情节,中国戏曲更看重演员的演技和唱腔。
D.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
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画签)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时空“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
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4.从整体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5.西方友人观看中国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从而迷惑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4分)
二、文学类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藏”
孙犁
清晨,高粱叶、黑豆叶滴落着夜里凝结的露水,田野看来是安静的。可是就在那高粱地里豆棵下面,掩藏着无数的妇女,睡着无数的孩子。他们的嘴干渴极了,吸着豆叶上的露水。如果是大风天,妇女们就把孩子藏到怀里,仄下身去叫自己的背遮着。风一停,大家相看,都成了土鬼。如果是在雨里,人们就把被子披起来,立在那里,身上流着水,打着冷颤,牙齿得得响,像一阵风声。
浅花的肚子越发沉重了,她也得跟着人们奔跑,忍饥挨饿受惊吓。她担心自己的生命,还要处处留神肚里那个小生命。像这样整天逃难,连个炕席的边儿也摸不着,难道就把孩子添在这潮湿的大洼里吗?
浅花心里明白,现在她不能去麻烦丈夫新卯,他现在正忙得连自己的命也不顾。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新卯藏在小菜园里,每天下午情况缓和了,浅花还得偷偷给他送饭去。
和丈夫在一块儿的还有一个年轻人,浅花不认识。从浅花眼里看过去,丈夫和这个外路人很亲热。外路人说什么,丈夫很听从。
这天,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在四外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了对面的高粱地,从一人来高密密的高粱里钻过去,走到自家的菜园。高粱地里是那样的闷热,一到了井边,她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
这小小的菜园,就做了新卯和那个陌生人退守的“山寨”。他们在井台上安好了辅辘,还带了一把锄头,将枪掖在背后的腰里,这样远远看去,他们是两个安分的农夫,大大的良民。虽然村子广大的土地都因为战争荒了,这小小的菜园却拾掇得异常出色。太阳光强烈地照着,园子里散发着黑豆花和泥土潮热的香甜味道。几畦甜瓜快熟了,懒懒地躺在太阳光下面。
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得大肚子先露了出来。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
“那边没事吗?”他问。
浅花说:“没有。”
新卯和那人吃着饭,浅花坐在一边用褂子襟扇着汗,那个人问:“这几天有人回家去睡觉了?”
“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楼,不常出来,人们就不愿再在地里受罪了。”浅花说。
“青年人有家去的吗?”那人着急地问。
“没有。”新卯说,“我早下了通知。”
那个人很快吃完饭,站起身来,望望浅花的肚子笑着说:“大嫂子,快了吧,还差多少日于?”浅花红了脸,看着丈夫。新卯跑去摘了几个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浅花怀里。“还是这玩艺儿省事,熟透了不用摘,一碰自己就掉下来了。”
这一晚上,敌人包围了他们,指名要新卯,人们都说他早跑了。敌人在人群里乱抽乱打,要人们指出新卯家的人,人们说他一家子都跑了。那些女人们,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劲往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在灯影里,她们尽量把脸转到暗处,用手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
敌人把能找到的东西放在人们的手里,把一张铁犁放在一个老头手里,把一块门扇放在一个老婆婆手里,令她高高举起,不准动摇。他们在周围散步、吸烟、详细观看。浅花托着一个石纯子,肚子里已经很难受,高举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她觉得她的肠子快断了。脊背上流着冷汗,一阵头晕,她栽倒了。敌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举起那东西来。
夜深了,灯光照着人们,照在敌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浅花的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流着冷汗。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着金星。在眼前飞,飞,又落下,又飞起来。
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园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带领,潜入了村庄,趴在房上瞄准敌人脑袋射击。敌人一阵慌乱,撤离了村庄。他们把倒在地上的浅花抬到园子里去。
不久,她就在洞里生产了。洞里是阴冷的、潮湿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没有一点光,大地上的风也吹不到这里面来。一个女孩子在这里降生了,母亲给她取了个名,叫“藏”。
在外面的大地里,风还是吹着,太阳还是照着,豆花谢了结了实,瓜儿熟了落了蒂。人们为了未来的光明,正在田野里进行着斗争。
(有删改)
文本二:
荀子在《乐论》中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女主人公在送饭过程中,趁四处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高粱地,最后走到自家菜园时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暗示完成任务后,她的内心得到暂时放松。
B.浅花挺着沉重凸胀的大肚子来送粮,丈夫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表现出丈夫矛盾的心理:既希望看见妻子,又不忍心看到要子受苦。
C.文中写女人们跌坐地上,身子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等情节,凸显出抗战时人民相互救助,团结一致,不向敌人屈服。
D.浅花在阴冷的、潮湿的洞中生下孩子,而这时候外面的大地里,风还是吹着,太阳还是照着,豆花结了果实,体现了抗战时军民强烈的自我觉醒和革命斗争意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描写“高粱叶、黑豆叶滴落着夜里凝结的露水”,营造出安宁优美的环境氛围,和下文的紧张氛围形成反差。
B.文章语言质朴不乏清新,简单不失诗意,多用对话和心理直白的方式,塑造了浅花、新卯、外路人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C.文章情节看似波海不惊,实则有曲折波动,比如浅花偷偷送饭、敌人折磨百姓、青年人在外路人带领下营救百姓等。
D.宗白华在《美学散步》否定了单顾“全”或者“粹”的一面,认为要牌证统一,既要“全”还要“粹”才能称之为“美”。
8.中国人取名往往有一定讲究,给女孩取名常这用鲜花美玉等物象,表达出家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本文结尾处却用“藏”给新生女孩命名,请结合文本一,试从结构、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9.请结合文本二关于“全”或者“粹”的观点,谈谈文本一中作者是如何处理景物描写的。(6分)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须加标点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爱A其B璧C而D假E之F道G晋H已I取J虢K还L反M灭N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相同。
C.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中“探望”意思不同。
D.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人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4分)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4分)
14.《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3分)
四、理解性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在《赤壁赋》开头,苏轼就写了自己与朋友泛舟于赤壁之上,朗诵《诗经》中的诗句,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用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对前辈作者的敬意,李白《蜀道难》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巧妙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中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句。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龙”多有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早行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①将残,辘轳②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更漏:即刻漏、漏壶,古代计时器。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②辘轳: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乃记别之词,起首三句由枕上所闻写曙色欲破之景,揭开“早行”序幕。
B.女子在睡梦中被唤起,双眸惺忪,离别时“泪花落枕”,烘托出伤别的气氛。
C.下片写送别,将离人去意彷徨、愁听别语的情状刻画得十分细腻,缠绵动人。
D.全词画面连续,体现时间的推移,人物表情和动作贯串,充分体现了离情别绪。
17.请赏析“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两句。(6分)
六、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究竟是在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还是相反呢?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不,肤浅浏览是不可能取代深刻阅读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语言学家与生理学家都已经判定,没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不可能有深刻缜密的思想的。恰恰是语言符号激活了思维与想象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和整合不同资源从而实现 ① ,然后去发展、延伸、突破已有的知识见解。
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与认真的阅读呢?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的确,在这样一个 ② 的社会氛围中,人人太过想要快速获取成功,一些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已经出现了。他们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花拳绣腿代替 ③ ,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导致精神懒惰。英谚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能够参与社会建设并构建民众追求方式和生产方式由此进一岁塑造民族自尊心与自爱心的文化。所以我想强调,在触屏时代,我们的“莎士比亚”也不能失去,不要做网络的奴隶,坚持阅读,受益无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这样说:“最近身体不是很舒服,吃点中药调理下身体吧,中草药是没毒的。”与此同时,也会有人说:“是药三分毒!” ① ?
近年来,随着中草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完善以及百姓安全用药意识的提高,与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的报道呈增加趋势。临床上,是不是只要服用了中草药及其相关制剂出现了肝损伤,就一定是中草药导致的?首先中草药所含的有效成分复杂,临床医生在针对个体进行辨证施治给予中草药复方时,其君臣佐使的配伍更是复杂。其次,日常生活中用药时, ② ,中草药和西药联合应用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而使肝损伤风险增加的问题,这种情况很难明确区分到底是哪类药物导致的肝毒性以及是否存在肝脏协同损伤作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某些药物虽然是中药制剂,也以中药来命名,但这些制剂中含有西药成分,如维C银翘片中就含有明确具有肝毒性的对乙酰氨基酚, ③ ,单纯地认为这类肝损伤是中草药所致。
21.下列句子中的“单纯”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单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中,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人也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B.伯牙绝弦、管鲍分金、刎颈之交、金兰之好,同性之间友谊单纯而浓烈,无可厚非
C.与性格开朗热情的人相比,那些不善于表达、比较老实单纯的人能够得到的机会比较少。
D.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单纯地为了学习。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八、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孔乙己的长衫”成了网络热词。网民将“学历”比作“长衫”,认为生活和工作的困顿,都是因为被“长衫”束缚住了,由此而掀起了关于“读书”的集体性“反思”。为什么要多读书,《人民日报》推荐了读书的八大理由:
一、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二、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
三、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
四、读书让你哪怕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五、书或许不能解决眼下的难题,但它会给你冲破困难的力量。
六、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
七、当你爱上图书,独处就成为一个人的狂欢。
八、别抱怨读书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读书的意义,有以上的理由,当然也不止以上的理由。关于“读书”,你是怎样看的?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届大庆市大庆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2.D 3.B 4.整体上都采用了总分式结构。①材料一先提出中西戏剧“是迥然有别的”观点,然后用对比的方式,分别从理论差异、舞台演出和观众欣赏的情趣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②材料二先引述笪重光的话,提出的“虚实相生”观点,然后从演员表演方式和舞台空间构成方面加以论述。 5.①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②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③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错,根据原文材料一第四段“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可知,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错,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五段“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可见是“无中生有”地表现出的是现实情境。因此与客观现实是有关系的。
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错,原文材料一第七段是“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原文中没有选项中的因果关系,可见,选项强加因果。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错误,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是“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并非不借助实物布景。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说的是表演的唱腔之美,表现音乐效果,使用比喻修辞,化虚为实,但并非舞台空间。
B.前句说的是表演时间的“虚实相生”,后句是空间“虚实相生”。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时空“虚实相生”观点。
C.就是说用历史来教育现在的人,就是以史为鉴,说的也是表演的认知功能或作用,不属于舞台空间。
D.“三五步”“六 七人”都是实,“遍行天下”和“百万雄兵”是虚。这是一个夸张的虚拟化场景,描写戏台情况,属于舞台空间,但只说明了中国戏剧舞台空间的“虚实相生”。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1段直接提出观点: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第2段具体阐释,西方强调行动的重要,中国强调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以上两段为第一部分,开篇直接提出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迥然有别的观点。
然后第二层论证“表演分疆”,先总说后分说。
根据第3段的先总说的“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第4段分说的“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和第5段分说的“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可知:第三至五段论述了由于理论上的差异,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根据第6段总说的“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第7、8两段分说的“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和第9总结上文两段可知:论述由于中西舞台表演的不同,造就了欣赏的异趣。可见,材料一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②材料二第1段先引述笪重光的话“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提出的“虚实相生”观点,然后第2段“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从演员表演方式加以论述,3、4段“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从舞台空间构成方面加以论述。综上分析,材料二也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可知,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
②根据“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可知,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
③根据“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可知,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
6.D 7.B 8.①“藏”呼应标题,点明文章主要内容。
②“藏”统摄小说情节。“藏”是特定历史时期百姓 生存及斗争的一种方式。文章写百姓躲藏在豆棵下,丈夫及外路人掩藏在菜园里,百姓掩护浅花,女人们在人群中极力隐藏自己,浅花躲藏起来生孩子等情节,都与“藏”有关。
③“藏”暗合小说主题。“藏” 表明人们为了未来的胜利继续潜藏斗争的决心,也表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战斗力,深化文章主题。 9.①“全”:文章选取了“高粱叶”“黑豆叶”“豆棵”, 菜园里的“黑豆花”“泥土”“甜瓜”“太阳”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乡村春夏间的景物,较为全面地表现了当地的“生活和自然”。
②“粹”:文章开头写“黑豆叶”凝结露水,文中写“黑豆花”散发香甜味道和“甜瓜”快熟了,结尾写“黑豆花”结果和“甜瓜”落蒂,重点选取了黑豆和甜瓜两种植物,去粗取精,更典型地契合主题。
③“全”和“粹”相结合的景物描写,既展现出勃勃生机、美好宁静的景物特征,为故事开展提供了环境背景,又烘托了对敌斗争的气氛,蕴含着抗战必胜的蓬勃希望和坚定信念。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体现了抗战时军民强烈的自我觉醒和革命斗争意识”错,表现抗战时期军民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 “多用对话和心理直白的方式”错,并未明显使用“心理直白”的方式。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构上,小说标题为“藏”,用“藏”给新生女孩命名,呼应标题,同时点明“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合“可是就在那高粱地里豆棵下面,掩藏着无数的妇女,睡着无数的孩子”“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新卯藏在小菜园里……和丈夫在一块儿的还有一个年轻人”“那些女人们,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劲往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在灯影里,她们尽量把脸转到暗处,用手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不久,她就在洞里生产了”可知,文章写百姓躲藏在豆棵下,丈夫及外路人掩藏在菜园里,百姓掩护浅花,女人们在人群中极力隐藏自己,浅花躲藏起来生孩子等情节,都与“藏”有关,“藏”统摄小说情节。
主题上,结合“人们为了未来的光明,正在田野里进行着斗争”可知,“藏” 表明人们为了未来的胜利继续潜藏斗争的决心,也表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战斗力,深化文章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文本二,从艺术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分析“全”。
结合文本一中“清晨,高粱叶、黑豆叶滴落着夜里凝结的露水,田野看来是安静的。可是就在那高粱地里豆棵下面,掩藏着无数的妇女,睡着无数的孩子”“这小小的菜园却拾掇得异常出色。太阳光强烈地照着,园子里散发着黑豆花和泥土潮热的香甜味道。几畦甜瓜快熟了,懒懒地躺在太阳光下面”可知,文章选取了“高粱叶”“黑豆叶”“豆棵”, 菜园里的“黑豆花”“泥土”“甜瓜”“太阳”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乡村春夏间的景物,较为全面地表现了当地的“生活和自然”。
结合文本二,从“提炼地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分析“粹”。
结合文本一“高粱叶、黑豆叶滴落着夜里凝结的露水”“园子里散发着黑豆花和泥土潮热的香甜味道。几畦甜瓜快熟了”“豆花谢了结了实,瓜儿熟了落了蒂”可知,文章重点选取了黑豆和甜瓜两种植物,去粗取精,更典型地契合主题。
结合文本二“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来分析“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文章在全面地描写众多植物的基础上,又重点描写了黑豆和甜瓜两种植物,展现出勃勃生机、美好宁静的景物特征,为百姓躲藏在豆棵下,丈夫及外路人掩藏在菜园里等故事情节开展提供了环境背景,结合“人们为了未来的光明,正在田野里进行着斗争”可知,既“全”又“粹”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对敌斗争的气氛,蕴含着抗战必胜的蓬勃希望和坚定信念。
10.G K L 11.A 12.C 13.(1)我很愚昧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2)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14.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
“晋已取虢”中,“晋”是主语,“已取”是谓语,“虢”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在本句前后断开,即“晋”前和“虢”后;
“还”的主语应为“晋”,二者组成主谓句,作状语;“反”作“灭”的状语,“虞”是“反”的宾语,应在“反”前断开。
故三处句读为G K L处。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讨伐;夸耀。意思不同。句意:却想讨伐越国/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
B.正确。都同“早”。句意: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不可不早点亲自来向项王谢罪。
C.正确。经过;探望。意思不同。句意:经过郑国/祖母来探望我说。
D.正确。句意: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借助船只的人。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错误,文章中说二位臣子在小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君王不听,才导致灭国。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愚”,愚昧地;“患”,为……担忧;“见”,看见;“睫”,睫毛。
(2)“好”,喜欢;“不病”,没有病的人;“以为”,把……当作。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回答“不矛盾”。
《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从正面分析,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是从内在的自我认知角度谈“为人”。
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句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从反面分析,只看见自己,表现自己,执着于自己的所见所闻,往往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是从外在的自我表现的角度谈“为人”。
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一个正面,一个反面,所以并不矛盾。
材料一: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为什么讨伐越国呢?”楚王说:“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实力衰弱。”杜子说:“我很愚昧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是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在与秦晋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事实力衰弱的表现。庄蹻在国境内做盗贼,官吏们不能禁止他,这是政治混乱的表现。我们国家的政治混乱、军事衰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就像眼睛的体现。”楚王就放弃了讨伐越国的想法。所以,了解人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在于自我认知。所以说:“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所以好的医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决问题,这就是在小处争事功。事情的福祸也在小处,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郑君不礼待他。叔瞻进谏说:“重耳是贤明的公子,您应该好好地对待他,可以用这种方式积累德义。”郑君不听从他的建议。叔瞻又进谏说:“如果不厚待他,不如杀了他,不要留有后患。”郑君又不听。等到公子重耳返回晋国,举兵讨伐郑国,打败了晋国,夺取了郑国八座城池。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进谏说:“不可以借道给晋国,唇亡齿寒,虞国、虢国两国相帮,不是互相给予恩德。今天晋国灭了虢国,明天虞国必定会随之而亡。”虞君不听,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这是二人在小处争事功,然而两国君主不能采纳。这样看,叔瞻、宫之奇也就是郑国、虞国的扁鹊,而二位国君不采纳,所以郑国、虞国都灭亡了。所以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材料二: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老子》第二十四章)
15.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荀子《劝学》)(为余驾飞龙兮 杂瑶象以为车(屈原《离骚》)/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斯须九重真龙出 一洗万古凡马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窈窕”“匪”“豺”“渊”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6.B 17.①此二句视听结合,描写北斗星横、鸡鸣报晓之时登楼遥看路长、人远的别后景象。
②以景结情,以别后失落远眺、行人渐行渐远之景,表现了楼上之人的天涯之思、远行之人的留恋之情,意蕴丰富,委婉沉郁。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女子在睡梦中被唤起,双眸惺忪”错误。“两眸清炯炯”,形容一夜未睡熟的情景,如睡熟则应为“朦胧”。“炯炯”,是说泪珠发光,联系下句中“泪花”二字,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以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而不是“双眸惺忪”。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楼上”两句写别后的境况。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这是视觉;寒露袭人,鸡声四起,这是听觉。视听结合,描写北斗星横、鸡鸣报晓之时登楼遥看路长、人远的别后景象。人越走越远了,更显出旅途的寂寞。
前一句是从行者(男子)的视角来写的,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只见闺楼已远,天空斗柄横斜;后一句是从思妇(女子)的视角来写的,行者渐行渐远,但思妇仍然凭栏远眺,行者的身影渐不可见,只有偶尔传来的晨鸡报晓之声与那远人的脚步声遥相呼应。这两句描绘了男女别后的景象,表现了行者和思妇的不舍和离愁,以景结情,意犹末尽。首先写闺房,然后写旷野,一笔写两人,颇见词人功力。闺中人怀远之思,离人眷恋之情,都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最后一句落于景语,表现了楼上之人的天涯之思、远行之人的留恋之情,意蕴丰富,委婉沉郁。
18.①融会贯通 ②急于求成 ③真才实学 19.①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②文化是能够参与社会建设的,③它能够构建民众的追求方式与生活方式,④并进一步塑造民族的自尊心与自爱心。 20.①设问: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的形式,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深刻阅读作用的效果;
②比喻:连用四组比喻,把经典作品比作“花朵”“金子”“火焰”“匕首与针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经典作品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感受和想象。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调动和整合不同资源” 目的是把知识融合起来,可用“融会贯通”。融会贯通:指把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合贯穿,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
②“人人太过想要快速获取成功”强调这样一个社会氛围,可用“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
③对应“花拳绣腿”,强调有真正的才学,可用“真才实学”。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学识。后常用于形容人富有才能及学识。
19.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提取主干: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再把“文化”的定语独立出来,单独成句,“能够参与社会建设”“构建民众追求方式和生产方式”“进一岁塑造民族自尊心与自爱心”,注意添加必要的主语“文化”。
最后梳理句子顺序,连贯表达。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先问,“不,肤浅浏览是不可能取代深刻阅读的”后答,自问自答,设问修辞的使用有提请注意,引发思考的作用。
“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本体是“经典作品”,喻体是“花朵”“金子”“火焰”“匕首与针刺”,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经典作品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感受和想象。连用四组比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1.D 22.①那么中草药到底是否具有毒性 ②往往存在中草药、西药联用情况 ③大家往往忽视这种情况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单纯”,意义是“单一”。
A.形容人“简单纯真”。
B.形容事情“简单,不复杂”。
C.形容人“简单纯真”。
D.形容“单一”。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我们常听人这样说:‘最近身体不是很舒服,吃点中药调理下身体吧,中草药是没毒的。’”“与此同时,也会有人说:‘是药三分毒!’”可知,生活中对于中草药是否有毒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没毒,一种就是认为有毒。再根据问号,可填入“那么中草药到底是否具有毒性”。
第二空,根据后文“中草药和西药联合应用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而使肝损伤风险增加的问题”可知,前文列举的是中西医联合应用的情况,可填入“往往存在中草药、西药联用情况”。
第三空,列举的是一些特殊情况,某些中药制剂中含有西药成分,如维C银翘片中就含有明确具有肝毒性的对乙酰氨基酚。根据“单纯地认为这类肝损伤是中草药所致”可知,人们往往忽略了中药制剂中西药的毒性,所以可填入“大家往往忽视这种情况”。
2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两层,一是提到的网络热词“孔乙己的长衫”,有着深刻的社会寓意,“长衫”比喻“学历”,代表了一种束缚,反映了一部分青年人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期望匹配不上现实”的困境,体现出当代青年的困惑、焦虑和迷茫。但是永远要认清的是,读书不能必然给你带来成功,但是书是成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果把读书当成一件功利的事情来做,必然会让“孔乙己的长衫”束缚了自我,限制了思想和行动,影响了对“读书”意义的认识。因此广大青年要敢于脱下自己的“长衫”,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是《人民日报》推荐了读书的八大理由,读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获取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增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它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它能够提高我们个人的素养和修养,使我们更成熟、更有智慧和见识。
由此看来,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而且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成长的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完整、更加优秀。写作时可以从读书能够获取知识和信息等方面来立意,也可以从读书能够获得精神享受和成长等方面来立意,围绕读书的意义来展开深入思考和讨论。
任务要求是怎样看待 关于“读书的意义”,写一篇文章体现思考和感悟。行文思路上,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敢于脱下“长衫”,突破学历的束缚,通过读书发展实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然后展开论述,一是面对激烈的竞争,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灵,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二是永远保持读书求知的热望,具有硬核实力才是硬道理;三是静下心来读书求知,提升自己的实力,待时机到来抓住机遇,做最好的自己,去面对更好的时代。
立意:
1.摆脱“长衫”的束缚,提升真正的实力。
2.读书永远是成长的最佳方式。
3.放下心头的枷锁和世俗的眼光,永远走在求知路上。
4.拿下“精英光环”,脚踏实地前行。
202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
202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爱国信念的力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